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人與海(1999)》百度網盤高清無刪減版在線觀看,亞歷山大·彼德洛夫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HEz8B0nOvEviw9n4nNZgWg
Ⅱ 老人與海完整版txt海明威的,發給我謝謝,[email protected]
老人與海(1)
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逮住。頭四十天里,有個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過了四十天還沒捉到一條魚,孩子的父母對他說,老人如今準是十足地"倒了血霉",這就是說,倒霉到了極點,於是孩子聽從了他們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條船,頭一個禮拜就捕到了三條好魚。孩子看見老人每天回來時船總是空的,感到很難受,他總是走下岸去,幫老人拿捲起的釣索,或者魚鉤和魚叉,還有繞在桅桿上的帆。帆上用麵粉袋片打了些補丁,收攏後看來象是一面標志著永遠失敗的旗子。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反射的光線所引起的良性皮膚癌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象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
"聖地亞哥,"他們倆從小船停泊的地方爬上岸時,孩子對他說。"我又能陪你出海了。我家掙到了一點兒錢。"
老人教會了這孩子捕魚,孩子愛他。
"不,"老人說。"你遇上了一條交好運的船。跟他們待下去吧。"
"不過你該記得,你有一回八十七天釣不到一條魚,跟著有三個禮拜,我們每天都逮住了大魚。"
"我記得,"老人說。"我知道你不是因為沒把握才離開我的。"
"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不能不聽從他。"
"我明白,"老人說。"這是理該如此的。"
"他沒多大的信心。"
"是啊,"老人說。"可是我們有。可不是嗎?"
"對,"孩子說。"我請你到露台飯店去喝杯啤酒,然後一起把打魚的家什帶回去。"
"那敢情好,"老人說。"都是打魚人嘛。"
他們坐在飯店的露台上,不少漁夫拿老人開玩笑,老人並不生氣。另外一些上了些年紀的漁夫望著他,感到難受。不過他們並不流露出來,只是斯文地談起海流,談起他們把釣索送到海面下有多深,天氣一貫多麼好,談起他們的見聞。當天打魚得手的漁夫都已回來,把大馬林魚剖開,整片兒排在兩塊木板上,每塊木板的一端由兩個人抬著,搖搖晃晃地送到收魚站,在那裡等冷藏車來把它們運往哈瓦那的市場。逮到鯊魚的人們已把它們送到海灣另一邊的鯊魚加工廠去,吊在復合滑車上,除去肝臟,割掉魚鰭,剝去外皮,把魚肉切成一條條,以備腌制。
刮東風的時候,鯊魚加工廠隔著海灣送來一股氣味;但今天只有淡淡的一絲,因為風轉向了北方,後來逐漸平息了,
飯店露台上可人心意、陽光明媚。
"聖地亞哥,"孩子說。
"哦,"老人說。他正握著酒杯,思量好多年前的事兒。
"要我去弄點沙丁魚來給你明天用嗎?"
"不。打棒球去吧。我劃船還行,羅赫略會給我撒網的。"
"我很想去。即使不能陪你釣魚,我也很想給你多少做點事。"
"你請我喝了杯啤酒,"老人說。"你已經是個大人啦。"
"你頭一回帶我上船,我有多大?"
"五歲,那天我把一條鮮龍活跳的魚拖上船去,它差一點把船撞得粉碎,你也差一點給送了命。還記得嗎?"
"我記得魚尾巴砰砰地拍打著,船上的座板給打斷了,還有棍子打魚的聲音。我記得你把我朝船頭猛推,那兒擱著濕漉漉的釣索卷兒,我感到整條船在顫抖,聽到你啪啪地用棍子打魚的聲音,象有砍一棵樹,還記得我渾身上下都是甜絲絲的血腥味兒。"
"你當真記得那回事兒,還是我不久前剛跟你說過?""打從我們頭一回一起出海時起,什麼事兒我都記得清清楚楚。"
老人用他那雙常遭日曬而目光堅定的眼睛愛憐地望著他。
"如果你是我自己的小子,我准會帶你出去闖一下,"他說。"可你是你爸爸和你媽媽的小子,你搭的又是一條交上了好運的船。"
"我去弄沙丁魚來好嗎?我還知道上哪兒去弄四條魚餌來。"
"我今天還有自個兒剩下的。我把它們放在匣子里腌了。"
"讓我給你弄四條新鮮的來吧。"
"一條,"老人說。他的希望和信心從沒消失過。現在可又象微風初起時那麼清新了。
"兩條,"孩子說。
"就兩條吧,"老人同意了。"你不是去偷的吧?"
"我願意去偷,"孩子說。"不過這些是買來的。"
"謝謝你了,"老人說。他心地單純,不去捉摸自己什麼時候達到這樣謙卑的地步。可是他知道這時正達到了這地步,知道這並不丟臉,所以也無損於真正的自尊心。
"看這海流,明兒會是個好日子,"他說。
"你打算上哪兒?"孩子問。
"駛到遠方,等轉了風才回來。我想天亮前就出發。"
"我要想法叫船主人也駛到遠方,"孩子說。"這樣,如果你確實釣到了大魚,我們可以趕去幫你的忙。"
"他可不會願意駛到很遠的地方。"
"是啊,"孩子說。"不過我會看見一些他看不見的東西,比如說有隻鳥兒在空中盤旋,我就會叫他趕去追鯕鰍的。"
"他眼睛這么不行嗎?"
"簡直是個瞎子。"
"這可怪了,"老人說。"他從沒捕過海龜。這玩藝才傷眼睛哪。"
"你可在莫斯基托海岸外捕了好多年海龜,你的眼力還是挺好的嘛。"
"我是個不同尋常的老頭兒。"
"不過你現在還有力氣對付一條真正大的魚嗎?"
"我想還有。再說有不少竅門可用呢。"
"我們把家什拿回家去吧,"孩子說。"這樣我可以拿了魚網去逮沙丁魚。"
他們從船上拿起打魚的家什。老人把桅桿扛上肩頭,孩子拿著內放編得很緊密的褐色釣索卷兒的木箱、魚鉤和帶桿子的魚叉。盛魚餌的匣子給藏在小船的船梢下面,那兒還有那根在大魚被拖到船邊時用來收服它們的棍子,誰也不會來偷老人的東西,不過還是把桅桿和那些粗釣索帶回家去的好,因為露水對這些東西不利,再說,盡管老人深信當地不會有人來偷他的東西,但他認為,把一把魚鉤和一支魚叉留在船上實在是不必要的引誘。
他們順著大路一起走到老人的窩棚,從敞開的門走進去。老人把繞著帆的桅桿靠在牆上,孩子把木箱和其他家什擱在它的旁邊。桅桿跟這窩棚內的單間屋子差不多一般長。窩棚用大椰子樹的叫做"海鳥糞"的堅韌的苞殼做成,裡面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和泥地上一處用木炭燒飯的地方。
在用纖維結實的"海鳥糞"展平了疊蓋而成的褐色牆壁上,有一幅彩色的耶穌聖心圖和另一幅科布萊聖母圖。這是他妻子的遺物。牆上一度掛著幅他妻子的著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了,因為看了覺得自己太孤單了,它如今在屋角擱板上,在他的一件干凈襯衫下面。
"有什麼吃的東西?"
"有鍋魚煮黃米飯。要吃點嗎?"
"不。我回家去吃。要我給你生火嗎?"
"不用。過一會兒我自己來生。也許就吃冷飯算了。"
"我把魚網拿去好嗎?"
"當然好。"
實在並沒有魚網,孩子還記得他們是什麼時候把它賣掉的。然而他們每天要扯一套這種謊話。也沒有什麼魚煮黃米飯,這一點孩子也知道。
"八十五是個吉利的數目,"老人說。"你可想看到我逮住一條去掉了下腳有一千多磅重的魚?"
"我拿魚網撈沙丁魚去。你坐在門口曬曬太陽可好?"
"好吧。我有張昨天的報紙,我來看看棒球消息。"孩子不知道昨天的報紙是不是也是烏有的。但是老人把它從床下取出來了。
"佩里科在雜貨鋪里給我的,"他解釋說。
"我弄到了沙丁魚就回來。我要把你的魚跟我的一起用冰鎮著,明兒早上就可以分著用了。等我回來了,你告訴我棒球消息。"
"揚基隊不會輸。"
"可是我怕克利夫蘭印第安人隊會贏。"
"相信揚基隊吧,好孩子。別忘了那了不起的迪馬吉奧。"
"我擔心底特律老虎隊,也擔心克利夫蘭印第安人隊。"
"當心點,要不然連辛辛那提紅隊和芝加哥白短襪隊,你都要擔心啦。"
"你好好兒看報,等我回來了給我講講。"
"你看我們該去買張末尾是八五的彩票嗎?明兒是第八十五天。"
"這樣做行啊,"孩子說。"不過你上次創紀錄的是八十七天,這怎麼說?"
"這種事兒不會再發生。你看能弄到一張末尾是八五的嗎?"
"我可以去訂一張。"
"訂一張。這要兩塊半。我們向誰去借這筆錢呢?"
"這個容易。我總能借到兩塊半的。"
"我看沒准兒我也借得到。不過我不想借錢。第一步是借錢。下一步就要討飯啰。"
"穿得暖和點,老大爺,"孩子說。"別忘了,我們這是在九月里。"
"正是大魚露面的月份,"老人說。"在五月里,人人都能當個好漁夫的。"
"我現在去撈沙丁魚,"孩子說。
等孩子回來的時候,老人在椅子上熟睡著,太陽已經下去了。孩子從床上撿起一條舊軍毯,鋪在椅背上,蓋住了老人的雙肩。這兩個肩膀挺怪,人非常老邁了,肩膀卻依然很強健,脖子也依然很壯實,而且當老人睡著了,腦袋向前耷拉著的時候,皺紋也不大明顯了。他的襯衫上不知打了多少次補丁,弄得象他那張帆一樣,這些補丁被陽光曬得褪成了許多深淺不同的顏色。老人的頭非常蒼老,眼睛閉上了,臉上就一點生氣也沒有。報紙攤在他膝蓋上,在晚風中,靠他一條胳臂壓著才沒被吹走。他光著腳。
孩子撇下老人走了,等他回來時,老人還是熟睡著。
"醒來吧,老大爺,"孩子說,一手搭上老人的膝蓋。老人張開眼睛,他的神志一時彷彿正在從老遠的地方回來。隨後他微笑了。
"你拿來了什麼?"他問。
"晚飯,"孩子說。"我們就來吃吧。"
"我肚子不大餓。"
"得了,吃吧。你不能只打魚,不吃飯。"
"我這樣干過,"老人說著,站起身來,拿起報紙,把它折好。跟著他動手摺疊毯子。
"把毯子披在身上吧,"孩子說。"只要我活著,你就決不會不吃飯就去打魚。"
"這么說,祝你長壽,多保重自己吧,"老人說。"我們吃什麼?"
"黑豆飯、油炸香蕉,還有些純菜。"
孩子是把這些飯菜放在雙層飯匣里從露台飯店拿來的。他口袋裡有兩副刀叉和湯匙,每一副都用紙餐巾包著。
"這是誰給你的。"
"馬丁。那老闆。"
"我得去謝謝他。"
"我已經謝過啦,"孩子說。"你用不著去謝他了。"
"我要給他一塊大魚肚子上的肉,"老人說。"他這樣幫助我們不止一次了?"
"我想是這樣吧。"
"這樣的話,我該在魚肚子肉以外,再送他一些東西。他對我們真關心。"
"他還送了兩瓶啤酒。"
"我喜歡罐裝的啤酒。"
"我知道。不過這是瓶裝的,阿圖埃牌啤酒,我還得把瓶子送回去。"
"你真周到,"老人說。"我們就吃好嗎?"
"我已經問過你啦,"孩子溫和地對他說。"不等你准備好,我是不願打開飯匣子的。"
"我准備好啦,"老人說。"我只消洗洗手臉就行。"你上哪兒去洗呢?孩子想。村裡的水龍頭在大路上第二條橫路的轉角上。我該把水帶到這兒讓他用的,孩子想,還帶塊肥皂和一條干凈毛巾來。我為什麼這樣粗心大意?我該再弄件襯衫和一件茄克衫來讓他過冬,還要一雙什麼鞋子,並且再給他弄條毯子來。
"這燉菜呱呱叫,"老人說。
"給我講講棒球賽吧,"孩子請求他說。
"在美國聯賽中,總是揚基隊的天下,我跟你說過啦,"老人興高采烈地說。
"他們今兒個輸了,"孩子告訴他。
"這算不上什麼,那了不起的迪馬吉奧恢復他的本色了。"
"他們隊里還有別的好手哪。"
"這還用說。不過有了他就不同了。在另一個聯賽中,拿布魯克林隊和費拉德爾菲亞隊來說,我相信布魯克林隊。不過話得說回來,我沒有忘記迪克·西斯勒和他在那老公園里打出的那些好球。"
"這些好球從來沒有別人打過。我見過的擊球中,數他打得最遠。"
"你還記得他過去常來露台飯店嗎?我想陪他出海釣魚,可是不敢對他開口。所以我要你去說,可你也不敢。"
"我記得。我們真大大地失算了。他滿可能跟我們一起出海的。這樣,我們可以一輩子回味這回事了。"
"我滿想陪那了不起的迪馬吉奧去釣魚,"老人說。"人家說他父親也是個打魚的。也許他當初也象我們這樣窮,會領會我們的心意的。"
"那了不起的西斯勒的爸爸可沒過過窮日子,他爸爸象我這樣年紀的時候就在聯賽里打球了。"
"我象你這樣年紀的時候,就在一條去非洲的方帆船上當普通水手了,我還見過獅子在傍晚到海灘上來。"
"我知道。你跟我談起過。"
"我們來談非洲還是談棒球?"
"我看談棒球吧,"孩子說。"給我談談那了不起的約翰·J·麥格勞的情況。"他把這個J念成了"何塔"。
"在過去的日子裡,他有時候也常到露台飯店來。可是他一喝了酒,就態度粗暴,出口傷人,性子別扭。他腦子里想著棒球,也想著賽馬。至少他老是口袋裡揣著賽馬的名單,常常在電話里提到一些馬兒的名字。"
"他是個偉大的經理,"孩子說。"我爸爸認為他是頂偉大的。"
"這是因為他來這兒的次數最多,"老人說。"要是多羅徹繼續每年來這兒,你爸爸就會認為他是頂偉大的經理了。"
"說真的,誰是頂偉大的經理,盧克還是邁克·岡薩雷斯?"
"我認為他們不相上下。"
"頂好的漁夫是你。"
"不。我知道有不少比我強的。"
"哪裡!"孩子說。"好漁夫很多,還有些很了不起的。不過頂呱呱的只有你。"
"謝謝你。你說得叫我高興。我希望不要來一條挺大的魚,叫我對付不了,那樣就說明我們講錯啦。"
"這種魚是沒有的,只要你還是象你說的那樣強壯。"
"我也許不象我自以為的那樣強壯了,"老人說。"可是我懂得不少竅門,而且有決心。"
"你該就去睡覺,這樣明兒早上才精神飽滿。我要把這些東西送回露台飯店。"
"那麼祝你晚安。早上我去叫醒你。"
"你是我的鬧鍾,"孩子說。
"年紀是我的鬧鍾,"老人說。"為什麼老頭兒醒得特別早?難道是要讓白天長些嗎?"
"我說不上來,"孩子說。"我只知道少年睡得沉,起得晚。"
"我記在心上,"老人說。"到時候會去叫醒你的。"
"我不願讓船主人來叫醒我。這樣似乎我比他差勁了。"
"我懂。"
"安睡吧,老大爺。"
孩子走出屋去。他們剛才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沒點燈,老人就脫了長褲,摸黑上了床。他把長褲捲起來當枕頭,把那張報紙塞在里頭。他用毯子裹住了身子,在彈簧墊上鋪著的其他舊報紙上睡下了。
他不多久就睡熟了,夢見小時候見到的非洲,長長的金色海灘和白色海灘,白得耀眼,還有高聳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他如今每天夜裡都回到那道海岸邊,在夢中聽見拍岸海浪的隆隆聲,看見土人駕船穿浪而行。他睡著時聞到甲板上柏油和填絮的氣味,還聞到早晨陸地上刮來的風帶來的非洲氣息。
通常一聞到陸地上刮來的風,他就醒來,穿上衣裳去叫醒那孩子。然而今夜陸地上刮來的風的氣息來得很早,他在夢中知道時間尚早,就繼續把夢做下去,看見群島的白色頂峰從海面上升起,隨後夢見了加那利群島的各個港灣和錨泊地。
他不再夢見風暴,不再夢見婦女們,不再夢見偉大的事件,不再夢見大魚,不再夢見打架,不再夢見角力,不再夢見他的妻子。他如今只夢見一些地方和海灘上的獅子。它們在暮色中象小貓一般嬉耍著,他愛它們,如同愛這孩子一樣。他從沒夢見過這孩子。他就這么醒過來,望望敞開的門外邊的月亮,攤開長褲穿上。他在窩棚外撒了尿,然後順著大路走去叫醒孩子。他被清晨的寒氣弄得直哆嗦。但他知道哆嗦了一陣後會感到暖和,要不了多久他就要去劃船了。
孩子住的那所房子的門沒有上鋪,他推開了門,光著腳悄悄走進去。孩子在外間的一張帆布床上熟睡著,老人靠著外面射進來的殘月的光線,清楚地看見他。他輕輕握住孩子的一隻腳,直到孩子給弄醒了,轉過臉來對他望著。老人點點頭,孩子從床邊椅子上拿起他的長褲,坐在床沿上穿褲子。老人走出門去,孩子跟在他背後。他還是昏昏欲睡,老人伸出胳臂摟住他的肩膀說:"對不起。"
"哪裡!"孩子說。"男子漢就該這么干。"
他們順著大路朝老人的窩棚走去,一路上,黑暗中有些光著腳的男人在走動,扛著他們船上的桅桿。
他們走進老人的窩棚,孩子拿起裝在籃子里的釣索卷兒,還有魚叉和魚鉤,老人把繞著帆的桅桿扛在肩上。
"想喝咖啡嗎?"孩子問。
"我們把家什放在船里,然後喝一點吧。"
他們在一家供應漁夫的清早就營業的小吃館里,喝著盛在煉乳聽里的咖啡。
"你睡得怎麼樣,老大爺?"孩子問。他如今清醒過來了,盡管要他完全擺脫睡魔還不大容易。
"睡得很好,馬諾林,"老人說。"我感到今天挺有把握。"
"我也這樣,"孩子說。"現在我該去拿你我用的沙丁魚,還有給你的新鮮魚餌。那條船上的家什總是他自己拿的。他從來不要別人幫他拿東西。"
"我們可不同,"老人說。"你還只五歲時我就讓你幫忙拿東西來著。"
"我記得,"孩子說。"我馬上就回來。再喝杯咖啡吧。我們在這兒可以掛帳。"
他走了,光著腳在珊瑚石鋪的走道上向保藏魚鉺的冷藏庫走去。
老人慢騰騰地喝著咖啡。這是他今兒一整天的飲食,他知道應該把它喝了。好久以來,吃飯使他感到厭煩,因此他從來不帶吃食。他在小船的船頭上放著一瓶水,一整天只需要這個就夠了。
孩子帶著沙丁魚和兩份包在報紙里的魚餌回來了,他們順著小徑走向小船,感到腳下的沙地里嵌著鵝卵石,他們抬起小船,讓它溜進水裡。
"祝你好運,老大爺。"
"祝你好運,"老人說。他把槳上的繩圈套在槳座的釘子上,身子朝前沖,抵消槳片在水中所遇到的阻力,在黑暗中動手劃出港去。其他那些海灘上也有其他船隻在出海,老人聽到他們的槳落水和劃動的聲音,盡管此刻月亮已掉到了山背後,他還看不清他們。
偶爾有條船上有人在說話。但是除了槳聲外,大多數船隻都寂靜無聲。它們一出港口就分散開來,每一條駛向指望能找到魚的那片海面。老人知道自己要駛向遠方,所以把陸地的氣息拋在後方,劃進清晨的海洋的清新氣息中。他劃過海里的某一片水域,看見果囊馬尾藻閃出的磷光,漁夫們管這片水域叫"大井",因為那兒水深突然達到七百英尋,海流沖擊在海底深淵的峭壁上,激起了旋渦,種種魚兒都聚集在那兒。那兒集中著海蝦和作魚餌用的小魚,在那些深不可測的水底洞穴里,有時還有成群的柔魚,它們在夜間浮到緊靠海面的地方,所有在那兒轉游的魚類都拿它們當食物。
老人在黑暗中感覺到早晨在來臨,他劃著劃著,聽見飛魚出水時的顫抖聲,還有它們在黑暗中凌空飛翔時挺直的翅膀所發出的噝噝聲。他非常喜愛飛魚,拿它們當作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替鳥兒傷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鷗,它們始終在飛翔,在找食,但幾乎從沒找到過,於是他想,烏兒的生活過得比我們的還要艱難,除了那些猛禽和強有力的大鳥。既然海洋這樣殘暴,為什麼象這些海燕那樣的鳥兒生來就如此柔弱和纖巧?海洋是仁慈並十分美麗的。然而她能變得這樣殘暴,又是來得這樣突然,而這些飛翔的鳥兒,從空中落下覓食,發出細微的哀鳴,卻生來就柔弱得不適宜在海上生活。
他每想到海洋,老是稱她為lamar,這是人們對海洋抱著好感時用西班牙語對她的稱呼。有時候,對海洋抱著好感的人們也說她的壞話,不過說起來總是拿她當女性看待的。有些較年輕的漁夫,用浮標當釣索上的浮子,並且在把鯊魚肝賣了好多錢後置備了汽艇,都管海洋叫elmar,這是表示男性的說法。他們提起她時,拿她當做一個競爭者或是一個去處,甚至當做一個敵人。可是這老人總是拿海洋當做女性,她給人或者不願給人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干出了任性或缺德的事兒來,那是因為她由不得自己。月亮對她起著影響,如同對一個女人那樣,他想。
他從容地劃著,對他說來並不吃力,因為他保持在自己的最高速度以內,而且除了偶爾水流打個旋兒以外,海面是平坦無浪的。他正讓海流幫他千三分之一的活兒,這時天漸漸亮了,他發現自己已經劃到比預期此刻能達到的地方更遠了。
我在這海底的深淵上轉遊了一個禮拜,可是一無作為,他想。今天,我要找到那些鰹魚和長鰭金槍魚群在什麼地方,說不定還有條大魚跟它們在一起呢。
不等天色大亮,他就放出了一個個魚餌,讓船隨著海流漂去。有個魚餌下沉到四十英尋的深處。第二個在七十五英尋的深處,第三個和第四個分別在藍色海水中一百英尋和一百二十五英尋的深處。每個由新鮮沙丁魚做的魚餌都是頭朝下的,釣鉤的鉤身穿進小魚的身子,紮好,縫牢,釣鉤的所有突出部分,彎鉤和尖端,都給包在魚肉里。每條沙丁魚都用釣鉤穿過雙眼,這樣魚的身子在突出的鋼鉤上構成了半個環形。不管一條大魚接觸到釣鉤的哪一部分,都是噴香而美味的。
孩子給了他兩條新鮮的小金槍魚,或者叫做長鰭金槍魚,它們正象鉛垂般掛在那兩根最深的釣索上,在另外兩根上,他掛上了一條藍色大鰺魚和一條黃色金銀魚,它們已被使用過,但依然完好,而且還有出色的沙丁魚給它們添上香味和吸引力。每根釣索都象一支大鉛筆那麼粗,一端給纏在一根青皮釣竿上,這樣,只要魚在魚餌上一拉或一碰,就能使釣竿朝下落,而每根釣索有兩個四十英尋長的卷兒,它們可以牢系在其他備用的卷兒上,這一來,如果用得著的話,一條魚可以拉出三百多英尋長的釣索。
這時老人緊盯著那三根挑出在小船一邊的釣竿,看看有沒有動靜,一邊緩緩地劃著,使釣索保持上下筆直,停留在適當的水底深處。天相當亮了,太陽隨時會升起來。
Ⅲ 推薦幾本世界名著啊
《世界名著》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Hd_Cx_tYjDVNbAAA0cIkNw
有個老人獨自在海上捕魚,接連幾個月沒有收獲,後來他釣到一條很大的旗魚,跟它纏鬥了兩天兩夜,用魚槍把它刺死;但在返回的途中遇到鯊魚的襲擊,缺乏幫手和工具的老人雖然殺了幾條鯊魚,但旗魚被其他鯊魚吃光了,等他進港時,旗魚只剩下一副骨頭。《老人與海》出版後引發巨大轟動,海明威憑此作品榮獲第54屆諾貝爾文學獎。
Ⅳ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有哪些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有《老人與海》、《荒原狼》、《小毛驢與我》等等。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也譯作荒野之狼))是瑞士籍作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所著作的長篇小說。通過對個人精神疾病的講述,展示出現代社會中人性遭到分裂的惡果。
無家可歸的哈勒爾,像一隻狼一樣被無情追獵,被精神疾病折磨。哈勒爾在與赫爾米娜、帕布洛、瑪麗亞等幾個重要人物之間的相互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兩難,陷入了生命的絕境;最終他又從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啟發,擺脫絕望,重新回到現實生活。
《小毛驢與我》是西班牙J.希梅內斯寫下的關於自己與心愛的小毛驢普兒唇齒相依的散文集。《小毛驢與我》共100多個短篇,每篇文章短小、簡潔,干凈典雅的文字,充滿詩意的憂郁,散發出淡淡的哀愁,以孩子天真的口吻道出現實的不完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愛和溫情。
Ⅳ 求《老人與海》《了不起的蓋茨比》《茶花女》一共5000字的讀後感,可以三篇合一,也可以分三篇寫。
日子
顧慮我
比爾蓋茨
茶花女我
一共同完整的非常幽默的
Ⅵ 《老人與海》的內容
老人與海是我看過非常好的一個外國名著。
人與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 – 1961)
《老人與海》,美國作家海明威著。《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徵性的小說。主人公聖地亞哥是一位老魚夫,他經過重重艱險,捕獲了「一條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馬林魚」,但這條大馬林魚卻被鯊魚蠶食光了,聖地亞哥只拖回了一副魚的骨架。
《老人與海》精彩語言:
1.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准備了。
2.不過話得說回來,沒有一樁事是容易的。
3.「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他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
《老人與海》
文學史上不可戰勝的硬漢精神的彰顯
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歷練做題材
只有精神的勝利才能使我們感動,為其悲壯而落淚
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
美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
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他最優秀的作品《老人與海》。這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也是海明威全部創作中的瑰寶。
該書出版僅48小時就銷量驚人,當年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1954年,因為海明威"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海明威又獲諾貝爾文學獎。"每一句話和每一段落,都要盡量寫得簡潔。"這是海明威寫作的信條之一,這使得他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數量比任何其他一位獲獎者都多。當他被宣布為當年的普利策文學獎得主時,評論界一致稱好。"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戰勝。"海明威在《老人與海》里所說的話,不僅打動了讀者,也征服了評論者。
小說以寫實手法展現了捕魚老人桑提亞哥在重壓下仍保持的優雅風度,這種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者成為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硬漢"形象之一。對於《老人與海》這本被譯成幾十種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認為 "是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與海》是一首田園詩,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倫式的,不是麥爾維爾式的,好比荷馬的手筆;行文又沉著又動人,猶如荷馬的詩。真正的藝術家既不象徵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藝術品都能散發出象徵和寓言的意味,這一部短小但並不渺小的傑作也是如此。
--美國藝術史家 貝瑞孫
海明威有著一種強烈的願望,他試圖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強加於我們,以便塑造出一種硬漢的形象……當他在夢幻中嚮往勝利時,那就必定會出現完全的勝利、偉大的戰斗和圓滿的結局。
--美國作家 索爾·貝婁
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擊敗,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內在的意志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老人與海》一再強調的論點。真正的大師都是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表達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歷練做題材,《老人與海》所刻畫出來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輩子最好的畫像,正如海明威所說,"我一直讀過200多遍,每讀一次,我就多一份收獲,好像我最後得到了我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東西"。
--台灣學者 陳人孝
海明威的作品把敘事的准確性與簡潔性統一起來,但是主題卻異常深刻地印在讀者的腦海里。《老人與海》是中國讀者中閱讀最多的諾貝爾獲獎作品,是海明威的經典之作。
--青年作家 李湃
難忘海明威
我在想,男人的骨子裡缺少一點什麼的時候,就自然會想到海明威。
80年代初,開始讀海明威。那份新奇和驚異,至今想來,仍令我心旌搖盪,鮮亮如初。從此,海明威進入了我的閱讀視野,且常讀常新。20餘年來,閱讀的渴求始終揮之不去。
最先讀的是《老人與海》。如海明威自己所說"是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書未及讀完,主人公桑提亞哥的形象就鐫刻在我的頭腦里。這是一部描寫人與大自然搏鬥的小說。老人在海上拚鬥了兩天兩夜,最後僅僅贏得了一具空空的魚架。作品的寓意是象徵性的,老人雖敗猶榮。正如老人所說:"人生來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我一直將這句話看做是海明威的自白,看做是海明威硬漢精神的一種標志。多少年來,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曾經讀過幾種不同版本的海明威傳記,知道他是一個酷愛打獵、釣魚的作家。他到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他的身上中過237片彈片,頭上縫過57針,他曾在非洲兩度遭遇飛機失事,嚴重的腦震盪使他的視力和健康每況愈下。
這就是海明威。他的經歷孕育出他那硬漢的性格。在他的小說中,反復出現了拳擊、鬥牛、狩獵、捕魚、戰爭等題材,這些都是力量的象徵。當然,還雜糅著酒、暴力、性、孤獨和死亡。
海明威讓我知道,人的經歷是何等的重要,這是無價的財富。誰都無法輕視自己的經歷。
今天的男人,對於海明威的那種生活,自然是無緣也無法企及的。所以,人們曾經發出"尋找男子漢"的呼喚。一種男性的強悍、堅韌的陽剛之氣,已變得越來越稀有。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一種精神,敢於承受痛苦,蔑視死亡。
我想,一個作家的成名,不在於他寫了多少,而是他有什麼獨特的創造。海明威以其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漢形象,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而且,人們極易在文學大師的群像中辨別出他的聲音。
無法否認,與海明威硬漢精神相吻合的是,他那具有鮮明個人特點的寫作風格--簡潔利索。他放棄了無關的素材,技巧的花招,感情的泛濫,蹩腳的形容。正如英國作家歐·貝茨所說:"他以誰也不曾有過的勇氣,把英語中附著於文學的'亂毛剪了個干凈'。"據說,《老人與海》他校改了兩百多次,本來可以寫成一千多頁長,最終只剩下幾十頁的一個短中篇。假如仍是一千多頁,那就不是海明威了。諾貝爾文學獎史也將抹去他的名字。
海明威的魅力在於,他凈化了當時的文風,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也因此,他被同時代及後來的許多作家奉為典範,並且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讀者的目光。其春風化雨般的影響,經久不衰。
海明威是不朽的�我想,很難再有像海明威這樣的作家,他的經歷與作品,讓我一讀再讀。因為,海明威是一個無法窮盡的話題。
海明威
1961年7月2日,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人們紛紛嘆息這位巨人的悲劇。美國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重要作家的隕落。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中學畢業後,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6個月的實習記者。這家報館要求新聞報道簡捷明快。海明威在《星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康復後的海明威作為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記者常駐巴黎。他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面當記者,一面寫小說。他的創作得到當時著名小說家的鼓勵和指點。在近10年的時間里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郁。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只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斯坦因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懷著要親臨戰場領略感受戰爭的熱切願望,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義大利戰場。
大戰結束後,海明威被義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中尉軍銜。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237處的傷痕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1929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享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願來到義大利戰場參戰。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只好跳河逃跑,並決定脫離戰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享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裡,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於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享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小說在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享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爭推向毀滅的深淵的。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海明威無法再過寧靜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采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美國青年喬頓,他志願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奉命在一支山區游擊隊的配合下,在指定時間炸毀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橋梁。喬頓炸毀了橋梁,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狙擊敵人,等待他的是死亡。喬頓有高度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他因自己能為反法西斯斗爭捐軀而感到光榮和自豪。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桑提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桑提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過桑提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贊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徵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徵: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硬漢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經常表現的主題,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們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盡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
海明威一生勤奮創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寫作。他寫作時,還有一個常人沒有的習慣,就是站著寫。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隻腳站著。我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對於這一贊譽,海明威是當之無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
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很有影響的作品,這使他精神抑鬱,形成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終於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這也是海明威「硬漢子精神」的一種追求吧。
Ⅶ 老人與海【全文】
《老人與海》完全可能成為當代一部名副其實的經典作品。厄納斯特海明威的這部短篇小說無疑具有以往許多巨著的共同特點:在題材所限的范圍內幾乎達到形式上的完美無缺、處理方法謹嚴、注意時間和地點的統一,行文簡潔而內涵很深。另外,和極大多數巨著一樣,海明威的這篇小說讀起來可有不止一層的意思。一方面,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帶有悲劇性的冒險故事。故事講到一個精神沮喪的老漁人,在他對職業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險遠航至墨西哥灣流並在那裡釣住了一條該水域中從未見過的最大的馬林魚。故事接著說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奮力叉住這條大魚而耗盡了力氣之後,被迫投入一場和一群海盜似的鯊魚的絕望的搏鬥之中,結果是那些鯊魚只給他留下了獵獲物的一具骨架。另一方面,這又是一個寓言,它描述了人所具有的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一個人如何從災難和實際失敗的環境中攫取精神上的勝利。再一方面,這是帶有宗教意義的一種隱喻,作者不引人注目地給這一主題添加了基督教的一些象徵和比喻。和柯勒律治筆下的「老水手」一樣,海明威筆下的古巴漁民是這樣一個角色,他容許作者的想像力同時在兩個領域中活動,這兩個領域具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一個注意寫實,有著動人的情節;另一個則側重道德說教,充滿象徵的意義。
桑提亞哥老人已經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了。最初,一個年輕的孩子曼諾林和他一起分擔惡運,但在過了四十天倒霉日子之後,孩子的爸爸讓孩子到另一條船上幹活去了。從那個時候起,桑提亞哥只是一個人幹活。每天早晨他劃著小船到有大魚出沒的墨西哥灣流去,每天晚上他總是兩手空空地回來。 孩子喜歡並且可憐這個老漁人。曼諾林要是自己沒有掙到錢,就會乞討或偷竊以保證桑提亞哥有足夠的食物和新鮮的魚餌。老人謙卑地接受孩子的好意,謙卑中帶有某種隱而不露的自豪感。晚餐時(吃的是大米飯和黑蠶豆)他們總會談論在運氣好的日子裡一起捕獲的大魚,或是談論美國的棒球賽和偉大的狄馬吉奧。夜間桑提亞哥一個人躺在自己的小棚屋裡,夢見非洲海灘上的獅子,幾年前他航海去過那個地方。他不再夢見自己死去的老婆了。 在第八十五天,桑提亞哥在寒冷的黎明前的黑暗中,把小船劃出了港口。在把陸地的氣息拋在身後之後,他放下了釣絲。他的兩個魚餌是孩子給他的鮮金槍魚,還有把魚鉤遮蓋起來的沙丁魚。釣絲垂直地下到暗黑的深水裡。 太陽升起時,他看到別的一些船隻都頭朝著海岸,在海上看來海岸象是一條接近地平線的綠帶子。一隻盤旋的軍艦鳥給老人指明了海豚追逐飛魚的地方。但是魚群游得太快、也太遠了。這只猛禽又在盤旋了,這次桑提亞哥瞧見金槍魚在太陽光下躍起。一條小金槍魚咬住了他艉纜上的魚鉤。老人在把顫動的金槍魚拉上船板以後,心想這可是一個好兆頭。 快到中午時,一條馬林魚開始啃起一百深處的那塊魚餌來了。老人輕輕地擺布那條上了鉤的魚,根據釣絲的份量他知道那準是一條大魚。最後他猛拉釣絲把魚鉤給穩住了。但是,那條魚並沒有浮出水面,反而開始把小船拖著往西北方向跑。老人打起精神,斜挎在肩膀上的釣絲綳得緊緊的。他雖然孤身一人,體力也不如從前,但是他有技術,他懂得許多訣竅。他耐心地等待魚累乏下來。 日落之後,寒意襲人,老人冷得發抖。當他剩下的魚餌中有一塊被咬住時,他就用自己那把帶鞘的刀把釣絲給割斷了。有一次那條魚突然一個側身,把桑提亞哥拉得臉朝下地跌了一跤,老人的頰部也給劃破了。黎明時分,他的左手變得僵硬並抽起筋來了。那條魚還是一直往北游,一點陸地的影子都瞧不見了。釣絲又一次猛的一拉,把老人的右手給勒傷了。老人肚子餓得發慌,就從金槍魚身上割下幾片肉,放在嘴裡慢慢嚼著,等著太陽出來曬暖他的身子和減輕手指抽筋的痛苦。 第二天早上,這條魚蹦出了水面。桑提亞哥瞧見魚的躍起,知道自己釣到了一條未見過的最大的馬林魚。一會兒魚又往下沉去,轉向了東方。在熾熱的下午,桑提亞哥節省地喝起水壺里的水。為了忘掉劃破的手和疼痛的背,他回想起過去人們如何稱他為「優勝者」和他如何在西恩富戈斯地方一家酒館里和一個大個子黑人比手勁。有一次一架飛機嗡嗡地從頭上掠過,向邁阿密飛去。 黃昏之際,一條海豚吞食了他重新放上魚餌的小鉤子。他把這條「魚」提到了船板上,小心不去拉動他肩上的釣絲。休息一會之後,他切下幾片海豚肉並且把在海豚胃中發現的兩條飛魚留了下來。那天夜裡他睡著了。他醒來時覺得當這條魚跳起時釣絲就滑過他的手指。他緩慢地把釣絲放鬆,盡力想把這條馬林魚拖乏。在這條大魚放慢跳躍時,他把劃破的雙手放在海里洗,並且吃了一條飛魚。日出時,這條馬林魚開始打起轉來了。老人感到頭暈目眩,但他盡力把大魚在每轉一圈時拉得更近一些。他雖然幾乎筋疲力盡,終於還是把自己的捕獲物拉得和小船並排在一起並用魚叉猛擊這條馬林魚。他喝了一點水,然後把馬林魚捆綁在他那條小船的頭部和尾部。這條馬林魚比船還長兩英尺。哈瓦那港從來沒有見過捕到這么大的魚,他扯起有補丁的船帆開始向西南方向駛去,心想這下要發財了。 一個小時以後,他瞧見了第一條鯊魚。這是一條兇猛的尖吻鯖鯊。它飛快地遊了過來,用耙一樣的牙齒撕這條死馬林魚。老人用盡餘力把魚叉往鯊魚身上扎去。尖吻鯖鯊打著滾沉下去了,帶走了魚叉,而且已經把馬林魚咬得殘缺不全,鮮血直流。桑提亞哥知道血腥味會散開來。他望著海面,看到兩條犁頭鯊游近來了。他用綁在槳的一頭的刀子擊中了其中的一條,並看著這條食腐動物滑到深海里去了。他殺死了正在撕食馬林魚的另一條鯊魚。當第三條鯊魚出現時,他把刀子向鯊魚戳去。鯊魚打了一個滾,結果把刀給折斷了。日落時又有一些鯊魚游過來了。起初他設法用舵把朝它們劈過去,但是他雙手磨破了皮在流著血,而游來的鯊魚多得成了群。在暮色中,他望著地平線上的哈瓦那的微弱的燈光,聽著鯊魚一次一次在嚙咬馬林魚的屍體。老人此時想到的只是掌舵,和他自己極度的疲乏。他出海太遠了,那些鯊魚把他打敗了。他知道那些鯊魚除了大馬林魚的空骨架之外,是什麼也不會給他留下的。 當他劃進小港,讓小船沖上沙灘時,岸上的燈火都已滅了。在朦朧之中,他只能分辨出那條馬林魚白色的脊背和豎著的尾巴。他拿著桅竿和捲起的船帆,往岸上爬去。有一次他在重壓下跌倒了,他耐心地躺在地上,積蓄力氣。等他進了自己的棚屋時,他一頭倒在床上就睡。 那天早上晚些時候,孩子發現他時他還躺著。這個時候,一些漁民聚在那隻小船的周圍,對這條從頭到尾長有十八英尺的大馬林魚嘖嘖稱奇。當曼諾林拿著熱咖啡回到桑提亞哥的棚屋時,老人醒了。他告訴孩子可以把他那條魚的長吻拿走。曼諾林要老人休息,把身體養好,以便日後再一起出去捕魚。整個下午老人都在睡覺,那孩子就坐在他的床旁邊。桑提亞哥正在夢見那些獅子呢。
Ⅷ 老人與海高清完整版電影
老人與海.avi
Ⅸ 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老人與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對於他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起了重要作用。後有同名電影、動畫、歌曲等作品。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1954年度(第五十四屆)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
名稱
《老人與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主要人物
聖地亞哥( Santiago ) 馬洛林或馬諾林(Manolin)
主題
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打敗
導讀
1936年4月,海明威在《鄉紳》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碧水之上:海灣來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記敘了一位老人獨自駕著小船出海捕魚,捉到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但魚的大部分被鯊魚吃掉的故事。早在1939年,海明威搬到古巴時,他就開始計劃以此為素材,寫一篇情節完整的故事放到他的某個小說系類中。(實際上,他去世後,這個系類里其他篇目作為《海流中的島嶼》的一部分發表出來)
基本特色
一、 結構 1、 縱式結構 他采老人與海印刷製品(19張)取了縱式結構的方式,即在眾多漁夫中老人作為他小說中的主人公聖地亞哥,選擇了非常可愛的孩子馬諾林做老人的夥伴,選擇了遼闊深遠的大海作為老人捕魚的典型環境,選擇了一生中難得遇見的大馬林魚作為老人的對手,把這一系列情節的發展按自然的時空順序安排在兩天時間內進行,這樣剪裁實際上有許多東西並沒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完成,達到「一石多鳥」的藝術效果,寓意深厚。一方面集中體現了他作品的主題:「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他筆下「硬漢子」形象所反映的「重壓下的優雅風度」。 2、 輪輻式的布局 小說的全部時間非常緊湊,前後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一老人從海上歸來為引子,讓周圍的人物一個個出場,交代了他們與老人之間的關系:一個熱愛他,跟他在一起學習釣魚的孩子曼諾林;一對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但永遠不能理解他的打漁人;一個關心他的酒店老闆。老人就生活在這樣的人物群體中,相比之下,他與眾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很樂觀,心胸開闊,是個經驗豐富、充滿信心、勤勞勇敢、富於冒險、熱愛生活的純朴的古巴漁民。同時,這種輪輻式結構還能產生線索清晰明了、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的效果。 3、 緩急相間的節奏感 海明威在論述節奏時曾這樣說:「書啟動時比較慢,可是逐漸加快節奏,快得讓人受不了,我總是讓情緒高漲到讓讀者難以忍受,然後穩定下來,免得還要給他們准備氧氣棚」 這篇小說給人的節奏感就是這樣,故事開始給我們交代老人與周圍人的關系時,娓娓道來,速度比較緩慢,隨著老人航海的進程,速度也逐漸加快著,當老人與馬林魚、鯊魚正面交鋒時,速度之快達到了極點。特別是魚在不斷的掙扎,起伏波動,鯊魚在猛烈的進攻,老人很疲憊的情況下,讀者情緒高漲,緊緊的替老人捏一把汗。 二、 藝術手法 1、 完美的照應。 《老人與海》非常講究照應的完美。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海邊一座簡陋的茅棚里,第85天的黎明他從這里扛著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兩天後的黎明,他獨自駕著小船又回到了海邊。 2、 引人的懸念。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一開始就設了兩個懸念:老人一連84天一條魚也沒捉到,他准備第85天繼續捕魚,他很背運(孩子的父母這樣看他),那麼,他能否捕到一條大魚?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氣可能不支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有信心有訣竅,認為像他這樣一個「古怪」的老頭子會做好一切的,那麼,他有什麼樣的信心和訣竅?他的「古怪」又表現在哪裡呢?這是讀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這股巨大的吸引力牢牢牽著你去尋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最後讀完作品就會得到比較圓滿的答案:老人第85天捕到了一條特大魚,不過最後又失去了;他的信心就是戰勝一切困難,取得最後的勝利;他的訣竅就是對付魚的一切有利辦法;他的「古怪」表現在他那堅毅不可戰勝的倔強性格上,懸念隨著情節的發展消失了,我們對作品的總體精神也得以了解,這就是懸念設置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作者海明威(18張)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中學畢業後,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6個月的實習記者。這家報館要求新聞報道簡捷明快。海明威在《星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康復後的海明威作為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記者常駐巴黎。他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面當記者,一面寫小說。他的創作得到當時著名小說家的鼓勵和指點。在近10年的時間里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郁。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只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斯坦因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懷著要親臨戰場領略感受戰爭的熱切願望,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義大利戰場。 大戰結束後,海明威被義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中尉軍銜。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237處的傷痕(被炸彈彈片嵌入身體留下的)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海明威無法再過寧靜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斗。 1929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亨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願來到義大利戰場參戰。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只好跳河逃跑,並決定脫離戰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亨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裡,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於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亨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小說在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亨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爭推向毀滅的深淵的。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美國青年喬頓,他志願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奉命在一支山區游擊隊的配合下,在指定時間炸毀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橋梁。喬頓炸毀了橋梁,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狙擊敵人,等待他的是死亡。喬頓有高度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他因自己能為反法西斯斗爭捐軀而感到光榮和自豪。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 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采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四十年代初,海明威來中國報導抗日戰爭。五十年代發表長篇小說《過河入林》。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老漁夫聖地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聖地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聖地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聖地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過聖地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贊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徵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聖地亞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徵: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硬漢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經常表現的主題,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們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盡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 海明威一生勤奮創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寫作。他寫作時,還有一個常人沒有的習慣,就是站著寫。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隻腳站著。我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他還在此時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50年代,塑造了以聖地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年)。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對於這一贊譽,海明威是當之無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彩! 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很有影響的作品,這使他精神抑鬱,形成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終於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這也是海明威「硬漢子精神」的一種追求吧。 關於創作海明威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冰山通常十分之九都浸沒在水下,作家要再現的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其餘的應該留給讀者與思考和想像。
Ⅹ 老人與海的作者和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
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
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斗。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郁,1961年7月2日用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島在灣流中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容簡簡介
《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不肯認輸,而是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大魚拖著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
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10)老人與海荒原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一、寫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二、著名作品
1、《49個故事》
1938年,海明威所作的49個故事加上他唯一一部完整的劇本《第五縱隊》出版成《第五縱隊與49個故事》。海明威的目的是,如他在該書的前言所說,要多寫作。
這本書中的很多故事都能在其他書包括《在我們的時代里》、《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勝者一無所獲》和《乞力馬扎羅的雪》中找到。
在這本書中,雖然很多故事都很短,但是在它們之中卻也有很多頗著名的,而其中的《殺人者》就是很著名的一個短篇小說。
2、《喪鍾為誰而鳴》
1939年春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戰勝了共和軍,結束了西班牙內戰。佛朗哥法西斯分子奪去了海明威的家,在1940年,海明威因離婚而失去了他在基韋斯特心愛的家。離婚數星期後,海明威娶了他在西班牙四年的同伴瑪莎·蓋爾霍恩,是為其第三任妻子。
1940年,海明威出版了小說《喪鍾為誰而鳴》。該書1939年寫於古巴及基韋斯特,並於1940年7月寫畢。這部長篇小說以西班牙內戰作為背景,敘述一個名叫羅伯特·喬丹的美國人在共和軍一方與西班牙士兵戰斗的故事。
故事素材主要是來自海明威在西班牙的經歷及戰爭報導。這是他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書名源自約翰·唐尼的《沉思第十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