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面對面》的觀後感
寫作思路:不要平鋪直敘地進行,要注意及時地、不斷地變化描寫的角度,使描寫更加具體,給讀者主體化之感。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果拿央視的采訪類節目和鳳凰衛視的同類節目比對一下,我個人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那就是央視的節目太爛,過於呆板。
如果拿央視的娛樂類的節目和湖南衛視的同類節目比對一下,還是同樣的感覺。
當然,如果從財力、權力的角度看,也許央視一點都不爛。因此我想鄭重的向關乎國人臉面大事的央視求個情,求您多點創新精神吧,先人們早就講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啊,不然還真的等死啊?
Ⅱ 談一談當前醫患溝通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醫院管理中醫患溝通存在的問題
1、醫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醫療行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醫療衛生工作人員要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術。在醫院管理中患者缺乏對疾病、健康知識的關注,導致醫療信息不對稱問題,這樣就使得患者與醫生無法平等的溝通對話。醫生在醫療診斷活動中具有主導性作用,有著一定的優勢,其具有絕對的權威性。
而在社會上多數人員缺乏對醫療行業的認知,對於現有的醫療水平期望值相對過高,缺乏風險認知,認為只要自己支付了金錢就會獲得滿意的療效。在這種狀況之下,醫務人員要積極主動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如果溝通不暢就會導致醫療糾紛等問題的出現。
2、醫務人員門診需求較大
我國的醫療資源與實際需求不匹配,分布也缺乏合理性。多數的醫療資源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之中,這些醫院中患者數量較大,醫務人員的工作量也相對較大,無法及時有效的進行醫療溝通。而護理人員在面對大量患者、大量工作無法真正做到有問必答,無法基於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
3、缺乏服務意識
我國的醫療服務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直接導致了醫務人員有一種優越感。在醫院管理中,可以發現多數醫生在診療過程中僅僅是以疾病為中心,缺乏對患者的關注。在多數的診斷過程中,會通過實驗以及各種設備進行處理,這樣有效提升了疾病的診斷效率,但是也忽略了與病人的直接接觸與交流。
多數的醫護人員缺乏主動服務意識以及溝通意識,可以發現,醫務人員不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同意權的問題。溝通不當、告知不清、缺乏對醫療風險的溝通評價等問題,都會導致疾病惡化等問題的出現。
在一些醫院中,醫療服務信息缺乏透明性,在治療過程中缺乏信任,導致各種誤解問題出現。而個別的醫務人員缺乏服務態度與意識,這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激化醫療糾紛問題。
4、法制觀念淡薄
雖然我國的法律制度在不斷地完善,國民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患者的健康以及維權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但是一些醫務人員缺乏對法律規定的重視,忽略了醫學倫理,在醫療活動中對自己的治療主動權過度重視,無法履行告知義務,沒有對醫療內容進行解釋、告知、簽字以及保密等等,這樣就會侵犯患者的合法權益,因為法律觀念淡薄導致溝通問題。
(2)醫患溝通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溝通方法
1、預防為主的溝通:在醫療活動過程中,只要發現可能出現問題的苗頭,並把此類作為重點溝通對象,針對性的進行溝通。在晨會交班中,除交醫療問題外,可把當天值班中發現的不滿意苗頭作為常規內容進行交班,使下一班醫護人員有的放矢的作好溝通工作。並記錄在晨會記錄本中。
2、交換溝通對象:在某醫生與病人或家屬溝通困難時,可另換一位醫生或主任與其溝通。
3、書面溝通:對喪失語言能力或某些特殊檢查、治療的患者可用書面溝通。
4、先請示後溝通:當下級醫生對某種疾病的解釋不肯定時,先請示上級醫生,然後再溝通。
5、協調統一溝通:論斷不明或疾病惡化時,在溝通前,醫—醫之間,醫—護之間,護—護之間要相互討論,統一認識後,由上級醫師對家屬進行解釋,以避免各自的解釋矛盾對家屬產生不信任和疑慮的心理。
Ⅲ 醫者仁心觀後感
醫者仁心觀後感(1):
《醫者仁心》,中央8 播的又一部講述醫院故事的連續劇,被同行們一次次感動的一塌糊塗!
熟悉的工作場景,熟悉的事件,熟悉的案例,感同身受,不能不動容。
從醫太久,一直努力堅持做一名合格的護士,不讓自己在重復的、甚至是機械的工作中麻木,時時提醒自己面對的是人,是生命,萬不可大意;關注著年輕護士們的操作,婆婆媽媽地提醒她們嚴格執行各項操作,保護患者同時也是保護自己,對患者負責同時也是在對自己負責。一直以來,覺得自己很敬業的,看了《醫者仁心》,暗自汗顏,心還是不知不覺間變得有些冷硬了,不再那麼柔軟,失去了很多初入行時的熱情、執著,快忘了什麼是理想,還要不要追求?只道別人俗,卻不覺自己庸。
劇中一句台詞,讓我頗震撼:醫生都開始保護自己了,誰來保護病人呢?這句話讓我心痛,真的心痛!
「大家一定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啊,保護病人,也是保護咱們自己」,這是我近年來重復的最多的話之一,尤其最後那句,有時還要特別強調一下。今天一句「醫生都開始保護自己了,誰來保護病人呢?」,讓我不免心虛,但為什麼會這樣呢?哪個醫生護士願意時時生活在防衛狀態呢?什麼時候起醫患變成了對立方?甚至敵我?互相防範、互不信任,可又互相依存,關系變得那麼糾結?扭曲的醫患的關系是一把實實在在的雙刃劍,傷害著雙方!是什麼造成的呢?今後醫患該怎樣相處呢?
我堅信人與人間的友善始終是永恆不變的,互相信賴、理解、支持的和諧的醫患關系的建立是遲早的事,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
相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學醫三年多了,可以說現在沒有什麼感覺,確切的說沒有強烈持久的目標,一切都在慢慢的摸索中,不知道我們畢業後是什麼樣?剛才看完衛生部拍的一部片子《醫者仁心》,他們說這部片子是在為醫生平反,的確,講述了醫生的點點滴滴,很實際,很苦很累,各種醫療糾紛,人情世故,很適合醫學生看。看過這么多部電視劇都是在看劇情,場景,沒有認真去想過自己將來面臨的是什麼,只是一笑而過。而看這部片子時我的眼鏡卻濕潤了很多次,這是從來沒有的,很切實際。說不定我們以後就會這樣,應該是說基本上就是我們以後的生活,還有面對病人,面對家屬,面對各種生命我們應該怎樣處理,精湛的手術,冷靜的心境是一個好醫生必備的。做一個好醫生,做一個優秀的醫生不是我們在大學這幾年就能學好的,只是在了解皮毛,太少了,更多的東西是自己以後在臨床上摸索出來的,這是出自一個著名的心外科主任醫生之口,或許他們只是個演員,但是他們的每一句話都道出了作為一個醫生的心聲,醫生的辛酸。
你明白嗎?或許只有醫生本人才能理解這種心情,醫生現在是最苦最累的職業之一,特別是在中國!也許很多人認為醫生是高收入的職業,我只想說那是他們辛勤勞動應得的,每天的夜班,急診,手術,在手術台上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想想你自己幾個小時一直站在一個地方,我相信除了軍人沒有人能做到,有句話說一個外科醫生必須有個好膀胱啊,那是必須的,必須練出來的。是什麼原因給了他們那麼大的毅力?是生命,是責任,是承諾。每個醫學生入學之前都要宣誓,那就是承諾。
以前醫生是個很崇高的職業,受人尊敬,而現在醫療商業化,利益化,完全被金錢控制。而醫生也為之不得不為了保護自己而按部就班,甚至違背良心的做事,得不到社會的理解和原諒,醫療糾紛就這樣產生了,於是醫生好像一下子就失去了原有的面容,變得和街上的流氓差不多,他們失去了尊嚴甚至自尊。病人,家屬,社會的不理解,國家的重視不夠等等導致醫生就是在刀口邊上過日子,整天提心吊膽,一切都變了變得那麼沒有意義,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而現在呢,更多的是迴避病人,家屬的追打與質問。哎,悲劇
我不想說了,一切都不是這邊日誌能改變的,我們要做回醫生本來的面目, 維持一切正義。
醫者仁心觀後感(2):
電視連續劇《醫者仁心》是一部從多方面反映醫院工作和醫務工作者生活的優秀劇作,劇中那熟悉的工作環境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不由得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劇中的許多情節令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和震撼,更多的是引發我對事件背後原因的思考。
故事首先從鍾立行搶救一位不願接受非人道救助的心臟病患者的情節展開的。當鍾立行本著「生命第一」的信念,忍著悲痛將自己親妹妹的心臟移植給病人來挽救病人的生命,卻遭到患者女兒以「違背病人意願」名義的控告。看到這里,不由使我得聯想到:前幾年發生在北京朝陽醫院京西醫院的一宗醫療糾紛,一位生命垂危的即將生產孩子的孕婦,為了保全孕婦的生命,需要行剖腹產,而丈夫堅決拒絕醫院行剖腹產手術,面對生命垂危的病人,醫生和護士縮手無策,孕婦最後死亡,卻遭家屬以醫院「不作為」起訴。這兩個事件的結局,不由得使醫務人員困惑,面對生命垂危的病人,病人生命的希望是留給具有專業技術的醫生,還是留給病人至親至愛的家屬?面對進退兩難的處境的醫務人員,是堅守道德的情操,還是去遵守法律的尊嚴?如何使傳統觀念與現實法律統一起來?二者能否統一?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矛盾怎樣解決?雖然不是我能夠解決的問題,但我想把問題提出來,讓大家思考並能夠幫助回答。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遭遇到醫鬧的糾纏;有時病人的正常死亡,也會遭到病人家屬的無理取鬧。當我看到我們醫院的院長受到病人家屬的圍攻堵截;當我看到我們的醫生受到醫鬧們的辱罵毆打;當聞及兄弟醫院的同仁們被病人家屬打傷後放在水晶棺里……我的內心十分酸楚,難道病人的生命與醫生的生命有高低貴賤之分嗎?我們醫生也是人啊!面對浩海無邊的宇宙世界,人類尚未掌握的秘密太多了,它也需要人類的探索和發現。再說,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呀!誠然,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假如醫生面對一名生命垂危而無人監護的病人,見死不救,那麼醫生就失去存在的價值,你是一名醫生與不是一名醫生又有什麼區別呢?假如不顧一切去堅守職業職責,那麼由此給醫院和醫生帶來的困難和意想不到危險,誰又能來為他們承擔?假如醫生處處來保護自己,病人的利益誰來保護?人性要不要泯滅,法律需不需要健全?這些亟待值得引起醫學、倫理及法律界等人們的重新思考和關注。
另外,我們在病房經常聽到有的病人抱怨,為啥賬上無錢就給我們停葯?為啥葯費這么貴?為啥看病咋這么難……病人明明有錢,卻不交費;清楚的診斷,醫生何必再要求去做體檢;醫生安排的治療,病人滿腹狐疑;醫生的各項交代,要求家屬的名字簽全。有人這樣評價病人與醫生之間關系,不信任,卻又依賴。防備,卻要獻媚,希望掠去信息,又要自己判斷,這樣互相提防的日子何時才能結束?造成這樣的根源在哪裡?我想這不是醫生的問題,也不是病人的問題。是溝通、宣傳、引導不夠的問題,更是現行醫療體制、機制的問題。問題的症結真的如此嗎?我同樣希望得到幫助和回答。
《醫者仁心》電視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很多,有知識淵博、技術精湛、胸懷寬廣的鍾立行;損人利己、拉幫結派的王冬;埋頭苦幹、挨打受罵的劉敏……不過,本人是護士出身,我更關注的護士長劉敏的命運:一個被同志們公認的好護士長,一個挨打的護士,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妻子,一個用自己鮮血救人的醫務工作者,一個沒法照顧家庭的女人,最後卻迷失了自己……劉敏遺書里「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護士這個職業不那麼崇高,我們在勞碌辛苦中,在人們的呵斥聲中,日夜顛倒地工作,沒有人關心你,也沒有人在乎你,就是在年復一年中煎熬中,一點一點地變老,一點一點變得絕望」這段話,讓我十分心痛。是啊!這就是我們護士們的心聲,這就是我們的現狀。曾經的理想、信念紛紛被現實剝離,造成這樣根源是什麼?我也曾多少次暗自叩問自己,是堅守,還是放棄?如果不改變我們護士的現狀,我真擔心會有人穿不過名利富貴的誘惑,穿不過紅塵俗世的迷離。
《醫者仁心》這部作品裡面的人物關系錯綜復雜,關於家庭、醫患、同事、同學關系……通過這些說出了醫生、護士們心中的酸楚、病人們的無奈和期盼、領導們的苦衷、職工們的煩惱、它是醫生和患者的代言劇,它為醫患之間的溝通架起了橋梁。
《醫者仁心》這部電視劇看點很多,感悟博多,引起的思考也很多。總之:醫患之間相互信賴、理解、支持、和諧是大家共同期待的目標,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Ⅳ 余世維《有效溝通》觀後感
看過余世維老師的有效溝通講座,令我感觸很深,不同的溝通影射出不同的事件結果,偏激情緒化的溝通往往是得到讓人很不愉快的結果,也許你不得不承認,世界上最難辦的事,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總是有那麼多矛盾和糾紛,總是有那麼多不協調的事發生,其原因,說到底是因為沒有溝通,或者說是因為不善於溝通,但是,所有這些溝通,最根本的基礎工作,首先決定於人自身的溝通。
遺憾的是,人類除了「人之初,性本善」外,在經歷了童心無忌、兩小無猜的階段以後,就變得復雜起來了。人文科學已經變得那麼的「無奈」,利益社會教給人們的是勾心鬥角,互相猜疑。倫理雖然告訴大家「害人之心不可有」,但實際提醒的卻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由於利益的驅動,人性惡的一面得到了空前的發揚,巧取、豪奪、欺詐、玩弄、壓迫、爭斗......無所不用其極,溝通變成了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人擅長表達自己的方式不一樣:有的善談、有的善聽、有的善行。善於交談不等於善於有效溝通,對於個人、企業和社會來說,評價有效溝通的標准應該取決具體的溝通是否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是否對個人的發展及企業和社會有貢獻。而溝通的目的和意義呢,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說,他認為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通過溝通並不是隨意找人說說話而已,它存在著一個基本問題——也就是心態。一個人一旦自私、自我、自大起來,是很難與別人溝通的。因此,很少人願意跟一個狂妄的人聊天。
在溝通的堅持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局部沖突,讓溝通雙方的心理感受很累。這樣的溝通沖突問題,存在於對對方不夠關心,沒換位想一下,也就是站他的角度考慮問題,在乎他的處境;一旦他感覺到你有在想他的難處,那就很容易讓感情產生共鳴,於是所有的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再就是進入信息社會的今天,電腦無形中主宰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雖然人人都知道溝通的重要,卻忽視了溝通,E-MAIL、MSN、QQ等等新的網路的溝通方式讓人們更習慣與通過電腦屏幕的交流,越來越不習慣於面對面的交流,不可否認信息時代帶給我們一個新的溝通平台,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很多種方式,不能顧此失彼,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要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這也正式所謂的有效溝通。
在余世維的有效溝通中,有大量的和國外一些公司、一些人的比較,乍一聽,發達國家好像都奉行直接的溝通方式,實際不然,這直接並非是要中國人理解的「一針見血」,我們要學習的是外國人直接時的尊重和禮貌,中國人也有一些直接的方式,例如,讓一個員工辭職,人力部門會講:你不適合我們公司,公司決定辭退你!英國和德國人會這樣講:你的工作給公司帶來了什麼好的業績,現在,公司的發展方向有一些改變,我們要有新的專業人員做這個崗位,希望你能找到更合適你的工作,祝你好運!聽一下,哪種方式更能讓人接受,我們要學的就是英國和德國的有效溝通!
Ⅳ 面對面訪談節目 觀後感
偶然電視偶然看到了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面對面》欄目主持人王志對李連傑的采訪。相信不少人挺喜歡看王志主持的《面對面》,正如該欄目沒完沒了的宣傳的那樣,主持人習慣質疑,質疑已經成了該欄目的一個典型的風格。因此在播出的采訪李連傑節目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了李連傑接受了主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質疑。例如對李連傑一基金計劃和在上海的2億人民幣的豪宅的質疑,對一基金計劃推動過程中捐贈人士金額不對外公布的質疑、對李連傑一邊拍著武打電影一邊說宣揚非暴力思想的質疑。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這檔節目是覺得很爽很過癮的,覺得一解觀眾心中塊壘,我知道的是看節目的過程當中我的感覺是不爽,相當的不爽,不是因為李連傑,而是因為主持人。原因是在李連傑回答了主持人一而在、再而三的質疑後,我突然覺得主持人的問題顯得有點愚蠢、白痴,尤其是通過李連傑的不斷的誠懇的善意的微笑著的作答、心底無私天地寬的作答、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作答,你會發覺主持人的太多的問題太多的質疑幾乎都是多餘、問的問題幾乎絲毫沒有意義。當然,這個感覺不排除受到李連傑的回答問題時候的從容、坦誠的態度影響或感染。在此我要說明的是我不覺得我是受到了李連傑的現場表演的愚弄,我相信他是真誠的,盡管他是職業演員,還要說明的是我不否認主持人的部分質疑是有效的或者說機智的、可取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是從主持人和李連傑的一個問一個答的表面現象來看二者根本不是在同一個精神層面上溝通,一個尚且踏步在名利場、掙扎在名利場,為了完成好一期節目,盡可能的提高所謂的收視率;一個是已經洞穿了世事的無常、可以達觀的笑對一切,可以根據自己的心願設計自己的後半生人生藍圖,多做一些慈善事業;從某種意義上看,一個是在被動的生活,一個是在主動的生活。因為各自從事的工作的性質,體現在精神層面上,再通過電視這個媒體展示給社會大眾的時候,雙方的魅力高下立判。試想,經常吃一樣東西會不會膩歪?那麼作為觀眾經常看這種三段式的質疑會不會有不適的感覺?而作為主持這樣的節目的人會不會膩歪?如果會,那麼有無革新的可能?或者質疑的過程當中有所革新?不要顯得千篇一律、程式化?我的意思是主持人可以質疑,但是在質疑的方式上是否可以根據采訪的對象有所變通?此刻你采訪的是一個一心向善熱心於公益事業的明星,他一直在面帶微笑,不厭其煩的給你做解釋,甚至透過他起先的回答甚至錄制節目前期的交流,你已經可以知道對方是一個對生活持有什麼樣態度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也許你問他一個兩個問題就已經足夠了,但是……結果,到最後的結果就是隨著你的發問的推進,隨著采訪對象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傳遞的同一個精神層面的回答,在觀眾的眼裡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主持人貶值了。當然,如果你采訪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傢伙,你質疑的越犀利大家看的越爽,觀眾不會膩歪!問題題是這次的采訪對象不是十惡不赦的傢伙。普通的人在選擇溝通和交流對象的時候都盡可能的希望雙方是在同一個精神層面的,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交流會變得簡單甚至簡潔甚至變成了一個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的問題,而不是不厭其煩的重復解釋一個雷同的人生態度。與其這樣勞心費神的解釋過來解釋過去,用一個不恰當的成語,那就是對牛彈琴嘛,還不如參加這樣的《面對面》欄目。事實上,李連傑就是李連傑,他沒有顯得不耐煩,他很認真的老老實實的回答主持人的每一個質疑,他也一定要參加這樣的節目,重點不在於澄清一些個人是非,而在於可以藉助這個央視的媒體大平台來宣傳自己的一基金計劃和和平主義理念,甚至間接的教化世人。我們知道,主持人是在執行一項重復性的工作,或者說習慣性的工作,他的步步推進的質疑式的發問已經成為他身為主持人的明晃晃的標簽,這個標簽也算是所在欄目的一個標簽和特徵,並且要靠這個明晃晃的有別於他人的標簽和特徵來生存來養大家糊大口。我相信,主持人王志本人絕對不是一個白痴或愚蠢的主持人,問題是對李連傑的采訪確實又給了我這樣的感覺。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因為寫這個東西,在網路搜索了「王志,他習慣質疑」,還真有所發現,據說他曾采訪金庸老先生,也是質疑的了不得。作為一個耄耋之年的老者,武俠小說的巨匠,在華人圈子裡有最廣大的讀者群的作家,個人也覺得對這樣的人物也採用質疑式的采訪是嚴重不當的。也許金庸老先生根本就不該接受這樣的采訪,中央電視台還有其他類似的訪談節目啊,那些節目參加參加估計效果會好的多,也不會因為質疑風格用在了金庸老先生的身上而使得觀眾大倒胃口。其實,在寫到「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的時候,我原來是沒有答案的,此刻寫了金庸老先生的這一個段落之後,我突然覺得也許問題出在了《面對面》這個欄目的定位上,它不應該以「質疑」來定位,更不應該大張旗鼓的做宣傳,做一個有特色的節目並沒有錯,但是是什麼樣的特色似乎需要真正的深思熟慮,如果你非要把這個特色就定位為「質疑」,那麼,個人以為,至少在采訪對象的選擇上,欄目組的人有義務慎重的選擇一下,不要為了做一個節目而做節目,到最後的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原本是想利用名人提高自己的收視率,結果……嘿嘿…… 另外,還有一個也許算不上原因的原因,那就是該欄目代表的是社會大眾的喉舌,那麼主持人是在代表觀眾質疑,所以也許把身為主持人的王志看作某一個群體的化身更准確些。如果這樣想的話,那就需要所有看《面對面》欄目的觀眾在自己的內心建立一個觀念,那就是你我此刻看到的電視里的王志不是王志,看到的是我們大家的組合體,他是你我的替身,這樣的話也許在某幾期節目中我們眼中的王志會顯得不太白痴,相反會顯得可愛也說不定。前天晚上看了一點點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欄目,主題好像是醫患關系,其中提到了媒體的推波助瀾的反作用,事實上,現下的媒體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為了吸引讀者觀眾的眼球斷章取義,濫用標題,甚至歪曲事實等丑惡的行徑屢見不鮮。這個話題不說了。說另外一個。如果拿央視的采訪類節目和鳳凰衛視的同類節目比對一下,我個人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那就是央視的節目太爛,過於呆板。如果拿央視的娛樂類的節目和湖南衛視的同類節目比對一下,還是同樣的感覺。當然,如果從財力、權力的角度看,也許央視一點都不爛。因此我想鄭重的向關乎國人臉面大事的央視求個情,求您多點創新精神吧,先人們早就講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啊,不然還真的等死啊?
Ⅵ 《人間世》觀後感100字
要點:
1、介紹《人間世》的內容。
2、我學會或者感悟到了什麼。
3、我應該怎樣去做。
今天,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做《人間世》。
看完這部片子後,我感觸很深,它講述了一個叫蔡炫安的小男孩不幸得了腫瘤,成了一位骨腫瘤患者,這對他的心靈造成了很深的打擊。他不能上學,他不能和朋友們一起玩耍,更不能像健康的孩子一樣正常地生活。
在他剛接受治療時,他十分反抗,我很能理解他的想法。可是,他並沒有被病魔打倒,他變得樂觀了。一次,醫院里開迎新會,他剛剛做完手術,不能劇烈運動,他卻執意要參加,可見他是多麼嚮往美好的生活啊!
病魔是無情的,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他在2019年5月1日悄然無聲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在這痛苦的700多天里,他的母親為他拍攝了許多照片、視頻,就為了希望以後還能聽聽兒子的聲音。
直到他病入膏肓時,還想著以後長大了要照顧母親,雖然這已經不可能實現了。我沉思了:世界上那麼多人在和疾病抗爭,他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呢?
有時,我們可能真的無法和死神抗爭,但心中的希望之燈不能熄滅。雖然肉體是脆弱的,但心靈是堅強的!
Ⅶ 醫者仁心觀後感
首先不得不稱贊一下這部電視劇,它的拍成,肯定費了很多功夫,裡面的故事,都是當前現實中醫患關系的寫照,選取了前段時間國內發生的幾個有名的醫療、醫院事件作為題材,比較客觀地反映了當前的醫院、醫生和患者的處境。
很久了,以為經歷了太多的人世滄桑,看電視再也不會感動了,這部片子讓我感動了很久,還流了幾次淚。
喜歡鍾立行,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善解人意,多才多藝。
但是有一點我發現他沒有妻子,一個人每天孤單地在醫院宿舍住,每天面對著一堆的醫學書。難道優秀的醫生都應該每天呆在醫院嗎?
武院長看上去應該有40多歲了吧?年紀這么大了,才生一個小孩,誰來幫他們照顧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