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紅色電影觀後感300字就行 快 明天就要交了 急急急 急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一開始知道紅色電影跟動畫片是完全不一樣的,黑白的片子,也沒有字幕,心想這有啥好看的,可看著看著就被吸引了。社區搞活動我一連去看了三場電影,一部是《烈火中永生》,一部是《地雷戰》,還有一部是《雞毛信》。我最喜歡看的是《地雷戰》,因為我喜歡看打得敵人滿地開花的場面,電影講的是村子裡的民兵們用各種地雷戰勝敵人,保衛自己的家鄉的故事,我覺得他們聰明又團結,由於他們缺少武器,所以他們就用山裡的石頭等東西做了好多種地雷,我記得最牢的是「天女散花」,好像還有「蠍子雷」、「連環雷」、「子母雷」等,鬼子每次進村都被打得落花流水。 我現在慢慢知道了原來革命勝利是無數英勇戰斗換來的。媽媽說我們現在這么好的生活條件就更應該好好學習,真沒想到爸爸媽媽小時候愛看的電影我也喜歡看。
麻煩採納,謝謝!
『貳』 夢開始的地方新疆版觀後感300字
《夢開始的地方》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電影《夢開始的地方》,該電影主要是以內地新疆高中班為素材,通過講述內高班各族學生在內地學習、生活、成長和成才的故事,生動展現了黨中央對新疆各族青少年的親切關懷,尤其是對新疆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傾力支持。劇中通過一群飛出邊遠地區,在內高班學習的新疆孩子青春勵志的故事和家庭變遷來折射新疆這片土地,各族群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真實生活狀態。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讓我更加真實的感觸到,民族團結靠大家,民族團結可以結出最美的愛之花。在新疆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團結顯得尤為的重要和必須,只要在新疆這個地方呆過的人,都會真切的感覺到「民族團結是福,民族分裂是禍」這句話的真正內涵。每一個人都應該在新疆,這個夢開始的地方,靠著人與人之間真、善、美的情感紐帶,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為新疆的繁榮、昌盛、和諧、文明做出努力。
為了夢想,走出新疆,走向世界!
『叄』 愛國電影觀後感300字
看愛國電影《地道戰》觀後感300字
暑假期間,我觀看了《地道戰》這部電影,這部影片中的人物都很聰明,日本軍總以為很聰明能夠打敗八路軍,卻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被八路軍打得落花流水。
還沒有挖地道時,日本軍來攻打這里,人們都躲到井旁邊的密道里,日本軍就把沒有一個人的村子掃盪了一遍。八路軍和鄉親們開始挖每家每戶都連接的,四通八達的地道,利用這地道總是打勝仗。
我認為,有了困難,不僅要團結一心,還要動腦子想辦法,這樣才能解決難題。影片中的鄉親們不僅團結在了一起,還共同挖地道,使得日本軍在明處,我軍在暗處,總是讓日本軍摸不著頭腦的吃敗仗,真的好過癮!
所以大家一起動腦想辦法,打了勝仗,勝利也是大家的!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有這種精神,大家一起解決困難,一起享受成功的快樂!
成功是快樂的,也需要大家共同付出。影片中第一場仗我軍是失敗的,雖然人都活著,但房子被毀了,所以大家吸取教訓,集體的智慧想出了利用地道來打勝仗的辦法。如果沒有第一次的失敗,可能就沒最後的勝利。既然我軍在失敗時都沒有灰心喪氣,那麼我遇到了小的困難,失敗了,又能怎樣呢?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只有嘴上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遇到困難要知難而進」光說不做可不行,要有實際行動才能證明自己不是只會喊空口號的人。
看了這部電影後,我認為這裡面的所有的勝仗,都是靠大家團結一心才得來的,人多力量大!如果有人在第一場敗仗時灰心了,而大家都沒有灰心,那個人的情緒也會變動。所有,一切的困難都要靠大家團結一心才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肆』 從勝利走向勝利第四集觀後感300字
戰勝利周年閱兵式是為了紀念抗戰勝利周年而舉行的,不為仇恨,只為銘記歷史守望和平。禮炮轟鳴,歌聲嘹亮;整齊的隊伍,威嚴的軍容;晴朗的天空,歡呼的人們.無不顯現出這一次慶典的隆重與壯觀,數十萬人參與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周年閱兵慶典,讓我們感動不已,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思考,只有自強、自立,我們中華民族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閱兵式准時開始了,一對訓練有素的軍人走著標準的正步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伴隨著慷慨激昂的樂隊奏鳴曲,走過了群眾的視線,也升起了那紅的耀眼的五星紅旗。閱兵歷來被認為是展國力、揚軍威的最好方式。周年國慶閱兵,既可以展示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和嶄新風貌,又可以展示中國軍隊維護國家安全與統一、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強大信心,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力量」。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周年,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這段歷史不能忘卻,更不容篡改和抹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強調牢記歷史,並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今年國慶閱兵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非常注重創新,無論是閱兵式、還是分列式,與以往國慶閱兵相比,將集中從內容上、形式上、編排上、組織上進行創新。這次慶典在全國人民歡呼的響聲中結束了,它讓我看到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自強不息。我深深的祝福你,親愛的祖國!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周年紀念,可以說,這是一個偉大而又不堪回首的日子,交織著慘烈、屈辱、反抗、憤怒與自豪……前不久,我們一家參觀了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館內所展示的那段艱苦、慘烈的歷史讓我們揪心、握拳。正廳浮雕上,手無寸鐵的百姓,倒在日本侵略軍的機槍刺刀下,倒在故鄉貧瘠的土地上;堆積的鵝卵石掩蓋著數百名幼童的屍體,一位母親的雕像立在一側。她一手撫胸悲歌,一手攥拳悵恨。這悲與恨在此凝固了半個多世紀。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深深震撼著我,不,震撼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歷史在這里驟然高大,它連接著生與死、愛與恨、悲與憤,還有一個民族與國家的尊嚴;歷史也在這里凜然奮臂,高呼出一個時代強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抗日戰爭對於我們這些年代出生的青少年兒童來說,是一段未曾親歷的特殊歷史,通過此次參觀,使我認識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的沉痛災難,也正是這段歷史使我們認清了日本侵華戰爭的本質,也使我明白了只有國家富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防強大才不會挨打、不會被欺辱,才能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慶幸偉大的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文化;我們慶幸我們的國家有許許多多不屈不撓、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民族英雄;我們慶幸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帶領我們走向勝利;我們慶幸中國人民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優秀品格,華夏兒女是打不死、嚇不倒、壓不垮的民族;我們慶幸有全世界許許多多的反法西斯鬥士支持我們的正義事業;我們慶幸世間總是正義戰勝邪惡、真理總在正義這邊;我們慶幸如近東方的巨龍已覺醒。今天的中國已今非昔比,正昂首闊步步地朝著富強、民主的方向大步邁進。我們青少年兒童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繼承革命先烈的遺願,追尋先輩們的足跡,奮發圖強,立志報國。我們相信:進步與和平是人類永恆的信念!
『伍』 烏魯木齊觀後感400字以上急呀明天要交
歡笑的背後是感動。《烏魯木齊的天空》並沒有大筆墨地展示新疆的瑰麗風光與少數民族的文化與風情,相反,它將視角聚焦於平凡的城市平民生活,以位於烏魯木齊天山區的一個普通大院為故事發生地,結合我們身邊熟悉的故事,通過烏魯木齊這座城市半個世紀以來的巨大變化,演繹了新疆各民族之間魚水相融般的人間真情,也正是這份各民族之間的真情和友誼,感動了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
影片取材於烏魯木齊市上世紀60年代和當今21世紀這樣兩個不同的時空和歷史截面,跨度為半個世紀,電影中出現的每一個人,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住進甜水巷1號大院,演繹著各族居民的生活風貌。劇中人物生活在這個大院里,有過爭執、有過吵鬧、有過淚水、有過猜疑與隔閡,但在幾十年的共同生活中他們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始終有股暖流充斥其中。
50多年前,電影主角劉沛,一個背著畫板來歷不明的年輕人,突然闖進烏魯木齊「甜水巷1號」大院,在海里且姆和賈如雲的幫助下,住進了這個多民族的院子。他用畫筆和感恩回報他的街坊,卻陰差陽錯,因幾張原先練習的人體素描畫,以流氓罪被送去勞改,在意外事故中右手致殘……這對一個畫家幾乎是致命的打擊。電影劇情就尾隨著劉沛和賈如雲的感情而發展,而劉沛的心中則一直有個疑問:是誰舉報了他?電影通過鏡頭轉換,多個故事的組合,給觀眾也給劉沛解答這個疑惑。
故事跨度半個世紀,昔日的戈壁荒漠、惡水草灘,在各族市民的辛勤努力下變成一片片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地方,如今的烏魯木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人頭攢動,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隨著時代的大發展,故事的結局也讓每一個人從情節釋然到大愛的感染,點睛的勾勒了新疆各族民眾之間無法割捨的情感維系,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發生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
『陸』 一篇中國勝利電影的讀後感
關於愛國電影的觀後感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1: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嘎子小時生活很苦,但是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達到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和嘎子對比,我顯得是那麼渺校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即使失敗也會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敗就放棄。記得那次學校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當時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師報了名。正當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己設計的「動力小船」時,卻發現了一個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接上電線了電池卻不通電。等我解決了電池的問題後卻發現螺旋槳轉不了了,當我解決螺旋槳的問題卻發現……這一個個問題把我搞得頭暈眼花,頭上金星亂飛,我一氣之下把「動力小船」摔了個稀巴爛。結果認真製作,能持之以恆的同學獲獎了。望著他們勝利的神情我後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夠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縣城找一位親戚時,卻發現那位親戚幫鬼子拍照,臉氣得由綠到紅由紅到紫。嘎子剛正不阿而我卻因膽小冤枉他人。記得那是我上四年級時。我剛到家門口,卻發現一個人在開我家的門鎖。我仔細一看,原來他把我家的鎖弄壞了,怎麼也打不開了。他見我回來了,便立即惡狠狠地說:「你要敢把這件事說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嚇得連忙點點頭。等我媽回來時卻撒了謊說是樓上小妹妹弄的,為此我還經常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哥一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柒』 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觀後感50字
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既有一瀉千里的河流,萬頃碧波的草原,有又光怪陸離的戈壁幻境,神秘莫測的沙漠奇觀。
『捌』 這里是新疆觀後感兩百字。
觀看宣傳紀錄片《這里是新疆》
觀看完大型詩畫形象宣傳紀錄片《這里是新疆》,看後不禁感慨我們新疆好美、新疆好大,不僅是民俗特色的新疆,也是現代化、開放的新疆,這部紀錄片是自治區成立60周年最好的禮物。影片只有畫面沒有對白像一幅動態畫卷娓娓道來,伴隨動感的音樂全景呈現了全疆各地州的風情,展現了新疆各民族互相團結,經濟騰飛,民生改善,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的一面。
一、弘揚了愛國愛疆、團結奉獻、 勤勞互助、開放進取的新疆精神。達西村是新疆農村的縮影,再現達西村的過去和現在,讓我們看到了新疆的快速發展,也見證了新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展現了少數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影片由《石榴花開》、《老城新家》、《我的夢》等一個個小單元展現了少數民族傳統飲食,特色文化。三、宣傳了新疆是歌舞之鄉、瓜果之鄉、黃金玉石之邦。優美的舞姿,歡快的節奏,每一個畫面都是新疆的宣傳名片。
『玖』 新疆電影大河觀後感
所有的大河,都是一部流動的歷史。她們孕育了人類文明,催生了滄桑巨變,把自然和人與社會宿命地糾結在一起。翻滾的河水波濤浩盪,承載了無數人的愛恨情仇和命運跌宕。大河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在大河史詩之中誕生了人的史詩,在勇往直前的大河精神之中,升華了無私、奮斗和矢志不渝的人類精神。
天山電影製片廠獻給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新片《大河》,就是在這樣一個凝重的主題下,展開了當代的宏大敘事。
同影片中的人物同悲共喜同願相求這段宏大敘事在影片中通過交替的鏡頭切換,濃縮在近60年的時空中。以陳大河和陳南疆為代表的父子兩代知識分子,圍繞大河的開發和利用,傾其畢生的心血和精力,進行了做法相悖、卻殊途同歸的奮斗。
為了造福村民,當年陳大河頂住外國專家的壓力,攔河壘壩,引水澆田;同樣為了永久地造福村民,陳南疆卻要與村民們奮力抗爭,親手炸掉父母帶領村民們築起的大壩,向乾枯的大河下游注水。殊不知,這些村民們對陳大河和大壩傾注了無限深情。如此尖銳的矛盾,在敘事伊始就被推到了觀眾面前,使我們頃刻之間不由自主地走進了歷史和現實交相對比和映襯的情境中,隨情節發展,同影片中的人物同悲共喜、同願相求。
影片顯示的矛盾是尖銳的、不可調和的,我們卻無法對此做出價值判斷。二元論的價值觀在生活顯示的歷史現象的豐富性面前,常常凸顯出簡單和無力。我們只能說,陳大河父子的不同做法,是歷史條件和境遇的差別所致,截然相悖的做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段上都表現了合理性。而矛盾的最終解決過程,則形象地表現了歷史的進步和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人的理性和精神的成長。正是在這一點上,顯示出影片編導對歷史生活所持辯證唯物的態度和恪守「寫真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堅定性。
在生活的旋渦中塑造當代人物的鮮明性格運用史詩手法對當代生活進行歷程式的掃描,就無法繞過諸如中蘇決裂、「十年浩劫」這樣一些產生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重大事件。
盡管這個時段距今已經過去近五十年,但許多人對當年的天災人禍仍舊記憶猶新。人們痛恨那段歷史,卻又毫無例外地曾經被裹挾其中。毫無疑問,向前看並非要徹底遺忘過去。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最好方法,不是讓人們淡忘那段歷史,而是讓人們記住那段歷史,記住具有歷史和社會根源的人生教訓,從而更加珍惜和擁抱今天。
在《大河》中,對特定歷史事件的描繪是成功的。影片沒有熱衷於對苦難的渲染和對「惡」的肆意展示,而是把著力點放在了表現苦難中迸發的人性美的光彩上。陳大河與異國姑娘冬妮婭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愛情,支撐著他們跨越意識形態屏障,度過了艱難時日;為了保護冬妮婭,吐爾遜的父親挺身而出,毅然認做女兒護在身邊。這些情節如穿透烏雲和陰霾的一線線陽光,照亮了人生,點燃了希望,伸張了正義。
特別要提到的是方文剛這個角色。他是陳大河的同學與同事,和那個時代的幾乎所有年輕人一樣,同樣有理想和抱負。盡管在艱苦面前他曾經有過失望和消沉,但在文革中,卻勇敢地主動承擔了所有「罪責」,保護了陳大河。這種曉以大義的自我犧牲精神,是對文革中那些卑鄙「叛賣」行徑的鞭笞;是對中華民族「捨身求義」傳統美德的堅守。他雖然因此被迫離開了陳大河,從影片敘事中消失了,但是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運用典型化手法,在生活的旋渦中塑造當代人物的鮮明性格,是這部影片的一個重要特色。
成功反映當代多民族社會生活的本質特點《大河》圍繞兩代人治理塔里木河的故事展開,具有典型而濃郁的新疆多民族特色。真實而自然地表現民族關系,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要求之一。在當代新疆的文藝創作中,我們既需要那些深刻揭示民族社會自身生活、生動塑造本民族時代新人形象的優秀作品,更需要深刻反映在新疆這塊祖國熱土上,各民族相惜相依、共榮家園,自古以來形成的「大家庭」關系和兄弟姊妹情意的作品。《大河》在反映當代多民族社會生活的這一本質特點方面也是成功和感人的。
『拾』 要三篇紅色電影的觀後感,400字左右,不許太多
第一篇《太行山上》觀後感
影片以中國1937年~1939年的歷史為背景,主要描寫了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開闢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電影表現了八路軍主力部隊與日寇的浴血奮戰的情景,第一次出現了八路軍所有將領的形象,也第一次在電影里集中表現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陽明堡戰役,擊斃日寇「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的黃土嶺戰役等大型抗日戰役。 然而我覺得,《太行山上》不僅僅是一部血與火的戰爭片,還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謀略的軍事片。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日軍瘋狂地在一個村子裡搜查朱德等人的下落,可正好在此之前不久,朱總司令已下命令讓大家都撤離了。凶惡的日軍便集中了整個村子裡的民眾,把他們全都關在一個房子里,命令他們只要說出八路軍的下落,就可以放了他們。但是,沒有一個人出聲。日軍的將領氣急敗壞,命令往房子里投毒氣彈。屋子裡的村民生不如死,可仍然沒有人願意屈服。這個時候,朱總司令正躲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他看到村民們因為自己而受苦,心如刀割,便要求通信員與總部取得聯系請求支援。身旁的將士不斷提醒他這樣做可能會暴露他們的隱藏位置,但總司令依然堅持要解救受難的民眾。在這危難關頭,有一名將士出來用明語(也就是俄語)與總部取得了聯系,順利把消息告訴了對方。而正在偷聽的日軍卻一頭霧水,搞不清出他們在說什麼。看到日本將領氣急敗壞又無能為力的樣子,真是大快人心啊!後來,八路軍支援部隊到來,成功地解救出了所有的村民。 與之產生明顯反差的是日軍的殘暴。日寇將領阿部規秀壓迫被八路俘虜後逃回的士兵跳火坑,半裸的日兵哭天搶地的喊著:「我有什麼錯?我只是不想打仗想回家。八路軍都不殺我,自己人倒要殺我。天皇陛下,皇軍必敗!」然後跳入烈火,在烈火中掙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尋味。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八路軍之愛民如此,也難怪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朱德在平型關戰後向參戰指戰員訓話時說:「這是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你們敢打必勝的信心和英勇頑強的戰斗,打破了所謂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你們的鋼鐵意志和犧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是任何強大的敵人都不可戰勝的!」 聽了這段話,所有在場的我們都被深深地震撼了。這番話真是大有分量,簡直是振聾發聵。我想,在此全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學校團委讓我們觀看《太行山上》真是太振奮人心了。當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都深刻了解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當年中國人民奮勇抗日的感人事跡,也清醒地認識到今天我們這么隆重地紀念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以及我們所肩負的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第二篇《黃河絕戀》
黃河,中華民族的象徵,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她著書立傳。而今,馮小寧導演更以一部氣勢恢弘、昂揚著極強的生命力的《黃河絕戀》,再次讓我們領略了黃河的壯美。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一幕戰火中偉大而聖潔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聆聽了一麴生命的絕響!
影片一開始,作為美國援華軍官的歐文,在與日寇的一場激戰後,死裡逃生。爾後,在逃往革命根據地的路上,他走進了中國軍民的生活中,共同譜寫了一首偉大的國際友誼之歌。當他第一次看到影片的女主人公安潔時,便感到這是上帝派來拯救他的天使,並一再地稱她為「安琪兒」。隨著劇情的發展,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天使」一詞是多麼恰當地描述了安潔流星般美麗而短暫的一生。護送歐文去解放區的路曲折、驚險,生命隨時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一路走來,走出了安潔獻身革命的緣由,走出了安潔的父親及安父與黑子父親的恩怨化解;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安潔的赤誠的愛戀之情,走出了歐文對黃土地、黃水河的痴迷;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中國大地上這場戰爭特殊性的認識,更走出了歐文對生命與尊嚴的深刻理解。為了歐文——正義的化身,又有多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啊!不知名的放牛娃、小戰士、黑子、黑子父親……特別是安潔,在滔滔的黃水河中,在面臨著生與死的選擇時,毅然用歐文送給她的信物——匕首,割斷了將歐文、花花和自己死死捆在一起的繩索,將生的希望交給了歐文、花花,而將死亡留給了自己。天真的歐文在將匕首送給安潔時,曾說過「希望你永遠用不著它。」,然而,這匕首最後卻用在了安潔自己身上!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默默的選擇,而這默默的選擇,卻譜寫了一曲輝煌壯美的生命絕響!
影片的結尾,滔滔的黃河岸邊,在老歐文深情的目光中,安潔終於與花花和自己爬上了河岸,並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這時,響起了影片的主題音樂—— 一首抒情壯美的小提琴曲,悲而不哀、哀而不傷的音樂,正如一麴生命的贊歌,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安潔的生命去了,但「天使」卻永遠活在歐文的眼中,活在每一個熱愛生命、熱愛和平的人心中!第三篇《南京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這不是一部電影,更像是真實的片段錄像。整個電影從頭到尾都是觸目驚心殺戮和獸行,看了讓我很難受,如果電影講的是事實,那歷史就太瘋狂、太殘忍了。最觸動我的場景是日本兵在活埋了中國人後還在一個個頭顱中間原地踏土,跳舞,簡直滅絕人性。另一個場景是拉貝先生離開難民營大門後下跪對中國人謝罪,中國人需要一個外國的納粹來保護,真是諷刺。生命如草芥,但是草芥是不會被殺光的,電影的結尾還是在死亡中給我們留下了生的希望。電影中的人物塑造充滿了人性的真實,人道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精神也充斥在每個段落中。在電影中沒有國家與國家的對抗,只有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每個人都是真實的,也是矛盾的,不可復制的。如果假設我們身臨其境,你能像劉燁那樣慷慨赴死么?你能像高圓圓那樣挺身而出么?你能想范偉那樣出賣同胞又捨身取義么?甚至你能像角川一樣在人性中掙扎,而最後選擇自殺么?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是無法回答的,導演能夠正面,真實的講述這段歷史,讓人敬佩,這個電影沒有講述為什麼,如果非要找答案,那答案就是歷史,就是現在。回頭看看歷史,每一次滅絕人性的大屠殺,都是伴隨著戰爭這顆人類文明的毒瘤,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避免重蹈覆轍,拒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