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喜劇電影推薦《卓別林》
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卓別林因為抑鬱症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告訴他:」鎮子上來了一個小丑,他來了三天這里的人笑了三天,你可以去找找他,他可能會幫到你。」他說那個人就是他。
電影展現了一代喜劇埋滲悄電影大師卓別林的曲折人生。我們只記得他帶來的歡笑,卻不知道他背後的黯然與酸楚(不要討論正攵治)。我把我人生的苦難剖開,灌以搞笑形式,輔以娛樂外表,展示給你們看。你們笑了,我落幕了,然後擁著悲傷獨自在黑夜中前行。
金·凱瑞評周星馳也是如此:他的喜劇才能,完全來源於絕望。最會博喊旦人歡笑的人,卻無法獲得自己的快樂。他們無論經歷了什麼,卻總能以樂觀豁達的態度向世人傳遞希望,我想,這就是他們的偉大之處。
搞笑也好,幽默也罷,當我們能夠以輕松詼諧的態度講出那些曾讓我們自卑,讓我們苦澀的東西時,你會發現,這一切也可以成為生活里的開心果。這是人生路上悠悠然釋懷的生活態度,當然,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種修行。
電影《卓別林》
評分:8.6分
時長:143分鍾
主演:小羅伯彎渣特·唐尼
❷ 卓別林電影的觀後感
我們的文化里沒有卓別林,但我們有張大民。兩者在市民文化里的類型比較相似,都是卑微卻不悲傷的小人物。 卓別林之所以比張大民耀眼無數倍,一是因為機遇,他作為優秀的啞劇演員恰好趕上了默片時代的輝煌期。時代造就了他,而且他正好也順應了那個時代的諸種訴求。 另一個,由於默片沒有語言,天然的擁有無國界性質,隨著各國文化的交流,超越界限的東西總是首先被人理解和接受。 反過來說,張大民則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京味市民文化的一個虛擬人物。雖然同樣是微笑含淚,但卓別林是活的,他雖然不能張口,但可以用肢體模擬各種人物,包括為人津津樂道的「黑特樂」,塑造的類型越多,越有可能成為傳奇與不朽。而張大民雖然擁有一張貧嘴(卻也只有一張貧嘴而已),但他永遠只能是張大民,給觀眾帶來的歡笑與淚水總是在這同一個名字背後,不管是馮鞏還是梁冠華來扮演。 但是,卓別林和張大民代表的是同一個階層,他們的生活也是那個階層的真實生活遭遇,而這個階層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具有的,正是這個被貶損被侮辱被壓榨的階層構成了一個社會龐大的中下層基石。 說了一摞廢話,無非想證明,所有區域性文化里都有卓別林,但近100年唯一被我們熟知且銘記的,是那個英國佬卓別林。所以,不論他死的多麼凄涼,但從這方面講,他十分幸運。 再就本片說一下。 《尋子遇仙記》這個片名翻譯得很好,顯然譯者看懂了影片想要說什麼、在說些什麼。雖然整個故事大部分都在寫實,夢只佔結尾一小段(相對全片來說),但那個時候連席德.菲爾德他媽在哪都沒人知道,自然也就沒有好事者來規定電影「一二一」的結構。 故事看似講一個苦人救孤記,但是卻在繞著彎說這個「吃人的社會」。這段夢,放在玻璃匠(卓別林扮演)完全絕望之後,也可略見創作者的用意——既然現實讓人如此絕望,那就在夢里尋找安慰吧! 而這個安慰的夢卻又是一個另外的地獄,陋巷變天堂,所有人其樂融融,沒有悲傷和貧困。但天堂也最終也受罪惡侵蝕,勾引、天真、嫉妒、暴力,這一切殺死了剛剛變成天使、得到所謂永恆歡樂的玻璃匠。既可以說這一段是對玻璃匠前面遭遇的總結和再渲染,也可以說是卓別林對美國那時糟糕的生存現狀的由衷之言。 這個世界不是什麼好的地方,只是我們已經在了這里。 我們的存在不因我們的意願,而因為存在的就是要存在。
❸ 卓別林的電影的觀後感拜託各位大神
卓別林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偉大電影藝術家。他的創作跨越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兩個時代。一生作品或長或短,大概81部。要說他的無聲影片,影響較大的主要有:狗的生涯(1918),孩子(1921),從軍記(1918),淘金記(1925),城市之光(1931),摩登時代(1936)等等。 卓別林早期的影片多從他本人的生活經歷出發,反映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奮斗。搞笑的噱頭層出不窮。那時候卓別林的電影甚至沒有劇本,演員自由發揮,打打鬧鬧,經過剪輯,就是一卷。後期的影片,卓別林開始有意識地反映社會問題,思想內容逐漸豐富,對社會的批判也趨於深刻,劇中的人物也比早期電影更有血有肉,反映的社會畫面也更為廣闊,創作的風格終於成熟起來。 卓別林的電影,可以讓人一會兒笑,一會兒哭。很多人可以在他的影片中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卓別林的幽默表演,風格獨特,又符合生活邏輯,讓人百看不厭。而且他的表演風格和他要表達的思想是統一的。隨便舉個小例:在《孩子》中,卓別林出場那一段。破衣爛衫,手套露指頭。但他仍保持著優雅的舉止。充分顯示了小人物的自尊。你看他從兜里翻找煙頭,然後把手套打量一下最後扔掉那一段表演,動作穩健優美,又令人忍俊不禁。(其實不只卓別林,影片中其他演員的表演也同樣穩健優美,沒有一點多餘的動作。所有的肢體表演都是語言。如《孩子》中那個大個子警察。) 與我們今天的某些影視作品從表現手法上做個比較,有一點引起我的注意。今天的影視作品,特別喜歡用面部特寫,好像要把觀眾揪到演員臉前,好讓觀眾牢牢認住他們。舉個小例:近年拍的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有這樣一個鏡頭:魯智深在五台山和眾僧人打起來了,鏡頭幾乎貼到魯智深演員的臉上,汗毛孔都看見了。在那種情況下,有什麼道理這樣拍攝呢?貼得那麼近,人的威武氣概怎麼表現?好多所謂城市情感劇,就更是喜歡面部特寫。而卓別林的電影,他就很少使用面部特寫。通常演員身體的2/3直至全身,都會出現在畫面上。卓別林說,我的全身都會表演。的確是這樣。這才是演員啊。 卓別林的表演,超越了所謂「性格表演」和「本色表演」的概念。他演什麼像什麼,同時又始終保持別人不能替代的風格。達到這個水準,不知道演員對生活的觀察和領悟達到了什麼樣的廣度和深度。對比一下《狗的生涯》、《淘金記》里的流浪漢和《大獨裁者》里的希克(當然後者已是有聲了)。看今天的影視作品,感覺許多大腕演什麼都是演他自己。而且題材、視野也非常有限,老是自己那個圈子裡的事。我很想知道,平時他們花多少時間拍廣告、剪綵、商演,又花多少時間深入生活? 卓別林的無聲電影雖然沒有對白,但是演員的肢體表演輔以少許字幕,形成了一種流暢的無聲語言,一看即懂。他的影片還有另一種語言:音樂。卓別林為自己的很多影片作曲。音樂往往貫穿影片始終。而且,曲調、節奏、色彩與畫面反映的環境、人物心理完美配合。如《城市之光》。音樂不僅增強了情節的感染力,而且大大地豐富了電影的美感。先寫這幾句打住。自己的一點感受而已。受專業和知識水平限制,也只好這樣,參與一下。奢望方家有以教之。
❹ 為什麼我看卓別林這種黑白電影 會感覺很恐怖 壓抑 和不適
這是時代變遷帶來的視覺沖擊。在黑白電影時代,人們習慣了那種單一色彩的世界,覺得那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今,我們生活在色彩斑斕的世界中,如果再次回到黑白電影的時代,難免會感到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感並非來自於電影本身,而是我們的視覺習慣發生了變化。當黑白電影出現在眼前時,這種反差會讓人產生一種壓抑和不安的情緒,彷彿走進了一個陌生的世界。
以牙醫電影為例,黑白畫面中的細節和表情無法像彩色電影那樣生動地展現出來。比如,牙醫手術時的緊張氣氛,患者臉上的痛苦表情,這些都需要通過色彩來傳達。而在黑白電影中,這些細節需要觀眾通過其他方式去感受,比如聲音和動作。這種缺失讓觀眾無法完全沉浸在電影的情境中,從而產生一種恐怖和不適的感覺。
黑白電影的魅力在於它能夠激發觀眾的想像力。觀眾需要根據黑白畫面中的線索,去填補那些缺失的色彩和情感。這種創作空間雖然帶來了更多的想像,但也可能讓觀眾感到不安。黑白電影中的光影變化、線條勾勒和對比強烈,能夠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氛圍。這種氛圍往往比色彩斑斕的畫面更具表現力,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情感變化。
當然,黑白電影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帶來的視覺沖擊,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觀眾的想像力。黑白電影中的光影變化、線條勾勒和對比強烈,能夠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氛圍。這種氛圍往往比色彩斑斕的畫面更具表現力,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情感變化。比如,卓別林的電影,雖然色彩單一,但通過光影的變化,他能夠將人物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總而言之,黑白電影雖然色彩單一,但卻能夠通過光影的變化、線條的勾勒和對比的強烈,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氛圍,更好地表達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狀態。而這種特殊的氛圍,正是黑白電影的魅力所在。當我們再次觀看黑白電影時,不妨將自己置身於那個黑白的世界中,去感受那些黑白畫面帶來的震撼和感動。這或許也是一種獨特的觀影體驗。
❺ 《卓別林自傳》讀後感
卓別林的作品確實是藝術,因為和一般作品比起來,它很細膩,值得回味。表面看它是一部喜劇,放大看卻是一部悲劇。通過個人的詼諧幽默引得眾人捧腹大笑,給大家帶來歡樂。
他的作品雖然都有一個滑稽,搞笑的小丑,但這個小丑的行為又是那麼自然而不做作,也許只是我們把他當成小丑,先入為主的覺得是小丑,他實際不過是生活中一個無關緊要的小角色,反而在詼諧幽默的同時透著一股善良,真誠,溫柔,它反映了整個社會不為人知的一面——社會不光有光鮮亮麗的一面,也有飢寒交加,食不果腹,拚命生存的一面。
把悲劇藏在喜劇中,通過個人的喜劇方式進一步來反映整個社會、個體的悲哀,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內涵,這比起表面上,形式上的電影作品更加耐人尋味。如果用形式和內容來說,拍攝手法,表演技巧,故事情節都可算作形式,可電影最重要的是內容,也就是向大家傳遞什麼——思想,情感,知識。普通的電影只停留在表面上,傳遞給觀眾的只是膚淺的信息,用來幫助觀眾娛樂消遣,帶來一定歡娛,並不具有其他東西。卓別林的作品偉大就偉大在這里,除了形式上帶來快樂,在內容上它更賦予了一種意義,而這種形式和意義中往往好像又包含著另外一層形式和意義。
我不知道他的作品裡有沒有一種悲哀:我們覺得主演的表情、動作非常滑稽,搞笑,所以放聲大笑,我們在笑電影中人物的同時,是否能想到他扮演的恰恰是我們中的某一些人?如果說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因為電影而笑,卻不知道我們笑的當中有一部分就是我們自己,這真的是一種悲哀,悲哀的不光是電影反映出的社會。
很顯然卓別林的藝術修養,一方面跟他的個人成長經歷有關。母親和父親都是演員,母親每次演出都帶著他,從小就教給他戲劇方面的知識,同時樹立比較正的價值觀,即使少年時生活很貧窮——母親失業,父親不付撫養費,母親依然避免他走向另外一種貧窮(物質的貧窮)———為了生存,小卓別林在酒館靠賣慘賣花,母親知道後阻止了他,並教訓他忘記了他父親是怎麼死的嗎(死於酗酒)?且告訴他,他們的貧窮和普通貧窮是不一樣。同時他的哥哥繼承了母親的品質,在他們功成名就時,哥哥總是有意無意提醒查理別忘記了自己。這對查理的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即使在後面取得巨大成功,名聲,財富,地位等,這些物質的財富並沒有腐蝕他,他始終保持著一顆藝術的心。這在整個好萊塢藝術娛樂圈是非常難得,很多明星在未成名前都有著一顆高尚的藝術之心,一旦成名,迅速被財富,金錢,名聲,毒品,地位,美女,美酒,性……給腐蝕,每天就是一種醉生夢死的狀態,無時不刻都在享受著縱欲帶來的快感,他們的藝術之心已經死亡,藝術上的成長已經停止。相比卓別林,能保持初心的,確實是非常難得的。
少年時代的貧窮雖然很苦,但也磨練出很多優良的品質,比方堅強,吃苦,忍耐,努力,勤奮,善於觀察………其中觀察估計對他的藝術修養有非常大的幫助,小卓別林會經常坐在街邊觀察路上行人,同時會和很多底層老百姓交流,有時會做些小買賣補貼家用,相信這對他藝術修養是非常關鍵的,再後來他去各國旅遊度假時,我很驚訝他能一句話就指出當地的特點,比方日本文化總是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去享受生活中簡單的片刻,歐洲人的文化中有一一種矯揉造作的成分,美國文化的自由是個笑話………
個人覺得卓別林少年時代的貧窮和她的母親還是有很大關系,完全就不知道存錢,有多少花多少,不知道省吃儉用,雖然她很愛自己的孩子,也拚命的工作,但最後結局還是挺慘的,自己瘋了,兩個孩子上寄宿學校,不過大兒子雪尼還是不錯,知道了存錢,做事有規劃,長大後非常善於理財,做生意。
其次在查理取得一定小名聲,包括後來的巨大成功,他都沒有停止學習的步伐,他沒有被物質財富給俘獲,也沒有為它們所累,而是知道去享受它,利用它。同時在精神上,他發現自己的不足,有些江郎才盡,他會主動的讀書學習,結交各種社會名人,他自己也沒想到,跟自己最要好的大多都是畫家,音樂家,科學家,作家,當然也會結交一些名流,政治家,xx爵士,xx親王,xx總理。比方毛姆,蕭伯納,愛因斯坦,羅斯福,約翰遜,丘吉爾,甘地………這些都是頂級智慧,頂級藝術家,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藝術上的成長肯定是巨大的。
當然他藝術上的成就離不開他的見識,他能到世界各地去演出,休假,參加各種社交,演講……無論是眼界,還是思維,格局上,絕對和小明星不能比的。
個人認為卓別林在藝術上的成就最大幹系還是是他對待藝術的態度,非常的認真,甚至有些苛刻和嚴格,別人把電影當成一種商品,他卻當成藝術對待,別人想著怎麼最快把電影拍出來,他卻絞盡腦汁的想著有哪些好的點子,觀眾喜不喜歡,觀眾會怎麼想。可以說他人都是想著消費,走過場,卓別林卻想著怎麼去創造,這樣的差異導致他和其他電影人的差別。(感覺所有偉大的作家,畫家,音樂家……都是在絞盡腦汁的想著創造,而普通人想著的是怎麼去消費,這也導致普通人和天才的區別)
從美國的發展看,個人覺得美國是一種對抗文化,缺乏內涵,沒有底蘊,缺少一種包含,底蘊,求同存異的內涵。他們的文化只表現在知識上,沒有歐洲那種深入的修養,並且這種文化完全成了精英圈的專屬,普通人很難擠入。感覺美國就像一個暴發戶,然後通過各種資源去吸引世界各地優秀的人加入美國國籍,就像直接拿來的一樣,缺少整個民族文化的沉澱。這樣的文化好像屬於一種初期,歐洲的文化有沉澱,有積累並且早就經歷過那種對抗——戰爭,文化,所以歐洲更加有內涵些。
其次對於美國,對於卓別林的成功,個人覺得離不開一種大膽的嘗試,大膽的冒險,大膽的談判,大膽的開價……電影之前基本都是戲劇,但卓別林敢於嘗試新的東西,當然同時代很多類似的人,開電影公司,開酒店,開酒吧,開電影院……這些敢於冒險的人,大多數都取得非凡的成就。所以勇於嘗試,可以打破一種界限,有時能踏上時代的列車,借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