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鬥牛》觀後感1000字左右
《鬥牛》觀後感:末世禪 《鬥牛》 管虎導演,黃渤、閆妮主演電影。 《鬥牛》講述了一個農民牛二在被屠村後和一頭荷蘭母牛相依為命的故事。 《鬥牛》中鬥牛的成分不多,與人斗的還有一些,出路是跳出三界外,獨守小山洞。 以下簡單寫下個人的觀後感: 末世與穿越: 本片的故事發生事件背景算是明顯的,大約在鬼子剛來到抗日戰爭勝利。 片中一開始的滿眼屍體也為本片訂下了基調,基本上是笑不起來的。 在荒野孤村中,在崇山峻嶺間,不斷的挑戰與被迫害, 要麼遇不見人,遇見的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孤單與寂寞堪比終結者2018。 今年以來,穿越不斷, 迷失第五季一穿數年,再生號穿出六七個空間,變形金剛2一穿就博古通今了。 本片的屠村前後的穿越也很明顯,雖然以前日子也不好,但和後來一比那就好多了。 鬥牛與斗人: 一頭八路軍的牛,變成了一個艱巨的任務, 接受任務的牛二不知道算幸運還是不幸,不過搭了個媳婦應該還不錯吧。 牛很大很倔,可是卻又在一場場戰爭中僥幸或人為的活著, 並在結局時可以牛二並稱二牛,立墓紀念。 鬥牛的戲份其實不多,保護的成分更多。 更多的還是與人斗,其樂無窮啊。 人性與沖突: 滿眼壞人,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爭描寫, 都是些小場景的零散描寫,但又以小見大,寫出亂世中人性的蒼涼。 日軍的殘忍的屠村、流民的受恩反害牛的思想、國軍霸佔山頭、土匪強牛配種。 真奇怪,除了開頭幾個炸飛了的游擊隊,八路都哪裡去了呢?哎,打住,再說下去就危險了。 禪與農民: 牛二是一個生於憂患的出於亂世有著小農經濟的農民, 劇中也沒有被人為的拔高,有時善良,也有時候懦弱、只顧自己。 在那種環境下,他和牛找不到出路,最後只好歸隱山林。 不過,牛二依然沒有成為那些小說中筆下的隱士或者獨孤求敗式的絕世高手, 而變成了一個骯臟白發的叫花子。 一切都會過去,導演說,彷彿農民的禪意。 但是,如果每個人都不行動起來,災難真的會自己過去嗎?
② 牛女的電影《牛女》
名稱 《牛女》
外文名稱 An Unexpected Ending
內蒙古電影製片廠2006年出品 編劇:張秉毅
導演:趙國華
主演:楊瑞瑞、袁利堅 牛蓮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終日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牛蓮花,像個男人一樣忙活在自家的田間地頭,絲毫沒有女人的溫婉和柔弱的味道。嫁給燈亮這十年來,牛蓮花幾乎連自己的名字都給忘了,而村子裡的也都習慣於叫她「燈亮媳婦」或者「牛女」。有人曾開玩笑地說,「除了『放水』的時候是蹲著的,其他地方沒有一點像女人的!」
就是這樣一個「其他地方沒有一點像女人的」蓮花,在一次進城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天進城是去市醫院替公公拿葯。在醫院里,牛蓮花湊巧碰上了以前在她們村蹲點的黃主任。黃主任單位組織職工體檢,趁著這個機會,黃主任強拉硬拽地讓從來沒有做過體檢的牛蓮花做一次體檢。下午取體檢結果時,牛蓮花無意中聽見醫生跟黃主任說:「牛蓮花同志被查出患有癌症晚期,至多隻能活三個月時間」。聽到這個消息,牛蓮花像是遭雷擊一樣,稍稍鎮靜下來以後,牛蓮花決定不把這個噩耗告訴家裡。回到家,在坑上躺了整整三天的牛蓮花突然變了個人似的,讓婆婆以為她讓什麼鬼神附體。
牛蓮花偷偷數出一百顆黑豆,她准備活好這最後的一百天,重新做一回女人。從那一刻開始,牛蓮花開始化妝,開始穿亮麗的衣服。不僅如此,她還進城燙了頭,從來沒見過大海的她,甚至帶著孩子金豆去了趟離家八十公里外的黃河旅遊了一趟。所有這一切讓村裡人都認為牛蓮花瘋了,只有燈亮不願意相信這是事實。
日子一天天流逝,黑豆一天天減少。蓮花偷偷地流著眼淚,發誓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的實現自己的願望。為此,牛蓮花任憑地里的活越積越多,任憑男人燈亮瘸著腿下地幹活。沒有女人幹活的日子,燈亮盡管累了許多,但燈亮發現媳婦越來越像個女人了。這之後,蓮花提出回娘家一趟。要知道,這是蓮花嫁給燈亮十年來第一次回娘家。
家裡惟一的大黃牛累死那天,蓮花「哀屋及吾」。蓮花極力阻止了男人殺牛賣肉的打算,讓燈亮確信自己的老婆確實瘋了。碗里的黑豆剩下最後一顆了,蓮花滿足地閉上眼睛,躺在炕上等待死神的降臨。第二天清晨,當蓮花睜開眼睛發現自己並沒有死去時,燈亮帶著「瘋」了的蓮花到醫院就診。此時,黃主任告訴蓮花他們單位一個與她同名同姓的患者昨天已經離開了人世。一場誤會卸下了壓在燈亮心頭的塊壘,更由此開啟了牛蓮花對今後生活的重新思考。 本片中,「牛蓮花」的扮演者楊瑞瑞曾獲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此後的《刻骨銘心》、《不再流淚的女人》、《紅印花》、《春天的熱土》等影視作品中,都有著楊瑞瑞清新的身影。本片主演、內蒙古話劇團著名青年演員袁利堅曾在《浴血疆城》中有上佳的表演。片中,「燈亮」這一角色被袁利堅飾演的活靈活現,與楊瑞瑞刻畫的「牛女」相映成輝,讓人過目難忘。
③ 鬥牛影評 1000字左右
在一系列虛大的所謂大片面前,管虎借《鬥牛》的哞聲,寫意地昭示了自己的誠意。而縱觀《鬥牛》全片,蒼勁有力,撼動人心,雖為喜劇,卻有著「笑中帶淚」的質地,一如徐老怪所言的「哀慟的喜感」。同以「村莊」為外部空間的架設,《鬥牛》的氣場卻是《舉起手來》之類「以民族情緒獨攬大局」的電影所無法比擬的。而黃渤也藉此片之力奉獻了一場完整的個人秀。比之於若干年前憑本色詮釋拿到「威尼斯影帝」的夏雨,黃渤的表演顯然更彰顯出一個優秀演員的素養,不乏努力而又靈氣十足。
我絕然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視《鬥牛》為純粹的喜劇,亦同樣視黃渤為純粹的喜劇演員?甚而有人拿其與楊慶的《夜·店》做比,還引申到什麼開拓國產喜劇片領域的高度。這個說法真是汗涔涔地讓人覺得害怕,就跟當初有人拿伍仕賢的《獨自等待》與馮小剛的眾賀歲片相對照一樣,還索性津津樂道於「馮XX第二」的說法。於此,我註定做不了氣喘吁吁的速食主義者,對於這般牽強附會的所謂年度盤點,亦唯有汗顏的份。是為序。
《鬥牛》是一部由大量細節構築而成的好電影,透露於其中的蒼涼的氣質一如大西北的堅實的黃土地。而牛二身上的泥土氣更是滲透於唇齒之間。影片伊始處,管虎即以幾個速描的特寫鏡頭,出色地勾勒出了牛二的牛痞形象,一種低於塵土的悍勁力透紙背沖撞而出,不卑微,不凡俗,一如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中寫過的 「雞零狗碎」,甘與現實為伍,卻又一次次陷入沉甸甸的夢。而牛二牽著奶牛來來回回於懸崖邊遊走的幾個橋段,又兀自傳遞出一股微渺而宏大的氣場,我義其為 「在邊緣中尋找恆遠的寧靜」。義其「邊緣」,是契合牛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亂世求生的殘酷處境;義其「恆遠」,是契合如牛二般的牛人們不屈不撓的「硬脾氣」;義其「寧靜」,則是一種安樂的宿願。於是,一人一牛,像兩枚不服軟的「硬骨頭」,開始了它們的「田園牧歌」。念及余華《活著》的結尾,一如看見深入黑暗中的光亮。極言「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想必便是如此這般的命數。
村莊
影片中的「村莊」意象是頗具玄機的,它該與村邊「崖壁」的曠遠放達之景對應著來分析。「村莊」通過狹小的過廊與逼仄的地下暗道來體現其空間的禁閉感。當所有的村民葬身村邊廢墟般的墳場後,牛二和奶牛即成了村中這一切的主宰。然而,鬼子與鄰村飢民的「入侵」使得牛二成了至為窩囊的主人,他唯能穿梭於枯井和狹小的地下通道之間,玩一場殺與被殺的「躲貓貓」游戲。所幸的是,每一場游戲,他都是唯一的倖存者,當然,還有他那頭命賤的奶牛。
細想來,「村莊」的存在給予牛二的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是氣定神閑的,而不是如鬼子般抱著剿殺八路的心態,抑或如鄰村飢民般一味抱著求食的焦渴。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管虎對於「村莊」意象的把握比之於《黃土地》中的大西北荒村,還略欠些火候。管虎還是太過用功於故事層面的表述,而沒有陳凱歌那般融活意象本身並化其為精神動力的仿大師之氣。從這個層面想來,一心關注底層人生的管虎到底還是難成大師的。但於他而言,做做為民稱道的「草根精英」又何樂而不為呢?換個角度想,倘若把鏡頭的筆墨過分用力於意象本身,或許反倒會紊亂故事的節奏也說不定。
奶牛
影片中的「奶牛」令我想及伊朗電影《母牛》,另外還有一部格調迷人的俄羅斯逐幀油畫短片,也叫《母牛》。而《鬥牛》中牛二與奶牛之間的微妙關系,又頗有著法國導演Lamorisse短片《紅氣球》及《白鬃野馬》的氣質。唯一不同的是,後者都是拿孩子與物件之間的「友情」做文章,而《鬥牛》中,牛二與奶牛的關系則略顯曖昧和隱晦。在村民們都還活著時,那頭奶牛被叫做「八路牛」;而當只剩下牛二一個人時,他對奶牛的叫喚開始呈現出另一種色溫。影片中,牛二幾次呼喚他心愛的「九兒」姑娘,回應他的卻至終都唯有那頭奶牛的鼻息與舔舐,而那一句「和九兒一個脾氣」,則幾度把九兒與奶牛的形象在精神內質上達成統一。而另一個關於「娘」的稱呼在影片中的情節暗合主要是關於「擠奶賑災」那個段落,從牛二振振有詞的話語中,牛的哺乳與「你娘」對「你」的哺乳亦成為一種隱喻式的吻合。
至於對奶牛人性化一面的處理,在我以為,不好批判其優劣,就如特呂弗就曾批判過《紅氣球》,稱其「沒有真正的詩意、幻想、感性或真實」,責其不過是一部 Lamorisse的方程式電影;但與此同時,它又無可辯駁地成為普遍意義上的新經典。《鬥牛》中對奶牛的人性化處理其實同樣是Lamorisse式的,包括奶牛的那枚眼淚(出現在牛二被炸暈後),都彰顯出一股虛構的力量。這種力量在普通觀眾眼裡或而會顯露出脈脈溫情,而在有些評論家眼裡,卻兀自變成一種矯飾的臆想。
銀鐲子
影片中最早出現於牛二手中的「銀鐲子」,是為牽系起牛二、牛二他娘和九兒姑娘三個人命運的關鍵意象。於牛二而言,「銀鐲子」是祖傳的寶貝;於九兒姑娘而言,「銀鐲子」則成了牛二許諾給自己的定情信物。「銀鐲子」的介入使得本片的愛情副線彰顯出更為豐滿的稜角。人說閆妮的表演「四兩撥千斤」,亦可謂是驚鴻一瞥,且又恰如其分地夯實了男主角牛二的整體形象架構。通過拒送銀鐲子、摸八路牛的奶子、發現屍骸中戴著銀鐲子的手等一系列細節化的事件,極為巧妙而簡潔地提點出了牛二與九兒之間純朴的鄉村情愫。
蛐蛐
「蛐蛐」意象的出現始於某日--本--皇---軍的那一句「玩物喪---=國」,我亦兀自想及義大利導演貝納托魯奇的《末代皇帝》,那被溥儀藏於寶座底下的「蛐蛐」,像一個末世的玩笑。而在《鬥牛》中,管虎對於「蛐蛐」意象的運用則要氣定神閑得多。在我以為,這亦是除卻「村莊」與「奶牛」這些牽系大的主題的意象之外,管虎唯一不吝惜鏡頭的一個意象。它幾度出現在不經意的畫面中,在我以為是有意可尋的。
念及牛二與奶牛這倆「牛」的打不爛的賤命,長期養尊處優於囊罐之中的「蛐蛐」,其實何嘗不是村莊中寥寥可數的倖存者之一呢?管虎真是善於「從細微處見真章」,「蛐蛐」意象的引入,一如從最微不足道的命數中尋見了生與死的真理,管虎借「以小見大」之意著實有力的自省了一番。
《鬥牛》亦有些許「欠火候」之處,首先,其整個故事的架構還不夠圓潤,且在剪輯上,現實與回憶橋段間的轉換有點「形散」,調侃點說,就跟「打游擊」似的,這頭打煩了,再換一頭,那頭打厭了,又轉回來。
在我以為,管虎把段落間的過場處理成紀錄片式的長時間黑幕亦有著「打游擊」的嫌疑。不過看至後半部分,我兀自又覺得這樣的「游擊戰」確乎打得有道理。現實與回憶的輪轉中到底有太多難以彌合的漏洞與傷口,於是,他寧願用黑幕來締造一種力道十足的粗礪感。除卻部分轉換有點令人費解外,影片在整體氣韻上的把握確是到了家的。細想來,管虎實在是走了一條契合全片氣場的好捷徑。
④ 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的觀後感
今天,2009年1月16日《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要在電影院放了,本來是1月26日在年初一電影院才放,現在提前放了,太好了,我就可以提前看了。
我早上很早就來到了衡山電影院,在電影院門口就看到了有六塊《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很大的廣告牌,進了大門裡面已經有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到電影院了,還有許多學校的學生,真是很熱鬧,所有的人談論的話題都是喜羊羊的。
電影開始了,開頭上來好熱鬧,先是〈〈happy牛year你最牛〉〉的歌,一下子就讓人感覺很開心,接著喜羊羊,美羊羊,懶羊羊,沸羊羊,暖羊羊在青青草原的舞台上隨著這首歌的節奏跳舞,電影里的羊村比動畫片里的大多了,而且還非常漂亮。
接下來就是喜羊羊他們為了拯救蝸牛,喜羊羊他們把自己變小到蝸牛肚子里去,而灰太狼為了吃羊也把自己變小跑到蝸牛肚子里,接下來發生很多故事(白牛國,黑牛國,黃牛國之間的混戰),電影里還增加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小狼,名字叫小灰灰,(動畫片里的小灰灰是灰太狼喝了變年輕的葯水,喝了太多,結果變成嬰兒了)電影的版本里它是灰太狼和紅太狼的一歲的兒子,它講的話好搞笑,紅太狼在動畫片穿的是紅衣服,在電影里她穿得是紫色的衣服了。
電影院里隨著故事的發展,小朋友們一會緊張,一會開心,看到搞笑的地方,家長和小朋友們看了都笑,就聽到一片笑聲,最後白牛國,黑牛國,黃牛國合好了,喜羊羊他們也完成了任務。
看了這部電影在開心的同時,還告訴我一個道理,那就是------和平,和平很重要,有了和平就不會有戰爭,所有的人都會很開心,另外還有一個道理就是要學會寬容,要有一顆寬容的心。
⑤ 關於《牛虻》的讀後感,要1000字左右,感激啊!!!
(1)牛虻(亞瑟·勃爾頓)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他在革命斗爭中學會了堅強,並支撐了他的事業。
《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為主線,大筆勾勒和細致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斗爭,錘煉成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義大利而忘我戰斗的革命者。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藝術手段,通過跌宕有致的情節(牛虻因誤會被認為出賣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為里瓦雷士。在那裡,牛虻成了殘疾人:跛腳,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參加了革命,在偷運軍火時由於疏忽被捕,最後被殺),鮮明生動地塑造了牛虻這個為義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難英勇犧牲的典型人物形象,體現了義大利愛國志士的剛毅精神及他們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牛虻在革命斗爭中逐漸變得堅強起來。剛出場19歲的亞瑟有點像十六世紀肖像畫里的義大利小夥子。「從他那長長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嬌小的手腳看,身體各個部位都顯得過分精緻,輪廓格外分明。」而經過革命鍛煉之後的牛虻則是「空空寂寞中把他壓垮的幽靈似的恐懼、虛幻世界裡的幻像,都隨產生他們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陽光芒四射,敵人出現在眼前,他便鬥志激昂,再也無恐懼可言。」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監獄執行死刑的士兵則是這樣認為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辯,他那無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氣,曾像太陽的光芒一樣在他們死氣沉沉的生活中閃耀。」牛虻變得成熟了、堅強了,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
堅強的牛虻在犧牲前一夜給他深愛的人瓊瑪的遺書里這樣寫道:「我將懷著輕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好像一個小學生放假回家一樣。我已經做了我應做的工作,這次死刑判決就是我忠於職守的證明。」
與牛虻關系密切,給他巨大影響的人是他的懺悔神父主教蒙太尼里(其實是他父親)。主教蒙太尼里欺騙了牛虻,從而使牛虻對上帝產生了懷疑。從此,牛虻開始恨蒙太尼里,「上帝是—一隻泥巴做就的東西,我只需一錘就能夠把它砸個粉碎;而你呢,卻一直用謊言欺騙我。」出走前牛虻這樣說道。蒙太尼里影響了牛虻的一生。應該說,牛虻的死,他要負大部分的責任。
學會堅強,無論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難,向困難挑戰——這是《牛虻》給我的啟示。
(2)故事的主人公牛虻出生在義大利的一個英國富商勃爾頓家中,曾經天真地人為這個世界是多麼地美好。名義上他是勃爾頓與後妻所生,但實則是後妻與蒙太尼里的私生子。牛虻從小在家裡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精神上很不愉快,卻始終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牛虻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里對自己的關懷。但是,當他接觸了青年義大利黨人,看到了自己懺悔神父的間諜行經、認清了教會和反動當局狼狽為奸、鎮壓革命的殘酷現實之後,他大徹大悟,從而走上了與他們進行義無反顧、不屈不撓的斗爭的道路。
我深深震撼於這驚心動魄的故事。他被最信賴的人欺騙過,被最愛的人傷害過,即使淪落到拖著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一個活生生,苦苦掙扎的人的靈魂,系在那個扭曲的身軀里,被迫為它所奴役,想想它在眾人的面前瑟瑟發抖,羞辱和苦難使它透不過氣來當時的義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青年義大利黨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吸引著熱血青年。牛虻決定獻身於這項事業。在一次秘密集會上,牛虻遇見了少年時的女友瓊瑪,悄悄地愛上了她。在羅馬,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牛虻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他們的被捕,連瓊瑪都以為是牛虻告的密,在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牛虻痛恨自己的幼稚無知,對神甫竟然會出賣自己感到震驚,同時得知蒙太尼里神甫原來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苦之中,幾乎要發狂。他一鐵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他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在南美洲,流浪生活磨煉了亞瑟,回到義大利時,他已經是一個堅強、冷酷、老練的牛虻了。此時,他又遇見了瓊瑪,但瓊瑪已認不出他了。牛虻和他的戰友們積極准備著起義。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被敵人突然包圍,牛虻掩護其他人突圍,自己卻因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現而垂下了手中的槍,不幸被捕。牛虻的戰友們設法營救他,但牛虻身負重傷,暈倒在越獄途中。敵人決定迅速將他處死。前來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圖以父子之情和放棄主教的條件勸他歸降;而牛虻卻企圖打動蒙太尼里,要他在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做出抉擇,但他們誰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簽了字,自己也痛苦地發瘋致死。
刑場上,牛虻從容不迫,慷慨就義。在獄中給瓊瑪的一封信里,他寫上了他們兒時熟稔的一首小詩: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掉,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虻!至此,瓊瑪才豁然領悟:牛虻就是她曾經愛過而又冤屈過的亞瑟。
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成長,是艱難的啊。就好像一群小鹿,誰有勇氣,誰跑得快,誰就活下來;否則,就被淘汰。挫折中是難免要流眼淚的,擦幹了,站起來,就長大了,堅強了。用牛虻自己的話說,他從死亡那裡走來,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可以借鑒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希望永存!對於牛虻來說,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貴如飢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應該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牛虻是個強者,真正的強者!
《牛虻》讀後感
在讀過的小說中,伏尼契的《牛虻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主人公牛虻更是讓我感覺到震撼……
亞瑟, 書中描寫道: 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唇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義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裡別人一定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著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但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像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
牛虻, 書中又寫道:
『費利斯。列瓦雷茲,綽號牛虻。
年齡:大約三十歲;
籍貫:不詳,大概系南美人;
職業;新聞記者;
矮個子;黑頭發;黑胡須;皮膚黝黑;藍眼睛;前額:既闊又圓;鼻子,嘴巴,下——'
對了,這兒:『特徵:右腳跛; 左臂彎曲; 左手少了兩指; 臉上有最近被馬刀砍傷的疤痕; 口吃。下面還有一句附言:『精於槍法,捕時要加以注意。'
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曾經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後這「醜陋」的模樣,這或許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弦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沖突」。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沖突,就沒有悲劇。」 這「沖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沖突,或者是愛情與理想的沖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沖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悲劇。
這許多的沖突中每個都耐人尋味,每個都動人心旋,每一個沖突都把牛虻帶向悲劇。可我無暇仔細體味這些沖突,因為我在被他的那種精神感動著、震撼著……
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這是開篇首語。本書的精華所在,文章的點睛之筆,也是牛虻和瓊瑪小時侯一起學的一首小詩,是文章的結晶。
的確,牛虻精神是永不泯滅的。在宇宙的每個角落都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牛虻精神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的象徵。
無論在牛虻那個戰亂的年代,還是如今這和平的時代,牛虻的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面對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我知道你們這些留下來的人團結起來,就會給他們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實現為之奮斗的宏偉大業。至於我,對待死亡就會懷著輕松的心情,走進院子,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這是封面上的一段話。足見牛虻的偉大。他用一生的時間和惡勢力作斗爭,把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毫不吝嗇地獻給了義大利。獻給了他深愛的與之無關的人民。而面對死刑表現得從容不迫甚至讓執行槍決的軍官士兵都不寒而慄。面對手無縛雞之力的牛虻,他們顯得多麼狼狽不堪!就連槍決的士兵都捨不得下手,一心想著是身旁的人射死牛虻的,最後竟有個士兵甚至沒有開槍。牛虻就是有這個力量,能讓他的敵人也受到感染。在他身旁的人,都會感受到他靈魂的魅力。並受到他的熏陶和感染。哎,這樣一個好人還是被亂槍射死了,可就連最後一刻,他都不忘和敵人斗爭,最後一刻他也是勝利的。他的敵人都怕他……
牛虻是在其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神父蒙太尼里和女友瓊瑪的雙重傷害下、其內心承受著非人的煉獄般折磨中流浪到南美洲,度過了地獄般的十三年。而後再出現在義大利的他已經成熟了,已經是老練的「牛虻」,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轉眼看看現在的我們,80後的我們,被人們喻為「草莓族」的我們,莫說是受到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的雙重打擊我們有沒有勇氣重新站起來,就是遇到挫折也會讓許多人放棄前進去選擇逃避!這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啊!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我們缺少的或許就是一種牛虻精神——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戰勝自己、愈挫愈勇的鬥志!或許這時的我們真的應該學一下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把牛虻精神拿來,將它溶於自己的思想中,為自己所用,改變80後「草莓族」的現狀,將自己變為 不僅外表光鮮亮麗,內心也堅強無比的「轉基因草莓」吧!
⑥ 求一部日本恐怖片的片名 電影由幾個故事組成 其中情節大概有 一個人身牛頭的怪物 叫牛女
怪談新耳袋……
⑦ 有關牛精神的電影觀後感
在一系列虛大的所謂大片面前,管虎借《鬥牛》的哞聲,寫意地昭示了自己的誠意。而縱觀《鬥牛》全片,蒼勁有力,撼動人心,雖為喜劇,卻有著「笑中帶淚」的質地,一如徐老怪所言的「哀慟的喜感」。同以「村莊」為外部空間的架設,《鬥牛》的氣場卻是《舉起手來》之類「以民族情緒獨攬大局」的電影所無法比擬的。而黃渤也藉此片之力奉獻了一場完整的個人秀。比之於若干年前憑本色詮釋拿到「威尼斯影帝」的夏雨,黃渤的表演顯然更彰顯出一個優秀演員的素養,不乏努力而又靈氣十足。
我絕然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視《鬥牛》為純粹的喜劇,亦同樣視黃渤為純粹的喜劇演員?甚而有人拿其與楊慶的《夜·店》做比,還引申到什麼開拓國產喜劇片領域的高度。這個說法真是汗涔涔地讓人覺得害怕,就跟當初有人拿伍仕賢的《獨自等待》與馮小剛的眾賀歲片相對照一樣,還索性津津樂道於「馮XX第二」的說法。於此,我註定做不了氣喘吁吁的速食主義者,對於這般牽強附會的所謂年度盤點,亦唯有汗顏的份。是為序。
《鬥牛》是一部由大量細節構築而成的好電影,透露於其中的蒼涼的氣質一如大西北的堅實的黃土地。而牛二身上的泥土氣更是滲透於唇齒之間。影片伊始處,管虎即以幾個速描的特寫鏡頭,出色地勾勒出了牛二的牛痞形象,一種低於塵土的悍勁力透紙背沖撞而出,不卑微,不凡俗,一如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中寫過的 「雞零狗碎」,甘與現實為伍,卻又一次次陷入沉甸甸的夢。而牛二牽著奶牛來來回回於懸崖邊遊走的幾個橋段,又兀自傳遞出一股微渺而宏大的氣場,我義其為 「在邊緣中尋找恆遠的寧靜」。義其「邊緣」,是契合牛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亂世求生的殘酷處境;義其「恆遠」,是契合如牛二般的牛人們不屈不撓的「硬脾氣」;義其「寧靜」,則是一種安樂的宿願。於是,一人一牛,像兩枚不服軟的「硬骨頭」,開始了它們的「田園牧歌」。念及余華《活著》的結尾,一如看見深入黑暗中的光亮。極言「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想必便是如此這般的命數。
⑧ 寓言 讀後感
《農夫和蛇》讀後感
《農夫和蛇》是我在《小學生報》上看到的。故事說,冬天時,農夫在外面散步。突然,他發現了一條凍僵的蛇,農夫就用自己的身體溫暖著它。沒有想到,蛇醒了後,很快就咬了農夫一口,農夫死在了茫茫的白雪中……
農夫是一個好心人,把蛇救醒了;可蛇卻不知農夫的好心,咬死了農夫,這不是讓人非常氣憤嗎?有句話叫: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農夫就是呂洞賓,而蛇卻是狗。人家對你好,你卻對人家壞,這不就讓人惱上加惱嗎?不要,作為一個人,要知道報恩,人家對你好,你就要對人家好。雖然蛇是動物,但是所有的動物都會理解人的心。正如我看過一篇叫《農夫、鷹和蛇》這個故事一樣,它們知道報恩。
在生活中,我要學習農夫這種精神,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當然如果有壞人向我求助,我理都不會理。因為,我時時記住,幫助壞人,壞人很少報答;幫助好人,總會有一天來報恩。假如,我是農夫懷里的蘇醒的那隻蛇,我第一時間就會想方設法幫助農夫,而不是一口就把農夫咬死。要是我是一個過路人見到農夫被蛇咬死後一定會飛快地打死那隻可惡的蛇!
《農夫和蛇》讓我明白:人和人之間不要被人家幫了忙,反而還對他干一些壞事。這些人是讓人特別討厭!所以,我們要知恩圖報!
《狐狸和葡萄》讀後感
看完這個故事,心中最大的疑惑是:遇到獵狗後,狐狸媽媽哪裡去了?如果是遭到不測的話,作者為什麼不直接點明,而用一種很含糊的表達方法說出來,讓人捉摸不透?還有,為什麼並沒有覺得小狐狸長大後特別想念或擔心媽媽?可這不合常理呀!總之剛看完這篇小短文,疑惑要遠遠多於理解。
雖說這里有很多疑問,但是其中所體現出的母愛卻是毫無疑問的。從「它跑過一座山,又跑過一座山,跑過第三座山……」這里可以看出狐狸媽媽為了找到葡萄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的孩子餓得直哭,對不起,讓我摘一串葡萄吧!」又可以看出狐狸媽媽的善良、淳樸。後來快到家的時候,實在太累了,以至於聽見小狐狸的哭聲都不得不休息一會了。幾年後,小狐狸找媽媽的時候,發現了葡萄樹,甜甜的葡萄象徵著媽媽甜甜的愛。
一番仔細分析後,發現其實許多疑問還是有解答的。例如媽媽的下落,不點明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這是一篇給兒童看的故事,如果說出了媽媽的真實情況,八成小孩看了之後,心情一定不會很好,就只會一味地傷心,而不會去體會故事中狐狸媽媽那偉大的愛。針對小狐狸的態度,或許是要突出媽媽對小狐狸的愛,並非小狐狸對媽媽的回報,所以略寫。
本文比高爾基的《母親》、史鐵生的《合歡樹》看了要稍微好受一些,比《髻》要適合兒童,比《媽媽 弟弟 電影》要「正經」一些,不像《娘,我的瘋子娘》那樣看完有種要哭的感覺,比《牛女》要可愛,比林清玄的精煉,比《背影》看了要陽光一些。總之,這是個很好的兒童童話。很好理解,但卻講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狼和小羊>>讀後感
寓言是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東西。這些東西能讓你發現生活的道理,生活的意義。
大家都聽說過狼和小羊的故事吧?有一次,狐狸掉進了一口井裡,見老山羊走過來,就把山羊騙到井裡,然後奔上山羊的背跳出了井。狐狸不但不遵守諾言,反而對山羊說: 「喂! 朋友! 如果你的頭腦像胡須那樣完美,你就不至於在沒有看清楚出口前盲目的跳下去了。」 它告訴人們: 做事業要看對象,以免上當受騙。
也許大家看到了,都會說: 「 現在到哪裡去找這么傻得 「 山羊」 啊!」 但是,我在現實生活中,還真碰到這么傻得 「山羊」.
那次我去旅遊,車上突然有人說要換點零錢,我用餘光看了一下他, 他長得賊眉鼠眼。大概因為這個緣故吧,全車沒有一個理睬他。那個人說得很誠懇,直到說第三遍的時候,終於有一個人站起來說: 「我和你換吧!」 那個人好像很激動,左一聲大哥,右一聲大哥地喊! 還說可算遇到了一個好人了。等到他倆換過錢,那個想換零錢的人便說他還有點事,汽車剛一到站,就匆匆忙忙地下車,一會兒就消失了。等到汽車又上路時,只聽那換錢的人說: 「 哎呀!媽的! 著錢時假的。」 只見他兩手拿著百元大鈔在陽關下反復地照來照去。沒一會兒,便一屁股坐下來,說: 「那人怎麼這么缺德啊!」我心想: 又是一隻傻山羊。
我讀完這則故事後想: 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考慮結果, 然後再做。如: 在汽車上,那些換錢,借東西的人,往往是一些騙子。因此,我們不能盲目聽信別人的話,如果聽了,到時會追悔莫及的。
龜兔賽跑 讀後感
重新翻開《伊索寓言》這本書,又從中感悟不少。《龜兔賽跑》這個故事,再次出現在我眼前,這次,我已真正了解、明白它的意義和道理了。
我相信,這個故事大家在小的時侯就已聽過好幾遍了,都知道:雖然烏龜爬得慢,但只要堅持不懈,最終會得到勝利。於是,在許多幼小的心靈里,都裝著這樣的一種信念。
現在,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人生熱是如此。艾青說過:「每個人都要做好一件事,都需要一種堅持。」接下來的路很長很長,但是我們害怕什麼呢?沿路的困難,挫折算是什麼,它們就是樂趣,也是使我們人生更美好的裝飾品。
這是,從烏龜的身上,我又想到了童話中的丑小鴨。起初它也是被人看不起的,但是如果丑小鴨只看見自己的丑,就永遠也不可能變成天鵝。所以,即使別人不相信你,看不起你,也不要緊,只需一個人為自己加油、鼓勵也可以——那就是自己。
總之,歸根到底,就是兩個字:堅持、自信。它們就像護身符,無論走到哪裡,只要你擁有它,就沒有什麼困難的事了。在要放棄之前,要學會堅持,並告訴自己:不要半途而廢,沖破這黑暗就是光明。
《牧童和狼》則講了一個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狼來了。」村民們慌忙趕來,實際上根本沒有狼。後來,狼真的來了,不管牧童怎麼叫,怎麼喊,都沒有人來,最後牧童的羊全被吃掉了。這兩篇文章都充分告訴我們:誠實只會有利無害,而說謊則有害無利。我們應該吸取牧童慘痛的教訓。
高爾基說過:「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只要我們對身邊的人真誠、守信,不作假、捏造,就是對別人的尊重。誠實也會使我們展現出可靠和坦誠,顯現出一種充滿活力,活潑開朗的性格,使我們學習進步,工作順利。
誠實是人類繁榮,弘揚友誼的最基本的條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應該誠實守信,才能慢慢成為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千萬不能向牧童學習,否則就會害了自己。
同情、自律、責任、友誼、工作、勇氣 ……都是我們應該具備的美德,我相信,凡是讀了這本書的人,一定會品味到更多的美德,使自己更加奮發向上,更加優秀!
讀《農夫和他的孩子們》有感
今天,我讀了世界文學名著《伊索寓言》,這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伊索寓言》了的故事情節構思巧妙,敘述概括,語言簡朴,所蘊含的智慧既淺顯,又發人深思,令人百讀不厭,趣味盎然。
我深深被吸引著,如飢似渴地一口氣讀了130篇。其中,《農夫和他的孩子們》很有意思,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的大意是:農夫的孩子們經常爭吵不休,農夫又說服不了他們。後來,農夫想了一個辦法,叫孩子們拿一捆樹枝來,先讓孩子們把整捆樹枝折斷。孩子們不管怎樣使勁也不能把整捆樹枝折斷。於是,農夫給孩子們每人一根樹枝,每個孩子輕輕一折就折斷了。農夫說:「孩子們啊,你們也一樣,要是你們能和睦一致,任何敵人都不可能戰勝你們,然而,要是你們爭吵不休,那你們就很容易被敵人征服。」
這則寓言故事說明,團結和睦就強大,紛爭分離便容易被征服。要把我們班搞好,需要全班同學團結一致,同心協力,互幫互學,才能共同進步。我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奔向小康,更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我們的目標就一定會實現的。
⑨ 《牛虻》的讀後感
1)牛虻(亞瑟·勃爾頓)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他在革命斗爭中學會了堅強,並支撐了他的事業。
《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為主線,大筆勾勒和細致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斗爭,錘煉成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義大利而忘我戰斗的革命者。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藝術手段,通過跌宕有致的情節(牛虻因誤會被認為出賣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為里瓦雷士。在那裡,牛虻成了殘疾人:跛腳,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參加了革命,在偷運軍火時由於疏忽被捕,最後被殺),鮮明生動地塑造了牛虻這個為義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難英勇犧牲的典型人物形象,體現了義大利愛國志士的剛毅精神及他們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牛虻在革命斗爭中逐漸變得堅強起來。剛出場19歲的亞瑟有點像十六世紀肖像畫里的義大利小夥子。「從他那長長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嬌小的手腳看,身體各個部位都顯得過分精緻,輪廓格外分明。」而經過革命鍛煉之後的牛虻則是「空空寂寞中把他壓垮的幽靈似的恐懼、虛幻世界裡的幻像,都隨產生他們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陽光芒四射,敵人出現在眼前,他便鬥志激昂,再也無恐懼可言。」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監獄執行死刑的士兵則是這樣認為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辯,他那無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氣,曾像太陽的光芒一樣在他們死氣沉沉的生活中閃耀。」牛虻變得成熟了、堅強了,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
堅強的牛虻在犧牲前一夜給他深愛的人瓊瑪的遺書里這樣寫道:「我將懷著輕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好像一個小學生放假回家一樣。我已經做了我應做的工作,這次死刑判決就是我忠於職守的證明。」
與牛虻關系密切,給他巨大影響的人是他的懺悔神父主教蒙太尼里(其實是他父親)。主教蒙太尼里欺騙了牛虻,從而使牛虻對上帝產生了懷疑。從此,牛虻開始恨蒙太尼里,「上帝是—一隻泥巴做就的東西,我只需一錘就能夠把它砸個粉碎;而你呢,卻一直用謊言欺騙我。」出走前牛虻這樣說道。蒙太尼里影響了牛虻的一生。應該說,牛虻的死,他要負大部分的責任。
學會堅強,無論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難,向困難挑戰——這是《牛虻》給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