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觀看《牧馬人》思考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的觀後感
一個人物質上富有並不一定幸福,平凡的生活也有幸福
⑵ 牧馬人電影觀後感
《牧馬人》這部電影可能80年代時正當年的觀眾更能理解,因為那就是屬於老一輩父母的年代,簡單純朴,很多事情說好了就不會變,很多人選擇了就不會放棄,祖國就是信仰。
而這些,正是這個快餐年代所缺少的,那些藏在生命深處的美好被時代的發展一點點的淡化。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不是缺少美好的存在,而是很多人都不相信美好。人心難測、爾虞我詐,快餐愛情、快餐婚姻,福利待遇、遠赴他國,好像這些才是時代的旋律,所以才會有很多人在現實的泥潭裡嚮往那片純白的天空。
其實細想,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片純白之地,有真誠質朴、詩和遠方,大家也都在為了那些努力走好腳下的路。單純也好傻也罷,執著也好堅定也罷,不爭不搶也好詩和遠方也罷。人生一世,便只有一世。找到自己做自己,才不枉人間一遭;敢愛敢恨赤誠勇敢,才不枉生而為人。
⑶ 牧馬人 觀後感怎麼寫
謝晉的電影牧馬人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今天重讀,又被70,80年代的那種價值觀撞了一下腰。很熟悉很親切。我曾經覺得自己有老房子情節,因為十歲以前住過蘇聯援華時蓋的那種部隊大院的房子,兩層,灰磚斜頂,沒有陽台,窗戶狹長,房頂很高。廚房很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現在路過這種家屬區會有一種心頓時安靜下來的感覺。還會刻意多呆一會,偶而也會夢到全家搬回去住了。仔細想想這種情結中房子可能只是載體,應該是是對那時候的生活方式的一種眷戀,因為當時太小,眷戀的那種生活方式到底是什麼我也說不清楚。
十幾歲的時候,早晨起來跑步,路過家屬區里一干休所,裡面是獨棟的老房子,看到了一個穿紅毛衣梳著齊耳短發的女孩子在院子里晾衣服。霞光照在她臉上,很恬靜,眼神純潔,當時就被震撼了。工作以後就沒再見過這樣的眼神
牧馬人情節很簡單,小說也不長。講一個在西北牧馬的牧民突然接到失散多年的父親的邀請去美國繼承龐大的財產,因為捨不得這方水土和妻兒,最終回來的故事。故事有三個主題思想,一:強調勞動換來金錢,和不勞而獲的金錢的區別。裡面從珊有一句台詞(對她兒子說的):「錢只有自己掙來的花得才有意思,花得才心裡安逸。我買鹽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賣雞蛋得來的錢;我買辣子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割稻子得來的錢;我給你買本本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加班打場得來的錢……」二:強調社會地位改變對愛情的影響。從珊(對他丈夫)說:「你是右派的時候,在我眼裡你是我男人,你平反了還是我男人,你要去美國坐汽車住洋樓你還是我男人。」三:強調知識差距無法改變愛情。當男主人公父親的女秘書,一個留美的美女問男主人公,怎麼和他不識字的老婆交流的時候,男主人公說:「人是高級動物,知識帶來的差距本來就很小,況且經歷也是一種知識。」
當然這種精神內涵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被推崇的,現在看來有點過,但是如果稍稍吸收一點的話也許會有助於在功利時代保持心態的平和。1:勞動獲得報酬,即使是微薄的,我們不說驕傲,但最起碼也並不可恥。2:婚姻就是一個共同體,應該抱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心態,從吃不飽飯的牧民到美國億萬富的差距不敢說,但最起碼賺點小錢掌點小權出點小名的時候就先別急著換老婆(老公)了。3:別老覺得婚姻需要什麼事業上的共同語言,只要對生活的態度是一致的就行,在家裡還原的都是最本真的自我,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你說的話她(他)不懂又怎麼樣,那就說點能懂的,只會說別人聽不懂的話那才叫有病呢。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MSN上一個做記者的女孩子跟我聊天,我問她如果你可以向上帝提一個要求,希望他把你的男人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你才滿意呢?她說,我提要求的話就讓上帝改變我了,要麼永遠美貌,要麼長生不老,這樣想要什麼樣的男人都有!
回答得很絕,但其實就我對她的了解,應該在內心深處也是對純潔的愛情有幻想的,只是遇不到所以才關閉了心。回頭看看,誰不是呢。
⑷ 牧馬人電影影評要專業一點,比如分析鏡頭,音樂什麼的
{{其中一些關於鏡頭的評論應該對你有幫助++
餘生也晚,《牧馬人》當年熱播的時候,尚未發蒙;如今,說得不好聽,快奔四的年齡了;因為謝晉導演去世,想到找來這部片子一看。
這部影片是有著不少瑕疵的。比方說某些演員的表演有點話劇腔,包括男主角許靈均的扮演者朱時茂,尤其是他獨白的之處 ---- 好似在朗誦課本。某些演員城市味兒太重,比如老大娘。電影語言也比較平白簡單,應該換一句話說,都比較「經典」。比方說,樹立人物高大形象,用仰視的鏡頭;男女之間的魚水之歡,用一個升降機拍攝草原的漫山遍野的野花,一匹白馬與黑馬在水邊奔跑;表現許靈均在勞動人民中得到了新生,就用小馬兒跟著馬群賓士表現;該用音樂暗示觀眾人物情緒的時候,都有恰當的音樂。但是,這些都絲毫沒有妨礙我從前天借來到現在一連看了三遍,為人物的命運,因為故事的發展而流淚。
從小處講,影片說了一些最基本的,最樸素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許,也是最美好的。人和人之間患難之時的真心幫助和關懷,夫妻之間最樸素最真摯的愛情,和相濡以沫的信任。
說這些情感和品質樸素,因為做這些事兒的人,沒覺著自己做了啥子了不起的,只覺著本著自己的心做了點兒該做的事兒,因此它們樸素。說它們最美好,因為它們如同一點點火種在最艱苦的時候,在最看不到天日的時候,讓一個人堅持和相信。我的父親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逃到鄉下躲造反派,人家下鄉來抓人了,農民們就把父親打扮成農民,混在他們一起在田裡割稻子,因此得以躲過一難。
而說到夫妻之間,影片中我最喜歡看的幾段是靈均和秀芝的幾場對話。
秀芝說,「我看出來了,我遇到了個好人。」 說這話的時候,靈均是個萬年老右;三十多歲的老光棍,家徒四壁,只有碗一隻,筷子一雙。
可是秀芝說「我遇到了個好人」。靈均只煮了一鍋粥,全部讓給秀芝吃,又躲出去喂馬,讓秀芝休息;拿出自己攢的所有的四十塊錢二十斤糧票,送秀芝回家鄉。
靈均平反了,秀芝說「我跟他結婚的那天起,我就給他平反了。」
靈均當小學教師了,秀芝說,「在我心裡,他還是那個許靈均。」
不論靈均是牧馬人,是老右,還是教師,抑或是美國某億萬富翁的兒子,秀芝擁有天生的一顆心一雙眼,能將一切外物剝除,看到靈均一顆金子一般的心,於是她也把自己的心「拔給了他--- 什麼都貴重。」 多麼可貴的「天賦」,多麼可愛的女人。
往大里說,影片勾起了也許是最最典型的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對祖國的愛,對大自然的愛,還有對生活的愛。我把電影借來,起初並未在意,先在電腦里放著,然後自個兒去廚房做晚飯。聽到片首的歌兒,「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悠悠的唱起來;一個渾厚的男聲吟誦著那首詩歌,真把心臟擊中了。雖然我從未去過大草原,可是感情是相通的;對於一塊生我養我的那片土地的眷戀和熱愛,被這首歌全部勾起來了。
如果要我認真說,希望這部影片在某些方面能夠(假如)有所提高的話,那我希望影片寫景能夠更震撼一些。比方說,在影片中有一段牧馬人趕馬上祁連山的鏡頭,那麼美的祁連山,趕馬上山應該能拍得更美更令人心馳神往。影片的效果會更好,感染力會更強。比如,想一想霍克斯的那部《Red River》中的萬牛過紅河,和牛群受驚狂奔的景色和震撼力。可是影片中那場雨中萬馬奔騰的景色都是假的,只見到前面的雨幕。
⑸ 政治是如何毀了一部電影(牧馬人)影評
藝術家最好還是不要觸碰政治,牧馬人就是壞榜樣。曾經的政治正確也會變成政治錯誤,在藝術上是致命的錯誤。想像一下賈樟柯用大段的旁白表達愛國之情,也許比喻得不恰當,但是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因為勞動人民樸素的溫情,所以我要愛這個國家(還是政府?)還真是一種邏輯復雜的感情
⑹ 牧馬人觀後感
「老許,你要老婆不要?」,隨著這一句話的走紅,時隔多年的這部老電影《牧馬人》再次躍進觀眾的視線,而《牧馬人》中的愛情故事,也令人贊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現如今的我們條件越來越好,對於愛情的認知也有了改變。很多人結婚都需要有車有房有存款,雖然兩個人可能還沒有結婚,但是連以後孩子上什麼大學可能都考慮了。
而對於兩個人的愛情,裡面參雜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而在《牧馬人》中,男女主的愛情是那麼的純粹。女主角雖然單純稚嫩,但是嫁給老許後,卻變得成熟懂事,不僅主動分擔家務,還知道心疼體貼老許。
而老許對女主也很好,接受了一無所有的女主,也並沒有高人一等盛氣凌人的感覺,而是真誠的對待她。也懂得心疼她。而且那個時代的街坊鄰里都非常的友好。
看了《牧馬人》後,感觸還是非常深的,畢竟這樣質朴美好的愛情實在難得,如果擁有了,一定要學會珍惜。
⑺ 電影《牧馬人》中都訴說了哪些情感你對影片有怎樣的感觸和認知
電影《牧馬人》中都訴說了愛情,親情,友情,師徒情等情感。在如此青澀的年代,青澀的愛情是如此的美好。「在我的生活中,忽然闖進這樣一個善良的人,我好像等待了多年的一天,終於來到了,她對我是這么的信任,和我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好像她也等待了我好多年。」
倏地,或許是我們將愛情太過於理想化的。「你是不是覺得我離不開你?」靈均的本能反應的這句話,現在細品來,突有一縷的凄涼之感。或許,人性不過爾爾吧。
牧馬人電影的背景
這部影片拍攝於1982年,由朱時茂和從珊主演。影片中的主人公許靈均在解放前,父母因封建包辦婚姻感情不和,父親撇下了他和母親到了美國。在父親離開後的第四天,母親去世。許靈均被教會學校撫養大,解放後當了一名小學老師。
在「反右」運動中,因寫了一篇關於英國政治制度的文章,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遙遠的甘肅祁連山腳下一個馬場放馬。孤身一人的他,在那個政治至上的年代,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毫無個人前途可言,他曾一度想到自殺,但後來還是頑強的活了下來。
獨特的生活經歷養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但他善良,做事踏實,在鄉親們中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在他們的幫助下,同時也因遠離政治漩渦的中心,他幸運的躲過了後來的文化大革命的沖擊。
⑻ 《牧馬人》觀後感
世界經理人文摘[digest.icxo.com]消息:謝晉的電影牧馬人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今天重讀,又被70,80年代的那種價值觀撞了一下腰。很熟悉很親切。我曾經覺得自己有老房子情節,因為十歲以前住過蘇聯援華時蓋的那種部隊大院的房子,兩層,灰磚斜頂,沒有陽台,窗戶狹長,房頂很高。廚房很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現在路過這種家屬區會有一種心頓時安靜下來的感覺。還會刻意多呆一會,偶而也會夢到全家搬回去住了。仔細想想這種情結中房子可能只是載體,應該是是對那時候的生活方式的一種眷戀,因為當時太小,眷戀的那種生活方式到底是什麼我也說不清楚。
十幾歲的時候,早晨起來跑步,路過家屬區里一干休所,裡面是獨棟的老房子,看到了一個穿紅毛衣梳著齊耳短發的女孩子在院子里晾衣服。霞光照在她臉上,很恬靜,眼神純潔,當時就被震撼了。工作以後就沒再見過這樣的眼神
牧馬人情節很簡單,小說也不長。講一個在西北牧馬的牧民突然接到失散多年的父親的邀請去美國繼承龐大的財產,因為捨不得這方水土和妻兒,最終回來的故事。故事有三個主題思想,一:強調勞動換來金錢,和不勞而獲的金錢的區別。裡面從珊有一句台詞(對她兒子說的):「錢只有自己掙來的花得才有意思,花得才心裡安逸。我買鹽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賣雞蛋得來的錢;我買辣子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割稻子得來的錢;我給你買本本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我加班打場得來的錢……」二:強調社會地位改變對愛情的影響。從珊(對他丈夫)說:「你是右派的時候,在我眼裡你是我男人,你平反了還是我男人,你要去美國坐汽車住洋樓你還是我男人。」三:強調知識差距無法改變愛情。當男主人公父親的女秘書,一個留美的美女問男主人公,怎麼和他不識字的老婆交流的時候,男主人公說:「人是高級動物,知識帶來的差距本來就很小,況且經歷也是一種知識。」
當然這種精神內涵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被推崇的,現在看來有點過,但是如果稍稍吸收一點的話也許會有助於在功利時代保持心態的平和。1:勞動獲得報酬,即使是微薄的,我們不說驕傲,但最起碼也並不可恥。2:婚姻就是一個共同體,應該抱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心態,從吃不飽飯的牧民到美國億萬富的差距不敢說,但最起碼賺點小錢掌點小權出點小名的時候就先別急著換老婆(老公)了。3:別老覺得婚姻需要什麼事業上的共同語言,只要對生活的態度是一致的就行,在家裡還原的都是最本真的自我,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你說的話她(他)不懂又怎麼樣,那就說點能懂的,只會說別人聽不懂的話那才叫有病呢。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MSN上一個做記者的女孩子跟我聊天,我問她如果你可以向上帝提一個要求,希望他把你的男人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你才滿意呢?她說,我提要求的話就讓上帝改變我了,要麼永遠美貌,要麼長生不老,這樣想要什麼樣的男人都有!
回答得很絕,但其實就我對她的了解,應該在內心深處也是對純潔的愛情有幻想的,只是遇不到所以才關閉了心。回頭看看,誰不是呢。
⑼ 如何評價電影《牧馬人》
我和很多網友一樣,都像是捅了《牧馬人》的窩,打開手機都是這個電影的短視頻,源源不斷的推送出來。粗糙的畫質,平淡的台詞,簡單的故事組成這樣一部1982年的老電影,或許是時代的浮躁,感情的復雜多變,才使得這樣一部老掉牙的片子在時隔幾十年的光陰之後爆紅網路吧?這或許是製片方,導演和演員們都沒想到的事情。
就是這樣簡單的一部影片,在歲月的交疊中蒙上了厚厚的塵埃,通過它,人們穿越了時空隧道,探尋到人真正該堅持的東西。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電影為觀眾樹立起物質積淀之上的意識形態,這是其高於生活的地方。
⑽ 電影牧馬人影評人生觀價值觀分析左右
影片《牧馬人》講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年輕人徐林君因為家庭出生不好,有位有錢的爸爸而被送到寧夏去勞動改造,在那裡認識了農村姑娘李綉支喜結良緣。雖然長在農村,但是她卻是一位有文化,有道德的年輕女性。「不是我們的錢我們不能拿,我們要花自己賺來的錢」這叫「志氣」。在那艱苦的歲月中,能說出這番話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換言之,如果放在當今的社會中,人們會做和選擇?金錢是很重要,可是比金錢更重要的是親情。古人雲:家和萬事興,說的就是這個,可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真可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親情暖人間
剝離開這紛雜世界的種種,我們要尋找的不就是這種義無返顧的支撐嗎?!
片中有這樣一段,朱時茂多年的右派身份得以平反,牛犇對老茂的媳婦說:「秀芝啊,你還真得請我喝一杯,許老師不光改政,現在還是國家教師啊!」秀芝:「我不管教師不教師,在我眼裡他還是許靈均。他就是當上官,我也不稀罕;再放20年馬,我也不嫌棄。」
有山珍海味了咱就吃山珍海味,要吃糠咽菜了就陪著一起吃糠咽菜,其實愛情就是這么簡單,但生活又沒那麼簡單?!
秀芝是理想化的女性人物,她當年是從四川逃荒嫁過來的難民,因差陽錯的跟了老茂,知足!老茂曾開玩笑說要跟海歸父親去美國,秀芝說:「你別嚇唬我,你走不了,我心裡有數!」她看中了老茂是個好人,她有難得的睿智。
看來好媳婦還要山裡找!呵呵
老茂稱自己得到的幸福完全是 一種奇特的偶然性的排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