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q正傳觀後感800字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干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於是隨便翻開瞧瞧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麼的可笑,更是多麼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2. 阿q正傳電影觀後感1500字
上了電影與文學,看了幾部電影,好像除了《阿
Q
正傳》
這部電
影意外其他的我都記不太清了,
也許因為它是魯迅先生寫的一部經典
作品,
我才感興趣吧!
很早之前就學過這篇文章可是卻沒有看過電影,
看過之後我又覺得這實為一部經典。
阿
Q
很卑怯,
他喜與人吵嘴打架,
但必估量對手。
口訥的他便罵,
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
子哭喪棒才舉起來,
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
D
,
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
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
大
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
阿
Q
的精神勝利法,他與人家打架吃虧時,
心裡就想道:
「我總
算被兒子打了,
現在世界真不像樣,
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
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
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阿
Q
雖是極卑微的人物,
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
甚至趙太爺的
兒子進了學,
阿
Q
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
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
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
主人公阿
Q
代表了當時的中國人。
無論是從文中各個人物的意識
形態來看,
還是形如留辮者的字母
『Q』,
在在都透露出魯迅暗指的
真實人物—中國人。
影片不留情面地諷刺了當時中國人的一種自我麻
醉、自我滿足、
自我解脫與逆來順受的心態,以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
的一種劣根性,
包括自私自利、欺軟怕硬與精神勝利法。
在為中國人
指出這些缺點時,
魯迅可以說是毫不留情的。
但如果我們對中國人加
以仔細的觀察,
會發現他所描述的這種阿
Q
心態在當今社會中並沒有
消失
,
這也讓我大吃一驚。不同於其他的作家,魯迅更注重反應社會
與人性的丑惡,
而且他企圖通過一種讓我們產生反感的方法來讓人理
解他的想法。
阿
Q
的精神勝利法對我的影響尤為深刻,
其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
遇到不開心的事,
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失敗,
面對這種處境,
怎麼辦呢?
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
當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現代人懂得如何
來緩解自己的情緒,這便是所謂的精神安慰。人們常說的退一步,海
闊天空,
便是其中之一種。
我們當然不可將這種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
與苦痛的方法都謂之精神勝利法。
正常的精神安慰對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每個人都必須學
會從失落中走出來,
都必須學會調節心理,
使它獲得某種平衡。
否則,
我們將長期處在名利的斤斤計較中而痛苦。
阿
Q
的錯在於他沒有任何
的原則,
凡事都計較,
凡失敗都要求得某種程度的超越。
而他又不是
通過現實的奮斗來實現,
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
求得虛妄的勝利。
這種精神勝利法,
只會麻痹人的鬥志,
為我們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
得的借口,不利於現實的改造,不利於人類的進步,是我們應該揚棄
的。
當我們事業失敗時,我們常會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誰笑到最後,
誰笑得最好;當我們受人欺侮時,我們會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當我
們失戀時,我們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些安慰都是我們所需要的。
因為只有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現實,
我們才能贏得最後的成功。
但是,
如果我們只會作虛無的寬解而不能夠有切實的行動,
那就不免帶有幾
分阿
Q
味了。
3. 阿q正傳影評1000字從三個角度分析總分總結構
摘要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就這樣留在了我的腦海中。
4. 阿q正傳 讀後感50字
讀完阿Q正傳之後,我懂得了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5. 阿Q正傳讀後感700字
阿Q正傳讀後感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精神佳作。《阿Q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書,開始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凄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民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認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雲涌,他看見趙太爺等一干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後,才開始嚮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並沒有真正認識革命的意義,並繼續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陶醉於幻想的自尊中,或通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為精神上的虛幻勝利。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大障礙之一。
阿Q想參加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為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台,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說正是通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
讀完《阿Q正傳》後,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當時農民群眾悲慘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黨人前赴後繼沖鋒向前的壯烈場面;還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這樣沒有覺醒的中國人……
6. 阿q正傳從中興到末路的讀後感
阿q正選從中興到末路讀後感【導語】讀後感又俗稱讀書筆記,是對於一句話,一段文字,一本書的感想和見解。好的讀後感應該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鋒,在文學修養上的一次升華。
篇一:
上回說了阿Q既可氣還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
這章講了:阿Q剛從城裡回到未庄,卻一言不發。天快黑了。他穿著新棉襖,走進櫃台,從腰間抓了一大把銅的和銀的,說,打酒來!阿Q給掌櫃說,他去城裡了。然後,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給白老爺幫忙。他似乎對城裡人不太滿意。阿Q開始表演殺革命黨,嚇得王胡和別人好幾天都不敢走近他身邊。阿Q從城裡帶回許多舊東西,鄒七嫂、趙太爺都想要,阿Q卻說「沒有、沒有,只剩門幕了」,他只好把門幕賣給了有權有勢的趙太爺。阿Q的態度讓秀才、鄒七嫂非常氣憤,然而,鄒七嫂將阿Q的可疑之點傳了出去,從此,村人對他的敬畏忽而變相了。
我最喜歡文中描寫阿Q吹噓、炫耀,不知羞恥地表演殺革命黨那一段了:「『你們可看見過殺頭么?』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他搖了搖頭,將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臉上。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揚起右手,照著伸長脖子聽的出神的王胡的後項窩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嚇了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地趕快縮回了頭,而聽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從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邊了。」因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這一段寫的淋漓精緻,讓人讀了還想再讀一遍,還把阿Q的炫耀、自作聰明寫了出來,所以我喜歡這一段。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黨是幫窮人解除困難,是讓受壓迫的農民能夠解放出來,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而慘遭殺害的吧!我真為阿Q的無知而感到氣憤、也深深為當時民眾的愚昧而感到難過!這一段也充分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群眾,革命思想不能為民眾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
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為榮,並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眾的強烈心聲!
篇二: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雇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雇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雇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繫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篇三:
一口氣讀完了魯迅的《阿Q正傳》,因為中篇小說,並不長,所以騰出一點點課余時間就可以把它看完了。
初讀《阿Q正傳》往往會覺得很惡心的,其中的阿Q簡直就是一個丑角,一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子受屈辱卻不反抗的。魯迅先生塑造這樣一個丑角,是用心良苦的,我不知道魯迅先生是懷著怎樣一種悲痛的心情寫下這些文字的,看到國人病態的心理,雖然在走用文章來喚醒國人的道路,但從魯迅的作品中總是透出光明未來還很遙遠的悲涼。
看完全文,恐怕大家都會對阿Q印象深刻。阿Q是未庄的一個貧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連姓名都沒有,只能叫阿Q。阿Q沒有家,只能在土榖祠住著,生活來源是靠幫大家做短工,他很勤勞,無論讓他干什麼都行。因為阿Q處在社會最底層,所以他必須忍受著有錢人的欺負和村裡人的戲弄、侮辱。說到這里就提到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幾乎每次挨打,他都會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以求得精神上的勝利,而當比他弱的人出現時,阿Q又常常用「恃強凌弱」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後來革命黨要進城了,阿Q本以為革命黨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過不去,於是對此深惡痛絕,但後來發現革命黨是造舉人老爺的反,他以為革命後就能要什麼有什麼了,所以就去革命了,他的革命行動卻是去靜修庵里胡鬧。阿Q自始至終都處於一種野蠻的壓迫剝削之下,自己也是愚昧麻木的,直到阿Q被送上刑場,他都不能真正覺悟。每當讀到關於阿Q的情節的時候我都很惱火,真是愚昧麻木之至。
其實,不止是阿Q,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是作者的諷刺的對象。先說趙太爺父子吧,趙太爺一向瞧不起阿Q,連阿Q姓趙的權利都給剝奪了,趙太爺三妻四妾,但阿Q向吳媽示好時趙秀才就要用大竹杠打他,不僅這樣,後來地保還來壓榨了阿Q酒錢以及定了5個慘無人道的條件,把阿Q的身家剝奪得所剩無幾。趙太爺還製造流言,使阿Q斷了生計。聽說阿Q那兒有便宜貨,平時一向吝嗇的他不惜打破不點燈的傳統並且讓秀才的妻子去找阿Q,聽說阿Q沒貨了,他又換成原來的面孔。聽說阿Q革命了,趙太爺居然也肯叫阿Q為「老Q」。當革命已成定局,趙秀才也把辮子盤起來,並且花了四塊大洋買了個「銀桃子」使自己成為革命黨人。趙太爺父子驕橫無理、狡詐、吝嗇、投機,十足個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
王胡平時一再欺負阿Q,但當阿Q「中興」歸來時,還在舉人老爺家幫過忙時,王胡肅然,當阿Q用王胡的脖子做講殺革命黨故事的道具時,王胡立刻害怕且再也不敢走近阿Q了。不止他們,幾乎未庄的所有人見到阿Q「中興」歸來時都一改平日嘲笑他的習氣,都對阿Q肅然起敬了。
假洋鬼子也是個典型的形象,他去上過洋學堂、還去了東洋,於是把辮子剪了,穿著西裝,自以為很了不起,而當回國後發現沒有辮子不利於自己做官時,又去弄了個假辮子來。他還是未庄第一個加入革命黨的人,「已經留到一尺多長的辮子都拆開了披在肩背上」,他就這樣成為了一個封建與資本主義的扭曲結合體。
全文都是各色各樣的丑角色,這也是我常常不忍心讀魯迅的作品的原因,我最近還看了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的電影《阿Q正傳》,活生生的阿Q讓人覺得越發惡心。
7. 急求一篇觀後感《阿Q正傳》
看過了電影,再回想起魯迅原版的文章《阿Q正傳》,阿Q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大時代下的傳奇人物了。
一個名字、身家不詳,地位、定位不明的市井小民,他居無定所,飄零無依,卻堅持著他獨到的生活見解,外在世俗的眼光,不足令他畏懼,外在世俗的唾棄、貶抑,直至最後他被送上斷頭台,也不使他有絲毫的膽怯及羞愧,他鎮守著他獨樹一格的處世典範。
盡管在魯迅筆下的阿Q是虛構人物,但在我觀看的過程中,我彷佛在阿Q身上嗅到似曾相識的熟悉身影。阿Q像是我,像他,也像是你,是彼此身邊從不曾缺席的角色。阿Q的精神自然也是「永垂不朽」著!
精神勝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徵,這也是阿Q落後不覺悟的重要原因。阿Q和人打架,打敗了以後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後來每每說出口,其它的人知道了,此後每逢揪住阿Q辮子的時候,就對阿Q說:」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牲。自己說:人打畜牲!」阿Q回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人家不明白他是怎麼想的,更甚是蔑視,但阿Q是心滿意足得勝的走了,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
而「自負」心態,也是阿Q另外一項傲人的心性。越是給人瞧不起,阿Q便越是想證明自己的優越,面對王胡、假洋鬼子,阿Q努力表現自己,他固守自己的自尊,努力的奚落,努力的想要佔點上風,努力的要將對方身上「深惡而痛絕之」的部分消滅,但終究,他把自己想的太能耐了,兩次生平的屈辱硬生生的降臨。以致於後來,調戲小尼姑和去尼姑庵里橫行,成了他釋放內心偉大形象的載體。
阿Q的一生,窮途潦倒時,曾經被棄之如敝屣、視之如糞土;意氣風發時,也曾經備受禮遇、尊榮,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一如他的個性一般:膽大妄為而卑怯懦弱,投機取巧又痴呆胡塗,阿Q果果真真是個「人物」,是個「典型在夙昔」的人物!無奈這個典型,令人不勝唏噓!
在如今,當自己扮演起阿Q時,我們渾然不自知,演得暢意快活,繼承和傳揚了阿Q的精神;當他人幻化成阿Q的化身時,我們又幡然醒悟,無情的施以訕笑,甚或大加撻伐,給予的也不是什麼好臉面:「阿Q」們沒有阿Q那麼張揚,卻也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他們樂衷於如此;他們沒有阿Q 那麼懦弱,卻也膽膽怯怯地「提防」著別人,他們不清楚自己的方向是什麼……此時此刻的社會中,此等小人物俯拾即是。
8. 阿q正傳影評
《阿Q正傳》是一部悲喜劇,通過主演嚴順開喜劇化的處理,人們看到了阿Q懦弱、妄自尊大、投資鑽營、愚昧麻木等等醜陋本性。
《阿Q正傳》的編導為了尊重原作中夾敘夾議的語言風格,在序幕中增加了魯迅的大段獨白,在情節展開過程中適當插入畫外音和旁白。序幕中加入魯迅在北京故居深夜寫作的一幕,確是頗具匠心的一筆,且魯迅扮演者表演也不瘟不火,質朴自然。
片中旁白的運用不僅表現了原作的語言風格,還幫助渲染了情緒、氣氛。不足之處是前半部分旁白間隔密了一些,容易使觀眾出戲。
該片的成功之處在於如實地傳達出作品的實質,按著原作的總脈絡,為了適應電影的需要進行合理增刪,而不是用活動畫面去圖解原作。
岑范導演很好地把握住了原著的精髓,他懂得了「精神勝利法」的含義,也深刻挖掘出魯迅在書中深惡痛絕的民族劣根性,原著的精神面貌被岑范完整地搬上了銀幕。
9. 阿q正傳電影觀後感
電影《阿Q正傳》觀後感:最深刻的是阿Q進城前和進城回來後人們對他的態度,女人們先前唯恐避之不及和後來搶著買他的衣服,強烈對比土谷祠堂的老頭對阿Q一如既往的好。各個人物角色的展現,仍然受到政治先行的臉譜化風格影響;而在人物台詞的改編上,由於過於忠實於原著,缺乏一些更具現實感和生活感的轉化與改編。
該電影是1981年大陸上映的一部片長為125分鍾的劇情類電影,是根據魯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傳》改編而成。該電影到現在也是一部經典,豆瓣評分高達8.7分,該影片可以在芒果tv、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上進行在線觀看。影片由嚴順開主演,並獲得了國際喜劇獎項。該片講述了一個小人物阿Q結果陰差陽錯在未庄人眼裡成了手握重權的革命黨,這個憋屈半輩子的小人物總算暫時抖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