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八佰」引爭議,究竟是鐵骨錚錚還是在歪曲歷史呢
近期一部電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近期爆火的的八佰這部影片,影片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期間,淞滬會戰後期,在全面戰敗的情況下,派一小股部隊駐守四行倉庫的故事,四行倉庫後面就是英法租界,前面則是硝煙紛飛,雖然上海已經失守,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干涉,甚至調停和援助,所以才打了這一場幾乎是必輸的守衛戰,四行倉庫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打敗日軍,其更具有戰略和政治上的意義。
可以說,四行倉庫保衛戰,有時候政治意義更加大於現實意義,而作為整個淞滬會戰的極小組成部分,如果說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的話,那麼四行倉庫保衛戰,則進一步的顯示了國軍英勇抗爭的決心和勇氣,也讓中國軍人的錚錚鐵骨展示在世界面前,從這一點來看,它無疑來說是很成功的,而從另外一點而言,這卻幾乎是一場沒有太大意義的戰斗,因為從後續的情況來看,最後謝晉元所率領的大部分守衛官兵最後還是迫於日軍的壓力,還有上面的命令,選擇了退入了租界,最後大部分人在後面的日子裡面都是結局悲慘,除了極少數人最後存活下來,大部分人都是屈辱的死去,甚至做了日軍的俘虜,從後續來看,故事的結局卻是不太好看!
2. 《八佰》劇情
在1937年10月的淞滬會戰尾聲,第88師524團副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400餘官兵(對外稱800壯士)堅守上海閘北的四行倉庫,上演了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他們以微薄之力對抗日軍,四晝夜的激戰中,擊退了敵人十多次猛烈進攻,展現出英勇無畏的國士精神,令全國振奮,震驚全球。
影片從湖北保安團支援淞滬會戰的開端,到國民革命軍524團退入租界結束,以每日為時間線索,細膩描繪了10月27日至11月1日期間的戰斗。四行倉庫孤立於淪陷的上海,背後是蘇州河南岸的租界,面對日軍壓力,戰況異常嚴峻。影片通過不同視角展現了這場戰斗:國民革命軍內部的苦戰,蘇州河對岸中國民眾的關切,外國記者和英國士兵的旁觀,以及日本軍隊的進攻策略。
影片以紀錄片開場,概述了歷史背景,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和全面戰爭。湖北保安團在市郊遭遇日軍,保安團成員「端午」和「老葫蘆」加入524團,被誤認為逃兵,參與修築防禦工事。首日,日軍先遣部隊被伏擊,中國軍隊反擊了自殺式攻擊和芥子毒氣。次日,日本軍隊高調宣稱三小時內拿下倉庫,引來圍觀,隨後展開激烈攻防戰,中國軍隊陳樹生等士兵以身許國,阻止敵軍破壞。
第三日,國軍在樓頂升起國旗,日本海軍試圖摧毀,英軍介入迫使飛機撤退。第四日,日軍指揮官與謝晉元對話,中國政府決定撤退,國民政府特派員傳達了蔣介石的命令。在撤離前的交火中,謝晉元以身作則,保護了國旗。影片結尾,四行倉庫的戰斗畫面與當代上海的繁華形成對比,英雄們的形象被真實呈現。
影片中,歷史人物如蔣介石、閻錫山等被准確引用,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真實風貌。這段英勇的歷史被精心刻畫,讓觀眾深深感受到那個戰火紛飛年代的中國軍人的堅韌與愛國情懷。
3. 電影八佰中上海的西方租界,在歷史上是怎樣的存在
電影八佰中上海的西方租界在歷史上是由西方列強控制的英租界。
電影《八佰》的故事背景是以在抗日戰爭中著名的戰役——淞滬會戰後期的時候,僅剩的八百壯士(甚至都不足八百人)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的壯烈事跡,當時的情形是中國軍隊的大部隊基本上可以說是大部分撤出了上海,到了安全地帶。但是為了以防萬一,留下了一支小規模的部隊做出明知不可能抵擋成功的抵抗,在這支小規模的作戰部隊僅僅只有四百餘人的部隊在英勇阻擋了四天之後就返回到了租界的安全地方。租界並不是英國在華的殖民地,英國沒有設立總督這一機構,而設置了“道路碼頭委員會”的機構來對租界統治。由於英國租界規模的擴大,美法也在上海建立了租界,租界之中中國人不允許進入,租界又被稱為華洋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