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少林寺觀後感百字
我記憶中,最早看過的影片就是《少林寺》了,一歲半吧,在古老縣城的電影院。十幾年沒有進去過了,聽說現在好像已經改建為歌舞廳了。
爸媽每說起這事,就頗自豪,說我當時如何如何專注,眼睛一直盯著銀幕。從開始到最後,眼睛竟一眨也不眨。同去的老鄉娃,一開始沒看幾分鍾就呼呼大睡了。我一直懷疑自己是否有如此專注,為何到現在竟一事無成,奇怪~
對影片,印象頗深的是少林功夫、塔林、大山門、旋律優美的歌(後來知道歌名《牧羊曲》)、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等。不想後來竟成為縈繞我腦際很長時間的夢想。嚴重到初中時曾和同伴暗地謀劃離家出走,去尋訪名師,拜師學藝。只是因種種原因未實現而已,若當時堅持,真的離家出走,去少林學了功夫,現如今還可憑此揚名海外,像李連傑那樣,哈哈,最起碼能混口飯吃嘛。還可以除惡揚善嘛~~:)
其實後來總想找到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感覺,看了好幾次,可再也找不到那種神秘、崇拜、模仿、真實之種種感覺。後來影片看得越來越多,這武打功夫片(也叫動作片吧)的場面也越來越精彩宏大,滿銀幕的人物飛來飛去,看得人眼花繚亂。但沒有實在的感覺。看後就忘,印象不能深刻。
夢想只是夢想,過去的也離得越來越遠。似幻似真,似遠似近,似有似無,想起了《紅樓夢》那句詩「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也許,這就是人生吧。
⑵ 讀李連傑故事有感
如今在李連傑心中,生命、愛、朋友和家人,都是重要的東西。尤其在三年前遭遇了東南亞海嘯後,李連傑感悟到,生命中還有比拍電影更重要的事。
目前,李連傑正致力於慈善事業,目的只有一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提到李連傑,不得不提與他成長歷程息息相關的武術。李連傑靠武術成名,靠武術使自己的電影事業如日中天,但他也因此付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努力。
終將童言變現實
在19歲時,李連傑就憑借一部《少林寺》一炮而紅,一夜之間成為全國的公眾人物。可那時浮現在李連傑腦海中的並不是自己的未來,而是感到自己終於實現了兒時的誓言——能夠承擔家中的負擔了。
李連傑說:「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只有媽媽一個人養活著我們這個家,所以,我從小就立誓要為媽媽減輕負擔。童年時,有很多小朋友都在騎腳踏車,我也特別想有一輛。但是我想,如果直接跟媽媽說,肯定是不給買的,我就到我爸爸照片前哭著要腳踏車。媽媽看到了以後,二話沒說就去借了10元錢給我買了車。後來姐姐跟我講,我們一家一個月的收入才41元錢。這時,我才明白自己不能這樣任性了。後來,我在爸爸的照片前發誓,一生都不要媽媽一分錢。」這句童言並不是兒戲,李連傑從6歲開始就不花家中的錢,並且每個月還能給家裡寄去自己在武校掙來的5元錢。
對於小時候在體校近似「非人」般的訓練方式,如今已40歲出頭的李連傑仍然會用「噩夢」來形容那段艱苦的歲月。他說:「我開始拍電影時,還經常做噩夢,夢到自己又回到武校了,當時就特別害怕,因為真的很苦,回憶起來還是有一種發抖的感覺。」
不過,教練的一句「孩子,你做什麼都會成功,但是記住做人要做英雄別做狗熊」,讓要強的李連傑重新回到了武術的戰場,並且一打就是幾十年。
家人安全最重要
近幾年在好萊塢的闖盪讓李連傑又一次陷入「寂寞」高手的境地。對於他的全新表現,有的人接受,有的人鄙夷,但執著的他對於褒貶不一的輿論仍舊保持了高手的冷靜與果敢。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表現傳承武術的精義,讓更多的人認識武術,了解武術。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才是武術的根本。
影片《英雄》的思想被李連傑所認可,但是張藝謀把它變成了一部號稱是視覺盛宴的作品,因此創紀錄的票房並沒有給李連傑帶來任何突破。之後的那部《致命搖籃》仍然重復著《致命羅密歐》的套路,票房上的成功和媒體的批評讓李連傑左右為難。
當然,這也給了李連傑一個思考的機會,他重新思考起他所醉心的武術的真正內涵。功夫片是一種形式,通過這種形式,需要表達一種思想,而不是單純地重復武術的動作。
同時,經歷了東南亞海嘯和地震的李連傑也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定義。用他自己的話說,當海水即將淹沒自己的時候,他感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那些曾經令自己煩惱的問題,在那一刻顯得如此的蒼白和微不足道。
李連傑的這種人生感悟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在那一年中李連傑曾三次面對死亡,他這才發覺生命是最可貴的。「從印度洋海嘯,到我去西藏時患上強烈的高原反應,再到東南亞地震,這些都被我在一年中碰到了。說實話,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只想到家人的安全最重要,但回到平靜後我就會想,那些名、利、權都是帶不走的,就像我在電影《霍元甲》中加入的那句對白:『我沒有辦法選擇生命的開始,但是我有勇氣能走到生命的最後。』我希望能用我剩下的時間去做一些慈善事業,幫助貧困的地區和人們。」
願為太太獻出生命
對於社會的愛,李連傑已經做得非常多了,而對於自己的另一半,李連傑更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他和自己的太太利智一直非常恩愛,就像戀愛中的情侶一樣。「這是我們曾經的一個約定,如果認識10年之後我們仍然還有那份激情,我們就結婚生子。」這份約定也導致李連傑失去了當初拍攝《卧虎藏龍》的機會,但李連傑並不後悔,因為他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陪伴終身的好太太。
《少林寺》是由中原電影製片公司製作,由張鑫炎執導,盧兆璋、薛後編劇,李連傑、於海、丁嵐等人聯袂主演的一部動作電影,於1982年1月21日在中國香港公映。
該片講述的是隋唐年間,著名武術家神腿張抗暴助義,遭王仁則陷殺,其子小虎幸被少林武僧曇宗救出,小虎為報父仇,拜曇宗為師,取名覺遠,習武少林,並落發為沙彌的故事。
之後,覺遠為了繼承其師曇宗的生前的願望和志向,受戒為僧,兼負武林統領。他的知恩圖報和正義之心贏得了李世民的賞識,於是,唐太宗下諭成立僧兵,將少林眾僧列入“國家編制”,並立碑表彰眾僧的勇武。自此,習武成為少林寺的風尚。
總之,電影《少林寺》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好劇,演員對角色的刻畫非常到位,結局也引發深思。
⑷ 如何評價李連傑版的《少林寺》
小的時候特別迷武俠劇和功夫片,最大的夢想是一種能看到李連傑,成龍,甄子丹等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功夫較量,或者是三人主演的電影,看看哪家比較強。當然這個夢想越往後越不可能實現,可是三個人卻又一部合作電影,但不是功夫片,而是戰爭片《建國大業》。
而且雖然是一部和尚為主的電影,但是也有女主在里的,牧羊女白無暇的出場驚艷了多少人,是那個時代多少年輕人的女神啊!牧羊曲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至今來聽也是一首好聽的曲子。
當然有一點不可否認,少林寺里有女主雖然沒有結局,但是卻是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畢竟男女這種老掉牙問題是永不過時的。
不去用糾結一些錯誤的歷史問題,比如說片頭的解釋以及和尚頭上燒戒疤,而是用另外一方來看的話,這部電影真的是一部好電影。
其實在那個年代,可能是因為人們的精神娛樂太少的原因吧,一毛錢的電影票價,在內地創造了一億多的票房記錄,在香港也創下了功夫片的最高記錄。在日本與韓國也有不錯的票房記錄。所以說與其是人們在看電影不如說是對一種武術精神的情懷。
⑸ 以佛教文化的角度寫李連傑版少林寺觀後感
可以圍繞幾個點:
佛教不單單有菩薩慈悲,還有金剛怒目,善惡的標准在於是否利益眾生而不在表相。
世俗的感情不需要迴避,但是不用跟著它跑而陷入,這才是禪者之風。
電影中打鬥之類的不應該提倡。
其他的得等我再看一遍少林寺後再說,呵呵!
⑹ 《少林寺》讓李連傑痛哭坦言不該拍這部電影,曾經發生什麼讓他如此感慨
作為「功夫巨星」,李連傑是成功的。而他的「發跡史」是從《少林寺》開始的。但是多年後,在某采訪欄目,他難以自控,眼含熱淚的說道「我不該拍這部電影……到30歲時我非常後悔,因為很多年齡小的觀眾,在看了電影後竟然削發去練武。而如果只是愛好武術還罷,有些人學到一招半式便想著找人切磋,這顯然是錯了。」說完這些話後,他難掩悲傷,痛苦流涕。
在當今這個「向錢看齊」的時代,一些明星為了利益和出名,可以出賣靈魂和尊嚴,更別說會不會考慮自己對粉絲和社會的影響了。
可是李連傑的這一舉動,就是在給娛樂圈的明星以告誡,即「做明星要有底線,否則出現不好的影響,在日後很容易悔恨終生。」
但願大家能夠體會到李連傑的良苦用心,在做明星之前,先把「人」做好。
⑺ 《少林寺》觀後感怎麼寫
《少林寺》觀後感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傑都來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處把你傳揚。」說到少林寺,大家彷彿就找到了什麼共同愛好似的,立刻就眉飛色舞地談論起自己當年對少林武術的痴迷,對神秘少林的嚮往。當年是怎樣簡陋的電影院,是怎樣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影響一生。少林寺,,名揚海內外,少林寺,深入人心。 90後的我沒有此般的經歷,是否那時是在小人書和各種玩意兒的誘惑之下,跟著夥伴們玩去了 。紅白機 小霸王也是我們當年的一大消遣,什麼魂斗羅 雙截龍 都是我百玩不厭的游戲。<少林寺>電影轟動一時,影響了一代人,卻不曾影響到我的人生,實感遺憾,今日特來彌補。 其實有很多的90後並沒有看過這部82版的《少林寺》(其中包括我),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聽過《少林寺》里的主題曲(其中也包括我)那可是我從小就聽到大的超級耳熟能詳的曲子啊! 3月是我的懷舊月,一切都源自11版的《新少林寺》,看著劉德華和謝霆鋒中青兩代激情互斗,賣力演出卻叫座不叫好,不禁讓我懷念起中國武俠功夫片的巔峰歲月。說到在影史上的成就,《少林寺》只不過算是啟蒙教育階段罷了,打開了中國人對武俠功夫電影的眼界,也為中國武俠功夫電影的未來奠定了基礎、模式和觀眾群,就其意義上來講更值得推崇。話說,想當年李連傑也是小正太一枚,看著現在的他真的是不得不贊嘆歲月不饒人啊。82年的時候李連傑還只有19
歲,那一年連我爸媽都還沒認識呢,我就更是不曉得在何方! 隋唐年間,著名武術家「神腿張」抗暴助義,遭到了王仁則的陷殺,其子小虎逃亡至少林寺為少林武僧曇宗所救。小虎為報父仇,拜曇宗為師,習武少林,並落發為沙彌,法號覺遠。一日,李世民偷渡黃河被王仁則兵馬圍困,覺遠等施計解救。王仁則誣陷少林寺內有人通敵謀反,准備滅掉少林。眾僧浴血奮戰,曇宗戰死。此時李世民率兵返回攻陷洛陽,王兵嘩變,王仁則被覺遠手刃。為繼承曇宗遺志,覺遠受戒為僧,兼負武林統領。唐大宗諭立僧兵,並立碑表彰眾僧義勇。自此,少林習武風盛,名傳四海,威震四方。 這是一部把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與一個為報父仇、出家學武的驚險故事摻雜在一起的優秀功夫片。李連傑成功塑造出了覺遠這樣一位武功高強、匡扶正義的武僧形象,表達出了反對暴政、反對分裂、渴望統一的主題。劇中的主要演員都由我國武術界的精英出任,全部真人真戲,不用彈床不用替身,拍攝都是一鏡到底,不靠特技剪接,給人以真實遒勁之感,為功夫片開創了一個新的時期。 《少林寺》改變一生命運。 《少林寺》真的很古老,給我的感覺也很古老,從武打的時候演員們「哈哈哈、呀呀呀」的叫聲就可以知道,這真的是武俠功夫片的雛形模式,是對武俠功夫片的一次探索。而從鏡頭的掌握和拿捏來看,也基本上是一個長鏡頭從頭打到底,沒有剪輯也沒有渲染,連威壓鋼索之類的道具也完全沒有。不過這樣的功夫反而讓我覺得更真實,現
在的武俠功夫片里充斥的就是飛檐走壁或者氣功內力,而這樣實打實的真本事是越來越少見了,而像李連傑這樣真正有武打底子的青年功夫明星也已屈指可數了,不得不感嘆如今中國影壇的功夫明星已經到了青黃不接的時代了! 感嘆過後再說說劇情,我覺得82版的劇情即使放到現在也依然不落俗套。11版和82版的劇情幾乎就是如出一轍,講的都是戰亂時期的少林寺危機和個人的英雄主義復仇,只不過舊版故事發生在隋末唐初,新版故事發生在清末民初而已。而舊版比起新版來說,劇情也更為輕松,情感也更為細膩。 片里開始時那幾個和尚為了捉青蛙熬粥給覺遠吃,幾個禿頭重重撞在一起,聲音清脆,也挺有趣。然後是另一個老和尚(不會武功,但看起來很嚴肅,不過輩分似不低),跳將出來呵斥責問。那幾個和尚狡辯說:我們練蛤蟆功。接著看到那青蛙跳到那個老和尚的袖袍中,那老和尚的尷尬的神情也惹人哈哈大笑。這一段其實也挺輕松活潑,有周星星影片的味道,看起來一點也不悶。 覺遠等人在山澗提水時,牧羊女出玩,這里非常美,彼處桃花盛開,飛鳥在寺前林中飛撲穿梭,溪水潺潺,放眼青翠,優美動聽牧羊曲隨之響起(在電影的背景中聽來驚如仙樂):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6�7�6�7電影中如此精雕細琢的歌詞真的不多見,反正世上最美的MTV也不外如此啦。片中還有許多地方的景色美不勝收,比如就可以看到瀑布於高處如白練般掛將下來,水花
飛濺,矯夭不群,水鳴如雷。 鏡頭轉處,覺遠把那條「貪吃貪睡不幹活,不可教也」的牧羊犬宰了,為了不浪費糧食,最後決定燒了吃。這里超級搞笑,當他在修竹茂林中行其好事時,被曇宗發現(天知道是不是被香氣引誘而至),曇宗似笑非笑的神情,說你吃吧,我們家鄉那兒用狗肉與老薑、杞子、黑豆煮著吃大補,對你身子有好處雲雲。可是自己卻又食指大動,好像又接著說什麼,狗肉滾三滾,神仙也站不穩。當年洪七公他老人家看到黃蓉烤雞時的「死相」也不外如是。彼時曇宗那詭秘的笑容使人們深深的理解韓國人吃狗肉的文化了,也算是「同好」啊。接著一大堆狗肉和尚跳將出來,大嚼狗肉,並且口中喋喋不休,理論上支持:通俗的話就是師父練功太辛苦了,天天吃白粥;高深點理論就是:狗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佛在心中雲雲。 剛剃度完的覺遠學武時,看到學練功枯燥且耗時太長,咋舌不已:天天跺腳練功,要練多少時候?這倒有點電影《鹿鼎記》(周星馳主演)中韋小寶看到他師父給他的一本小冊子時問:這么厚?然後鏡頭轉向「著作等身高」的武學秘籍,陳近南說:剛才的是總綱,這些才是正本,我練了四十幾年,方有今天這種成就。我猜想覺遠的師父也想對他說:練之九死一生,不練之十死無得生。哈哈,可惜曇宗是和尚,人又嚴肅,不好意思這樣說罷了。 通過這些輕松的情節,不僅協調了整部影片的節奏,更是把少林寺和尚從一個制高點擺到了普通人的地位,更容易引起觀眾們的共鳴和喜愛,也就難怪李連傑當年靠著這部處男作紅透大江南北了!而舊
版對人物情感的把握也尤為細膩和真誠,李連傑雖然橫遭大難感受喪父之痛,但是他並不是一蹴而就成為一個大徹大悟之人,而是通過對他失去信心、急功近利、報仇失敗、師傅被殺、寺院被圍等多方面加以詮釋,將一個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更有忠義氣節。而新版的劉德華這個人物,從一個殺人不眨眼、還算有點民族氣節的大軍閥,一夜之間遭受喪女之痛,於是便痛改前非、頓悟人生,最終感化仇人弘揚佛學,這樣的人物轉變過於生硬和教條,於是整部戲的可看性和張力便消失殆盡。對比就是如此的明顯,經典就是經典,即使年代再早,設備再差,演技再普通,也掩蓋不了一部好片所散發出來的光芒,以及其對中國武俠功夫片作出的巨大貢獻!
⑻ 如何評價電影《少林寺》
兒女情長加江湖恩怨融匯而成的一部《少林寺》是許多人對於少林武功和情懷的經典回憶。李連傑在這部電影中的出演,從父親被殺、剃度出家、獨自尋仇、重歸佛門,一些列的事件串聯起來,盡顯了一個從只知道報仇的頑固小子成長為一位隱忍剛毅武僧形象。體現了對家國統一,反對暴政的思想。
但是這部電影還是有一個槽點,就是在李世民深入敵後逃往少林寺的時候,被和尚覺緣遇到救下,王仁則在塔林中尋找二人,卻被眾邦師兄和覺緣的「金蠶脫殼」迷惑,被削掉頭發的士兵瞬間就變成了光頭,而王仁則也沒有自己身後的士兵就是李世民小虎二人,不得不說這樣的表演確實有些形式大於內容了。
但是這些瑕疵並不能動搖《少林寺》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當時的電影門票只要一毛錢,卻創造了一億多的票房。少林寺電影武打精彩,當時的老百姓,無論是男女老少,對於這種拳拳到肉,棍棍有力,塑造英雄的電影相當熱捧。
⑼ 從李連傑版少林寺談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文化,持戒不殺生,電影《少林寺》中雖然有吃狗肉的喜劇情節,但這個情節也正好說明佛教文化是愛護動物小生命的。
佛教文化,有愛國護國不違國製得傳統,《少林寺》中僧人為維護國家正義,不惜參加戰爭,也是這種菩薩行的表現。
佛教文化,對出家戒律,有嚴格的規定,李連傑飾演的角色,在這愛情與出家這個方面有具體的表現。
佛教文化,有不妄語戒,《少林寺》中,多處表現了佛教的這種文化特色。
佛教文化中,處處都有為眾生的利益,可以捨生。老方丈的自焚,也是這種為人民可以犧牲的高貴品德。
佛教文化,有戒酒的規定,雖然《少林寺》中有飲酒的誇張喜劇情節,但正好也說明了佛教文化中的不飲酒的戒律。
佛教文化的慈悲正義,這在電影中處處都有例子。
從以上幾個方面,每個舉幾個電影里的情節做例證,自己發揮,就可以寫幾千字了。
⑽ 李連傑電影少林寺為什麼非常經典
1、李連傑1971年進入北京什剎海體校,從而開始武術運動員的生涯。1975年參加全運會武術套路比賽,獲得全能冠軍。他本身就有非常優秀的武術功底,還有「功夫皇帝」的稱號,這是成就少林寺經典的基礎。
2、中國功夫享譽世界,少林寺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大IP,自身具有一定的話題性和亮點。
3、少林寺是建國之後第一部公開放映的武俠片,觀眾的熱情和期待都非常高。
4、少林寺具有傳統武術的浪漫情懷,經典的英雄故事情節,十三棍僧救唐王,將國仇家恨融為一體,人物性格鮮明,片中取景全是河南嵩山少林寺實景拍攝,全員演技在線,綜合來看成就了一部經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