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海上鋼琴師電影觀後感1000字

海上鋼琴師電影觀後感1000字

發布時間:2022-05-04 09:43:57

A.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hey kid, give us a tarantells."這幕一船客要求1900奏琴一曲.他答道,"And you ,show me how tarantells goes paish.
不能以此指摘人情的冷漠,可的確是在1900心上又劃了道寂寞的傷疤,他的單純就像遊走在琴鍵上的旋律,給一批批暫局的行人共饗.音樂的縈繞下,人們都浸浴的欣喜的純粹的音符中,隨之徜徉隨之躍動.
然而時間的步伐卻不允許時人停歇,一但到達目的地,餘音未止,人去樓已空.
這樣一個對比,僅留下1900苦澀的笑,禁止了琴弦的顫動,這是他的寂寞.縱使寂寞,1900並未去尋找他那份沖蝕寂寞的快樂——上岸。這是為什麼呢?把寂寞卸在他身上的,正是岸上的人們,他們,「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where there is always summer",快樂並不在岸上,它只是慾望的一張封面,這個一顆單純的心,如若掉了世俗的泥淖,他不僅沒有快樂可言,連唯一的鋼琴天賦都要付之東流。
還有,他與那女孩邂逅時的心動,他一系列舉措想刻意接近那個女孩。一幕女孩迎面走來時,他正躊躇著打招呼的方式,二人以擦肩而過,這也是暗示著這份感情的羸弱,一個愛人,當沒有相遇,或者沒有相識時,都只是彼此的陌生人,一方的心意,於另一方是虛邈的,這點又是何等可悲,愛情方面,想要同分量的付出是永遠達不到的。
恩,這就是我的感悟。

B. 求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00-800要快!

只屬於大海的音樂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明明知道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在完之後心情還是久久不能平靜。不斷的問自己,真的有這樣是人嗎?如果換做是自己,最後會上岸嗎?
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1900這個人物,毫無疑問是:純潔。他在海上出生,在海上成長,一生都沒有上岸。沒有國籍,沒有接受過教育,就連名字,在常人看來也有些奇怪。但就是這樣一個,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現實。
電影中最吸引人的,一定是男主角那令人驚嘆的鋼琴技巧。盡管沒有接受過任何鋼琴教育,但當他第一次坐著鋼琴前,就註定他是一個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對於音樂的天賦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他的音樂有一種特殊的魔力,朋友暈船的良葯,傳達歡樂的手段,證明自己的方法。
1900與小號手聊天,當他們看見小偷時,鋼琴的音樂也變得斷斷續續,模仿著小偷的形態;當他們猜想老婦女是一個謀害親夫而得到萬貫家財的人時,鋼琴的音樂是一種怪怪的音響,充滿著陰險,他的音樂總是能生動的表現各式各樣人的心理特徵。無論是在上層人士聚會的頭等艙還是下等人聚會的末等艙,1900彈奏的鋼琴音樂總能使各種各樣的人得到快樂,而且音樂大多為即興成分,都是有感而發得到的。
每次的演奏,都能體現出1900獨特的性格:無拘無束的拋開樂隊的個人演奏,與爵士樂鼻祖Jelly Roll Morton的飆琴時說出「自取其辱「的自信,對於女孩彈奏的痴情,以至於最後炸船時依然不願離開的固執。每一次彈琴都融入到劇情發展之中,表現出1900與眾不同的特點,同時也成為了影片中最為精彩的部分。
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不能給他安全感。即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試圖上岸去尋找她,陌生而又復雜的大陸還是讓他放棄了這個想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即使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願離開,心甘情願的陪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永遠沉入海底。
面對死亡的他能夠如此從容鎮定,微笑著離開人世。我最喜歡1900最後說的一段話:
「我看不見,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得見!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有88個鍵,是的,錯不了,這並不是無限的,但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我也應付得來。而走過跳板,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事實如此,無窮無盡。鍵盤無限大。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

C.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故事的最後,麥克斯在船的底端找到1900,他邀約1900跟他一起上岸,可是1900拒絕了。1900想起唯一一次下決心准備上岸時的情景,眾多的高樓大廈和一扇扇封閉式的窗戶,這些由金剛混凝土完工的新時代物質使他覺得害怕。

城市一眼望不到盡頭,讓1900擔心,擔心下一刻便會迷失其中。

1900舉了個例子,鋼琴有88個鍵,他有信心自己可以操控的了,因此才可以隨心所欲地在上面創作。可是應對一望無邊的城市,就好像沒有終點的鋼琴鍵,他沒有把握自己可以操縱好,因此寧可不去觸碰。

1900沒有下過船,他沒有接受過歐洲人原有的品德教育。

針對這種歐洲人好似機械設備一樣的為人處事方法,他不認可。特別是在針對自身最愛的音樂,他喜愛隨意的去寫作去享有那份開心。

而歐洲人說白了規章制度標准會壓抑感住大家的本性,讓我們只有不斷反復絕大多數人說白了對的事兒。那樣的時代是封閉式的,要是沒有人勇於去作出該表,就一直不會進步。

D. 求(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觀後感。800上。求大神幫助

海上的旋律 生在船上,長在船上,死在船上。32年從未踏上過陸地。這是《海上鋼琴師》的主人公1900的一生。 他是一個孤兒,被一位在輪船上挖煤的黑人收養,從小和這位黑人父親相依為命。可是命運總是不公平,在他8歲時,黑人父親由於意外去世,這意味著他又一次成為孤兒。他在父親的葬禮上第一次聽到了音樂。 也許1900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人,在他8歲時就意外的彈出了美妙的音樂,沒有人教,也沒有人知道他彈的是什麼,但這旋律美極了。 在他27歲時,已是一位出色的鋼琴師,他喜歡用獨特的方式,用他自己的方式來彈奏。每次集體演奏的時候,他都會彈出他自己的音樂,使指揮無可奈何。 我之所以說是他的音樂,是因為他的彈奏不需要有樂譜,他的樂譜就是他的心,他的音樂也是他的心,由心而生的音樂,活的音樂。就如在和爵士音樂發明者Jell的「決斗」中,Jell的精彩的第一曲完後,他的第一曲卻是一首快樂的聖誕樂曲,他不是故意想給Jell難堪,而是他因為聽到Jell的第一曲心中高興,用音樂表現了出來。Jell的第二曲使1900聽得哭了,很明顯,1900喜歡這首曲子,因此他的第二曲也是這首曲子——他把這首曲子從新彈了一遍。Jell的第三曲完畢後,1900的靈感充滿全身,使他的最後一曲美妙絕倫,他把自己所有的心中的一切集中到了手指與琴鍵之間,他就是音樂,這就是他的音樂,他的心。他彈完後,全場沒有一點聲音,每個人都呆立不動。當1900用琴弦放出的熱量把香煙點燃後,全場發出了響而長的掌聲,這掌聲比任何一次都響都長,這掌聲即證明了1900,也證明了他的音樂,贏得一點也不勉強。連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的Jell也默默的走開了,也許此時默默的走開是最好的辦法。 有一幕使我記憶尤深,就是1900要下船而未下船的那個場景,沒有下船的原因很簡單,也很 復雜:「因為城市沒有盡頭。」船是一種人生,城市是另一種人生。有盡頭的人生有目的,有知足,有方向:沒有盡頭的人生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慾望永遠也得不到滿足。在這兩種人生中,1900選擇了前者。他說他只在船上彈奏,從不在陸地上彈奏。也許應該說,他只有在這有盡頭的人生中才能彈奏出屬於他自己的音樂,在那迷茫的人生中,他能彈得出來嗎? 用自己的方式選擇音樂,選擇人生,選擇一切。

E. 海上鋼琴師讀後感1000字

我自己寫的,不過是影評···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孤立世界與混沌社會的內心隔絕__《海上鋼琴師》影評

《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托雷導演《個人回憶三部曲》中的得意之作。影片所講述的是一個天才鋼琴家1900孤寂的一生。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直到1900死去的那一刻,這個世界也沒有為他留下任何的痕跡,沒有國籍,沒有出生登記,或許令人欣慰的只是那張粘合好的音樂碟。1900從未踏足陸地,相比於那些執著於未知之地,利益之地的維珍尼亞號上的乘客,真正所反映出的是1900所代表的純潔心靈與這個社會的格格不入。

如果說《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托雷導演對與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認知。那麼在影片中,美國便是這種充滿利益與誘惑的混沌社會的具體反映。似乎所有的乘客從歐洲遠到而來,直至為映入他們眼中的自由女神而驚呼,摘下禮帽,大肆的搖臂,只為迎接那充滿可能性的美好未來。影片中的美國承載了大多人的夢想,諸如片中出現的小偷,1900說他總是會第一個發現美國,越是落魄的人越是充滿期待。而1900背道而馳。

而整部影片對於1900的刻畫則大多深入內心,導演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自我封閉的純潔世界。似乎是對這種心靈的美好希冀,但最後1900的與船共沉,又使人覺得這似乎更像是導演對於這個時代之中純潔與美好的消逝,所表現出的深深的無奈。正如1900的名字,他所處的時代是這個沒落時期的開始。他將自己拘束在這艘船上,其實是對廣闊世界的恐懼。正如他自己所說「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這樣的幾句台詞,發人憐憫。

這是一部盪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整部影片充滿了極端的浪漫主義色彩。故事的一開始,Max的回憶,便將整部影片的發展套路凌駕於現實之上。現實中絕不會有1900這樣的人物,但1900又是人們心中良知共性的結合,是人們內心深處純潔的寫照。但這種產物卻又與現實社會相抵觸,這樣兩種極端的反差,構造了整部影片藝術基底。

影片的音樂絕對是一大特色,由埃尼奧·莫里康內大師所譜寫的樂曲,再一次打動了觀眾。與影片基調的完美結合,使得整部影片在藝術表現力上得到了質的飛躍。與其他的電影音樂不同的是,片中的音樂不僅是藝術表現的輔助,更是故事情節的直接參與者。幾次的演奏,從與Max共度的順風鋼琴,到拋開樂隊的個人演奏,再到與爵士樂鼻祖Jelly Roll Morton的飆琴大戰,對於女孩的痴情彈奏,以至於最後炸船時內心模擬的悅耳聲音。每一次彈琴都融入到劇情發展之中,成為一條主線,同時也成為了影片中最為精彩的部分。

在鏡頭的使用上,影片出現了大量的對比蒙太奇鏡頭。比如在到達紐約碼頭時,乘客們的熙熙攘攘與大廳中1900孤寂身影的對比。一個熱鬧,一個安靜,這樣的反差發人深思。在飆琴的一段中,1900的瘋狂的彈奏,觀眾沉迷其中,假發掉了也不知道,還有煙頭掉在自己褲子上燒起來了也不知道,以至於最後的驚呼,形成了一靜一動的效果。另外,影片通過鏡頭的快速變焦來表現主體的變化,省去了繁瑣的獨白,讓觀眾通過直接的視覺效果更真切的體會當時的場景 ,也是影片的特色所在。

在光線與色彩的使用上,導演在自然光的基礎上加上了一些人工光線來渲染藝術效果,這同時也增添了影片的浪漫主義色彩,與整體風格和諧統一。片中大抵表現的是1900內心的憂郁,以至於影片從頭到尾都是一股冷色調,顯得凝重而哀傷。

但就影片的細節上來說,個人認為在某些方面的處理上還存在缺陷。片中與爵士樂鼻祖Jelly Roll Morton飆琴的一段無疑是精彩的。1900勝利了,但他的勝利來自與他高超的技巧與手法。我認為,假使1900能通過鍵盤上彈奏的音符來引起眾人內心的反思,來喚醒人們心中沉埋的單純,便會使得這段戲在精彩的同時還能更貼近於影片主題。

這是我對於1900的理解,一個沒有根而終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獨特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得他處在一個獨立的世界裡。他與這個社會只有一段很短的距離----一塊甲板;他與這個社會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一個世界!

他用音樂解讀一生,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F. 看了《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感傷的海上傳奇

生於船,
長於船,
死於船,
這是一個虛幻的奇跡,一個傷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他的傳奇。
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
孤獨,自從他被拋棄在維珍尼亞號開始就註定了他一生的悲劇,
樂者,自從在丹尼的海葬聽到音樂時就註定與音樂的一生糾纏,
傳奇,自從他無師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註定了他一生的傳奇,
他有個好長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無根的,終生都在飄泊的維珍尼亞號上,至死也沒有踏足陸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與音符所組成。與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樂,他用率性而為的靈感,譜出最有情的音樂去解讀人生。
他有驚人的音樂天賦,那是一種超忽常規的能量,是一種超敏銳的洞察力,與靈歌之王雷·查爾斯不同,雷·查爾斯是用音樂來完成對生命的依託,而他卻是用音樂去解讀生活,感悟人生,雖然他們對音樂都有異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卻有著不一樣的執著,雷·查爾斯將一生都放在了音樂這個精神生活上,而對於1900來說,音樂就是他的語言。他用心靈演繹融入了世間百態的樂曲。
他是音樂演繹的天才,輕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過琴鍵,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著的就不僅僅是音符,而是對生活的真誠。深情飄逸的曲風,唯美、優雅的飛揚,他的音樂時而精巧,時而大氣,時而細膩,時而磅礴,時而小心,時而大膽,時而激情,時而委婉。他以音樂來體現人物,用音樂來表達情感,用音樂來講述人生,他用音符來代替語言來觸及人們的心靈,聽著他的音樂,就像是聽著人生的經歷,聽著人生總總,他的手在鍵上,但是心如痴迷的樂者一樣隨著自已的音樂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音樂的世界是這么廣闊,原來音樂講述的世界是這么的迷人,這種音樂與人生的立體結合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對於音樂也有了另一番的認識。

孤獨的寂寞與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輪就是他的家,他的執著就是對海的依戀,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復始的人來人往、悲歡離合、人間萬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盡了人間的繁華、冷漠、凄涼與虛偽,也看盡了人生。
「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
在陸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已的命運,他也無法操縱那幺多的選擇,他的能力僅限於用88個鍵子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所以他選擇了不變。船就是他保護自已,囚禁自已的地方,同時也是他與紅塵隔離的地方。沒有身份證,沒有出生證明,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陸地的牢籠,真正是牢寵卻是他的心,是一個在他的心中永遠的家。對於外界的不可知與不確定,他只有幻想、好奇與極大的恐懼。而維珍尼亞號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這里,他有時像個頑皮自在的孩子,有時卻又孤獨的叫人心酸,孤獨的藝術人生與無盡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後醒悟,性格豈非宿命,決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對於1900,他宿命的一生豈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純粹的天才,他的個性是天才與幻想交融,他沒有下船,他選擇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議,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碼,他選擇了自已的路,為自已而活,而我們是不是還在為了一些遙不可及的所謂理想而奮斗,是不是還在為了壓力、為了別人而活,對一些唾手可得的卻沒有珍惜,對這些身邊的美好都沒有觸摸過。這豈非也同樣不正常。

友情是世間賜予他的唯一的溫暖

自從出現了光影的留念後,影片里就從來就不缺愛情,但偏偏這個海上鋼琴師卻沒有這樣的好運,對海的依戀,對選擇的恐懼,使他錯過唯一一次去愛的機會,他掰碎了那張記錄了初戀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沒有結果的回憶。
還好,宿命在剝奪了他愛情的權力後,又給了他一段難得的友情。
這也是一個沒有女主角的電影,影片就是隨著胖子麥克斯的旁白開始,麥克斯也成了他主動與社會相關聯的唯一鈕帶,而與胖子麥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與音樂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託,也正是由於這個老友的存在,我們才會覺得他這孤獨的一生有了些許的溫暖。
當胖子抱著唱機,播放著柔情似水的無名樂曲在即將炸毀的維珍尼亞號上尋找他時,隨著影片的剪輯,胖子與柔情的音樂出現在了船上的一些舊地,這時與其說他的行為是尋找,倒不如說是緬懷,緬懷與1900一起走過的日子,緬懷對過去光影的留念。
你為什麼暈船浪?這是兩人多年後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話,這也是他們友情最開始的記憶。
胖子最終沒有勸阻1900的最後決定,理解的面對他不歸之路的選擇,這是一種什幺深度的感情,換了是你,你會怎幺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還是放手讓他達到靈魂的升化。當麥克斯默默地含淚離開即將炸毀的維珍尼亞號時,1900叫住了他,給他講了一個不好笑、但動人的笑話,我也發覺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傾訴竟也感性、如此動人,也如此傷感,這時我有了一種莫名的悲傷,是一種孤獨的傷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靈魂

整部影片的氣氛都是由這個男人來營造的,從來沒有看過蒂姆·羅思這樣的儒雅,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的朴實,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著痕跡,洗盡鉛華、渾若天成,驕而不躁。
他賦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並不年輕帥氣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將與紅塵疏遠的海上鋼琴師的無世俗、輕松、自然、雍容的性格進行了最有力的詮釋。他的眼神,親密而疏遠,清轍且憂傷。他將人物進行細節的刻畫,用點托起了人物,「隱」而不發的霸氣,悠然自得的優雅氣質,卻又略帶童稚純真。
在他的演繹下,這個海之子,就像是一個惹人憐愛、頑皮反叛、隨性而為的孩童,卻又有著叫人傷感的孤獨宿命。這會是一個不朽的角色,這會是一個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靜的歐州風格,非現在一些狂轟爛炸的好萊塢影片可比,雖然有幾段因要帶出劇情的而設置的回憶也稍嫌突兀與冗長,但這些並沒有影響我對影片的喜愛。它雖有看似稍有荒誕的劇情,但演員出色的表演賦予了影片太多,將你帶入了故事,讓人完全忘了這是一出戲,只是一個關於奇跡的傳說。 當他平靜的抬頭望向天空,那清轍直透入人心靈的眼神至今叫我難忘,看著他隨著爆炸的像涅盤一樣的維珍尼亞號號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與感嘆。
從來沒有一部片子能帶給我這樣的感傷,我想把文字寫的傷感,細膩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筆無法達到。這部影片的原聲音樂應該是最有價值,因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樂都記錄著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卻不矯情,平淡卻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這部片子的直譯名《1900的傳奇》一樣,這是一個奇跡,是一個海上傳奇,傷感的。

看過《海上鋼琴師》後,我有一種想要理解1900的沖動,那怕只是一點點。雖然隔著電視屏幕,隔著遙遠的年代,隔著汪洋大海,所幸的是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清晰的看到1900純凈得如同嬰兒般的藍眼睛。演員蒂姆·羅斯的精湛演繹使我確信,真的有那樣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戶籍和國籍的天才鋼琴師曾在海上飄泊過。人世間的誘惑,功名利碌,他都視若無睹。即使是愛情,或可曾讓他魂牽夢縈,但就算那樣,他也只讓畢生之愛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動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夢幻般輕柔舒緩的樂曲,三等艙里膽怯忐忑的一個輕吻。此外,便是鋼琴、遊船和大海,還有浪濤中的平穩與寧靜。八十八個琴鍵上創造的無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樂,充實了他有限而單純的生命。

1900是優雅的男人。絲紋不亂的深金頭發,纖塵不染的衣帽領結,風度翩翩的舉手投足,才華出眾的自信風采,純凈脫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鋼琴前曾有多少美女為他傾情?他一定是沉浸於自己的音樂而無暇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單純但不乏人性之美。與養父間短暫的親情,與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愛情,以及陪伴他最長時間的邁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潤過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細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傾注在鋼琴的八十八個琴鍵上。誰能理解他的心聲,誰能讀懂他憂郁而溫柔的眼神,誰是他不離不棄的愛人?惟有流淌於他指間的動人樂符。

若與俗世的生活來對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實的地方。比如,他從未接觸過鋼琴和音樂,但當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鍵上的時候,那些動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瀉而出;他從未受過正統的教育,卻能說出那麼詩意而蘊涵豐富的語言;甚至最後,當朋友邁克斯在那條殘破不堪的,顯然已廢棄很久的遊船上找到他時,1900哪來的食物維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顆詩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開物質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靈魂與音樂的交融,同時引導觀眾與片中或精彩絕倫,或妙趣橫生的音樂達到共鳴。

最後,當天上的一縷光線投射下來。1900仰起平靜的臉,似乎在問上帝,天堂里有鋼琴嗎?

1900舉起雙手在空中虔誠的彈奏,輕盈悠揚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靜的空氣里迴旋。頃刻間,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1900帶著他尚未湊完的樂曲飛升至天堂。

G. 《海上鋼琴師》影評1000字

我已經不記得上次這樣認認真真寫觀後感是在什麼時候了,也許是很久以前,畢竟沒有那麼多值得寫觀後感的東西,很多時候,所謂的觀後感不過是在應付老師的作業或者是為了某些原因來湊數,但是這個觀後感,是認認真真,不為任何人,而是因為我確實為之所感動,有感觸,才會來寫。其實對於影評這種文體,一般我是不大願意正正經經地寫,因為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看法,所謂的影評不過就是把你對這個片子的看法說出來,別人接受不接受是一回事,你理解得對不對又是另一回事,在我看來做這件事就像是分析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樣愚蠢,但是現在我發現,其實有的時候做點「蠢事」也是好的,畢竟,有的時候真的會覺得,看一部片子的時候感情澎湃到泛濫卻無處宣洩,或許影評是最好的宣洩渠道。這次我想說的是一部老片子,《海上鋼琴師》(1998)。雖然我一直秉持的觀點是在看片子之前不看任何關於片子的評論和劇情介紹,但是或者是當時這部片子問世的時候真的很火,流傳很廣,所以當看完的時候我想起來,似乎的確是在印象裡面看過一篇它的影評,具體細節已經忘卻,卻只記得當時那篇影評——僅僅是它有限的介紹裡面,就很早地感動過一次。可是真正看完了之後,依舊會被感動。它是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也是一個溫文爾雅的片子,就像是它的名字裡面的大海,看上去平靜美好,下面卻波濤暗涌,直到最後掀起驚濤駭浪,激流洶涌的時候,你已經發現自己置身其中,無法自拔,亦無可皈依,只能任由片子把你帶入一種稱之為感動的情緒中,沉淪。所有的故事起源於「美國夢」,在往返於美國和歐洲的豪華游輪上的一個鋼琴師的故事——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無法被那些所謂感天動地的愛情所折服,也已經對於大場面麻木,對於驚險刺激也感覺不到任何回味的尾音,可是總是會被那種最平凡,最平凡的故事,感動,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趨近於平凡,有著自己的生活,就像是海上的鋼琴師一樣,甚至只是一個符號,沒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只是一個歷史的標記,一九零零。是的,一九零零,就是這個故事主人公,他出現在一個去音樂店賣小號的男子口中,是他在海上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男子MAX TOONEY反復說著,這個故事沒有人相信,一個平淡無奇的開頭,就是在這個小小的音樂器材商店裡面,一個老人和一個年過中年的男子,因為一個小號,因為最後的曲子,因為一九零零唯一留在這個世界上的鋼琴曲,開始一點點展現在人們面前,就像是徐徐展開的畫卷——又或者說,是一段輕柔的音樂更加貼切,把亮閃閃的音符呈現在觀眾眼前。一九零零的一生,傳奇的,普通的,天才卻又庸碌的一生。不知道要怎麼評價一九零零,他或許就像是他的名字一樣,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他就是他乘坐的那艘船,他就是他的琴,他就是他的音樂,唯獨不是他自己。當一九零零站在船和岸之間的梯子上時,我以為他會像是楚門(《楚門的世界》)一樣,在抉擇之後毅然決然地離開,然而他沒有,他就像是一個老舊的符號,選擇了留在老舊的船上,即使他的談吐優雅,即使他的音樂可以讓世界震驚,即使他的才華是那樣的耀眼——但是他選擇留下。如果要說《海上鋼琴師》缺少些什麼,大概是愛情,或許一九零零是真心喜歡那個女孩子(我忘記了她的名字),如果不是的話他不會彈奏出如此柔美的音樂,可是他卻只是懵懂的愛情,甚至,或許連他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當時的感情是什麼,他從來不接觸外界的社會,對於他而言,生活就是彈鋼琴,是音樂,是船,是美國和歐洲之間,是船上的兩千人,這構成了他世界的全部。於是,片子裡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應該是斗琴一段——一九零零並不想和人斗,只是忍無可忍的時候,他展現了他高超神乎其技的琴技,激烈碰撞的琴鍵和音符,在大廳裡面回響,只有他一個人在彈琴,卻像是很多人,像是海浪,像是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像是閃電,像是暴風驟雨一般,完全沒有了平時的溫文爾雅,似乎片子只有到了這里的時候,才看得出那種孕育在一九零零內心中的狂躁,甚至連鏡頭也跟著音樂微微地興奮地顫動。那是一九零零一生最輝煌的時刻,可也只是一霎,當船上的人們看到自由女神像的時候,還是會像最初做的那樣,擁到船舷歡呼。一九零零看著近在咫尺的紐約,腳下就是陸地,卻始終不肯踏上去,在船上出生,在船上生活——如果說船不過是一個人旅程中的一段,那麼對於一九零零,那艘船就是他的全部,所以在MAX TOONEY找到他並告訴他船要炸毀,要一九零零下船的時候,一九零零這樣告訴他最親愛的朋友——「Land? L TVB劇情網 在線觀看: http://www.tvbjq.com/

H.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00~800)

我只是偶然的點擊,偶然的發現一部很久之前一個朋友介紹我看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記得她介紹我看的時候,我在網上搜索卻沒搜到,但是現在看到了……

影片開始的時候並不怎麼吸引我,但是看著看著,你會被他吸住眼球

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被自己的親生父母拋棄在頭等艙的鋼琴上,被一個船上的煤礦工抱養。取名為1900,我個人認為這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悲哀。抱養他的丹尼教給他的是:媽媽是一種馬,賽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他的一生從來沒有離開過這艘船,可以說是生在船上,死於船上。也可以說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除了MAX

孩子的天分是讓人覺得很恐怖

它發生在丹尼死後,丹尼因為船上的意外死亡,留下無可所依的1900,1900在一次進入頭等艙演奏的時候吸引了當時船上所有的人,此時被發現他的音樂天賦

當MAX回憶的時候,總會講起那是他一生快樂的記憶:

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剛應聘到船上吹小號的工作,但是不到三天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喜事,船在海上駛的時候,晃動的很是厲害,他暈船嘔吐的很狼狽,此時1900經過的時候卻是如履平地,叫他跟上他,1900帶他到頭等艙的鋼琴就落座了下來,徑自彈起鋼琴,鋼琴聲一直在飄,鋼琴隨著船身患動而移動,那個場景真是一絕

一次,當他問及1900他的音樂靈感是哪來的時候,1900跟他講的卻是他看到的人生百態,船上的一個貴婦看起來就像和她的情夫一起殺了她的丈夫,現在正帶著珠寶在跑路;一個紳士有心事,腦中充斥著回憶卻無能為力;一個正在和一個男士跳舞的漂亮女士看上去就像是想變成修女的妓女……這些是他的靈感

他的音樂很像他,他想著的時候可以隨便更改曲風但是完全不落俗套,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但是,每當有人喊起NEW YORK的時候,說明這一段旅程的結束,觀眾一鬨而散,只留下1900一個人——這個場景看起來很凄涼

I. 海上鋼琴師影評

《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位鋼琴天才的傳奇一生,他大海上漂泊從沒下過船,在茫茫海面上無師自通,演奏出這世界上最美好的旋律;他在船上感受愛情,每一個琴鍵都傳遞著真情實感;他和搭乘輪船的旅客相遇,又告別。

在整個故事的設計上,鋼琴曲將主人公1900的世界與我們的世界相連接。即便1900和我們看待世界時擁有完全不同的視角,但是我們對於音樂的感受是相通的。1900把一切傾注在指尖,情感隨著琴鍵遊走。毫無疑問,我們欣賞他的才華,在琴聲中我們與他得以共情、與他對話。

故事終究是故事,故事以不同的形式呈現給觀眾,想要傳達的主要是作者的一些觀念。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之下,有些表達頗為隱晦,有的則十分直白。細細品味影片中1900的台詞,不難發現寡言少語的他也直白地代替電影創作者傳遞了一些理念。

J. 海上鋼琴師的觀後感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涌動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滿腦子的思緒卻不知從何整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

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為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注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里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裡,人生是一場悲劇。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復復地聽1900幫助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像著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著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可以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沖浪。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為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裡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彷彿置身孤島,這時我那麼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閱讀全文

與海上鋼琴師電影觀後感10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問東西電影老師結局是什麼 瀏覽:780
開心鬼電影全集國語完整版 瀏覽:323
關於弱點電影的英語作文 瀏覽:723
時空特警電影中文版 瀏覽:181
可可西里牧羊人電影完整版 瀏覽:289
日本12集禁播電影叫什麼名字的 瀏覽:901
小沈陽和台灣女明星主演什麼電影 瀏覽:350
當年情電影完整版 瀏覽:483
你喜歡看什麼電影用英文翻譯 瀏覽:71
適合小孩看的英文球類電影 瀏覽:475
一般演一部電影多少片酬 瀏覽:92
看電影的網址大全 瀏覽:480
大紅包電影女主圖片大全 瀏覽:62
英文版功夫熊貓2電影下載 瀏覽:185
愛情公寓大電影央視 瀏覽:405
現代親吻電影大全 瀏覽:553
大鵬那個電影好看 瀏覽:169
有什麼比較細思極恐的電影 瀏覽:209
喊山的電影音樂 瀏覽:307
法國關於龍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