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臨汾戰役的過程
1948年2月,晉冀魯豫軍區為全部解放晉南,策應中原、西北戰場作戰,並為奪取太原創造條件,奉命組織前線指揮所,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統一指揮所部第8、第13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及晉綏軍區部隊一部共5.3萬餘人奪取臨汾。針對該城設防堅固和攻城部隊重火器少等情況,決定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攻城手段。戰役預定於3月10日發起。
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因西北戰場需要,開始將第30旅由臨汾空運洛川。晉冀魯豫軍區前指為滯留該敵,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決定提前發起戰役。第8縱隊第24旅攻佔城南飛機場,擊毀運輸機2架,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空運計劃。其餘各部隊由東、南、北三面對臨汾發起攻擊,掃除外圍據點,挖掘破城坑道,創造攻城條件。至22日,相繼拔除崔家疙瘩、火車站、高河店、堯官廟等外圍據點,打退守軍30餘次反撲,逼近東關外城。23~27日,第13縱隊兩次攻擊東關未克。前指調整部署,以第8縱隊第23旅和第13縱隊第37旅分別由東關東北、東南兩面攻擊,同時加速坑道作業。10日,第23旅挖掘的4條坑道有3條同時爆破成功,炸開東關城牆。第23、第37旅迅速攻佔東關,戰至11日上午,殲守軍第66師大部。
16日開始,攻城部隊和守軍之間展開了以挖掘坑道與破壞坑道為中心的激烈斗爭。第8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在城東,第13縱隊在城南,以地面攻擊配合地下挖掘,克服土工作業缺氧、發出聲響和不易掌握方向等一系列困難,共挖掘主坑道15條,掩護坑道40餘條。守軍則汲取東關失守的教訓,進行以挖掘防禦地道和實施爆破為主的反坑道作戰;同時,在飛機和大炮的配合下,施放毒氣彈、燃燒彈,並以第30旅出城反擊。攻城部隊挖掘的大部分坑道被破壞。前指再次調整部署,將第13縱隊主力調至城東,會同第8縱隊主力攻城;第8縱隊第22旅、第13縱隊第39旅和太岳軍區部隊1個團調至城西汾河西岸阻擊可能潰逃之敵。至16日,第8縱隊第23旅在城東終於成功地把兩條各長110米的破城坑道通過外壕底部挖至城牆下。為防再遭破壞,前指決定立即發起總攻。17日19時50分,兩條分別裝有黑色炸葯6000千克和黃色炸葯3500千克的坑道爆破成功,將城牆兩處炸開各50餘米寬的缺口,第23旅第69團突擊隊首先登城。其他部隊隨即在炮火掩護下也突入城內,並與守軍展開激烈巷戰。至24時,全殲守軍,戰役結束。
㈡ 戰爭片名有大西北的連續劇
網路上有部《征戰大西北》,但實際上它原本的名字是《臨汾攻堅戰》,估計是碟商改的名字,上傳者不明究竟。
㈢ 解放戰爭期間最激烈的攻堅戰是什麼
我看是臨汾攻堅戰
1947年12月,人民解放軍攻克運城後,山西臨汾縣城國民黨守軍仗恃2.5萬余兵力和堅固城防,負隅頑抗。臨汾為晉南軍事重鎮,地勢內高外低,城牆依自然地形構築,高15米,頂寬10米,基厚30米左右;城周碉堡林立,壕溝縱橫,內外暗道相通,從城外到城內構成警戒陣地、護城陣地、城牆主陣地、城內縱深陣地等4道防線;城東關築有外城,總體設防嚴密堅固,易守難攻。1948年3月7日,臨汾戰役發起後,第23旅在晉冀魯豫軍區前線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從東面發動進攻,奪取外圍據點,一舉攻克東關外城,佔領護城陣地,控制住外壕,逼近內城。4月15日,前線指揮部針對臨汾城垣堅固,攻城部隊缺少重火器的實際情況,決定以坑道爆破為主要進攻手段。該旅接受任務後,以地面攻擊配合坑道挖掘。國民黨守軍察覺後實施反坑道作戰,在城壕底挖掘大量T形和Y形防禦坑道,設置聽音瓮,晝夜監聽地下作業聲響,發覺動靜即向外對挖坑道,臨近時予以爆破。駐城國民黨守軍還在飛機配合下,施放毒氣彈、燃燒彈,並以小股部隊出城反撲。第23旅在坑道缺氧情況下,克服困難,頑強掘進。為粉碎國民黨守軍破壞,保衛坑道安全掘進,他們與國民黨軍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在主坑道兩側挖掘10多條分支坑道,監聽敵作業聲,主動掘進近敵,先行爆破。經過地面和地下的反復爭奪,於5月16日挖成兩條各110餘米長的坑道,直達城牆底部。一條裝黑色炸葯6 000千克,一條裝黃色炸葯3 500千克。5月17日19時50分實施爆破,東城城牆兩處各被炸開50餘米寬的豁口。該旅突擊隊乘爆炸硝煙發起攻擊,率先攻入城內,後續部隊直插縱深,經激烈巷戰,殲滅國民黨守軍5 600餘人,對戰役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此役,該旅創造了在火炮不足的情況下,攻打堅固設防城池的戰斗範例,涌現出偵察英雄李來龍、爆破英雄張雲貴、戰斗英雄張德興、外壕作業蘇長雲排等一批功臣和英雄集體。1948年6月4日,晉冀魯豫軍區前線指揮部授予第23旅臨汾旅榮譽稱號(報中央軍委批准)。
㈣ 徐向前元帥的經典戰役
徐向前指揮的蘇家阜大捷是紅軍時期最成功的圍點打援的範例。反六路圍攻是紅四方面軍軍戰史上殲敵數量最多的一次戰役,徐向前以8萬人對川軍20餘萬,最後擊潰川軍20萬,殲滅10萬。徐向前在反六路圍攻中用的「收緊陣地」戰法,在中國戰爭史上一次發明和實踐。也是他軍事生涯的一座里程碑。在解放戰爭中,他攻克太原、臨汾解放山西大部,他傑出的軍事才華再次展現。
徐向前指揮的臨汾戰役是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使用坑道爆破戰術攻克城市的範例。晉中戰役,徐向前用6萬人一個月殲敵10萬,是整個解放戰爭中最成功地運用靈活機動的運動戰術以少勝多的範例之一。
太原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攻克的敵人設防最嚴密、陣地最堅固、難度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同時,也是解放戰爭中,唯一一次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力少於對方的(解放軍約10萬: 國軍13萬),而且火力也遠遠不如敵軍,卻敢於主動攻城且能夠實現長期圍城的大型戰役。其他所有的城市攻堅戰,解放軍無不是兵力火力皆占據絕對優勢下才敢攻城。而當時解放軍其他部隊,都是用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的原則進行戰斗的。而徐向前卻用一年半時間,用6萬地方部隊起家,全殲山西敵軍近30萬。
㈤ 臨汾戰役的糧食從何籌措
臨汾戰役
爬爬書庫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3月至5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晉綏軍區部隊一部的配合下,對山西省臨汾城國民黨守軍進行的一次攻堅戰役。
臨汾是晉南軍事重鎮,西有汾河,東、南、北三面都是平原,地形開闊,城垣堅固,易守難攻,歷史上從未被攻克過。該城駐有國民黨軍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部第66師主力、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第30旅主力及6個保安團、2個補訓團,共2.5萬人。
年初,解放軍攻克運城後,臨汾成為國民黨軍在晉南的孤立據點。為全部解放晉南,並配合西北、中原人民解放軍春季作戰,晉冀魯豫軍區決定發起臨汾戰役,組成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任司令員的前方指揮所,統一指揮晉冀魯豫軍區第8、第13縱隊和太岳軍區及晉綏軍區所屬呂梁軍區部隊一部,共5.3萬餘人。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攻城手段。
3月7日,戰役第一階段開始,第8縱隊一部以火力封鎖控制了城南機場,擊毀運輸機兩架,使國民黨軍空運增援西北之計劃破產。與此同時,其餘各部隊分別從南、東、北三面合圍臨汾城,與國民黨軍展開激烈的外圍爭奪戰。至22日,拔除了崔疙瘩、火車站、高河店、堯廟等外圍據點,逼進東關及城周圍據點。23日和27日第13縱隊兩攻東關未克。4月1日前方指揮所調整作戰部署,確定集中主要兵力先攻打東關,以第8縱隊第23旅和第13縱隊第37旅分別由東關南、北兩翼攻城。10日黃昏,第23旅3條坑道同時爆破成功,第23、第37旅在火力掩護下攻佔東關,守軍第66師大部被殲。
15日,戰役第二階段——對城區進攻開始。根據前方指揮所的部署,第13縱隊在南門至城東南角地段,第8縱隊在城東南角至大東門地段,太岳軍區部隊在大東門至城東北角地段,分別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攻城手段,以地面攻擊配合地下挖掘,進逼臨汾城。呂梁軍區部隊奉命於汾河西殲滅潰逃之守軍。16日,攻城部隊與守軍展開以挖掘坑道與破壞坑道為中心的激烈戰斗。國民黨軍的飛機和炮火不斷轟擊解放軍陣地和挖掘坑道的部隊,並加強了以挖掘防禦坑道和實施爆破為主的反坑道作戰。5月1日,前方指揮所調整部署,將第13縱隊主力調至城東,會同第8縱隊主力攻城。16日,第8縱隊挖至城下的兩條坑道完成裝填炸葯任務,為防止坑道再度被破壞,前方指揮所決定提前發起總攻。17日19時30分,兩條坑道爆破成功,城牆被炸開兩個缺口,突擊部隊在炮火掩護下乘爆破煙霧沖入城內,經過激烈巷戰,至當日24時全殲國民黨守軍。
點評:此戰歷時72天,解放軍在直接參加戰勤的民工、民兵兩萬人和晉南地區人民的全力支援下,共殲滅國民黨軍2.5萬人,其中俘敵22860人,斃傷2140人,俘國民黨軍第6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兼晉南武裝總指揮梁培璜,拔除了國民黨軍在晉南地區最後一個據點,使太岳和呂梁解放區完全聯成一片,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和西北戰場我軍的作戰,並為進軍晉中消滅閻錫山部主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臨汾戰役,是在晉南地區人民的全力支援下進行的。直接參加戰勤的民兵、民工,達134個連,共2萬餘人;支援的作業器材,僅門板、木檁條即達14萬余件,麻袋6萬條,從而保障了作戰的需要。
這個戰役的主要特點和經驗之一,是我軍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手段進行奪關攻城。因而,保證大量土工作業的完成,成為臨汾之戰戰役保障的中心任務,其中包括大量土工作業的組織實施,有效地抗擊敵人飛機、火炮對坑道的破壞,反擊敵人的襲擊、騷擾、挖洞、施放毒氣、放水,等等,從而保證了坑道爆破的成功。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共傷亡13500人。作戰中,第8縱隊23旅(旅長黃定基)因戰功卓著,被授予「光榮的臨汾旅」錦旗(參見臨汾旅
㈥ 電影《底色》演員有哪些
底色(電影)
主演:盧婕 孫聰
導演:袁煒
編劇:袁煒
類別:電影 戰爭
地區:中國內地
底色劇情介紹
《底色》情節主要圍繞學兵隊女兵區隊一班女兵們的訓練、生活和愛情故事展開,面對即將來臨的戰爭,面對艱苦嚴苛的訓練,面對與戀人的生離死別,八路軍學兵隊的經歷為這群年輕姑娘人生噴繪了一層鮮紅堅實的底色。
電影《底色》由中央宣傳部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出品,中共臨汾市委和臨汾市政府和北京中聯經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攝制。
《底色》是一部以八路軍學兵隊真實歷史為背景的抗戰題材電影,主要描寫了一班女兵學員的成長過程,同時表現了青年音樂家賀綠汀在臨汾劉村創作出膾炙人口的《游擊隊歌》的情形。
電影中,何心圓同學飾演的是八路軍學兵大隊女兵區隊一班學員孫小余,這是一位牽著毛驢去當兵的女兵,1944年8月在長興戰役中犧牲。
電影編劇和導演袁煒表示,他希望能通過影片,以抗戰先烈的家國情懷影響、感召當今年輕一代,使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大敵當前同仇敵愾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
㈦ 內戰時期臨汾戰役是誰贏了
那是胡扯
評價戰役勝利與否的標準是是否達成預期的戰役目的,如果戰役目的達成了,即便傷亡多一點、時間長一點,只要沒有影響下一步行動的開展就是勝利
明確這個前提後,我們不妨先看一下雙方的戰略意圖
1、戰略
在臨汾戰役開始之前,臨汾是閻錫山在晉南唯一的一個立足點,臨汾為晉中、太原提供提供了戰略預警和戰略縱深。
對解放軍而言,如果臨汾不解決,那麼就無法放心進入晉中平原作戰,臨汾將如鯁在喉,雖然可以繞過臨汾進入晉中和閻錫山進行決戰,但隨時可能被包後路
從戰略全局上講,一旦臨汾易手,那麼晉南-河北-陝西將連成一片,幾大戰略區將緊密連接在一起。反觀GJ方面,則幾大戰略區將陷入各自為戰的局面
為此對雙方而言,臨汾都是志在必得的一個要點
2、戰術
說完了戰略,再來看戰術
國軍唯一值得誇耀的就是守了快3個月,而且傷亡比例看上去還不錯
但實際一分析就能發現實際上此戰TG還是可圈可點的
從兵力上說,TG兵力並沒有絕對優勢,而且是二線地方部隊升格而來的,但打出了威風。一舉從不入流的部隊變成了華北軍區的一流部隊。部隊戰鬥力一下子上來了
從地利上說,臨汾號稱沒有被攻破過。城牆非常厚,上面同時能開兩輛卡車。但還是被攻克了,這對國軍而言,心理威懾非常大。而對TG而言,消除了城市攻堅戰這個心魔
這么看下來,在戰術層面TG還是完勝
3、後果
最後不妨看看此後的進程,臨汾被攻克之後,僅僅過了1個多月,徐向前即發起了晉中戰役,可見部隊損失並不是特別嚴重
而在此戰中,閻錫山由於缺少固定的堅固支撐點,只能和徐向前進行野戰,結果就是最後的野戰集團——趙承壽集團全軍覆沒,太原成為孤城
綜上所述,臨汾戰役完全是一場地地道道的勝仗,有著重大意義的勝仗
㈧ 臨汾戰役王庸怎樣死的
臨汾戰役( Linfen Campaign),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和晉綏軍區部隊一部,對國民黨軍堅固設防的山西省臨汾縣城進行的攻堅戰。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指揮。
背景
編輯
1
947年底山西省運城解放後,國民黨軍在晉南僅剩下臨汾孤城,駐有太原「綏靖」公署所屬第66師和西安「綏靖」公署所屬第30旅(欠1個團)、第27旅炮兵營及6個保安團、2個補訓團,連同附近4個專署、15個縣的保安警備隊等共2.5萬餘人,山西太原「綏靖」公署所屬第6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晉南總指揮梁培璜統一指揮。臨汾西靠汾河,東、南、北三面地形開闊,城垣堅固,城高15米,頂寬10米,底寬25~30米,且東關築有外城,易守難攻。守軍以城郊3~7公里內的村莊、據點為外圍陣地,以城牆、環城外壕和城周31處碉堡群為主陣地,以環城內壕、街巷工事為核心陣地,構成大縱深的環形防禦體系,企圖固守待援。
過程
編輯
1948年2月,晉冀魯豫軍區為全部解放晉南,策應中原、西北戰場作戰,並為奪取太原創造條件,奉命組織前線指揮所,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統一指揮所部第8、第13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及晉綏軍區部隊一部共5.3萬餘人奪取臨汾。針對該城設防堅固和攻城部隊重火器少等情況,決定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攻城手段。戰役預定於3月10日發起。
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因西北戰場需要,開始將第30旅由臨汾空運洛川。晉冀魯豫軍區前指為滯留該敵,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決定提前發起戰役。第8縱隊第24旅攻佔城南飛機場,擊毀運輸機2架,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空運計劃。其餘各部隊由東、南、北三面對臨汾發起攻擊,掃除外圍據點,挖掘破城坑道,創造攻城條件。至22日,相繼拔除崔家疙瘩、火車站、高河店、堯官廟等外圍據點,打退守軍30餘次反撲,逼近東關外城。23~27日,第13縱隊兩次攻擊東關未克。前指調整部署,以第8縱隊第23旅和第13縱隊第37旅分別由東關東北、東南兩面攻擊,同時加速坑道作業。10日,第23旅挖掘的4條坑道有3條同時爆破成功,炸開東關城牆。第23、第37旅迅速攻佔東關,戰至11日上午,殲守軍第66師大部。
16日開始,攻城部隊和守軍之間展開了以挖掘坑道與破壞坑道為中心的激烈斗爭。第8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在城東,第13縱隊在城南,以地面攻擊配合地下挖掘,克服土工作業缺氧、發出聲響和不易掌握方向等一系列困難,共挖掘主坑道15條,掩護坑道40餘條。守軍則汲取東關失守的教訓,進行以挖掘防禦地道和實施爆破為主的反坑道作戰;同時,在飛機和大炮的配合下,施放毒氣彈、燃燒彈,並以第30旅出城反擊。攻城部隊挖掘的大部分坑道被破壞。前指再次調整部署,將第13縱隊主力調至城東,會同第8縱隊主力攻城;第8縱隊第22旅、第13縱隊第39旅和太岳軍區部隊1個團調至城西汾河西岸阻擊可能潰逃之敵。至16日,第8縱隊第23旅在城東終於成功地把兩條各長110米的破城坑道通過外壕底部挖至城牆下。為防再遭破壞,前指決定立即發起總攻。17日19時50分,兩條分別裝有黑色炸葯6000千克和黃色炸葯3500千克的坑道爆破成功,將城牆兩處炸開各50餘米寬的缺口,第23旅第69團突擊隊首先登城。其他部隊隨即在炮火掩護下也突入城內,並與守軍展開激烈巷戰。至24時,全殲守軍,戰役結束。
結果
編輯
臨汾戰役歷時72天,共斃傷俘國民黨軍2.5萬餘人,俘梁培璜。至此,晉南地區全部解放,呂梁、太岳兩解放區連成一片。第8縱隊第23旅戰功卓著,晉冀魯豫軍區前指授予其「臨汾旅」稱號。
㈨ 臨汾戰役擊斃,擊傷,俘虜敵軍三萬餘人,活捉敵總指揮的是誰
毛澤東對臨汾戰役的評價 1948年6月1日,毛澤東在《關於遼沈戰役的電報》中,高度評價了臨汾戰役: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徐向前同志指揮之臨汾作戰,我以九個旅(其中只有兩個旅有攻城經驗),攻敵兩個正規旅及其他雜部共約兩萬人,費去七十二天時間,付出一萬五千人的傷亡,終於攻克。我軍九個旅(約七萬人都取得攻堅城的經驗,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大勝利。臨汾陣地是很堅固的,敵人非常頑強。敵我兩軍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爭。我軍用多數地道進攻,敵軍亦用多數地道破壞我之地道,雙方都隨時總結經驗,結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獲勝。
㈩ 95歲一等功老兵深藏功名72年,他都經歷了哪些戰爭
近日,山東聊城莘縣一位95歲老兵家中發現72年前“人民功臣”牌匾,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葛世田退伍後,回到了老家聊城市莘縣,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由於他常年在沙場奮戰,身體存在大量舊傷,退伍20餘年後,仍然在後背處取出了當年上戰場時遺留的彈片。這么多年過去了,他並沒有告訴任何人這段過去,也沒有麻煩政府給他任何優待,在我眼中,他是最可愛的人。而那塊“人民功臣”的牌匾,葛世田也將它捐給了聊城市退役軍人榮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