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會寧教育紀錄片脊樑觀後感150字
今天冒著雨,來到教室觀看了影片《脊樑》,我深有感觸。
《脊樑》這部影片講述了中華在數代人領導下的奮斗強大史。片中,著重講述了我們黨在其發展史上出現的重大歷史事件,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來黨帶領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建天下的艱辛歷史,讓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脊樑—中國共產黨,讓我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黨員在工作中的先進帶頭作用。
整部影片以廣大普通共產黨員為中華民族奉獻犧牲為主線索,以人帶事,以事帶進程,用情貫穿了全篇,展示了在中華民族崛起和發展中,中國共產黨所起到的先鋒隊、領路人的作用,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無私奉獻、奮斗和追求。
影片隨著中國共產黨隊伍的壯大,選擇了不同時期一些為人民默默奉獻乃至獻出自己生命的優秀共產黨員作為典型。建黨初期的瞿秋白、抗戰中犧牲的楊靖宇和在聽著締造新中國的炮聲而英勇就義的渣滓洞的共產黨員,代表了在28年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的兩千萬共產黨員。
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代表了五六十年的共產黨員;任長霞、李向群、孔繁森、鄭培民代表了新時期的共產黨員。正是共產黨人勇於承擔的不屈精神,才能使中國國富民強。彰顯出了共產黨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崛起而無私奉獻與不懈奮斗的崇高精神。
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一步一步的崛起,一步一步地發展,立於世界的東方,中國共產黨不愧是中國的脊樑,相信共產黨一定能繼續把穩方向,帶領中華民族沿著正確的航向走,走向更加富裕、更加強盛的明天。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大學生,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努力儲備與完善自己知識的同時,盡可能地多方面發展自己,培養自己的優秀品質,關心社會的進程,以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加強學習,注重品行,按照講黨性、重品行的要求,聯系實際、指導言行,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
為將來自己能夠更好地投身於祖國的建設,實現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先鋒模範作用,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我們要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也是用血有肉的積極者,讓黨和人民監督。
㈡ 脊樑讀後感三百字
中華民族,這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是,這同樣又是個堅強的民族。經歷了那麽多磨難,卻依然是民族之林中一棵挺拔的青松。因為,它有中國脊樑。
可是,那脊樑究竟在何處?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承擔起一個國家的興盛輝煌。告訴你吧!這脊樑就在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中華兒女身上,我們都是祖國的棟梁。我們有堅挺的脊樑,我們會讓祖國的未來更加輝煌。
看,汶川大地震時,我們最可愛的人——人民子弟兵。第一時間,第一地點,他們將運籌帷幄的指揮部設在了抗震一線。向前,向前,向前!通路,通電,通信!這可愛的十萬子弟兵啊,水陸空齊頭前進,八方突擊。用鐵鍬,用雙手,挖呀,挖呀!挖開了一條條生命之路,挖出了老人,婦女,兒童,挖出了13億人民的希望!每一分鍾,都在發起生命的總攻;每一秒鍾,都在和死神較量,為的是奪回親人們的心跳。他們是中國人民的希望,是中國堅挺的脊樑。
還有一位最勇敢的班長——林浩。一時間,山搖地動。他一度被掩在倒塌的教學樓中,身上還壓著另外兩名同學,他用一首《大中國》平靜了大家的心情。後來,他逃了出來。但身為班長的他並沒跑開,他幾度返回廢墟,背出了他的同學。小小的軀體,在生死關頭卻爆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他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是中國堅挺的脊樑。
最可敬的人——白衣天使。一個個身著白大褂的親切身影,一個個溫暖的微笑組成了災後救援的主力軍。他們用精湛的醫術與生命為大的責任築起了抗震救災的後援牆。他們將災難擋在門外,為災區人民提供最溫暖的港灣。他們是中國人民的親人,是中國堅挺的脊樑。
我相信,中華民族會因為有了我們而更加輝煌,因為我們身上有撐托中華民族的堅挺的中國脊樑。
㈢ 推薦一部電影、寫觀後感。
請問一下電影要什麼系類的 補充: 請問一下 電影 要什麼系列的 補充: 愛國影片 《小兵張嘎》 觀後感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當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看完了<< 小兵張嘎 >>這部電影後,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我對他充滿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他小時候生活很苦,但為了改 變人 們艱苦的生活,他少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有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氣。嘎子的愛國熱情、機敏、滑稽、幽默、可愛、 堅強不屈 、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 思緒萬千 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總在我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麼渺小,真是慚愧之極。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哪又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嘎子哥一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為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國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 改革開放 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 愛國主義 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過去,我們 雄心 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 展望未來 ,我們 豪情 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盛。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龍騰 虎躍今勝昔了。少年興則國興, 少年強 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 自信心 ;弘揚偉大的 中華民族精神 ,高舉愛國旗幟, 銳意進取 ,自強不息, 艱苦奮斗 ,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 成報 國之行。 牢記苦難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設更好的明天。 魯迅 先生說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柴,而結果往往是一小塊。」革命先烈 拋頭顱灑熱血 ,才有今天的和平社會,我們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我們是充滿希望的青少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 大好河山 ,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祖國 方興未艾 的改革大潮中,一切要通過實踐去摸索,去開創。這就是新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我們要像 張嘎 那樣,做生活的強者,爭做祖國的有用人才。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 使命 ,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為創造更加輝煌的 民族文化 而盡心盡力,為祖國的持久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長江後浪推前浪 ,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愛國主義影片 《太行山上》 觀後感 影片以 抗日戰爭 為背景,講述 八路軍 東渡 黃河 ,挺進抗日前線,建立 太行山 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山西的 平型關 、忻口等重要戰役,塑造了八路軍總司令 朱德 、 獨臂將軍 賀炳炎 、愛國將領 郝夢齡 等 革命家 的光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崔隊長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軍勇戰日寇的壯烈場面,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 民族精神 。 影片給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氣勢磅礴來形容,伴隨著我們耳熟能詳的歌聲,用簡潔的直升機俯拍開門見山地給出太行山 全景 ,直接了盪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題,並用很好的過度手法銜接到國民黨陣地,並引出電影的主要人物——朱德。電影的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按照歷史順序將八路軍如何殲滅敵人的戰役一一列出,並適當地帶出部 分愛 國將領的名字,講述了老百姓與八路軍同仇敵愾,共同抗戰的歷史事實。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 軍民魚水情 是該劇的一個閃光點。從外國記者的視角看到中國勞動婦女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而擅長標槍的崔隊長則是投身到戰爭當中。一位國民黨軍官的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好笑又覺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還要我們軍隊干嗎?然而歷史恰恰證明了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抗戰的 最後勝利 。 影片中八路軍高級將領愛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畫 得生 動而又鮮明。 大雪 紛飛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崗。上前噓寒問暖,還把小兵凍僵的手放進自己的懷里全暖,最後還是自己替小兵站崗,讓小兵跑步熱身。這種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動,從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 偉人 的 高風 亮節。 在這部電影中,我領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把握生命並 敬畏生命 ,可生命對他們而言卻是不畏犧牲。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 在太行山上 面對無數個 鐵血戰士 宣布戰役勝利後,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朱德的演講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呼聲更是響徹山崗,這種怎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有著這樣的 熱血 兒女,日寇的罪惡念頭想都不要想,有著這種鋼鐵 脊樑 ,任何妄圖入侵的敵人都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里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更感覺自己肩負的 使命感 和責任感。 在重溫那段歷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 拋頭顱 、灑熱血,為中國的和平解放不惜犧牲一切的抗戰精神。作為生處 和平年代 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 後繼 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那段抗戰史是中華民族的豐碑,是 共產黨人 的精神之魂。
㈣ 求《脊樑》記錄片的觀後感…800字左右
中華民族,這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是,這同樣又是個堅強的民族。經歷了那麽多磨難,卻依然是民族之林中一棵挺拔的青松。因為,它有中國脊樑。
可是,那脊樑究竟在何處?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承擔起一個國家的興盛輝煌。告訴你吧!這脊樑就在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中華兒女身上,我們都是祖國的棟梁。我們有堅挺的脊樑,我們會讓祖國的未來更加輝煌。
看,汶川大地震時,我們最可愛的人——人民子弟兵。第一時間,第一地點,他們將運籌帷幄的指揮部設在了抗震一線。向前,向前,向前!通路,通電,通信!這可愛的十萬子弟兵啊,水陸空齊頭前進,八方突擊。用鐵鍬,用雙手,挖呀,挖呀!挖開了一條條生命之路,挖出了老人,婦女,兒童,挖出了13億人民的希望!每一分鍾,都在發起生命的總攻;每一秒鍾,都在和死神較量,為的是奪回親人們的心跳。他們是中國人民的希望,是中國堅挺的脊樑。
還有一位最勇敢的班長——林浩。一時間,山搖地動。他一度被掩在倒塌的教學樓中,身上還壓著另外兩名同學,他用一首《大中國》平靜了大家的心情。後來,他逃了出來。但身為班長的他並沒跑開,他幾度返回廢墟,背出了他的同學。小小的軀體,在生死關頭卻爆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他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是中國堅挺的脊樑。
最可敬的人——白衣天使。一個個身著白大褂的親切身影,一個個溫暖的微笑組成了災後救援的主力軍。他們用精湛的醫術與生命為大的責任築起了抗震救災的後援牆。他們將災難擋在門外,為災區人民提供最溫暖的港灣。他們是中國人民的親人,是中國堅挺的脊樑。
我相信,中華民族會因為有了我們而更加輝煌,因為我們身上有撐托中華民族的堅挺的中國脊樑。
LZ如果要用的話要修改下,請採納,我謝謝
㈤ 寫觀後感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雀之靈》古典舞觀後感為例,從多方面鑒賞舞蹈,評價方向需正面。
正文:
看完《雀之靈》這個舞蹈後,真讓人難以用語言表達,這支《雀之靈》是有舞蹈家楊麗萍所跳的。
音樂響起來了,舞蹈著手托裙子活動她那靈巧的手指,慢慢地走上舞台,我的心也隨之舞動起來。
她忽而靈動手指表現出孔雀點頭;忽而俯身舞動手臂,表現出水的波紋;忽而托裙旋轉,表現出無邊的喜樂;忽而低頭飲水,表現出無限的歡喜。她在舞蹈之中,什麼都忘了,達到忘我的境界。她用她靈活的手臂舞動雀之靈,用她那纖軟的腰肢來舞出雀之靈,還用她熟練的雙腿來跳出雀之靈。完美的旋轉靈動的身軀述說著,雀之靈的故事。
手臂,把水的波紋模仿的逼真,接近事實。手指,擺出了小巧玲瓏的孔雀頭。腿,翹腿帶動著衣裙飄了起來。頭插孔雀的翎毛,跳起來時就宛如一隻孔雀。音樂,低回、婉轉、悠揚。雀之靈舞蹈的美就被這音樂全部烘托出來。
雀之靈這舞蹈,看了真讓人難以忘懷啊!
㈥ 鋼鐵脊樑觀後感
每一塊普通的鋼鐵,經過無數次的鍛造,經過時間和火災的考驗,可以成為國家的脊樑。鋼鐵脊樑是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縮影,在大屏幕上呈現了中國鋼鐵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史。鋼鐵脊樑生動地呈現了鋼鐵背後未知的故事。
很難想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的人均鋼鐵產量不足以建造普通的家用菜刀,更不用說超強鋼、核電鋼等特殊要求鋼了。「這是我工作的地方,這是我的驕傲。」「榮耀與驕傲同在,責任與使命同在。」在大型工業紀錄片《鋼鐵脊樑》播出的三天里,對鋼鐵行業的祝福和對公司的感激洋溢在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
反復看著片頭澆的四個「鋼鐵脊樑」大字,我更佩服鋼鐵行業每一個奮斗過的鋼鐵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申請,經中央宣傳部批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完成了這部反映鋼鐵工業向建黨百年獻禮的六集大型紀錄片。紀錄片深刻展國鋼鐵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成為世界鋼鐵強國的偉大歷程。
㈦ 紀錄片脊樑觀後感
雖然我沒看過,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模板。。。我媽回來了
㈧ 電影共和國的脊樑之求是魂觀後感
《求是魂》觀後感
昨日觀看以竺可楨老校長為原型的母校原創話劇《求是魂》,十分感動,期間多次熱淚奪眶而出,幾乎是我自投身戲劇觀摩與研究十數年來,從未有過的觀劇體驗。
這次中國科協與教育部共同主辦的「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學大師為題材自主創作舞台劇,首期共有清華大學的《馬蘭花開》(鄧稼先)、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愛在天際》(郭永懷)、浙江大學的《求是魂》(竺可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個人以為,在這五部劇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長的形象最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楨是校長,而且他長校是在浙江大學發展最為困難甚至是差點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長在民國時期是與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羅家倫等齊名的教育家,抗戰期間,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西遷雲南,組建西南聯合大學;浙大西遷貴州,都為未來中國保存、培養了大批人才,據我所知,各校西遷過程中,只有竺校長的夫人和幼子由於缺醫少葯,客死他鄉。可以這么說,論西遷期間做出的貢獻,竺校長堪與其他校長比肩,而若論西遷期間付出的個人代價,竺校長是最大的。
三、竺校長是老一輩留學西方,學成歸國(是舊中國而非新中國)的科學家,是現代中國其本學科的奠基人,在每一歷史時期都體現出了一個科學家、教育家獨立思考的可貴精神,他可以跟蔣介石說不,可以對「人定勝天」提質疑,也可以對「全球變暖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長繼任者馬寅初先生犯言直諫的性格不同,竺校長更為溫婉,但尤為堅定。
之所以有難得的觀劇感動,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幾點對竺校長的一貫崇敬,二是家中幾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學院教工,曾經參與西遷;夫人的祖父是1945級數學系校友,蘇步青、錢寶琮先生高足,兩位老人都曾經親身感受過竺校長的風范,並時常向後人津津樂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學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現仍住求是村。對母校與老校長的感情絕不只限於我個人的主觀體會。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師生歷時數年創作完成,看得出,嚴謹的案頭研究,巧妙的創作靈感和編、導、演、音、美等各藝術部門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結合嚴整、和諧,學術性、戲劇性、藝術性的交融極為自然。現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覺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學子的青春向幾十年前學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還有幾點在觀劇過程中隨手寫下的印象:
1、竺校長在與馬一浮先生對話中,自稱「藕舫」恐怕不妥,舊時自稱稱名,稱呼別人稱字,似乎是個原則。
2、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滿溢同學表演可圈可點,把這位國學大師至真可愛
的書生氣表現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嘆的是,當時校長對這位先生的尊重,而馬先生可以隨便就直言校長的話「錯!」,今天這樣的故事恐不多見。
3、劇中人張雲峰(原型為浙大文學院院長張其昀,其子張鏡湖,系史地系1948屆校友,現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有一句台詞: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畢竟是引用孟子原文,還是准確些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遷期間教授們的研究成果時,《詞學》的作者誤為「孟承燾」,當為「夏承燾」。
5、最後一場竺校長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個膠墊,因為在沒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數次出現這種情況。
《求是魂》是浙江大學創作的校園原創話劇。它反映了竺可楨秉持科學救國夢想,在美國留學期間轉投氣象專業,成為中國第一位氣象學博士,學成之後毅然回國,開創中國氣象事業、推進高等教育事業、開展科學研究的感人故事。特別是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中,他臨危受命,帶領浙江大學輾轉西遷,五易校址,始終倡導「求是」學風,培育大批傑出人才。耳順之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職務,奔波大江南北,萬里躬行,創造了中國氣象研究事業的輝煌。
中國科學院、海淀區文化委員會等部門的負責人,浙江大學的傑出校友,青年科學家代表,來自科研、生產、教學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協所屬各學會代表、新聞記者共800餘人出席觀看。
「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匯演活動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共同主辦,自2013年4月26日至5月5日,在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分別演出以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竺可楨和李四光的生平事跡為主題創作的話劇或音樂劇。演出主要面向大學師生、中學生和社會公眾,通過科學家主題宣傳,大力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充分展示共和國脊樑的崇高形象,引導廣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宏偉事業中來。
㈨ 紀錄片鋼鐵脊樑觀後感怎麼寫
摘要 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的黨課安排看歷史
㈩ 高分跪求!觀看電影《脊樑》有感
觀看《脊樑》有感《脊樑》是一部紀錄片,片中的會寧,一個名副其實的「高考狀元縣」。又是一個乾旱少雨,地脊民貧,因窮而出名的地方,境內山大溝深,地表起伏。缺水,使這里的大地少了綠色,顯得蒼涼孤寂。缺水,使這里的群山少了生機,赤裸著本色。「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們,在貧窮面前,他們沒有望而卻步, 「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常在我耳邊縈繞,當我看著會寧的教舍,看著我那淳樸,堅韌的同行們,看著學生那雙凍得通紅的小手,看著那雙求知的眼神,我感慨「不經歷苦難的人就不會懂得珍惜,不會理解生活所賦予我們的真諦」。在歷史記憶中,困苦總是壓在這方蒼生身上,一個苦甲天下的「苦」字,這足以涵蓋這里的一切。 會寧人,祖祖輩輩與大自然的頑強抗爭,世世代代不畏窮苦的辛勤勞作,鑄就了他們堅韌朴實的獨特性格。很難設想,和文化一點都不搭邊的這方水土,竟能改良出如此肥沃的文化土壤。然而,就在這個自然條件十分艱苦的地方,從古至今,卻總是奉行著「養不教,父之過」的先祖遺訓,秉承崇文修德的優良傳統,一直把讀書看得很神聖。在許多農家的正堂上,高懸著「春風夏雨秋夜月,唐詩晉字漢文章」的字幅。在和當地百姓中,流傳著這樣的格言:「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自恢復高考制度的22年間,該縣共向全國輸送各類大中專學生17000多名,其中碩士、博士、博士後500多名,更重要的是,該縣近年來成功地實現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為當地培養了12萬人次初級實用人才,大大加快了當地經濟建設步伐。 當我們置身於這座交融著歷史、貫注著文明、享有盛譽的文化大縣時,我不由得為他們而驕傲。 從這一幅幅記錄著歷史、鞭策著後人的圖片上,我們看到了會寧人為自己所定的一條法則,那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看到這里的三位老師依舊住在一孔窯洞里。而且有一位柴老師30年未能轉正,從他的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會寧人重教尚學的風氣。教育工作者身為築建人類靈魂的工程,雖家貧如洗,捉襟見肘,卻也心靜如水,無怨無悔……」。身許教育,心系講壇。這剛強的漢子,感情的防線一旦決堤,傾訴起來就滔滔不絕。他泣不成聲的敘說,令我們不忍心去聽,又不忍心不聽。他擁有一個多麼豐富的內心世界啊!這苦澀,就像祖厲河的苦水一樣,雖然並不甘甜可口,但卻永不涸竭地滋潤著一代又一代學子渴望求知的心田。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明天。這就是我們的老師,他們平凡得像路邊的石子,普通得像地上的小草。正是因為有他們,才有了百年樹人的人梯。他們在為共和國的山村教育默默奉獻著,默默奠基著。這種對教育近乎傾其瓦缶的投入,是何等的慷慨、何等的有氣魂啊!從內心深處,我最想捧出人梯的桂冠,給他們加冕。 這就是會寧人,他們始終閃現著我們民族堅韌不拔、渴望進步、發展壯大的光芒,他們使我們努力繼承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共同擔負起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他們讓我感到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這是一個民族的底氣,這是一脈讓子孫後代受用不盡的源泉。 常言說:山清水秀的江南是人傑地靈的地方,誰曾想到,這貧窮苦焦的偏僻山坳,卻也鍾靈毓秀、人才輩出呢?知情人都說:「學生苦學」。是人才輩出的重要因素。 本想著「狀元村」的學校一定有她獨具魅力的地方,不想,映入眼簾的卻是土坯塔搭建的校舍,殘缺不全的桌凳,這副外貌活像是一貧如洗的朝聖者,在黃土高原上迎著風雪、冒著嚴寒,艱難地前行。 這些教室是在1994年後才陸續建成的,雖然比舊校舍寬敞了許多,但仍然容納不下全校學生。學校只好沿襲以往的復式教學,學生不分冬夏輪流在地上劃字是很尋常的。 我們怎麼也想不到,小岔村48位優秀兒女,竟是從這樣一所小學走出大山的。 我真想讓城裡的孩子知道,他們看似平常的學習和生活,曾招來過多少同齡人羨慕的眼神啊!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增加一些儉朴的習慣,一種向上的精神,一個高遠的追求。 放學了,在城市校園門口,家長接送孩子司空見慣。而在這里,離家5、6里甚至上十里的孩子,中午干饃、涼開水,就是他們的午餐 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中學生到離家裡很遠的地方上學,寄宿學校是極為普遍的現象。看到這里的學生宿舍,除了那一床簡單的被褥外,撲鼻而來的一股股濃濃的煤油味,在會寧,有很多學生一上初中,就開始動手做飯。看到這里我想起了田漢在《畢業歌》中的兩句歌詞:「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棟梁」。以此作為勉勵贈言,他們理當受之無愧。 在會寧,小學生更多的是替家裡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幫父母收割打碾莊稼,初、高中的學生則紛紛外出打工,設法掙夠下學期的學費。 結合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聯系會寧學生的學習生活,我們感到,他們其實已有意無意地把素質教育的灌輸到每個人的行動之中。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對於這句話的深刻理解,會寧學子最有資格發言。 滔天瀉地的知識洪波,使得這山坡、操場、教室、幻化成一座座雄奇的知識殿堂。學生們屏心靜氣地寫讀,專心致志地求知,不斷地演化著「狀元縣」教育前進的可喜歷程。 在人世間,有兩種愛最無私,那就是父母總希望兒女比自己強,教師總希望學生勝過自己。為了兒女,哪家父母不是畢其一生辛苦操勞?父母苦供,成為學生們苦學的最大動力和強有力的後盾。看了李淑巧,這位年僅32歲的年輕母親的辛酸故事,真是「含辛茹苦育兒女,不堪回首慈母淚」。中華民族正因為有了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那種不畏艱辛、敢於向自然挑戰和勇於向命運抗爭的精神,才得以發展壯大;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精神,才構築起我們民族朝氣蓬勃、堅如磐石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