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2015年版《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摸著良心說,本片無法超越老版,但也還是中規中矩,敘事流暢,BGM很能帶動氣氛的電影。就個人感覺來說,它很有俄羅斯味道,不像之前上映過的《斯大林格勒》那種一味追求大片效果而丟失了很多東西的所謂大片。
新版的敘事節奏基本跟老版是一樣的,都是前半段穿插各個姑娘以前的故事,只是新版沒有多年後准尉帶著麗達的後代故地重遊這樣的情節。另外,老版的回憶部分拍得更具有藝術性,而且略微抽象,彩色和黑白的對比其他答主也提到了。我想,新版更符合現代口味的地方在於把回憶部分統統實景化了,真槍實彈的震撼感,加上影院的效果,對觀眾還是很有沖擊力的。還有後半段在樹林里和敵人的激烈槍戰,也是非常驚心動魄,如果當時把我扔在那裡,恐怕也會像孤兒院來的加利亞一樣抱頭躲避。
看本片的最大感受就是,戰爭太殘酷。每個姑娘和小夥子本來都有美好的人生,但是因為戰爭妻離子散家毀人亡,每個人都帶著悲傷的故事來到這個偏遠的小地方,最終長眠在這個非軍事要地。以巨大的代價阻止了敵人破壞鐵路運輸要線的企圖,但這對整個戰爭來說有多大影響?後世提起的都是某某轉折性戰役,但其實有多多少少這樣的局部戰斗化在了硝煙里。想到這里就覺得很唏噓,准尉在麗達受重傷的時候自責說不該帶你們出來,就讓德國人過去好了,基洛夫鐵路那裡有的是兵,而我這里只有五個姑娘。
最後還想吐槽一下選角。熱尼亞和索尼婭的顏值都不太夠哇。熱尼亞在原著里就是最美的姑娘,本片的熱尼亞聽說是導演的新婚妻子,好吧,覺得她不如老版的那樣奔放勇敢,那股子勁有一點不夠。還有索尼婭,就俄羅斯妹子的標准來說是不是有點太普通了。
② 急尋一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影評
高尚的情操——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想到的
戰爭使117號鐵路會讓站上只剩下十二戶人家,且大多是小媳婦和小寡婦。 「她們神通廣大,不管用什麼原料都能釀制白酒」。車站駐兵換了一撥又一撥也抵不住女人和白酒的問題。准尉華斯科夫「接二連三地給上級打報告」。上級一氣給這個專會打報告的「作家」撥了兩個班的女兵,一舉兩得地一攬子解決了。這一下准尉更是傻了眼,叫苦不迭……
一次,女兵奧夏寧娜開小差碰上了兩個德國鬼子,他們企圖炸毀基洛夫鐵路。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華斯科夫帶了五名女兵趕到戰斗地點,不想卻是十六名裝備精良的德國鬼子。她們經過了兩天兩夜的浴血戰斗,五名女兵全部壯烈犧牲。最後准尉一人俘獲了剩餘全部德寇。
小說再現了那些剛從和平歲月走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和她們以生命為代價保衛國土的英雄主義精神。這其中有歡樂,有痛苦,有愛情,更有她們的英雄主義精神……其高尚的情操,讀之令人激昂,催人奮進!
我在想,如果把這個題材放在今天我們某些作家的手裡,可能那就壞了。首先書名得改,叫做《一個男人和五個女人的故事》;其次內容得改,不是戰斗故事,而是情愛故事。尤其該故事發生在森林裡面,更是有戲可看了,免不了一定要再來點《紅高粱》式的原始野蠻的性愛。這樣的話,可能迎合了一些人的胃口,但卻出賣了自己的貞操。其實這樣的「作家」早已無什麼貞操可言。更何況還要引得其人反問你一句:貞操值多少錢一斤?無端被他噎一下。
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這句話應該不容置疑。可是為什麼近來好象老是要遭到質疑呢?這是個很令人深思的問題……
想想我們今天一些青年男女,尚未涉世就動輒大談什麼生活的苦經,無病呻吟。一副虛空無奈、看破紅塵的樣子。物慾橫流,金錢當道,什麼道德、禮教統統都不知摔到了哪裡。
有報道說某大學一個宿舍里十六名男女學生在同時作愛,讀後簡直令人作嘔不止。還有一女孩,十六歲就經歷了種種其年齡不該經歷的事,最後竟要自殺。說出了諸如:有錢又怎麼樣?有車有房有別墅又怎麼樣?男女之間又怎麼樣?不就是活塞運動?等等令人瞠目結舌的話。十六歲的女孩啊!本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回過頭來我又在想,一些青年人感到空虛無奈可能也是有原因的。他們有的也許也在思索和苦惱……
當然,任何社會都有丑惡現象。包括小說所寫的那個時代。偉人也有優缺點。偉大失去了平凡就成了空中樓閣。但,這些丑惡千萬不能肆行,千萬不能人人都麻木地去接受,這樣的話就是一大悲哀了。
所以在此我們要呼籲人人都要樹立高尚的情操,回歸社會道德,人人都做一個高尚的人!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品味經典 影評
如果給影片作個定性的話,那麼它無疑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電影,選取的是「紅色經典」的創作路線,注重刻畫正面英雄形象,突出戰爭對美好事物的摧殘,進而激發觀眾的愛國熱情,促進國家建設。在拍攝完成的34年後,當我看完這部主旋律影片,依舊能夠感覺到心靈的觸動。我想這種觸動才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旨在達到的力量吧。
從《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這種力量中,聯想到中國觀眾對當代主旋律電影極為不屑的現實。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觀眾苛刻的態度上,而在創作的選擇取向上。我國當今的主旋律影片集中在對大事、名人的影像化表現方面。或者是講述一個企業艱苦奮斗、戰勝困境、自立創新的創業壯舉,如《首席執行官》;或者是國家公職官員舍家為業、兩袖清風、為民奉獻的高尚情操,如《任長霞》。這種創作動機本身無可厚非,只是還遠遠不能起到弘揚主旋律的效果。畢竟,在下崗問題、腐敗問題嚴俊的現狀面前,群眾雪亮的眼睛更相信冷酷的現實。反觀《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故事不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大事件,五個女兵的故事並沒有大書特書之處,但編導的高明之處在於以強烈的對比手法、細膩的心理刻畫將它講述這一個既壯烈又感人的事跡。影片末尾,麗達讓瓦斯柯夫吻自己後說:鬍子挺扎人的。這個小小橋段令戰爭中深切的戰友同志之情躍然顯現。當麗達自殺後,觀眾不僅是悲痛的也是憤怒,願意與准尉一起殺死德國鬼子為她們報仇。這樣的細微處理,比《攻克柏林》中男主人公高呼「從今天起我的工作是製造德國人的屍體」更具感染力。事實上,對大多數默默奉獻的老百姓的歌頌要遠比對已經立碑書傳的人物與事跡的贊美更具親合力,因為前者更符合現實的語境。俄羅斯戰爭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和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都以弘揚主旋律的創作初衷,但在今天看來依然能夠令人心潮澎湃,根本原因在於影片的主角都是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民大眾。
政局的裂變和動盪,使得俄羅斯電影在上世紀末陷入低谷。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俄羅斯電影大有卷土重來再鑄輝煌之勢。2003年,安德烈.基亞金斯夫以一部處女作驚艷世界藝術影壇,《回歸》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大獎捧回老家。2005年,《第九突擊隊》以戰爭為題材採用商業拍攝手法一舉拿下俄羅斯年度票房冠軍,讓世人見識到俄羅斯商業電影的潛力。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富有藝術細胞的民族,不僅在文學領域創作出《戰爭與和平》、《罪與罰》等巨著,更有塔可夫斯基、梁贊諾夫等為後人留下了《壓路機與小提琴》、《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諸多經典光影。今時,在藝術影院的大屏幕上靜靜品味過往經典,心中不免懷有一份祝願:希望數十年過後能在「20**年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回味屬於自己那個年代的經典
③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讀後感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像我們講述了蘇德戰爭中圍繞著蘇軍小分隊與德軍偵查兵的一次激烈戰斗。在這次戰斗中,我感受到了書中幾位女兵的勇敢與堅強的意志力。
這本書精彩的刻畫了多位女兵的生動形象。「姑娘們一登上小島,一個個馬上倒在去年的枯草上。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讀後感。她們氣喘吁吁,渾身濕透,沾滿稀泥。」雖然她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革命出身境遇,各有不同的特點與優點,但我依然通過作者這種字里行間的細細描寫中感受到了她們彼此間仍然擁有著共同的信念。在准尉瓦斯科夫的帶領下,她們成為一支有著鋼鐵般意志的部隊。我認為雖然他們平日里紀律懶散。但這些女兵仍然有著向著革命勝利的一股勁兒。她們實時根據<操典>的內容堅決服從命令。這場靜悄悄的戰斗隨即開始了。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讀後感。
樹林的靜謐彷彿給我帶來了一種不安全的祥和感。溪流的冰水嘩嘩流過,靜靜的觀摩一場戰斗的開始;兩岸的草叢茂盛的可怕,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暗漩渦吸引你。偶然有些冷風嗖嗖的刮過,也不留一絲跡象。一切都是安靜的可怕。這群沒有戰斗經驗的女兵雖然有些生疏,她們仍然保持著高昂的戰斗狀態。戰斗前明確的分工保障了一定程度的戰斗順利進行。一顆子彈出膛劃過的空氣的聲音打破寧靜,沖鋒槍密集的子彈迅速震響森林。這是一場遭遇戰。女兵以微弱戰術優勢暫時擊退了德寇的小規模進攻。遭到挫敗的德軍迅速調整戰術,在樹林黑暗的隱蔽下,http://dhg.tongxiehui.net/30158.html包圍了蘇軍小分隊。時間仍在悄無聲息的流逝。遭到圍攻的女兵堅守陣地一天一夜。雖然最後她們一個個悲慘的犧牲,但從精神中流露出的革命精神讓我很欽佩。
在這場戰斗中,正如書名所取,一切都是靜悄悄,隱蔽在靜悄悄的樹林中,更有著作戰雙方緊張而又迫切的希望,這種強烈的反差生動的帶領讀者體會著那個時代革命戰士的艱辛不易,同時我更深深的感覺到了一股革命勇敢精神。
④ 求一篇有關《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影評!1500字的!
作家鮑·瓦西里耶夫於60年代發表了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小說發表後,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相繼被改編成了話劇和歌劇。1972年,導演斯·羅斯托茨基又把它搬上了銀幕,並由他和小說原作者鮑·瓦西里耶夫共同編劇。 影片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又獲列寧獎金。 故事情節是: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帶領兩個班的女高射機槍手駐扎在一個小車站旁的村子裡。車站周圍是戰略要地,敵機經常來轟炸或騷擾。一天,班長麗達在鄰近的樹林里發現了空降的德寇。於是,瓦斯柯夫帶領一支由麗達、冉妮婭、麗薩、迦爾卡、索妮婭等五個姑娘組成的小分隊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與敵人交戰中,姑娘們一個個都犧牲了。班長麗達受重傷後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託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兒子,隨即開槍自殺。瓦斯柯夫滿腔仇恨地直搗德寇在林中的扎營地,他繳了敵人的械,押著四個德國俘虜朝駐地走去。途中,他見到以少校為首的援兵迎面奔來,欣慰地因傷口流血過多而暈倒了。 許多年之後,已白發蒼蒼、左手截去後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帶著已成長為青年軍官的麗達的兒子來到當年戰斗過的樹林里,找到了當年這五個女兵的墳墓,給她們立了一塊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沒有經歷過戰爭、到當地來旅遊的歡樂的年輕人,不由自主地對著墓碑肅立致哀。 影片要表達的思想是:戰爭本來不該是姑娘們的事,姑娘們應該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但是,可詛咒的法西斯逼著一些柔嫩的姑娘在戰爭中失去了青春和生命。 影片採用了鮮明對比的表現手法。導演用一組虛幻的彩色畫面來表現女機槍手們曾經有過或可能會有的愛情和幸福,又用另一組嚴峻的黑白畫面來表現女戰士們現實的戰斗生活。兩組畫面交替出現,使觀眾認識到:如果沒有法西斯的侵略戰爭,這些姑娘們的生活該是多麼美好,殘酷的德寇使她們的生活完全變了樣子。影片譴責戰爭與人類文明、個人幸福絕不相容。影片中,回憶與現實這兩組畫面的匯合,既表現了女主人公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又歌頌了她們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來自它的真實性。小說作者鮑·瓦西里耶夫、導演斯·羅斯托茨基、攝影師維·舒姆斯基都參加過衛國戰爭,他們對戰爭有真切的感受。1992年春羅斯托茨基到北京電影學院講課時,曾說:像他這樣1922年出生的人,經歷過這次戰爭的,只有百分之三的倖存者,他是這百分之三中的幸運兒,但他失去了一條腿,後來按上了假肢,是二等殘廢軍人。戰後他才從事電影,他拍攝的影片有《土地與人們》《臨風而立》《等到星期一》等。他曾任第2屆(1995)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又作為嘉賓參加了第3屆(1997)上海國際電影節。 通過本片,導演羅斯托茨基發掘了一批新演員,這批扮演女戰士的青年女演員雖然沒有參加過衛國戰爭,但在親自參加過戰爭的原作者兼編劇、導演和攝影師的啟發幫助下,她們感受到了衛國戰爭的氣氛,從而真實地再現了她們上輩人的形象。如今,扮演麗達的依·舍夫丘克和扮演冉妮婭的奧·奧斯特洛烏莫娃已是著名演員。 (文/戴光晰)
⑤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讀後感 100字
昨天,把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看完了.
非常感動.也非常惋惜.
戰爭為何那麼殘酷.
人們又為何引發戰爭.
對,是人們的貪婪.
對權利的熱衷,還有就是金錢的誘惑.
人們總是被這些東西所迷惑.
戰爭為何那麼殘酷.
為何婦女也要加入?
⑥ 緊急救助《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影評
高尚的情操——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想到的
作者: jsnjng 發表日期: 2006-06-09 14:26 點擊數: 795
高尚的情操——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想到的
戰爭使117號鐵路會讓站上只剩下十二戶人家,且大多是小媳婦和小寡婦。 「她們神通廣大,不管用什麼原料都能釀制白酒」。車站駐兵換了一撥又一撥也抵不住女人和白酒的問題。准尉華斯科夫「接二連三地給上級打報告」。上級一氣給這個專會打報告的「作家」撥了兩個班的女兵,一舉兩得地一攬子解決了。這一下准尉更是傻了眼,叫苦不迭……
一次,女兵奧夏寧娜開小差碰上了兩個德國鬼子,他們企圖炸毀基洛夫鐵路。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華斯科夫帶了五名女兵趕到戰斗地點,不想卻是十六名裝備精良的德國鬼子。她們經過了兩天兩夜的浴血戰斗,五名女兵全部壯烈犧牲。最後准尉一人俘獲了剩餘全部德寇。
小說再現了那些剛從和平歲月走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和她們以生命為代價保衛國土的英雄主義精神。這其中有歡樂,有痛苦,有愛情,更有她們的英雄主義精神……其高尚的情操,讀之令人激昂,催人奮進!
我在想,如果把這個題材放在今天我們某些作家的手裡,可能那就壞了。首先書名得改,叫做《一個男人和五個女人的故事》;其次內容得改,不是戰斗故事,而是情愛故事。尤其該故事發生在森林裡面,更是有戲可看了,免不了一定要再來點《紅高粱》式的原始野蠻的性愛。這樣的話,可能迎合了一些人的胃口,但卻出賣了自己的貞操。其實這樣的「作家」早已無什麼貞操可言。更何況還要引得其人反問你一句:貞操值多少錢一斤?無端被他噎一下。
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這句話應該不容置疑。可是為什麼近來好象老是要遭到質疑呢?這是個很令人深思的問題……
想想我們今天一些青年男女,尚未涉世就動輒大談什麼生活的苦經,無病呻吟。一副虛空無奈、看破紅塵的樣子。物慾橫流,金錢當道,什麼道德、禮教統統都不知摔到了哪裡。
有報道說某大學一個宿舍里十六名男女學生在同時作愛,讀後簡直令人作嘔不止。還有一女孩,十六歲就經歷了種種其年齡不該經歷的事,最後竟要自殺。說出了諸如:有錢又怎麼樣?有車有房有別墅又怎麼樣?男女之間又怎麼樣?不就是活塞運動?等等令人瞠目結舌的話。十六歲的女孩啊!本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回過頭來我又在想,一些青年人感到空虛無奈可能也是有原因的。他們有的也許也在思索和苦惱……
當然,任何社會都有丑惡現象。包括小說所寫的那個時代。偉人也有優缺點。偉大失去了平凡就成了空中樓閣。但,這些丑惡千萬不能肆行,千萬不能人人都麻木地去接受,這樣的話就是一大悲哀了。
所以在此我們要呼籲人人都要樹立高尚的情操,回歸社會道德,人人都做一個高尚的人!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品味經典 影評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點擊數:108 更新時間:2007-2-25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品味經典 影評
如果給影片作個定性的話,那麼它無疑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電影,選取的是「紅色經典」的創作路線,注重刻畫正面英雄形象,突出戰爭對美好事物的摧殘,進而激發觀眾的愛國熱情,促進國家建設。在拍攝完成的34年後,當我看完這部主旋律影片,依舊能夠感覺到心靈的觸動。我想這種觸動才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旨在達到的力量吧。
從《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這種力量中,聯想到中國觀眾對當代主旋律電影極為不屑的現實。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觀眾苛刻的態度上,而在創作的選擇取向上。我國當今的主旋律影片集中在對大事、名人的影像化表現方面。或者是講述一個企業艱苦奮斗、戰勝困境、自立創新的創業壯舉,如《首席執行官》;或者是國家公職官員舍家為業、兩袖清風、為民奉獻的高尚情操,如《任長霞》。這種創作動機本身無可厚非,只是還遠遠不能起到弘揚主旋律的效果。畢竟,在下崗問題、腐敗問題嚴俊的現狀面前,群眾雪亮的眼睛更相信冷酷的現實。反觀《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故事不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大事件,五個女兵的故事並沒有大書特書之處,但編導的高明之處在於以強烈的對比手法、細膩的心理刻畫將它講述這一個既壯烈又感人的事跡。影片末尾,麗達讓瓦斯柯夫吻自己後說:鬍子挺扎人的。這個小小橋段令戰爭中深切的戰友同志之情躍然顯現。當麗達自殺後,觀眾不僅是悲痛的也是憤怒,願意與准尉一起殺死德國鬼子為她們報仇。這樣的細微處理,比《攻克柏林》中男主人公高呼「從今天起我的工作是製造德國人的屍體」更具感染力。事實上,對大多數默默奉獻的老百姓的歌頌要遠比對已經立碑書傳的人物與事跡的贊美更具親合力,因為前者更符合現實的語境。俄羅斯戰爭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和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都以弘揚主旋律的創作初衷,但在今天看來依然能夠令人心潮澎湃,根本原因在於影片的主角都是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民大眾。
政局的裂變和動盪,使得俄羅斯電影在上世紀末陷入低谷。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俄羅斯電影大有卷土重來再鑄輝煌之勢。2003年,安德烈.基亞金斯夫以一部處女作驚艷世界藝術影壇,《回歸》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大獎捧回老家。2005年,《第九突擊隊》以戰爭為題材採用商業拍攝手法一舉拿下俄羅斯年度票房冠軍,讓世人見識到俄羅斯商業電影的潛力。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富有藝術細胞的民族,不僅在文學領域創作出《戰爭與和平》、《罪與罰》等巨著,更有塔可夫斯基、梁贊諾夫等為後人留下了《壓路機與小提琴》、《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諸多經典光影。今時,在藝術影院的大屏幕上靜靜品味過往經典,心中不免懷有一份祝願:希望數十年過後能在「20**年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回味屬於自己那個年代的經典。
⑦ 急救!!!尋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賞析 謝謝大家了
兩篇
1.戰爭與人性
——賞析《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屠殺和毀滅。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英雄的舞台,平民的墳墓。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人性的劫難,社會的倒退。
戰爭是恐怖的、悲壯的,而描寫戰爭的的文學作品則刺激好看,我很喜歡看戰爭題材的文學和影視作品,像描寫古希臘時期的《特洛伊戰爭》、中國的古典小說封神榜、三國、水滸,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還有描寫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文學作品幾乎都看了,印象深的有《烈火金鍘》、《苦菜花》、《林海雪原》、〈紅日〉、〈鐵道游擊隊〉等,從戰爭文學中我知道了什麼是英雄、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悲壯、也懂得「一將功成萬骨休」的深刻含義。但像根據前蘇聯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所表現的戰爭場景,仍然給我以震撼,把戰爭與女人、戰爭與人性聯糸在一起,通過戰爭來揭示人性的善良、表現戰爭中的美麗,使人們憎恨戰爭熱愛和平,以全新的角度塑造戰爭中的英雄形象,給人以情感教育和美感享受,盡管我多年以前就看過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故事情節也很熟悉,我還是一集不拉地看完了電視劇,並常常為劇中的人物所感動,我已經不是個輕易動感情的年輕人,為什麼它能打動我、感染我,因為〈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表現的普通士兵的戰爭生活,塑造了一群平民化的英雄形象,從新的角度來詮釋戰爭、表現英雄,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的女兵形象,豐富了文學典型的畫廊。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故事情節很簡單,在蘇聯後方的171兵站有一個女子高射炮排負責守衛車站和倉庫,負責的是一個老兵瓦斯科夫准尉,如果不是德國飛機偶爾來襲擊,這里幾乎看不到戰爭場景,女兵們站崗放哨巡邏跑步,有時幫助鄉親做點農活,周圍是一片田園景色,靜靜的森林,清清的湖泊,淡淡的炊煙,勞作的農婦,單調重復,連老兵瓦斯科夫都有點厭倦這種死寂的生活,想上前線。通過前半段的平靜引發後半部的戰斗,通過瓦斯科夫與五名女兵抗擊德國特種兵的悲壯戰斗,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創造。湖賓阻擊戰的場面並不激烈,比不上莫斯科保衛戰,也比不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一場名不見經傳的小戰斗,但五名女兵的英雄群像正是通過戰斗也通過平時的生活來表現來完成的,性格鮮明各有特色。
中士麗達是帶著國難家仇參軍入伍的,她的丈夫戰爭一開始就犧牲了,她把三歲的兒子寄託在母親家來到兵站,她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但內心卻有著火一樣的激情和海樣深的母愛,她為了兒子,不怕戰友的誤會,夜晚去城裡看望兒子和母親,留下自己和戰友省下的麵包,連杯茶都來不及喝,又返回部隊。她親手打下了德國人的飛機,在戰場上她勇敢地阻擊敵人,腹部受傷後,為了不連累准尉,她開槍自殺,在死前她深情地要准尉吻她一下,表達了她對生活的無限眷戀,麗達身上表現的母愛和勇敢令人落淚。
女兵熱妮婭一家三口死於德國人的槍口,她參加了戰斗部隊,在戰爭中與上校產生了戀情,受處分被安排到兵站。這是個熱情開朗聰明漂亮的姑娘,她像一股清泉給兵站帶來了透明激情快樂美麗,她給女兵們改軍服,表現女性的曲線美,她提出舉辦舞會,慶賀擊落敵機的勝利,她對愛情的執著令人感動,面對付排長的警告,她不顧一切沖向車站,為上前線的上校和戰友們送行,極大地激勵地了部隊的戰鬥士氣。盡管她有些尖刻,有些愛虛榮,但面對敵人卻義無反顧,在麗達受傷時,她引開敵人,一個女人與十個敵人抗擊,壯烈犧牲。
女兵里莎,一個在森林的小木屋中成長的姑娘,單純善良,渴望愛情,嚮往城市,她對准尉產生了戀情,嚴格說,這不是戀情,在只有一個壯年男性的群體里,這種愛更多的是愛慕而不是愛情,是戰爭時期人們心態的畸形表現。在瓦斯科夫和她唱里莎的民歌時,她眼裡閃現出孩子般的純真和喜悅,她還是個情竇初開的姑娘。在接受回兵站送信的任務後,她一個人穿越森林,幾度迷路,非常害怕,呼喊戰友,當她找到白樺樹棍時,欣喜若狂,不慎陷入沼澤,光榮犧牲,正是她的害怕她的迷路她的看似可惜的犧牲,活生生地凸現了里莎的形象。
大學生索妮婭,是女兵中唯一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莫斯科大學文學專業的高材生,她是猶太人,父母在明斯克,是突然爆發的戰爭使她中斷學業,參軍入伍。這是個有著夢幻般色彩的姑娘,喜愛文學喜愛詩,即使是戰爭也不能阻止她的愛,在軍營里在勞動中在戰場上,她為戰友朗讀詩歌,歌頌自由歌頌光明和愛情,這是俄羅斯十九世紀來的光榮傳統。她有個連姓名都不清楚的男友,卻時時痴情地渴望蒙矓的愛情。她待人和氣,善解人意,為了找回瓦斯科夫的煙袋,她不幸陷入德軍的包圍,面對德國鬼子的刺刀,她流露了那麼片刻的恐懼,但更多的是坦然,索妮婭的死隱喻了戰爭對文明對文學對人性的殺戮,她留下了帶血的詩集就是物證。
女兵嘉爾卡嚴格說,還是個孩子,她在孤兒院長大,沒有父母,戰爭發生時同伴都入伍了,她也編造父母犧牲的謊言入伍,她時常編造母親是有錢人有地位身份的各種謊言,來表現她對母愛的渴望,來掩飾內心的自卑。當熱妮婭把她化裝為舞會的公主時,才找到做人的尊嚴。兒童上戰場本身就是悲劇,當她看到德國人渾身發抖,一槍未放,麗達要以戰場紀律來懲罰她,只有準尉理解安慰她,並保護她,可是戰場本身就是殘酷的,她無法克服內心的恐懼,看到德國鬼子尖聲喊叫,無方向地亂跑,被德國鬼子打死。按常理分析,這是膽小鬼是懦夫,中國的劉胡蘭就義時比她還小,但作者仍然把她列入英雄行列,她沒有按照準尉的命令離開戰場,她也是為保衛共和國死的。
准尉瓦斯科夫是全劇的一號主角,是個性格豐滿有別於傳統英雄人物的形象,他為人忠厚隨和,心地善良,除了掛在嘴上的步兵條例,缺乏主見,常常受到女兵的嘲笑。他沒有什麼崇高理想,厭惡戰爭,只想做個好木匠,在兵站,他不僅是最高指揮官,還是姑娘們的兄長,處處為姑娘們服務。蓋廁所蓋澡堂,他的任務除了守衛兵站,就是不讓一個姑娘受傷害。在帶領五位女兵上戰場阻擊德國人時,更像是帶幾位姐妹遠游,千叮嚀萬囑咐,告訴她們戰場上的各種注意事項。當他發現德國特種兵不是二個而十六個時,他陷入了痛苦的選擇,正如他說的,為了十幾個德國鬼子犧牲五個姑娘不值得。但戰爭的邏輯就是這樣,雖然他沒有接到上級阻擊德國人的命令,但作為一個軍人,他決不能放任敵人去破壞鐵路大橋,給前線的戰友造成傷害,明知敵我力量懸殊,明知他帶的是幾個沒有實戰經驗的女兵,明知對方是武裝到牙齒的特種兵,他也只有一種選擇,一邊抵抗一邊求援。雖然他下達了女兵們撤回兵站的命令,同樣,沒有一個人走,正如熱妮婭說,戰爭中沒有女人。看到女兵們一個個倒在敵人的槍口下,他憤怒他痛苦,甚至感到失敗絕望,當麗達和熱妮婭都犧牲後,他也不想活了,隻身沖入小木屋,打死一名俘獲五名德國鬼子,當時他恨不得一梭子打死這些畜生,為犧牲的戰友報仇,但戰場紀律人道主義精神使他壓抑了復仇的火焰,在這里,瓦斯科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華,人性美得到頌揚。勝利和勛章並沒有使瓦斯夫高興,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為什麼姑娘們都死了,他還活著。戰爭中最可貴的是什麼,不是勝利,不是勛章,不是鮮花,還是生命,人的生命高於一切。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還重筆渲染了戰爭的美麗和快樂,戰爭不僅是災難是痛苦,也有美麗和快樂,像熱妮婭說的,戰爭就不能追求美麗嗎?她用靈巧的手為戰友改服裝,她把嘉爾卡打扮成一個公主,她熱烈地追求與上校的愛情。劇中還有場女兵裸浴的戲,沒有任何褻瀆,只讓人感受到女性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在林中瓦斯科夫讓姑娘們下湖洗澡,就像現代版的天鵝湖,瓦斯科夫像一個王子,而女兵們像天鵝一樣在湖中游泳戲嬉,雖然有些誇張,但帶給觀眾的是美的享受,是生命的頌歌。戰爭的場面沒有炮火硝煙,沒有千軍萬馬,靜靜的森林,悠悠的湖泊,淡淡的晨霧,可愛的小兔,〈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描寫了一種全新的戰爭圖景。
回顧一下傳統戰爭文學作品,我們就可以看到〈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里表現的英雄形象是全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典型的。
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武藝精湛,人格高尚,功高績偉,像三國中的關雲長,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趙子龍在長板坡萬軍之中取敵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像水滸中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獅子樓上殺人如麻不聞聲。像烈火金剛中的史更新不怕犧牲戰功累累,殺敵無數。像電影中的王成,高呼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與蘇聯的著名的表現戰爭中英雄人物的手法也不一樣,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阿察金,夏伯陽等,也都是戰功顯赫,有許多豪言壯語。我們很長時間習慣了英雄人物無私無畏、大智大勇、多材多藝、完美無缺,他們的行動、他們的語言,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外形似乎一切都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敬仰。而當〈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把五名普通的女兵描寫成英雄人物時,我們還有些不習慣,甚至還有懷疑,這樣的人物也算是英雄嗎?像嘉爾卡一槍未放一個敵人沒消滅就死了,索妮婭臨死前那閃現的恐懼,熱妮婭打死一個德國鬼子後渾身發抖,撲在瓦斯科夫懷里抽泣,麗達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正是這些千千萬萬的普通士兵,正是平凡的人物團結起來才戰勝了法西斯,才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用他(她)們的生命和熱血才換來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生活,把她們做為英雄來紀念來崇敬一點也不過分。她們身上的缺點,她們表現的片刻的懦弱一點也不影響她們的形象和豐采,正是這樣的英雄使我們感動、親近、熟悉,從她們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的身影,與她們一起喜怒哀樂,與她們一道面對死亡和歡慶勝利。這正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成功之處,閃光之點,也為文學畫廊增添了全新的典型形象。
人類在蒙昧時期崇拜神靈,在野蠻時期崇拜英雄,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人類仍然需要英雄,需要榜樣,需要座標,需要精神,但那種把英雄神聖化,將英雄臉譜化的傳統做法,已經過時了,我們更需要的平民化的英雄、生活化的典型,需要有血有肉與我們共呼吸共命運的英雄,但願六億神洲盡舜堯不再是口號,不再是詩,英雄的平民化和平民的英雄化將會提升人的品質,提升民族的素質,也會豐富我們的生活。
2.高尚的情操——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想到的
戰爭使117號鐵路會讓站上只剩下十二戶人家,且大多是小媳婦和小寡婦。 「她們神通廣大,不管用什麼原料都能釀制白酒」。車站駐兵換了一撥又一撥也抵不住女人和白酒的問題。准尉華斯科夫「接二連三地給上級打報告」。上級一氣給這個專會打報告的「作家」撥了兩個班的女兵,一舉兩得地一攬子解決了。這一下准尉更是傻了眼,叫苦不迭……
一次,女兵奧夏寧娜開小差碰上了兩個德國鬼子,他們企圖炸毀基洛夫鐵路。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華斯科夫帶了五名女兵趕到戰斗地點,不想卻是十六名裝備精良的德國鬼子。她們經過了兩天兩夜的浴血戰斗,五名女兵全部壯烈犧牲。最後准尉一人俘獲了剩餘全部德寇。
小說再現了那些剛從和平歲月走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和她們以生命為代價保衛國土的英雄主義精神。這其中有歡樂,有痛苦,有愛情,更有她們的英雄主義精神……其高尚的情操,讀之令人激昂,催人奮進!
我在想,如果把這個題材放在今天我們某些作家的手裡,可能那就壞了。首先書名得改,叫做《一個男人和五個女人的故事》;其次內容得改,不是戰斗故事,而是情愛故事。尤其該故事發生在森林裡面,更是有戲可看了,免不了一定要再來點《紅高粱》式的原始野蠻的性愛。這樣的話,可能迎合了一些人的胃口,但卻出賣了自己的貞操。其實這樣的「作家」早已無什麼貞操可言。更何況還要引得其人反問你一句:貞操值多少錢一斤?無端被他噎一下。
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這句話應該不容置疑。可是為什麼近來好象老是要遭到質疑呢?這是個很令人深思的問題……
想想我們今天一些青年男女,尚未涉世就動輒大談什麼生活的苦經,無病呻吟。一副虛空無奈、看破紅塵的樣子。物慾橫流,金錢當道,什麼道德、禮教統統都不知摔到了哪裡。
有報道說某大學一個宿舍里十六名男女學生在同時作愛,讀後簡直令人作嘔不止。還有一女孩,十六歲就經歷了種種其年齡不該經歷的事,最後竟要自殺。說出了諸如:有錢又怎麼樣?有車有房有別墅又怎麼樣?男女之間又怎麼樣?不就是活塞運動?等等令人瞠目結舌的話。十六歲的女孩啊!本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回過頭來我又在想,一些青年人感到空虛無奈可能也是有原因的。他們有的也許也在思索和苦惱……
當然,任何社會都有丑惡現象。包括小說所寫的那個時代。偉人也有優缺點。偉大失去了平凡就成了空中樓閣。但,這些丑惡千萬不能肆行,千萬不能人人都麻木地去接受,這樣的話就是一大悲哀了。
所以在此我們要呼籲人人都要樹立高尚的情操,回歸社會道德,人人都做一個高尚的人!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品味經典 影評
如果給影片作個定性的話,那麼它無疑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電影,選取的是「紅色經典」的創作路線,注重刻畫正面英雄形象,突出戰爭對美好事物的摧殘,進而激發觀眾的愛國熱情,促進國家建設。在拍攝完成的34年後,當我看完這部主旋律影片,依舊能夠感覺到心靈的觸動。我想這種觸動才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旨在達到的力量吧。
從《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這種力量中,聯想到中國觀眾對當代主旋律電影極為不屑的現實。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觀眾苛刻的態度上,而在創作的選擇取向上。我國當今的主旋律影片集中在對大事、名人的影像化表現方面。或者是講述一個企業艱苦奮斗、戰勝困境、自立創新的創業壯舉,如《首席執行官》;或者是國家公職官員舍家為業、兩袖清風、為民奉獻的高尚情操,如《任長霞》。這種創作動機本身無可厚非,只是還遠遠不能起到弘揚主旋律的效果。畢竟,在下崗問題、腐敗問題嚴俊的現狀面前,群眾雪亮的眼睛更相信冷酷的現實。反觀《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故事不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大事件,五個女兵的故事並沒有大書特書之處,但編導的高明之處在於以強烈的對比手法、細膩的心理刻畫將它講述這一個既壯烈又感人的事跡。影片末尾,麗達讓瓦斯柯夫吻自己後說:鬍子挺扎人的。這個小小橋段令戰爭中深切的戰友同志之情躍然顯現。當麗達自殺後,觀眾不僅是悲痛的也是憤怒,願意與准尉一起殺死德國鬼子為她們報仇。這樣的細微處理,比《攻克柏林》中男主人公高呼「從今天起我的工作是製造德國人的屍體」更具感染力。事實上,對大多數默默奉獻的老百姓的歌頌要遠比對已經立碑書傳的人物與事跡的贊美更具親合力,因為前者更符合現實的語境。俄羅斯戰爭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和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都以弘揚主旋律的創作初衷,但在今天看來依然能夠令人心潮澎湃,根本原因在於影片的主角都是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民大眾。
政局的裂變和動盪,使得俄羅斯電影在上世紀末陷入低谷。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俄羅斯電影大有卷土重來再鑄輝煌之勢。2003年,安德烈.基亞金斯夫以一部處女作驚艷世界藝術影壇,《回歸》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大獎捧回老家。2005年,《第九突擊隊》以戰爭為題材採用商業拍攝手法一舉拿下俄羅斯年度票房冠軍,讓世人見識到俄羅斯商業電影的潛力。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富有藝術細胞的民族,不僅在文學領域創作出《戰爭與和平》、《罪與罰》等巨著,更有塔可夫斯基、梁贊諾夫等為後人留下了《壓路機與小提琴》、《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諸多經典光影。今時,在藝術影院的大屏幕上靜靜品味過往經典,心中不免懷有一份祝願:希望數十年過後能在「20**年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回味屬於自己那個年代的經典
⑧ 如何評價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在前蘇聯由小說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響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當推1972年羅斯托茨基導演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世界性轟動,這部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未必會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原著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俄羅斯人民蒙受的犧牲是極為慘重的,他們一共損失了二千多萬人的生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就要像我們展示這二千多萬人中的五個活生生的人,從而也表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中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有具體的生活原型,不過實際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犧牲的五個戰士是男兵,而小說作者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稱女兵,便尖銳地提出了「戰爭和女人」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