Ⅰ 慕尼黑慘案是講什麼東西的啊
慕尼黑劇情介紹:
以色列的復仇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舉行。這是當時奧運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盛會,參加的運動員及其代表的國家,超過以往任何一屆。以色列也派了一個到當年為止最大的代表團——盡管有些人身上還有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留下的肉體和精神的傷痕,但他們對參加這屆奧運會顯得興致勃勃。
運動會開始一周里,運動員的成績驕人,人們都沉浸在奧運盛會的祥和與歡樂之中。然而,1972年9月5號凌晨,幾聲槍響打破了這份表面的寧靜——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組織成員,闖入慕尼黑奧運村的以色列代表團駐地,兩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打死,其餘9人被劫為人質。最終,營救人質行動失敗,11名以色列運動員死亡。
由以色列情報機關摩薩德的特工阿維納(艾里克·巴納)領導的暗殺小組,開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復仇式追殺。目標是與運動員被害事件有關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們不用理解他們暗殺目標的選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單上的人從何來的,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殺掉目標。隨著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殺手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
Ⅱ 介紹一下慕尼黑慘案~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召開。在運動會召開的前一周里,人們多次從媒體上看到關於這次大會的熱烈評論:這是一次「和平歡樂的盛會」。誠然,這是當時奧運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盛會,參加的運動員及其代表的國家,超過以往任何一屆。以色列也派了一個到當年為止最大的代表團———盡管有些人身上還有在德國納粹集中營 留下的肉體和精神的傷痕,但他們對參加這屆奧運會顯得興致勃勃。
運動會開始一周里,運動員的成績驕人,人們都沉浸在奧運盛會的祥和與歡樂之中。然而,在這場和平盛會的背後,卻有巨大的隱憂:有關決策官員為滿足購買先進體育器材的巨大投資需要,縮減了警衛人員和安全設施的開支。對於嘔心瀝血主辦這屆奧運會的西德官員來說,他們希望這次運動會能讓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復了一個文明國家的形象,人們應抹去二戰和希特勒時代1936年柏林奧運會所留下的陰影。西德的邊防人員和重要的運輸站口都普遍放鬆了對進出人員的檢查,這給了恐怖分子一個可乘之機。
「黑九月」發起恐怖行動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隊沒有賽事,大多數運動員在奧運村休息,晚上出去看電影。電影看完了,以色列選手陸續回到了奧運村。5日凌晨約4時,他們還在沉睡,奧運村外面忽然出現了8個模糊的身影,他們拎著沉重的運動包,悄然走向25A門旁邊的一段柵欄。
這8個人是一個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組織的成員。他們帶著沖鋒槍、手榴彈,越過柵欄,直奔既定目標———奧運村中以色列選手居住的31號建築物。他們選擇從這里進去,是因為他們先前察看過,而且知道,一些運動員在外面喝醉了,回來時常常攀越這段2米高的柵欄,保安根本不會阻攔。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徑服作為偽裝。拿今天的標准看,慕尼黑奧運會的安全工作實在是一個笑話:整個奧運村僅用一層薄薄的鐵絲網攔住,當運動員回來晚了,他們都願意翻越鐵絲網,抄近路回家。此外,奧運村內沒有攝像機、探測器,也沒有路障,門口有幾個保安,但居然沒配武器!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備: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設奧運村時當過建築工,對奧運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發前一天還潛入了奧運村,詳細偵察了以色列運動員居住的樓層。
他們在幾個以色列人住的一號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後用事先准備好的鑰匙打開門。他們的行動被屋內一名以色列運動員察覺。隨後,恐怖分子與以色列運動員們展開搏鬥。25分鍾後,兩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打死,其餘9人被劫為人質。
在雙方搏鬥中,奧運村治安當局接到過一些路人打來的電話,但沒引起足夠的重視。搏鬥時斷時續,幾聲槍響和撕心裂肺的呼叫過後,一切又重歸平靜。剛從睡夢中醒來的人,也鬧不清出了什麼亂子,因為在奧運村,幾乎夜夜都有各種慶祝活動,經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鬧取樂。
4時55分左右,一名沒帶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來察看情況。他打開步話機,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號前纏著頭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噥了一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那人沒吱聲,從公寓門後溜了。
拯救人質行動失敗
凌晨5點,慕尼黑警察局長曼弗雷德-施賴伯在睡夢中被報警電話驚醒,於是慌忙組織人力處理危情。
5時10分,西德當局開始了拯救人質的行動。在雙方對峙當中,「黑九月」下達了最後通牒,他們要求釋放被關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監獄中的兩名囚犯;最後期限為5日上午9時,過時開始殺人。不過隨後,「黑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後期限的時間。
9時,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寧和本屆奧運會組委會主席道默發表聯合公告,宣布從9月5日下午起暫停全部比賽。
西德政府對「最後通牒」作出了反應,表示可以同意他們的要求,但必須就細節問題作進一步談判。西德警方欲爭取時間,為沖進31號大樓營救人質做好准備。
晚上18時35分,雙方進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觸。西德內政部長、慕尼黑警察總監和奧運村村長進入31號樓,親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擲的決心,於是決定改變原定沖入大樓營救人質的計劃。
警方於是答應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飛機把他們和人質轉送到埃及,並決定在慕尼黑機場實施營救行動。
20時30分—21時,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機。 當「黑九月」分子走過柏油碎石鋪成的停機坪時,負責這次行動的指揮官下令開火。兩名狙擊手射出兩發子彈,監視直升機駕駛員的兩名歹徒應聲倒地。機場霎時間亂作一團。隨後雙方展開激戰。
槍戰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才結束。警察在清點屍體時,有5名歹徒被擊斃,西德警官1人死亡,幾名警察受傷。9名以色列人質則全部被恐怖分子殺害。
9月6日,奧林匹克運動場里,一片肅穆。當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奏響時,許多運動員禁不住放聲痛哭。
為了悼念11名死難者,11個座位被空著。倖存的以色列人在這個追悼儀式上,幾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奧運會恢復比賽。
營救行動失敗後,世界輿論為之嘩然,紛紛指責西德警察無能,抨擊西德政府「視人質生命如兒戲」。這次恐怖事件,讓西德蒙受了奇恥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對日益增加的國際恐怖活動產生了危機感。
從此以後,賽事安全問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盡管恐怖襲擊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沒有人會懷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會誘使其它恐怖組織把奧運會作為襲擊目標。
另一方面,慕尼黑奧運會的血腥一幕也喚醒了主辦者的安全保衛意識,使他們看到反對恐怖主義也是舉辦奧運會舉足輕重的一環。在隨後的歷屆奧運會和其它重大賽事中,組織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資力度。
Ⅲ 電影慕尼黑的結局是什麼謝謝 我只看到CD2的90%處就斷了
《慕尼黑》結尾,艾夫納在紐約,背景里可見藍天下的世貿中心雙塔。大概斯比爾伯格要告訴觀眾:暴力只是帶來更多的暴力,慕尼黑慘案三十年後,從中東蔓延開來的恐怖暴力,摧毀了雙塔。艾夫納避開中東的暴力到紐約,但是紐約本身避不開中東的暴力。斯比爾伯格有三十年歷史提供的景深,而在慘案發生的當時,以色列的選擇實在有限。「黑九月」也確實是在以色列的打擊下土崩瓦解;三十年後,也是遭遇了沙隆「定點清除」其領導人的反擊,哈馬斯的自殺炸彈行動才有所收斂。
Ⅳ 《慕尼黑慘案》沒看明白誰能幫我講講
每四年一屆的奧運會之所以被載入史冊,是因為在我們人類所處的也是萬眾嚮往的和平年代裡,只有這樣稱得上屬於全人類的體育盛事才能真正代表共同生活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的各個人種、各個膚色的人們在一起共同地幸福生活的現狀。然而,當「黃道」停留在19 72年第20屆夏季奧運會時,在位於中歐重鎮慕尼黑舉行的這屆體育賽事卻發生令全世界人發指的一幕慘案。
影片的故事以這屆奧運會上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屠殺的慘案事件為背景,展開情節。而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以色列的復仇行動上。影片中,身為「摩薩德」人的艾瑞克·巴納負責追蹤那伙來自巴勒斯坦地區的名為「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同時,以色 列方面為了對巴勒斯坦人還以顏色,也隨即派出了殺手對付巴勒斯坦人。本該是萬眾歡騰的慕尼黑卻被重重的陰森恐怖所籠罩。這過程中,以色列的殺手們也開始不理解他們暗殺目標的選定方式,也不明白手中黑名單上的人從何而來,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乾掉名 單上的所有人。隨著整個事情的發展,情況越來越負責起來,殺手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此時,人性的力量在每一位殺手心中起了作用。一面是上級的命令,國家的需要,自己的使命,金錢的趨勢;令一面是面帶笑容的親人,同樣流淌著鮮血的「敵人」…… 抉擇、痛苦、恐懼、疑慮……重重復雜的內心與外患糾纏著幾個「摩薩德人」。然而,血腥的殺戮才剛剛開始……
關於導演
目的昭彰的斯氏在經歷了「世界大戰」的洗禮之後,新年的鍾聲尚未敲響之時,又急匆匆地將33年前這起令人痛徹心扉的慘劇推上大銀幕。明顯是在暑期時的大片未賺夠金銀,此時又想藉此敏感題材,趁新年之際撈他個「金球」或是「金人」什麼的,好讓家裡的擺設 更充實些。的確,這位名聲像徹世界影壇的大導斯皮爾伯格今年的每個動作都在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那部描述火星人慘殺人類的《世界大戰》在短短的200餘天里消耗了2億美金,卻未能完成斯皮爾伯格10億美元收入的熊熊野心。而之後更是迅速地將本欲計劃在06年 公映的《慕尼黑》提到了今年的聖誕節前與觀眾見面。可見斯導的決心和進取心有多麼可怕。不過,這位同樣出身猶太族的人士敢將此種題材放到自己的聚光燈下「把玩」。足見其莫大的勇氣和信心。這也讓人想起了當年那轟動全球的《辛德勒名單》,曾讓無數人為之震撼 、涕泠。對人性的解讀向來是斯導的特長和最愛。相信在本片中,紛繁復雜的謎團背後,人們還會受到斯皮爾伯格所親手織造的人性大網的糾纏。
關於影片
想必連現在的小學生都知道,在亞洲的西部,有這么兩個領土面積不大的小國卻有著過淵的深仇大恨。相互間的殺戮復仇更是此起彼伏,自以色列建國那一天起便從沒有間歇過。1972年的那次慘案則第一次將二者間除了正面交火之外的暗殺與報復之火燃到了最高點 。而這部《慕尼黑》則是在講述殘酷殺戮故事和冷酷的殺手生涯的故事下,包裹著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有關歷史的反省和人性的解讀。就像早年間的《辛德勒名單》一樣。電影的主旨其實還是人性的自我救贖。在「救人即救世界,救人即救自己。」的信條下,斯皮爾伯格想 要化解的,已經不單是特工們心中的痛苦,更多的是兩個民族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恩怨。或許在某些極端分子眼中。斯皮爾伯格只不過是一種單純的大銀幕自戀狂想症或是一次蓄謀以久的嘩眾取寵的文藝游戲罷了。但想想當前巴以雙方矛盾的逐漸緩和,猶太人定居點的不斷 拆除,巴勒斯坦恐怖事件的日漸稀少……我們是不是該埋怨那些所謂的有識之士,這樣的電影似乎來的太晚。
《慕尼黑》首映在即,有《9·11》的前車之鑒,有《新瑞納》這個「同門兄弟」,有無數熱愛和平人世的美好期望以及無數喜愛斯皮爾伯格影片的熱心影迷。相信《慕尼黑》的路會很長很寬很光明……
Ⅳ 慕尼黑慘案的影片評論
如果說斯皮爾伯格用《世界大戰》來影射恐怖主義還有點「隔靴搔癢」的話,那麼《慕尼黑》的力度則堪稱「一針見血」。影片根據作家喬治.喬納斯1984年的作品《復仇》改編(對於原劇本的真實性,以色列官方一直持有質疑態度),內容涉及巴勒斯坦人暗殺參加1972年奧運會的以色列運動員後,以色列特工採取報復行動這一敏感話題。艾瑞克.巴納飾演的以色列復仇軍首領阿夫納.考夫曼問他的巴勒斯坦對手為何而戰,對方答復說:「你不明白,失去家園意味著什麼。家,就是一切。在這場慘絕人寰的歷史悲劇中,編劇托尼.古什納安排這段對話別有用意,似乎要在非人性的殘殺中透出些許人性之處。最後,阿夫納轉過身去,考慮自己所作的一切是對還是錯。他究竟是一個復仇英雄?還是一個冷血殺手?抑或兩者皆是?斯皮爾伯格在拋下問題後,也留給了世人不盡的思索。(中華網評)
Ⅵ 慕尼黑慘案
奧運會的初衷就是為了使人放下武器,但是早期現代奧運會上由於對安保工作的不夠重視,也曾經發生過血腥肆虐的慘案。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發生了9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分子殺害的嚴重政治恐怖事件,史稱「慕尼黑慘案」。流血事件震驚了體育界人士,促使後來各屆奧運會加強了安全保衛工作。
1972年9月5日凌晨,8名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組織突擊隊員,翻過了奧運村的大門,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計劃,進入了以色列國代表隊的駐地——奧運村31號樓,在二樓以色列隊員和官員的宿舍里,他們擊斃了一名教練和一名聞聲趕來的運動員,隨後劫持了九名運動員和兩名官員,把他們當作人質,並且提出了他們的要求:以色列馬上釋放在押的200名政治犯和讓他們自己安全離境。
德國警方和德國政府對此立即做出了反應,他們聯合巴伐利亞州政府共同成立了緊急處理小組,並根據當時的情況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但是面對恐怖分子的強硬態度,方案一個接著一個地被否決了。而在這時,劫持者已經殺害了兩名人質。
事件陷入了僵持的狀態,但是,「黑色九月」卻不能忍受這種僵持的局面。恐怖分子開始實施他們的威脅,又槍殺了一名以色列優秀的舉重運動員,並警告:如在三小時內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將每隔一小時殺死一名人質,直到殺光!而在此時,國際奧委會積極同與此相關的幾個城市的政府積極磋商,希望能先將劫持者帶離慕尼黑。埃及在阿拉伯國家的建議下,同意開放開羅機場。但這時,面對「黑色九月」的要求,以色列總理哥爾達·梅厄夫人堅決拒絕了他們要求釋放在押政治犯的要求;「黑色九月」則堅決拒絕了西德危機處理小組和國際奧委會方面釋放人質,以換取安全離開西德的條件。
經過種種復雜的談判,挾持者同意押著9名人質飛往第三國。然而,前西德政府不想為此事丟掉臉面,為了挽回政治影響,他們決心在機場解決問題。當恐怖分子從直升飛機轉向大型客機時,德國特種部隊向恐怖分子開槍,恐怖分子自知上當,炸毀了直升機,射殺了所有以色列人質!8名恐怖分子則在德國突擊隊的亂槍中被射殺!
慘案發生後,以色列代表團出於安全原因提前回國。9月6日,奧運會停賽一天。主賽場上哀樂戚戚,五環旗低垂,全體運動員和教練員向死難者誌哀。因此本屆奧運會也順延至9月11日結束,這在奧運會史上是第一次。慕尼黑慘案標志著恐怖主義成為籠罩奧運會的一塊陰影,也促使此後各屆奧運會均將安全問題作為首要的問題予以關注和重視
Ⅶ 電影《慕尼黑》結尾沒看懂。
串聯一下電影劇情,和主旨應該對你理解有幫助哦~
結尾部分應該是
死亡名單上還剩幾個人,其中一個死於癌症,薩利邁本人終於在5年後被摩薩德炸死,還波及了4個過路人。最後一個目標是達烏德,他因企圖綁架約旦國王海珊而被判刑,在「贖罪日戰爭」前夕被赦免釋放,以後摩薩德一直沒找到他。
直到1981年,達烏德在波蘭的一家旅館大廳里突然遭到槍擊。開槍的還是一名摩薩德特工,不過他在波蘭另有任務,只是突然在旅館里認出這位大名鼎鼎的達烏德,一陣沖動舉槍就射,然後在一陣混亂之中逃之夭夭!
回顧完20年前的事件以後,我們就可以明白斯皮爾伯格的苦衷。他不可能完全照搬歷史。因為歷史比我們看到的更殘忍;他也不可能重現摩薩德行動中精彩紛呈、驚心動魄的一幕幕,雖然那些素材對任何一位編劇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現成劇本,因為這樣做影片的意義就變成了美化以色列人特工,並將會無可救葯地變成一部庸俗的驚險槍戰片,其真正的人性拷問意義就將徹底弱化;同時我個人更相信斯皮爾伯格原本在影片中並不止於想探求人性以及人與政府的沖突對立。事實上,這種題材的電影主題僅有一個:兩個民族的愛與恨。放在歷史的大格局之中,人與良心的拷問我覺得還是在其次的。正像那個巴勒斯坦人說的,先有國家再說別的。但作為猶太人,又生活在美國,斯皮爾伯格不可能拍出這樣的主題,因為以他這樣的人應該知道,電影除了給出問題以外,還應該給出答案和希望,或至少應該看出導演探求的思索軌跡。
希望幫助樓主理解哈~~
Ⅷ 請介紹電影《慕尼黑》的詳細情節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舉行。這是當時奧運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盛會,參加的運動員及其代表的國家,超過以往任何一屆。以色列也派了一個到當年為止最大的代表團——盡管有些人身上還有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留下的肉體和精神的傷痕,但他們對參加這屆奧運會顯得興致勃勃。
運動會開始一周里,運動員的成績驕人,人們都沉浸在奧運盛會的祥和與歡樂之中。然而,1972年9月5號凌晨,幾聲槍響打破了這份表面的寧靜——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組織成員,闖入慕尼黑奧運村的以色列代表團駐地,兩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打死,其餘9人被劫為人質。最終,營救人質行動失敗,11名以色列運動員死亡。
由以色列情報機關摩薩德的特工阿維納(艾里克·巴納)領導的暗殺小組,開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復仇式追殺。目標是與運動員被害事件有關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們不用理解他們暗殺目標的選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單上的人從何來的,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殺掉目標。隨著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殺手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
Ⅸ 《慕尼黑慘案》好看嗎簡介!
故事梗概如下:
「1972年在原聯邦德國城市慕尼黑舉行的第20屆奧運會過程中,一夥來自巴勒斯坦極端恐怖組織「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闖入保安系統漏洞百出的奧運村,將11名參加奧運會的以色列運動員劫持為人質,要求以色列官方釋放此前被拘押的巴勒斯坦人。
然而,德國警方卻將一場武裝解救行動變成了血腥的槍戰。
激戰過後,除了略有傷亡的德國警察以及全部被擊斃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外,11名以色列人質也全部遇難。
對此事件,以色列「摩薩德」的高層們自然不會置之不理,很快一組訓練有素的以色列殺手便出現在世界各地巴勒斯坦要人以及與「慕尼黑慘案」有關聯的巴勒斯坦人周圍,手持黑名單欲依次除掉上面的人。
一場血腥事件剛剛結束,另一場殺戮已悄悄開始。
隨著事態的發展,本應是簡單的尋仇報復卻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局面。
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如往日一樣耀眼迷人,附近的貝哈肯大橋也同樣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駐足,而此時依然波光鱗鱗的塞納河將親眼目睹一次暗殺的發生。以色列特工在預先准備的情況下在這暗殺了一名「黑色九月」恐怖組織的骨幹,以對「慕尼黑慘案」的還以顏色。
在南歐島國塞普勒斯,以色列特工們更是精心策劃了一起轟天的大爆炸,將「黑色九月」的頭目被送上西天;緊接著,在遠隔重洋的美國紐約,成功完成暗殺任務的以色列特工Avner則與家人一同遭遇來自巴勒斯坦激進分子的反撲。
一時間,街頭槍戰、沖天的火焰、傷者的哀嚎、層層的政治謎團……將故事上升到另一個高度。
而此時的殺手們也開始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
雙手沾滿了鮮血的他們在此時也經歷著人性的莫大洗禮。是聽從上級的命令,國家的召喚,繼續這不歸的屠殺之路?還是逃脫金錢的致命誘惑而完成自我的人性救贖……」
我不會太喜歡,不知道你怎麼想。
Ⅹ 關於慕尼黑慘案
慕尼黑慘案是指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分子殺害的嚴重政治恐怖事件。
1972年9月5日凌晨,8名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組織突擊隊員,翻過了奧運村的大門,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計劃,進入了以色列國代表隊的駐地———奧運村31號樓;
在二樓以色列隊員和官員的宿舍里,他們擊斃了一名教練和一名聞聲趕來的運動員,隨後劫持了9名運動員和兩名官員,把他們當作人質,並且提出了他們的要求:以色列馬上釋放在押的200名政治犯和讓他們自己安全離境。
德國警方和德國政府對此立即做出了反應,並根據當時的情況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但是面對恐怖分子的強硬態度,方案一個接著一個地被否決了。而在這時,劫持者已經殺害了兩名人質。
事件陷入了僵持的狀態,但是,「黑色九月」卻不能忍受這種僵持的局面。恐怖分子開始實施他們的威脅,又槍殺了一名以色列優秀的舉重運動員,並警告:如在3小時內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將每隔一小時殺死一名人質,直到殺光!
而在此時,國際奧委會積極同與此相關的幾個城市的政府積極磋商,希望能先將劫持者帶離慕尼黑。埃及在阿拉伯國家的建議下,同意開放開羅機場。
但這時,面對「黑色九月」的要求,以色列總理哥爾達·梅厄夫人堅決拒絕了他們要求釋放在押政治犯的要求;「黑色九月」則堅決拒絕了前西德危機處理小組和國際奧委會方面釋放人質,以換取安全離開前西德的條件。
經過種種復雜的談判,挾持者同意押著9名人質飛往第三國。然而,前西德政府不想為此事丟掉臉面,為了挽回政治影響,他們決心在機場解決問題。
當恐怖分子從直升機轉向大型客機時,德國特種部隊向恐怖分子開槍,恐怖分子自知上當,炸毀了直升機,射殺了所有以色列人質!8名恐怖分子則在德國突擊隊的亂槍中被射殺!
慘案發生後,以色列代表團出於安全原因提前回國。9月6日,奧運會停賽一天。因此本屆奧運會也順延至9月11日結束,這在奧運會史上是第一次。
(10)慕尼黑慘案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事件背景: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召開。在運動會召開的前一周里,人們多次從媒體上看到關於這次大會的熱烈評論:這是一次「和平歡樂的盛會」。
誠然,這是當時奧運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盛會,參加的運動員及其代表的國家,超過以往任何一屆。
以色列也派了一個到當年為止最大的代表團———盡管有些人身上還有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留下的肉體和精神的傷痕,但他們對參加這屆奧運會顯得興致勃勃。
運動會開始一周里,運動員的成績驕人,人們都沉浸在奧運盛會的祥和與歡樂之中。然而,在這場和平盛會的背後,卻有巨大的隱憂:有關決策官員為滿足購買先進體育器材的巨大投資需要,縮減了警衛人員和安全設施的開支。
對於嘔心瀝血主辦這屆奧運會的西德官員來說,他們希望這次運動會能讓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復了一個文明國家的形象,人們應抹去二戰和希特勒時代1936年柏林奧運會所留下的陰影。
西德的邊防人員和重要的運輸站口都普遍放鬆了對進出人員的檢查,這給了恐怖分子一個可乘之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慕尼黑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