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分求!!!畢加索一生的經歷!!!
慣性思維里,大文豪、大畫家都是這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
大家眼裡藝術家、文學家必定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才得到重視,
其實相當大一部分藝術家生前已經有一定名氣,只是那幾位死後才出名的藝術家,尤為出名而已。
1992年法國一家報紙的民意調查中,畢加索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10位畫家之首。
作為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畢加索一生輝煌之至,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
今天就不妨講一講畢加索吧~
在畢加索的畫,經歷自然主義——表現主義——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變換。在不同風格變化中,他始終保持著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
力。
▲▲▲
Guernica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派,他都汲取後獨創一派。在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
B. BBC藝術的力量觀後感
即使在
BBC
的一眾藝術類紀錄片中,這套
8
集的【藝術的力量】也絕對出類拔萃。跟很多同類片子四平
八穩的訪談風格不同,這個系列採用真人演繹、現場還原的方式,配上精到的視聽語言和
Simon Schama
個性化且極富感染力的講述,每一集都超級震撼,實在是講述傑作的精彩紀錄片,不容錯過。每集的開頭,
講述人都從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個疑問,然後在一個短暫但異常華美的片頭之後,答案慢慢從藝術家的
生平和其精神的激盪中浮現。更為強悍的是,根據具體內容的差異,每集都採用不同的視聽風格和結構方
式,難為製作者了。
內容上,如其名所示,
「
藝術的力量
」
,更准確的說,是藝術的沖擊和震撼力,所以這其中沒有優雅和
諧的文藝復興大師,沒有恬靜安適的傳統風景畫家,
8
集
8
位,全是血脈賁張的狂人,在世時,或者已享
有盛名,或者尚不為世所容,但其最好的作品都跟用來點綴和裝飾的情調無關,而是為了震驚世人,
SHOCK
!
顯然,首集絕不會是同時代的卡拉奇,而鐵定是脾氣暴烈、不可一世的殺人犯卡拉瓦喬,一位首次讓
底層人物形象出現在經典題材畫作上的惡魔,講述集中在卡拉瓦喬內心飄盪的魔鬼和天使,一場持久的爭
斗,罪人和救贖不是教堂里富麗堂皇的大師畫作,而滿布著現實的驚懼和血腥。
接著是倫勃朗,
17
世紀荷蘭俗世榮光的記錄者,但讓他真正偉大的,不是對虛矯美好的記錄,而是真
實的丑惡。和商業時代對應,這一集的節奏相對要輕快一些,但底下的陰郁一如既往。
第三集是柏爾尼尼,大理石羅馬的主要設計師。巴洛克時代,競相邀寵,彼此拆台(主要是他和博羅
米尼),爭風吃醋,大肆鋪張。柏爾尼尼的雕像飽滿、熱烈、情慾旺盛,本集一開頭,講述人說到一位法
國的參觀者,
「
如果這就是神聖的愛,那我再熟悉不過了。
」
特納的第四集,也顯然不會是著重那個享有盛譽的傳統風景畫家,那個特納師承自克勞德
·
洛蘭,描繪
著靜謐優美的英國田園風光。通篇講述的,是另一個特納,出身底層,困擾,不安,畫筆恣肆,驚世駭俗,
但保有著藝術家的激情和良知。
達維德(這個
DAVID
是法語的姓,很多地方翻成大衛,不準確)的第五集可能是其中最強悍的,因為
背景是鐵血崢嶸的法蘭西革命歲月,法國佬以再生的羅馬人自居,腥風血雨,風雲激盪。這一切都反映在
達維德的畫作上,從羅馬題材到現實革命,再到飛揚的拿破崙。這里會有一點意識形態上的小分歧,國內
的教材當然都把他說成是進步革命的桂冠詩人,而事實上他免不了有紅頂畫家見風使舵的一面,還有對革
命的褒貶,片中有句台詞,
「
(【馬拉之死】)後面可以是斑駁的牆壁,也可以是無盡的虛無。
」
梵高集因為有他的家信打底,
主要分兩個場景,一個是梵高在幽暗逼仄的小屋內自言自語,
不見天日,
另一個是廣角拍攝的金色原野、
炫目陽光,
一如梵高轉瞬即逝的悲慘生活和激勵後世的不朽之作。
片中說,
在梵高這里,
「
藝術取代了宗教。
」
畢加索集沒人來扮演他,取而代之的是轟炸場面的黑白紀錄片。本集的主線是,一個宣稱要砸毀一切
傳統標準的現代主義大師,如何在特殊年代重新找回藝術震人心魄的力量。現代主義藝術在畢加索這里,
至少曾經克服過形式玩鬧和孤芳自賞的毛病。
最後一集講的是羅斯科,一個在消費年代試圖給日趨麻木的日常生活找回震驚體驗和神話意味的反抗
者。他的畫我看著有點像是彪悍版的蒙德里安,但片子告訴我錯了,他根本就不是蒙德里安那樣的神秘主
義者。這位俄裔美國畫家經歷過哥薩克和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緊接著面對的是永無節制的文化工業、
消費快感、安迪
·
沃霍爾,還有搖滾樂,在他看來,這無異於又一場屠殺。他說,在過去一窮二白的歲月,
藝術沒錢,但人們反而可以無所顧忌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如今,一切都成了約定俗成的商品,還有所謂藝
術的力量嗎?所以他斷然拒絕了相當於今天
250
萬美元的報酬,不想為紐約四季餐廳作畫。很難跟人介紹
羅斯科那些濃烈的色塊,我們更熟悉更習慣的是早就熟視無睹的波普和招貼藝術。這一集開頭提出的疑問
是,藝術到底具有怎樣的力量,能改變我們,改變世界嗎?最後的回答是,不可能!
二
片子是從對畢加索早年作品的回顧開始,在那些時候,畢加索沉浸於自己的藝術世界,用自己無語倫比的
天賦以及技巧來顛覆他所繼承的傳統。
比如美,
比如歷史。裸體女人的魅惑在傳統中多少帶著神秘與魅惑,
而在《亞維農的少女》中,它卻變成了站成一排展示裸體的妓女。單手牽馬的將軍的手曾是標準的權力描
繪,在畢加索的曠野男孩兒中,同樣的單手與隨意卻被抽取了歷史與空間。他多麼熟悉他先前的偉大畫家
們對各種元素反復和熟練運用,可是畢加索卻堅決說:不!現在,形式大於內容。
這個時候的畢加索可不是畫得出
Guernica
的畢加索,他才懶得管政治。他的朋友說:
「
畢加索,那可
是我認識的跟政治最不沾邊的人了。
」
但生活的節奏還是要快過藝術,畢加索再次回到西班牙,跟他的新情人一起,見證著
30
年代西班牙
殘留的鬥牛場的血腥。死亡的人或牛,血腥的氣味。這景象對他而言實在難以忘懷。
1937
年的格爾尼卡,
轟炸機從穿著布衫或帶著禮帽的人們頭上飛過,幾乎是
「
不經意地
」
(
」almost casually」
)扔下幾顆炸彈。這
是一個黑色玩笑嗎?母雞在錯誤的地方下了蛋?這里可不是戰場。可生活才沒空去琢磨這些玩笑,格爾尼
卡只知道自己一下子從白天進入了黑夜,煙霧彌漫,房子著了火。黑白的世界印刷在黑白的報紙上四處傳
送,是想留下這一刻,還是僅僅想復制這黑與白?我們不知道畢加索是否也在看到這照片的時候考慮過這
問題,我們只知道:他決意創作他的《格爾尼卡》,那老早答應了世博會的約稿,卻久久久久沒有任何頭
緒的與當下的政治世界直接相關的傑作。奧,他知道,這會是個傑作,只要他能夠完成的話。
Simon Schama
對《格爾尼卡》評語是:畢加索再一次顛覆了藝術
——
不久前由他重新定義的現代派
藝術。這一次,畢加索不再刻意拒絕歷史,相反還伸出他強壯的手臂,要用他手中的畫筆重新承托起那沉
甸甸的傳統。他可沒辦法忘記普拉多美術館里那些曠世的珍藏,那在戰火中遭受著滅世的命運的珍藏。他
也沒辦法忘記自己的祖國最偉大的畫家
——
他自己的先驅者和珍視者戈雅。他們都在說:看,這是戰爭。
不是嗎?畢加索仍然是立體主義的大師,可是這一次,在《格爾尼卡》中,他挽救了立體主義潛在的分崩
離析的命運。他為它們重新注入生命的整體性,注入自己的愛與恨,憎惡與自責,堅持、絕望以及救贖之
歌。
就如同所有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畢加索在《格爾尼卡》中一邊巧妙地隱藏著他自己,一邊無畏地探索
著他自己。情人、情婦、孩子、母親、格爾尼卡、自然、鮮血、受傷的馬、瘋狂的牛、拿蠟燭的人
……
所
有的形象以及他們一起牽扯起來在他心裡頭奔涌的感情,畢加索都不放過。他睜大雙眼朝自己最痛的地方
的地方走過去,把他們畫下來,一筆一筆,一點一塑形。他如此深刻地體驗到了戰爭,只因他如此深刻地
在自己身上
——
自己的全部身心
——
體驗到了人性,完整的、無暇的、永恆的
——
也是無比脆弱的
——
C. 看畢加索畫觀後感
《格爾尼卡》,畢加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右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左邊,一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個雙臂伸向天空的驚恐的男子形象,一下於就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其絕望的姿態使人過目難忘。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 在這里,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D. 畢加索的故事
畢加索生平
畢加索作為法國現代畫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20世紀的藝術家、特別是西方藝術家,幾乎沒有未受過他的影響的。畢加索的藝術成就除去繪畫以外,還涉及到各種材質的雕塑、陶藝、書籍裝幀等方面。畢加索從9歲起就開始作畫,無論質還是量,都是驚人的,他的作品約達六萬件,僅油畫一項就在萬件以上。這位天才橫溢的藝術家在極其漫長的創作活動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讓他准確無誤地做到了。
父:荷西·路易茲-布拉斯科
母:瑪莉亞·畢加索-洛培茲
1881 10月25日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8/9 7/8歲 在父親(美術教師)指導下畫畫。
1889 8歲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畫的是鬥牛士。
1895 14歲 進入巴塞隆納的隆哈美術學校,其父於該校任教。入學考試是古典藝術與靜物寫生,依規定可有一個月時間完成,畢加索在一天之內就完成了。
1896 15歲 作品"初次領聖體"參加巴塞隆納美術與工業展。
1897 16歲 進入馬德里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但常不去上課,比較喜歡去"普拉多美術館"參觀。在那裡,他可以接觸到西班牙大師的作品:葛雷柯、委拉斯蓋茲及哥雅等。 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898 17歲 經常出入"四隻貓"酒館,開始與前衛藝術圈往來。結織卡薩吉瑪斯及日後成為其私人秘書的沙巴特斯。
1900 19歲 在"四隻貓"酒館舉行首次個展。與卡薩吉瑪斯首次前往巴黎,居住於蒙馬特區。
1901 20歲 好友卡薩吉瑪斯因失戀自殺,觸發畢加索以藍色調作畫,藍色時期開始。在弗拉畫廊舉行巴黎首次個展,開幕前就賣出15張畫。
1902 21歲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 22歲 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1900-1903年間三度回西班牙。
1904 23歲 定居於巴黎"洗衣船"。邂逅費爾南德.奧立維並同居,常去觀賞馬戲團的演出,粉紅色時期開始。
1905 24歲 以馬戲團題材創作"賣藝人家"等。畫展受到重視。結識潔楚·斯坦因兄妹。
1906 25歲 在羅浮宮看到伊比利亞半島的雕塑展,印象深刻。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
1907 26歲 創作"亞維農的少女"。到民俗博物館看非洲雕塑。參觀兩個塞尚回顧展。結識布拉克。
1908 27歲布拉克第一次舉行立體派畫作展。
1909 28歲 解析立體派開始。與布拉克成為鄰居。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1 30歲 首次把印刷字母放到構圖中。邂逅艾娃·谷維。
1912 31歲 與費爾南德分手。完成第一個拼貼作品"藤椅靜物"。與布拉克合作紙貼畫,發展出合成立體主義。
1915 34歲 艾娃因肺結核逝世。
1917 36歲 至義大利為俄羅斯芭蕾舞團作舞台設計,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瓦。
1918 37歲 與歐嘉結婚。因芭蕾而與上流社會接觸。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19 38歲 認識米羅。
1921 40歲 長子保羅(1921-1975)出世。
1922 41歲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4 43歲 以裝飾性立體派風格作許多靜物畫。
1916/7-1924年間多次為芭蕾舞台作設計。
1925 44歲 創作"舞",首次影射與歐嘉的緊張關系。參加超現實主義的首次展出。
1926 45歲 以集合物手法作"吉他"系列。
1927 46歲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雷莎·華特。
1929 48歲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姻婚危機。結識達利。
1931 50歲 於柏吉盧城堡設立雕塑工作室。參加超現實主義於美國的首展。
1932 51歲 以瑪麗-德雷莎為模特兒。
1933 52歲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佛拉系列版畫)。費爾南德.奧立維出版回憶錄。
1934 53歲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發表用織物做模型翻制的雕塑作品。
1935 54歲 6月與歐嘉及保羅分居。9月瑪麗-德雷莎與畢加索的女兒瑪亞出生。
1936 55歲 邂逅南斯拉夫女攝影師兼畫家多拉·瑪爾。
1937 56歲 創作"格爾尼卡"。
1939 58歲 同時畫瑪麗-德雷莎與多拉的同姿勢肖像。
1943 62歲 邂逅22歲的方斯華姿·吉洛。作集合物"牛頭"。
1944 63歲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 64歲 於慕洛完成第一批石版畫。
1946 65歲 與方斯華姿·吉洛同居。訪馬蒂斯。
1947 66歲 方斯華姿·吉洛生子克羅德。首次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中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
1949 68歲 方斯華姿·吉洛生女帕樂瑪。為世界和平會議作"鴿子"石版海報。
1950 69歲 獲頒列寧和平獎章。
1953 72歲 於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 73歲 與方斯華姿·吉洛分手。馬蒂斯逝世(畢加索曾說:"只有馬蒂斯才是真正的畫家")。開始創作德拉克洛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5 74歲 歐嘉逝世。
1956 75歲 與克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畢加索之謎"公映。寫信給共產黨,抗議俄羅斯入侵匈牙利。
1957 76歲 畫委拉斯蓋茲"宮女"變奏40餘張。
1959 78歲 作馬內"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 80歲 與35歲的傑奎琳結婚。
1963 82歲 繪制"畫家與模特兒"系列。巴塞隆納的畢加索美術館開幕。布拉克逝世。
1964 83歲 方斯華姿·吉洛出版回憶錄,造成畢加索與克羅德及帕樂瑪決裂。
1966 85歲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
1970 89歲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畫作捐贈給巴塞隆納畢加索美術館。
知道里有
E.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觀後感
這畫作是有歷史背景的!
F. 情迷畢加索-觀後感
迷戀畢加索並且不能自拔的那些女人,不是舞女就是年紀太輕的小女孩,15歲的,17歲的.總之都是些外表光鮮,腦中無物,愛慕虛榮,情慾旺望的女人.這也可見畢加索是色情專家,稍許有點變態,也影響到他的畫風,怪模怪樣,還叫什麼野獸派.
沒有一個有獨立思想,富有才華的女人會長久愛上他,那個叫什麼弗朗的女人後來不是離開他了.
畢的畫離現在不到40年,經不經得起考驗還是未知數.美國是個十足的商業社會,又是歷史級短的國家,一定需要一個本土大師來充其歷史,所以才如此吹捧他,把他的畫價定的這樣高.
不可否認畢的畫確有過人之處,但他的畫沒精神,沒靈魂,只能沖擊感官,引不起人精神上的共鳴,甚至美感也談不上.300年就能給他的畫定位,就讓時間考驗吧!
G. 幫忙給一下畢加索的《哭泣的女人》 的觀後感
多拉·馬爾(Dora Maar)出生時叫馬科維奇(Markovitch), 有時被人稱為「哭泣的女人」。她一直被認為是畢加索許多長期情婦或妻子中最撲朔迷離的一個女人。最近,「多拉·馬爾回顧展」先在慕尼黑、後在馬賽舉辦;展覽會展出了她的個人照片、繪畫以及畢加索為她畫的肖像。最近出版的一些新書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她是一位多麼有趣、多麼有造詣的人物。展覽會負責人是巴塞羅那批評家維多利亞·康巴利婭(Victoria Combalia)。豐富的展覽使我們有機會第一次評估多拉自己的藝術作品。
自1936年起,多拉與畢加索同居了近十年。但是,僅從畢加索的傳記和藝術去觀察多拉的生活和工作對她來說是不公正的。在遇見畢加索以前,她曾是一名專業攝影師,活躍在超現實主義者的圈子內;在與他分手後,她花了近二十年時間孜孜不倦地追求當一名職業畫家。然而,盡管多拉在四五十年代舉辦過個人畫展,但她猶豫不決,不想引人注目,有關她過去的詳細情況似乎快被淡忘了。她的晚年(直至她1997年八十九歲去世)都是在孤獨中度過的,有時呆在她巴黎的畫室中,有時住在畢加索為她在梅內貝斯購買的住宅里。直至1998-1999年間她住宅里的紀念品和藝術品拍賣後,她秘而不宣的許多生活細節才得以顯露出來。
多拉·馬爾專題研究最新成果中資料最豐富的當數即將出版的由阿根廷作家阿利西亞·杜昂·奧蒂茲(Alicia Dujoune Ortiz)撰寫的書(用西班牙語、法語和德語出版)。她澄清了圍繞多拉·馬爾的許多神秘傳說。對她的研究挖掘出許多關於馬科維奇(Markouvich)(她家將Markouvitch改寫成Markovich, 以免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視作猶太人)在阿根廷度過童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上學以及十三歲後到巴黎求學的新資料。說起多拉與作家、藝術家們的關系,特別是她與畢加索之間的戀情,她的書極具原創性和權威性。
杜昂·奧蒂茲也談及多拉對神秘主義的興趣,尤其在晚年,當她篤信天主教,與超現實主義者往來密切時,情況更是如此。德國新聞記者塔尼婭·福斯特(Tania Forster)在她關於多拉·馬爾的中篇論文中涉及了對多拉朋友們的采訪,其中包括對巴爾蒂斯(Balthus)的采訪。她恰如其分地對許多早先關於多拉·馬爾與畢加索關系的報道的准確性提出了質疑。與上述兩人的作品相比,著名超現實主義權威瑪麗·安·考斯(Mary Ann Caws)的著作雖經隆重推出,但令人失望。盡管考斯對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包括對多拉·馬爾自己創作的詩歌)有深刻的評述,但是她對多拉的攝影和繪畫的分析並不令人信服(她說多拉表現手法之所以「粗劣」,原因在於她是左撇子);同樣,她對畢加索作品的評論也難以令人信服。①考斯掩飾多拉的背景,使許多問題懸而未決,因為她並不知道某些文件的存在。比如,她推斷如果多拉與畢加索的戀情並不是始於1936年8月中旬的巴黎南部,那麼我們如何解釋畢加索為多拉·馬爾所作的第一幅畫,該畫註明日期為8月1日?或者那張報紙(1936年7月8日),畢加索在上面一遍又一遍地書寫她的名字:「多拉,多拉,多拉·米婭?」再則,考斯書中標題圖片的說明文字寫得很差。特別不幸的是,考斯的出版商買斷了多拉·馬爾資料三年的圖像權,並限制其他出版物進行轉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康巴利婭信息豐富的清單,這份清單還沒有在展覽會外面銷售過。
註解:①比如她把《花園里的多拉肖像》的主角描寫為「典雅,高貴,泰然自若」;但人們可以爭辯畢加索大膽創作的這幅戶外坐著的女人根本不是一幅肖像。
H. 看畢加索與公牛觀後感
對於一部八十年代出品的優秀國產動畫,我對現在才看到倍感遺憾。
這是一部有著藝術背景情節的故事,所以難免有人無法理解其中的精髓或總雲里霧里的一知半解提不起興趣點,這都不是重點,在社會大發展,全民不斷提高藝術修養及文化素質的時代推動下,這樣的故事最終會被大多數和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是不爭的事實,想必這也是本片製作的一個緣由,再次感謝這樣的藝術普及。
畢加索作為名聲在外的藝術家,如果你看過他早期的素描油畫等寫實作品,就不難理解其日後鬼都看不懂了的立體主義創作,這倒不是說他的東西太過深奧以至我們無法理解,而是因為你只看到了第一隻牛,對的,是第一隻,不是第二隻,也不是第三隻,只是看到了第一隻牛,所以你是覺不可能看懂第十隻的。從某種層面講,這樣的藝術在圖形變換中成為了平面設計的基礎課程,成為一個偉大設計的開端。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牛到最後還是牛,就算是一千步的變形它還是牛,沒變成馬或驢子,但在無所不有的設計生活中,客戶會指著第一頭牛問「這是騾子么?」,任憑你把第十隻牛進化的比畢加索還畢加索,一片狗血。
設計終歸不是藝術,即便深有藝術情結他也不是藝術,了解客戶操蛋的真實想法顯的尤為重要,他要的就是「騾子」這么簡單,別自己閉著眼死鑽牛角尖,這是我在看本片時所聯想到的一點點。
I. 畢加索與莫迪利亞尼 美術讀後感
讓我來告訴你:
「你了解愛情嗎?真正的愛情。你有沒有試過為了愛而使自己陷入萬劫不復?我有。」這是電影《畢加索與莫迪利亞尼》中的第一句台詞,也是最後一段。
《畢加索與莫迪利亞尼》是一部描述義大利天才畫家阿美迪奧·莫迪利亞尼的傳記電影。莫迪利亞尼36歲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也彌漫著哀傷和悲劇色彩。他是個猶太人,有著猶太人特有的敏感。驚人的藝術天賦既造就了他性格上的狂放不羈,同時,也註定了他悲劇性的命運。他比與他同時代的畢加索晚3年出生,倆人在繪畫這條道路上既是好友也是勁敵。然而,身為當時「巴黎畫派」代表性人物的莫迪,在畫界卻沒有畢加索那麼如魚得水。由於他孤傲狂放的性格,他的畫作在當時的巴黎遠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他窮困潦倒,卻嗜酒如命。他是個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義大利藝術傳統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畫派的前衛精神;他既將埃及、黑非洲和東方古代雕刻視為自己的指路明燈,又象波希米亞人一樣在內心中苦苦流浪;他既執著地追求藝術,生活在貧困之中,又沉迷於女人、酒精和毒品,過早摧毀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豐富的精神與感情生活,又處在絕望的孤獨里。
1917年,莫迪利亞尼邂逅了當時正在巴黎學習繪畫、比自己小14歲的珍妮·艾布特尼,溫柔漂亮的19歲姑娘立即吸引了他,這是他一生中直到最後才獲得的真正愛情。他對她說:「有機會,我要畫出你的眼睛。」他認為,必須徹底地了解一個人的靈魂,才能畫出一個人的眼睛。1920年2月24日晚,莫迪利亞尼因遭人襲擊引發肺結核去世。第二天早晨,已有9個月身孕面色蒼白身體纖弱的珍妮,帶著凄惻的微笑,像天使墜落凡塵一樣往窗外倒去,跳樓殉情而死。他們以及未出世的孩子被合葬在巴黎的拉雪茲公墓,後人在他們的墓碑上鐫刻著:阿美迪奧·莫迪利亞尼——不走運的畫家,在榮耀即將降臨之際被死神招去。珍妮·艾布特尼——忠貞不渝的妻子,為伴侶獻出了生命。
影片中,最讓人迷醉的是莫迪與珍妮在La Vie En Rose 背景音樂的伴奏下,在午夜的街燈下起舞時的場景,他們的愛情在那一刻迸射出了最絢爛的火花。
我知道所以你知道!
J. 關於一位畫家的電影
片名:忘情畢加索
導演:詹母斯.艾弗利
主演:安東尼.霍普金斯 茱俐安.摩爾
地區:美國
上映日期:1996年9月20日
劇情介紹:
改編自Arianna Huffington所著的畢卡索傳:Picasso; Creatorand Destroyer。畢卡索令人贊嘆的精力、創作才華與錯綜復雜的情愛關系,是這部片的精華。畢卡索在他已62歲時,與小他將近40歲的女畫家法蘭西絲相遇。此片彷佛是一塊五彩繽紛的畫布,描繪出他們兩人之間真實的愛情故事,法蘭西絲不顧家人的反對和畢卡索同居,兩人繼而展開一段長達十年且刻骨銘心的忘年之愛。在這十年中,盡管畢卡索年歲已高,但猶存的熱情與魅力,卻無法阻止他和其他的女人在一起,縱使法蘭西絲曾因此離開過畢卡索,至末兩人始終還是無法分開。安東尼霍普金斯栩栩詮釋出這位印象派繪畫大師令人贊嘆的精力、創作才華、與錯綜復雜的情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