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匆匆那年800字作文
「年輕時我們總是在開始時毫無所謂,在結束時痛徹心肺。而長大後成熟的我們避免了幼稚的傷害,卻也錯過了最初的勇氣。」
——《匆匆那年》
嗯一直很想看匆匆那年。我就知道,我一定會哭。我的淚點很低,因為我有故事。經歷過的人才會懂,那是怎樣的感覺。電影里陳尋說:你可以打我罵我就是不能說我沒有努力過。我能懂,那是多難過的感覺。因為它有一個過程叫,擁有。
頭腦中太多思緒。這樣的我很不喜歡,很討厭。但我沒辦法。我做不到。只有十五歲,可能這些稚嫩的文字只能安撫我自己的心,而我永遠無法把心中真正想的東西表達出來給自己看。我了解自己,兩面性。
不知道為什麼在看完電影後聽到那首歌會哭。可能真的觸動了心底某個柔軟的地方吧。沒有想像中的歇斯底里,沒有期待中的淺漠淡然,還是,不可以。我不想說任何話,在我的心裡,所有的一切都組織好,但只有我懂他們的意思。那種感覺真的真的很難過。不知道什麼時候喜歡流著淚騎著車,慢慢的,冷風刮在臉上,很清醒,只有把思緒也凍結我才能好受一點。不知道我在哭什麼,不知道我在想什麼,只是想哭就哭了。有些記憶,有些人,註定只能留在記憶里。我的內心很豐富,真的真的,只是這樣的我我也不喜歡。所以不認可。沒有人願意走進我的心,從來都沒有。不過沒關系,我在學習堅強了。
每段青春都有回不去的過往,願記憶里的你一直都好。
一個人總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風景,聽陌生的歌,然後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你會發現,原本費盡心機想要忘記的事情真的就這么忘記了。誰是誰生命中的過客,誰是誰生命的轉輪,前世的塵,今世的風,我回過頭去看自己成長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觀望,偶爾有人停下來對我微笑,燦若桃花。我知道這些停留下來的人終究會成為我生命中的溫暖,看到他們,我會想起不離不棄。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很好的記錄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歡回首自己來時的路,我不住的回首,佇足,然而時光仍下我轟轟烈烈的向前奔去。我不會忘記他們也不會忘記這段開心的日子。也許我會躲在某一時間,想念一段時光的掌紋;躲在某一地點,想念一個站在來路也站在去路的,讓我牽掛的人,我錯過的人,我傷害過的人。
方茴最後不會與陳尋在一起。因為他們彼此都有傷。如此,甚好。就像方茴在結尾時的那個笑容,我彷彿聽見,那個干凈的聲音穿過雲端「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陽光清淺,現世安穩。浮華散盡時,塵緣待來生。
說到底,流年輾轉,只因年少。
❷ 《匆匆那年》《同桌的你》都看完後的觀後感
。畢竟拋開感情因素來講,這片確實不值得大說特說,無論是回憶穿插的敘述方式,或者惡意販賣懷舊情懷的粘貼手法,都顯得不夠高明。即便如此,仍不妨礙我朋友圈裡面點贊無數,概括一句朋友的話,這電影是給有故事的人看的。(由於現在個人時間被切割的太碎,沒動力去重讀小說,所以一切觀點僅以電影為基準。)
觸到我哭點的第一個地方,是那道13分的大題。能夠與現實無限脫節的那一定是年輕時的愛情。我也曾經執著於某個城市,披星戴月的做卷子,下課就鑽到隔壁老師辦公室問題,晚自習前站在走廊里背書,為做對一道數學選擇題歡呼雀躍,如今回憶起復讀那年,除了當時的任課老師,我幾乎不記得任何一名同班同學的名字,而時至今日,即便出國讀書的慾望無限膨脹,也再沒有當年那樣忘我的境界。
那年高考第一天,語文卷子做得行雲流水,雖說不止這科拉分,但能旗開得勝的感覺也多少買了個安心,下午數學場,當我連蒙帶猜求神告佛的做完選擇題,往答題卡上騰答案的時候,赫然發現按照座位排列我應該是B卡,早晨卻順手塗了個A。那一瞬間大腦當機,重啟的過程特別漫長,好像又經歷了一次復讀。考試結束以後,我繞著自家的單元樓走了兩圈,我想不起來自己當時究竟想了什麼,又或是有沒有打電話尋求安慰,總之第二天還是准時的走進了考場,甚至還記得把答題卡往旁邊放一點,讓後邊的同學方便抄。
填志願那天,我媽拿著志願表問我,「說吧,你想讀哪?」我說:「我還是要讀那。」「你要是還考不上呢?」「那我再復讀。」然後,我媽親手幫我選了學校,兩個月後,我坐上火車,來到這座號稱「來了就不想走」我卻無數次想要離開的城市。
隨後便是叫名字的那個梗。戀愛的人從來都沒有什麼智商可言。比如說,天寒地凍的季節就應該打車秒速回家,卻還是願意牽著手壓馬路,打著哆嗦接個吻,明明已經麻木到沒有知覺,整個人還覺得美翻了。我都想不起來當年的自己才華橫溢的起了多少外號給別人,翻著花樣兒的叫,一遍一遍的問,你喜不喜歡我呀,你喜歡我哪啊,do you love me,how much do you love me...也不是需要肯定的回答才能確定什麼,而是當那個認知從對方嘴裡得到肯定回答時,總好像力量飆到了正無窮。
「我們會一直在一起嗎?會結婚嗎?會有小孩嗎?到老了,我們還會像這樣手牽手嗎?」會吧,會永遠在一起吧。那,我決定愛你的那一刻,已經把往後幾十年的生活在腦子里翻來覆去的預習過很多遍了。客廳擺著電視,陽台放把躺椅,養只狗吧,雪納瑞好不好,夏天的傍晚牽著手逛公園,冬天的時候圍著桌沿煮火鍋。然而,成年後總要向現實小幅度的低頭,生活就是這樣吧,你無法質疑憑什麼相愛的兩個人手裡拿的不是同一張課表,憑什麼要天各一方。明明有一千種方法可以在一起,但當時卻還是分開了。但就好像當初從對方手裡拿到一顆酒心兒巧克力,你既舒舒服服的醉了一場,醒過來蟲蛀了牙,就算要拔也不能否認夢很美。
和《同桌的你》一樣,年少時的夥伴兒總是重逢在婚禮上。童話故事裡最後王子和公主都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那時候年紀小,那些茶米油鹽接地氣的日常我們根本想不到,而今電影的情節全變成了前任與正室撕逼的荒誕戲碼,我不理解,明明往後的人生陪伴左右的是身邊人,是什麼猥瑣心態才能讓那些人趨之若鶩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雖然尚未接近婚姻的本體,但至少在我的意識里,相愛才是支撐兩人往後數十年如一日的瑣碎生活的基石。
「如果你遇到她,你能忍住不去打擾她么?」此話略屌,回憶里的人就讓她永遠留在回憶里吧。說來很巧,高一時候明戀暗戀的體育系男生,今天突然在微信上聯絡,說是來了成都,問有沒有時間見一面。其實不聯系多好,我還是當年那個和你一起吃了一頓飯,就激動到在班裡哭到所有人瞠目結舌的小女孩,而不是現在愛答不理,你死乞白賴求了半天,卻連個電話都不願多留的冷血青年。感情無法下定義,現如今一副看破紅塵的模樣,也不過是因為當初比別人多談了幾年戀愛而已。只是感情是有限額的配給,我想要以飽滿的狀態面對一個值得的人。
對於劇中出現的第三人稱,男主的天空與陸地理論就像是張愛玲的紅玫瑰和白玫瑰,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所有便宜都讓你一人佔去,至少在我看來,醫院里到分道揚鑣的那一刻才想明白的東西不能叫愛情,頂多是種遺憾。女孩在感情出現變故的那一刻無可救葯的自尊和戀情結束後喪失底線的挽回都很蠢,我記得微博有句話,大概是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默默付出不值錢。我喜歡《失戀33天》里那套電冰箱理論,家用電器過了質保也難免會壞,還想用就要花錢修,更何況是人心,還想過下去就拿出正室的姿態捍衛自己的主權,你若硬要擺出一副舍我其誰的高姿態,也就別怪別人年輕叛逆硬要把筷子往你碗里伸。還是覺得,總要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
然後,吐槽一下劇中毫無感情的旁白和無意義的字幕,每次那
❸ 看完匆匆那年的感想
[匆匆那年讀後感]不知道這是我第幾次讀《匆匆那年》,遙想兩年多以前那個考大物的夜晚,看到天亮,那時的我還小,讀的時候只顧得上情節,顧得上可惜方茴與陳尋那麼匆匆而過,卻顧不上懷念,顧不上故事帶給人真正的感受和領悟,匆匆那年讀後感。有時也不明白為什麼自己那麼執著於這么一個簡單的故事,但是每一次讀起,彷彿都喚起了我的青春年少時,總是會回想起高中時的我們,高中時的每一刻,簡單,卻被光照亮著。每一次讀起,也會把自己和方茴聯系起來,同樣是那麼單薄敏感,對於愛人那麼執著用力,而他們之間的障礙,也是那麼的無力的存在著。如今再一次讀起《匆匆那年》,不同的心境,也又有了不同的感受以及思考。陳尋和方茴兩個人之間的隔閡和裂縫是那麼的明顯地存在著,年輕時我們不夠成熟,傻傻的用力,卻不知道用心去理解對方,不能理解不能體貼,不能體貼繼續傷害,以至於努力的互相妥協著,以至於到互相受不了的境地,而這種境地就造成註定的漸行漸遠。年少的時候我們安逸的在一起,安逸的揮霍著每一寸光陰,總是以為一切都可以這么一直下去,其實青春終散場,只是一直躲在不遠處,安逸的不想看見它的到來,讀後感《匆匆那年讀後感》。回想起自己,其實人生中真的有那麼多那麼多事是沒有法確定的,而我卻老是忍不住去看見遠方,去期望能把以後的事情都確定下來,然後順順利利的過,其實很多事我們決定去做的時候我們都覺得我們一定會做到,但是很久以後,我們也會明白那些一定做不到,糾結未來之中,失掉現在。年少時的眼睛中充滿各種鮮明色彩,色彩太過鮮明我們都看不見色彩的中間地帶,其實到頭來,那些愛啊,恨啊,情啊,愁啊,對啊,錯啊,都會隨著匆匆那年一起過去,沒有誰對誰錯,誰清誰楚,誰黑誰白,只是年少時的眼光太過美好,看不見鮮明顏色的變換中總是夾雜著你不知道的過渡,你不知道從一種顏色變為另一種顏色需要怎樣的調和。只是終歸,匆匆那年,我們畢業了,我們老了,如同現在越來越戀家,越來越戀父母,只是因為我們的思考越來越多了,也許真的不是簡簡單單的想就可以了,也許我現在還在愛憎分明著,還在敢愛敢恨著,但是慢慢的,我也終將被現實的殘酷磨成圓形的。所有問題,所有情感都會慢慢沉澱,終將如化學反應,能看到圓滿的結果,現在我們慢慢成熟,慢慢等待反應的進程。〔匆匆那年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❹ 求電影匆匆那年觀後感
作為當代一部當代文學作品,她也許並不像很多名著,鴻篇巨制,波瀾壯闊;然而作為一部青春文學,她已然成為80後共同記憶的代名詞。她不僅僅被當做一個故事來讀,更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影子。書中描寫了那樣一群真誠的面孔他們相遇或離開,最後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沉默了。嘴角上的名字,轉身就成為永遠不被提起的回憶。在本不該經歷的時候,經歷了註定要經歷的故事,讓原本可能平靜甚至平淡的人生,充分享受了五彩斑斕的色彩。《匆匆那年》像一個長鏡頭,靜靜地凝視著遙遠的青春,凝視著在未知面前躊躇回應的少男少女,是不是像極了曾經的你、我、他。
方茴,遺落在春天的側影。可能看過這部書的人大多數都會為方茴的愛而心疼,而落淚。心疼她被陳尋欺騙後的心酸,心疼她被陳尋拋棄時的決然,心疼她在陳尋離開後的偏執。世上本就不乏方茴,甚至比方茴還要可憐的女孩。因為說到底,她是個傻女孩。面對愛情,有的她,在失戀之後苦苦哀求;有的她,折磨自己以換來他的同情;有的她,放低連自己屈就他;有的她,甚至拿生命當籌碼……失去了愛的信仰,大多數女孩也曾如方茴般潰不成軍。我想不管你現在戀愛與否,女孩們,總是會傻過一次,才會丟掉少女的愛情幻想,蛻變出女性睿智成熟的一面。
陳尋,那個尋不回的白衣少年。我想在每個人經歷過的青蔥歲月里,都曾有這樣一個光輝少年吧。他們不一定如流星花園里的道明寺,但卻一定是真實存在的。成績不錯,體育很好,家境良好,風度翩躚……從來都不缺乏喜歡的他,也一樣會去喜歡別人。總是會有人為方茴不平,而記恨陳尋。在我看來,陳尋最真最純的感情一定是給了方茴的。塞在筆袋裡的紙,寫在黑板上的字,高考放棄的題目,都是認真到極致的喜歡。而後的背叛雖然殘忍,卻也不能否認曾經的用心。只是光陰太過殘酷,走著走著就散了,我依然站在原地,而你卻不見了。
陳尋和方茴兩個人之間的隔閡和裂縫一開始就那麼明顯地存在著,年輕時我們不夠成熟,傻傻的用力,卻不知道用心去理解對方,不能理解不能體貼,不能體貼繼續傷害,以至於努力的互相妥協著,以至於到互相受不了的境地,而這種境地就造成註定的漸行漸遠。
還有喬燃,那個溫柔沉靜的少年。《一朵丁香花》的故事,像青春歲月里所有的暗戀一樣,單純的情思彌漫過每一個校園,她靜靜地發芽、靜靜地生根、再靜靜地枯萎。也許很多話,一直到最後也沒被發覺。喬燃在方茴心裡留下了什麼,沒有人比方茴更清楚。方茴在喬燃心裡留下了什麼,沒有什麼比之更刺骨吧。從開始到最後,他們都沒有去確定過什麼,等到可以確定的時候,彼此早已悄然遠行了。
更有如花一般的嘉茉……高中的時候,嘉茉喜歡蘇凱,蘇凱喜歡鄭雪;到後來,嘉茉喜歡陳尋,陳尋喜歡沈曉棠。明艷聰慧如她,並不缺乏追求者,卻偏偏選擇了這樣的愛。而面對方茴,殘忍是真的,但也合情合理吧,年少時的喜歡本就毫無來由。我想對方茴來說,怨恨也好,釋懷也罷,匆匆那年早已融化在一去不復返的時光里。
故事裡一半絢爛一半寂寞的就是趙燁了吧。他就是這么一個人,總是吵著嚷著要幹嘛,總是沒心沒肺的開著玩笑,總是他先站出來,不管好事壞事。熱鬧得緊,整個青春都絢爛無比。然而他對嘉茉的喜歡,讓我們著實看到了那粗獷背後的纖細情思。在別人都看著他的時候,也許有那麼一些時候,他也是寂寞著的吧。
年少的時候,他們安逸的在一起,安逸的揮霍著每一寸光陰,總是以為一切都可以這么一直下去,其實青春終散場,只是一直躲在不遠處,安逸地不想看見它的到來。
回想起自己,其實人生中真的有那麼多那麼多事是沒有辦法確定的,而我也老是忍不住去看見遠方,去期望能把以後的事情都確定下來,然後順順利利的過,其實很多事我們決定去做的時候我們都覺得我們一定會做到,但是很久以後,我們也會明白那些一定做不到,糾結未來之中,失掉現在。走過了高中時代,在那年畢業的暑假裡,盡是傷感。我的成績不盡如人意。然而當我知道曾經暗戀的那個男孩是喜歡過我的,遺憾嗎?也不算是。當他變成記憶中無法泅渡的彼岸,當回憶僅僅變為回憶時,也無所謂遺憾與否。從那之後我終於肯承認,年輕時的誓言,雖然真誠卻也未必長久,只因流年暗換,物是人非。匆匆那年終將過去,沉醉在別人的故事裡,執著著自己的夢!
像他們一樣,我也曾經想把那些過去的歲月,像對待一顆顆透明卻又流光溢彩的水晶珠子一樣,用一根細細的線,小心地、輕輕地串起來,一生珍藏。可是我終究還是沒有那樣的力量,只能也讓他們散落成那些花兒,空氣中還有存在過的芬芳,而我們已經各自奔天涯。而那些曾經晶瑩剔透的青蔥歲月,那些在歲月中深深愛過也深深傷害過的人們,終於在悠悠的時光里,落地成灰。
《匆匆那年》這部小說沒有結局,而我們的青春會有結局嗎?
曾經以為永遠不會結束的日子終於結束,曾經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人與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模糊。
當已經不在一起的時間超過了曾經在一起朝夕相處的時間時,他們也慢慢由我生命的全部而漸漸變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正所謂「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
❺ 求《匆匆那年》電影觀後感!(我上語文課課前演講需要介紹它)
時間易逝,時光匆匆流過,那些開心的,傷心的事也會慢慢經歷過去,回憶那些甜蜜的時光,總是忍不住幻想,時間啊時間你再慢點,時間啊時間,你再給我點時間,時間啊時間,你再回到過去吧!我在床塌輾轉反側不能入眠,原來我還是在懷念那時你的笑,你的溫柔,你的一切,我也悔恨,為什麼當時沒有好好珍惜與你的時光,為什麼當時唯有把心裡的話和你說清楚,為什麼當時沒有想個正確的解決方法!只恨時光不能從來,我在悔恨中慢慢掙扎,終於也是時光讓我學會了堅強,獨立!讓那些年輕時的夢就這樣甜蜜的痛苦的慢慢作為一份美麗且痛苦的記憶深深的埋藏在心裡以後的我會努力的不會錯過人生的各種精彩,努力再努力,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❻ 你如何評價電影《匆匆那年》,片中有哪些不足之處,令人深思
這個電影作為一部青春校園愛情劇,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
最後也是畫龍點睛之筆,就是同名主題曲了。竟然請來了多年未唱的王菲來演唱,清新脫俗的聲音,再配上電影凄慘的故事,真的是在完美不過了。
當然電影也有狗血的地方,那就是墮胎了。但這並不影響電影的整體質量。
❼ 匆匆那年觀後感500字
年少時的夢是彩色的,縱使單調的校服也無法遮擋的光芒,投過單薄的青春,在記憶里留下永恆的亮色;年少時的眸是清澈的,縱使紛繁的人世也無法玷污的真誠,投過細密的睫毛,在心上掘出不涸的清譚;年少時的愛是純粹的,縱使時間他扯動著心弦,不時地將你我帶去背離的方向。青春這個讓人感慨萬千的詞,究其根本,不過是因過去的日子,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世上最傷人的話莫過於此,夾雜著對時間的無奈,對現實的嘲諷,生生撕開彼此心上那極力隱藏的傷疤。九香茴筆下的青春一開場,就在喧囂的大背景下植入了那屬於一代人的淡淡哀傷。在這里,不甘平庸的張楠遇到了身處世外的方茴,這個有故事的安靜女子,像一個平靜的黑洞,吸引著張楠去到她的回憶里,撿拾那些遺散在時光里的記憶。
彼時如太陽般明亮的陳尋,如曇花般美好的方茴,如星火般溫暖的喬然,如朗月般動人的嘉茉,如火焰般灼目的趙燁,一段關於友情、愛情、背叛、責任、傷痛、成長的故事在方茴的講述中回放。
幾乎在每個人的青春時代,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色彩鮮明,又各具吸引力。安靜的方茴就是以她淡淡的憂傷色彩走進了陳尋的心裡。他當初或許只是出於年輕時旺盛的保護欲,他想解開她憂郁的面紗,擁住她單薄的身軀,安撫她敏感的心靈,所以就這樣愛了,年少時純粹又小心翼翼地喜歡,承載在「喜歡我就說是,不喜歡就說不是」的那一聲聲「是」里;年少的心也多是同性相吸的,安靜的方茴也是這樣淺淺地入住了另一個安靜少年的心。然而不同於陳尋的主動,喬然一直把喜歡埋在心底,隱藏在青春的年月里,然後在之後的漫長時光里不停滋長。只是無奈他晚了一步,也就永遠敗在了方茴追求的純粹愛情面前。可能不止一個人在知曉後來陳尋的背叛後深切覺得方茴早該與喬然在一起的,這樣就不會有機會讓陳尋在她全力付出的愛里摻入足以摧毀她的雜質。然而愛情這東西,誰能說的准呢,陳尋能在高中戀情曝光後繼續牽著她的手,在她動搖時闖入校廣播室,只為給她獻上一首《匆匆那年》;他也能在初嘗新鮮後糾結又決絕地甩開她的手,擁他人入懷,將那首原屬於尋茴二人的歌唱給他人聽。他與她,曾構想過太遠的未來,結果當未來還遠,斯人已離,現實擊潰了方茴僅剩的一點堅強。
幾乎在每個人的青春時代,都會有這樣一個人,他是你的目之所及,總能在熙攘的人群里第一個辨認出來;而他又是遙不可及,因為他的目光一直溫柔地停留在另一個人身上。很多時候,觸手可及的不想要,想要的又得不到,青春就在這陰差陽錯間搖擺著前行。某天當你撥開記憶的封塵,是否還會懷念年少時那份純凈的喜歡?是否還會時常記起那曾遠遠望著的又觸不可及的光影,抑或是那曾遠遠望著你的溫柔目光?趙燁與嘉茉,嘉茉與蘇凱,緣分無擾,且亂人心。
故事的最後,曾在高中的老樹下刻下「我們要永遠在一起」的那些人終是走散在時光里。而陳尋與方茴,他們的名字本就像一對隱喻,他在尋,她在逃,最終命運終會引導他們回到原點,縱使那時物未變,人已老。咖啡升騰的熱氣里,陳尋看向窗外的目光,盛載著的又是匆匆那年裡誰的夢?
❽ 匆匆那年500字影評
當你三十歲,站在人生的風口浪尖,往前看是不再有驚喜的人生,往後看是充滿遺憾的青春。那一刻,你是否會想起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是身邊人?
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喜歡《致青春》系列的電影,大概因為青春還在自己身邊,就被逼著開始懷念。所以對這樣的電影不抱好感,不懷期待。然而整部電影看下來,從一開始的槽點滿滿,到中段的搞笑,看到最後,卻發現自己已經笑不出來,心中詩千首,唯有淚兩行。
無意去討論已經被濫用的元素和略顯狗血的劇情,這樣一部電影,只在被戳中的人心中值五星。
很不幸我是被戳中的那一個,原諒我單身太久淚點太低。
戳中我的不是錯過的愛情,也不是逝去的青春,而是導演借電影之口問出的那幾個問題。
你喜歡過一個人嗎?
你發過誓嗎?
誓言兌現了嗎?
直到最後那個——你後悔嗎?
這些問題,被放在每一幕的間隔,以文字的形式直接又鋒利地打在大屏幕上。很少有電影以這么一種方式赤裸裸地拷問觀眾,然而它問的每一個問題卻那麼地戳中痛點,讓我身邊一對對看電影的情侶啞口無言。
這是一個不相信愛情的年代,承諾變得膚淺,背叛習以為常,就連發誓時的【永遠】也變成了【一輩子】,因為下輩子搞不好喜歡上別的人了。
可是,當你回歸到內心深處,愛情最本質的地方,你會發現,你曾經發的每一個誓言,都在腦海里變成了匕首,抵住咽喉。
這種情緒,無關乎感動,只關乎善良。
當然,你也可以毫不在乎,大方地說情話都是騙人的,然後放下節操,立地成佛。誰在乎呢。反正情話和電影都是一樣的,戳中就能討好,戳偏就是毒葯。
可是,我想,會有那麼一小撮人,他們在乎。
看電影之前先去聽了主題曲,天後悠悠地唱到:【如果再見不能紅著眼 是否還能紅著臉】
那一刻,我意識到沒人比王菲更適合唱這首歌了。
當你五十歲,你的人生突然多了一次後悔的機會,那是上天的恩賜。
對我而言,我很討厭這部電影逼我這么懷舊——懷舊沒什麼不好,只是太傷人。
我還討厭這部電影前半部分過於拖沓和刻意煽情的劇情——後半部分情懷得到節制,敘事就變得好多了。
但我不得不承認,電影確實戳中了我。我願意給五星,因為生命中總是遺憾多過美好,理應對每一個觸點保持寬容。
當你二十五歲,站在人生的拐點,往前看不知道有什麼人在等你,往後看愛過的都變成回憶。那一刻,有這樣一部電影,它問了你幾個問題,你心裡在哭,卻笑著說:
hey,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❾ 《匆匆那年》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有什麼觀後感
為一部電影刷兩次朋友圈還屬例外,看完《匆匆那年》還是忍不住發了,一來是電影本身不錯,二是小夥伴參與的作品。其實真正關注這部電影,還是那次發布會之後,同名主題曲成了各大榜單的頭號王牌。這類青春懷念系的電影近兩年來層出不窮,《那些年》多少男觀眾貢獻了票房,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匆匆那年》,我只有簡短一句,那就是讓女人想起恨過的渣男。狠狠恨過,也狠狠愛過,愛情不過如此。
電影開始,變開始走路回憶的旋窩,有時回憶,僅僅也是為了回憶而已。曾經聽業內朋友說過,這是一部主打80後市場的電影,很奇怪,電影中90後的我同樣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方茴的出場沒有讓驚訝,反到是覺的初看倪妮演這個角色略微缺了什麼,反倒是剛出場的嘉茉更具備讓男生情竇初開的沖動,當然片中她也是幸福的,趙燁愛著她,她愛著蘇凱。她為蘇凱做的那些「傻」事,誰青春年少的時候都做過吧。趙燁愛著她,愛到了塵埃里。高中3年,還有那段他以為「備胎轉正」的日子,都是幸福的。雖然,或多或許他心裡知道,他從未住進去過,連那一幕分手的戲碼,都拿「好朋友拿什麼分手」來給彼此一個永恆的理由。 愛情,從來都是傷人,我們看著別人的故事,回憶著自己,大概也是最殘忍的事情了。
電影開篇是77偶然在酒吧碰到一群她認為的大叔們在暢聊自己干過的事情,30歲的陳尋說他為了一個女孩高考放棄了一道13分的題目。原本無心的話,電話那頭的人,思緒萬千。大概也是從這里開始,77帶著所有問題,和陳尋一起重新踏上尋找「匆匆那年」的那段歲月。看到這里,我想,大概也是方茴想知道,自己曾經愛過的男人到底有沒有後悔過,哪怕不能改變什麼,哪怕自己不可能回頭,也固執想要知道。
青春年少,誰的愛情里沒有錯過,有的人哪怕錯過也還是在一起,有的人就此分道揚鑣各安天涯。就像77說,你有想過她跑回來看你最榮耀的那一刻嗎?知道或不知道,會有什麼不同嗎?知道他們也是在一起,不知道他們也是在一起,所以這個於我看來不算是錯過,只是電影在講訴的時候,估計也是表達一個希冀,許了一個假如,如果當時陳尋知道方回來了又是怎樣一番風景。
可惜,沒有如果。
大學大到了兩人要去不同課程,遇見不同的人。沈曉棠出現其實說是巧合也可以說是故事發展的預告。不管有沒有沈曉棠,陳尋愛方茴的心已經悄悄改變。一個陸地,一個天空,對於熱血的陳尋來說,已經擁有了陸地,就會渴望天空,而這種渴望會與日俱增,不會因為任何改變。接下來,吵鬧-分手,同樣的戲碼沒有減少。地下通道的那個吻,也是徹底瓦解陳尋意志的最後一擊吧。
新年晚會的外面,方茴問陳尋:「你是不是喜歡她?」這個問題,在她問出的時候她已經徹底輸了,因為最初他們也是這樣開始的。一句「我不知道」足夠讓人崩潰。這段感情,誰對誰錯無法判斷,也許很多人會說陳尋是渣男,當然我也會淺層次這么想,可是自古女的都愛渣男,這就是人性最賤也是最無法掌控的一點。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你以為我沒愛過,其實只是你不知道而已。當時這篇文章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每個人都有自己愛人的方式。陳尋以為他為他不做那道題就是愛,陳尋以為在學校領導質問方茴的時候大膽承認孩子是自己的就是愛,方茴以為她站在小區樓下等到天亮就是愛,以為她主動求復合就是愛,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愛著,可是同樣的愛在對方眼裡,或許不是愛,或許看不到,可,那又怎樣呢?
如果說陳尋渣,有點我還是蠻感動的。在他勇敢站出來攬過孩子的問題,在他始終沒有帶方茴去開房。當然,這個觀點也會片面,只在於我。
整部電影最讓我糾結的莫過於是方茴為了報復去找陳尋舍友開房,奉獻了所有女人認為最真貴的東西。我第一反應是蠢,第二反應是心疼,第三反應是太狠了。甚至那時候我覺得 她要是找喬燃或者隨便的陌生人也行,為什麼是舍友呢。到底是帶著什麼樣的初衷電影沒有說明白,只是這樣的形式,依舊在我的定義里是蠢。說狠,她竟然會選擇這種方式,後面她選擇不麻醉人流,大概也是想一輩子記住這種痛吧。
愛情,我們總是固執地以為我們愛著。如同片中的喬燃,其實他是一個最可悲的角色,也是一個最讓人的佩服的人。愛情需要時機,沒有早一步,只是剛剛好。不管是黑板上的惡作劇,還是醫務室的,他都已經晚了一步了。丁香花般的女孩,他願意把幸福都給她。一句,不管是她的還是不是她的,他都希望好。遠赴英國留學,大概也是給愛情最好的成全。方和陳分手,他依舊是站在後面的人,哪怕失聯後,他也能找到方,默默在車窗里看著,要怎樣的勇氣才能成全不打擾呢?
陳尋在這個年紀回憶過去大概是每個男人的通病,誰沒點過去,誰沒一個揪心的女人。鏡頭最後是方茴站在法國的畫面,雖然開放式的結局,可是已經很明顯了。這就是一個錯過故事了,或者說就是青春的記憶。也許也許,如果沒有那些經歷,方茴也不會去法國,當然可以猜測她現在過的很幸福,因為最後的笑容是很平和的。
影片有一幕,趙燁問嘉茉,如果你知道他現在這樣,當初還會那樣嗎?
這個沒法考究,也許在當時,我們愛的不過是愛別人的那種感覺罷了。
既然過去了,就過去了吧,再美好再遺憾也就那樣了,現在的我們也不再是那個離開了 誰就不能活的人。生活已經這樣了,不能如詩只能如是了。
不懷念,自難忘。
❿ 電影匆匆那年英語版觀後感
《匆匆那年》是2014年初拍攝的一部電影,根據九夜茴同名小說改編。由張一白執導,彭於晏、倪妮、鄭愷、魏晨、張子萱、陳赫等領銜主演的愛情電影。講述了陽光少年陳尋、痴心女孩方茴、溫情暖男喬燃、純情備胎趙燁、豪放女神林嘉茉這群死黨跨越十五年的青春、記憶與友情。
匆匆那年電影觀後感--第1篇
每個人的高中時代都有一個這樣的男孩子吧,高高的,打籃球,笑起來特別好看,在人群中永遠發著光,永遠那樣耀眼,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可惜,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是方茴,沒有這樣的機會和自己心中的男神談一場小心翼翼又轟轟烈烈的戀愛。
其實我並不喜歡方茴這樣種性格的女主,她太敏感脆弱,太內向好強。我也不喜歡陳尋這種性格的男主,既軟弱難以取捨,又瞞天瞞地渴望不失去陸地和飛鳥同行,有點太貪心。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心疼方茴並由衷的喜歡這個故事。我甚至會想,要是方茴能夠熱烈一點活潑一點努力向陳尋靠攏,或者陳尋不要那麼優秀變得平凡一些他們會不會到最後就實現了諾言。
可就算是這樣,他們終歸會成長,終歸會走向不同的路,終歸會面臨分道揚鑣後如何再一同前行的問題。畢竟走過高中那段上天給你安排好的歲月後,以後的路還很長,再也不會有人給你分班劃座位,再也不會沒日沒夜的考試做題對答案,再也不會和同一個圈子裡的幾個人插科打諢過一年又一年,再也不會定時定點的呆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偷偷享受那份小小的歡樂了。
我相信那個時候的陳尋是真的認真的喜歡著方茴,不論是反穿著校服,為她去打架還是高考少做一道大題,這些都是熱烈如他喜歡的一種表現。哪怕那個時候發誓說的「永遠不說對不起」和「我們會一輩子在一起」都是發自內心的,沒有摻一點假。而方茴總是淡淡的笑,靦腆的低著頭,和他打電話聽著他的聲音樂半天,固執的在他的籃球賽最後跑回來,拒絕給喬燃一個最後的擁抱……他們之前的感情是如此純粹又美好。
時間推著走,沒人可回頭。方茴依然是那個淡淡的方茴,而陳尋也照舊在人群中閃著光,大學的圈子變了,他們之間也不是抬頭不見低頭見了,交集越來越少,感情的經營好像也遇到了困難,逃避和放任後方茴感覺到了他們之前的危機,關於一輩子在一起這個諾言好像要破碎了。
這一次,就像籃球賽最後的那個勝利場景,平凡的方茴被淹沒在人群中,陳尋變得遙不可及,原來他們之間的距離一直都很遠,遠到方茴再也抓不住他。
後來五個人聚首在燒烤攤中吃宵夜,從石膏炸碎的那刻他們開始分道揚鑣,方茴愛的決絕,愛的病態,愛到要傷害自己才能讓自己不那麼疼,然後再狠狠的付出代價。我真想走到書里跟她說,方茴你真傻。
之後的方茴,過去的一切絕口不提,留學在外,喜歡穿鮮艷亮麗的衣服,開始了新的生活。但是關於青春所有回憶的那個人,是永遠的痛,永遠深埋於心中。
真希望她能夠像那襲紅裙一樣從心底開始明亮起來。
匆匆那年電影觀後感--第2篇
世界上的渣男千千萬,但是就跟陳尋在影片里頭所說過的一樣:「你可以打我,你可以罵我,但你不能說我沒有努力過。」
陳尋尋找自我,透析自我的過程
縱觀全片,《匆匆那年》以陳尋追憶與方茴有關的一切時光為開始,從高中到大學再到社會,追尋青春里的點點滴滴到錯過,其實就是陳尋在尋找自我和透析自我的一個過程。
說起每個人的青春,似乎高中時候就是最朦朧和青澀的歲月。在這裡面,陳尋其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只是懵懂和萌動,他看見方茴羞澀的模樣,偷看她出黑板報時的側臉,可能就是像影片里那樣,背後的光線將方茴攏上毛茸茸的金邊,加上只有兩個人在教室的氛圍,陳尋說自己喜歡上了方茴。就這么簡單。
但實際上,這些濃烈或者稀疏的喜歡,在我們的校園時期里經常發生,於是在某一程度上,不管是我們還是陳尋,都只是覺得自己知道什麼是愛,其實不然。
只是青澀的愛。
而到了大學,當陳尋跟沈曉棠在一起,方茴報復性懷上了別人的孩子,陳尋為了保護方茴說孩子是自己的,然後伴隨方茴去打胎後,陳尋說自己才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愛。這個時候,陳尋已經知道,愛是責任。因為一切都已經失去,方知曾經高中時候懵懂的誓言和承諾,已經是轉化成一種責任——
但是這種責任,陳尋沒有做到也沒有機會去承擔,於是,故事的最後,陳尋說:「我後悔了。」
青澀的愛,懂得真正的愛是責任,錯過與後悔。
喜歡方茴,不知道愛不愛方茴,確認自己愛方茴。
這些都構建了陳尋回溯與方茴有關的時光,還有透析自己的真實情感的一條線索。
方茴確認陳尋對自己的真實情感,確認自己在陳尋心中地位的過程
反觀影片,方茴的妹妹在借著拍攝婚禮MV的過程審問陳尋(雖然很容易就已經猜到,其實這女的跟方茴有關系)對方茴做過的事的種種感受,其實也是方茴在確認自己在陳尋心中地位的過程。
直到影片最後一刻揭曉,從方茴女神般的模樣還有動作可以透露出類似「我確認被你深愛過,這就夠了」的信息。
方茴從外表上看是羞澀膽怯、缺乏自信的女生,但是身體裡面的她卻是固執倔強的人。正是由她性格里的「假我」加上「真我」,塑造了一個敢愛敢恨的女人。有人會說方茴是傻女人,自暴自棄,為了報復陳尋而懷上了別人的孩子。其實在我看來,方茴她當時很清楚她在做什麼,她在選擇什麼。她根本不傻,她也知道自己能夠承受這一切。
畢竟,無論是多年幼的青春或是後青春,影片里的每個人都在成長。特別是喬燃回國後大夥聚在一起的那場撕x戲,正是成長的最高峰。嘉沫否認了趙燁對自己的喜歡,也在打架後猶豫著將所有SK的錢交給老闆,暗示她也放棄了蘇凱,放棄了當備胎。趙燁放棄嘉沫。喬燃在那之後變得甘願遠遠看著方茴。陳尋和方茴正式分手。
每個人都在成長,包括越來越敢愛敢恨的方茴,因此她其實並不傻。
她只是想為自己的初戀作出一次深刻的結束,僅此而已。當然,還有對陳尋的愛讓她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