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陶行知的故事讀後感500字
陶行知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代又一代。我認真閱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著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說:「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里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著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為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隨著年代的發展,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光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只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
② 麻煩各位看過(陶行知)這部電影的,能分享一下觀後感嗎用作線上文字分享
《陶行知》觀後感
陶行知先生在那個"人吃人"的社會和時代中用筆和紙,為中國人的未來而奮斗。這些是他的偉大,讓人敬佩,而他在那個時代就提出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則更加讓我嘆服。
在那個動亂的時代,教育是很「奢侈」的事,但是陶行知先生卻把教育帶入了農村,切實地實現了「有教無類」小先生制度更加是把教育的「達者為師」融入的日常的基礎教學中,還有那「六大解放」也走在了教育事業的前沿。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干,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局限在狹小的課堂里,也不局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這些其實我們都很熟悉,正是現下推崇的素質教育的理念,也是教育的真諦,難道教育不是如此嗎?只有主動學習者,才是真正的學習者,任何外在的強制力都是無用的。
除此之外,陶先生的「兩個變」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一「變成小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孩子的內心,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因為如果老師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裡特點,而僅憑自己的高壓政策去強逼孩子學習,膽小聽話的孩子因害怕老師而去好好學習,固然暫時取得一定的好成績。但他們的心理是不痛快的,是壓抑的,是感到累的,學習是被動的。而對於那些膽大的,個性張揚的孩子,高壓政策只能物極必反,他們始終成績不夠理想,而且厭惡學習,視學習為極其痛苦的事。所以,變個小孩子,是必要的方法,我們要放下自己老師那些沒必要的「好面子」心理,改變那些高高在上的態度,走進孩子心理,真正懂孩子,才能真正幫孩子。
二「變個孫悟空」。第一變,我們會了解孩子,而這第二變,我們開始教育孩子,變成引領者,用各種方式,因材施教,像孫悟空一樣,運用我們的智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覺自願的學習。讓學習不是負擔,而是有趣的生活,讓孩子不是厭惡老師,課題,作業,而是漸漸享受學校的生活。當然,這有難度,因為沒有哪一種知識的獲得是不要努力的,但這真是教師要帶入孫悟空這個角色的原因。也許我們以後成為了教師,改變不了知識的內容,但是我們可以用課前的准備,課堂的努力,將授課的形式變得不那麼單調死板,讓課堂的氛圍不那麼沉悶,不那麼無趣,變個孫悟空,讓孩子愛上72變的課堂!
這兩變的魅力,希望每個師范生都可以領悟,成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師!
轉載這個網站:https://m..com/sf_e_wenku/view/96bec2e1daef5ef7ba0d3cba
③ 陶行知四塊糖的讀後感500字 急求
讀了《陶行知的「四塊糖」》首先我知道了陶行知是個在中國的教育界有首很大的傑出、家喻戶曉的人。
這個故事具體講的是陶行知在育才小學當校長時發生的一件事:有一次,陶校長看到一位男生用泥土咂另一位男生,陶校長當場制止了男生,並讓他下課去校長室。下課了,男生立刻來到校長室,而陶校長卻遲到了。接著,陶校長分四個理由與原因依次發給了男生四塊糖,理由1:能遵守時間,按時來到校長室。理由2:很尊敬陶校長。理由3:男孩有「正義感」。理由4:男孩能承認錯誤。接著,陶校長把他送出了校長室。
陶校長真不愧為著名教育家,從「四塊糖」使男生認識到錯誤,使男生以後遇到事情的時候,想想對不對得起陶校長的那「四塊糖」啊!
日常生活中,老師也是這樣,我們做錯事,不但不批評我們,而且想一些辦法告訴我們事情的嚴重性,使得我們以後不會再去做那些事。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啊,陶校長正是用他的名言與他的「四塊糖」去「教人求真」,教人去「學做真人」。
④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怎麼寫
先根據所讀的東西,進行一點概括性闡述。然後根據自己所得所想,得到的啟發什麼的,把這些東西寫出來就行。
範文:
近日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創造兒童的教育。
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
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我們必須了解生活,了解學生生活現狀、了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實施素質教育,小而言之,為學生的終身受益負責,為學生的將來負責;大而言之,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負責、為中華為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羅丹說:「惡是枯乾」。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⑤ 陶行知教育故事讀後感
《陶行知的故事》讀後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學生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葯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為一名好學生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著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准,我的高度。現在想實在是羞愧難當,但是,我已經有了期待的信心:愛的教育一定能夠使這一些粗糙的小草變成一棵香草,香氣怡人,芬芳撲鼻。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啟發、賞識、激勵」,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為他們對我來說就象顏料盒裡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記得在課堂中的一個有趣的事情讓我感動:「孫崇玉,你今天表現的特別好」。他抬起頭對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師,你的這個牙快掉下來了。」「不是呀,我的這個牙就長的這個樣,排列不夠整齊,有點亂。」「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後按上假的呀,我爺爺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樣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們年紀大了,我還很年輕,再說別人都說我這牙長的很可愛呀。」(不惑的樣子、搖頭)「我感覺……不好看!」嘿!這個小傢伙觀察能力還挺強,並且還很堅持自己的意見。我摸摸他的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四塊糖的故事讓我敬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藝術,我曾經看過陶行知先生說過關於「四塊糖」的故事。陶行知找到犯錯誤學生身上的幾處優點,把糖「送」了出去。 第一塊糖,按時到陶先生辦公室的,守時。 第二塊糖,叫住手就住手,聽老師的話。 第三塊糖,幫助女同學,打抱不平,有正義感。 第四塊糖,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 在這樣的「優點教育」之下,學生能不進步嗎?陶先生在一件小事當中,找出學生這么多的優點,可見他時刻注意進行「優點教育」,擴大他們的優點,而不要只看到學生的缺點,而忽視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有的老師抓住學生的缺點,大做文章,這樣就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生活即教育,教育離不開生活。 優點能促成一種願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優點越來越大。一個孩子的優點得到了肯定和鼓勵。他可能在自己的優點之處有一番大作為。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朴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⑥ 《音樂之聲》 電影的觀後感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⑦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400字
走進陶行知 讀後感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讀罷《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覺得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於他人格的偉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范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那麼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實踐愛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認為,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縱,愛里要有嚴,尊重里要有教育。當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教師要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讓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正確前進的路。由此我認為,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為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當然,教師也會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冷靜下來,本著愛學生的心態,想想這些學生或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懷著對教育事業不懈的執著與滿腔的熱愛,在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三十多年中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動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眾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說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力的表現或變化。世界是力創造的,所以解決困難也必須拿力來才行。」「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這些陶行知親自闡述的教育思想,讀來耐人尋味,讓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學生死的知識,不如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去領悟……
不僅如此,陶行知還將「教學做合一」,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的說明,即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自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
⑧ 陶行知讀後感
[陶行知讀後感]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讀後感.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准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讀後感《陶行知讀後感》.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干,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局限在狹小的課堂里,也不局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陶行知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⑨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讀後感怎麼寫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本人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喂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那我們到底需要的怎樣的課堂教學呢?陶行知先生為我們指出了課堂教學的出路:就是要把教與學聯系起來:一方面要教師負指導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他又為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做法: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教師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我仔細思量,他的想法含義深刻,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
想想我們開展的活動教學,要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提出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問題,正是學生解決問題所要進行得的手續、程序,一此討論問題設置得恰到好處,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出解決問題提的方法,同時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決了問題,掌握了新知,最後還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陶行知的這種教學思想不正是為我們指出了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具體方法?老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實際上也就是為學生創設了教學的活動,強調了教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根據手續程序在過程中學習,學生自然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失敗、成功中掌握學習的方法,最終掌握學習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在整個過程中一定伴隨著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伴隨著學生學習的價值觀。
再想想在新課程下的師生關系。教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這正是體現了教師引導作用、指導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是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位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
⑩ 《先生》紀錄片讀後感500字
《先生》紀錄片讀後感
《先生》十集系列紀錄片片段的光碟,時長36分鍾。光碟中是幾集紀錄片的節選。這幾集紀錄片,記載著十位從民國時期精挑細選出來的「先生」。細看兩遍,深受震撼,故拙劣地模仿馬可·奧勒留的筆觸,寫下這篇胡言亂語。時刻提醒自己。
從先生蔡元培身上,我領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對政治敏感。面對上任後的贊譽,必須頭腦清醒,考慮最壞的結果。即使盡管失敗,也要盡了心。平等對待每個人。重視真正有學問,有想法的人才,不管其政治立場、資歷和年齡。
從先生胡適的行動中,我了解到把古文改良成現代文的重要性。「一、要有話說,方才說話。二、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三、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有些時候,「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先生馬相伯雖然到了九十六歲,還可以憑著對國家的使命感發表「一日一談」。他面對現實。反對專制。要學習他的愛國精神,有奉獻精神。
先生張伯苓教會我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糞水也可澆鮮花」。實體會被摧毀,但精神不朽。人從事什麼職業,就要知道自己的天職。盡管面對巨大的悲慟,也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看問題。
先生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作為一名校長,他「一、無黨派色彩。二、學識淵博。三、人格高尚。四、確能發展清華。五、聲望素著」。從先生的經歷,我要學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為人風格寡言溫和,處理大事時果斷。不能退卻,畏縮。要有勇氣,堅忍前進。
從竺可楨先生身上,我學習了求是精神。三十八年每天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在壓力下才能展現一個人的真性情。對任何事的表現歡騰都可能是種假象。社會與自然都一直發展。把自己的學問與政治覺悟融會貫通起來。
先生晏陽初的著作促使人在農村做實事。一種公共精神。強調平民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先生提出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教育者同時需被教育。應知道什麼能改變,什麼不能改變。追求夢想的途中不是什麼都會一帆風順。長處應盡量延長,短處要及時解決,直到可以忽略不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先生陶行知身上,我了解到從小就要開始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終身使命的重要性。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民主。為了國民的教育,對現實要有批判精神。寫文章的標題要適當吸引人。教育需人本位。
有能力的人才能狂傲,我從先生梁漱溟身上可以看到。人不應屬於哪個標簽體系,只屬於自己。特立獨行。主動。有主見。歸於佛教。有憐憫之心。東方宗教與西方科學的貫通。
先生陳寅恪博學,學貫中西。人稱教授的教授,讀書人的老師。他倡導並堅守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先生甚至說道,沒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有優美的文學。先生用一種理科思維,一種研究自然科學的思維來研究歷史,精確推導,對學問追求精確性,徹底性。
在各位先生面前,深深地鞠個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