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冬陽 童年 駱駝隊的主要內容
1.看駱駝咀嚼。
2.和爸爸談關於駱駝脖子上掛鈴鐺的事。
3.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
4.好奇地問夏天駱駝去哪兒了。
課文主要寫了作者童年幾個場景以季節的推移為順序,先講了我看到駱駝咀嚼駱駝系鈴鐺的想像,然後講冬春之交駱駝脫毛的情景,再講夏天不見駱駝的影子而追問駱駝的去處,最後講童年時代結束後,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1)駱駝隊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本文是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為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寫的序言。課題「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全文的文眼,「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
三個詞語的結合,勾畫出一幅記憶深處的童年印象,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感空間。全文語言平實質朴,通過懷想童年趣事,使我們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那份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情。
個人簡歷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她是一名作家。父母曾在日本大阪經商,英子出生後不久就回到了台灣,但又舉家遷往北平居住,就讀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後來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
⑵ 1938年上映的電影什麼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
1938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是一部改編自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的中國劇情片,由著名吳貽弓導演。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城南舊事》首先由北影廠的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蘭姨娘」的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後半部。
「惠安館傳奇」保持基本完整成為影片的上篇;而「我們看海去」和「驢打滾兒」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則糅在一起成為一個仍有兩段的下篇。
林海音的同名小說創作背景: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於是把它們寫了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這是林海音寫這本小說的初衷。
⑶ 林海音的簡介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
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濃厚的老北京味兒。林海音的創作非常豐富,它將北京的生活點滴寫成《城南舊事》一書,深得讀者喜愛,被譯成多種文字。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其中,《竊讀記》被選為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課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為初中七年級下冊課文。
相關作品介紹:
小說:《曉雲》、《英子的鄉戀》、《生命的風鈴》、《城南舊事》、《英子的心》、《冬青樹》、《金鯉魚的百襇裙》、《蟹殼黃》、《血的故事》
散文:《 吹簫的人》、《文華閣剪發記》、《舊時三女子》、《冬陽· 童年· 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竊讀記》。
代表作:《城南舊事》。
[編輯本段]林海音生平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於女師,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於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為《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台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鍾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鍾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於是陷在困苦之中。台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台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
1957年《文星雜志》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台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並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的文學生涯發端甚早,始於北京,而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關系。林海音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林煥文是優秀的愛國知識分子,早年受漢學的熏陶,後來又在「國語學校」師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於台灣新埔公學,著名的日據時期的台灣作家吳濁流做過他的學生。後來林煥文遠渡重洋到日本經商,在那裡生下長女英子——林海音。以後又遷居北京,任郵政局課長。林煥文人緣好,又慷慨仗義,這對童年的林海音影響很大。
長大後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於父輩而發展於自身。由於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台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台灣老一代的作家,對台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於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並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並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台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台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60年代以來台灣涌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台灣知名作家鍾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於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鍾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鍾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鍾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鍾鐵民,使鍾鐵民逐漸成長為台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鍾氏父子從林海音那裡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鍾氏父子呢?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灣後,台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台灣。
⑷ 冬陽·童年·駱駝隊的詳細資料,包括地點和時間。
《冬陽·童年·駱駝隊》選自林海音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
目錄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圖書信息
小說簡介
作者簡介
小說評價
內容節選
惠安館傳奇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圖書信息
小說簡介
作者簡介
小說評價
內容節選
惠安館傳奇展開 編輯本段圖書信息
城南舊事
作 者: 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出 版 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5-1 字 數: 99000 頁 數: 141 開 本: 大32開 I S B N : 9787020066919 包 裝: 平裝 定價:13.00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 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選自《城南舊事》序言)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睦的一家。《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來大學生回了老家,再也沒回來。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宋媽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編輯本段目錄
《冬陽·童年·駱駝隊》 《惠安館》 《我們看海去》 《蘭姨娘》 《驢打滾兒》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編輯本段圖書信息
書 名: 城南舊事 作 者:林海音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1 ISBN: 9787530209622 開本: 16開 定價: 25.00元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當紅插畫家李書軼配插圖。
編輯本段小說簡介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惠安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奶媽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讀《城南舊事》,心頭會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 原名林含英, 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經商,出生後不久回到台灣,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往北平居住,曾就讀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以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她已出版了18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其中,《竊讀記》被選為小學五年級上冊課文。城南舊事的序:《冬陽·童年·駱駝隊》被選入五年級下冊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入初一下冊課本。 相關作品介紹: 小說:《曉雲》、《英子的鄉戀》、《生命的風鈴》、《城南舊事》、《英子的心》、《冬青樹》、《瓊君》、《金鯉魚的百襇裙》、《蟹殼黃》、《血的故事》,散文:《秋遊獅頭山》、《 吹簫的人》、《悼鍾理和先生》、《念遠方的沉櫻》、《虎坊橋》、《文華閣剪發記》、《舊時三女子》、《冬陽· 童年· 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竊讀記》。 代表作:《城南舊事》。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風、肺炎、敗血症病發在台北振興醫院病逝,享年83歲。 她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刊登在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
編輯本段小說評價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 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後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於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於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於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誇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症結,來思考今日台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作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麼可以說,由於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只擁有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 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但是它的境地並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台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編輯本段內容節選
《城南舊事》 冬陽 童年 駱駝隊——《城南舊事》出版後記(林海音) 選入人教版語文小學五年級和西師版語文小學六年級教材。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干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頭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乾冷的大氣中。 爸爸和他講價錢。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 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他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爸爸已經和他們講好價錢了。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 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為什麼要系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們帶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 「不是的,爸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裡倒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們,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的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嗎?駱駝也脫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峰上,麻袋空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 「夏天它們到哪裡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
⑸ 冬陽童年駱駝隊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主要講了作者小時候,冬陽時駱駝隊來臨,作者觀察駱駝並學它吃草,以及問爸爸駝玲的來歷。春天到了,作者又想替駱駝剪毛。但是駱駝隊又走了,她追問家人駱駝隊的去向,卻再也沒有機會能夠替駱駝剪毛了。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的懷戀之情。
(5)駱駝隊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東陽·童年·駱駝隊》是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為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寫的序言。課題「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全文的文眼,「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
三個詞語的結合,勾畫出一幅記憶深處的童年印象,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感空間。全文語言平實質朴,通過懷想童年趣事,使我們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那份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情。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她是一名作家。父母曾在日本大阪經商,英子出生後不久就回到了台灣,但又舉家遷往北平居住,就讀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
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後來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
⑹ 冬陽·童年·駱駝隊的主要內容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干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腦袋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乾冷的大氣中。 爸爸和他講價錢。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他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爸爸已經和他們講好價錢了。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也許它天生是該慢慢的,偶然躲避車子跑兩步,姿勢很難看。 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為什麼要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們帶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 「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裡倒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們,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的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嗎?駱駝也脫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峰上。麻袋空了,「烏金墨玉」都賣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 「夏天它們到哪裡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 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見,聽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⑺ 林海音的作品有___,其中___還被搬上了銀幕.
林海音的作品:
1.散文集:
《窗》、《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
2.長篇小說:《春風》、《曉雲》。
3.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
4.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
5.其中《城南舊事》還被搬上了銀幕。
6.小說介紹
《春風》講述女校長辦學有成,化雨無數,卻在婚姻上力不從心,致使文弱的丈夫於中部另築愛巢,且養大一個乖巧伶俐的小女兒。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
《曉雲》講述了夏曉雲的媽媽只希望自己的女兒同留學生俞文淵結合,可曉雲卻愛上了自己任職家庭教師的家庭中男主人梁思敬。曉雲同梁思敬的私情最後以悲劇告終。
《婚姻的故事》是由五篇中篇小說組合而成,20年代的婦女面臨新舊交替的年代,林海音以這些女子面對婚姻的奈為藍本,寫出她自己的愛情婚姻觀。
《綠藻與鹹蛋》是一本短篇小說集,裡面選錄像了「綠藻與鹹蛋」、「伸會」等13則短篇小說,多是林海音搬到台灣後的生活小品。
(7)駱駝隊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著名作家 。曾擔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一生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
2.林海音在那個的時代是特別的,她的筆觸充分的展現了「五四」以來的女性的婚姻愛情的觀念與諸多問題。她的文章深入的挖掘那個年代女性的生活及觀念,側面反映了歷史的變化,中國社會在這幾十年來的改變。
3.《城南舊事》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
⑻ 冬陽.童年.駱駝隊
教材簡析
本文是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為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寫的序言。課題「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全文的文眼,「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勾畫出一幅記憶深處的童年印象,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感空間。全文語言平實質朴,通過懷想童年趣事,使我們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那份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情。
學習這篇課文,要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時光;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文章傳達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圍繞「駱駝隊」,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方法。
設計理念
本文為學生把握文章寫作結構,體會文章思想情感,習得文章寫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範。教學中,可從課題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營造情感基調;通過自主學習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脈絡;抓重點詞句進行品讀感悟,逐漸加深情感體驗;同時,結合生活實際,回憶自己曾做過的傻事、趣事,曾有過的奇思、妙想,充分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3個生字,會寫9個認識的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了解作者童年時對駱駝的喜愛,想像課文描寫的童年生活畫面,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
3.背誦喜歡的段落,抄寫喜歡的句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小說《城南舊事》。
教學重點
能從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幾個片斷中,通過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童趣,感受作者的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後兩段。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准備
歌曲《送別》
簡單製作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營造氛圍
1.時光悄悄流逝,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藏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深處。你還記得小時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別》的音樂輕輕響起)
[深情的音樂在教室里緩緩流淌,營造出淡淡的懷舊情思。教師細膩真摯的語言,「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敞開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個教訓……都如同一壇陳年老酒,歷久彌新,不經意間,把大家融進了課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間。]
2.看來,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這節課,我們再一起走進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課題,生齊讀課題。)
冬陽,童年,駱駝隊,三個片語成了文章的題目。從這三個詞語當中,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借這三個意象鮮明的詞語,學生聯想到冬日的暖陽,一隊隊的駱駝,清脆的駝鈴,好奇的孩子……雖說與真正理解課文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為下面的深入學習作出了鋪墊。]
就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回憶他那充滿稚氣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與背景
1.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
2.結合「資料袋」,總結出示。
三、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1)藉助文中注音和工具書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思考: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幾個片斷,分別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
2.匯報、交流(教師及時板書)
(1)注意「嚼」字的讀音和寫法。
(2)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這四個片斷。
四、品讀課文,體會童年趣事
剛才我們一起說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覺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筆來,把你覺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筆劃一劃,然後在旁邊用簡單的一兩句話或一個詞寫下你的感受。
(1)再讀課文,邊讀邊劃,體會感悟。
(2)匯報、交流
A.「學駱駝咀嚼」
①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從駱駝咀嚼的樣子中體會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想到這時候我齜牙咧嘴的樣子,怪怪的、傻傻的,體會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師范讀,學生想像。
④生交流:想像到的「我」學駱駝咀嚼的畫面。
[隨著老師舒緩的朗讀,學生身臨其境。把自己當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駱駝的面前,看著駱駝咀嚼草料。有的覺得好笑;有的覺得很有趣;有的覺得很傻,卻又傻得可愛,深刻體會「我」看得入神,喜愛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帶著理解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B.「想像駝鈴用處」
①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總會到的;慢慢地嚼,總會吃飽的。
②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為什麼要系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體會「我」對駱駝的關注。)
③「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從「想像鈴鐺用處」體會「我」大膽豐富的想像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說:「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這里,爸爸會想些什麼?笑的是什麼?
[女兒的話可能也勾起了父親的童年回憶,天真、可愛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識。所以,從他的話中體現出對女兒的寬容、呵護。]
⑤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不是的……」(想一想:「我」為什麼會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為上文學習已明白了「我」對駱駝的喜愛,所以這里才會有不同於大人客觀實際的想法,可能出於對駱駝的喜愛,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觀情感,如:不希望駱駝遇到危險;不希望駱駝旅程太孤單;希望鈴鐺可以給駱駝和拉駱駝的人增加情趣等等,進一步說明了「我」對駱駝的喜愛。同時,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愛。]
⑥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五、總結學法,布置作業
學生歸納,教師總結:反復品讀→畫詞句、談感受→感情朗讀。
2.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寫寫自己觀察小動物的一個場面。
第二課時
一、回顧學法,復習導入
回憶本課主要內容,復習學習方法。
二、遷移學法,回憶童年
A.「想替駱駝剪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太陽特別曖和……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讀讀這段話,從這段話里又看出了什麼?
(1)看出「我」很愛整潔,想把駱駝弄乾凈一點。
(2)從這個片斷中體會作者敘述的真實,描寫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B.「追問駱駝去處」
(1)自由朗讀這個片段。
(2)從「總是問,總是問」聯系全文內容,想想,「我」可能還會問些什麼?
[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纏著大人追問卻又常被敷衍的經歷都不陌生。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像當時的「我」還會問什麼,在盡情提問中不知不覺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從「追問駱駝去處」這個片段體會到「我」的好奇心和對駱駝的喜愛。
(4)分角色感情朗讀。
三、繼續品讀,懷念童年
這么多的為什麼,長大後的「我」還會再問嗎?「學駱駝咀嚼」、「想替駱駝剪毛」這些事還會再做嗎?請找出文中相應的自然段。
(1)自由朗讀,體會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①時光匆匆,一去不復返,每個人都得長大,童年也就一去不還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無邊際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長大後卻離我們漸行漸遠。
③那些童年往事僅管傻,僅管幼稚,卻都是我們最美好的回憶。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當「我」又看到冬陽下的駱駝隊,觸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難忘的童年生活。)
C.細細品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作者情感。
D.帶著感悟有感情地朗讀。
[聯系全文內容,聯系自己生活,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充分品讀感悟,降低理解難度,獲得真切感受。]
四、總結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這篇課文一樣,《城南舊事》寫出了我們每個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動讀者。後來,它被拍成了電影,又深受觀眾的喜愛。(再次響起《送別》)
讓我們伴著深情的音樂,再來讀讀課文的最後兩段話。
[照應開頭,再次深化本課主旨。在配樂朗讀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抄寫喜歡的句子。
2.寫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薦閱讀小說《城南舊事》。
練習設計:
1.讀一讀,寫一寫。
氈帽、裝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襖、袍子、傻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再回答問題。
課文以 ____為線索,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 、 、 和 幾個片段,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建議:
1.開篇創設情境。本文平實質朴的語言中蘊涵著作者濃濃的感傷和對童年的深深懷念。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2.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片段,充分品讀、圈劃、想像、體會、交流,笑談趣事之趣,品悟無奈和感傷。
3.重視感情朗讀。
4.借鑒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發感情的寫法,學習作者觀察仔細,描寫生動,抒情自然的寫作特色。課後,可安排一個小練筆,同學之間互評互議,自主交流。
補充資料:
時代背景:
《城南舊事》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它以朴實純真的筆調,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經歷的童年往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個世紀初北京人的生活。
⑼ 一步走駱駝的電影,駱駝隊在護送羊脂玉,是什麼電影
驚魂綉花鞋
驚悚 / 恐怖
年代:2017
地區:中國大陸
演員: 何乙軒 劉漢兆 輝燦 周昕妤 郭亞菲 郭玉英 賈明瑛
導演: 王俊潾
⑽ 冬陽·童年·駱駝隊,夏天駱駝去哪兒了
夏天駱駝可能去了北京城外的郊區。
文中的駱駝顯然是被馴化了的,是替人往北京城裡送冬天取暖的煤的,所以冬天能看到。而在夏天,因為北京人不再用煤取暖,自然用不了太多的煤,用不著駱駝隊進城送煤了,於是看不見了。
那麼駱駝能到哪兒去?因為駱駝的主人不可能生活在沙漠里,因此駱駝不可能直接去了沙漠。能給北京城裡的居民送煤,駝隊的主人肯定住得離北京不遠。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在北京城外的郊區
拓展資料:
《冬陽·童年·駱駝隊》選自林海音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
參考鏈接:網路—冬陽·童年·駱駝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