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盧安達飯店》從胡圖族與圖西族電影來寫一個民族問題的觀後感
一 政權合法性的思考
在比利時人的扶持下,圖西族當政,然後人數居多的窮人胡圖族造反,奪得政權,現在圖西族又起來造反打內戰,一個典型的後殖民主義時代的非洲國家而已。但是這件事情之所以搞得驚天動地,是因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屠殺竟然發生在這里。
首先自白種人16、17世紀以來的殖民統治,無形中讓非洲被動地建立了一種政治秩序。那麼,白種人的走出非洲以後,便是一時間秩序的喪失與權力的真空,以及民族情緒中非理性的蔓延。
影片首先展示了非洲生活恬靜和美好,胡圖族極端分子的煽動一樣,煽動人與人之間的仇恨。這種煽動起初並不奏效,和《盧安達飯店》中的主角保羅.盧斯賽伯吉納和他的雇員們一樣,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些完全是無稽之談,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嘲笑政客們的無聊與狡詐,並且斷言他們的煽動註定是徒勞之舉。
1994年4月6日,盧安達胡圖族總統因飛機失事而命喪黃泉,空難在盧安達國內引發了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圖族種族主義者控制的電台煽動胡圖族人鏟除圖西族人。極端分子所控制的報紙電台等媒體不但鼓吹暴力還煽動仇恨外國人。當盧國總統的座機被擊落時,這些媒體渲染是圖西族人串通西方人乾的。當駐在盧國的比利時軍隊奉聯合國之命保護盧國總理時,被宣傳成幫助圖西族人策劃屠殺胡圖族人,並殘忍地殺害了被他們稱為侵略軍的比利時士兵。其目的是為了不受限制地屠殺,驅趕圖西族人,以達到阻止圖西族分享政府權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 1994年4月6日,由胡圖族士兵組成的總統衛隊殺害了盧安達女總理和3名部長,在此後的100天裡面,陽光明媚的盧安達共有91萬人被屠殺,其中94%是圖西族人。
一個政權僅僅依靠暴力就能夠維持一種持久穩定的秩序。一種統治能夠得以維持,一種制度能夠得以延續,還取決於該統治或該制度的權威性,即取決於民眾對於該統治或制度一定程度的認可和接受。換句話說,政治統治必須以政治合法性為基礎。政治權力的運用必須民眾的認可,讓民眾認為政治行為具有合法性,即:政治必須合法。任何政府的有效統治都離不開合法性的支持。白種人的走出非洲以後,便是一時間秩序的喪失與權力的真空,政府合法性權威隨即被民族主義取代而喪失。
二 民族情緒非理性蔓延
人類的全部歷史只是一部從獸性到人性、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史。人的無意識有個體的和非個體(或超個體)的兩個層面。前者只到達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沖動、願望、模糊的知覺以及經驗組成的無意識;後者則包括嬰兒實際開始以前的全部時間,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殘留,它的內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帶有普遍性,故稱「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種可能,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淀在人的大腦組織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激活。
在電影里我們看到了混亂的景象,有點類似納粹德國,但最相近的,是我們的文革。到處是情緒失控的群眾和民兵。胡圖族種族主義者控制的廣播電台也為大屠殺的行為煽風助陣,他們叫囂著「讓一切郁積的爆發出來吧……在這樣一個時刻,鮮血將滾滾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失控的媒體號召下四處搜尋和殺死圖西族人,空氣中彌漫著血腥的味道。在集體愚忠般的狂怒中,也有少數人能夠仍然保持清醒與良知,在歷史凶險的狂潮中作出自己微弱但卻實實在在的抵抗。比如電影的主人公。
從別人那裡轉過來的,供你參考!
⑵ 10部勵志電影觀後感,字數不限
1.《當幸福來敲門》 看完後能使人有不一樣的感受,是一部讓看他的每一人落淚
你剛剛拿到大學文憑,雄心勃勃,希望在事業上大展身手,可是找工作的過程漸漸泯滅了你的雄心,四處碰壁後該怎麼辦?這時候,看這部片子。想想再怎麼樣,你也比主角好吧!
2.《肖申克的救贖 》
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一個人能夠在十五年痛苦的牢獄生活里,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力量?所以他成功了,成功奪回了自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話:體制化是這樣一種東西,一開始你排斥它,後來你習慣它,直到最後你離不開它。想想看,我們的身體已經有多大一部分被體制化了?
3.《果嶺爭雄》
故事發生在1910年代的美國,當時的高爾夫球根本就是一項有高度排他性、「高而富」的貴族運動,一位名叫Francis的年輕人,出身於經濟狀況不佳的勞工家庭,在球場擔任桿弟的他,對於高爾夫球卻有一種十分特別的熱情,而且還有十分難能可貴的天賦,可以說是天生的高爾夫球天才。但卻礙於出身,他只能在閑暇時當個業余高球愛好者,但不服輸的他卻決定改變游戲規則。他的天賦加上不斷的努力與嘗試,終於在1913的高爾夫球比賽中改變了歷史,20歲的Francis帶著一位10歲的小跟班桿弟緩步上場,挑戰來自英國的高爾夫球世界冠軍Harry,觀眾無不驚異,這場絕世天才與冠軍好手的超級比賽,震撼了高爾夫球界。這是一個勇氣、熱情與夢想實現的真實故事,一個有先天天賦加上後天努力的年輕人,從此改寫了歷史。載自Mtime。本片取材於真實故事,是一部經典的勵志影片,我覺得成功是可以與出身無關的,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專注自己所想的,所追求的,相信付出了就一定會得到回報的!
4.《阿甘正傳》
在踏上這個充滿競爭與排擠的社會之前,《阿甘正傳》教給你的不是與世無爭、息事寧人,而是默默奮斗、樂天知命。看了《阿甘正傳》,內心能多一份平靜,少一份浮躁,就已經足夠了。
5.《勇敢的心》
也許英雄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明,但英雄一定是無所畏懼的勇士。在你站在霓虹閃爍的街頭,當你面對卑鄙委瑣的笑臉,你又想起了那個讓你汗顏的華萊士,這時你收起臉上慣帶的笑容,默默地向梅爾.吉布致敬,從來沒有這么莊重。因為他讓我們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英雄。「Freedom!」華萊士臨死前的一聲吶喊,把你的血也點燃了。
6.《奔騰年代》
一個不甘寂寞的商人,從自行車配件維修、到銷售汽車、再到經營馬匹,本身他就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縮影、一個努力不息的形象,自身的經歷成為他演講有力的支持與鼓勵。
7.《美麗心靈》一個80歲時憑自己20歲的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一個偉大的學者,一個生活的強者,一輩子都在和自己嚴重的幻想症做斗爭。
8.《百萬美元寶貝》
對於整個電影,正如導演伊斯特伍德所說,「這不是一個關於拳擊的故事,而是關於希望、夢想和愛的故事」,
由於女兒的疏遠,拳擊教練法蘭基長時間在人群中封閉自己,直到麥琪走進他的體育館,歷經挫折,麥琪強烈意志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實力,軟化了法蘭基的心房,決定承擔一切風險調教麥琪成為女拳擊手。在訓練的過程中兩人的遭遇啟發了對方,他們發現彼此意氣相投,一同找到力量超越過往傷痛,同時在彼此身上找到失去已久的家人歸屬,他們同舟一命面對一場超過想像需要無比精神與勇氣的抗戰。
9.《黑暗中的舞者》
一部震撼心靈的影片,具有深淵一般的穿透力,歌舞片中少有的經典。
現實與理想,執著與信念,主題深刻的讓人窒息。
DANCER IN THE DARK!唯美而質朴的偉大贊美詩!
10《我的左腳》英文名 My Left Foot
一部愛爾蘭的勵志電影,根據因先天大腦癱瘓而導致痙攣的愛爾蘭畫家克里斯蒂的真實故事改編,告訴我們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努力終會獲得回報。
11.《魯迪》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勵志電影,主人翁自小夢想成為美式足球明星,在他所崇拜的教會大學校隊中打球。但他家境貧寒,身材矮小,加上體育成績平平,各方面條件都教他難以如願。可是他絲毫不氣餒,自己存錢去讀先修班,並且混入大學部的球場打工,經歷幾個寒暑假的努力,魯迪終於加入了大學足球隊,但夾在眾多大塊頭槌員之中他根本沒有出場的機會。直至最後一場比賽,隊友們感動於魯迪的毅力而逼令教練讓他上場,魯迪終於讓專程前來看他比賽的父兄看到了一個不可能的奇跡。大衛.安斯保導演簡潔有力地注釋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主題,肖恩.阿斯廷生動地塑造了魯迪的形象和精神,演出十分感人。
⑶ 求一篇1500字的電影觀後感
起初以為也就是表現農村教師的電影,或者說也就是贊揚那種蠟燭精神的電影而已,可當我和我的女友在電影院里與幾乎滿座的人們共同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覺得我實在是小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以後許多的話擁擠在胸,只感覺不寫點東西為這部電影心中就不會暢通的。
先從羅老師不讓這兩個支教的老師上課說起。
從這開頭一看,我覺得這就是個引線,是個導演安排的一個讓人帶著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懸念,當看到羅老師與村長一起參與這事時我就更加確定這個想法。也正是有這么一個懸念,使得人們從開頭的一點笑聲慢慢的被帶入一個疑問中:什麼那個羅老師不讓她們倆個上課呢?難道真如電影後面所說的只是羅老師的一點「私心」嗎?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才覺得這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懸念存在的,這是推動電影劇情發展的主要矛盾,而電影所要表現的一切都從這個矛盾演發出來,而這個矛盾就是:當下農村的教育實際情況與「我們」的主觀思想的矛盾!
為什麼我要在「我們」上上個引號呢,因為我覺得這個「我們」包含的群體太多了,不僅僅是支教的我們,還有教育界的我們,還有象身在事外的類似於看電影的我們。其實,電影的矛盾是借羅老師那一點「私心」從他口中表述出來的,當下的我們真的對農村的教育實際不了解,或是說不太了解。農村的學校與我們城市裡學校的情況實有大相徑庭之感,這里有人知道農村學校的上課時間是怎麼安排的嗎?農村學校除了寒暑假還有別的一個假期嗎?
羅老師的死,也許是要用羅老師的死來表現「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那種奉獻的精神,也許這是為許曉萌後來進村做的一個必要的鋪墊與設置,我覺得導演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明一個看法,那就是希望舊體制解散(羅老師的死亡)新體制的建立(許曉萌進村),也想為農村教育指出一個出路,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處理的不太好,結局如果改成許曉萌站在城市遙望農村而滿腹躊躇的樣子為更好,因為這樣才把這個問題放大了活生生的放在了我們的面前,讓所有的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怎樣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我們不要談論那些支教大學生的問題,這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所關注的問題是怎樣來做才對農村教育的最有好處?怎樣做才是解決農村教育落後的最終之根本?
正如電影開頭里那遒勁震撼的火車鳴笛與那狹長而交錯的鐵軌道路足以表明這個問題是怎樣的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問題!
⑷ 寫一篇普法電影的觀後感,不要那種太普遍得,急
昨晚我看了七、八十年代的一部優秀電影——《少年犯》。看後,可以說是情愫種種,感慨頗多,更被劇中感人的情節催下了含著各種滋味的淚水……
《少年犯》主要寫了少年犯們在獄中思想轉變過程中所遇到的艱難、挫折,以及寫了管教人員的良苦用心,也側面抨擊了當時人們對子女教育方面的欠缺,更是對當時個別不負責任的父母醜行的控訴。從而,給搞教育的、給少管所、給家庭,也更給社會提出了很多值得人深思的問題,為教育少年兒童成才而不是走歪路,敲響了警鍾!
電影開篇鏡頭是一台警車,拉著新進少年犯來到上海市少年管教所。車中的一個犯了「錯」的孩子,往車窗外看,看到人群中有他的妹妹和母親在追逐他的車。電影以推拉的鏡頭,從中焦遠景跟著母親和妹妹走,妹妹從人行道跑到車道,從車道跑到人群中,接著拌倒了,舉著傘過往的人們淹沒了他的妹妹和媽媽,這個車中的孩子懊悔地低下了頭。遠去的只有「嘟嘟」的警笛聲,天空仍然下著蒙蒙的細雨。電影結尾也用了這一鏡頭,是著名女記者丁潔心回家看自己的孩子時,自己的孩子也在警車中望著她,這回沒有從車窗內寫親人的情形,而是從母親的視角看孩子、看警車。整個電影的首尾呼應,處理得非常妙,兩次對警車的鏡頭的描寫,如同敲響了兩次警鍾。使人被牽入了無限的思考中。
通過電影教育孩子的細節鏡頭有很多。像一中隊隊長在評價做出玩具的孩子時,他只說了一句話:「同樣是一雙手!」是啊,同樣是一雙手,為什麼就不能像現在這樣去勞動、去賺錢生活呢?難道只有下道才能活嗎?我看下道去偷、去搶反而活得更累、反而活得更提心吊膽吧?可見這句話對孩子們是應該有一定教育意義的。讓人深思。
電影中還交代了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如果跟社會的小混混在一起,就容易被拉下水。像丁潔心的兒子就是這樣。父親在國外上班,母親是記者天天不在家,很忙。只有個年邁的奶奶還都順著他。試想,這樣的家庭環境孩子和無人管有什麼分別呢?孩子能不學壞嗎?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閑散慣了,最終自然受社會負面人物的拉攏而走向了犯罪。這一事件的交待,不僅僅是告訴孩子們要遠離壞人,控制自己的任性、嬌慣;也同時對父母們提個醒:管教孩子不要離得太遠,更不要離得太久。孩子是需要安慰的,是需要父愛和母愛的。自我發展很容易成長為歪脖柳。從這一點看,孩子犯了罪,其實父母也就等於犯了罪。
對於監獄的說教,通過王剛吞剪刀一事,深刻地指出了管教過程中的漏洞和不周全的地方,對當時的監獄可以說是一種警示,也積累了經驗。孩子的教育,包括成年人改過自新的教育,是需要家庭的原諒和社會的理解,這樣才能真正的讓一個人從深淵走向光明。如果想讓一個人重見天日,我們每個家屬,每一個社會的人都應該諒解他、鼓勵他和支持他去做好人。
整部電影除了出獄後考上大學的那位孩子,其餘的全是由在押犯人和管教、所長們拍的。孩子超凡的演技,自編的歌、曲、舞,非常精彩、非常感人,透射出了青春的美麗、展示出了他們的才華。難道他們真的就是犯罪的人嗎?他們那種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勇氣,在那青春萌動的年齡,通過一曲《少年犯》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這首歌是考上大學的少年犯寫的。而在少年犯對家長的匯報演出精彩中對社會也發出了一個信號,就是:孩子們是無罪的,只是因為年輕,只是因為缺乏法制教育,只是因為很多家庭對孩子的一種拋棄態度和不負責任,只是我們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的同時,缺乏對一些性格倔犟、一些心理有壓力、膽小的孩子們的一些關心。也許每天我們成年人對孩子多關心10分鍾,就會造就一個有用的人才。也許因為我們把這十分鍾用在打麻將、上飯店、參加紅白喜事上,而讓一個孩子走向犯錯、「犯罪」,甚至走向人生的失敗。就算孩子已經失敗了,就算孩子已經令人傷心了,難道看著他們可愛的面龐,看著他們多姿的身影,就忍心放棄嗎?不!我相信,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家長們、老師們,都不會這樣做。我也更堅信,能認真看這部電影的孩子們,尤其是那些已經逐漸墮落的孩子們能從中得到警示。
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如果我們青少年中那些已經在逐漸走向低谷的孩子能從內心世界有個新的認識,能「重新做人」,那麼就如同《少年犯》主題曲中唱的一樣,是被扶上了駿馬。也就意味著你要進步了,要被人們關心和喜愛了。
電影在當時轟動一時,並不是因為電影手段多麼高明,更不是什麼鼓吹。在我看來,能通過一部電影提出讓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讓人深思,讓人受感觸,並促使人們要改善這一問題。這才是這部電影的最成功之處。
尤其電影對後代,對人,對人類文明的一點提醒,更是值得推廣觀賞,這是一部廣大中小學生所應該觀賞的好電影,真正意義上的好電影。
⑸ 一部電影的觀後感,500字左右,普普通通的就可以.
《南京!南京!》,讀這個片名,像是讀一份加急電報:捧著電報的雙手在不住顫抖,心跳激烈加速,濃濃的不詳兆預感在撞擊心鼓。當然,史實要這個譬喻殘忍無數倍、緊急無數倍、恐怖無數倍,絕望無數倍,傷心無數倍。那種兵臨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種家破人亡的深悲劇痛,那種辱妻殺子的莫大污恥,那種朝不保夕的極度憂惴,那種茫無涯際的杳渺切盼……是今人盡最大所能仍無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靜靜坐在影院里重溫記憶,勞勞記住曾經的腥風血雨,時時鞭策己身以國難家仇……
果真,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膠片、劇烈抖動的鏡頭,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你安靜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裡,陰郁的氛圍立刻席捲全身,將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慘絕人寰的爭戰里頭,然後你開始了觀影之旅,因為身臨其境的錯覺,你隨著片中的人物(中國百姓們)一起緊促呼吸、心驚膽戰、悲痛哀凄。日軍面對古城牆驚呼時,尚有一絲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間,隨著震天動地的炮響,美好的感覺飛灰湮滅,轉而為死亡逼近的驚恐不安占據。這是影片帶給觀眾的,其實更是慘痛的歷史留下的不滅印記。所以,真正為《南京!南京》贏得驚人票房的,不是導演陸川,不是宏大的演員陣容,不是獨特的視角,也不是高水準的製作,而是南京大屠殺題材本身。架設在如此嚴肅、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銘心史的基礎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難,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選我吧,好累!!!!
⑹ 求幾篇電影的影評。(觀後感)
經典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嘆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齣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著本質的差別,西方人從很早時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們心中人的生命、權利、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最多的大概是服從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忠、孝、仁、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別人的,自我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被摒棄的。 有了這種文化傳統,我想就不難解釋,電影中為了什麼,什麼獻出生命言語了。
西方戰爭電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連》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拯》還是《兄》,其實是一種群像的塑造,他們是從不同的士兵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爭,這些人人中有心腸軟弱,膽小萎縮的新兵,有經驗豐富,視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老兵。無疑,這種手法使得兩部影視,對於戰爭的描寫有了種立體式的洞察。在我們的《大決戰》中,我們只看到了領導者的決勝千里,深謀遠慮,與士兵同甘共苦,而戰士們也都是一樣的英勇無畏,最多也只能算是兩個層面吧。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望採納
⑺ 求一篇電影的觀後感
The Godfather 教父
移民與財富原罪
電影《教父》在我看來有三個層次。淺顯點的一句話就能概括,那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中層的表現說的是家族紐帶的不可割捨。傳統義大利人很像中國人,家族感很強,有點溫州人沾親帶故成群結隊發財的那種味道。一部分當然是出於情感,但更多的部分是生存法則。移民來到陌生的美國,要生存下去,就要互相依靠,他們來的時候一無所有,有的只是自己人。純真少年麥克先只是突遭家庭變故為了保護父親而殺人,後來轉變為能對費雷德說出:「你是我的哥哥,我愛你,但如果你再幫著外人拆自己人的台,我絕不饒恕你。」 麥克真是個聰明人,一點就通。山尼殘暴而戀親,為了妹妹沒有殺死卡洛,麥克從不亂殺人卻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就讓姐姐成為寡婦,因為麥克深諳游戲規則,他不為復仇而復仇,他為更大的責任而負責。畢竟一次背叛就有二次背叛,身邊的蛀蟲總有一天會咬死全家,姐姐的個人痛苦不予考慮也不能考慮,一時心軟就會有全盤的覆滅。正如湯姆對山尼說過的:「一切都是business,包括他們對你父親的槍殺,要用理智不要感情用事。」山尼沒聽進,麥克卻聽進了,所以同理,殺死姐夫也是business的一部分,背叛的人要付出代價,是整頓肅清的一部分,是家族翻身的一部分。麥克從天然的家族情感里升華,所以他能夠成為新教父,而山尼不懂關竅就只能命喪黃泉。選擇是有限的,不是贏就是輸,不是生就是死,沒所謂置身事外,這又回到第一層的含義了。
深層的,《教父》說的是權力的更迭,非法組織的合法化進程。鋌而走險是為了生存,初衷只是想讓日子過的更好一點,想在這片土地上立足紮根,想讓子孫後代不再腦袋提在褲腰帶上血腥地過日子,所以又渴望黑錢洗白。諷刺的是合法化的進程只能以非法血腥暴力來完成。麥克本是存著理想父親本是存著幻想的,兒子不參與家族事業,爸爸希望家裡能出一個參議員,成為操控的人而不是像他一樣充當「打手」,所以他們互有默契。槍聲打碎了夢想,一切還是要用老方法才能實現,短暫的氣憤後是無奈而堅定,麥克的變化之大,其手段之凌厲更勝父上其實早就有強大的信念鋪墊,父子從來就站在同一戰線上,擁有同一的夢想。關於沒有硝煙的談判,馬龍白蘭度有很多經典台詞,印象最深的是「毒品和我們以前經營的事業都不一樣,賭,女人,酒,這些是人們需要的,只是人們被教會不能做這些,但是毒品不一樣,政府警察最終一定會干預,它會在多年後毀了我們。」教父其實和眾流氓們一樣沒有道德原則,他說過做什麼生意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與其他人牟取眼前暴利不同的是,他的遠大目光,他的終極願景,別人是在圖一時享樂,他是在謀百年後的出路。這些東西,他歇斯底里的女兒不明白,他溫順賢惠的老婆不明白,他莽撞貪色的大兒子不明白,只有他的小兒子是最最清醒的一個,所以麥克是不能有選擇的,他不能放開家族讓它轟然倒塌而只管自己輕松自在,教父是神的使者是不能錯一步的重責在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人要成長為教父絕對值得敬佩。其實,第一代的白手起家多少都有不能說的秘密,短時間積聚財富本不是人生常態,即所謂財富都有「原罪」。教父們從不為罪孽多愁善感,麥克邊為外甥受洗禮邊派人在外展開大屠殺的交叉鏡頭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教父們的價值觀。沒有主會來施報應,如果我想要改變什麼我即主,世間沒有上帝,也沒有上帝的公平,潛規則才真正實用,一切都得靠自己。或者說我在此披上信奉上帝的外衣並不是虛偽,我正在走向通往你的捷徑,當我擁有你的權力改造了世界,使我能世代在此安居樂業,那麼我才會相信你的存在,你的庇護,成為你純良的子民,總有一天。
最後不得不說馬龍白蘭度的教父形象竟然比小說中的更復雜深邃,是其演員生涯上的一個巔峰。
關於《教父》要說的就是這些,相同的黑幫題材其實我還是對《美國往事》印象更深一些。《教父》的故事干凈利落,是傳奇的一個片段,而《美國往事》更像是散文詩,以傳奇為外衣,說的根本就是整個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甘正傳
94年電影界誕生了很多經典之作,光我熟知的就有好幾部,陽光燦爛的日子、活著、低俗小說、這個殺手不太冷、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其他我沒有看過的還有燃情歲月,獅子王,真實的謊言,紅藍白等,都是極經典的片子,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將這些影片翻來覆去的看,《看電影》雜志曾經做過一個專題,講94電影的輝煌,涵蓋全球的好電影,我看過那個專題之後對電影有了更濃厚的興趣,之前我看電影都是消遣時間,現在看也是消遣時間,不過唯一的不同是現在有時候沒有時間來消遣時也會騰出一些時間來作電影消遣。
1。奧斯卡輝煌
阿甘正傳當年和那麼多出彩的片子同場競技,卻仍然一路高歌猛進,不僅一年時間里票房高踞榜首,而且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力壓肖申克的救贖和低俗小說壓倒性的奪得六項奧斯卡金像獎,足以說明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的。當年同台競技的肖申克的救贖和低俗小說因為阿甘的出現而失意各個大獎,不能不說可惜,至今也還有很多的影迷在為這兩部片子叫冤,甚至還有一些人說阿甘根本不配,失望而歸的兩部片子可惜那是事實,但是說阿甘不配,真的過了,怪只能怪這么多的經典好片匯聚在了一起,主角只有一個,配角的輝煌再耀眼也敵不過發揮出色的主角,所以,不必叫冤了,沒有人否認94奧斯卡配角的光芒。
有人說肖申克監獄里的故事比甘更為深刻,昆丁比澤米吉斯更會在電影語言上做文章,是的,我也承認,Tim Robbin引領著我們一同挖掘了人性的黑暗和現實的殘酷,低俗小說用一種別開生面的手法讓我們沉浸在一個簡單的故事中,看完肖申克你不會因為看了部好的片子而感到愉快,看完了昆丁帶給我們的作品或許我們會愉快會感到享受的樂趣但是叫你細細品位的時候你說不出來所以然,太簡單的故事,只不過用華麗的電影語言包裝起來了,然後變得惟妙惟肖恰到好處的抓住了看電影的人的心理,但是我要說的是昆丁的作品不能給我們太多東西,饒有興趣的解構他的電影並毫不吝嗇的將溢美之詞加之於他的人,更多的是電影評委或者專業的電影評論員把,我們作為普通大眾,頂多看完了一陣酣暢淋漓,繼而繼續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沒有什麼變化而以。但是我不是說昆丁的電影不夠大師只是大師的領域不同而已,有些人的大師是文學的有些人的大師是電影的有些人的大師是生活的,昆丁?絕對是電影的!然而,電影不能僅僅是藝術的,不能僅僅是電影的,也不能僅僅是生活的。 在我看來,肖申克的救贖過於藝術了過於文學了,低俗小說過於電影過於技工了。雖然阿甘正傳在深刻性和文學性上不及肖申克,在電影的技巧性構築故事組織上不及低俗小說,但是他夠生活,夠綜合,夠意思,他不是電影人賣弄自己才華的工具。
看電影,有時候是一種單純的娛樂有時候是希望能從中獲取一些生活的道理,我更偏向於後者。
肖申克的救贖和阿甘正傳同是能給我們的生活做一些指引的片子,當然任何片子的製作者和導演等都可以說他的片子同樣是這樣的,然而那根本不是其電影的重點,我甚至可以說一個強奸犯的故事可以教育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人的道德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崩潰人的本性不知道什麼情況下會像洪水猛獸一樣的爆發。當年肖申克和阿甘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競爭各項大獎但是最終鎩羽而歸,毫無嶄獲,是因為題材的相似和阿甘的突出與順應時勢。
看完肖申克的救贖不會讓你感到快樂,雖然影片最後給與我們的震撼是足夠的,但是我們一方面為andy的20年堅守一個極其渺茫的希望感動,另一方面卻無法從現實的黑暗和殘酷中脫離出來,肖過於殘酷過於現實過於讓觀眾一下子從皮膚滲透到骨髓,那感覺,像當場抓住配偶與情人約會胡搞,雖然知道但是親眼目睹的痛苦很不自在。一直沉悶壓抑的調子,監獄里的單調生活讓人有些眼球乏味,內心不爽,但是為了看到這么一個倔強嚮往陽光的銀行家能一步一步走出黑暗,我們強忍心中的壓抑,到最後一片陽光燦爛的時候瞬間爆發了一把也不足以將那股壓抑揮散出去,這是影片的魅力所在也是他當年無緣小金人的原因之一吧。相比於肖的一路沉痛到底的執著,甘帶給我們的感受顯得很豐富多彩,真的是情感的全方位感受,同情,哀嘆,感動,激勵,歡快,憂傷。。。感情的變化足夠讓我們體驗一回人生,甘的論調是歡快樂觀的,我們看完會歡笑會有所思但是不至於像肖那樣,看過一個評論,對這兩個片子概括的很好:先後連續看甘和肖,感覺像是從天上掉到了地下。所以,更多的人願意看阿甘而不是andy。
阿甘的天堂一樣的感覺和肖的近乎地獄的感覺,阿甘的高踞票房和肖的不溫不火,阿甘的藝術商業完美結合和肖的藝術文藝氣息獨佔一面,讓奧斯卡選擇了阿甘正傳,這無可厚非,奧斯卡本來就不是威尼斯金獅柏林金熊,它那尊小金人造型足夠精緻優美吸引眼球卻難以扣住氣質和藝術這兩個詞,所以阿甘不是藝術的確是精緻的經典的,肖不是吸引眼球的卻足夠藝術和氣質足夠震撼人心的。一個小金人不完全代表什麼,其實任何一個獎項都不代表什麼,只有民眾的口碑代表了一切,有人認同就已經很重要。
2。垮掉的一代
《阿甘》是幽默詼諧的,有時候會讓你忍俊不禁,《阿甘》也是嚴肅的,這種嚴肅貫穿整部片子,放在二戰之後的二三十年的背景里,哪怕一部肥皂劇也要帶點政治色彩,《阿甘》也不例外,這種對當時政治環境的描述,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側面的,都是嚴肅的表現,這也是他要重點表達的,雖然表達的方式沒有一本正經而是稍微顯得有些滑稽荒唐雖然沒有很全面仔細的概述而是點到便過,但是卻足以讓我們在這幾瞥之中看到當時的政治環境,也可以很好的理解影片中各種人物的行為方式了。幾個政治事件用一個個片斷演繹出來,然後像幻燈片似的放映,短暫而關鍵。總統被刺,總統辭職,禁止黑人入學,越南戰爭,反戰遊行......一個個片斷讓我們不斷回憶美國戰後幾十年的歷史,飛速發展,混亂動盪,垮掉的一代是我腦海中浮現的印象,正是垮掉的一代和我們沒有垮掉的一代構成了阿甘正傳的角色。
戰後美國人民精神生活極度混亂,受困於戰後的心靈創傷,加之當時杜魯門主義和麥卡錫主義的盛行,打壓國內進步力量,反共潮,國際上冷戰,恐怖主義開始出現,人們終日惶惶不安,有些人消沉頹廢粉飾太平有些人看不慣世道的虛偽荒唐奮起反抗和政府對著干,一切極端的生活方式都涌現出來,酗酒群居吸毒濫交等成為一種現象,這些人也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理想,上進心全無,史學家將這些戰後出生的一代稱為50年代垮掉的一代,也有叫迷茫的一代的,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描述的就是這群人的生活狀態,那個戴著鴨舌帽整天穿著黑色風衣混跡在各地的小青年霍爾敦就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但是霍爾敦比之另一些垮掉的一代已經算是上進有理想了,起碼他還有個夢想他還想著要做麥田裡的守望者,保護注視著天真可愛的小孩子們,起碼他還不至於吸毒群居濫交,起碼他還有一些羞愧之心,而另一些人,沒有,沒有理想,連什麼是道德也不清楚了。 阿甘里沒有正面描述這群人,但是很多片斷都隱喻著對這種人群的描寫和諷刺。
反叛和與眾不同的貓王的風靡;整日無所事事騎著或開著破車以欺負弱勢的gump為樂趣的一群小屁孩;jenny半裸著當著舍友的面欲給gump上一次性教育啟蒙課;jenny全裸抱著吉他在夜總會賣唱民族歌曲時遭到台下聽眾調戲;john lennon的死於青年歌迷的槍下;jenny離開夜總會後四處漂泊結交不同的男友發出各種對抗社會的聲音;jenny終日沉浸於吸毒酗酒性交與被虐的痛苦中想到遠去的理想禁不住想要跳樓;一群失去了目標和理想的人傻傻的跟著gump天南海北的跑到gump說自己要回家休息時一臉迷茫......可以說,jenny就是阿甘里的霍爾敦了,她代表了他身後的一群人,和霍爾敦一樣,jenny也有理想不過這個理想在現實中漸漸離他遠去,最終是反叛和現實將她埋葬了,看到gump前去探望的jenny的墳地的時候,我想說這不是jenny一個人的墓地,下面有千千萬萬的人呢。
3。巧克力生活
life was like a box o'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 !
這句話已經被太多的評論提及。
關於生活,關於愛情,關於選擇,可以說的太多了!
生活是需要智慧的,但是只有最好的智慧才能生活好,少一點也不行,少一點你會患得患失,看不清大局,看不清生活的真正內涵,少一點你可能還能看見一些細枝末節,生活的蛛絲馬跡,但是卻看不到最關鍵的部位,生活又是不需要智慧的,沒有智慧的人能活得快樂能不顧失去的痛苦能忘卻一切曾經或者即將困擾著有智慧的人的事,沒有智慧的人腦袋裡只有一條道,只要你願意真的可以一條道走到底。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不曾有千慮,仍可一得。
小波說過,"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情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就很高興。"但是追求智慧的過程中,我們看不到盡頭,什麼是智慧的盡頭呢?古希臘的先哲們窮極一生也沒有追尋到的答案,必定會困擾著無數追求者的內心。沒有足夠的智慧或許會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懷疑自己,悲天憫人惶惶不可終日,只有足夠智慧的人才能了解,這不過是個探索的過程,或許,你可以不用追求這種所謂的智慧,這樣也不會有困惑可言了。我將這個追求智慧的過程看成是生活的過程,或許不太准確,但是卻是我的一些看法。在阿甘的眼裡,如果不是媽媽告訴他不要讓別人說出我比你聰明比你強大,他或許不會知道有聰明這個詞,他或許甚至不會在向jenny求婚的時候黯然神傷的說出自己不夠聰明的話,也不會在聽到自己有了兒子後一臉的無奈恐懼戰戰兢兢的問道他足夠聰明馬的語句,當然他只是知道了自己沒有足夠的智慧,對於這個神聖的字眼,他是不了解的,他拿什麼來了解呢?他也不用去了解,不知道所以不感興趣不感興趣所以不會追求,所以當有智慧的人在拚命追求更高的智慧的時候,他在走自己腦中的唯一一條道,上帝給什麼我就吃什麼,即使是苦的也心甘情願,而有智慧的人們卻在為顯示自己的智慧不斷的在上帝給的巧克力中挑來挑去,無論挑到什麼,總是感覺不到已經在手的巧克力有多好。
因為不夠智慧,阿甘是沒有恐懼的,當媽媽患病在床臨死說著「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 are all destined to do」的字句,甘只是傻傻的,默默的聽著,死亡,在他看來,是那樣正常,不僅僅是因為這是媽媽嘴裡說出來的,也是生活的種種告訴他的,那個要和他合夥做蝦船的captain buford就死在他身旁,他有為布巴傷心,可是在我看來,他的傷心不是因為死亡,卻是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因為不情願來到戰場卻死於意外,誰知道呢?如果布巴臨死的時候不說我要回家而是說著,看,我要死了。或許甘也會理所當然的接受吧。所以甘是接受者,接受上天的一切。所以,恐懼根本不是恐懼,什麼都是一樣的。對他來說,給與什麼,自己都是一個選擇,run,run,run......
⑻ 一部電影的觀後感
今年寒假學校給我們留了觀看愛國影片作業寫觀後感,最觸動我的是周五上午看的《劉胡蘭》。
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的是一位偉大的地下工作者、年輕的革命女英雄——劉胡蘭。在她犧牲之前,劉胡蘭的事跡就在全國傳開。人們都知道、劉胡蘭反對日本的特務、漢奸和日本軍,慢慢地,劉胡蘭組織成了一支兒童軍,來反抗日本軍。緊接著,給特務做了保姆,得知了對方的情報,並秘密地把情報告訴了八路軍,把敵人打了個落花流水,然後,又設計把壞蛋的一個重要職務人員給引了出來,打死了,最後日本軍被我們國的軍隊給打
跑了,蔣介石又率領國民黨打起內戰,劉胡蘭被國民黨抓住了,英勇犧牲。
看完電影,我的腦海里浮現出許許多多感人的畫面.劉胡蘭姐姐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不向困難低頭!」 那時,劉胡蘭姐姐明知前面的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可她還是毫不猶豫。相比之下,我從小就嬌生慣養,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下,一旦遇到了麻煩,就束手無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對,很容易就放棄,將來如何面對社會啊!我想,以後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說一聲「不會」就過去了,也不是一聲不吭就隨之而去,而是要動一動腦子把它解決,一定要堅持到最後!劉胡蘭姐姐還說過「怕死就不是共產黨員」,如果沒有許許多多像劉胡蘭這樣的烈士,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十一歲對於我們來說正是無憂無慮盡情享受生活的年齡,正是一個兒童最美好的階段!但劉胡蘭為了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她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與她相比,我真的感到無比羞愧.
今天,老師讓我們寫觀後感時,我的眼前又出現了劉胡蘭姐姐那雙純潔堅毅的眼睛。雖然她沒有看到現在的美好生活,但是她的精神卻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心中。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地學習時,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的學習呢?今後,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努力學習,長大為祖國做出貢獻。
⑼ 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⑽ 求隨便一部電影的觀後感800字以上,謝謝
支離破碎的愛情童話
影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開頭有這樣一段對白:「只要是女人,不論是誰,都憧憬童話中那可愛的白雪公主啊灰姑娘啊。可是卻不知道哪個地方的齒輪不對,本來憧憬著成為白天鵝的,醒來卻發現變成了黑漆漆的烏鴉。但是人生卻只有一次,如果這是童話的話,那這童話就太殘酷了」,在故事裡,大多數女性都渴望著童話般的愛情,她們將愛情作為生活的全部,窮其一生去追逐,為愛而生,而得到的卻是沿途的支離破碎、傷痕累累,影片《卡比利亞之夜》也同樣講述了愛而不得善終的悲劇故事。兩部影片誕生於不同文化背景下卻有著極大地相似之處。
影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由日本導演中島哲也執導,頗具日本特色,影片中採用了誇張的色彩,人工式的布景,不斷穿插喜劇元素,還運用了卡通動畫和音樂劇的形式,然而影片以喜劇和溫暖表現出來的卻是個百分百的悲劇。松子跌宕起伏的命運在華麗的場景中演繹,呈獻給觀眾的是一種近乎完美的殘酷和近乎殘酷的悲劇美。松子為愛而生,為愛而死,她窮其一生所追逐的不過是一個歸宿,她試圖挽回人生一次次不幸的轉彎,卻一生被嫌棄,有人說:「松子不是嫌棄,而是愛的太用力。」生活給予了她太多的不幸,她每次都會重新點燃心中的希望,認真的生活,為每一段愛情真心付出,然而最終愛情破滅,回家的願望也被粉碎,她坐在與故鄉相似的那條河流前暗自垂淚,直到死去,她才帶著微笑一步步踏上「回家」的階梯。松子執著的愛和寬恕之心如那條河在承載了所有希望的同時也包容了所有罪惡,她用一生詮釋了人生的意義所在,這里所包含的溫暖也拯救了悲劇故事的冷酷。
影片《卡比利亞之夜》是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巔峰之作,同樣是講述一個妓女純潔愛情支離破碎的悲劇影片,影片呈現獨特的「費式」風格。這是一部黑白片,影片結構隨意,用一段段小故事編織而成,每一段都呈現著一個社會側面。影片《松子》插入音樂劇和卡通動畫來反襯和消解悲劇,而《卡比利亞之夜》中費里尼在影片中穿插歌舞狂歡的場景並讓悲劇在狂歡中劇終,歌舞狂歡是費式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場景,它猶如一道脫離現實升入幻境的大門,成為對生活困境最狂亂最歡騰的救贖。影片最後的狂歡是神來之筆,它拯救了現實中的卡比利亞,她在歌舞聲中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她的痛苦,她的卑微,在撲面而來的火熱的狂歡中化為烏有。卡比利亞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女人,內心中始終生長著不敗的樂觀主義的花朵。正是她頑強的野草一樣的生命力,點亮了自己慘淡的人生。
對於女人來說,愛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對於男人來說,那隻是他的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將一生幸福寄託於男性的饋贈,這既是女人的卑微,又是女人的悲哀。松子努力的去愛也只是不想一個人生活而已,但最終卻只能孤獨死去;卡比利亞每次都大喊著「我有自己的房子」,這是她不同於其他妓女的驕傲所在,而最終卻被騙的失去所有。在愛情這條路上,她們走的太辛苦,她們也執著地追尋一個溫柔待她的人,她們堅持著自己的善良與純真,沿途支離破碎,卻仍然唱著歌跳著舞。她們沒有過錯,是世界冷漠了她們。她們有著最潔凈的心靈和最骯臟的身體,她們是社會的最弱者,又是生命的最強者,她們是大多數人眼中的笨蛋,又是人類需要保護的希望,她們蠢笨卻又令人憐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