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河電影的觀後感400字

河電影的觀後感400字

發布時間:2022-05-17 06:32:46

Ⅰ 新疆電影大河觀後感

所有的大河,都是一部流動的歷史。她們孕育了人類文明,催生了滄桑巨變,把自然和人與社會宿命地糾結在一起。翻滾的河水波濤浩盪,承載了無數人的愛恨情仇和命運跌宕。大河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在大河史詩之中誕生了人的史詩,在勇往直前的大河精神之中,升華了無私、奮斗和矢志不渝的人類精神。

天山電影製片廠獻給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新片《大河》,就是在這樣一個凝重的主題下,展開了當代的宏大敘事。

同影片中的人物同悲共喜同願相求這段宏大敘事在影片中通過交替的鏡頭切換,濃縮在近60年的時空中。以陳大河和陳南疆為代表的父子兩代知識分子,圍繞大河的開發和利用,傾其畢生的心血和精力,進行了做法相悖、卻殊途同歸的奮斗。

為了造福村民,當年陳大河頂住外國專家的壓力,攔河壘壩,引水澆田;同樣為了永久地造福村民,陳南疆卻要與村民們奮力抗爭,親手炸掉父母帶領村民們築起的大壩,向乾枯的大河下游注水。殊不知,這些村民們對陳大河和大壩傾注了無限深情。如此尖銳的矛盾,在敘事伊始就被推到了觀眾面前,使我們頃刻之間不由自主地走進了歷史和現實交相對比和映襯的情境中,隨情節發展,同影片中的人物同悲共喜、同願相求。

影片顯示的矛盾是尖銳的、不可調和的,我們卻無法對此做出價值判斷。二元論的價值觀在生活顯示的歷史現象的豐富性面前,常常凸顯出簡單和無力。我們只能說,陳大河父子的不同做法,是歷史條件和境遇的差別所致,截然相悖的做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段上都表現了合理性。而矛盾的最終解決過程,則形象地表現了歷史的進步和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人的理性和精神的成長。正是在這一點上,顯示出影片編導對歷史生活所持辯證唯物的態度和恪守「寫真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堅定性。

在生活的旋渦中塑造當代人物的鮮明性格運用史詩手法對當代生活進行歷程式的掃描,就無法繞過諸如中蘇決裂、「十年浩劫」這樣一些產生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重大事件。

盡管這個時段距今已經過去近五十年,但許多人對當年的天災人禍仍舊記憶猶新。人們痛恨那段歷史,卻又毫無例外地曾經被裹挾其中。毫無疑問,向前看並非要徹底遺忘過去。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最好方法,不是讓人們淡忘那段歷史,而是讓人們記住那段歷史,記住具有歷史和社會根源的人生教訓,從而更加珍惜和擁抱今天。

在《大河》中,對特定歷史事件的描繪是成功的。影片沒有熱衷於對苦難的渲染和對「惡」的肆意展示,而是把著力點放在了表現苦難中迸發的人性美的光彩上。陳大河與異國姑娘冬妮婭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愛情,支撐著他們跨越意識形態屏障,度過了艱難時日;為了保護冬妮婭,吐爾遜的父親挺身而出,毅然認做女兒護在身邊。這些情節如穿透烏雲和陰霾的一線線陽光,照亮了人生,點燃了希望,伸張了正義。

特別要提到的是方文剛這個角色。他是陳大河的同學與同事,和那個時代的幾乎所有年輕人一樣,同樣有理想和抱負。盡管在艱苦面前他曾經有過失望和消沉,但在文革中,卻勇敢地主動承擔了所有「罪責」,保護了陳大河。這種曉以大義的自我犧牲精神,是對文革中那些卑鄙「叛賣」行徑的鞭笞;是對中華民族「捨身求義」傳統美德的堅守。他雖然因此被迫離開了陳大河,從影片敘事中消失了,但是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運用典型化手法,在生活的旋渦中塑造當代人物的鮮明性格,是這部影片的一個重要特色。

成功反映當代多民族社會生活的本質特點《大河》圍繞兩代人治理塔里木河的故事展開,具有典型而濃郁的新疆多民族特色。真實而自然地表現民族關系,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要求之一。在當代新疆的文藝創作中,我們既需要那些深刻揭示民族社會自身生活、生動塑造本民族時代新人形象的優秀作品,更需要深刻反映在新疆這塊祖國熱土上,各民族相惜相依、共榮家園,自古以來形成的「大家庭」關系和兄弟姊妹情意的作品。《大河》在反映當代多民族社會生活的這一本質特點方面也是成功和感人的。

Ⅱ 看湄公河電影觀後感

。2011年10月5日上午,兩艘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襲擊。13名中國船員全部遇難。被稱為「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湄公河慘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湄公河行動觀後感,歡迎借鑒!

湄公河行動觀後感(一)

在案發近5年後的今天,我走進電影院,第一次關注當年震驚世界的慘案。我為5年前自己對這個案件的「錯過」而愧疚,甚至是懺悔。影片里許多鏡頭我都用手把眼睛擋住,真的太殘忍。我無法想像甚至不敢去相信這是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事情。就像無法想像在那樣一張看似溫文爾雅的面孔之下竟然隱藏著如此骯臟、丑惡、陰險、狡詐的心靈。

當看到因毒梟迫害而肢體殘缺的普通百姓時,你會無比慶幸且感恩此刻的生活;當看到制服上的五星紅旗時,你會油然而生寬慰與心安。

人們總覺得戰爭離自己太過遙遠,但事實是它從未停止過罪惡的步伐;我們從小被教育五星紅旗是用無數革命先輩的熱血染紅的,而事實是,不僅如此,此時此刻,我們所度過的每分每秒的和平安定生活,都是在當今的「和平年代」無數不知名的戰士以生命為代價所成全的。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從來都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空話。我為自己之前的誤用而倍感慚愧。這是一句付出了無數戰士的熱血與生命的誓言,頂天立地。

這一刻,對於我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產生了新的理解:這不僅是中國民族幾千年來儒學思想的積淀所致,更是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尊重每一個生命的體現。歷經無數磨難方才鑄就的「太平盛世」,不能動輒用武力去維護。中華民族,再不需要戰火與硝煙。

我們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去保證每一名同胞的安全。可是,我們有能力成為最好的自己。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我們光明,中國變不會黑暗;我們自強,「那些人」便是下輩子都會後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敵!

這樣一部影片,在國慶期間帶給我們太多的震撼與思考。我們心痛,我們也慶幸。心痛還有那麼多被「沒有良心」的所謂電影「牽著鼻子走」的人,但同時也慶幸有這么多良心之作、這么多真正想要通過電影讓大眾有所認識而非單純的娛樂賺錢的良心演員。無論如何,我們的未來一定是光明的。那些低劣的、虛假的事物終有一天會被評判能力日益增長的大眾所厭煩。

我們,會更好。

中國,會更好。

Ⅲ 天河電影觀後感!

「天上的河,地上的河,天地大愛誰懂得....」。伴隨著悠揚的歌聲傳來,電影《天河》緩緩落幕。電影中的主人公,無論是工程的建設者,還是廣大移民,為了南水北調工程,為了全國人民的福祉,為了集體利益,「舍小家、顧大家」的犧牲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
電影《天河》主要是圍繞南水北調工程展開的。南水北調,是一項關繫到中華民族福祉的戰略性工程。為了此項事關人民生存與發展大計的偉大工程,無數工程建設者和沿線移民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奉獻之歌。董望川(李幼斌 飾)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副總指揮,他與妻子周曉丹(俞飛鴻 飾)為工程忙於各自工作,聚少離多,原本穩固的感情漸漸暴露出問題。在技術攻堅階段,董望川的學生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江浩(段奕宏 飾)竟然離他而去,跳槽到一家高薪企業。同時住在庫區的親屬堅決反對移民搬遷。種種壓力紛至沓來。為了確保工程如期保質完成,董望川親自坐鎮一線,並推薦妻子周曉丹負責移民工作。在最關鍵的穿黃工程中,大型盾構機突然出現嚴重故障。當眾人一籌莫展之時,江浩挺身而出,化險為夷。北京五棵松地鐵站下,一場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跡被創造。通水日期即將到來,所有人都在為工程的順利竣工做著最後的努力.....
「南水北調」是一項舉世矚目的大工程,要想通過100多分鍾的電影全景式細致展現顯然不可能。影片聚焦了工程形成過程中最牽動人心也最觸及人利害關系的沖突矛盾極點——搬遷,以此為重點,再現國家大家與小家的多重關系。以情動人,以愛暖人,愛感蒼天,情涌大河,《天河》緊緊圍繞「情」與「愛」,深動再現黨民魚水之情,官民船水之愛的感人一幕幕。
電影《天河》不僅使我們了解到南水北調工程的工程人員、移民者的艱辛和偉大,也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同時本片所展現出的愛國精神、集體精神、犧牲精神,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望採納

Ⅳ 電影《大渡河》觀後感

在學校的安排下,我門觀看了電影《大渡河》。電影的開篇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看著電影中一個個廝殺的鏡頭,我的心情不由得漸漸沉重起來,戰爭的殘酷已經融入到我的心中,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對革命的敬畏、緬懷之情,當一名女同志去向年邁的船夫借船是,身中兩槍時、當一名同志在去瀘定橋的途中的戰斗中身中數槍,跌入懸崖下湍急的大渡河之中時,我心中不免有些悲涼,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不正是用先烈的血肉建造的嗎?然而電影又不免讓我有些自豪,因為中國人在戰爭中就是那樣的不屈不撓,無堅不摧!
劇情中講述的是:1935年5月,紅一方面軍渡過金沙江,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順利地通過了涼山彝族地區,向大渡河急進。大渡河是四川境內一條峽谷河流,水深流急,兩岸崇山峻嶺,地勢險要。蔣介石一面派兵北追,一面調集軍隊增強大渡河防禦,企圖憑借天險消滅紅軍。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老謀深算的蔣介石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妄圖半渡而擊,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主席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讓劉伯承作佯攻雅安,直取成都狀,迷亂了川軍,調開了固守瀘定的川軍二0八旅,再令先遣團溯流而上,強渡瀘定橋。
5月24日紅一師先遣隊突然襲占安順場渡口,在一位老船夫哪兒獲得了一條小船。次日,由十七名勇士組成突擊隊,進行強渡,佔領了北岸渡口,打垮了敵人的反撲,殲敵一個營,並陸續渡過第一師。為了讓紅軍主力迅速渡河,第二師從雅安到瀘定一晝夜急行軍一百二十公里,趕到瀘定橋西頭。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 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似的。而當先遣團到達並迅速奪取了瀘定橋的橋頭時,橋上的木板早被蔣介石新任的川軍司令何湘輝拆掉了,只剩下13根大鐵鏈。由於時間緊,來不及找木板來搭橋,先遣團的團長毅然決定攀著鐵鏈強渡大渡河,命令一下,22位勇士在火力掩護下,冒著密集的槍彈,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國民黨守軍放火阻擋,勇士們沖過火海,進入城街,展開巷戰,後續部隊迅速跟進,經2小時激戰,紅4團佔領了瀘定縣城,控制了瀘定橋。保證紅軍主力迅速渡過了大渡河。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歷史的紅色旅程結束了,未來的紅色旅程才剛剛開始,革命先烈用他們的血肉和氣魄豎起了一座萬事矚目的豐碑,而他們的精神也將靠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去幾成和發揚肩負起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現在我們不用去強渡大渡河,也不用去飛奪瀘定橋,但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我們更應該以長征精神鼓勵自己,發揚革命的優良傳統。

Ⅳ 天河電影觀後感作文400字以上

天河觀後感400字

在看《天河》之前,「南水北調」這四個字只是一個比較遙遠的名詞,在我童年的時候印象很深。貴州以前經常缺水,不但缺水還缺電,小時候在縣城裡,三天兩頭就停電。晚上有時候停電了,一家人就圍著聊天,其樂融融;而要是沒水了,就得拿著水壺和水桶去提水回家備用。

《天河》是一部主旋律影片,第一次把南水北調這項巨大的水利工程全景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南丹江,北首都,因這樣一條水脈緊密的聯系起來,沿線被惠及的人們都應該去看這部電影,公務員更加該看,而作為首都人民就最該走進影院,一方面因喝到了甘甜的丹江水,更重要的是念那份飲水思源。這是一部以「南水北調工程」為故事題材的電影,從影片的片名「天河」之意即可得知,南水北調工程有著多麼重大的現實意義;而在這個歷時了11年的超級大工程中,那些為之付出心血艱辛努力的千萬建設者們,是多麼的偉大!

影片最能觸及心底的移民戲份。為做好移民工作,李幼斌搬出最能以情動人卻又不失魄力手腕的老婆俞飛鴻,關鍵是,要搬遷移民中既有廣大鄉親朋友,又有李幼斌片中的老父老母,胞兄胞弟。由於牽涉到賠償、移祖墳等重大事宜,黨民關系、官民沖突被至於千鈞一發之地。影片對移民高潮大戲環節的沖突設置極具戲劇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升揚了影片可視性。

為了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南水北調工程的宏大場面,劇組由南向北拍攝了丹江口大壩、陶岔渠首、湍河渡槽、穿黃工程等南水北調的重點工程,運用數字技術,充分展現了場面的宏大和壯觀。這筆記錄了南水北調工程的電影淚點很電影里反應的情況真實,讓人無奈結果又很欣慰。

Ⅵ 《伊犁河》觀後感四百字

生命有過純真,生活有過感動,蒙昧人生,霎時間浮光掠影。假如我還有淚,讓我為了懺悔和羞恥而流光它吧!

一個日子帶給我一次悸動,花兒綻放,笑臉依舊,身騎駿馬,鞭趕馬車,幸福伴隨著陽光洋溢在四方,關愛如涓涓河水融入在言語中,湛藍的天空,廣闊的山地,生活是一張空虛的網,但總有一種愛,讓人們為之感激一生。

夢若塵埃柳如沙,楓葉似火情更深,夙夙作響意更濃,簡單的日子再苦也如蜜,手捧愛的泓水,澆灌著愛的幼苗,使之茁壯成長。愛乎誰愛,一切都得坦然,夕陽下的風景很誘人,但總會逝去,而這種「愛」也不例外,有一天終於殘缺了,父親不見了,歇斯底里的哭嚎哭碎了觀眾的心,他的眼淚如泉涌,淚中閃爍著和父親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愛之深,痛之切,一切盡在不言中。

漫漫人生路,註定承載著艱辛與坎坷,有過感動,有過膽怯,但過去了,一切便又成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思念有過,淚水流過,走過了,笑過了,又邁開這腳步。然雨過了,天晴了,母親的心更沉重了;失望了,淚流了,往日的雲彩讓母親的心變累了,生命依舊,又有誰曾在意她流過的淚。雙手撐起愛的藍天,女人固然是脆弱的,然而天下的母親卻是堅強的,一個母親,一個婦女,無私的將愛給了這個她不知道身世的孩子,無怨的將年華留在杳無音信的丈夫身上,她用勞動創造著周圍的奇跡,用心裡的永恆守護著這份簡單而又深沉的愛。

霧蒙蒙,雲繞繞,意綿綿,情依舊,然而她真的孤獨了,「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流不止」,為了兒子的前程,她忍痛送走了自己心裡一輩子的牽掛,「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當母親松開兒子的手,一切風沙哽住了眼眸,什麼感受她都能帶走,眼淚不可以流,心碎不能救,一切只是愛無盡頭,聚無期限。一聲阿媽似乎都驚起了伊犁河水的浪花,沉重的下跪聲寄託了多少的愛,淚水沉寂了周圍的一切,遠去的只有母親的身影。風吹落葉,帶走了母親的傷痛,卻帶不走兒子深深的思念;涓水無止,淚未盡,愛未走,人已遠。

望採納謝謝!

Ⅶ 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

拿什麼承載真實

文/夢里詩書

單作為一部動作片來說《湄公河行動》無疑是頗為中肯的,在動作戲碼上可謂做到了並不遜於好萊塢的驚險刺激,但這場根據震驚宇內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卻並沒有真正著點那本自真實的正邪交鋒,只是變成了一場單能金玉其外的場面之作。

貫穿始終的熱血燃情,令人看到了香港導演林超賢對動作的嫻熟掌控,卻也僅局限於此,在一場場堪為驚險的大場面營造中,劇情的不合理也一步步暴露無疑,電影在伊始便申明了這是一場秘密行動,但當我方人員在他國已然鬧出驚天之舉的同時,卻仿若是在自己國家一般,這就猶如《颶風營救》中連姆·尼森單槍匹馬創巴黎固然精彩,但少了那個已然腐化墮落的法國國安局老友,那麼一切都會變的極為牽強,更何況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卻連自圓其說都做的乏善可陳,又拿什麼來為人信服?!

如果說劇情的不完整可能是出於顧及他國顏面,很多問題不得不規避的話,那麼在人物塑造上的缺陷,卻只能歸於電影自身,過於追求主旋律化的渲染,使得人物變的尤為單薄,電影對糯康這一事件的核心人物,基本只是給人了一種模版化反派的簡述,而即便是張涵予與彭於晏的主演擔當,亦難以給人何般深刻的映像,人物的臉譜化使得電影幾乎沒有太多能給演員發揮的空間,這也使電影難以深入只是停留在了一部英雄主義電影的層級中。

相較於《湄公河行動》所彰顯的英雄正義,我個人實則更希望電影能聚焦於這件慘案背後的人文關懷,但電影更多的只是將十三個無辜性命的逝去淪為了突顯英雄的張力,單從這一點來說,我並不喜歡這樣一部作品,因為其作為真實事件改編,它並不是一部杜撰的演繹,其本因致力去還原真實,聚焦為何這樣一件慘案會發生的思考,以此彰顯對生命的尊崇敬畏,而不是用這樣一場上天入地的打鬥來博人眼球。

主旋律化的警匪片,適合任何一場懸疑的杜撰,唯獨不適合這種本自真實的慘案,因為真實的深度遠比套路的英雄來的更為震撼,慘案背後的思考才是其本當承載的「旋律」。

閱讀全文

與河電影的觀後感4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盜墓電影大全盜墓者 瀏覽:809
電影三夫演員 瀏覽:719
張學友電影經典粵語 瀏覽:878
焦燥電影中文在線觀看 瀏覽:348
大鵬作品電影全集 瀏覽:459
古天樂所有電影粵語版 瀏覽:151
電影五更寒演員鄒群 瀏覽:364
墨西哥有一部電影 瀏覽:824
沈騰面試說英語是哪個電影 瀏覽:730
泰國回來的王剛電影叫什麼 瀏覽:872
徐嬌最近電影名字 瀏覽:502
電影院前一二排座位是幹嘛的 瀏覽:114
日本電影有個什麼人 瀏覽:618
沙漠蜘蛛電影完整版 瀏覽:864
閨蜜電影所有演員表圖片 瀏覽:856
電影非常完美的導演 瀏覽:301
電影天衣無縫結局 瀏覽:693
英語演講ppt一部電影簡愛 瀏覽:475
老電影故事片大全 瀏覽:723
男主角武天祥是什麼電影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