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梵高畫語人生電影觀後感100字

梵高畫語人生電影觀後感100字

發布時間:2022-04-19 01:44:14

㈠ 梵高《畫與人生》觀後感300字急求!!!!

作為一部貨真價實的文藝片加傳記,別懷疑,它一定有那麼點晦澀難懂的氣質,通俗點來說——藝術家的氣質。
在正式寫影評之前,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羅列一下梵高自畢業以後的生活地點和狀況,雖然這看上有那麼點湊字數的嫌疑。梵高的一生幾乎只有短短十年,我不是指他活了多少年,而是他找到自己熱愛的位置的時間。
藝術公司-對宗教的熱愛-繪畫-離家(海牙)-荷蘭農村-回家-巴黎(浮世繪)-苦艾(關系緊張)-普羅旺斯(高跟)-自殘(割下右耳)-精神病院-歐韋-巴黎-自殺。
現在重新再看,是否會和我得出一樣的結論:梵高的一生幾乎就是在跌沛流離中度過,他思想的轉變相當快。影片的第一幕是梵高在監獄中的自述,可是對於這樣純凈的眼眸只會相信他的天才頭腦,幾乎完全忽視他的瘋狂。
故事一自敘的方式展開,來自於各方面的評論以及信件都對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有了評價。他最初在繪畫中喜愛運用素描以及灰色,他認為這是美的象徵,卻在最後留下的畫作以色彩鮮艷著稱。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對美的定義——從灰白到色彩、從鄉村到城市、從群體到個人、從記憶到靜物,他絕對沒有我們所謂的耐心,但他的天分給予了他這樣做的權利。試問,僅僅十年的創作便已舉世聞名,這不是天才又是什麼
在梵高的繪畫人生,弟弟Theo給予了他最重要的幫助,在世期間,梵高沒有賣出過任何一幅繪畫作品,生活幾乎全部是由弟弟資助,可以說,若是沒有Theo,繪畫界也許就會少了這樣一位大師。許多畫作Theo都是第一見證人,包括舉世聞名的《星空》。在梵高的一生中,他畫了許多植物,而星空卻彷彿旋轉進入靈魂一般,蔚藍的天空扭轉與群山相互呼應,反映著不可思議的美。
梵高的短暫的一生都沒有伴侶陪伴,只有兩位情人,第一位也僅僅只是梵高的臆想。他在回家時,瘋狂愛上了自己的表嫂,並在此時說出了一句近乎可以概括梵高一生的句子——愛了就是愛了。這不僅是他對於愛情的態度,也是對於繪畫的態度。第二位是在治療梅毒時遇見的妓女,他把她接到家中,幫她照料生活並且作為模特,而這時他有創作出許多珍品。
影片進入尾聲,發展至梵高的精神問題階段,當他被帶入監獄被迫治療時,那一雙清澈的眼睛又一次出現了,依然的純粹。在進入精神病院後,他壓抑的沉默。
在一年的治療後,離開時他帶著絕望,最終在一篇麥穗中飲彈自殺。也許,對於梵高,這是最好的結局
引用電影中的一句話「畫家都是要在死後畫作才會被人熟知。」這是天才的孤寂和內心。
六個月後,Theo死於梅毒,葬與梵高旁。
希望我的回答能及時的幫到你

㈡ 梵高:畫語人生的電影劇情

梵高,一個天賦異稟且卓爾不群的畫家,用手中的畫筆描繪了絢爛卻短暫的一生。平日我們所接觸到的梵高,僅僅是那些標有天價的油畫。對他曲折的人生經歷卻知之甚少。本片隨Benedict Cumberbatch一起,走進梵高的畫語人生。
本片隨Benedict Cumberbatch一起,走進梵高的畫語人生。文森特·威廉·梵高,這位用明亮鮮活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天才畫家,卻在美麗的法國瓦茲河畔結束了自己37歲的年輕生命。他傳奇不朽的一生已多次被搬上電影銀幕。此次,由導演Andrew Hutton執導的本部戲劇式紀錄電影,將重現梵高絢爛而短暫的一生。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這位天賦異稟且卓爾不群的瘋狂大師,而其弟提奧則由傑米·帕克 Jamie Parker飾演。劇中的一言一語皆來自於梵高寫給提奧及親人的信件。
本片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入木三分的描摹再現,贏得了2011年在班夫世界媒體節上的最佳藝術紀錄片洛基大獎。

㈢ 《梵高傳》讀後感600

整個下午,我都在躁動不安,一會兒翻翻這里,一會翻翻那裡,一會又撈起閑書翻幾頁。眼睛發澀,卻睡不著,直到拿出《梵高傳》-這本我中午剛剛讀完,讀完後睡意全無的書。我從床上一躍而起,來到電腦旁。我終於知道自己這么躁動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試圖抵制自己為之寫些什麼的願望,換來的卻不過是心不在焉而已。

這本書從好些天前就斷續在讀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卻是這個周末。我哭了好幾次。有幾次拿書敲自己的腦袋。哭是因為感動,疼痛,感動於梵高與弟弟的親情,疼痛著他們的疼痛。敲自己的腦袋是由於憤怒,憤怒於人們對一個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憤怒於那個不公的社會,憤怒於那些最底層人民的苦難―而我只是一個看客。

如果沒有梵高,提奧會過得很好吧。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金,溫和的性格,彬彬有禮的舉止,走在哪裡都是受人喜愛的。他會過一種衣食無憂,平淡恬適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氣暴躁,行為偏激,有些神經質,難以想像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會這么友愛。

這是多麼失敗的一個人。在倫敦做畫店的伙計,愛上一個女人,被拒。愛上自己的表妹,被拒。與其說愛上,不如說是同情於一個孤苦的妓女,與其同居,將其作為妻子來看,終因差距太大而分開。被一位女子愛上,女子卻不敢掙脫家庭的羈絆,為他自殺,後獲救,在療養院里度過一生。在阿爾,喜歡一個妓女,在精神錯亂後,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她做禮物。在愛情上,他是不太走運。不過,像他這樣把繪畫視為生命的人,本來就不適合婚姻吧。就算有個家庭,帶給親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藝術家都是瘋子。

在事業上,做畫店伙計,出走。做牧師,被逐出教會,雖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師要真誠,更貼近於愛。做畫家,生前僅賣出過12幅小風景畫像,還是賣給自己的叔叔。在世時,他被視為做什麼事都失敗的人,視為瘋子。然而,這一連串的失敗並沒有把他打倒,他還是傾盡自己的生命,來愛,來描繪這個世界,縱然這個世界把他遺棄。

雖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畫選,我還是從中看到了很多。這個不善言辭的人,把他的心,他整個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情感都一筆筆繪在畫板上。我看到他對生命的渴望,對這個世界的愛。看到他的夢,那個像他筆下的天空那麼藍的夢。看到了他的躁動,他的強烈的要爆炸,要掙脫這個世界的束縛的渴望。

書里,阿爾的烈日,金黃色的麥田,鈷藍的天空,開滿鮮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鄉。我的家鄉沒有那麼大朵大朵的鮮花,沒有深藍的河水。可是我的家鄉有遼闊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兩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楊。雖然不是很美的景緻,但是曠遠,清新,可以看到天邊,沒有遮住視線,讓人透不過氣來的高樓大廈。小時候,我信誓旦旦說:我離開了家,才不會想念這個破地方,我也不希罕葉落歸根。現在只是覺著自己的幼稚,我越來越想念這些。我是農民的孩子,我將來必將回到那個地方。我常常有一種渴望,渴望在無邊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松軟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兒時一樣。那時,我的身體將柔韌而充滿力量。

歐文•斯通是一個偉大的傳記家,書中的情感,語言,以及他對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書尚有餘光中的譯本,但大陸尚未發行。余先生以詩人而做翻譯,其譯筆必當不俗。已經借來復印一冊,他日定當捧卷細讀。

或者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為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為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意言語。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回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他的畫有點類似兒童的創作,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醉心於風景,植物和貧苦大眾的描繪。鳶尾花,向日葵,星空,麥田,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凄艷的生命。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深紅,銘黃,碇藍,艷紫,蒼綠。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無法稀釋和抹勻,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為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危險天空下的麥田。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

但梵高發現,生命的疼痛滋長於他自己挖掘的傷口。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著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打中心臟,然後掩著傷口回到家裡,當天晚上,梵谷叼著煙斗一言不發.第二天,梵谷還與來看它的提奧談起他對藝術的見解.到了晚上,他開始虛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梵谷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奧的懷里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37歲.他的遺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讓人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那久久的痛苦和絕望。

梵高死後六個月,弟弟提奧在對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帶著無限悲痛離開了人世。他被人們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奧維爾墓園。墓園很簡單,兄弟兩的墓碑也很簡單,上面分別寫著:文森特.梵高與文森特提奧.

也許梵高早就意識到:破碎會帶來快樂。可以讓自己不再絕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㈣ 梵高傳讀後感600字(最多),謝謝

德國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說過:「有兩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覺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准則,他們在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這么多年,一直很信服這句話。豐子愷說人的精神層次像三層樓,第一層是飲食男女,第二層是精神,第三層的是宗教。選擇讀書,也是為了拒絕那模式化的生活,渴望自由的心靈,擁有那最寶貴的兩樣東西。

歐文·斯通的《梵高傳》,更讓我信服天才的命運,亦覺得豐老的話很有道理。飲食男女的幸福雖然有時如雞肋,可是離了它們,生活便也凄愴;但如果沒有精神,在我想來,人生會無味的多,雖然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都那麼生活,而且在外人看來活得也自有樂趣。

我自認為不懂如何欣賞繪畫,那些名畫帶給我的更多是文字上的震撼力。而一個自謂毫無寫作能力的年輕人寫的關於某人的悲慘而輝煌的人生,深深打動了我。原先,梵高於我,只是一個書面名字,可是現在就感覺像一個很親近的人,你看著他在遙遠的時空經歷生活所賦予的一切磨難,感覺像是自己身邊的一個人。是的,我願意復述他的經歷就像我的親人所經歷過的。梵高的一生像一片慘淡的灰藍,他專門從事繪畫只有短短的十年(1880—1890)。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盡情迸發,繪畫藝術的獨特風格顯現異常,而生活的窮困潦倒也達到了極度。十年終了他就撒手人寰。他最後的十年正是壯年,但他沒有家室的溫暖,每天吃乾麵包喝苦咖啡,有時甚至只吃麵包皮充飢;在阿爾勒那兩年多,他整天在陽光下作畫,頭頂都給曬禿了,才三十來歲滿腮胡須,形容憔悴。可在那樣的日子,在他簡陋的卧室里總要增添幾幅油畫,那都是流傳後世的珍寶。1890年5月精神病發作,兩個月後在麥田向自己開了槍。

窮人勒緊肚帶創造稀世珍寶,最後把命賠上,這已經是件奇事,而那數百幅油畫得以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數十年,一百多年依然還鮮亮如新,這是一個更大的奇跡。這首先得感謝梵高的弟弟,我甚至認為,是提奧成全了梵高的天才,今天的人們能看到那用青春的生命和幸福換來的每幅畫,西方繪畫中一種獨特的風格得以發展,都得感謝他——同樣不幸的提奧,不管他是否僅僅出發於兄弟之情。就像我在讀《不合時宜的思想》時想到的,其實什麼主義,什麼原則,都不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㈤ 閱讀梵高傳,做20條摘抄,寫一篇讀後感,不少於八百字

讀後感:讀了《梵高傳》有感
讀了《梵高傳》有感梵高,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是因為他的油畫在拍賣行以天價成交。你問他們最喜歡哪一個畫家,他們總是說梵高啊!但你可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看了這本書後,我既憤怒又感動。感動於梵高與弟弟的親情,疼痛著他們的疼痛;憤怒於人們對一個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憤怒於那個不公的社會,憤怒於那些最底層人民的苦難。梵高一生清貧,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畫。梵高對畫畫簡直著了迷,他太熱愛大自然了,他熱愛嬌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羅蘭色的天空、熱愛翠綠草地和淡青色的風!他對萬物充滿了熱愛……梵高做事十分認真,全力以赴地畫畫,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繪畫中。我呢?在生活中我是一個做事馬虎的人,就是因為馬虎,我曾多次與滿分擦肩而過,記得有一次英語考試,比較簡單,我幾乎都會做。發試卷時,同學們都考得不錯,唯獨我,只考了90分。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粗心,竟然忘記寫一題十分簡單的題目。唉!.這件事使我剛剛樹立起的信心,被一盆冷水澆滅了。這粗心不是別人強加在我身上的,而是自己日久天長、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我在課間寫作業,十分不認真。要麼一邊講話一邊寫作業,要麼就是一邊管閑事一邊寫作業。所以我常常寫錯字。有一次我把吞字寫成了舌字,老師一怒之下,狠狠地扣了一分,讓我悲痛欲絕呀!因為當時整章試卷只錯了這一題。我寧願錯在別的地方,也不要錯在這么一個小小的字上。馬克?吐溫說過這樣的話:「沒有人能夠將壞習慣扔出窗外,但可以把它步步趕下樓梯。」在這個寒假,我決定痛改前非,一定要把這個壞毛病改掉。我找了一個十分安靜的地方,獨自寫作業,不再關心外面的一切,就像個隱世高人。做完作業後,我一定要檢查,正確率比平時高了很多。看來,只要專心致志,不受外界事物干擾,就能不粗心。改掉粗心這個毛病給我帶來了很多好處。請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_梵高。
讀了《梵高傳》有感
讀了《梵高傳》有感寒假裡我5天就讀完了梵高傳,卻不知從何寫起。整本書的基調和梵高的畫一樣,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黃色與金色,那是大地與太陽的顏色,讓人感覺溫暖與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個人生卻是波濤洶涌的墨藍色,在冰冷中沉浮。先是遭受失戀的打擊,梵高的愛認真、執拗、非常具有爆發力,甚至不顧一切。為了見到心愛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飢餓與疲勞,徒步幾晝夜只為遠遠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視「□」的罪孽,將手心放在燭火之上以示堅決。可是飛蛾撲火,這樣的愛情終將化為灰燼,而文森特一生都無幸得到自己的愛情。接著是事業的挫折,明知不喜歡不合適,梵高一開始也曾很努力的成為一名牧師,只可惜身處人間地獄似的礦地,看著采礦人家的痛苦、掙扎和死亡,他雖盡其所能的行施佈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騙,信仰與上帝並沒有帶來救贖,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會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與批判,這讓他情何以堪,最後連自己都迷失了。幸好在絕望之時,他找到了一生的事業與追求_繪畫。在繪畫中,梵高認識到,所有的痛苦都是為了做鋪墊,所有的不幸都是靈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當做觀察生活的放大鏡,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摯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兒是「醜陋」的,礦工、農婦、郵差、妓女等等,那些個皮膚粗糙,身形佝僂,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殘喘之人,梵高將之捕捉到了畫中,並沒有同情與修飾,也沒有虛偽的傷痛與呻吟,梵高只是一個記錄者,用最深刻的筆觸,最真誠的顏色將他們記錄下來_這就是生活的真實一面,沒有雕欄玉棟,沒有寶馬香車,大多數有的只是辛苦勞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燈光下吃著土豆的人。由於起步較晚,梵高開始拚命拚命的沖刺,他不停得畫不停的畫。為了某一處風景,他可以在海邊坐上一天,任憑風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曬到紅斑禿頂。那群鴉亂飛的麥田,紅葉斑駁的森林,星月流動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歸,日曬雨淋,忍飢挨餓的困頓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繪畫天才,而是一個努力的天才,他不僅僅將繪畫當成一項事業,而是生命。每一幅畫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畫一幅畫他的生命也隨之縮短。吃飯、睡覺、生活都是為了延續繪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繪畫,即使是愛情、友誼對於梵高而言,也就是給畫添上了不一般的亮點。最後繪畫完成了,身體機能雖然在運轉,生命的意義結束了,梵高用一顆子彈結束自己短暫卻完整的一生。梵高是孤獨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時間都在孤軍奮戰,可是藝術本來就需要耐得住寂寞,況且在梵高的背後還有那個無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奧。總覺得迪奧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奧的支持_精神上與物質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沒有理由這樣不計報酬的幫助兄長,每個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據的時候,也不間斷,這是怎樣一個負擔啊。但是迪奧一點沒有抱怨,沒有懷疑,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創作就是他的創作!他們對於藝術都有夢想,梵高不顧一切的去追求藝術,迪奧就不顧一切為他創造條件,如果說繪畫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奧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奧的精神也崩潰了,不久之後離開了人世。迪奧之於梵高,不僅僅是兄弟,更是知己。《渴望生活_梵高傳》是美國傳記小說之父在二十六歲時寫的,讀起來其實很像小說,不過二十六歲這個年紀,對於梵高這樣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歡一本傳記,都是赤裸裸的贊美與崇拜(中國的偉人傳記都是這樣),也不喜歡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當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與化身,那傳記便不再對別人的紀實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發泄了。很高興《梵高傳》沒有讓我看到這樣虛假的東西。一本好書,看了讓人思考。我沒有梵高的覺悟,當然也絕不會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夠學到那麼一點點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夠離夢想近一些呢?啊,梵高!她們貧苦,或許還不幸,但是痛苦使她們獲得了靈魂。

好詞好句:
上帝是不存在的,事情就是那麼簡單——沒有什麼上帝,唯有一片渾噩——悲慘、苦難、殘酷、煎熬、黑暗和無盡頭的渾噩。

我們內在的思想常常外露出來嗎?也許在我們的靈魂中有一團熱火,但沒有人用它使自己暖和起來。過路人僅僅看到煙囪里冒出一點煙,照舊走自己的路。你瞧,該怎麼辦呢?一個人不能守護著這團內在的火,心懷這個刺激物,耐心地等待某個人走來坐在它旁邊的時刻到來嗎?

我將盡力而為,但我一點不輕視平凡,就其純粹的意義來說,輕視平凡的東西,就一定無法超越這個起點。

你永遠不會認識愛情,因為它不能生存,即使你的肌膚能夠忍住火燒的痛苦之嚴酷考驗,它也不能生存!」

一陣無聲的悲傷巨濤湧上他的喉嚨。他舉起左手捂住嘴,壓住阿姆斯特丹和整個世界也許永遠不會知道他已經受到判決和被認為一錢不值的喊聲。他的嘴唇嘗到了事與願違的慘苦的、慘苦的幻滅。

不論畫人物還是風景,他希望表現的不是感傷,而是嚴肅的悲痛。

「普通人的頭腦是依二元性來思考的:光和影、甜和酸、善和惡。那種二元性在大自然中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既沒有善,也沒有惡,只有存在和實踐。當我們描繪一個行動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描繪生活;當我們給那個行動命名——如邪惡或建狠——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了主觀偏見的領域。

首先,我們認為一切的真實都是美好的,不論它的面貌會顯得多麼可怕。大自然的一切,我們全盤接受,一點不漏。我們相信,在粗糙的真實中,比在巧妙的謊話中,有更多的美;在下層社會中,比在全巴黎的沙龍中,有更多的詩意。我們認為痛苦是好的,因為它在人的全部感情中,是最深刻的。我們認為性是美的,甚至即使是由妓女和龜鴇所表演的。我們把個性放在丑惡之上,把痛苦放在可愛之上,把窮困的現實放在法蘭西的全部財富之上。我們全盤接受生活,不作道德上的裁判。

「我的畫家的手指長得馴服了,」他想,「即使我的軀殼漸漸碎裂。」

「你並不醜,文森特。你是美的。你自己在糟蹋和折磨了包裹著你靈魂的可憐軀體,但是你無法傷害你的靈魂。我愛的正是你的靈魂。當你用熱忱的勞動摧殘你自己的時候,靈魂將繼續生存……沒有盡頭,我就為這愛你。」

㈥ 藝術的力量梵高觀後感不少於三百字

寒假來了,給自己准備了一些紀錄片,打算每天看一點,本來也只是看看,長長見識,然而考慮到之前看過《壽司之神》《藝術家在場》等優秀的紀錄片都沒有做筆記,而觀看一個東西感受最深刻的往往是在看完的一兩小時內,所以決定還是不偷懶,乖乖寫一下感受。

梵高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之一,和大多數人一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他的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激情、情感和力量是顯而易見的,而不是晦澀難懂的,而他的作品所表達的顯而易見的內容又為人所接受和認可,所以大家都喜愛梵高而不奇怪。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梵高了,是從《向日葵》開始的,實際上,他的《星空》和《麥田鴉群》以及《咖啡館》我更加喜歡一些,並且《星空》也應該是他最出名、被印製在各種產品中最多的一幅畫,但是似乎很多人對於梵高的初步理解,還是在《向日葵》,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估計也是教科書的功勞。

他的作品,顏色鮮明,富有生命力,富有活力和張力,跳動著或喜悅或悲傷的色彩,一切都是如此濃厚鮮明。當我第一眼看到《咖啡館》(原諒我不知道全名)的時候,我的整個人就被整幅畫所帶來的極端壓抑難受的氣氛給吸進去了,久久不能出來,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梵高作為一個畫家,他的表現力有多強,他的感染力有多強。

強是有原因的,毋寧說,強是有代價的。

他的代價就是,別人把藝術當成另外一個慰藉心靈的世界,難過了、喜悅了,就到那個世界去凈化洗滌心靈,但日子還是繼續,但他,卻完完全全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在了這個藝術世界裡——他精神病最嚴重的時候,是他的藝術成就達到巔峰狀態的時候,而當他在期待著自己可以痊癒的同時,也在煩惱著:自己可能再也達不到自己在病痛時所帶來的藝術成就。

也許他的精神病就是他沒有認清現實和藝術而帶來的痛苦,那種無法抑制痛苦而來的癲癇,他只有弟弟可以依靠,他甚至無法靠自己維持生計,他沒有結婚,說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這種幾乎理想化的藝術境界(我自己認為的),在現實世界裡,是病態的,是不被理解的,而實際上,他也的確超越了一個藝術家本該有的精神狀態,而有些走火入魔了。

曾經我最惋惜的就是,他有那麼棒那麼棒的作品,可是不被人理解,賣不出去,等他死了,曾經的作品成為了世界的寶貝,如果他能早點被世界理解,那麼也許他的命運就會完全改寫——這個童真的想法很快被現在的我打碎:

第一:我們也許能理解他的作品,可是即便是過了這么多年,在宣稱如此開放的年代,我們依然無法理解梵高,梵高就不應該作為凡人而存在——他就是為藝術而生的,他的生命,就是來表達藝術的——這樣的人,在這個年代,依然會被送進病院,的確,看看我們周圍那些動作錯亂、異於常人的:」瘋子「們,我們都知道他們很聰明,可是我們就是不願意原諒他們——我們要安穩,我們要平靜。

第二:梵高不需要被惋惜。在他最病重的時期,藝術作品能否被理解和售賣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在這個時候,畫畫是他最大的良葯,是他唯一的出口,是他的天堂。如果一種藝術,能夠成為拯救一個人的秘方,世界上的其他金銀財寶又有什麼重要的呢?梵高也許是病態的,而他的病態,也恰恰讓他不需要用金錢來約束。盡管他是那麼渴望被理解,但他並不為不被理解而困惑和自卑,他覺得,在他死後,一定可以證明他的作品是獨一無二的。

我也只能理解他的畫。我也害怕我的周圍有他那樣一個有些瘋瘋癲癲的人。然而我卻愈發能感受到他的想法和我在某一點上的雷同和給我的幫助。

我熱愛美術和寫作。而在我生命中最最痛苦的時期,恰恰是我寫東西和畫畫最有激情、動力,也自認為最優秀的時期,而在快樂的、安逸的時期里,我提筆,往往覺得自己很無趣,不知該說什麼,也覺得沒必要,或者寫著寫著,覺得已經生澀不堪了。這有一點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像梵高這一生的精神狀態。

或許藝術世界本該和現實世界分割開來,藝術的快樂和凡塵的快樂只能相互借鑒、輔佐、取材,卻永遠無法兼而得之,至少在完成藝術作品的時候、思考的過程中,不能兼而得之。

零零散散說些有的沒的,只希望自己能堅持美術這條路,也過好這一生。
記得採納哦

㈦ 梵高 【向日葵】 觀後感

說起來,我對向日葵這種植物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梵高那滿紙金黃。金黃的花瓣,金黃的花心,金黃的花瓶,連桌面都是金黃,不知這本當燦爛眩目的色彩,為何竟給了人一種不安,讓人感到無端躁動。

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是在初中的美術課本上,本是不經意的翻看新學期的課本,卻乍見一片金色;一眼望去,吃了一驚,只覺得那金黃中充滿頑強與憤怒,讓人實在無法忘卻。類似的感覺就是聽到貝氏的《命運交響曲》,一樣的激動,一樣的感性,一樣的壓抑,一樣的爆發,一樣的情緒化,一樣的令人難以忘記。

當時看到這幅畫的心情,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正處在逆反期的我,感覺被世界都拋棄的少年,身上滿是與那向日葵相同的味道。痛恨這卑污的生活,世界卻聽不到吶喊的聲音。懷疑世界的同時,否定著自我,反抗命運的同時,也喪失著純真。散發著唐吉坷德般的鬥志,卻有著維特式的脆弱。看到那滿紙的金黃,滿紙的憤怒不安,滿紙的堅強倔強,只覺得,這就是我,這就是那個孤獨、悲哀、不屈的少年。

梵高的向日葵,震撼了當年那個只有十三歲的少年。少年不知道它背後的故事,不知道梵高曾畫了數幅《向日葵》,更不知道梵高凄苦困頓的一生,卻從那零落的金黃中,那陰郁的深橘黃中,那寥寥的綠色中,看到了自我,看到了人生,看到了命運,看到了世界。

人們在欣賞一幅畫作的時候,往往喜歡探究畫家當時的歷史環境、心態和境況。於是,當人們凝視那金黃色的花瓣,也許會看到梵高那憤怒的頭發、充滿憂慮與不安的雙眸,與他凄慘的一生。然而,一幅藝術品之所以有足以持續百年千年的藝術生命,最主要的,恐怕不是它背後隱藏的那個世界,而更多的是它本身所具備的「靈魂」,與表現出來的那種「品格」。一內一外,構成了立體的藝術,完整的藝術,純粹的藝術。這靈魂與品格,才是真正吸引人、感動人、影響人的藝術品的本質吧。

有人說梵高是天才,也有人說他是瘋子;有人說他只賣出一幅畫的一生很悲哀,也有人說死後成名的他一輩子很值得;有人說梵高為藝術而存在,也有人說藝術因為梵高而倍加輝煌。無論說什麼,梵高都再也聽不到,留下的,只有那一團團讓人深深震撼的色彩,一支支頑強矗立的向日葵而已。

忽然記起某個滿是螢火蟲的夏夜,就著星光與月輝,和著夏蟲鳴唱,躺在院子中席子上的少年,課本打開來,蓋在臉上。漆黑的短發,漸漸濕潤,那臉上晶瑩透明得水珠,分不清是深夜的寒露,還是滾燙的淚水。

感謝梵高。

給滿意吧

㈧ 梵高 畫語人生怎麼樣

通過自述和自述與弟弟來往的新建,讓觀眾了解梵高的一聲。很有新意的紀錄片,梵高和自己割掉耳朵被隔離的房間的片段很好看,畫面很漂亮.ps:缺很美。

㈨ 求梵高 向日葵觀後感

梵高的向日葵 出差途中,路過一片綠色,漫不經心指過去,問道:「這是什麼?」 朋友笑笑,回答的同樣漫不經心:「是向日葵啊!」 聽了他的話,我愣了一下,再看那片綠色的時候,嘴中頓時充滿了炒瓜子的清香,略帶鹹味的水分頓時從腮幫不間斷的湧出來,牙齒也有些微微的抖動,幾乎迫不及待的希望能夠嚼著香鹹的瓜子仁, 喝一壺清香的茉莉花茶,在陽光慵懶的初夏的下午,和朋友天南海北的神侃一通。 說起來,我對向日葵這種植物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梵高那滿紙金黃。金黃的花瓣,金黃的花心,金黃的花瓶,連桌面都是金黃,不知這本當燦爛眩目的色彩,為何竟給了人一種不安,讓人感到無端躁動。 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是在初中的美術課本上,本是不經意的翻看新學期的課本,卻乍見一片金色;一眼望去,吃了一驚,只覺得那金黃中充滿頑強與憤怒,讓人實在無法忘卻。類似的感覺就是聽到貝氏的《命運交響曲》,一樣的激動,一樣的感性,一樣的壓抑,一樣的爆發,一樣的情緒化,一樣的令人難以忘記。 當時看到這幅畫的心情,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正處在逆反期的我,感覺被世界都拋棄的少年,身上滿是與那向日葵相同的味道。痛恨這卑污的生活,世界卻聽不到吶喊的聲音。懷疑世界的同時,否定著自我,反抗命運的同時,也喪失著純真。散發著唐吉坷德般的鬥志,卻有著維特式的脆弱。看到那滿紙的金黃,滿紙的憤怒不安,滿紙的堅強倔強,只覺得,這就是我,這就是那個孤獨、悲哀、不屈的少年。 梵高的向日葵,震撼了當年那個只有十三歲的少年。少年不知道它背後的故事,不知道梵高曾畫了數幅《向日葵》,更不知道梵高凄苦困頓的一生,卻從那零落的金黃中,那陰郁的深橘黃中,那寥寥的綠色中,看到了自我,看到了人生,看到了命運,看到了世界。 人們在欣賞一幅畫作的時候,往往喜歡探究畫家當時的歷史環境、心態和境況。於是,當人們凝視那金黃色的花瓣,也許會看到梵高那憤怒的頭發、充滿憂慮與不安的雙眸,與他凄慘的一生。然而,一幅藝術品之所以有足以持續百年千年的藝術生命,最主要的,恐怕不是它背後隱藏的那個世界,而更多的是它本身所具備的「靈魂」,與表現出來的那種「品格」。一內一外,構成了立體的藝術,完整的藝術,純粹的藝術。這靈魂與品格,才是真正吸引人、感動人、影響人的藝術品的本質吧。 有人說梵高是天才,也有人說他是瘋子;有人說他只賣出一幅畫的一生很悲哀,也有人說死後成名的他一輩子很值得;有人說梵高為藝術而存在,也有人說藝術因為梵高而倍加輝煌。無論說什麼,梵高都再也聽不到,留下的,只有那一團團讓人深深震撼的色彩,一支支頑強矗立的向日葵而已。 忽然記起某個滿是螢火蟲的夏夜,就著星光與月輝,和著夏蟲鳴唱,躺在院子中席子上的少年,課本打開來,蓋在臉上。漆黑的短發,漸漸濕潤,那臉上晶瑩透明得水珠,分不清是深夜的寒露,還是滾燙的淚水。 感謝梵高。

㈩ 《梵高傳》觀後感 2000字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為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為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意言語。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回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他的畫有點類似兒童的創作,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醉心於風景,植物和貧苦大眾的描繪。鳶尾花,向日葵,星空,麥田,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凄艷的生命。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深紅,銘黃,碇藍,艷紫,蒼綠。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無法稀釋和抹勻,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為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危險天空下的麥田。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 但梵高發現,生命的疼痛滋長於他自己挖掘的傷口。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著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打中心臟,然後掩著傷口回到家裡,當天晚上,梵谷叼著煙斗一言不發.第二天,梵谷還與來看它的提奧談起他對藝術的見解.到了晚上,他開始虛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梵谷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奧的懷里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37歲.他的遺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讓人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那久久的痛苦和絕望。 梵高死後六個月,弟弟提奧在對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帶著無限悲痛離開了人世。他被人們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奧維爾墓園。墓園很簡單,兄弟兩的墓碑也很簡單,上面分別寫著:文森特.梵高與文森特提奧. 也許梵高早就意識到:破碎會帶來快樂。可以讓自己不再絕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閱讀全文

與梵高畫語人生電影觀後感1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美國主義電影結局都歡呼 瀏覽:505
成龍最新搞笑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863
大紅包完整電影幕後采訪 瀏覽:527
關於青春電影的觀後感200字 瀏覽:568
一部法國電影女小偷 瀏覽:196
不同口音的英文電影 瀏覽:528
黑暗面電影完整在線觀看 瀏覽:71
雙截棍完整版電影 瀏覽:517
凌亂的女人電影圖片大全 瀏覽:869
泰國電影永恆片長 瀏覽:104
好友暗戀男主角電影 瀏覽:910
九七電影院網站 瀏覽:869
奧特曼新的二大電影 瀏覽:451
劉德華在電影角色名字 瀏覽:935
騰訊視頻最新盜墓電影大全 瀏覽:249
電影名字日本最什麼名字 瀏覽:344
電影院可以中途 瀏覽:902
泰國初戀這件小事電影觀後感 瀏覽:439
一部22等於22的電影 瀏覽:627
那個電影網站可以截取片段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