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望月》讀後感
學生讀後感觸很深,有的孩子說讀後的感受覺得月光很美,很明亮。有的孩子還能感受到了月夜的靜態美。學生通過不同的讀,說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讓學生再次的進一步走入文本中。然後讓學生理解文章的詞語,再次體會文章。老師又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帶上優美的音樂和動人的畫面給學生再次創造情景。讓學生更喜歡文字,讓文字走入學生內心之中。讓學生更融入文本的情景中。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月夜的靜與美。杜老師緊接著出示課文後幾自然段時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小外甥的活潑,聰明,機靈神秘童真的天性。然後進一步文字變換,以詩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更能走進文章的情景當中,學生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更容易感受到小外甥望月的樂趣,感受到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富有想像。學生更能讀出詩的韻味來,讓學生從而喜歡讀詩,寫詩,在生活中做一個有詩意的人
❷ 望月讀後感
望月讀後感
月亮,是美的。它總能帶給人們很多美麗的幻想。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都以「月亮」為題材,創作出了流傳千古的美文詩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表達出了蘇軾格外思念弟弟的濃濃的手足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體現了詩人李白望著明月,低頭徘徊,想起了那遙遠的故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充分表達出詩人張九齡赤誠火熱的相思之情。
這樣和那樣關於月亮的詩句還有很多,下面我再給大家講述一段關於月亮的小故事吧!
夜深人靜,皓月當空。「我」悄悄地在甲板上坐下。偶然一回頭,看見我的小外甥正在旁邊,隨即他調皮地對我眨著眼睛說:「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說要和我一起比賽背關於月亮的詩,我也就答應了,我們倆就在月光下,開始你一嘴,我一口的開戰了……
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下。
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小外甥突然問我:「你說月亮像什麼?」我不知該怎樣回答,就笑著反問小外甥。他立馬就說:「像是天上一閃一閃眼睛。」
小外甥的這一番話,讓我對月亮展開了幻想的翅膀……
讀完全文,頓時覺得心曠神怡,月亮,是天的眼睛,是天派來的使者,讓人間充滿美麗的氣息……
❸ 放學後觀後感200
放學後觀後感
這部電影開頭講述的是名叫望月一個少女自殺,自殺前錄了一段視頻。
本來案件是要以自殺結案的,但是辦案的警官覺得有問題,緊追不舍。後來教練的妻子就被人襲擊了。
隨著對襲擊人的調查,警官們發現了蛛絲馬跡,襲擊的人是望月的跟蹤狂,他說:望月小姐被教練控制了,在自殺前2個月曾經約過他,望月小姐對他說一年前她曾經企圖自殺。那次自殺還是教練阻止的。他還把那次的交談錄了音。
教練說女孩曾經自殺過,因為從國家隊落選了,然後向他表白了,所以他不知道怎麼講。但是在說女孩自殺的方式,教練說她是想上吊。沒有看到過錄像機之類的。
後來警官發現瞭望月一年前的日記說自己曾經自殺過,還留下了錄像帶。老警官就一直看錄像帶,然後發現了端倪:在錄像帶中,女孩右手中指上纏有膠帶,而現實中沒有。
他把教練約到訓練室,正式逮捕了教練。
教練承認了自己謀殺瞭望月,一年前望月自殺的時候,他與望月後來發展了婚外戀,但是他發現望月越來越瘋狂,甚至想殺了他老婆,他就想把望月殺了。他說要拍照望月剪短頭發,沒想到望月剪短了頭發,穿著與錄像帶中一樣的衣服出現了,他就以一年前望月自殺的方式殺瞭望月。
但是劇情最後來了一個大翻轉,教練在走的時候發現了錄像帶中弓箭上的蜘蛛,他記得他在望月死亡的現場也看見過,他想,怎麼會一年前的錄像也會有這只蜘蛛呢?難道是望月重新錄了錄像帶?
其實望月在他說讓她剪短頭發的時候就知道了教練要殺她,她在教練殺她之前,在記錄本上留下了自己自殺的日記,之後帶上耳環,給手指上纏上膠帶,重錄了錄像帶。
「別了,教練。」
這是一個陷阱,教練以為自己以愛情為餌設下了陷阱,而望月是以自己當成了誘餌。
扭曲的愛情啊……其實我不理解這種愛情,把自己葬送的愛情。自尊自愛才是真正的自我不是嗎?把別人當成自己生活的支柱簡直是太傻了。
不過我敬佩她,這樣毅然決然的,飛蛾撲火的愛過了。
❹ 望月有感有哪些「感」
望月有感1
預習語文課《望月》這篇課文時,我被作者趙麗宏勤奮讀書的事跡深深感動了。趙麗宏從小就是個「書
蟲」,讀書不管時間場合,「只要拿起一本有意思的書,就能沉醉其中,忘了一切」,走路讀,吃飯讀,睡覺讀,上廁所也讀,常常讀得入迷了,大人叫喊才會把他從痴夢中驚醒。從小學高年級到中學,他把一些中外文學名著,都讀了一遍。他說,當時「我讀得多而雜,讀得囫圇吞棗,讀得沒有章法,然而就是靠著這樣的閱讀,使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使我深深地愛上了文學。」
1982年趙麗宏大學畢業後到《萌芽》雜志社工作。那時,他住在浦東,每天坐公共汽車經過黃浦江隧道,要花很長的時間到市區雜志社上班。由於「在車上的時間是特別難熬」,他每天手握一本好書,在公共汽車上聚精會神地讀書,任何雜訊都不能幹擾他的情緒,即使有人擠他,推他,他都木然無知,因為他正「躲進書里作一次愉快的旅行」。
讀書成就了趙麗宏的事業,他成了著名散文家和詩人,他出版的散文集、詩集、報告文學集有70多部。作品曾30多次在國內外獲獎,並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
《望月》,讓我望到了從小勤奮讀書的榜樣。
望月有感2
古人總是舉頭凝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頭創作流芳百世的詩詞,回頭思念遠在天邊的戀人。
若是有月亮的晚上,我總喜歡站在陽台上,痴痴地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月初的時候,它像一小牙西瓜,慢慢的,待到十五的時候,它就成了一輪圓月。看著它是那麼的高不可攀,神秘莫測,讓人可望而不可及。可當你仔細看它時,又覺得它是那麼的柔和,慢慢地自己的心也被它融化了,平靜了下來,心如止水。
想那月圓月缺,本是一種自然規律,可有多少文人都吟誦它,用月亮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就連現代人也說:「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愛你有幾分,月亮代表我的心」。每個夜晚的月亮都彷彿有一個故事,一些變幻的臉,一些被人遺忘的名字……什麼是悲,什麼是喜呢?人生只不過是像一輪月亮,有圓有缺,有失有得。
一年四季的月亮,在我的眼裡是不一樣的。春天的夜晚,坐在老家的院子里下,望著圓盤一樣的月亮,好像看到嫦娥正在月宮里邊舞邊唱,玉兔在旁邊伴舞,吳剛在不遠處砍桂花樹,那是多麼美的場景啊!自己的心也隨之靜下來,便能聽到各種植物生長的聲音,讓你感到生命旺盛的精力,覺得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如此的美妙。
夏天的夜晚,坐在院子里一邊乘涼,一邊賞月,聽著不知名的蟲兒的叫聲,聞著成熟的莊稼的香味,你也會陶醉的。夏天是繁忙的,是農人收獲的季節,望著那沉甸甸的麥穗,農人的眉眼裡都是笑。秋天的夜晚,更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望著那圓圓的月亮,又是另外一種意境。冬天的夜晚,特別是有雪的晚上,月亮出來了,如同白晝,你走在雪地上,身後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腳印,讓你不由得思索該如何走好這漫長的人生之路?
看著這月光和這晶瑩潔白的雪,你也會想到白雪公主出來了,和七個小矮人正在跳舞,唱歌。何況還有雪萊的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每每望月,我都會想七「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古往今來,描寫月亮的句子數不勝數,耐人尋味。
望月有感3
每當我仰望星空,總是會看見那明亮的月亮,被眾星拱著,看上去是那麼可愛,那麼鮮明;還有它身邊的流雲,也被穿上了一層彩色的衣裳,翻著淡黃色的波痕,給人的感覺是不可替代的完美而隨和。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在靜止,又好像一切都在緩慢地運動。綿綿的流雲也被這嬌美的明月所折服,蒙矓在這月色中,圍著它轉著,遲遲不想離開它身旁,也不想脫掉身上這漂亮的衣裳。似乎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東西在無形地醞釀著,也給靜謐的夜空增添了幾分神秘;就連風也悄悄的躲進了樹叢,沒有驚動一片樹葉。一切都在深沉的睡著,彷彿時間也跟著停止了。
月亮啊,你為何總是在迷人的夜晚才露出那張秀美的臉?是什麼讓你又如此的魅力,讓人每晚看著同樣的你都不煩?人們用你來表達著世上最浪漫的東西,你曾使一位偉大的詩人一生都為你沉醉,並寫了許多關於你的詩篇。這些你是否都還記得?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我不知道你曾經是什麼面貌,但我知道,你一直都很孤獨,然而你始終都沒有厭倦過這種重復了幾十億次的日子,你一直都在向人們展示著你最完美的一面。盡管這完美並不是你與生俱來的。由一彎月牙變成一輪圓月,再由一輪圓月變成一彎月牙,就這樣常年重復著,沒有絲毫改變。
你不覺得疲憊嗎?為什麼總是要讓人們知道你是最完美的?為什麼總是要讓人們把你迷戀?你把名利看得太重了,而且你總是喜歡用漂亮的一張臉來征服人們。誰不知道,這僅僅是你所帶的一張面具,卻始終隱藏著自己丑惡的一面呢?你可曾知道,正是因為你的過分虛榮,天神才使你在幾年之後露出你真正的臉。雖然你想盡力的在那時反射出柔美的光,但「謊言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在那圈光環的中心,卻還是黑洞洞的一片,像是一個古老的山洞,又像是一口枯井。更讓你沒有想到的是,那一天,人們用盡各種方法去看你那張醜陋的臉,觀察你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而你,卻仍不知悔改的,不知疲倦地向人們展示你那張虛假的臉。
望月有感4
今天晚上,我望著天上半圓形的月亮,突然有感。於是,我在思考,我不是像古人一樣在感慨自然風景的美好,相反,我在思考的是一個未知答案,也從未有人思考過的天文問題。
我在思考,假如哪天宇宙突變,月亮像小行星一樣突然撞向地球,那地球會不會像幾十億年前那樣,火山地震一大片,從而造成板塊分裂移動呢?
月亮,本來就是一顆小行星,而且是專屬於地球的私人衛星。是唯一一顆圍繞著地球的軌道運行的行星,是被地球引力吸引運行著的。假如月球撞入地球,那人類將會面臨一次頻臨滅絕的大危機,或者,由於宇宙至今還在不斷地擴張,地球也在跟著不斷地擴張,這樣一來,地球的體積會越來越大,也許月球撞擊面太小,產生的地震帶波動范圍不是很廣,這樣的話,人類可以逃離完全滅絕的危機。在幾億年前,地球上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生物——恐龍稱霸支配著地球的動物界長達一億六千萬年之久。根據科學家的猜想和推測,大概是一次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從而引發了大面積的火山地震,就是世界末日,恐龍滅絕。然而,地球上的'物種卻沒有滅絕,在恐龍之後,出現了很多新物種,直至人類出現為止。
如果月球真撞擊了地球,而且引發大面積的火山地震爆發現象的話,那我想,人類,或許不會全滅,因為人類掌握了先進的,超越自然的科技,能夠在災難發生時迅速逃離地球,定居到銀河系中其他適合生命生存的類地行星。但由於災難的突發性,以及宇宙移民技術的局限性,世界末日所造成的食物有限性,大半人類都會死,事情如果稍微不嚴重些,死一半是絕對可能的。真到了那個時候,我想,地球上應該會再次出現劃時代的生物群吧,也許會出現另一種智慧生物也說不定,到時候,也許,地球到時候會出現與人類完全不同的高文明國家和建築。
地球與太陽系其他行星不一樣,地球是一個有生命的行星,它是由水圈和岩石圈,大氣圈包圍的行星。其中水圈面積佔了大半,體積也最龐大。如果月球到時候真撞了地球,那我想,月球應該會沉入海洋,為地球新增一塊大陸,而新增的大陸,也許會與原有的大陸相連,也許也會孤立在海洋中央,形成與眾不同的文明和生物群,就像傳說中的姆大陸和亞特蘭蒂斯文明,海平面的話,應該會上升許多,從而淹沒原有大陸部分低地,在山脈地區形成新的島鏈群。
我還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如果月亮撞擊地球,人類還沒完全滅絕,在地球上殘存的話,那房子也會倒塌一大片,到時候,我感覺,房價應該會大跌,會變成世界上最不值錢的行業,將會退出行業類。因為新大陸的形成,讓人類遍地都可以居住,只要是適合生存的地方都行,而且再也不用擔心人口大爆炸了。
到時候,地球上將會出現一次新物種大爆炸,原先的舊物種應該會像恐龍時代一樣,全滅或者憑頑強的適應力殘存下來。
望月有感5
微風徐徐,蟬聲隱隱,此時的月亮靜靜地躺在稀薄的雲層中,皎潔而清幽,猶如冰雪純凈的美人。
我倚在陽台上,風兒輕輕柔柔地拂過我的發梢,牽動衣邊,送來安詳特有的清香,我憂郁著。
人動,影移,月相隨。
圓月越升越高,她那銀盤似的臉,流露著別異的笑容,一深一淺,一淺一深,有著淡定,高雅,脫俗的氣質。月亮睜大眼睛,和藹地望著高山與大廈,鈴聽著溪流與風吹樹梢的聲音。我的心境似乎與自然的景緻融為一體了。我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在那個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清凈安詳的境界中了。
多久未曾漫步於月下,多久未曾淋浴在它的清輝之下了,多久未曾擁有這份寧靜與淡然了。我只記憶得小時候的夏天常常坐在長涼椅上,倚在爺爺奶奶的身旁了。而現在每天只是在忙碌於學習中,頻頻入耳的秒針快速飛奔的聲音,與時間搶時間,與效率爭著效率,每一下課,一抬頭就是各科老師部置的堆積如山的作業。
今月曾經照古人,但在今人的眼中,月成了什麼?暗淡了「月是故鄉明」。如今的月似乎一種擺設,對於那些大老闆,似乎更暗淡了月,更希望有更多的明月,賺更多的金錢,挌更多的客戶。科學需要進步,但社會也需要內涵,人類的心靈更需要凈化。而一個只有科學的社會不全是人類美好的生活。
此時,疲倦的月亮躲進了雲層休息了,只留下幾顆星星在放哨,明天還是如此。
❺ 望月有感有哪些感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飢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戰亂災荒祖先產業盪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鄉各西東。
戰亂過後田園荒蕪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離散。
顧影自憐好像離群的旅雁,行蹤不定酷似無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親人都會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注釋
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關內:關內道,轄今陝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
阻飢:遭受飢荒等困難。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主簿。
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陝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荒,一作「飢」。
世業:祖傳的產業。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田」,人死後,子孫可以繼承「世業田」。
羈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蕪零落。
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爭。
弔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千里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群。
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
九秋蓬:深秋時節隨風飄轉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遊子在異鄉漂泊。九秋,秋天。
鄉心:思親戀鄉之心。
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❻ 《望月有感》內容
原文 作者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 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 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心五處同。
2注釋
1、世業:世代傳下的產業。
2、羈旅:猶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兩種武器,這里指戰爭。
5、根:喻兄弟。
3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飢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和在烏江的十五哥,並給符離和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亂以後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弔;
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4賞析一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飢饉災難深重的年代裡,祖傳的家業盪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弔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麼象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弔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朴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採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5賞析二
�這是一首抒情詩,約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後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節度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接著中、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由於"河南經亂"使得"關內阻飢"。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詩以白描手法,採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每個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言辭清麗,不加雕飾,句句扣緊主題,意蘊精深,情韻動人。
6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下人,晚年寓居洛陽的香山,自號香山居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祖籍山西太原,後遷下邽(今天的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白居易父親後來在河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於新鄭縣(今河南新鄭)東郭宅,在新鄭生活到12歲,後為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遷居卒於武宗會昌六年。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古代山西詩人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白居易了。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後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時代需要大詩人,白居易適逢其時。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後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少年時代又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對社會各方面都有所了解。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這位傑出的詩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眼看還要繼續亂下去,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隨後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後來又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也寫得較好,歷來為人稱道,詩雲:「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從這些詩中可見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贊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這首詩,確見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長安,顧況為之延譽後,白居易有時居長安,有時在別處,曾去過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結了一些詩人,真正開始了他的詩人生涯。他27歲方從鄉試,次年為宣州刺史崔衍所賞識,送往長安應試,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以第四名及進士第,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歲時自洛陽徙家於秦,卜居渭上,距長安約百里,到35歲時,罷校書郎,隨後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就在授翰林學上這一年前後,娶楊虞卿從妹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
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在此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親去世,白居易丁憂居渭村,而他的愛女金鑾子也在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貧又病,好友元稹時常分俸濟其困難。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後因上疏請急捕刺武元衡者,為宰相所惡,被貶為州刺史,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此次連續被貶,對白居易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和教訓,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為避禍遠嫌,「不復愕愕直言」,「世事從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稱為「天涯淪落人」,以游歷山水、作詩為事,慕起陶淵明來,希望作個隱逸詩人,並轉而事佛,企圖從佛教中求得解脫。總之,被貶江州司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轉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後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還。憲宗崩,穆宗繼位,授中書舍人,後又拜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轉上柱國。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奮,詩雲「得水魚還動鱗發,乘軒鶴亦長精神。」但因當時朋黨之爭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麼作為,而且「終日多憂惕」,驚嘆「高有罾繳憂,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權幸讒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請求外任,於長慶二年(822年)出為杭州刺史,避開了朋黨殘酷傾軋的朝廷,從此思想進一步消沉,詩雲:「誰知名利盡,無復長安心。」「敢辭官遠慢,且貴身安妥。」榮枯任之,聽天由命,頗有些與世相忘的意思了。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厭,直到暮年。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嗜酒,據他自己說,「唯以醉為鄉」,「往往酣醉,終日不醒。」宋人統計白居易詩,說他「二千八百首,飲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為了逃避現實,自我麻醉。他還進一步從佛教中尋找精神倚托,尋求解脫之法,用佛家消極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傳》所載白居易向名僧致禮稽問佛法宗意,與名僧探討佛理妙義,多在出守杭州後。白居易進而持齋坐道場,並且從此後一直好佛,經常持三長月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場。所以白居易又為古代文人中崇佛、達觀的代表,歷代不少人對他稱贊備至。其實,他之崇佛,並非真心事佛,而是為了解除煩惱,尋求解脫,是對社會的消極反抗,是一種退縮,也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中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飽經憂患後,才潛心釋氏以寄託。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傳》自我表白雲:「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友多與之游,游之外,棲心釋氏」。可知他是先酒樂而後佛的。他甚至懷疑真有佛否。同時又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之崇佛,還出於健身的原因。這便是他有時一邊持齋、坐道場,一邊又在心中想著妓樂美酒的原因。
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築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築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於是,他卜居於洛陽履道里。至此為官20來年,竟然湊不足買房錢,只好以兩匹馬抵償,於此可見他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蘇州刺史,在蘇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劉、白二人結伴歸洛陽。一年後,白居易又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後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願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揖。卒年75歲。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於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作為一個詩人,卻成就極大,可以說名動朝野,甚至婦孺皆知。大概因為他青少年時期的顛沛流離和以後的數次被貶,多為外官,經歷極廣,對社會有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為千古不朽的大詩人。
白居易的詩,前面已講到,自少年時代便寫得很好。16歲時「野火春風」之句,已成為千古名句。最為出名,堪稱中國古代詩歌傑作的敘事長詩《長恨歌》,是他35歲為周至縣尉時作。該詩以民間流傳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為題材,加以虛構,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動人,被評論家認為是唐代歌行體長詩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國詩歌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在這首詩里,他敢於批評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後面描寫兩人之深情,既微有諷刺,又飽含哀憐。說及生離死別的情形,筆鋒頗常感情。全詩從曲曲折折的故事中興起層層波瀾,感情充沛復雜,讀之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
他45歲時所作另一首歌行體長詩《琵琶引》,也是同樣受到人們高度評價的詩。他被貶作江州司馬後,在潯陽江頭和友人話別,舟中離別酒筵上,感傷之中,忽聽鄰船有彈琵琶聲,移船相邀,原來是一位年老色衰、獨守空船的歌妓,也有無限愁緒,借琵琶寄託幽怨。白居易聽了她的身世,不僅深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便作了這首可與《長恨歌》媲美的長詩。前面敘歌妓的生平狀況、可悲身世,後面以「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轉而寫己,最後雲「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司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有很多優點,描寫細致,音節和諧,尤其描寫琵琶聲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嘆。而最重要的,還是感情的真摯。這兩首長詩,是白居易留給後人的無價瑰寶。
白居易其他詩歌中,價值很高、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為正義而大聲呼喊,「不識時忌諱」的勇氣是非常令人欽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劍,《重賦》譴責官府進奉羨余物,殘酷盤削百姓,「奪我身上綾,買爾眼前恩。」《輕肥》寫權貴赴宴會的氣概和酒食的豐美,最後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寫公卿們日中樂飲、夜半歌舞的享樂生活,結句是「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買花》寫長安城中有錢人競買牡丹、以豪奢相誇耀,最後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議婚》同情貧家女難以出嫁,《傷友》慨嘆苦節之土的凄慘生活,《傷宅》諷刺豪門大興建築,「一堂費百萬」。《不致仕》嘲諷八九十歲不肯退休的貪權者。《立婢》對不為好官立碑而虛偽地為某些人歌功頌德表示不滿。《五弦》對當時不少人不懂傳統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撻和發牢騷者,是對德宗貞元到憲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統治階級,難怪「聞《秦中吟》則權豪遺近者相目而變色矣。」白居易對自己的《秦中吟》也甚為自負,在編其詩集15卷完成後題的一首詩里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新樂府》是與《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寫出來的,是白氏諷諭詩中重要的另一組詩,共50首,寫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間的事,時間跨度較《秦中吟》大,內容也更廣泛。白氏在《寄唐生》詩中說他的樂府詩:「我亦君之徒,鬱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推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可以說是他寫《新樂府》的宣言和對《新樂府》的最好說明。被人們廣為傳誦的著名之作《賣炭翁》、《杜陵叟》、《繚綾》、《新豐折臂翁》等,即為《新樂府》中篇章。每首詩都有明確而強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宮市也」、「傷農夫之困也」、「貪女工之勞也」、「戒邊功也」、「憂蠶桑之費也」、「念寒雋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貪吏也」等,鞭撻、諷刺,辭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聲疾呼。這些詩篇愛憎分明,除諷刺外,也有歌頌。這些詩篇,充分說明了白居易反對什麼,贊美什麼,是作者心跡的真實表露。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布,這些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實」,宣稱自己寫的都是真實事件,更表現了一個中青年詩人扶正疾邪的戰斗精神。在詩風上,繼承了《詩經》、樂府古詩和杜甫歌行的優良傳統,又採用了當時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帶有創造性的風格。
總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是他全部詩歌中最富戰鬥力的作品,連同《長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詩歌中最優秀的部分,也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可寶貴的部分。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諷諭詩之外,還有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也大都寫得很好。總的來說,前期詩歌較後期詩歌更有價值。因為世途險惡,他後來的詩作再也沒有了中青年時期的鋒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為一個大詩人,一個天才的詩人,白居易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詩歌不但在藝術形式上是多樣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也是多樣的。白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但同時又經過千錘百煉,作了許多藝術加工。詩壇曾流傳老嫗亦解白詩的佳話。明代詩論家胡震亨《唐音統簽》中曾有宋朝詩人張文潛看到過白居易詩手稿的記載,說「真跡點竄,多與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詩、改詩之刻苦認真。他的詩達到這樣的藝術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獲得的。
白居易的詩,在他在世時便已廣泛流傳,甚有影響,使他頗感自豪。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土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元鎮也說白居易之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一個人的詩作,在當代即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在古代是極少見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詩當時還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名聲和眾多的國外讀者,日本、新羅(今朝鮮)、日南(今越南)等國,都有傳寫。據史料載,當時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經抄寫過許多白居易的詩,藏之秘府,暗自吟誦。契丹國王親自將白詩譯成契丹文字,詔番臣誦讀。
不言而喻,白居易詩對後代詩歌產生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白詩將永遠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流傳千古。
不言而喻,白居易詩對後代詩歌產生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白詩將永遠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流傳千古。
❼ 寫望月讀後感(300字)
??這是一首抒情詩,約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安徽宿縣),曾有《亂後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節度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接著中、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由於"河南經亂"使得"關內阻飢"。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詩以白描手法,採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每個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言辭清麗,不加雕飾,句句扣緊主題,意蘊精深,情韻動人。
❽ 望月讀後感300字
望月讀後感300字
月光如練,吐露著淡淡的霜華,那位叫昭君的女子,正環抱著一把琵琶,撥弄著斷魂的清音,傾訴著對漢家宮闕的思念。
我的感受:月是淡的情,如水,似風,直沁肺腑。夜,月光為你倒一壺清淡的茶,當茶流入心靈,心就充滿如霧的愁,那是一潭靜水,無力地流淌,無力地輕拂,都形成一種幻境,雖淡,可永不磨滅。從古到今,多少紅顏佳麗有如水的情懷,都含在她的陰影里,被歲月埋進我們的夢里。
望著昭君,我想到了她,她的目如秋波漾,卻沒有溫暖,只有冰冷的憂,冰潔嫻靜的臉有些憔悴,如一枝無力的梨花,半掩的清眸中,有著一絲柔情。她忽地仰起來,望著含笑的月,嫵媚的光環繞著自己,又踏入了一盞清茶中,紫綢簾後,她的眼泛起漣漪,一顆淚打濕了衣襟。她曾坐在吳越江邊浣紗,享受溫暖的月色,與她共享是故鄉深幽的眼,現在,只能獨享這冰冷的茶了。她含著淚睡下了,因為在夢中,才有故鄉月亮深情的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