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電影《爆裂鼓手》
我的評價
不可否認本片並非完美之作,變態老師的激將法及最後演出的動機都讓人感到迷惑,全片高潮迭起,有些波折卻像是強行人工製造的,設計痕跡明顯。但我還是要給五顆星,因為喜歡它瘋魔一般的激情四溢。當夢想走向極端的時候也許離成功僅差一步之遙,可能常人缺少的就是那一通迅猛的暴擊來激發自己的鬥志。
❷ 電影《爆裂鼓手》這部作品看完之後感覺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觀影《爆裂鼓手》的經歷與初衷相悖太遠。這部作品真的不適合放在勵志電影的分類當中,耳邊除了節奏感超強的鼓聲還有一聲聲弗萊徹的咒罵,而沾染了汗水和血水的鼓槌更加令人毛骨悚然,對,真的可以用「毛骨悚然」這個詞。
《爆裂鼓手》在電影院同期上映,我沒有去看,而是從網上down下來。沒去看的原因是我覺得這種題材的電影不值得我花錢去趟電影院,題材也不是很喜歡,還是down下來看的原因是這部片子在豆瓣的評分實在是高,所以我就慕名看了。
所謂天才,不是一出生就天賦過人,動動手指就神魔附身。而是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流進盡了淚水、汗水,甚至鮮血,他付出了異於常人的努力。
❸ 如何評價電影《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Whiplash)是達米恩·查澤雷編劇並執導的一部音樂劇情片,由邁爾斯·特勒、J·K·西蒙斯主演,2014年10月10日在美國上映。
《爆裂鼓手》講述一個熱愛音樂的年青人努力地想要成為頂尖的爵士樂鼓手的故事。
影片是一個短片的加長版,短片2013年拍攝完成。影片的序幕不是在圖像,而是在聲音中緩緩拉開。在一陣越來越激烈的鼓聲之後,鏡頭才轉至一個年輕人,他正激情澎湃地敲擊著架子鼓。這一幕向我們展現了主角的音樂天分和演奏激情。
音樂、節拍大量充斥其間,就是《爆裂鼓手》最開始設定的基調。該片的導演兼編劇戴文·查素列分別邀請了丹·利維和杜克·埃靈頓、創作插曲《鼓動真我》和《大篷車》,展現了他音樂上的不俗見地。此外,他也深知如何突出電影主題,即創作偉大的音樂既需要汗水,也需要天賦。
但是,這畢竟還是一部電影。主角安德魯·內曼曾無數次聆聽偶像巴迪·里奇的《鳥樂園》,渴望成為他那樣的一流鼓手。他的渴望正是這部電影的精神源泉。這樣的設定,加上兩位主演的出色演繹,使得影片極為震懾人心。
2013年拍攝的短片中,由約翰尼·西蒙斯出演年輕鼓手。而電影中,米爾斯·泰勒成功接手這一角色,並進行了全新演繹。剛毅果決的年輕人安德魯·內曼想要擺脫大眾,包括一直教導和養育他的父親的平庸想法,因此對自己要求嚴苛。米爾斯·泰勒對安德魯·內曼的演繹使得角色魅力十足。
飾演魔鬼教練的J·K·西蒙斯卻大出風頭,吸引了不少眼球。 J·K·西蒙斯賦予了特倫斯·弗萊徹這一角色多重復雜性。他的表現使得《爆裂鼓手》的結局不是那麼出人意料,但卻趣味橫生。
❹ 怎樣評價《爆裂鼓手》這部電影
黑暗又勵志,極端又努力,是我眼中《爆裂鼓手》的主題。摯愛音樂的少年為了實現心中純粹的夢想,不惜代價去用極限來磨淬才華,在魔鬼教師的特訓和層層重壓的精神世界下,去用極限磨淬才華。最後他也失去了初衷,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的人少之又少。
❺ 求爆裂鼓手的觀後感,600字以上
以勤開徑,以苦作舟
——《爆裂鼓手》觀後感 昨晚散步完後看了這部電影,真的被它深深的震撼到了。這部電影是一部音樂為主題的勵志電影 。
19歲少年安德魯一心想成為頂尖的爵士樂鼓手,在一次大學樂隊排練中,他被魔鬼導師弗萊徹相中。弗萊徹確實是個「變態」,不僅精神上侮辱你,還對你肉體進行攻擊。安德魯為了爭奪弗萊徹的樂團核心鼓手這個位置,他忘我的訓練。每當受到。弗萊徹贊揚的沒過多久,安德魯又會被弗萊徹狠狠的批鬥以及各種刁難。這就是所謂的,鼓勵,打壓,鼓勵,打壓。正是在在嚴師督教下,以及安德魯對音樂的熱愛,安德魯最後在音樂節上證明了自己。
安德魯用自己的「勵志」故事告訴我們,想成為萬中無一,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以勤開徑,以苦作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愛迪生的這句名言,大概無人不知。但大家卻更喜歡引用它的下一句。「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這句話真是害人不淺,它把一切由於自身不夠努力導致的失敗,統統歸咎於天份不足、運氣不好、時候未到。來說本片的主角安德魯。在遇到翻天覆地般改變了他鼓手生涯的弗萊徹之前,他不過是個無名者。為什麼?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不夠努力。他太容易分心了,要陪父親看電影,還要搭訕妹子,連自律精神都欠奉,意義重大的第一次排練居然遲到。一個有些天分,卻不夠努力的大一新生,考進最頂尖的音樂學府、加入最高竿的樂隊、來到最嚴格的指揮手下,怎麼可能不被狂虐?
❻ 如何評價電影爆裂鼓手
電影主線十分明確,膽小懦弱的男主在惡魔老師的教導逼迫種種之下成為宗師,最後打了老師的臉。
或許本片最好的地方,就在於並沒有像某個簡單的傳統好萊塢勵志故事一樣,男主人公在短時間內成為黑馬,亦或生下來就天賦異稟。沒有光環,也見不到所謂的正能量。
❼ 如何評價電影《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Whiplash)是達米恩·查澤雷編劇並執導的一部音樂劇情片,講述一個熱愛音樂的年青人努力地想要成為頂尖的爵士樂鼓手的故事。由邁爾斯·特勒、J·K·西蒙斯主演,2014年10月10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是一個短片的加長版,短片2013年拍攝完成。影片的序幕不是在圖像,而是在聲音中緩緩拉開。在一陣越來越激烈的鼓聲之後,鏡頭才轉至一個年輕人,他正激情澎湃地敲擊著架子鼓。這一幕向我們展現了主角的音樂天分和演奏激情。
音樂、節拍大量充斥其間,就是《爆裂鼓手》最開始設定的基調。該片的導演兼編劇戴文·查素列分別邀請了丹·利維和杜克·埃靈頓、創作插曲《鼓動真我》和《大篷車》,展現了他音樂上的不俗見地。此外,他也深知如何突出電影主題,即創作偉大的音樂既需要汗水,也需要天賦。
但是,這畢竟還是一部電影。主角安德魯·內曼曾無數次聆聽偶像巴迪·里奇的《鳥樂園》,渴望成為他那樣的一流鼓手。他的渴望正是這部電影的精神源泉。這樣的設定,加上兩位主演的出色演繹,使得影片極為震懾人心。
2013年拍攝的短片中,由約翰尼·西蒙斯出演年輕鼓手。而電影中,米爾斯·泰勒成功接手這一角色,並進行了全新演繹。剛毅果決的年輕人安德魯·內曼想要擺脫大眾,包括一直教導和養育他的父親的平庸想法,因此對自己要求嚴苛。米爾斯·泰勒對安德魯·內曼的演繹使得角色魅力十足。
飾演魔鬼教練的J·K·西蒙斯卻大出風頭,吸引了不少眼球。 J·K·西蒙斯賦予了特倫斯·弗萊徹這一角色多重復雜性。他的表現使得《爆裂鼓手》的結局不是那麼出人意料,但卻趣味橫生。(香港《南華早報》評)
❽ 看完電影《爆裂鼓手》,你有哪些感悟
大學時曾學過一段時間的架子鼓,也特別喜歡這部電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所理解的學架子鼓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電影的結尾實際是悲劇,媒體的影評也多少在這一點達到共識,大概正是如此,片中固然有勵志的成分,但是成功的代價是少年純真的喪失,如果本來尚有純真的話。
但不管結局如何,他至少為他的夢想努力過、奮斗過。
生活從不會善待任何人,包括那些為了夢想一直默默耕耘的人,但即便如此,也還是要為了心中那永不磨滅的夢想之光孤獨前行,星爺不都說了嘛,人要是沒有夢想,那跟咸魚有什麼區別?
❾ 《爆裂鼓手》這部電影帶給我這種感覺,你有過這種感受嗎
科比說過,《爆裂鼓手》是他最喜歡的電影之一,至於原因,後文會有分析。科比後來把這部電影推薦給了凱里歐文,歐文說,這是對他影響最大的電影了。
他在養傷期間反復看了六遍《爆裂鼓手》,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後來有勇氣離開詹姆斯,去波斯頓開拓自己的王朝,目前的一波連勝勢頭,足以說明歐文的決心。
最後的相視一笑,盡釋前嫌。他找到了自己的查理帕克,他成為了自己的查理帕克!那一笑,會心之處,別人壓根不能理解,但他們卻心照不宣!
說到底,那隻是一種成功的極端主義,只適用於內心偏執,不懼血淚與汗水的人!
❿ 誰能給我一篇《爆裂鼓手》觀後感,500字以上。勵志方面的
《爆裂鼓手》觀後感
片子毋庸置疑,是通過師徒間的對話,展現社會對人性的扭曲--一定要爭第一,一定要為了那些獎狀、虛名而忍耐磨練至瘋狂。我在電影群中說,這故事就是專業版的《霸王別姬》,核心只有一句話: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倒是片中魔鬼老師弗萊徹對音樂一些嚴酷到近乎變態的標准讓我印象深刻,比如,他能在眾多樂器一起演奏時分辨出哪個樂器在哪個音上跑調,對於男豬的架子鼓,那就是能聽出節奏時長的錯誤。我半途而廢的學過一些吉他與架子鼓,身邊的朋友也有不少是專攻音樂的,知道達到這樣的水準是一種什麼難度
拋開弗萊徹人性扭曲的一面,我覺得這個細節體現了他的專業化。當時弗萊徹正通過高壓心理戰術排除走調人員:有人走調了,他要自己站出來,因為他站不出來,說明問題更大--一個搞音樂的連自己走沒走調都聽不出來?言下之意,他認為沒達到這個條件的人將來以音樂為生幾乎是不可能的,是對職業的侮辱,將音樂的職業水準提高到流行音樂之上也是本片的一個主導思想,這從男豬桌子上貼著的一張相片也可以看出來。
「少壯不努力,老大搞搖滾」,影片認為,在音樂這一行,即便是打鼓也應該在經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以登上林肯中心為榮,而不是當個街頭地下室的搖滾樂隊鼓手,永遠隱藏在主唱與吉他的後頭,在歌曲編曲中處於弱勢與配角的地位,即便是一個節奏從頭打到尾也能頂個英倫搖滾的招牌到處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