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娜卡列尼娜內容簡介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
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
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1)安娜的戰爭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安娜·卡列尼娜》作者介紹: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 ,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娜·卡列尼娜》
B. 一部蘇聯或者烏克蘭電影 一位婦女收留了兩個敵對國家的士兵 他們三人語言不通 後來兩人與婦女結合 生下兩
不叫夜鶯叫《布穀鳥》
C. 求一部歐美電影 2003年左右看的 好像是二戰的時候三個人一男一女還有個小男孩 他們逃到好像我沙
布穀鳥 - 俄羅斯電影 劇情介紹 1944年秋天, 二戰的硝煙開始在所有被燒焦的土地上漸漸消散,被戰爭折磨得千瘡百孔的芬蘭與蘇聯已簽訂了停戰合約,疲憊的士兵們已經厭倦了那場讓他們背井離鄉、血腥殘殺的生活。此時,在蘇聯北部邊境位於西伯利亞的一片荒原上,三個不同國籍的人因為戰爭機緣走到了一起。 年輕的芬蘭士兵維伊科因違反紀律而被換上德軍的制服、鎖在一塊石頭上充當狙擊手,求生的慾望讓他在一次次嘗試後,換來一次次失敗,但他卻頑強的堅持著試圖掙開鎖鏈;蘇軍少尉伊凡因遭受誣陷而被押解前去受審,是中途遭遇的轟炸讓他淪落荒原。就在維伊科和伊凡身處荒原感到死亡的恐懼時,安娜的出現讓這對飽受戰爭摧殘的士兵彷彿看到了生的希望。安娜是荒原上的一個外號叫「布穀鳥」的馴鹿寡婦。在把維伊科和伊凡從死神的爪牙中救出來後,三個不同國籍的陌生人相遇到一起。由於語言溝通上的問題,安娜、維伊科和伊凡平時只能用自己的國語講述各自的思想和心聲,彼此之間也只能是似懂非懂的交談著在彼此看來根本聽不懂的一些胡話。但盡管如此,安娜、維伊科和伊凡之間仍然產生了美好的感情。 然而厄運總是在不經意之間突然來臨。在飛過頭頂的飛機撒下芬蘭和蘇聯已經停戰傳單的那一刻,伊凡誤解了維伊科的意思而舉槍向維伊科開槍射擊。等伊凡弄清事實時,維伊科已經停止了呼吸。面對被伊凡拖回來的維伊科的屍體,美麗的荒原上嗚咽著的只剩下安娜為維伊科招魂的聲音。安娜用拉普人的古老儀式及咒語召回了威克的靈魂,將他從死亡之路上拉回了人間。重獲新生的兩人最終在拋棄了被戰爭扭曲了的生命和慾望,找回了原本善良的自己。
D. 找一部電影的名字~~~
《布穀鳥》
很經典的片子!!
講的戰爭剛結束時兩個本是敵人的男人在一個年輕農婦的房子里一起生活的故事
下面來自網路
1944年秋天, 二戰的硝煙開始在所有被燒焦的土地上漸漸消散,被戰爭折磨得千瘡百孔的芬蘭與蘇聯已簽訂了停戰合約,疲憊的士兵們已經厭倦了那場讓他們背井離鄉、血腥殘殺的生活。此時,在蘇聯北部邊境位於西伯利亞的一片荒原上,三個不同國籍的人因為戰爭機緣走到了一起。
年輕的芬蘭士兵維伊科因違反紀律而被換上德軍的制服、鎖在一塊石頭上充當狙擊手,求生的慾望讓他在一次次嘗試後,換來一次次失敗,但他卻頑強的堅持著試圖掙開鎖鏈;蘇軍少尉伊凡因遭受誣陷而被押解前去受審,是中途遭遇的轟炸讓他淪落荒原。就在維伊科和伊凡身處荒原感到死亡的恐懼時,安娜的出現讓這對飽受戰爭摧殘的士兵彷彿看到了生的希望。
安娜是荒原上的一個外號叫「布穀鳥」的馴鹿寡婦。在把維伊科和伊凡從死神的爪牙中救出來後,三個不同國籍的陌生人相遇到一起。由於語言溝通上的問題,安娜、維伊科和伊凡平時只能用自己的國語講述各自的思想和心聲,彼此之間也只能是似懂非懂的交談著在彼此看來根本聽不懂的一些胡話。但盡管如此,安娜、維伊科和伊凡之間仍然產生了美好的感情。
然而厄運總是在不經意之間突然來臨。在飛過頭頂的飛機撒下芬蘭和蘇聯已經停戰傳單的那一刻,伊凡誤解了維伊科的意思而舉槍向維伊科開槍射擊。等伊凡弄清事實時,維伊科已經停止了呼吸。面對被伊凡拖回來的維伊科的屍體,美麗的荒原上嗚咽著的只剩下安娜為維伊科招魂的聲音。安娜用拉普人的古老儀式及咒語召回了威克的靈魂,將他從死亡之路上拉回了人間。重獲新生的兩人最終在拋棄了被戰爭扭曲了的生命和慾望,找回了原本善良的自己。
你說的情節就是招魂時候的
怎麼樣,給我分吧給我分吧!我記得我是看的中央六台放的……印象深刻啊!
E.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為什麼死
在世界文學史上,安娜·卡列尼娜不是第一個自殺者,也不是最後一個。她以死表達自己對非本然性的生活的抗議和否定,以此贏回自己做人的尊嚴,而不僅僅是為了解脫和懲罰。安娜就是這樣的人,她活著的時候為自由、為尊嚴、為真誠而受盡屈辱,她只能以死來捍衛自己做人的尊嚴,而不是單純地把死作為一種懲罰的手段。
安娜的悲劇告訴我們,單純的兩性之愛不足以建立起穩固的完整的自足的世界,藉助於本然的生命力的迸發與釋放雖然可以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突破人生困局,但從根本上講非但不能拯救個人,反而將個人逼進死胡同。但若以為托翁意在將個人激情、個體行為納入社會掌控之下,就可能曲解了托翁的本意。
如果一個人「不聽從他靈魂里神秘的、歡樂的召喚,如果他羞愧地走過生活為他准備的最大的樂趣」,豈不是辜負了神的意旨?在社會和社會輿論面前,安娜是無罪的。但在上帝面前,安娜是有罪的,罪在那裡?是她的任性嗎?是她的嫉妒嗎?是她的猜疑嗎?是她的自殺嗎?《聖經》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安娜臨死之前,獲得了一種我稱之為「靈視」的本領,在車廂里,有一對夫婦坐在她對面,好像挺恩愛的,然而洞若觀火一般的安娜一眼就看穿了他們關系的真相。「這是虛偽的,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這是世界的本相。這一本相令人作嘔,難以容忍。
在安娜看來,人生的痛苦註定是無止無休的,「簡直想像不出一種不痛苦的生活環境」。她說:「我不是活著,而是在等待著一種拖延了又拖延的結局。」這個結局是什麼呢?安娜也迷迷糊糊,晦暗難明,但她已預感到肯定不是什麼好的結局,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她處在一種無止無休的懸置狀態,對未來充滿疑惑和恐懼。相伴而來的就是對生存的厭倦,虛無感開始在其內心世界逐漸漫延浸潤。既然生存是虛無,是徒勞,再折騰來折騰去,有意思嗎?別人也許有精力、有興致去折騰,可是安娜不想了。
不可否認,安娜明確地把死當作一種懲罰的手段,來懲罰弗隆斯基子虛烏有的背叛,這表明計劃一開始付諸實施的時候,安娜的心理實際上已經非常扭曲了,精神已處在非理性因素的控制之下,在去往車站的路上,她雖然洞若觀火一般,但唯獨對弗隆斯基的真實情感把捉不定,以至做了最後的誤判。正如結局所顯示的,安娜把非正常死亡當成了一種懲罰人的手段。
F. 讀《安娜之死》,談談安娜與伏倫斯基的愛情悲劇
以往人們評論列夫·托爾斯泰的文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在同情安娜、贊美安娜的同時,往往將批判矛頭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寧和情夫伏倫斯基,仔細研讀作品,作者認為安娜悲劇的造成除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外,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誘因。文章試從性格方面對安娜的婚姻和愛情悲劇的原因進行了剖析。關鍵詞:安娜·卡列尼娜;卡列寧;伏倫斯基;性格悲劇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713(2003)02-0187-02在眾多的文學人物畫廊中,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其《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安娜是燦爛群星中的一個,她那美麗動人、令人心醉的風韻以及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的輝煌悲壯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關於其悲劇的探討自從小說問世以來也從未間斷。人們在歌頌安娜、同情安娜的同時,不由自主地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她的丈夫卡列寧和情夫伏倫斯基。但仔細閱讀分析作品,我們發現卡列寧並非像某些評論文章所說的那樣偽善、冷漠、殘酷、毫無人類感情,他的感情不外露自有其性格及他所處的生活環境的因素,把安娜的死完全歸罪於他有點偏頗甚至不太人道;那麼,安娜的死由伏倫斯基負責嗎?也未盡然。當然,安娜的悲劇脫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也不能說與卡列寧和伏倫斯基毫無關系,但這只是促進事情發展的外因,性格因素才是促使悲劇發生的內因。在此,我們主要從人物性格方面探討一下造成安娜婚姻愛情悲劇的原因。
一、出身和性格不同為安娜和卡列寧的婚姻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卡列寧從小就是孤兒,父親他不記得了,母親死時才十歲,財產很少,叔叔是一位大官,把卡列寧及其哥哥撫養大」。我們可以想像,孤兒出身的卡列寧在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俄羅斯上流社會受盡了怎樣的白眼和鄙視,從小就缺少父母之愛的他也養成了孤僻、固執的性格。
愛情的自私造成了安娜與伏倫斯基的愛情悲劇
安娜到莫斯科去調節哥嫂糾紛時,在車站偶遇伏倫斯基這個「彼得堡上流社會花花公子的活標本」,立時二人就被對方深深地吸引住了:「他道歉了一聲,正要走進車廂,忽然覺得必須再看她一眼。那倒不是因為她長得美,也不是因為她整個姿態所顯示的風韻和嫵媚,而是因為經過他身邊時,她那可愛的臉上現出一種異常親切溫柔的神態。他轉過身去看她,她也向他回過頭來。她那雙深藏在濃密睫毛下的閃閃發亮的灰色的眼睛,友好而關注地盯著他的臉。彷彿在辨認他似的。在這短促的一瞥中,伏倫斯基發現她臉上有一股被壓抑著的生氣,從她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櫻唇中掠過,彷彿她身上洋溢著過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從眼睛的閃光里,忽而從微笑中露出來。她故意收起眼睛的光輝,但它違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隱隱約約的笑意中閃爍著」。對愛情有著強烈的渴望的熾情如火的安娜在車站偶遇風度翩翩、熱情浪漫、生氣勃勃的伏倫斯基後,深埋於內心深處的愛情之火終於不可遏制的爆發出來,她愛情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本來和她個性氣質大相徑庭的丈夫卡列寧在她眼裡變得更加俗不可耐,她越發感覺丈夫非常的鄙陋不堪:「外貌酷似冷血動物,在肌肉麻痹的面孔中嵌著黑白混濁的死魚般的眼睛,兩邊插著一對扇風大耳,說話時聲音帶著一種嗄嗄發澀的語調,心內充滿了灰黑色調」。雖然在他們的愛情剛開始時,對伏倫斯基來說有一絲獵艷的味道,他對安娜的最初追求除了安娜那迷人的風姿對他的吸引外,主要是滿足他的虛榮心:「追求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夫人,無疑會使他身價倍增」。但隨著他們見面次數的增多,尤其是每次見面時看到安娜臉上那竭力用理智壓抑但卻難以束縛的「快樂的一閃」,激發了他對安娜的真心的愛戀。有些正統的評論家稱安娜為「盪婦」,我們不能同意這種觀點,她不同於潘金蓮,也不是愛瑪。雖然她同卡列寧的婚姻是無愛的僅憑理性維持的婚姻,但最初她還是想繼續維持,她在見到伏倫斯基並對他動了感情之後,也曾竭力想用家庭、丈夫、兒子、名譽來擺脫,但卻無能為力。因為真正的愛情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住的。真正的出自內心的愛情終於像決堤的洪水一發而不可收。安娜歷經艱難的思想斗爭、沖破重重阻礙勇敢地投入伏倫斯基的懷抱,她終於嘗到了八年的婚姻生活中從未體味到的「愛情的幸福」。沉醉在愛情的幸福中的安娜「呈現出當女人在熱戀時才會出現的曇花一現的美,一切都在她臉上表現出來:雙頰和下巴上分明的酒窩,嘴唇的優美線條,盪漾在整個臉上的笑意,眼睛裡閃爍的光芒,動作的優美和靈活,說話聲音的甜美和圓潤」。總之,同生活在無愛的婚姻中的「消瘦、憔悴、滿臉皺紋的」嫂子陶麗比較起來,安娜變得「更加的豐滿和艷麗」。但這種沉醉於愛情中的幸福是驚心動魄而短暫的。浪漫的富於幻想的氣質決定了他們的愛不可能持續的太久。尤其是伏倫斯基一旦激情過後,得到的不再是愛情,而是空虛,「她依然很美,但現在他欣賞她的美,同以前完全不一樣。現在他對她的感情沒有絲毫神秘的成分,因此雖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傾倒,卻使他感到不愉快」。他的這種不愉快也傳染給了安娜,安娜在拋卻一切換來的幸福幾乎不保時,便產生了那種因得不償失所導致的心理失衡,這種心理失衡長久積聚於心,使得原本富於幻想、敏感的安娜便變得有點神經質了。她總是要伏倫斯基保證他還像以前那樣愛她,只有靠他的愛情的保證她才能活下去。這不禁使我們想起魯迅先生《傷逝》中的子君。子君勇敢地沖破封建禮教的藩籬,同自己所愛的涓生結合,但愛情的來之不易使她在得到以後,仍沉浸在一種不穩定、不安全之中,一次次不厭其煩地讓涓生重復對他來說使他感到難堪的求婚的一幕,這導致了涓生的反感,最後終於說出了違反其本心的「我不再愛你了」,從而把失去愛情的一無所有的子君推上了絕路。上帝在造人時,也賦予了我們愛的權利。愛情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卻不是惟一的。身為貴族的安娜不了解「人沒有愛情是不行的,但僅僅有愛情是萬萬不行的」這一真理。她不止一次對伏倫斯基也對自己說:「對你我來說,重要的一點,我們是不是彼此相愛,別的用不著考慮」。「我們要的只是愛情」。愛一個人不是佔有他,而是使他幸福。安娜敏感、固執的性格使得她在愛情上表現出空前的自私和佔有欲,她對伏倫斯基的愛是瘋狂的、不顧一切的。正如羅曼·羅蘭所說:「《安娜·卡列尼娜》里的愛情具有激烈的、肉感的、專橫的性質。」安娜的美麗有一種『惡魔般迷人的魅力』她臉上閃爍的紅光不是歡樂的紅光,而是使人想起黑夜中的大火的可怕的紅光。安娜對伏倫斯基的愛情就像一個飢餓的人得到了食物」。這種自私和佔有欲使得原本開朗、活潑的安娜變得偏執、乖戾、自私、暴躁、懷疑、恐懼、忌恨。她認為她愛伏倫斯基就應該完全佔有他,絲毫也不允許伏倫斯基有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權利。「伏倫斯基因同朋友晚餐稍微回來晚了點,安娜就變得那麼憂郁、不自在」。而伏倫斯基作為一個男人,尤其是從小就出入彼得堡上流社會的花花公子,不可能蟄伏於二人苦心營造的愛巢而對外界不聞不問。他還有自己的生活和事業。「我什麼都可以為她犧牲,就是不能犧牲我男子漢的獨立性」。 安娜對愛情的這種佔有、自私、偏執是導致她和伏倫斯基愛情悲劇的決定性因素,正如安娜臨死前所說的:「我在愛情上越來越熱烈,越來越自私,他卻越來越冷淡,這就是我們分手的原因,我把一切都寄託在他身上,我要求他更多地為我獻身,他卻越來越疏遠我」。
她這種在愛情上的偏執最後終於發展到不能自拔的地步,伏倫斯基剛剛離開「家」,安娜又寫信又打電報,後來又不可自抑地去跟蹤他,結果在假想的情敵索羅金娜小姐的挫敗下卧軌自殺。就是她的自殺也體現出了她對愛情的自私與變態:「死現在是促使他恢復對她的愛情,懲罰他,讓她心裡的惡魔在同他搏鬥中取得勝利的惟一手段」。甚至在她抱著必死的決心對伏倫斯說的最後一句話「您,您會後悔的」。也暴露出了她在愛情上的自私與報復。她的死與其說是對愛情的絕望,不如說是對愛情的又一次渴望完全佔有與求之不得的矛盾的報復。因為她認為只有死了,才會換回伏倫斯基對她的惋惜與悔恨。安娜的愛是熱烈的、執著的、不顧一切的,甚至是瘋狂的,她用她所有的一切包括丈夫、兒子、名譽甚至生命為代價來換取她的愛情。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我國現代劇作家曹禺《雷雨》中的繁漪:「愛起來像一把火,能把你融化;恨起來也像一把火,能把你燒毀的。」保加利亞著名學者瓦西列夫在其《情愛論》中說:「在愛情中遭到挫折的,既仇恨自己感情的對象,同時又仍舊愛著他。這種意識的分裂可能導致心理失常」。這種心理失常使得安娜採取了自殺的方式來換回伏倫斯基的愛情和對他的報復。她的自我毀滅也確實達到了她的目的:「他幾乎精神失常,像死人一樣沒有知覺。醫生說是完全虛脫,後來就有點瘋瘋癲癲了」。原本生氣勃勃的他,現在「飽經滄桑而顯得蒼老的臉像化石一樣,整整六個禮拜,他跟誰也不說一句話。」後來,塞爾維亞戰爭爆發,他去參軍,並自己出資帶了一個騎兵連到戰場上去度過他的餘生:「人生對我已經沒有什麼愉快的事了」。「現在我對生死毫不在意,我高興的是有機會獻出我的生命———我覺得不僅多餘而且簡直討厭的生命,作為一個人,我已是個廢物了」。總之,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安娜的婚姻愛情悲劇脫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但主要還是由其性格造成的,因此,我們把安娜的悲劇僅認為是社會悲劇是不夠的,當然更不能把卡列寧和伏倫斯基看作安娜悲劇的罪魁禍首,他們二人何嘗不是這場悲劇的受害者呢?
G. 好看的俄羅斯戰爭電影有哪些
按照影片里的時間線來推薦:
二戰之前:
1、經典之作《戰爭與和平》,動用了10萬人實景拍攝,場面十分宏大;
2、19年的俄羅斯電影《救國同盟》,反應的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次武裝革命——十二月黨人起義。
3、《無畏上將高爾察克》,講述的是俄國十月革命後被沙俄推舉為領導人的高爾察克生平。
二戰經典戰役:
1、經典之作,《解放》系列,一共5部。講述了二戰時蘇聯從被入侵到抵抗再到反攻柏林的戰爭歷史,算是完整記錄了二戰中的蘇德之戰。
2、《斯大林格勒》,是以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堅守巴普洛夫大樓的英勇事跡為原型拍攝的作品。
3、《決戰要塞》,講述的是蘇軍堅守布列斯特要塞的戰役,那句著名的話:「將軍,現在您知道一俄里是多遠了吧?」就出自其中。
4、《潘菲洛夫28勇士》,講述的是一對在莫斯科郊外阻擊德軍的英雄事跡。
人物篇:
1、《女狙擊手》,講述的是蘇聯傳奇女狙擊手柳德米拉的傳奇故事,背景是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柳德米拉是蘇聯的王牌狙擊手,狙殺戰績為309人,是名副其實的王牌。
2、《安娜的戰爭》,通過講述安娜的人生反應蘇德戰爭。
藝術改編加工篇:
1、《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由同名小說改編,是和西方《西線無戰事》齊名的存在,都是從小人物所經歷的一個無損大局的小事件來反映戰爭的故事。
2、《烈火戰歌》,講述了二戰期間,幾個好朋友之間友情愛情在戰爭中所經歷的考驗,堪稱蘇聯版的《珍珠港》。
現代篇:
1、《煉獄》算是冷門的經典,講述的是第一次車臣戰爭中幾個普通士兵的經歷,以慘烈的場景反應戰爭的殘酷。
2、《穿越火線》,講述的是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期間發生的俄羅斯與喬治亞之間爆發的戰爭,通過一個尋找孩子的母親視角講述了戰爭的歷程。
以上就是其中一部分值得一看的俄羅斯戰爭電影,望採納。
H. 求一電影名
《布穀鳥》
更多中文片名:
春天的杜鵑
戰場上的布穀鳥
更多外文片名:
The Cuckoo
Kukushka
Кукушка .....(Russia)
影片類型:
劇情 / 戰爭 / 喜劇
片長:
99 分鍾 /芬蘭:105分鍾 /加拿大:103分鍾 (安大略湖)
國家/地區:
俄羅斯
1944年秋天, 二戰的硝煙開始在所有被燒焦的土地上漸漸消散,被戰爭折磨得千瘡百孔的芬蘭與蘇聯已簽訂了停戰合約,疲憊的士兵們已經厭倦了那場讓他們背井離鄉、血腥殘殺的生活。此時,在蘇聯北部邊境位於西伯利亞的一片荒原上,三個不同國籍的人因為戰爭機緣走到了一起。
年輕的芬蘭士兵維伊科因違反紀律而被換上德軍的制服、鎖在一塊石頭上充當狙擊手,求生的慾望讓他在一次次嘗試後,換來一次次失敗,但他卻頑強的堅持著試圖掙開鎖鏈;蘇軍少尉伊凡因遭受誣陷而被押解前去受審,是中途遭遇的轟炸讓他淪落荒原。就在維伊科和伊凡身處荒原感到死亡的恐懼時,安娜的出現讓這對飽受戰爭摧殘的士兵彷彿看到了生的希望。
安娜是荒原上的一個外號叫「布穀鳥」的馴鹿寡婦。在把維伊科和伊凡從死神的爪牙中救出來後,三個不同國籍的陌生人相遇到一起。由於語言溝通上的問題,安娜、維伊科和伊凡平時只能用自己的國語講述各自的思想和心聲,彼此之間也只能是似懂非懂的交談著在彼此看來根本聽不懂的一些胡話。但盡管如此,安娜、維伊科和伊凡之間仍然產生了美好的感情。
然而厄運總是在不經意之間突然來臨。在飛過頭頂的飛機撒下芬蘭和蘇聯已經停戰傳單的那一刻,伊凡誤解了維伊科的意思而舉槍向維伊科開槍射擊。等伊凡弄清事實時,維伊科已經停止了呼吸。面對被伊凡拖回來的維伊科的屍體,美麗的荒原上嗚咽著的只剩下安娜為維伊科招魂的聲音。安娜用拉普人的古老儀式及咒語召回了威克的靈魂,將他從死亡之路上拉回了人間。重獲新生的兩人最終在拋棄了被戰爭扭曲了的生命和慾望,找回了原本善良的自己。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I. 《安娜卡列尼娜》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啊
最後的結局是:安娜認清沃倫斯基的虛偽和遭遇人情冷漠後卧軌自殺,陳屍車站。故事以悲劇告終。
(9)安娜的戰爭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1.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該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2.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1847 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