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完電影《何以為家》後你最想說的是什麼
我最想說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父母要養育孩子,而不能只生而不育。《何以為家》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一部電影,電影一經上映就贏得了超高的口碑,因為電影的畫風和主角的長相都很像印度人,但事實是並不是印度電影。這是一部黎巴嫩電影,電影中的小男孩贊恩也來自黎巴嫩,電影主要講述的就是他悲慘的一生。
《何以為家》是黎巴嫩電影,黎巴嫩地處於亞洲,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然而生活在那裡的人貧富差距還蠻大的,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也許比影片中看到的情況還要嚴重地多。黎巴嫩有很多貧民,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更別提什麼接受高等教育了。黎巴嫩像贊恩這樣的孩子有很多,但不是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像贊恩這么幸運,能被導演從貧民區帶出來,想要解決黎巴嫩的根本問題,還需要時間。
B. 何以為家觀後感怎麼寫
何以為家觀後感怎麼寫?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可以簡單說明看完影片《何以為家》之後的感觸;
2、概述影片《何以為家》中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內容;
3、簡要介紹故事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某些片段或情節;
4、總結自己觀看完影片《何以為家》之後的感想。
示例範文如下:
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觸就是真實。這世界就是真實的,多彩的幻影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
《何以為家》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12歲左右的男孩扎因艱苦而悲慘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會的最底層,父母因貧窮無力教養孩子,卻又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他們讓扎因喝其他兄弟姐妹幹活幫忙補貼家用。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太多平靜快樂的時光,總是對在生死邊緣奮力的掙扎。
原本我已經做好了在影片結束之後迎接一個哭得稀里嘩啦的自己的准備。可事實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我並沒有留下眼淚,只是感覺心裡堵得慌。
扎因以最真純的內心不斷叩問這個殘酷的世界,不停地想要尋找世事為何如此的答案。當他遍體鱗傷地坐在牢里,才知道沒有人能給他迴音。從一個12歲的男孩眼裡,我感受到了絕望。
可他原本是一個那麼善良,勇敢又有擔當的孩子。他擔心妹妹被賣給別人當老婆,為妹妹洗去沾滿血的褲衩,偷拿家裡的錢,准備帶著妹妹逃離,雖然並沒有成功。即使他在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的無比艱難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堅持帶著小猶納斯,像俠客一樣行走在這貧瘠的土地上。他們苦中作樂,利用光學原理,將別人家的電視應到鏡子上,模擬配音,樂在其中。我喜歡扎因用自製小拖車帶著猶納斯的背影,那麼堅毅,勇敢。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所有的苦難。可是除了苦難,除了貧窮扎因心中還有著對妹妹猶納斯的愛和責任,讓我思緒萬千。
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就不會有像扎因一樣的流離失所的人們,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所以,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溫暖,都能和我一樣快樂成長。
何以為家的觀後感怎麼寫就介紹到這里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C. 如何評價電影《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借主角贊恩的經歷來反映生活在Lebanon的難民們生活場景的一部電影。它之所以讓無數觀眾落淚,依靠的是親情層面的內容。但,導演娜丁·拉巴基的意圖和希望表達的遠不止於此。在贊恩被衣索比亞難民拉希爾收留,並幫忙照料拉希爾的兒子約納斯。因為拉希爾被捕,贊恩承擔起父母的責任,照顧約納斯的吃喝拉撒。
Lebanon每1000人中就有164個難民《聖經》里耶穌對於迦百農的預言一語成讖。而贊恩在影片中的經歷,也正像極了耶穌。他一直在對抗難民的命運,甚至犧牲自己拯救他人。到頭來,卻被送進了少管所。
D. 電影《何以為家》引發哪些深思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從而引發了許多有關於生命的深思,具體如下:
1、僅僅是給孩子生命這件事情,並不偉大:
在劇中,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對節目主持人說: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鏈子、水管、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在家庭中,父母常常會將負面情緒強加給孩子,而孩子照單全收。劇中的父母認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應該感謝父母,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給孩子營造的環境和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2、生存不易,也能給孩子最大的愛:
《何以為家》中,收留贊恩的單親媽媽沒有合法身份,還是拼盡全力帶著孩子爭取生存的機會,上班時候把他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沒錢買,就撿來別人剩下的大塊生日蛋糕給孩子慶生,也歡迎贊恩加入他們的生活,最走投無路的時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線。
3、唯一能做的是,讓悲劇從這里終止:
贊恩是悲劇家庭的受害者,可贊恩的父母,又何嘗不是,他們飽受中東戰亂,流離失所。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戰火紛飛的時局裡,不懂如何去愛。
在贊恩的視角里,父母是惡人,房東也是惡人。但其實他們都沒想作惡,他們只是按照社會教給他們的方式生活。如果說,這個故事裡全是受害者,那悲劇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追究這些已經毫無意義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悲劇在贊恩這里終止。
(4)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英語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里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
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
扎因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
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E. 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後,你都有什麼感觸
看完電影《何以為家》之後,相信大家都是感觸良多,而我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感觸,1、父母的責任心至關重要;2、世界和平、社會安定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追求的;3、生在強大、穩定、幸福的國家真的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最後,其實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覺得很多情節都無法想像,因為作為生活在強大、穩定、幸福的中國的公民,我無法想像世界上竟然還會有這么黑暗的事情,同時我也認識到了當一個中國人是多麼幸運和幸福的事情,而我們能夠如此幸福地生活,也都是因為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強大、富饒和安定。
F.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帶給了我們什麼
何以為家給大家帶來了生命最真實的一面,而且這個影片也告訴大家任何人都應該珍惜生命,並且尊重生命,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是有意義的。這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時候收獲了9.0的高分,就可以看到這個影片拍攝的非常的好。影片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男孩,因為自己凄慘的生活控告了自己的父母。他控告父母是因為父母生下了自己,但是卻沒有好好的撫養自己。他經歷了很多次的絕望以及孤獨,在將父母告上法庭的時候,他的內心也很難過。
在妹妹離世之後,鄰居不僅不愧疚悔過,反而說自己的親戚以及繼母也是在這個年紀就嫁為人婦的,而這些人還活得好好的。這句話說出來之後讓很多人都非常的憤怒,他把生命視作無物,也讓人看到了人性的冷漠。所以這個影片讓更多的人看到那些被生活壓垮的人一直都在笑,對人生他們也許崩潰過,但是他們仍然想為自己爭得一片美麗的天空。
G. 看完了《何以為家》有什麼感觸
電影的開始,十二歲的小男孩聲稱自己要控告他的父母,我大概能猜到劇情,然而,接下來的電影還是讓我有很大的感觸。
「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淚點很低的我,在這部電影中哭了很多次。主人公幾乎全程喪著臉,只有最後拍身份證照片的時候,在攝影師的要求下,勉強笑了一下。
可是,他笑了,我,卻哭了。
這世上有「愛你三千遍』的父愛,卻也有被生活壓制幾近磨滅的父愛。前一種令人感動,後一種值得同情。
H. 電影《迦百農》(又名:《何以為家》)這部影片告訴了大家什麼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各位未來的家長和正在做家長的人,多多關心自己的孩子,我們沒有徵求孩子的意見就強行生了出來,還不好好養的話,生而不養,何以為家呢?
而主人公扎因不僅要照顧妹妹,在街頭賣飲料外,還要到他的房東阿薩德 的小賣部里打工,為他整理貨架,搬貨,送貨。扎因熟練的做著不該他承受的工作,在街頭巷尾學到的臟活也熟練的為自己解決著各種麻煩,暴力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們在12歲的時候在干什麼呢?還在無憂無慮的上學?跟好朋友做游戲?而主人公中扎已經嘗盡了人生百態,甚至不希望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就像是影片中的一句深刻對白那樣:我不明白,如果我的一生中,沒有人會愛我,沒有人對我說一句好話,沒有人在我睡覺之前給我一個吻道晚安,為什麼我還要出生呢?大家覺得呢?歡迎留言評論哦
I. 很多看過《何以為家》的人都把這部影片稱為眼淚收割機,你如何看
當他最後因為律師的幫助,扎因開始起訴自己的父母。一個孩子到底有多麼的傷心和失望才能去起訴自己的父母。看過這部電影都知道扎因的父母很窮苦,生下孩子後沒有能力撫養,就不管不顧。這部電影里的小男孩可以說是非常艱辛,裡面的很多台詞也非常經典和感傷。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你這狗娘養的,滾,你這垃圾」,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不僅僅是給了他生命,就要受到感激。在孩子看來生了他,卻不能好好地養育他,還不如不生。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有愛、有安全感的家庭,而不是父母無節制的生育,讓他們整日處在擔驚受怕、食不果腹的境地。如果有選擇,他們寧願從沒來過這個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