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電影《海洋》的觀後感
電影《海洋》讓我看到人類對於海洋的無知和索取造成了海洋的污染,物種的滅絕,生態環境的破換,影片中看到海嘯對於房屋的摧毀,讓我覺得是大自然或者說海洋,對人類這個自然界最高級,也最貪婪的物種的一種懲罰。尤其是看到鯊魚被割掉魚鰭和尾巴,然後再被扔到大海中,血還在不斷的流淌,鯊魚還在不斷呼吸,掙扎,看的心裡那叫一個難受啊,讓我看到了人類無情和冷漠,對自然界其他動物的漠視。博物館那些海洋動物的標本眼睛的特寫鏡頭,那無辜而清澈的眼神似乎在述說人類的罪行。但最後影片還是給人們以希望,讓我們看到人與海洋動物的和諧相處。
《海洋》讓我看到自然界適者生存的法制,小海龜被孵出來還要經歷一場生死考驗,在爬到海洋的過程中會經歷海鳥的襲擊,只有徹底游到海底才算暫時的安全。要想活下來真不容易。人類醫學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人類出生已經不需要經歷生死考驗就要來到這個世上,但拜託了生死考驗的人類,要想生活下去還需要經歷更多心智,成長,誘惑,困惑的考驗。活著不易,唯有經歷過這些考驗的人才會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才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Ⅱ 看完《森林探險》和《海豚表演》電影後,大家以50-100字寫一下觀後感。
昨天我看了一部電影,片名叫《海洋》,
看《海洋》觀後感
。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許多。
人類的殘忍。為了吃到上等的魚翅,不惜僱傭捕魚船去打撈鯊魚,割掉它的魚翅、魚尾,然後再把這只體無完膚的鯊魚丟回海底,讓它在仇恨與痛苦的情況下慢慢地死去……看到這一幕,我的淚水不受控制地奪眶而出…….我為有這樣的同胞而憤怒!大人們為什麼老喜歡霸佔稀有的東西呢?動物的地位和人類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把這兩者當成相同的對待。盡管如此,人類還是不滿足:大規模建造工廠,不斷有污水、垃圾流向大海。每年至少有幾萬只海龜把塑料袋當做水母誤食致死,海鳥們更是死得不計其數……看著那隻小海獅在岸上驚慌失措地游著,它肯定想:我的家,我的親人們,你們到哪裡去了?!人類這樣做,是在為自己造福,也是在自掘墳墓!!人類甚至不放過地球上最後兩片聖地——南極和北極,竟然還在那裡開發礦藏,弄得動物們不得安寧,
現在的人類,把生物鏈已經破壞,生態環境已無影無蹤…….國家元首還搞什麼「保護生態環境」,根本就是浮雲!!天天開這會那那會的人根本沒有注意到,人類在抽地球的血(石油),扒地球的毛發(森林),難道還不夠?等他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晚了!
有人研究怎麼炸房子,有人研究修房子,有人研究怎麼害別人,有人研究怎麼醫治人……人類真是好笑:大人們老愛打仗,打來打去還不一個樣!搶石油、奪地位、得榮譽……難道不能停下?海洋已是黑黑一片,已沒有往日的藍色。人類還假惺惺地保護環境,說要拯救海洋!
難道不能停止戰爭?大家不能和平共處,把恩怨一筆勾銷?自私的人們不適合再打下去,為了孩子們,我呼籲大家一起環保。
Ⅲ 走向海洋觀後感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一個開發海洋的新時代己經來臨。在開發海洋中,人們將更有效地從海洋中取得更多財富。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籌劃建立或已經建立了海底田園和海底牧場,人們正在從過去單純的海洋捕撈時代,逐漸過渡到未來的「耕海」時代。在不遠的將來,人們在海底田園和海底牧場中,將比在陸地上的農牧場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效,因為同面積的單位產量,海洋養殖的產量要比陸地種植高出100倍。人們將大量養殖海藻和海草等,供應陸地上的牛、豬、羊等作飼料,從而獲得更多的蛋白質、世界海底田園的總產量不久將會從目前的2000萬噸躍增到5000萬噸,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將由水下聯合收割機來割取,然後由鋼索吊裝到船上。
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世世代代捕魚用的漁網將被強大的吸水裝置替代,利用電場發出的光、一定頻率的聲音和溶於水中的特殊化合物,能夠引誘和迫使魚群集中在一起,游近船上放下的吸水管道,吸水管道連水帶魚一起吸進船艙中。到那時,連同海底牧場向人類提供的各種魚蝦類一起,人們從海洋中所獲得的海味將達10億多噸,比現在向海洋索取到的多上十幾倍乃至幾十倍。
隨著世界對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和人們對這些資源的大量開采,陸地上的這些資源將日益枯竭。使人們勢必將目光轉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據估計.海底的石油蘊藏量約為900億噸,僅北冰洋的石油儲量就可供世界用上50年。目前,己有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大陸架和深海石油的勘探與開采,己發現了500多個油氣田,一個為期十年的世界海洋邊緣鑽探計劃的實施已近尾聲。探索和開采海底石油,並將把生產基地建在海底。對於海底石油開采後的運輸問題,人們將用大型潛水艇。設想把巨型塑料筒沉入海底,裡面裝上10萬噸原油,由潛艇拖帶航行。也有人設計用飛船裝運。
海洋中存在著巨大的能量,人們稱之為「藍色的煤海」,它將轉化為人類未來的能源。未來的海洋熱能轉化廠,將設置在海中,在沿海可由電纜供給城市用電。被譽為「未來的燃料」的重水,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陸地水高得多。從重水中可以提取氫的同位素,科學家們正在用它來進行熱核反應試驗,如果獲得成功,它將成為取之不盡的能源。
在不遠的將來,人們還將建造「海底城市」,這己不是幻想,而是現實。目前,日本已為阿拉伯國家建造了一座海上游動的「小城市」。它大多用鋼鐵做成,中心是一座6層大廈。設有室內小花園、電影院,水電全部自己供應。它可以滿足海上採油工作人員文化娛樂生活的需要。這個浮動「城市」是靠8根高大柱子托起的,把它們收起來,就可以當船行駛。將來許多海上工廠,將在原料生產地或市場附近的海域興建起來,為海上城市居民提供物質需要。日本四國島西南面的龍串灣,有個 「海中公園」,人們在海底透過 16面直徑 60厘米的玻璃窗可以飽覽海底奇景:奇形怪狀的礁石,五彩繽紛的珊瑚,各種奇麗的魚兒及奇趣的海星、海葵等。自從美國第一個建造了水下實驗室以後,不少國家紛紛效仿,在海底建造「鋼屋」和其他建築,「屋」內氣壓和海面相同,人們可以在裡面正常地工作,維修海底油氣井,打撈沉船,海底勘探或為潛艇補給等。另據報道,日本一群工程師、建築師。計劃在離東京120千米的海域上,建設世界首座「海洋城」,以解決未來人類住的問題。海洋城將建於200米深的海底,有 4層樓高的鋼骨平台,離海面約70米,面積23平方千米、全城由1萬條堅固直柱頂住,直柱附近設有感應裝置。可測台風、海嘯及暗流,自我調整力度以抵抗這些外來壓力,保持海洋城的平穩。海洋城除了住宅區外,還有一個商業中心,400個網球場,8個高爾夫球場,兩個棒球場,1個栽種水果蔬菜的人工田,還有縱橫相連的道路。海洋城的建設費用估計需要2000億美元,這項巨大的工程可望在本世紀末完成。到21世紀,這座「海底城市」將居住萬人以上,那時,深邃的海底不再沉默,將會跟大陸一樣,變得熱鬧非凡,越來越多的人將去發掘它、建設它,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描繪這張碩大無比的宏偉藍圖。
Ⅳ 求一篇電影《海洋》的觀後感、600字~800字的
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見過海洋的人都會被海的美所折服。無論是風平浪靜時,海的柔情,抑或是驚濤駭浪時,海的激昂。甚至在夜晚,黑暗也無法掩蓋海洋的美麗,而更顯出一番深邃的意境。每一種姿態的美都如此震撼,文字是難以言盡的。除非親眼所見,否則難以想像。
其實海洋的美麗遠不止於此,人們很難全方位觀賞到海洋之美。而在《海洋》播放的一百分鍾里,我卻被輕而易舉地帶進了海洋的世界,海的唯美、海的靈動、海的柔軟、海的深沉。各種姿態,穿過屏幕,透過眼球,傳達至我的腦海,竟遲遲難以忘懷。然而《海洋》帶給我的,除了超美的視覺震撼,更多的則是對人類殘忍行為深深的反思。
《海洋》由法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執導,花費巨資耗時五年拍攝完成。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唯美細致,堪稱完美。影片由一個第一次見到大海的小男孩提問而展開:這就是大海?大海是什麼?我想,如果是我,我也無法回答。海洋的浩淼無窮,確實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甚至當你以不一樣的心情去觀賞時,海洋所表現的姿態,也是截然不同的。
《海洋》的前半部分,以展示海洋生命的多彩絢麗為主,譬如那巨大的沙丁魚群,在鯊魚的追趕下,疏密有致的排列組合,迅速地變幻出各種狀態的美;又如那成千上萬的海鳥,如箭雨般扎進海水中捕食的健碩之美;再如那成群結隊的海獅,被鯊魚追趕捕食而後為同伴的陣亡而閉目哀歌的悲涼之美……這一切,看在我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個個震撼的畫面,而對於海洋生命來說,它們是有著喜怒哀樂的。它們也處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動物們的捕食雖然殘忍,但這是它們的生物鏈,自然之規則不可逆轉。我們且悲且嘆之,但它們的世界,我們是無權干擾的。正如小海龜與禿鷹的故事一樣,遊客不忍禿鷹吞食打探敵情的小海龜而出手相助,最後導致一大群小海龜接收到錯誤的信息而慘遭鷹群吞食。動物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人類若任性伸出援助之手,終將違背初衷。即便如此,好心做錯事猶可饒恕,而有些人類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海洋生物痛下殺手。
在《海洋》的後半部分中,導演鏡頭一轉,唯美和諧的海洋生態不復存在。隨著人類的入侵,海洋垃圾一再的驅趕著海水中的居民。不僅如此,圍獵、殺戮、剖屍、解體……似乎要等那深藍的海水被染得鮮紅,人類才能停下那充滿血腥的雙手。這將是怎樣一種悲哀?導演在影片前段部分締造的如夢如幻的奇妙世界,在人類狠心地將獵捕的鯊魚去鰭切尾,然後扔回海底苟延殘喘的那一瞬間,支離破碎了。那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啊,人類怎能對它如此殘忍!在這強烈的對比下,導演喚醒了人類心底的良知,是的,這讓我們刻骨銘心。除了心靈的震撼之外,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影片最後提出了疑問:難道有一天,真正的自然風光會消失么?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圍繞我們身邊的將是代替活生生的動物們的標本,被保存在動物園或巨大水槽中的人工的世界,而那樣的世界,僅僅是永遠失去的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縮影而已。
雅克·貝漢說:「我拍攝的這些自然紀錄片,本質上和政治片其實沒什麼不同,它沒有說教,也沒有對白,只是通過展現自然之美,讓觀眾自己感受到教育。」當然,我們不用僅靠幾部紀錄片就來完成教育,就像人不能靠不吃飯、不生產來保持低碳一樣。同樣也不能讓那些殺害海洋生命的人消失,人類能做的,只是用這些震撼人心的畫面來教育他們,感化他們。
海洋是人類的母親,她孕育了我們,也孕育了其他的海洋生物。假如人類還是如此不顧一切的破壞海洋生態,在海洋母親的眼中,這無異於看著孩子們在互相殘殺啊,這是多麼地殘忍。人類應該反思的,就是不讓這樣的殺戮悲劇繼續在海洋中上演,這應該也是拍攝者和觀影者共同的心願吧。是的,地球不僅僅屬於人類,那是所有生物共存的地方。
Ⅳ 海洋觀後感怎麼寫150字左右
看著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以及歡騰在海邊的人們,我想起了………要是沒有海洋人們去哪裡乘涼啊,要是沒有海洋我們去哪裡吃海鮮啊……
Ⅵ 《海洋》觀後感300字
整部電影主角就是這些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有的很萌、有的很醜,它們像人一樣有著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而人類在這部影片中反而成了破壞它們生活的惡魔。
海洋很美,很神秘,而人類的出現加速了物種的滅絕速度。大自然給予了人類無窮的智慧,讓人類擁有高端的科技,而人類卻用這份智慧傷害著我們的海洋母親,讓自己成為了殘害生靈的惡魔,而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與自然和平共處,與動物們分享這個地球,人類是被自然選擇中生物,我們應該利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智慧去保護這個世界,保護這些生靈,而非凌駕於它們之上,其實我們人類也同樣的脆弱和渺小。
-----------------------------------------------------------
這個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去萬達影城看了一部震撼人們視覺卻又引人深思的影片,名叫《海洋》。
影片中,在珊瑚成群的海底,許多大魚、小魚和各種你連名字都叫不出的生物快樂地生活著,它們依靠著成百上千、甚至是幾萬、幾億年前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生物鏈,自由地存活著,它們用自己的生存方式,自己的繁衍方法,創造了一個和諧而又美麗的海洋。
可直到人類的出現,讓一切都變的不再美麗了:海洋中,種種垃圾見證了人們污染的經過,海面上,片片油污證實了可惡的破壞。人類傷害還遠遠超過了這些:人們為了那一點點金錢,喪失理智地砍掉鯊魚的魚翅,讓一隻只原本橫霸海洋的鯊魚、鯨魚,變成了沒有尾巴,沒有鰭卻還有生命的可憐動物,每當一條條受到傷害的生物又回到大海時,鮮血早已將那一片海域染紅,這也許是老天傷心的眼淚吧。
每當海洋帶給人們災難的時候,人們不應該想到的是海洋的罪過,因為人類自己的罪過遠遠大於這些。一次次暴風、海浪把人類的大船卷翻,也許就是上天對人類的報復吧!
至今,在博物館里,我們會看到許多已經滅絕的生物,這些生物用上千年來到這個世上,又用上億年存活到今天,可就被人類用幾十年甚至幾年滅絕了。看著這些可憐的生物,我呼籲大家保護海洋,保護海中的生命,因為保護了這些,就是保護了我們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家園。
Ⅶ 科普電影觀後感600字
[科普電影觀後感]一個天氣涼爽的下午,我們學校舉行了一次科普知識校園行的活動,科普文章觀後感.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集體來到了操場.只見操場從東到西陳列滿了各式各樣的展板.遠遠望去,甚是好看,這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我快步走上前,細心地看了起來.迎面映入眼簾的是人體靜電這一欄目,細心看完展板,才知道原來靜電是每個人都有的,並且生活中常常有靜電的現象產生.比如,在朋友、同事之間互相握手或接觸時就會產生靜電.當然,我自己也親生經歷過.記得那時是冬天,我穿著很厚的毛衣、棉襖.晚上准備睡覺時,誰知一脫毛衣,便看見了幾個電花在閃爍,還發出一陣噼啪的聲音,我有點害怕,立即關了燈.這是怎麼回事?我故伎重演,但這次還是有電花.這時,媽媽走進來,問我怎麼還不睡,我便向媽媽解釋了一切.媽媽告訴我這就是靜電,每個人身上都有靜電,穿化纖衣服摩擦後就會產生靜電,我這才恍然大悟.今天看完科普展覽,更深的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接著,我又看了飛機、機器人、火箭、紅外線等許許多多科普知識的展板.看完了科普展,我想:科學是多麼神奇,又是多麼重要啊,任何事情似乎都離不開科學.你看,在世界大戰中,美國的紅外線照相機使黑暗中隱藏在樹林里的日本軍稀里糊塗地喪了命;你瞧,萊特兄弟的飛機使人類圓了飛天夢;你看,機器服務生的端茶倒水方便了你的生活;你聽,電話機的鈴聲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這一切,不都是證明了科學無處不在嗎?不僅如此,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的得用科學來解決事情.還記得有一次,我家冰箱的冷藏室集了好多水,把東西都凍住了,想把水弄出來,可實在太多了.這時,我突然想起了虹吸現象.於是便拿來了一根橡皮管,把一端浸入水中,在另一端猛吸一口,立即放入盆中,水便順著橡皮管嘩嘩地流入盆中,水不一會兒就流光了,媽媽看到後直誇我聰明,觀後感《科普文章觀後感》.我想,那是科學知識,使我變得聰明起來.這,便是科學,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為我們帶來方便,快捷,舒心以及快樂.所以我想,科學是很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是我們應該孰知並且掌握的!---------------------星期六,爸爸帶我去觀看科普知識展覽.我看了好多東西,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我現在就來告訴你們.鏡頭一:我先看到了大廳中的一個地球儀.地球儀的外面有塑料玻璃圍著,讓我感到驚訝的是,這個地球儀竟然不用物體支撐,也能在塑料玻璃球中飄著.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幫助它飄起來的是利用抗磁原理設計的磁懸浮技術,通過這個磁懸浮技術技術讓地球儀在空中飄起來的,人類現在利用這個原理發明了速度飛快的磁懸浮列車.磁懸浮技術的用處還真大呀.鏡頭二:我又來到了展廳中,發現了展廳中的一個實驗,哪個燈泡不會亮,這個實驗是讓我們按一下開關,看看這個燈泡會不會亮,我按了一個開關,燈泡沒有亮,這說明什麼呢?我從放大鏡里一看便知道了答案:電燈泡的鎢絲斷了,是這樣啊!那我就再來考考你們,燈泡亮了,說明什麼,就是鎢絲沒有斷了唄!電燈泡的原理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把鎢絲加熱後發光,如果鎢絲斷了,電流就無法通過,因此鎢絲就不熱了,也就不會發光了.鏡頭三:我來到了感覺觸電的實驗台前,實驗台上有兩個大手掌,其中的兩只手指上有兩塊圓形的鐵片.接著,我讓爸爸轉動一個小發電機的手把,我把手放在個大手掌上,爸爸開始轉動小發電機的手把了,我感到兩只放在圓形鐵片上的手指有點麻麻的感覺,原來這就是觸電的感受.爸爸告訴我,小發電機的電流比較小,因此僅有麻麻的感覺,如果電流很大的話,就會對人體產生傷害,甚至觸電生亡.因此我知道了,以後不可以亂摸電器的插頭,以免觸電.鏡頭四:從展廳出來後,我又去看了立體電影,在電影開始前我先戴上了配套的眼鏡,電影非常精彩,電影裡面的人物和動物就像真的在眼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後來,我回家查詢了資料後才知道,立體電影用兩台攝相機模仿人的眼睛同時進行拍攝,在放映時,也同時用兩台放映機同時放映到同一個銀幕上,並用配套的偏光鏡片他離出左右眼不同的畫面,因此看上去就像真的在眼前一樣.我從這次去看科普知識展覽後,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但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有很許多知識還不是特別明白,我以後要多看看,多學學,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Ⅷ 海洋紀錄片 觀後感400字
這部影片的美幾乎無法用語言形容。
這是海洋的協奏曲,這是生命的交響樂,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這是天地之外的細語,這是宇宙間最動聽的聲音。生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在《微觀世界》、《喜馬拉雅》和《遷徙的鳥》之後,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鏡頭,投向了廣袤無垠的大海,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海洋生態的瑰麗畫卷。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為《放牛班的春天》、《天堂電影院》中那深沉的師生之誼和傷感的懷舊之情而感動過,雅克.貝漢演而優則導,但他獨辟蹊徑與眾不同,一腳踏進了自然之中,以紀錄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著生命最原始的美和人類文明給這些美造成的缺憾。世人都看到了這位法國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他的紀錄片詩情畫意壯麗唯美,有一種滌盪心靈的震撼力。在雅克.貝漢的眾多生態記錄片中,真正親自操刀的是《遷徙的鳥》和這部《海洋》,這也是最能體現他影像風格的兩部紀錄片。如果說《遷徙的鳥》把我們的目光吸引到了天空,那麼《海洋》則讓我們以遨遊的身姿融入無邊的大海。如果說《遷徙的鳥》散發著輕靈奇巧的氣息,那麼《海洋》則洋溢著雄渾壯美的風骨。如果說《遷徙的鳥》是以鳥的眼光看天地萬物,散發著對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之情,那麼《海洋》則以人的視覺感受滄海桑田變化興衰,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地球家園的憂思,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呼之欲出。
佔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的形象從來都是壯美和神秘的,在它的面前,一切自然的形態和人類文明的痕跡都顯得渺小無比。《海洋》的鏡頭首先從大處著眼,表現海之廣大和深沉,長鏡頭畫面和大量的遠景全景構圖把我們在現實中倍感模糊的大海之遠和大海之深變得無比清晰。晴空萬里之下的碧波浩渺,陰雲密布之下的濁浪滔天,天海之際,世界之邊,《海洋》把鏡頭的廣度和深度都發揮到了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極限,再輔以雄渾激越的配樂,分明就是對海洋的一首豪放和婉約兼顧的贊美詩。如果有幸在大銀幕上觀看到本片,定會體會到那種穿透心靈的壯美,那種美讓人瞬間陶醉。
對於人類而言,大海是遼闊無垠和剛猛無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它同樣也是渺小和脆弱的。《海洋》先從一個孩子的視覺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後又從一隻海鬣蜥的獨特視覺去看人類文明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並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無垠的宇宙,在一瞬間大海變得微不足道。在人類已探知的宇宙范圍之內,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而海洋則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然而在廣闊的宇宙中,地球不過是空氣中的一粒微塵,鮮活而渺小,海洋就是這個生命體的血脈。這一大一小的對比,揭示了生命的偉大渺小並存的富於思辨性的二元對立,同時也昭示了越是渺小越值得珍惜的哲理思維。大海之小又是具體而微的。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斕的生命在鏡頭下蹁躚起舞,互相競爭,述說著生命之強和生命之美。《海洋》通過詩化的鏡頭和優美的配樂,為我們展示了大海中各種美麗的生命形態,大到鯨魚,小到微生物,從海濱天空到洋底深處,從南極到北極,各種生命形態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合作演示著自然的奇跡,競爭彰顯著進化的艱難。奇妙之處,令人意趣盎然,艱難之處讓人心生感動。從大到小,從小復大,《海洋》已把生命和自然述說的唯美而動人。
在《海洋》的「大」和「小」的奇景之外,是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這樣的情懷在《遷徙的鳥》中就有所表現。嚴重的污染,氣候變暖,以及商業利益的驅動,勢必導致北冰洋航線的開辟,而人類足跡所到之處就是海洋生物的災難,大海中最後的一片凈土或許從此不再。人類以無與倫比的力量對鯨魚、鯊魚和海豚肆意獵殺,投下的圍網困死了無數生命,鮮血染紅的海水,讓人不由得想到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海豚灣》。但是相比《海豚灣》,《海洋》的鏡頭語言是柔和而美麗的,它的重點不在於揭露人類對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應該值得人類去珍惜和愛護——這無疑就是雅克.貝漢創造《海洋》、《遷徙的鳥》、《微觀世界》以及他參與的所有生態記錄片的初衷。
雅克.貝漢以唯美的鏡頭為記錄片樹立了新的標桿,他的紀錄片旁白極少,用事實說話,真正做到了客觀真實,而在震撼的視聽之外是他對自然的愛,這才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人們把《微觀世界》、《遷徙的鳥》和《喜馬拉雅》稱為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而我更願意看到雅克.貝漢能再創作一部關於非洲草原的生命形態的記錄片,不妨和這部《海洋》一起組成雅克.貝漢親自操刀的「天空、陸地、海洋」三部曲,那更能描繪出一幅人類之外的生命圖畫,讓已經強大到嚴重威脅其他生命的人類靠邊站才算是真正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和諧世界。
Ⅸ 跪求《海洋》觀後感!!看完了,太沒勁!!謝謝了
昨天晚上下班後跑到電影院看了期待已久的《海洋》,沒想到在這種時段還會有半場的上座率。整部電影主角就是這些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有的很萌、有的很醜,它們像人一樣有著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而人類在這部影片中反而成了破壞它們生活的惡魔。
海洋很美,很神秘,而人類的出現加速了物種的滅絕速度。大自然給予了人類無窮的智慧,讓人類擁有高端的科技,而人類卻用這份智慧傷害著我們的海洋母親,讓自己成為了殘害生靈的惡魔,而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與自然和平共處,與動物們分享這個地球,人類是被自然選擇中生物,我們應該利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智慧去保護這個世界,保護這些生靈,而非凌駕於它們之上,其實我們人類也同樣的脆弱和渺小。
Ⅹ 海洋世界的觀後感怎麼寫
海洋世界的觀後感怎麼寫
《海洋世界》的觀後感
就是看了《海洋世界》這部影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
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劃重點:
內容: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思考與聯想+決心和理想
表達方式:類議論文,但必須寫清個人感觸。
應該抓住觀看內容中心進行描述,以「感」為主,聯系實際,寫深寫透。
觀後感正確格式: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