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奪冠》小學生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奪冠》觀後感:
女排姑娘們頑強拼搏的精神吸引了無數國人和世界球迷的眼光,網民們直呼「女排精神,振興中華,激勵中華兒女走向偉大的民族復興!」女排的勝利不是偶然,是什麼支撐女排笑到最後,是一種不畏懼、不服輸、百折不撓的中國精神,尤其在最困難的時刻,表現的最頑強,女排的精氣神值得國人好好反思和總結。
要學習她們百折不撓的堅定。對於中國女排來說,一路走來雖然搖搖晃晃,但她們依舊眼中堅定,摔倒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擦擦臉上的汗水繼續大步向前,這就是她們的信仰。共產黨人最講堅定,講信仰,要講黨性、講政治、講紀律,時刻和黨中央保持一致,牢記黨員身份,在黨言黨,才能在面對大是大非問題時能夠保持清醒和應有的敏感度,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
學習她們扎實精湛的功底。任何一個人,做工作、幹事業都需要精湛的職業技能,這是取勝的基本保證。缺少精湛的技能,再多的精神鼓勵也不可出現奇跡。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基本功,才能不畏強手,挑戰自我,產生自信。這種職業操守需要日常的付出,要吃得了苦,吃得了虧,把基本功練扎實,關鍵時就管用。比賽絕對不能想當然,也不可能一口吃個熱饅頭,沒有平日的基本功是不能高質量完成任務的。共產黨人要學習她們兢兢業業工作,認真細致處理好每一件事,追求嚴謹,最求過硬基本功,真正做到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
學習她們團結拼搏的奮斗精神。中國女排姑娘們能排除一切困難最終登上榮耀頂峰,這是團結的力量。場上她們時刻相互提醒補位,真正做到扭成一股繩,產生讓對手畏懼的強大合理。這種團結是真正的團結,是不計較個人名利的團結,是為榮譽而戰、國家而戰的偉大團結。沒有團結就沒有今天的女排成績,賽後當問道女排姑娘如何逆境中取勝時,她們說的最多也是團結。其實一個團隊取得驕人戰績時一定是這個團隊作風正,能團結才能戰斗,一盤散沙,不注重相互補位、互相保護怎能挑戰強大對手。當下,在偉大的民族復興之路上國人最需要這種民族大團結,團結可以戰勝一切困難險阻,團結就是力量,中華兒女要以此發揚女排的團結一致,頑強拼搏的精神
2. 國足觀看《奪冠》有哪些感慨
由歡喜傳媒參與出品,導演陳可辛執導的國民電影《奪冠》將於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小編整理了電影《奪冠》觀看心得體會4篇_2020奪冠電影觀後感,歡迎參考借鑒。
電影《奪冠》觀看心得體會一
傳奇的故事,傳奇的導演,傳奇的演員,終究誕生一部傳奇的電影,這或許是筆者對於影片《中國女排》最大的期待。可以說中國女排影視題材創作充滿魅力,同時也充滿挑戰。但作為香港著名導演,在香港影壇舉足輕重的陳可辛近年來可從來沒有令人失望過,他的電影細膩感人,電影《中國合夥人》成功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如今,有陳可辛傾力執導,相信他能夠把他極強的感情塑造能力與這部電影相融合,讓國人為女排感到驕傲,為里約奪冠那一刻感到驕傲,為身為中國人而驕傲。
明年,可以說是內地影市不折不扣的體育題材大年。除了陳可辛的兩部《中國女排》和《李娜》外,恆業的《中國乒乓》也已經立項。另外據悉吳京的下一部電影,也有可能是體育題材。
中國觀眾對「中國女排」這支隊伍的感情非常深刻,當年由孫晉芳、郎平、周曉蘭、曹慧英、陳亞瓊、陳招娣、張蓉芳等組成的傳奇老女排,曾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由鞏俐出演的郎平可謂是是眾望所歸,此外黃渤、彭昱暢、吳剛以及郎平女兒的加盟,也讓影片頗具可看性。
電影《奪冠》觀看心得體會二
由歡喜傳媒參與出品,導演陳可辛執導的國民電影《中國女排》將於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由鞏俐飾演的中國女排第一人郎平正式亮相。濃縮郎平職業生涯中的兩次「高光時刻」,從金牌運動員到金牌教練,串聯起一條振奮幾代國民的冠軍之路。
預告以郎平驚艷世界排壇的標志性扣殺揭開序幕,預示著影片將重現中國女排1981年首奪世界盃冠軍、2016年裡約奧運激戰巴西兩場經典戰役。鏡頭跟隨郎平的背影一步步走向球場,伴隨著35年來中國女排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過去與現在兩段時空交錯,盡顯時代格局:夜晚的漳州體育訓練館燈如白晝,將觀眾一秒拉回80年代。
這不僅是女排姑娘的成長之路,也是萬千國人的激情歲月!女排隊員們隊服被汗水浸透,手掌上扎滿木屑,膝蓋摔得血肉模糊,魔鬼般的訓練令人震撼。正如預告中袁偉民教練所說「下意識怎麼來的?訓練來的。不是一般的訓練,是千百萬次上億次,不斷重復的訓練。」這種百折不撓的拼勁,正是女排精神的底色。
從1981年初露鋒芒的排壇新秀,到2016年創造「不可能」奇跡的硬核統帥,郎平背負著國人「重振國風」的期望,一次次帶領中國女排站上世界之巔,成為代表女排精神的「郎圖騰」。令人驚喜的是,飾演功勛教練袁偉民的正是老戲骨吳剛,預告中不怒自威的袁指導堪稱「魔鬼教練」,在電影中必然「虐慘」女排姑娘。
電影《中國女排》從啟動伊始就備受關注,鞏俐出演郎平也是眾望所歸。此前片場路透一經曝出,直登「熱搜第一」,有評論稱鞏俐扮演的郎平堪稱「人肉復印」,惟妙惟肖。本次影片發布預告,網友終有機會目睹鞏俐扮演的郎平正式亮相,雖然鏡頭寥寥,已然能管窺鞏俐對角色的內外兼修:郎平常年傷病造成的高低肩,微微含胸的慣性姿態,全都傳神復現。網友不禁感嘆「連背影都會演戲」。
為了出演郎平這一角色,鞏俐提前數月前往女排訓練基地和比賽現場,貼身觀摩。此前有媒體捕捉到,郎平在教練席排兵布陣,鞏俐則在場側專注觀察,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不時記錄,「認真得就像一位備考學生。」據悉,為了進入角色,53歲的鞏俐每天訓練排球,和女排運動員們深度接觸。鞏俐曾在采訪中表示:「一旦拿到劇本,排球就不能離手了,我要和排球過日子。」
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中國女排的真實寫照。中國女排能發展到今天能在國際上站住腳並取得輝煌成就,少不了的是中國女排一代又一代的付出與傳承。在最好的年紀她們遇上了中國女排,中國女排也遇到了最好的她們。
3. 對於《奪冠》這部電影,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對於《奪冠》這部電影,我們從中可以學到運動員的艱辛、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需要艱辛的汗水和意志的磨練、只有堅持不懈才能贏得成功。
4. 電影奪冠的觀後感怎麼寫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子排球隊頑強戰斗、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其具體表現為:扎扎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斗,刻苦鑽研,勇攀高峰。她們在世界排球賽中,憑著頑強戰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蟬聯世界冠軍,為國爭光,為人民建功。她們的這種精神,給予全國人民巨大的鼓舞。國務院以及國家體委、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和全國婦聯號召全國人民向女排學習。從此,女排精神廣為傳頌,家喻戶曉,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女排精神的激勵下,為中華民族的騰飛頑強拼搏。
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終代代相傳,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為我們在新征程上奮進供給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女排人,身體力行地傳承著「女排精神」。正因為這種精神的薪火相傳,讓大家敢於期待來年在東京奧運會的女排賽場上,再次迎來升國旗、奏國歌的榮譽時刻。
女排精神曾被運動員們視為刻苦奮斗的標桿和座右銘,鼓舞著他們的士氣和熱情。更關鍵的是,它因契合時代需要,不僅僅成為體育領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強烈地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演化成指代社會文化的一種符號。它一向與女排的得失、沉浮緊緊聯系在一齊,並成為評價中國女排的最難以割捨的標准。
女排精神之所以備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種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強敵、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遠遠比「五連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國人。
郎平看來,中國女排的精神不只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難贏,也竭盡全力。昨日,她更新了「女排精神」的內涵: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團隊精神,踏踏實實,做好工作。
隊長朱婷認為,「女排精神」就是傳承,從最早的5連冠輝煌延續至今,「女排精神」的實質沒有變化,新一代隊員一向在豐富內涵,一齊努力,永不放棄。
張常寧認為,新時代的「女排精神」就是,哪怕只剩1%的機會,也要100%地努力。
5. 奪冠讀後感怎麼寫
奪冠讀後感的寫作思路:
以奪冠為主題,結合奪冠的主要內容,突出中國運動員的艱辛和努力。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傳遞中國精神。
正文:
國慶前夕,電影院里,對於哭的稀里嘩啦的媽媽我不能理解,隨著情節的深入,當奧運賽場升國旗奏國歌的那一剎那,我激動,我的血液在沸騰。古人雲:「人貴能持之以恆」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這就是「女排精神」,《奪冠》這部影片就是對中國民族精神最好的證明。
「場上一分鍾,場下十年功」在榮耀與光輝的背後,是無數辛苦的付出。台上,她們如燕子般輕巧騰起,干凈利落地接過每一個排球。台下,她們玩命般的訓練。腿,磕破了,透過紗布浸出絲絲的血來,一次次躍起又跌落下來。身上被磕得青一塊紫一塊。但她們卻毫無怨言。團結,就是女排們的代名詞。只有團結協作和默契的配合才能使她們打好每一個球。一根筷子能輕易折斷,那十支,一百支呢?
我最喜歡這樣一個鏡頭:她被教練扔過來如子彈般的排球站不起來了,在地上喘息著,一次次努力著想要站起來,卻迎來的是一次次的失敗。腿被砸的淤青,劇烈的疼痛使她無力再接球了。「負十二個。」教練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誰來替她!」教練嚴厲的聲音在空寂的夜晚中回盪著。「我來!!」郎平大吼道。這是中國女排勝利的原因。團結,可以戰勝一切。只有團結,才能真正戰勝巴西,戰勝美國,戰勝土耳其,戰勝一切!
世界上沒有唾手可得的勝利。也沒有毫無理由的失敗。中國女排的勝利不是偶然,也不是僥幸。而是一種不服輸,不畏懼,百折不撓的中國精神!摔倒了算什麼?負傷了算什麼?中國女排精神:流血流汗不流淚!我很贊同海曼曾說的一句話:「也許你達不到我的摸高,但是你們的團結和協作精神卻遠超於我。」
他們團結一致,奮發先前。這種精神感動著14億的中國人,這,就是女排精神,中國精神!
6. 《奪冠》這部電影主要體現的是一種什麼精神
從《奪冠》這部以“鐵榔頭”郎平為視角,講述女排姑娘歷時數十年,不斷經受磨礪,不斷成長進步,並最終奪取冠軍的電影中,我看到了愛國精神,看到了合作精神,更看到了拼搏精神,這是一部非常勵志的電影。
最後,我看到了拼搏精神。中國女排最初不是最強的,女排姑娘們也多次經歷失敗,遭受挫折,雖然那些打擊也曾讓她們痛苦迷茫,讓他們失魂落魄,但永不服輸的拼搏精神卻讓她們一次次站起來,憑著“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的拼勁兒,最終站上了領獎台的最高處,摘得了冠軍的桂冠。
中國女排的成功奪冠,離不開女排姑娘們深深的愛國情懷,她們憑借著一顆顆堅強勇敢的心,戰勝了一支支強大的隊伍,也戰勝了自己的脆弱和迷茫,向著更強的目標不斷前進。
7. 《奪冠》這部電影的影評怎麼樣
《奪冠》這部電影的影評,可以說是有好有壞。有人覺得選角比較好,演員演技也很不錯,不過也有人認為過於煽情,沒有解決電影本身的問題。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電影成功的主要因素,還是煽情成功。沒有女排這一因素的話,《奪冠》就算不上好電影了。不過整體也不差,最起碼比《八佰》純粹的情懷好多了。
這部電影拍攝的是女排的故事,就算沒有劇透,觀眾們也知道發生了什麼。這點陳可辛沒有處理好,觀眾看了就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整體過於平淡和冗長,在高潮已經被大眾所知的情況下,陳可辛沒有帶來新的感動和情緒。體育應該是有競技精神的,是可以讓人感到振奮的,可是這部電影完全沒有。要真說優點的話,就是選角和演技比較成功,情懷主題選得不錯。
8. 《奪冠》這部電影上映這么多天,影評怎麼樣
從這部電影的評價上來看,只能算是中規中矩的電影,亮點比較少。
就在前段時間,《奪冠》的導演陳可辛發了一篇微博,他這樣寫道:「女排奪冠的路上一向都是難,難,難。我們劇組拍攝也一樣。三年的難,難,難。終於等到9月25日這一天。」事實上的確如此,《奪冠》這部電影也是一波三折,經歷了春節檔撤檔、重新定檔、再次提檔後,《奪冠》終於上映了。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發稿時間,《奪冠》票房已經累計7.76億。
那麼,為什麼《奪冠》這部電影不那人讓人看好?
事實上,這主要還是因為體育題材的電影受眾太少,這種題材其實並不太適合用電影的方式去呈現,哪怕足球籃球這種受眾廣得多的運動也幾乎沒有大爆的電影。當然,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改名和撤檔的原因,畢竟經歷了這么長的時間,觀眾的熱情也被消耗了。當然,更重要的是,《奪冠》上映的時間其實有很大的問題,剛好在國慶檔之前,雖然排片很高,但是由於市場非常冷清,基本上這部電影也很少有人會去看,除非是非常喜歡排球的人。
總而言之,現在市場對《奪冠》這部電影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也許是由於時代的原因,現在的主力觀影人群對女排精神沒有概念,因此,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意思。
9. 孫楊奪冠觀後感200—300字
讓勝利來得更猛烈些吧!從來沒有這么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讓中國游泳振奮,讓中國男子游泳揚眉吐氣!
當孫楊以打破奧運會紀錄,領先對手一個多身位的優勢贏得男子400米自由泳金牌後,他張開的手臂、揮舞的拳頭、大吼的聲音,都不足以讓等待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游泳人感到盡興。
7月28日,孫楊讓「中國太陽」照耀倫敦水上中心,讓五星紅旗第一次為中國男子游泳選手而升起!
站在領獎台前,孫楊幾次在宣布冠軍名字前試圖邁上去,他等待得太久,中國男子游泳等待得太久了。在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前兩波起伏後,中國男子游泳的第三次浪潮終於伴隨著孫楊的奧運金牌而達到巔峰。
孫楊是幸運的,中國游泳是幸福的。
穆祥雄引領的蛙泳年代
上世紀50年代,穆祥雄曾經在國內引領過蛙泳狂潮。
當時,第一批中國游泳男選手到游泳強國匈牙利鍍金,那是中國游泳人的第一次文化啟蒙,在接受了先進的訓練理念後,中國游泳迅速出現了「井噴式的成績」:先是出生於香港的廣東蛙王戚雲烈在國際節游泳表演賽上以1分11秒6的成績打破100米蛙泳世界紀錄,隨後穆祥雄三破世界紀錄,據當年留學匈牙利的前中國游泳隊總教練陳運鵬透露:「當時世界排名前10位中國有5名運動員,在蛙泳項目中我們名列前茅,每年都有6-7人進入世界前25名。」
在這種氛圍的刺激下,每個周末國家游泳隊的測驗課,游泳館被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擠得座無虛席。當年,穆祥雄帶起了中國人的第一次游泳浪潮,人們見面的流行語是「我會游標準的穆式蛙泳技術」。
如果不是1956年奧運會,整裝待發的中國代表團因為政治原因臨時退賽,中國男子佔領世界最高點的時間也許會提前半個多世紀.然而,歷史沒有假設:中國游泳熱潮因為無緣奧運戛然而止,中國游泳,從此無緣世界賽場長達二十多年!
每每回憶起當年的遺憾,穆祥雄都是欷歔不已,在他青春年華、競技狀態最好的時候,他錯過了奧運會。
蔣丞稷、曾啟亮、吳鵬、張琳的波紋效應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女子游泳「五朵金花」大放異彩的時候,中國男子只有個別幾人能夠參加奧運會,而且無人能夠進入決賽。男選手甚至用「人種論」解釋自己的艱難處境:身體素質先天不如歐美選手,所以成績不好在所難免。
1996年,上海名將蔣丞稷在男子50米自由泳和100米蝶泳兩次闖入決賽,兩次名列第四名,這是中國男子游泳的最大突破!讓當時的他和國人喜出望外。實際上,蔣丞稷經常後悔,自己把目標定得太低了。「我和教練當時想,能進入決賽就是勝利。沒想到,在兩個決賽中,我和銅牌選手的差距非常微弱,只有0秒04和0秒07,如果我之前能夠再大膽一點,有再高一點的目標、決心和更好准備的話,我最終的名次可能會有所不同。按說我的教練在當時的執教水平已經非常高了,」如今身為上海體育局官員的蔣丞稷說。
「如果我能有現在年輕一代運動員的機會,可以出國訓練的話,也許我能創造更好成績,中國男子游泳的突破也許會來得更早一些!」蔣丞稷說。
1998年珀斯世錦賽,廣東蛙泳曾啟亮以100米蛙泳銀牌的成績讓國人振奮不已,可惜他在悉尼奧運會上沒有再次上演神奇時刻。
中國男子再次陷入沉寂,直到2002年釜山亞運會,以吳鵬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國男子泳將力克亞洲霸主日本隊,2005年世錦賽,吳鵬再次收獲獎牌,發出了巨龍即將夢醒的號角聲。
2007年墨爾本世錦賽,吳鵬在男子200米蝶泳中成為距離美國「菲魚」菲爾普斯最近的人,收獲銀牌,眼看北京奧運會步步臨近,吳鵬成了中國男子游泳的領軍人物,國人對他的奧運之旅充滿期盼。
真正在北京奧運會上實現中國游泳突破的是北京名將張琳,他在400米自由泳中名列亞軍,距離韓國冠軍朴泰桓只有0秒58。這是中國男子游泳在北京奧運會的唯一獎牌。此後,張琳在2009年羅馬世錦賽上創造了800米自由泳世界紀錄,摘取金牌,成為中國男子第一人。吳鵬則以微弱的差距名列第四,無緣獎牌。
恭迎「孫楊時代」
孫楊多次表示自己生逢其時。首先他出生在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父母有條件從小按照冠軍食譜來喂養,讓他有了堪比歐美人的身體素質。其次,他的教練朱志根是資深名帥,培養出吳鵬、陳樺等多位名將,經過近10年的精心打磨,孫楊這塊璞玉具備了「藝術品」的初步規模,進入了北京奧運會1500米自由泳決賽,並在2009年世錦賽獲得這個項目的銅牌。孫楊還有幸與吳鵬同組,有幸見證了鵬哥世錦賽銀牌壯舉,有幸見證了張琳的輝煌戰績,這些都讓他燃起了對勝利的渴望和追求。
孫楊是在復制張琳獲得成功的留洋之路後取得了質的飛躍。2010年廣州亞運會,他在1500米中游出了逼近最古老的世界紀錄;2011年,他的三個單項占據世界排名第一,在上海世錦賽上贏得800米和1500米兩枚金牌!
倫敦奧運會,孫楊用實力說話,以強有力的後程能力拖垮對手,贏得400米自由泳金牌,成為第一個站上奧運冠軍領獎台的中國男選手!
近兩年發誓不再哭的孫楊忍不住又落淚了,為他這些年的艱苦訓練、為教練帶病上陣的堅持、為父母多年來的支持和復出、更為中國男子游泳終於可以挺直腰板,告別沉寂而落淚。
穆祥雄可以不再遺憾,蔣丞稷、曾啟亮、吳鵬和張琳的一次次沖擊,都鑄就了孫楊今日為中國男子游泳帶來的第三次浪潮。
2000——3000字的
10. 《奪冠》這部電影上映後的反響究竟如何
《奪冠》這部電影上映後,得到全國觀眾的贊賞。這是一部振奮人心的電影佳作。
脫看這部電影是由鞏俐、黃渤、彭於暢、吳剛等等以色列優秀的演員出演的一部關於中國女排從1980年到2016年的精彩瞬間,艱辛的努力過程以及中國女排至2016年的每一個輝煌時刻。這部影片的中心內容是去描述中國女排從1981年獲得世界冠軍,直至2016年這段時間里,他們不屈不撓,努力奮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實際上,從《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當中,我們就已經看到了中國女排獲得世界冠軍的一個精彩瞬間,而僅僅是那個瞬間就已經足夠讓許多觀看這部電影的觀眾感到無比的驕傲自豪,許多觀眾都感嘆於中國女排的奮斗精神。而如今專門為中國女排拍攝了這部奪冠的電影,實際上,這部電影在還沒有開始上映之前,就已經得到了許多影迷觀眾的滿滿期待,而在上映播出以後也算是眾望所歸,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