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陰老腔的傳承
2006年6月1日起,在林兆華導演的《白鹿原》中,融入了華陰老腔的表演。一演就是30場,震動京城。同年6月5日,華陰老腔進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3月1日,它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台,因而引來了幾位美國和義大利觀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舉薦下,外國友人准備於5月9日到陝西去看華陰老腔,隨後為這支團體安排去美國和義大利的演出行程。據悉,這支鬆散的農民演出團體,暫名「華陰市老腔藝術團」。黨安華作為主管群文工作的文化館幹部,以及該團導演,已經帶領他們參加了106場演出,其中69場為商演。
這些團員的年紀在49歲至72歲之間。最大的王振中,人稱「白毛」,還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中老腔的配唱者。若是遇到農忙與演出有沖突,這些農民演員還要猶豫一番,是下地還是上台……雖然,當地文化局已經開始尋思辦個培訓班,不過這段再現說唱藝術走向戲曲的過渡階段的表演形式,早已面臨嚴峻的傳承難題。
最近華陰老腔專場演出在華山客棧每天晚上20:30演出,票價100,受到遊客的普遍稱贊!為華山旅遊添上了更多特色。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華陰老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陝西省華陰市雙泉村走出來的13位農民,昨晚登上了上海音樂廳的舞台,在「世界音樂周」最後一場演出中,彈奏著自製的六角月琴和鍾鈴,吼出了已流傳2000多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這一實在是很小的戲曲曲種,濃縮了黃河文明的原生態,也讓觀眾備感震撼——一般職業演員身上渾然不見如此蓬勃的生命力。
作為一種謀生手段,老腔皮影一貫是家族傳承的方式。諸多清規戒律讓它僅限於華陰張姓家族中留傳。除非至親,一般人不準入班。既已入班,不準再搭其他班社。劇本絕不外傳。這無疑大大限制了它的傳播范圍。所以時至今日,它依舊僅保留在華陰境內。
B. 電影白鹿原里唱老腔桃花源的人是誰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創作的長篇小說,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班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六娶六喪,神秘的序曲預示著不祥。一個家族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
C. 電影老腔里小鳳生的兒子是誰的
是白毛的,在黃河水面上兩人圓房而生。葛老大良心發現沒作惡。
D. 華陰老腔桃花源完整版
當又一次冬去春來,
當又一次花落花開;
四季的輪換也沖淡了一些過往,
——
E. 華陰老腔的名家
老腔藝人王振中,人稱「白毛」。他生來眉發如雪,對老腔有著出奇的領悟力。華陰人大都只知「白毛」而不知王老先生。王老先生不忌諱,還以「白毛」自居。「白毛」姓王卻也是張氏一族老腔的傳承。「白毛」年逾70,說起老腔就激動。王老先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對老腔音樂唱腔作了改革,豐富了老腔的演出效果。1993年,張藝謀拍攝影片《活著》,王振中成為劇中老腔的演唱者,隨著這部影片在國際電影節的獲獎,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調也因而走向世界。
從那以後,經常會有省外甚至國外的人,專程來到華陰市老腔藝人的家中,欣賞和了解老腔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在王老先生的家中有大量的手寫曲譜,其中不乏有幾十年歷史的手寫稿,很多曲子都是他自己創造的。
F. 電影老腔01:16:30之後古箏配樂是什麼曲子
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 (不錯的歌曲,聽完,心情很美麗,女子十二樂坊)
水漫金山,(只能算是電影里的插曲,不過蠻不錯,)
永恆的記憶(仙劍奇俠傳裡面的)
シバの女王 (※※※)這首歌曲,強烈,!! 一定要聽噢!!女子十二樂坊
十面埋伏( 不錯的歌曲,女子十二樂坊)
紫禁城 (個人認為不錯,女子十二樂坊)
這些都是我喜歡聽的,希望這些對你有用,! 如果有的歌曲找不到 ,可以用酷狗搜,,!!
G. 如何評價電影《老腔》
故事世紀二十年代(1921年)說起,在華山腳下鳳凰嶺山麓的蝴蝶泉村,主人公白毛是被靠演繹皮影老腔為生的邵家班班主邵喊天在黃河岸邊撿來的孩子,白毛和邵喊天的親生兒子小華同一天來到了邵家。
祖上傳下來的規矩是:老腔皮影是家族傳承,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孩子們一天天長大了,可是作為邵喊天唯一的親生兒子小華卻一心只想上學,堅決不學老腔,使邵喊天十分傷心和憤怒;可是撿來的白毛卻對老腔出奇的著迷和喜愛。白毛為了學老腔做出了許多讓邵喊天震驚和感動事情,加之白毛對老腔的痴迷和特有的天賦,終於感動了邵喊天,他不顧周圍的非議,打破祖上的規矩,收白毛做了徒弟,把老腔藝術傳授給白毛。
寄養在邵家班的小鳳,她和小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小華去城裡上學了。為了傳宗接代和老腔藝術的傳承,邵喊天讓小鳳嫁給了白毛,小鳳視白毛為親哥哥,她的心裡只有小華。婚禮上酒醉的小華和白毛大打出手。新婚之夜,白毛因為性功能的障礙而沒能與小鳳房事,從此拉開了白毛一生情感悲劇的序幕。
因白毛身上的銀鎖,小華從銀器店老闆那裡知道了白毛的身世,他毫不猶豫的上門告知了葛老大……
1949年全國解放,小華大學畢業分配到文化館,當了劇院的新任經理. 小華又上門請葛老大認白毛為徒,傳授技藝。
十個月之後(1950年),小鳳生下一個兒子,從此以後,老邵家終於有了老腔傳承的後人……
H. 跪求《老腔2014》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李彧主演的
鏈接:
I. 老腔的歷史傳承
大概2000年前,在黃河渭河的交匯處,有一座西通長安的水陸碼頭。碼頭上一群船工,他們拉船時總是一人起頭喊號子,眾人跟著一起喊,一齊用力。有人用一塊木頭有節奏地打擊船板,這號子便更有了一種號召,一種合力。黃河邊上的船工拉了100年,就這樣一人起頭喊號子,眾人齊吼齊合力。黃河邊上的船工就這樣拉了1000年,一人起頭喊號子成了一人主唱,眾人跟著一起喊成了眾人幫腔滿台吼,木塊擊板成了樂器,黃河岸邊有了老腔。於是,老腔成了戲,有了唱腔。
老腔用皮影表演。只要6個人就可演唱一出讓人盪氣回腸激動不已的戲來。一出戲由一人主唱,生末凈旦丑全擔,其他5人幫腔。主唱懷抱月琴,邊彈邊唱,還要打板打鑼和敲鼓。另一人挑扦子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別負責板胡、大號、手鑼、勾鑼、鉸子、梆子、鈴鈴和木塊擊板。近10種樂器由5個人承擔,每個人身邊都是幾件家什,放下這個便拿起那個,搭檔配合自然是十分默契。這些古老原始的樂器竟能演奏出鏗鏘而悠遠的旋律,有力地烘托著老腔的唱腔。老腔帶著一人唱滿台吼的氣勢,帶著以木擊板的震撼,去唱征戰和剿殺,去唱犧牲和失敗,在老腔台下聽老腔,那一聲似乎從腦後發出的略帶沙啞的唱,厚重而深沉。
它唱出得勝的英雄氣吞山河的豪邁,唱出失敗的英雄馬革裹屍還葬的粗獷和豪邁,唱出陝西人的冷倔和蒼然。在老腔台下聽老腔,彷彿考古學家找到了古戰場,聽到了刀槍劍戟的撞擊和古時的人喊馬嘶。在老腔台下聽老腔,心胸會慢慢地裝進大山和江河,驅趕去戚戚的小氣,生出一股豪氣,一股無畏。
老腔戲劇目以三國故事為最,計有《長坂坡》、《出五關》、《取西川》、《收姜維》、《定軍山》、《戰馬超》等30多本。 經過數十代傳兒不傳女的宗族復制,到今天,僅剩下七八個演員,加上幾位只能伴奏,不會演唱的演員,全國一共只有十二位老腔演員。然而,老腔老調,蘊含著無數藝術閃光,滋養著當今文化人的藝術生涯。金庸先生登臨西嶽華山,在觀看老腔皮影戲後,不禁興奮題詞:喜觀老腔皮影戲,精彩無比,嘆為觀止。張藝謀、趙季平、葛優等文化藝術界的腕級人物也都從老腔里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打造更多更好的精品。
華陰老腔藝術團中年齡最大的是76歲的王振中老人,最小的也已58歲。據王振中介紹,老腔原來是以皮影的形式表演,表演者在幕布後邊,原來唱一本戲就一個人,生旦凈丑都是他。在成為國家首批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後,這些老人們的生活改善了不少,還走出國門,演到了美國。 2011年度國產大片《白鹿原》,在國內打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華陰老腔在大銀幕上唱起來,「很陝西」。據了解,因為是拍攝《白鹿原》這部電影,很多老腔藝人慷慨演出,片酬也不高,很多老腔藝人還客串了演員。
電影《白鹿原》的音樂橋段是陝西老腔《將令一聲震山川》。片段內容為段奕宏飾演的黑娃和眾麥客,在收麥吃飯歇息之際,和眾麥客隨性吼起了秦腔。網友評價,華陰老腔歌聲豪放粗獷剛烈,幾千年彪悍犀利的秦人風貌,瞬時激撒在觀者面前,令人血脈賁張,曲風刺激程度堪比現代金屬搖滾音樂。不過這短短8分鍾,也足夠震撼,令網友覺得很給力。
2011年10月5日晚陝西華陰老腔藝術團在北展劇場正式公演情景演唱會《活著》。據了解,參加話劇《白鹿原》演出的全班老腔藝人此次均來京參加演出,王振中說,觀眾都喜歡老腔里「火爆高亢的」,但其實老腔里也有「纏綿細膩的」。這次他們的演出,唱的都是老腔中比較著名的唱段,其中也有柔情的《人面桃花》。 2011年11月18日至20日,「首屆中國新農村文化藝術節展演」在風景秀麗的四川達州隆重舉行。華山景區渭南華山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表演的華陰老腔一舉獲得最佳演出獎——《金土地獎》,彰顯了華山景區文化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 渭南華山國際文化傳播公司一行15人帶著華山景區和陝西文化藝術的重任赴達州參加匯演。如何把節目淋漓盡致地展現給全國的觀眾是我們一直考慮的問題。在3天的緊張聯合綵排中,老腔演職人員把每一次排練都當做一次真正的演出,並對每次綵排都做了全程視頻記錄,利用休息時間認真觀看自己在台上的表演,不斷糾正自己的缺陷,增加老腔震撼力,力爭把自己最好的水平發揮出來。領隊李衛業和藝術顧問王朗軒二位負責人一遍又一遍地認真指導,揚長避短。楊瑞卿同志也不斷同工作人員聯系胸麥、字幕幻燈片及有關演出事項,確保演出不出意外。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日閉幕式的演出中我們的老腔發揮幾乎接近極致,台上的演唱聲和台下的喝彩聲匯成一片,老腔一瞬間爆發的震撼力征服了現場所有的觀眾。
J. 如何評價《老腔》這部作品
最近看了《老腔》,覺得很不過癮,就找出《變臉》重新看了一遍。有意思的是,有很多網友留言力挺《變臉》,而且幾乎所有留言都顯示了是在《百鳥朝鳳》之後才知道吳天明,才知道《變臉》。但這也說明,人民群眾十分渴望欣賞優秀的電影。相比於《百鳥朝鳳》,我更喜歡《變臉》。二者題材相似,但後者更老到,更克制,更能從芥子中見須彌,也更令人回味。我曾經寫過一長篇文章謳歌《百鳥朝鳳》,但還是應該承認,吳導可能太急,劇情設置上有些地方過於刻板,缺少圓轉融通,沒能做到像《變臉》這樣,如長江大河,連綿不絕。《老腔》於2014年殺青,於2016年底上映,據說和《百鳥朝鳳》一樣遭遇了「0排片」的尷尬。如果問一下度娘,還看得到類似「電影《老腔》上映受阻,好電影一定要下跪才能讓人們去看?」這樣煽情的文章。但《老腔》可能是一部有誠意的電影,不過,絕不是一部好電影。從題材上看,《老腔》無疑是有情懷的。但一部電影,或者是其他什麼類型的藝術作品,成就他的不是情懷,也不是題材,而是形式。題材再好,缺少有效的組織,那就等於零。這方面,《大話西遊》一、二和後續的無論是周星馳的《西遊伏魔》還是劉鎮偉的《大話西遊》三的對比,就是鮮活的例子。前者成功的剪輯使一部莫名其妙的電影有了無窮的解讀可能,後兩者則完全達不到相同的水平。《伏魔》延續了《喜劇之王》之後的周星馳的一貫風格:整體平庸,偶爾有亮點。《老腔》也一樣。偶爾有亮點,但繼之而來的下一個鏡頭馬上就抵消了這個亮點,因此很難看明白導演的意圖到底是什麼。更麻煩的是,這部片子跨度實在太大,從1930年代一直拍到1980年代,如此薄弱的技術,真的很難撐起這部片子。
《老腔》的另一個尷尬就是,電影的架構太宏大。乍一看,還以為是另一個版本的《霸王別姬》。我猜導演肯定有這樣的雄心。這一點是必須點贊的。但宏大的布局需要技術支撐。歸根結底,還是形式的問題。各條線索,哪條該深入發展,哪條該一筆帶過,這需要認真斟酌。很難想像,如果《射鵰英雄傳》去大力描寫郭靖和華箏的情感糾葛,那這部書會成為什麼樣子?《老腔》的問題就在於,他既要把郭靖和黃蓉寫清楚,也不放過郭靖和華箏,甚至還想順便再寫寫郭靖和穆念慈。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怎麼可能寫得清楚這么多線索?那就只能每條線索都打蘸水了。
最後,可能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是,這部片子缺少意味。同樣是講某種民俗的,《變臉》和《百鳥朝鳳》充滿了隱喻和象徵,使人回味無窮。《老腔》致力於摹仿的《霸王別姬》就更不用說了,知名度比《變臉》《百鳥朝鳳》都要高,內涵也更豐富。這些片子就像放置了多年的白酒,入口綿軟,但後勁十足,稍一不慎略微貪杯,還有可能大醉一場。《老腔》卻像一碗白開水,固然和白酒一樣一眼就看到底,但喝起來卻寡淡無味。問題是,它還不是一碗白開水,而是個火鍋,似乎要令人五味雜陳,卻是白開水的效果。
這使所謂的情懷顯得十分廉價。技術水平達不到,要靠情懷取勝是很難的。反而會使人覺得是在販賣情懷。
但我還是要為這部片子點贊。事實上這部兩個小時的電影,我分了兩次才看完。於我而言,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但無論從情懷,從野心,這部片子都令我感動。和那些票房動輒十幾個億的國產大製作相比(具體是哪些,我就不點名了),這部片子更值得觀看。它也應該有更多的空間生長。連那些爛片都有了那麼多空間,那麼多粉絲,這么一部有野心的片子,為什麼不能有更多的空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