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觀察記錄《小人國》(一)觀看視頻,撰寫觀察記錄。要求:1、確定基本信息(含觀察目的),客觀記錄幼兒
摘要 記錄觀察可以這樣寫
2. 山海經之小人國電影觀後感
因為對中國文化歷史淵源並不是非常精通,所以他們傳作出來的文化作品通常是四不像,就拿剛剛上映的《山海經之小人國》,看完以後我完全沒有明白這跟山海經除了名字相同外有毛關系。
整個一個架構在美式文化下的作品,當我看到製作方里還赫然出現中國時,我都不知道這是哪位蹩腳團隊參與的製作,還是只是把配音的工作給予國人參與。完全沒有看到一絲我們文化的影子。
相關信息:
《山海經之小人國》由呂建民擔任出品人,張大星、讓.奧博特、克里斯蒂安.坎普、克勞迪略.卡斯特為利擔任製片人。
2021年7月8日,該片發布定檔海報和預告,宣布定檔9月19日全國上映;9月13日,該片發布終極預告;9月16日,該片發布全新劇照;9月18日,該片發布「山海」版海報,宣布9月19日正式上映。
3. 結合小人國電影說說什麼是科學的教師觀,兒童觀,教育觀
嗯,科學的就是往兒童觀,教育觀應該是更多的遵循著兒童發展規律。
4. 山海經之小人國觀後感
劇情前半段像獅子王,後半段像冰雪奇緣,完全沒有新意。打著山海經角色的名稱,通篇植入了個人英雄主義,真的讓人很失望。不是崇洋媚外,確實水準偏低。和《哪吒》、《白蛇2》這些國產動畫片相比,落下三四條街外加七八條胡同。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觀眾就別抱什麼希望了。
《山海經之小人國》是由一部凱文.門羅(加拿大)、克里斯蒂安.坎普(挪威)聯合指導,張大星、蘇珊娜.博爾奇、約翰. 梅擔任編劇的冒險喜劇動畫影片,於2021年9月19日上映。
本片根據《山海經》書中「小人國」的相關內容改編而來,講述了周饒小人國的王子錘木,意外之中闖下大禍,導致父親變成石像,一路經歷冒險,重新拯救了父親和王國的故事。
2021年7月8日,該片發布定檔海報和預告,宣布定檔9月19日全國上映;9月13日,該片發布終極預告;9月16日,該片發布全新劇照;9月18日,該片發布「山海」版海報,宣布9月19日正式上映 。
5. 觀察記錄《小人國》(一)觀看視頻,撰寫觀察記錄。要求:1、確定基本信息(含觀察目的),客觀記錄幼兒
摘要 紀錄片《小人國》觀後感 周一的晚上,園里組織老師一起觀看紀錄片《小人國》 。聽到這個小消息時,我的心 里是有些小小的激動的,早就聽說過這部片子,特別的想看,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都無 緣觀看這部紀錄片。現在終於可以好好看看這部片子了,心裡真的是很高興的。 在看《小人國》的過程中,我至始至終都抱著一種認真的態度,我知道,這不是一部 電影,不需要我用去娛樂的眼光去看,她是一部真實紀錄幼兒內心世界的紀錄電影。在面 對他時,不但需要我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用心去看去感受去體會,因為她為我揭示了一 個熟悉真實的兒童王國,為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示了孩子們的世界,讓我可以站在另外一 個角度去看孩子的生活和內心。 看完整個紀錄片,我總結出紀錄片了著墨最多的是三個孩子,為友情四季等候的四歲 女孩辰辰,五歲的孩子王池亦洋,兩歲的探索者錫坤,講述了一個兒童世界關於權利、情 感和探索的故事。看到辰辰一次又一次沉默的等待,我的心裡真的很酸,當我看到辰辰的 沉默時,我想到了我們班的十一小朋友,她和辰辰一樣不愛說話,不喜歡和小朋友老師交 流,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在做自己的事情。看到辰辰天都沉默的站在門外期待 南德的出現,我給辰辰的等待起了一個名字叫「心酸的等待」 ,她的等待真的讓我感到心 酸,讓我忍不住的留下淚來。看完紀錄片後,我一直在想,每當十一在安靜的做自己的事 情時,當她安靜的看著老師和小朋友時,她是不是也在等待著我,等待我們老師去真正的 走入她的內心,走入她的世界,成為她的朋友「南德」 。想到這里,我覺得,在以後的活 動中,我要更用心的去對待十一,想法設法去走進十一的內心世界,更加的用心去貼近幼 兒的每一個舉動,早日成為十一的好朋友「南德」 。 紀錄片里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巴學園的幼兒園里,提起巴學園,我想起了那本很著名 的《窗邊的小豆豆》《窗邊的小豆豆》也是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巴學園里的真實故事,幸好 , 手邊也有這本書,趁著看完《小人國》的一些感觸還在,我會抓緊時間重溫一下教育經典 名著《窗邊的小豆豆》 。 荔枝班 郭春利
6. 電影《格列佛游記》的觀後感
早上,我在家裡正津津有味地看著《格列佛游記》,剛好看到他來到小人國的那段經歷,不由發出感嘆:「小人國真是太有趣了!不過,只看書中的文字、插圖,沒有自己親身體驗過的感覺好。假如我來到了小人國,在我身上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要是真的可以來到小人國,那該多好啊!」我正想著,突然起了一股強大的風,把我吹了起來。我什麼也看不見,只覺得在旋轉,旋轉……
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我發現我已經不在家裡了。我往下一看,腳下有幾個兩寸高的小人正不懷好意地盯著我。我覺得奇怪,便蹲下來仔細地瞧瞧他們。只見他們都穿著金色的衣服,銀色的短褲,衣服上還印著紅色的字。可惜我看不清楚,只好捧起其中的一個小小人仔細地看著。這時,我看見其他幾個小人風也似的逃跑了。我湊到那個小人的衣服前看了看,原來上面印著:小人國居民。我一時呆了,「難道我真的來到了小人國?」我正想著,突然有很多小人跑了過來,我定睛一看,他們每人手裡還拿著一枚圖釘呢!(莫非這就是他們的箭?)一看這場面,就知道他們肯定是把我當敵人了!我想了想,從兜里掏出幾顆糖,剝開糖紙,放在他們的面前。其中一個小人好奇地靠近一顆糖,用舌頭舔了舔,然後對他的同伴們嘰里咕嚕說了一陣後,用手做了一個「請」的動作。我順著他的方向一看,前面什麼都沒有。但我還是按耐不住好奇心,朝那個方向走去。走著走著,周圍發生了變化……
小人國的兩邊栽著三寸高的樹,簇擁著一棟棟一米高的大樓。而且,小人國還很安靜,一點噪音都沒有!(應該是小人國的聲音太小了,我這個「巨人」聽不到吧。
慢慢地,我來到了小人國國王的宮殿。
小人國國王要請我喝杯可樂,我示意要十杯。很快,他的表情就由微笑變成了驚訝。不過,他還是吩咐僕人。,給我拿來了十杯可樂。而當我一口把可樂喝光時,國王的表情又由驚訝變成了目瞪口呆。
在小人國呆了一段時間後,我想回家了。國王知道後,送給我了很多東西。這時,我又覺得天昏地暗、地在旋轉,旋轉,弄得我睜不開眼睛。
睜開眼睛的時候,已經是家裡了。我心滿意足地說:「哇,真是太神奇了!」這時,我瞥了瞥手,竟然沒有看見小人國國王給我的東西!啊!難道,那……那不是真的嗎?難道,我在做夢?唉,假如我來到了小人國……
7. 2016好的電影觀後感
紀實電影《小人國》,看過之後給我的觸動很大。在巴學園里孩子們不受老師的約束,不用受課堂的管制,可以自由發揮盡情玩樂。特別是大李老師對孩子的寬容、和藹可親的態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每天孩子們放學後都不想回家,巴學園給了孩子們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結合我們這里的情況,有許多事就做不到。安全抓的這么緊,老師的視線從不離開孩子,總是怕他們磕著碰著沒法向家長交代。一天下來,只要能把每個孩子平平安安的送到家長手裡,懸著的心才能放下。印象最深地是孩子們在玩沙土、在雪地里爬,他們臟不臟,沒有老師去說:「這不行,太臟了。」我們不能看著孩子把衣服弄臟,教育理念與他們有差距,再說我們班裡孩子多,真讓他們自由發揮,肯定會闖禍,這點我們無法借鑒。
大李老師處理問題的許多方法值得我們學習。第一是小女孩辰辰,她可愛、靦腆、專一、執著,每天早晨來到幼兒園後,都會耐心地等待她的好朋友南德,當看到南德來園後,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在她等待好朋友的過程中,老師也是尊重她的想法的,而且還會陪她一起等南德,這不僅表明了幼兒很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也說明了幼兒之間的交往是多麼的重要,使他們喜歡上幼園。
第二是小男孩池亦洋,他在班裡總是會欺負人、罵人、打人、不懂禮貌、不遵守游戲規則等等。但是面對這樣的問題幼兒,老師並沒有發脾氣,也從沒有放棄過他,而是耐心地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在哪些方面是不對的,應該如何去做,老師不僅沒有厭煩他,還發現了他的閃光點,比如說他會像大哥哥一樣帶著小朋友們一起玩;他也會像小老師一樣為小朋友們接觸矛盾。並且老師還從他的身上看見了小男子漢的身影,最後變成了老師的小幫手,對池亦洋來說遇到這樣的老師,是他的福氣。這些過程告訴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不能因為孩子的某些弱點就判斷一個孩子是好是壞,在教育孩子時更要有方法。
第三是可愛的機靈鬼錫坤,他非常愛探索,用小朋友的鞋、玩具、球來填飽垃圾桶的肚子,看看它的肚子到底有多大,他還會把游戲室弄得一片狼藉,但老師盡情的讓他探索,搗亂,大李老師說,這叫探索空間,讓他從生活中探索學習。看到這里使我明白了幼兒是有很強烈的好奇心的,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探索的空間和時間,用更有趣的游戲方法去教育孩子應該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再就是大李老師對孩子們的愛,是那麼的無微不至,不論是對淘氣的孩子,還是對聽話的孩子都一視同仁。當遇到小朋友們做錯事情時,她總是會蹲下耐心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告訴他不對的原因是什麼,應該怎樣做。但是她的這種耐心教導並不等於放縱,當孩子不遵守游戲規則時,她也會嚴格要求孩子必須要遵守游戲規則,增強了幼兒的責任心,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8. 小人國用教育心理學賞析
在一次和教育同行的分享中,我用《小人國》做反面案例,來分析成人在和孩子的互動中,我們的一言一行是如何在孩子的行為中產生作用的。講完了,我對同仁們說,有人不相信這部片子是真實的記錄,看到這些教育的漏洞難道還會有人認為它是假的嗎?當然我把這些都說出來有點自毀家門,但教育是一個嚴肅的事情,我希望自己有一個客觀務實的心態。
我們先來看這部電影中的第一組教育漏洞:
「孩子王」的那組鏡頭,那時「孩子王」剛剛跟爸爸媽媽去美國旅遊回來。那個早晨,他的忠實隨從都不願意再接受他的領導,他下了一早晨功夫用各種手段又把他的手下籠絡在一起。這時他開始實驗自己的權利還有沒有用,於是,他搶了小朋友的小木棍來看小朋友們的反應,其實他根本不需要那些木棍。在這一段里,我們會看到一個孩子探索權利時,是怎樣利用物質做媒介的,物質對他們的意義完全不同於三歲前了。
當時,我試著把其他孩子都集合在一起,我認為這樣孩子們就會感覺到來自團體的力量,他們就不會覺得在一個強大的對手面前自己那麼無助,同時也使孩子們了解到在一個人的力量不夠時,可以組織很多人在一起來共同達到一個目標。
沒想到這完全是我的異想天開,孩子們的團隊在共同發出對「孩子王」的第一次宣言後馬上就自行瓦解了。好在我之前對孩子們說,「咱們一起試試」,而不是說「如果我們團結起來一起要,就肯定能要回來」。如果我是這樣說的,那些孩子們發現結果根本不是像我說的那樣,孩子們就會不相信我。
在電影中當孩子們一起說「池亦洋請你把棍子還給陳炳棟」時,孩子們還自發地創造了更多的宣言「如果你不還,我們就不跟你玩了」,到第三句話時,就有一個平時很難進入群體的孩子說:「如果你不把棍子還給陳炳棟,我也跟你玩」,這時,其他孩子也紛紛說:「我也跟你玩」,「我也跟你玩」。我發現,這才是他們的自然心聲。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孩子即使大腦認識到事物比較高的本質,由於年齡還沒達到那種成熟度,他們的行為還是會按照比較低的自然方式進行。
比如,他們即使認識到如果自己一起跟池亦楊要那根棍子,多半會成功的。但他們的自然心理還是會害怕,他們靈魂中還是想跟「孩子王」玩,他們抵抗不了自己的自然屬性。也就是說,兒童無法抗拒自然的控制。
因為無法控制住對自己利益損失的擔心,所以他們選擇和曾經被證實強勢的一方在一起。如果是現在我就會知道孩子們還不能脫離自己的害怕,無法總結歸納並評估出團隊的價值和力量。而達到這一點,需要成熟。那是十幾歲的孩子的能力,不是六歲前孩子的能力。
在電影中我們還看到,當孩子向老師求助時,老師說:「這是你的棍子,我沒權利要。」在這里,我必須要著重強調,在我們的孩子還沒有成長起足夠的力量面對強勢時,我們一定要及時伸出我們的手,對孩子說: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在這個情節中,雖然我們老師的本意是希望那個被搶了棍子的孩子,能勇敢地自己要回自己的棍子,但老師的這句話,會讓孩子很無助。因為,在幼兒園里,老師是孩子的依靠、是權威、是安全依戀對象、是導師、是教練。在家裡,這個角色當然是父母。有的人可能會想,我們可以用如士兵突擊老A的幫助理念幫助孩子。但是,我們要知道,成人和孩子的心理需要不同,我們需要找出真正適合孩子的手段和語言,才能真正幫助我們的孩子。好在老師做的不錯,她一直跟孩子在一起,她的身體語言告訴孩子們,她是他們的哥們。她給他們的感覺是:我會跟你在一起!這也是對孩子很大的支持了。
9. 紀錄片小人國觀後感
紀錄片《小人國》觀後感 周一的晚上,園里組織老師一起觀看紀錄片《小人國》 。聽到這個小消息時,我的心 里是有些小小的激動的,早就聽說過這部片子,特別的想看,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都無 緣觀看這部紀錄片。現在終於可以好好看看這部片子了,心裡真的是很高興的。 在看《小人國》的過程中,我至始至終都抱著一種認真的態度,我知道,這不是一部 電影,不需要我用去娛樂的眼光去看,她是一部真實紀錄幼兒內心世界的紀錄電影。在面 對他時,不但需要我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用心去看去感受去體會,因為她為我揭示了一 個熟悉真實的兒童王國,為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示了孩子們的世界,讓我可以站在另外一 個角度去看孩子的生活和內心。 看完整個紀錄片,我總結出紀錄片了著墨最多的是三個孩子,為友情四季等候的四歲 女孩辰辰,五歲的孩子王池亦洋,兩歲的探索者錫坤,講述了一個兒童世界關於權利、情 感和探索的故事。看到辰辰一次又一次沉默的等待,我的心裡真的很酸,當我看到辰辰的 沉默時,我想到了我們班的十一小朋友,她和辰辰一樣不愛說話,不喜歡和小朋友老師交 流,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在做自己的事情。看到辰辰天都沉默的站在門外期待 南德的出現,我給辰辰的等待起了一個名字叫「心酸的等待」 ,她的等待真的讓我感到心 酸,讓我忍不住的留下淚來。看完紀錄片後,我一直在想,每當十一在安靜的做自己的事 情時,當她安靜的看著老師和小朋友時,她是不是也在等待著我,等待我們老師去真正的 走入她的內心,走入她的世界,成為她的朋友「南德」 。想到這里,我覺得,在以後的活 動中,我要更用心的去對待十一,想法設法去走進十一的內心世界,更加的用心去貼近幼 兒的每一個舉動,早日成為十一的好朋友「南德」 。 紀錄片里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巴學園的幼兒園里,提起巴學園,我想起了那本很著名 的《窗邊的小豆豆》《窗邊的小豆豆》也是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巴學園里的真實故事,幸好 , 手邊也有這本書,趁著看完《小人國》的一些感觸還在,我會抓緊時間重溫一下教育經典 名著《窗邊的小豆豆》 。 荔枝班 郭春利
等待是一個態度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要做好幼兒園教師一定要有愛心,更要學會等待……影片《小人國》里讓我們處處感受到這種等待。
強悍、霸氣的池亦洋,打人犯錯是家常便飯,家長要求趕走他,大李老師說:「池亦洋為男孩子們樹立了一個男子漢的榜樣,我們要發現他的閃光點,所以我不贊成趕他走。」她的一番話讓這個個性強烈的男孩子繼續留在了巴學園。池亦洋每一次錯誤發生,老師不只讓他接受懲罰,更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應該怎麼做,終於他可以像老師一樣調節小朋友間的矛盾。這一系列的轉變離不開老師的幫助,這個成長的過程也不是一天兩天完成的,為了這個轉變,老師精心培土、除草、施肥、澆灌,耐心地等待它的成長。
兩歲的錫坤是個可愛的調皮鬼,他的探究熱情總無止境,一會兒熱衷於探究垃圾筒的肚子到底有多大,往裡頭塞了皮球又塞鞋,老師等待著直到他滿足地離開,才拿來大筐子把垃圾筒裡面的歸位。又是他,探索王——錫坤,一個人溜進儲物間,翻翻這個,看看那個,摸摸這兒,推推那兒,最後對一筐小球發生了興趣,「噠,噠——」幾個滾出來,「嘩啦啦——」整筐倒出來,任由他踢一踢,撥一撥,還帶球跑一跑,跑這頭跑那頭,直到他累了,發現了一把大刷子,在大李老師的幫助下收拾干凈。在等待中老師給錫坤一個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間。
還有令人敬佩又憐愛的辰辰,不管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辰辰總是執著地在教室外等待南德的到來,只有等到南德,和南德一起玩才開心。碰到惡劣天氣,老師總是關心地建議她進屋等或邊吃飯邊等,這樣的等待整整持續了一年,終於有一天,南德要走了,大李老師和辰辰約定:你現在已經有好幾個好朋友了,星期一,咱們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開始實行新的計劃。老師將繼續等待,等待她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
目前,我正經歷著這樣的等待。已是入園的第二學期,我班的張晨鈺遇事總是大聲地哭喊,不用言語表達,要我們像猜謎一樣找原因,很多時候影響了學習、生活秩序。發現問題後,與奶奶交流,我們提出:家園一致,她有需要、有問題必須要用語言表達,而不是哭聲,否則可以不予以幫助。一開始她還是邊哭邊說,兩個月之後,我們已很少聽到她的哭聲。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每一粒種子都有它自己的生長條件和周期,讓我們創設適宜的環境,耐心等待,我們總會看到它發芽、生根、開花,直到結果。
續雪英老師:《小人國》觀後感
看了《小人國》這個紀錄片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好幸福。巴學園是一所不用受老師的約束,不用受課堂的管制,可以讓孩子們自由發揮,盡情玩樂的學前班。電影里的大李老師讓我印象深刻,大李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師,沒有小朋友想像的那麼嚴厲,那麼凶,那麼可怕,每天孩子們放學後都不想回家!孩子們在巴學園過的很快樂,無憂無慮的。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電影里5歲的池益洋小朋友,因為自己長得比一般小朋友高大,在剛剛進園的時候常常欺負別的小朋友,以至於小朋友回家跟父母親講今天最開心的事情居然是——今天池益洋沒有打我。無奈中,小朋友的家長不得不跟李老師商量讓池益洋退學的事情。可是李老師沒有放棄池益洋,每次當他搗亂不聽話的時候李老師會讓他去坐反思凳,時間可能只是3分鍾或者是5分鍾,然後老師會很有耐心地問他你考慮好了嗎?或者說這個事情這樣做才是對的,直到他點頭,然後才可以繼續他的自由活動,在老師耐心漫長的教育下,池益洋現在是一個會組織孩子、協調孩子的孩子王。這種孩子在我們的班級中經常有,而我們就沒有李老師的耐心。電影中讓我們學到要尊重孩子,要耐心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更多地去跟孩子們互動。今後我想對於這類的孩子我會用更多的耐心去教育他。
整個紀錄片中,老師與幼兒都是朋友關系。孩子有自由、有空間、有尊嚴、有自信,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去學習、去生活,那是多麼幸福的感覺。小人國給我的感觸還有很多,零零散散的各個角落都有。電影里每個孩子都是那麼鮮明生動自然,我都很喜歡,我希望到了新園的辰辰能脫離孤僻,希望池亦洋能更得民心,希望那個正直的佳佳能更勇敢。看到電影末尾,心裡很是慚愧,我對我自己的女兒、對我班的孩子都太約束。但我們的環境、教育的方式、家長的要求有可能把我們的幼兒園變成像巴學園一樣的幼兒園嗎?
陳紅偉老師:《小人國》觀後感
《小人國》這部電影是一部紀錄片,它記錄了巴學園里的一些孩子是如何上幼兒園的?每天在幼兒園里如何生活?他們在巴學園里是怎樣學習的?他們的性格是怎樣的?老師又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尤其是怎樣對待性格特殊的孩子的?這部電影是攝影組花費兩年的時間拍攝完的,雖然故事簡短,情節平淡,但是所發生的一些事情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當我們遇到這些事情時往往會手足無策,但是巴學園的老師們卻處理的非常好。看完這部電影後,我不由地有了一些感觸,使我受益匪淺。
本故事裡重點地描述了四個人人物。一位人物是個叫辰辰的小女孩,她可愛、靦腆、專一、執著,每天早晨來到幼兒園後,都會耐心地等待她的好朋友南德,當看到南德來園後,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在她等待好朋友的過程中,老師也是尊重她的想法的,而且還會陪她一起等南德,這不僅表明了幼兒很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也說明了幼兒之間的交往是多麼的重要,它可以讓一個孩子開心,也可以讓一個痛苦,所以說幼兒是社會中的人,人與人之間是必須要交往的,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教會幼兒如何與他人交往,並且幫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小夥伴,因此使他們愛來幼兒園。
有一位調皮搗蛋的小男孩池亦洋,他在班裡總是會欺負人、罵人、打人、不懂禮貌、不遵守游戲規則等等。但是面對這樣的問題幼兒,老師並沒有發脾氣,也從沒有放棄過他,而是耐心地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在哪些方面是不對的,應該如何去做,老師不僅沒有厭煩他,還發現了他的閃光點,比如說他會像大哥哥一樣帶著小朋友們一起玩;他也會像小老師一樣為小朋友們接觸矛盾。並且老師還從他的身上看見了小男子漢的身影。這些過程告訴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不能因為孩子的某些弱點就判斷一個孩子是好是壞,在教育孩子時更要有方法。
還有一位小機靈鬼錫坤:可愛的小傢伙,非常愛探索,用小朋友的鞋、玩具、球來填飽垃圾桶的肚子,看看它的肚子到底有多大,他還會把游戲室弄得一片狼藉,但老師盡情的讓他探索,搗亂,大李老師說,這叫探索空間,讓他從生活中探索學習。看到這里使我明白了幼兒是有很強烈的好奇心的,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探索的空間和時間,用更有趣的游戲方法去教育孩子應該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最後一位人物就是我再熟悉不過的大李老師了,她是多麼的和藹可親,對孩子們的愛,是那麼的無微不至,不論是對淘氣的孩子,還是對聽話的孩子都一視同仁。當遇到小朋友們做錯事情時,她總是會蹲下耐心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不對的原因是什麼,應該怎樣做。但是她的這種耐心教導並不等於放縱,當孩子不遵守游戲規則時,她也會嚴格要求孩子必須要遵守游戲規則,增強了幼兒的責任心。
這部電影拍故事的情節拍的很細致,也很生活化。從幼兒園的環境布置及老師和藹可親的樣子,使我感覺到了讓教育回歸原點,把課堂還給孩子,對幼兒要平等,尊重和保護他們的發展權、學習權、游戲權、娛樂權、教育權等,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健健康康地茁壯成長。
徐艷玲老師: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2011年6月13日上午13:00在陳莉莉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觀看了紀錄片《小人國》。的這是一部關於兒童的生活戲劇——發生在真實兒童里的真實故事,它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陌生又真實的兒童世界,其中的許多鏡頭都讓我感覺似曾相識。通過此次學習令我受益匪淺,下面就談談我自己的一點不夠成熟的體會。
一.教師扮演的角色
現在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仍然是教師們把自己置於絕對權威的地位,是教育活動的領導者、表演者;而幼兒則處於絕對服從的地位,在教育活動中只能當聽眾、觀眾,一切都要耳提面命。當然我也一樣,總是希望孩子能完全的聽從我的安排,按照我說的做,一旦發現孩子沒有聽我的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阻止了再說。雖說了解我們應該以孩子為中心,教師應處於引導的地位,但是做起來的時候這一切就會拋到腦後了。但是,在巴學園里我看到了孩子和老師之間的親密關系,他們超出了老師和學生的關系,讓我看到了好朋友之間的心與心的交流。調皮、霸道的孩子對於我自己來說是最頭疼的,對於這類型的孩子我還真沒那麼多的耐性去對待,但是看到李老師對池亦洋不厭其煩的進行教導,不斷的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的後果,而不是籠統的對他的行為進行指責。
我們只是他們生活的一個參與者,對於他們的活動我們要充當的是合作者,不是干預者。他們犯錯了,我們應該是讓他們自己了解自己行為對錯與否的引導者。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情感聯系會影響到教師對幼兒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因此,我們應該確立好自己的角色,把握好自己與幼兒的關系,把自己看作幼兒良好的合作者與協作者,用愛去感染幼兒,讓幼兒感到教師是他們中的成員而不是約束限制他們的成人。我們應該時刻調整自己的情緒,始終用和藹可親的態度去對待幼兒,為他們創設自主的活動環境。細心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盡量照顧到每一個幼兒,要多與幼兒交談,一起玩,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建立寬松平等的師幼關系。
二.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在巴學園的校車上有這么一句標語「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句話其實在我理解就是:不管你用多麼美好的教育觀念,如果孩子們不適應你所使用的教育方法,那就是一句空話,甚至是阻礙他們發展的廢話,對於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問題孩子將問題拋給我們,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將這樣的一個球再次傳到他們那去,就要考慮「力度的大小」不能傷著他們,這就要求我們有靈活的教育智慧和一顆充滿愛的心。
通過觀看此部影片,我學到了很多,電影中的許多片段,零零碎碎卻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腦子里。我知道,以我現在的教育經歷可能並不能游刃有餘的表達我想要表達的感想,相信經過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下一次再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又會有不同的收獲。
彭麗笑老師:《小人國》觀後感
看完《小人國》短片之後,對我感觸很深,特別是短片里池亦揚小朋友,他是一個聰明、調皮,燥動,還有暴力傾向,很多孩子和家長都不喜歡他,大李老師確認為池亦揚身上閃光點,像男子漢一樣。同時讓我想起我們班的俊毅與其相似,但他經常和別人想的不一樣,有時還愛和老師抬杠,今天又和我杠上了。
今天上課時,我在給小朋友講老鼠是一種有害的動物,在我的啟發下,小朋友都紛紛列舉老鼠的害處:他們偷吃人們種的糧食,啃壞傢具和房子,還會傳播可怕的疾病等等……我正要高興的作總結,俊毅忽然大聲地說:「老師,老鼠也是一種好動物。」我皺了一下眉頭,心想:俊毅大概又要抬杠了,可還是給了他說話的機會,於是俊毅說:「米老鼠就是好老鼠,他特別聰明,還老幫助別人做好事,我最佩服米老鼠啦!」俊毅這么一說,其他的小朋友也表示自己喜歡米老鼠,還喜歡看米老鼠的書和動畫片。有的小朋友還指著自己衣服上米老鼠的圖案,說這是自己最愛穿的衣服。我連忙叫小朋友們安靜下來,解釋米老鼠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不是真實的老鼠,而真老鼠是有害人類的。「可真老鼠也有好的。」俊毅不甘示弱,又想出一件事情。他說:「老鼠能給科學家當實驗品,我在電視里看了,外國一種治病的新葯就是現在小白老鼠身上試驗成功的。」經過俊毅這樣一攪和,把我的教學計劃全給打亂了,本來我還想介紹一些簡單的滅老鼠的知識,也講不下去了。
其實,這也並非是一件壞事,他的閃光點,就是他想法和別人不一樣,對於一般來說,兒童的年齡越小,對大人或老師這樣權威的話,孩子通常都是深信不疑的。可是,有一些孩子從小就表現出比較強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敢於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寧肯冒犯錯誤的危險,也不願意把自己束縛在一個框子里,和別人想的一樣。生活中,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和別人抬杠,一些想法說出來後是和大人作對的。這些孩子在大人眼裡往往是不聽話的孩子,覺得他們對長輩不夠順從,不尊重,行為不合群,甚至破壞紀律,總之一句話,聽著討人嫌的,就像俊毅一樣。不過,對於發展創造性來說,敢於質疑、敢於把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講出來,不盲從,特別是敢於懷疑大人、向權威挑戰,這些行為表現應該給與充分鼓勵的,即使孩子未來不是創造型人才,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是人生發展之必須。
《小人國》中整個環境就給人一種明亮、舒服的感覺,而裡面幼兒也是非常自由的,該園的建設、場地等,非常吸引幼兒,幼兒想在屋外就在屋外,想到屋內就到屋內,無論是在活動中,還是在游戲中,教師都是不要求的,他們能自由的交朋友,自由安排時間,連吃飯的時間也不規定的。整個幼兒園沒有任何教學氛圍,完全以幼兒玩為主,讓幼兒從活動中、從玩中實踐。
在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個小孩,2歲的錫坤,他嘗試把球和鞋子幾次扔進垃圾桶里,他是在探索這個垃圾到底有多大,到底能裝下多少東西。當他把一筐珠子撒在地上時,教師陪著他一筐一塊的探索,引導他把珠子放到框里,孩子能在這種探索中成長、發展,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在《小人國》中,受我們關注的是老師的教育方法。紀錄片中的老師對孩子耐心、尊重,對孩子們的愛無微不至,無論是霸道的池亦洋,還是對聽話的孩子都是一視同仁。她教會了我們如何尊重孩子,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說話時要心平氣和,對孩子也要說「請你」怎麼樣等。如:每天辰辰都早早的在門口等南德,老師並沒有干涉,強行把辰辰帶進教室,而是詢問她的意見,尊重她的選擇。
大李老師是個很好的旁觀者、觀察者、引導者。如錫坤把珠子弄一地的時候,她不是罵孩子,而是在旁邊觀察,待他玩夠的時候再引導他一起收拾。而對池亦洋的教育其實也是在教導他,通過反思角等形式讓他自己領悟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去重重的打擊他,慢慢的池亦洋成為了孩子們真正的頭領,他主持正義,解決糾紛,帶領孩子們訓練。
整個紀錄片中,老師與幼兒都是朋友關系。其實,我們的教育過程應該是個交互的過程,是個對話的過程,讓孩子有自由、有空間、有尊嚴、有自信,這樣去學習、去生活,那麼孩子會得到幸福的感覺
周三下午,園里組織老師一起觀看紀錄片《小人國》。聽到這個小消息時,我的心裡是有些小小的激動的,早就聽說過這部片子,特別的想看,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都無緣觀看這部紀錄片。現在終於可以好好看看這部片子了,心裡真的是很高興的。
在看《小人國》的過程中,我至始至終都抱著一種認真的態度,我知道,這不是一部電影,不需要我用去娛樂的眼光去看,她是一部真實紀錄幼兒內心世界的紀錄電影。在面對他時,不但需要我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用心去看去感受去體會,因為她為我揭示了一個熟悉真實的兒童王國,為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示了孩子們的世界,讓我可以站在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孩子的生活和內心。
看完整個紀錄片,我總結出紀錄片了著墨最多的是三個孩子,為友情四季等候的四歲女孩辰辰,五歲的孩子王池亦洋,兩歲的探索者錫坤,講述了一個兒童世界關於權利、情感和探索的故事。看到辰辰一次又一次沉默的等待,我的心裡真的很酸,當我看到辰辰的沉默時,我想到了我們班的十一小朋友,她和辰辰一樣不愛說話,不喜歡和小朋友老師交流,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在做自己的事情。看到辰辰天都沉默的站在門外期待南德的出現,我給辰辰的等待起了一個名字叫「心酸的等待」,她的等待真的讓我感到心酸,讓我忍不住的留下淚來。看完紀錄片後,我一直在想,每當十一在安靜的做自己的事情時,當她安靜的看著老師和小朋友時,她是不是也在等待著我,等待我們老師去真正的走入她的內心,走入她的世界,成為她的朋友「南德」。想到這里,我覺得,在以後的活動中,我要更用心的去對待十一,想法設法去走進十一的內心世界,更加的用心去貼近幼兒的每一個舉動,早日成為十一的好朋友「南德」。
看完這部影片,心裡深有感觸,這個幼兒園,沒有任何教學氛圍,完全以玩兒為主,讓小朋友從生活中,從玩中探索科學,從玩兒中實踐。這是很少或者說沒有什麼幼兒園能做到,現在的社會競爭相當激烈,有幾個媽媽沒讓三四歲的寶寶去學習英語、美術、樂器、舞蹈甚至於更多,孩子成為了父母的籌碼,孩子從小就沒有了童年,想想我們小的時候,幼兒園就是玩,做游戲。但現在的孩子放暑假,老師還要留作業,在學校還要學奧數、英語、計算機!孩子受苦,家長也跟著累!教育從做人開始,如果孩子學習再好,做人人品有問題,我想孩子長大了也沒有什麼出息!也許我們太注重了結果,而忽略的很多過程!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句話概括了一切!什麼樣的孩子就要用什麼樣的教育,千萬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用孩子來做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