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500字左右)
這天,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建立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向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此刻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我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光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期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
2. 愛國電影觀後感,1000字以上謝謝
《建國大業》觀後感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傑,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
3. 求一篇《愛與奉獻》的作文
人的一生,僅僅是一個愛與被愛的過程。
當我們呱呱墜地時,就會有一種偉大無私的愛縈繞在我們身邊。沒錯,那就是母親的愛。母親把她所有的愛與奉獻都慷慨地給予了我們,無微不至地關心著我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千古流傳的贊美母親的佳句,給了我深深的啟示。對啊,母親用她最淳樸的愛來呵護我們,哺育我們成長,卻不計回報。母愛是不能用世俗的金錢貨幣來衡量的。其實,擁有母愛,勝過擁有金山銀礦等世間的一切財富。
母愛是春天裡的風,輕輕地吹拂著孩童的臉龐,使人神怡;母愛是夏日裡的雨,滋潤乾渴的我們,給我們生的力量和希望;母愛是秋季里的夕陽,在最後時刻也會貢獻出一點火熱,溫暖大地;母愛是隆冬里的火爐,竭盡全力地釋放自己的能量,幫助人們度過一個春天般的嚴冬。
母愛像一杯咖啡,剛開始品時還不覺得有何特殊的味道,喝到第二口時有點兒苦,直到最後才嘗出它的甜。這杯苦中帶甜的咖啡就是母親對我們的那種世上獨一無二的愛,這種愛表現在母親的一言一行中,無論是關懷的話語,還是嚴厲的責備……這都是母愛的體現。然而,這么多年來,我卻始終沒有細細品味過這杯濃濃的咖啡,那種特別的苦與甜似乎真的與我無緣。回首過去,年少幼稚又調皮的我讓媽媽老操心;然而現在我已經成了一個成熟懂事的中學生,知識豐富了,思想自然有了轉變。我已逐漸開始為媽媽分擔家務,解決煩惱,初步踏上回報的征途。這讓媽媽常常感到欣慰、快樂。然而,我知道,這只是旅途的開始,路徑延綿無盡頭,我還得經過一生的漫長跋涉!
人的一生,不就是愛的循環嗎?
4. 一篇愛國影片的觀後感 30字哦
國慶節,我觀看《我和我的祖國》這部愛國影片。看完之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電影院里更是幾次被感動的熱淚盈眶。最感人的是默默為原子彈爆炸奉獻的科研人員。為了大愛舍了自己的小愛。最後一課連名字都沒有。最搞笑的是葛優貼著五星紅旗的頭腦勺在哪會激動的搖晃。那一刻即想哭又想笑。其實最正常的感覺到即使最普通的老百姓在心裡也是有國的。有大愛的。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想表達的情感就是: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5. 寫三篇觀郭明義這部電影的觀後感,1000字左右,
只要視財如塵土就會覺得富足;只要保持對不幸的關注就能感覺幸福。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鞍鋼人給我們的全部。在這里沒有養路工人與宣傳幹事的差別,沒有英文翻譯與獻血志願者的差別,有的只是人。大寫的人。所有的頭銜與修飾都是蒼白的;所有的地位與功名都是虛無。當這樣的一個人完整的頂天立地的站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真應該覺得幸福,因為,面前的這個人是一個極其幸福的人。他身邊的人即使身處絕境,即使面臨不幸也仍然覺得幸福,幸福可以傳染擴散。生活真的值得慶幸,因為我們離這樣的人又是這么的近,一切是這樣的稀疏平常。
影片中講述了郭明義的幾個典型事跡,一個是他將自家的電視機捐給了貧困山區的小學,讓在那裡上學的孩子能夠看到電視,能夠了解外面的世界,能夠看到自己的偶像。而且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把家裡的電視捐出去了。另一是為救治兩名白血病人而四處奔走,能夠醫治白血病的方法就是找到相配型的骨髓進行移植,郭明義就是為了幫助一位白血病人找配型骨髓,不辭辛苦,堅持不懈根據得到的一點點線索,找了三年終於找到了有配型骨髓的人,及時挽救了那名白血病的生命,其中的艱辛也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郭明義的事跡給我們做出了完美的回答,那就是多獻出一點「愛心」,多奉獻一些「公德」。只有獻出「愛心」,為社會做些事情,才能修成崇高的情感,換來人生的愉悅,獲得生活的幸福,得到社會的尊重。只有尊敬與愛戴別人,才能換來別人的尊重,這就是「我為人人」,「人人」才能「為我」的道理。在當今追求文明的世界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社會的財富才能不斷增加,人類社會的文明才會得到發展,我們這個世界才會變成文明的天空,和諧美好的人間。
在影片中,郭明義的女兒問他一句話「爸爸,你怎麼總能發現比我們更困難的人」。郭明義回答是:「只要你用心就會發現」。是啊,在我們的身邊你可能也會發現需要你來幫助的人,但你會去做嗎?在郭明義的眼睛裡,總能看到比自己更困難的人。然而,他送給與自己生活了二十多的妻子的節日禮物,卻是一枚價值二十八元的戒指。
幸福很小,小到簡單,簡單到一句暖話都能讓生者不再孤單,一個微笑都能讓面臨困境的人重燃脫離困境的信心,我們身邊像郭明義這樣的普通人很多,影片里那個不收餡餅錢的老媽媽,主動把自己幾年的血汗錢捐給需要它們的人。影片里那個主動同意為白血病患者捐助幹細胞的張老總。
幸福很小,細小到容易就夭折,須爭奪分分秒秒。當他費盡周折,只為了找到白血病者苗苗白細胞的合適配型的時候,當他為救治無望的苗苗向航空公司爭取一次地面服務機會的時候,當他利用休息日找遍整個鞍山市就為了找那個合適配型的人的時候,他就是在和一個生命的時間競賽,當生命在生死之間徘徊,幸福如懸於千鈞一發。我和很多觀眾一樣不禁潸然淚下。
。「無論做什麼,他都能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這是一種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也是將愛灑滿人間的時代雷鋒精神。 幸福其實很微小,要有發現幸福的心。幸福其實很簡單。每一個普通人,只要他具有這樣的時代雷鋒精神,就能夠傳播這種幸福,就能夠體會這種幸福。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答案不言而喻。如果說雷鋒曾被喻為螺絲釘,那麼郭明義就是一隻為國不計個人得失的辛勤奉獻的小蜜蜂。國家對郭明義精神的大力提倡,是奉獻精神傳揚的最佳表現方式。只有國家高度重視,國民思想道德水準才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我相信,正因郭明義這樣的人的存在,中國的未來會更美好。
這樣可以吧,幾篇合成的精華呢!
6. CCTV1《愛的奉獻》觀後感
以下是我寫的,作為一個歌迷的感受,片面了一些,你看看也好。
王菲回來了,風采依舊
5月12號的地震帶來了災難,但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2005年後,王菲除了嫣然天使基金,其他活動一概拒絕參加。很多機會浪費了。但是意想不到的好消息來了,新聞報道,王菲將於18號登台獻唱。同以往一樣,我還是寧可相信,因為王菲從未親自說自己已經不唱了。《愛笑的天使》不就是一個力證嗎!沒有退出,何來復出。只是一個休假罷了。
於是我八點准時守候在電視機前面。隔壁寢室有一台電視機,這對我來說,免去了去網吧看直播的不便。人還真不多,四個同學。我們很愉快地看著,還不時地說說笑話,談論著捐款的情況。字幕打出某人捐出幾百,某主持人捐出幾千,某明星捐出幾萬,我們都嗤之以鼻,一個同學還發誓再也不看他們的節目了。的確,收入、名聲和捐款不成比例。有個人捐款還要跟丈夫商量,我差點吐血。也有欣慰的一面,看見劉歡拿著那麼大的袋子往箱子裡面砸錢,又看見趙本山百萬巨獻,央視五千萬出資,甚至那些毫不出名的人們以及組織,捐得過千萬、過億。
十一點時節目還沒結束,快熄燈了,我們決定讓樓管大爺晚些斷電。我首先下樓去商量,不好使。大爺讓我們把電視搬到他屋裡看。上樓後,同學們決定搬下去看。到了大爺的屋裡,感覺還真溫馨。只是畫面不太清晰了。
而我還是想看到王菲出場。越來越懷疑新聞的真實性了。也有些擔心,因為王菲那麼長時間不唱歌了,聲音會不會變難聽?打扮會不會讓我失望?更有些懷疑她會不會和鄧麗君一樣,還把「綺」字唱錯?終於到了十一點半,王菲捐款了,還帶頭唱了《但願人長久》,聲音完全沒變(因為當時室內嘈雜,我今天又特地在網上重看了一遍),放佛回到了1998年。相比於2004年香港的菲比尋常演唱會給人們造成的唱功下降的假象,我徹底放心了。王菲的打扮簡直太好看了,衣著更是沒話說——精神、得體。前幾天看見她和那英的合影,兩人憔悴異常,這次則非常順眼。
再說和她合唱的那三位,看見楊乃文、阿牛,我非常震驚。因為新聞說只是與陳奕迅合唱。想想也不奇怪,哪首歌不是一大幫人合唱,四個人已經相當少了,而且還有王菲獨唱的部分。那三人都不是我喜歡的歌星,但陳奕迅把「綺」唱正確了,讓我欽佩。直覺上,《但願人長久》與抗震救災關聯不大。細細品味,失去親人,發生地震,不就是「人有悲歡離合」的解析嗎?「乘風歸去」、「何似在人間」也點明了陰陽相隔的慘狀,最後深深地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夜晚唱,再合適不過了。據說王菲每次演唱會必唱鄧麗君的歌曲,向她的偶像致敬。
但願,王菲能繼續她的歌唱事業。趁著青絲年華,在光環還沒有淡去之前,吟哦、舞動,開創新的輝煌。
7. 愛的奉獻觀後感
這是心的呼喚 這是愛的奉獻 這是人間的春風 這是生命的源泉 在沒有心的沙漠 在沒有愛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卻步 幸福之花處處開遍 啊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啊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這是心的呼喚 這是愛的奉獻 這是人間的春風 這是生命的源泉 在沒有心的沙漠 在沒有愛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卻步 幸福之花處處開遍 啊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啊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啊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啊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希望採納
8. 《愛的奉獻》微電影有感450字以上
「生命的用途並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我們怎樣去利用它,許多人短暫的生命卻永久地銘刻在人們的心間。」是啊!蒙田說的這句話一點也沒錯,白芳禮老人就用自己的一生來詮釋了這句話。他是一位普普通通、其貌不揚的蹬三輪車拉活的老人。
生活在幾近乞丐,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能在十八年支教生涯中,捐資助學35萬元,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他就是人稱白爺爺的白芳禮。當我讀到「1994年,已經82歲高齡的他本應當安享晚年時卻自己規定每個月要給貧困的孩子捐款800元」的時候。我想:一個本來生活就不富裕的老人在自己晚年的時候,為自己立下了這樣一個既光榮又艱巨的任務時,每個人都會為此而感到驚訝。可是這位老人又是如何掙夠這筆「巨款」的呢?「為了實現這個計劃,老人決定通過借錢、蹬三輪車也要完成的方式來掙錢。」當讀到「老人為了拉活方便就挨著亭子搭了3平米的小鐵棚子;睡在一張用磚頭搭起,上面鋪上一塊木板的床上;在這種房頂露著一道青天的環境下卻睡了整整五年。」的時候。我的眼淚就不由自主的落了下來。可想而知老人在這個不足3平方米的小鐵棚里度過了多少個嚴冬和酷暑啊!這種地方青年人都堅持不了,更何況是一位老人呢?盡管這樣,在生命快到盡頭時,老人硬是給人家帶病看了三個月的自行車,硬是把自己的一角、二角、一元、兩元湊夠了五百元全部捐出去的時候,老人卻無奈地說:「我干不動了以後再也不可能捐錢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的時候,在場的人無不熱淚盈眶「當看到這種情景時,我不爭氣的淚水又一次地流了下來。2005年9月23日清晨,93歲的白爺爺卻悄悄地離開了我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那顫抖的聲音;永遠不會忘記他曾經捐助的一筆不小的數目……文章寫完了,我的淚水早已使我的視線模糊。
可我還是不忘哼起了那首愛的奉獻「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首歌我永遠記住,因為它是白爺爺一生真實的寫照。夜已深了,可我卻無法入睡,我對白爺爺的懷念將永遠永遠永遠……
9. 紅十字電影讀後感200字
1928年的5月8日,紅十字運動的創始人亨利`杜南誕生於瑞士。他豎起的紅十字旗幟,跨越種族、疆域、信仰和時空,飄揚在硝煙彌漫的戰場,飄揚在瘟疫肆虐的疫地,飄揚在水火橫行的災區,飄揚在渴望幫助的人們的心裡。為了表彰杜南的功績,1948年,紅十字與有關部門決定將他的生日命名為國際紅十字日,每年的這一天,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億多會員和大批志願工作者舉辦活動,來紀念這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弘揚無私奉獻精神。
「人道、博愛、奉獻」這是世界紅十字精神。以「弘揚人道主義精神,普及衛生急救知識,促進校園文明建設」為宗旨的學校紅十字會,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更多的場合發揮了它應有的積極作用。我們堅信,愛是人間的真情,「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這讓我我想起了兩個關於人道、博愛與奉獻的小故事。
戰國時期,楚國有個有思想的人叫莊周,後人也叫他莊子。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文章寫的非常出色。
但是,莊子家裡很窮,靠織草鞋為生。有一天,他到監河侯家裡去借糧食。監河侯說:「好的,不過,且等我收得租稅以後,我再借你300兩銀子,好嗎?」
莊子聽了他的話很氣憤,就對監河侯說了下面的一段話:
「昨天,我在路上走,看見一條鯽魚,躺在路上的干車溝里。鯽魚看見我了,就吆喝:」老公公,我本來是從東海來的,今天不幸落在這個干車溝里,很快就要乾死了,給我一桶水就行!求求您了,快救救我吧!」
我當時就答應了,便說:「好,我正要到南方去看幾位國王,那裡可是水鄉,水當然很多。請相信,我一定放西江的水救你。」
「鯽魚忿忿地說:『這怎麼能行呢?現在我只要一桶水就能活命。如果等你放西江的水來,那時這里恐怕就沒有我了,你只管到咸魚攤找我好了!」
承諾的大海遠比不上真實的一杯水。平日里高喊愛祖國,遠不如愛身邊的一草一木來得具體;愛人民不如愛身邊的同學老師來得實在。
還有一個故事是「盲人的燈」。有一天晚上,一位盲人走路時,總是一手拿著蠟燭,一手拿著拐杖,迎面走來一個人,好奇地問:「拐杖是為幫你探路的,可蠟燭對你有什麼作用呢?」盲人回答:「蠟燭不是給我用的,是給別人用的,當別人看到我手裡的蠟燭時,我就不會被別人撞倒!」
盲人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與人方便既是與己方便。是呀,當你陷入一片漆黑的時候,先去照亮別人吧,這樣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幫助你自己!
還記得那些為白血病患者、為希望小學、為大地震捐款的人。帶著「博愛與奉獻」滋潤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為什麼大家如此熱情地參與這種活動,因為在每一個人的心理都洋溢著紅十字的博愛精神,大家都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幫助那些特別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一種多麼崇高的行為。
我們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教育人們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要把幫助別人作為自己的人生樂事,認為幫助弱小群體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到那時,紅十字的「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可以說已經在你們的心田生根,發芽。
我們紀念世界紅十字日,就是要學習杜南先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會關心、關愛別人,時刻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伸出無私援助的手,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用我們的愛心,用我們的行動進一步發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做一個充滿愛心、樂於奉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