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建軍大業觀後感800字
133分鍾的電影,槍炮連綿烽火震天,一波波滿屏引爆的炸點真實再現了當年的歷史背景和被迫革命建軍的必要性。
劇中不僅有很多笑點,同時也有很多戳中內心的痛點和淚點,逼真再現了南昌起義、三河壩血戰、廣州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等歷史節點,這是何等驚心動魄的烽火青春。
電影中選擇了每一個角色出場時在姓名旁標注實時年齡的那一刻,就開始無聲的宣告,向世人展示了熱血青年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信念。
此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三河壩戰役,敵人有三萬兵力,而我們只有不到三千人,為了給廣州起義的大部隊贏得突圍時間。
在朱德司令的領導下,戰士們成功浴血奮戰堅守了三天,但是傷亡慘重。
在第三天,朱德司令為了掩護大部隊的撤離,需要留下兩百壯士死守陣地,讓我驚訝的是,明知道留下就是死路一條,可是居然所有人都想要留下,留下來的犧牲,撤出希望的火種,是何等艱難的決定,這讓我非常感動!
在大部隊撤離之前,朱德司令對團長蔡晴川說了一句話:「要當勇士,不要當烈士」!
就在團長蔡晴川中槍倒下的那一刻,他腦中不斷地回想起這句話,他的身體突然就有了力量,終於拉響了炸彈控制器,與敵人同歸於盡。當錢大鈞打掃戰場時,站在蔡晴川面前敬禮時,敵人也為此震撼啦,這是多麼值得尊敬的對手。
兒時懵懂無知時曾聽爺爺講起過紅軍過草地、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從爺爺身上的三處彈孔就知道用鮮血換來的和平是多麼不易的,為了延續更多人的生命,英雄和英烈們,付出了很多很多……
從前,以為「壯烈犧牲」只是一瞬間,因為在書中讀到的時候僅用幾秒鍾,殊不知這卻是革命烈士的一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看到的是浴血奮斗的每一個人,而不是「花團錦簇」的小鮮肉,他們真切的詮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通過這部影片,更能看的出老戲骨們的魅力,也能看到小鮮肉們的進步。而對於我來說,作為一名中國人,怎樣在崗位中充分發揮帶動作用,為國家做貢獻是值得深思的。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正青春,生於和平年代之下,在感恩之餘,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傳播健康正能量,樹立中國好形象。
在工作中不斷的提升自己,成為最有價值的中國人。但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唯有優秀的人民,中國才能走向卓越。
㈡ 看完《建軍大業》有什麼感想感想
很多觀眾還為當年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所感動,「看著一張張年輕面龐,不禁感嘆,戰爭年代裡浴血奮戰的軍人都是這么年輕,生活在和平年代中的我們何其幸運。」有人如此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敬意,「當那些課本上幾句話概括的歷史,真實的展現在眼前,心中的感受已不可只用震撼來表達,而是真切的明白到了那些為了國家大業死而後已的先烈們的偉大。」不僅如此,許多年輕人也表示對自己有啟迪意義,「看哭了,那麼多年輕人在最好的年紀選擇了最艱難的路,前赴後繼才換來我們的今天,看完之後實在沒理由繼續頹下去了。這是所有人都不該錯過的好片。」也有人說,「失敗不可怕,只要信念在,夠努力不氣餒,星星之火可燎原。這才是影片告訴年輕人的。」
㈢ 我要寫"影評",紀念建黨86年,建軍80年
寫在前面的話:
1927年的中國動盪紛亂,夜深人靜之際突然響起槍炮聲,無論在哪個城市都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在只有12萬人口的南昌城,8月1日凌晨兩點響起的那陣槍聲,卻成為中國軍事歷史的一個重要分界線――從那一刻起,中國共產黨打響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第一槍,打響了創建革命軍隊的第一槍,標志著人民軍隊由此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今年8月1是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紀念日。在建軍節到來之際,重溫電影《南昌起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影片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再現了大革命失敗至工農武裝誕生這段時間的歷史概貌,反映了當時錯綜復雜的黨派斗爭,揭示了南昌起義的重要意義。它氣勢宏大地勾勒了起義前的歷史環境,以編年史形式,表現了1927年6月到8月1日前的重大事件,反映了革命瀕於失敗的危急形勢,肯定了起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它實事求是地對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紀實性方面進行探索,追求故事片中的文獻性,營造真實的時代氣氛,展示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力求按照歷史的真實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對一些革命領袖藝術形象的塑造,真實可信,清新脫俗,能在重大歷史抉擇關頭和尖銳的矛盾沖突中捕捉人物的閃光點和性格特徵。
電影《南昌起義》
一、時代背景簡介:
風雲突變的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寧漢合流」的反革命步伐加劇。陳獨秀置險情於不顧,反對武裝工農掌握軍隊。7月15日,汪精衛發動政變,第一次大革命慘遭失敗。影片反映的正是在這一危機關頭,為了挽救革命,挽救黨,以前委書記周恩來同志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執行黨的決議,沖破重重困難,領導並取得了南昌起義勝利的革命崢嶸歲月。
二、故事梗概: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大敗奉系軍閥張作霖。這時汪精衛突然下令撤兵河南,回師武漢。陳獨秀沒有看清汪精衛的嘴臉,反對武裝工農。賀龍向周恩來表示堅決跟黨走。汪精衛准備從湖北總工會工糾隊開刀,中共中央先發制人,解散工糾隊,將全部人員編入賀龍部隊。7月15日,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了。在這生死關頭,黨中央接受了周恩來等人的意見,舉行「南昌暴動」,並委任周恩來為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喬裝身份抵達南昌。汪精衛邀葉挺、賀龍上廬山,想乘機繳械,葉劍英在廬山獲悉汪精衛「鴻門宴」的陰謀,連夜下山將此事密告葉挺、賀龍。葉挺、賀龍當即把部隊開赴南昌,參與起義。周恩來聽取了朱德的情況介紹,擬訂了「南昌暴動計劃」。敵方派人探聽葉、賀部動向,汪精衛的特派員刁鐵民脅迫起義前敵總指揮賀龍清黨反共,賀反而將他逮捕。張國燾趕至南昌想阻止起義,周恩來與之激烈辯論,多數人擁護周,起義仍按原計劃進行。因有人出賣起義情況,周恩來當機宣布起義提前。8月1日清晨兩點,南昌起義的槍聲響起,葉挺、賀龍、朱德率部分路出擊,在大家的浴血奮戰下,黑姑完成了雙喜、賀長生等烈士的遺願,把紅旗插到了城頭。南昌起義取得了勝利,新世界就要誕生了!
三、觀後感: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歷史事件,頭緒紛繁、人物眾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藝,真實、樸素、生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影片從真實的歷史事件中提煉創作素材,正確地、藝術地反映南昌起義這一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使其具有鮮明的紀實性和文獻性。影片中出現的四十多個人物,大多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實人物。為了真實地再現那一段歷史,影片特別注意了環境的真實性:它通過一定時代特徵的景色、道具和人物的服飾裝扮;通過獨具時代特色的音樂,特別是「打倒列強」的音樂旋律的反復出現,使當時的時代氣氛更加濃烈,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尤其是為現代人上了一堂形象、生動、深刻的中國現代革命史的教育課。通過今昔對比,使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影片從生活出發,成功地塑造了周恩來、朱德、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藝術形象。十分注重形象地表現幾位領袖人物的獨特經歷和個性。如周恩來的穩健、果斷、血氣方剛、富有革命犧牲精神;朱德的憨厚、沉著、有勇有謀;賀龍的倔強、爽朗、對黨的忠誠等。通過他們的具體言行來表現他們偉大而崇高的品格。如通過周恩來的「我們都為共產主義在奮斗,我經常想,一個嬰兒哇哇墜地,長大,有點兒知識,很慢很難,只有抓緊時間做工作,才無愧做一個人,沒有權力糟蹋生命,浪費時間。」這段話體現了他為革命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通過賀龍的「半輩子經驗告訴我,跟著國民黨,我個人政治上沒出路,整個軍隊也沒出路。只有共產黨才是勞苦大眾的救星,我鐵了心跟著它走到底,這是我的入黨申請書……,請黨考驗我。」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對黨忠貞不渝的愛和面對反革命的血腥屠殺毅然投身革命陣營的果敢精神。通過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前委會與阻撓起義的張國燾之間的斗爭,表現了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勇於斗爭的大無畏氣概。這一切都是我們更加崇敬、熱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偉大品格和精神,鼓舞我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影片還以真實、樸素的生活畫面,為我們展示了南昌起義那火光沖天、槍林彈雨、將士們浴血奮戰的場面。並通過女戰士黑姑踏著其丈夫雙喜等烈士的血跡,沖上鼓樓,把紅旗插到樓頂的這一細節再次告訴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靜的生活環境,都是成千上萬的先烈們用先血和生命換來的,沒有他們的犧牲,沒有他們的奮斗,便沒有我們的今天,作為祖國的一份子,我們要自覺加強思想修養,使自己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成為改革開放的推動者,才能無愧於我們的先輩和先烈。
總之,《南昌起義》是一部好的歷史文獻故事片。它使我們牢記過去中國革命的斗爭史;牢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黨和人民創建的豐功偉績;牢記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奮斗。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奮斗!
請自行編輯修改...
㈣ 建軍大業觀後感題目怎麼寫
題目:享受歲月靜好,不忘有人負重前行
2021年3月13日,星期二的晚上,我在學校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觀看了《建軍大業》這部愛國影片,在這部電影裡面眾星雲集、震撼人心,我們都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我黨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在影片的開頭,反動黨派毫無人性的屠殺遊行學生,天空下著大雨,頓時血流成河,學生的屍體堆積如山。接下來是1927年8月1日,以周en lai、賀long、葉ting、朱de等領導人組成了第一支革命起義軍,開始對反動黨進行有力的反擊,就這樣打響革命的第一槍。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朱de同志率領的其中一志隊伍在三和被在意中以3000人成功的狙擊了反動軍隊3萬多人。第三天,朱司令為了掩護大部隊的撤離,決定留下200人死守陣地。當時他下令父子同軍者父親留下兄弟同軍者,兄長留下。大家都知道留下只存死路一條,但是大家都願意留下。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非常感動。隨著一聲巨響,頓時火光映紅了整片天空。朱司令和大部隊停下腳步,回過頭注視著濃煙滾滾的方向,兩行眼淚奪眶而出。他知道戰士們用生命挽救了大部隊。最後,朱司令率領革命軍來到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與毛同志會合,毛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看完這部影片,我深深的感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多少英雄犧牲它們的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在幸福的享受歲月靜好的日子,一定不要曾經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我立志一定要好好學習,奮發圖強,長大後報效祖國。
㈤ 紅色電影觀後感
1《建黨偉業》觀後感
光陰似箭,現在黨已經90歲了,從當年的「風腥血雨」到現在雨過天晴,又有誰能體會當時的艱辛歷程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才是甜。當共產黨誕生的時候,就彷彿註定它以後的成功,看完《建黨偉業》才明白,當初黨的誕生,就是為現在的和平而建立,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戰爭,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共產黨對我們的「恩賜」。
一群外國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拍中國的歷史大戲,這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173位明星傾情演繹了90年前那波瀾壯闊、歷史意義又極其深遠的一幕幕。在「數星星」的同時,我被北大「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激辯場景所感染,被「五四運動」的宏大場面深深震撼,甚至熱血沸騰,在走出影院後,情不自禁去翻閱黨史。作為年輕一代,我們需要重新走進歷史,重新在歷史中汲取力量的源泉。從重大歷史事件中尋找自己的坐標系,激勵自己,尋找自己的青春動力。
我看電影很少流眼淚,可是這部片子,卻總讓我的眼睛濕濕的,最後當12位共產黨人一起低聲唱著《國際歌》的時候,我的眼淚終於奪眶而出。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真實的看到了那些革命先烈是怎麼一步步艱難的走過來的,也清楚的了解了我們的黨是怎麼從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讓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了全新以及直觀的了解,每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都被演員活生生的演繹出來,他們的精神和信念感動著我們,一種久違了的青春的沖動澎湃在我的胸中。
真的很感謝這部電影,讓我們體內的熱血又沸騰了,讓我們對信仰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的,為了心中的信仰,革命先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怕流血犧牲,為了建立新中國,他們甘願赴湯蹈火!真的很感謝先輩們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們建立新中國!真的很感動先輩們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這種大無畏的精神!
這部青春熱血電影,讓我激情萬丈,也讓我為之沸騰了!我想發自肺腑的喊出來:中國共產黨萬歲!
2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歷史事件,頭緒紛繁、人物眾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藝,真實、樸素、生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通過看這次電影,我深刻體會到革命政權的來之不易,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那些革命義士的鮮血換來的,是那麼的來之不易。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一切,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發揚黨的精神,堅信革命理想和信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一切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工作並做好本職工作。在利益與金錢眼前、在困難、艱苦眼前,想一想為革命事業,在南昌起義總、在戰爭時期犧牲了的先烈們,想一想在和平年代裡英年早逝仁人志士們,難道還有什麼阻止不了,還有什麼困難不能解決的嗎?
影片從真實的歷史事件中提煉創作素材,正確地、藝術地反映南昌起義這一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使其具有鮮明的紀實性和文獻性。影片中出現的四十多個人物,大多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實人物。為了真實地再現那一段歷史,影片特別注意了環境的真實性:它通過一定時代特徵的景色、道具和人物的服飾裝扮;通過獨具時代特色的音樂,特別是「打倒列強」的音樂旋律的反復出現,使當時的時代氣氛更加濃烈,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尤其是為現代人上了一堂形象、生動、深刻的中國現代革命史的教育課。通過今昔對比,使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影片從生活出發,成功地塑造了周恩來、朱德、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藝術形象。十分注重形象地表現幾位領袖人物的獨特經歷和個性。如周恩來的穩健、果斷、血氣方剛、富有革命犧牲精神;朱德的憨厚、沉著、有勇有謀;賀龍的倔強、爽朗、對黨的忠誠等。通過他們的具體言行來表現他們偉大而崇高的品格。如通過周恩來的「我們都為共產主義在奮斗,我經常想,一個嬰兒哇哇墜地,長大,有點兒知識,很慢很難,只有抓緊時間做工作,才無愧做一個人,沒有權力糟蹋生命,浪費時間。」這段話體現了他為革命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通過賀龍的「半輩子經驗告訴我,跟著國民黨,我個人政治上沒出路,整個軍隊也沒出路。只有共產黨才是勞苦大眾的救星,我鐵了心跟著它走到底,這是我的入黨申請書……,請黨考驗我。」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對黨忠貞不渝的愛和面對反革命的血腥屠殺毅然投身革命陣營的果敢精神。通過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前委會與阻撓起義的張國燾之間的斗爭,表現了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勇於斗爭的大無畏氣概。這一切都是我們更加崇敬、熱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偉大品格和精神,鼓舞我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影片還以真實、樸素的生活畫面,為我們展示了南昌起義那火光沖天、槍林彈雨、將士們浴血奮戰的場面。並通過女戰士黑姑踏著其丈夫雙喜等烈士的血跡,沖上鼓樓,把紅旗插到樓頂的這一細節再次告訴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靜的生活環境,都是成千上萬的先烈們用先血和生命換來的,沒有他們的犧牲,沒有他們的奮斗,便沒有我們的今天,作為祖國的一份子,我們要自覺加強思想修養,使自己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成為改革開放的推動者,才能無愧於我們的先輩和先烈。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總之,《南昌起義》是一部好的歷史文獻故事片。它使我們牢記過去中國革命的斗爭史;牢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黨和人民創建的豐功偉績;牢記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奮斗。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奮斗!
時間匆匆,電影只看了不到兩小時就結束了,但是在南昌起義中的艱苦奮斗的事跡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這種精神將激勵著我前行。
㈥ 請問誰有建軍大業的觀後感200字起!因為小弟沒文化,有好多感覺到但是寫不出。誰寫過發自內心的觀後感
建軍大業觀後感心得體會【1】
上周就買了電影票,因為加班遺憾錯過。湊巧今天八一建軍節,行里組織了集體觀影,很開心,終於得償所願。
以前對此類影視劇一直不是很感興趣,大概是在學校里的時候,從初中到大學,反反復復的學中國近現代史,太膩味了。所以也根本不願意再坐下來,耐心品味那段歷史的過往。可是今天的電影一開場,我就被屠殺集會學生、炮轟商務印書館震懾到渾身戰栗、呼吸急促、雙拳緊握。那既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戰亂年代,也是一個思想空前開放的年代。而即是如此,要在各種政治軍事勢力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推行新思想,再建立一個屬於人民的新中國,也難到基本不可能實現。那時候勇敢挺身而出、奮起反抗的人啊,不管是沖在集會隊伍最前面的女學生,還是在戰場上以身為盾的年輕將士,也不過是與我差不多年齡的年輕人,甚至比我還要小上很多。他們遭受遭受無數磨難,歷經千險,而今天的我,卻在享受著他們用年輕的生命為我們打出來的和平生活。每念及此,深感慚愧,內心不安,吾輩何德何能,才能夠生活在他們用命為我們撐起的中國大地上。
不知怎麼說才能表達出我內心深處不停震顫的思緒,也不知怎麼做才能算不辱沒革命先輩為我們用命掙來的今天的中國。只願我餘生所為,無愧於心,無愧於人,如此足矣。
建軍大業觀後感心得體會【2】
「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影片《建軍大業》為紀念建軍90周年上映,眾多當紅明星的加盟,與紅色題材相結合,該片一時成為同期最受矚目的影片之一。
片中演員既有「老戲骨」,又有「小鮮肉」,很多觀眾在未上映之前便對「小鮮肉」的演技表示擔憂,對此,片方也專門作了回應:「劇中主角在故事發生的時代都還很年輕。」 監制黃建新稱選角標准「慎重而嚴苛」,南昌起義時,粟裕19歲,林彪19歲,鄧小平20歲,要塑造那個時期的他們,必須是年輕演員,事實上,這些演員比那些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偉人當時的年紀還要大出一些。
所謂時勢造英雄,便是如此罷!20來歲的年紀,革命先輩們個個懷揣夢想,信仰堅定,一心為國,誓救人民於水火之中。和平年代下成長起來的我們,20歲時還是個懵懂的少年,或初入社會,或活在校園的象牙塔之中。
20歲是個令人嚮往的年紀,如同早上七八點鍾的太陽,正是光明,滿是希望。生在和平年代,我們感恩先烈,也要致敬先烈,學習先烈,懷揣夢想,堅定信仰。「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正是因為信仰,革命先烈在激烈的戰火中奉獻生命。正是因為信仰,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而無怨無悔。正是因為信仰,共產黨人引領中華民族,從百年沉淪走向民族復興。
堅定信仰是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的思想前提。青年黨員要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終生恪守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謀人民利益、建群眾感情、學為民本領、干富民實事,夯實自身健康成長的思想政治基石。列寧說:「要成就一件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立足當前,從我做起,把今天的努力同實現共產主義的明天聯系起來。每個青年幹部都應當有立足自己實際的本職工作,從我做起,以主人翁的責任感,為國家強盛,為民族興旺,竭誠以赴。
建軍大業觀後感心得體會【3】
《建軍大業》影片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為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八月一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進入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的新時期,標志著中國新型的人民軍隊的誕生。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兵者 ,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知道,不可不察也。85年風雨兼程,85載不屈不撓,85個歲月如歌。當日歷退下七月的外衣,時光帶領我們奔向歡騰的八月,在這歡騰的時日我們迎來了又一個建軍紀念日,讓我們為偉大的軍人送上最真誠的祝福和敬意。祝願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在世的老紅軍身體健康,祝願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赫赫戰功的健在的人民解放軍萬事如意,祝願為保衛國家參加過中印戰爭的並且還在為祖國的建設事業作貢獻的解放軍生活更加美好,祝願在中越自衛反擊戰中為保衛中國人民的尊嚴而戰斗的同志表示謝意。更要為那些在各個戰斗中陣亡的人民解放軍表示哀悼!各位陣亡的英雄們,你們安息吧,我們的祖國正在日益強大,我們的祖國正在繁榮昌盛,我們的人民正在日益富裕,這是你們希望看到的,也是你們希望得到了。
兵事以民為本,強國必須強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民軍隊是祖國統一的保護神。「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反動派的第一槍。這一聲槍響,震驚寰宇,喚醒了沉睡的中華民族。他們在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壓迫下挺身而出,在難以想像的困難與壓力下試圖挽救搖搖欲墜的中國,用基石般的身軀和磐石般的毅力譜寫了中國漫長而艱難的抗爭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八一南昌起義勝利後,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軍隊由少變大,由弱變強。到建國後,人民軍隊為祖國統一,領土的完整,政治與經濟及民生的繁榮富強,蒸蒸日上,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歷史不能忘記,人民不能忘記。那個時代雖已遠去,但誰也不會忘記,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他們在面對死亡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將影響代代中國人民。八一,吹響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號角,這雄魂的號角聲將繼續響徹中華大地,告之天地,告之全世界的人民!
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要多一份追求,少一點私情,多一份忠誠;少一點索取,多一份奉獻!多少年來,中國軍隊顯示的不斷成長和壯大,是與宏揚軍隊聽黨指揮、服務人民和英勇善戰的三大優良傳統分不開的。從南昌起義的第一天開始到現在,中國軍隊一直在黨的全面控制和指揮之下,軍隊絕對服從黨的領導,可謂責無旁貸的重要和必要,她是中國軍隊紀律的最高原則。實踐證明,軍隊聽黨指揮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其他國家沒有理由不尊重。其次,建軍的目的主要就是要解救苦難的中國人民,因而中國的軍隊至今都稱為人民解放軍。中國軍隊如果不是服務人民,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就不可能在中國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同時,軍隊的英勇善戰,這是每個戰士應當發揚的精神,英勇就是敢於戰斗,不怕犧牲,善戰就是要掌握好戰術,才能取勝。因此,黨和人民呼籲軍隊在發揚英勇善戰優良傳統的同時,也強調全軍必須加強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適應新世紀的使命。
駿馬是跑出來的,強兵是打出來的。兵者外以除暴,內以禁邪。不錯,綠色軍營中,有汗水和淚水,有歡樂和幸福。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是我們最可愛、最敬佩的人,是他們用挺拔的英姿築起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是他們用血肉之軀保護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他們用軍人的力量挺起那殘垣壁下那求生的吶喊;是他們執著的奉獻,讓那些在暴風雨中失落的眼神看到希望的曙光。在炮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冒著槍淋彈雨,沖鋒陷陣,用他們身軀換來了祖國今天美好幸福的時代,在和平的年代,他們個個勇往直前,創先爭優,哪裡需要他們,他們就會出現在哪裡,哪裡最危險,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我們的民族因有這樣強大的軍隊而自豪,因有他們而驕傲
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輩。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下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輝煌戰斗業績的人民軍隊。85年如一日,始終與中華民族命運共系,與中國人民血肉相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為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卓越功勛。中國人民解放軍不愧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不愧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鋼鐵長城,不愧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不愧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子弟兵。
勿忘國恥,強國強軍,早雪國恥,振我國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之際,有必要回顧我軍成長的歷程,對「中國革命為什麼要走武裝斗爭的道路」等重要問題予以科學的回答,進而深刻認識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這對於人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走武裝斗爭的道路是中國國情決定的。任何國家的革命斗爭採取何種形式、走什麼道路,都取決於所在國的國情。中國共產黨領導反動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受著帝國主義的壓迫;在內部沒有合理制度,受著封建勢力的壓迫。在這樣的國度里進行革命斗爭,不允許也不可能開展很正式的斗爭。再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革命對象是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反動統治的力量異常強大,十分頑固,決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
其次,沒有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武裝斗爭貫穿於中國革命的全過程,而要開展武裝斗爭必須有一支共產黨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沒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人民軍隊,武裝斗爭就無法進行,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人在血的教訓中徹底覺醒,深刻認識到,沒有一支共產黨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解放,沒有人民的軍隊就無法實現和維護人民的利益,甚至人身安全也難以保證。要把以農民和起義官兵為主要成分的軍隊建設成能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黨需要做大量艱苦的工作。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核心問題是確立和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山路曲折盤旋,但畢竟朝著頂峰延伸。85年光輝歷程,部隊官兵在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上,始終堅持我軍永遠不變的軍魂,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動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揮,這已成為全體官兵的自覺行動。但也要看到,當前個別官兵由於受 「軍隊非黨化」、「軍隊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等錯誤觀點的影響,在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這一原則問題上,仍存有一些模糊認識,亟待予以澄清。為此,應組織部隊官兵結合紀念建黨90周年的學習。時刻注意時代環境變了,軍隊作為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工具這一性質始終不能變、所處地位變了,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永遠不能變、發展市場經濟,深化改革開放,「黨指揮槍」的原則永遠不能變。
㈦ 《建軍大業》觀後感
望採納!
紅色的基因,血脈的傳承,國家的榮耀與興亡……
當我們幸福而歡快地享受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一切時,你可曾有想過歷史,九十年前的一場腥風血雨,槍林彈雨的悲壯場面呢?!是的,四月十二日,蔣XX下令大肆屠殺XX黨員,正是那一天,武漢城內一片慘狀,民不聊生,就從那時起,XX黨委會正式和國民黨做斗爭。南昌起義,以毛XX、周XX等人召集各路人馬,動員農民,說服各地軍閥,與敵人展開了頑強的反擊。
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面深深映刻在祖國人民的心中,南昌會戰,攻佔敵人無數座城池;三河壩戰役,我方三萬人對敵方三 萬人,整整死守了三天,僅有八百人突出了重圍,但為後方主力部隊拖延了足夠的時間。每一顆子彈打穿敵人的胸膛,每一首戰歌在戰士們心中響亮。「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更應該繼承這份紅色的基因,咱們流的是中國人的血,是充滿激情的血,是革命先軀們的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先人為我們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就更要懂得珍惜,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雖不能上前線沖鋒殺敵,但我們可以用智慧來支撐住祖國的樑柱,祖國需要我們!
㈧ 建軍大業觀後感
思路:從電影的劇情展開。
電影中有這么一個場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戰後,幾位革命偉人舉杯慶賀,觥籌交錯間略顯失態,磕磕碰碰地唱起國際歌,末了老淚縱橫。他們醉夢中所希冀的場面,應該是無數紅軍戰士們沖鋒陷陣時,或醉卧沙場時,或臨刑就義前所夢寐以求的畫面——國將一統。
普天同慶,父老鄉親圍著篝火縱情地跳舞,歌聲與笑聲交織,再也不用把冰冷的槍口對准自己的同胞,觸手可及的是眼前闔家團圓的溫存,你笑中帶淚,右手痛飲一大白,左手灑在戰友的碑前。
夢想照進現實的代價,我們無從得知,只見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視死如歸,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視他人如己出,正如《與妻書》中所言——使天下人愛其所愛,以天下人為念,為天下人謀永福。
所謂戰士,不單單指在前線扛著槍桿;堅守民主陣地上的各界人士,也在洶涌的暗流中不斷掙扎,在反動派血腥的打壓中勇敢地發聲。可想而知,反動派獨裁統治下的世界,就如同聞一多筆下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有這么一幫人前赴後繼地為民主事業傾注一腔熱血,才讓這個世界得以清明。
在信仰的道路上,赤色的旗幟終究櫛風沐雨而屹立不倒。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它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它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它做江湖,而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卻上演了一幕手足相殘的慘劇,多少無辜的將士淪為反動派企圖獨裁的犧牲品。
前車之鑒,後車之師,我們需要信仰,這個信仰早已經過了時間的檢驗,歷史的證明,歷久而彌新。
那一代人的理想是多麼純粹和崇高,他們雙手握拳,嘴唇翕動,把鏗鏘誓詞鑄成錚錚鐵骨,烙在心底,融入血液,用血與肉的代價誓死捍衛心中的領土。我們有幸生活在這一盛世,無法真切地體會到那個萬馬齊喑的年代裡,我們的黨帶給先烈的是怎樣一種驚喜和希望,我們也無法理解爺爺輩們每次談及這段歲月時目中閃爍的信仰,那些過往的沉重甚至成為某些非主流聲音中的輕佻和不屑。
但我們要學會正視淋漓的鮮血。動盪和紅色的年代成為他們的記憶,太平昌明的時代構成我們的生活,但請不要忘記塵封在歷史中的這段過往,因為信仰的接續和傳承不能出現斷層,這片美麗的山河滲有他們血液的余溫。
(8)建黨建國建軍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影片以跌宕起伏的劇情、大氣磅礴的影像風格、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強大的演員陣容、精良的製作,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創建革命武裝的艱難歷程。這段真實的歷史,這段革命先賢的過往,血肉真實地呈現.在大銀幕上,熱血燃情,振奮人心。
影片通過眾多的故事線索交代紛繁復雜的歷史經絡,但同時敘述又相對集中,通過具體的情境展現歷史的主體進程。
具體來說,主要通過三大段落貫穿整個故事,主線的貫穿使得這部電影具有了高度整體性。影片堅持敘事的真實,同時又不乏高度風格化和類型化的藝術手法,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㈨ 求建軍大業觀後感800字,越快越好
思路:首先介紹影片,再概括中國初建的窘境,最後展示自己的觀感。多寫中國建立後的偉大,歷史給予我們的思考,我們應該做到什麼。
正文:
作為「建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建軍大業》延續了《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的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的特點,整個影片給我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高潮迭起卻又感人至深,影片結束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的內心都無法平靜。
導演劉偉強大膽選用了很多青年演員:劉燁扮演毛澤東,朱亞扮演周恩來,馬天宇扮演林彪、劉吳然扮演粟裕,等等。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甚至略顯稚嫩的面孔才更能拉近我們與偉人們的距離,褪去近乎神秘與崇敬的光輝,讓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當年領袖們對革命的激情澎湃與艱難探索。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中國革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已經完完全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國內國際局勢紛繁復雜,各種反動、帝國主義勢力在苦難的中華大地上競相角逐。
國際上,列強環伺,鯨吞蠶食著中華大地。這一時期正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如奧匈帝國、德國同老牌兒的資本主義強國如英法之間爭奪殖民地的斗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並最終演變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當時的中國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列強爭相瓜分的目標。
國內,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果實,復辟失敗最後身敗名裂而死,北洋集團分裂,軍閥林立,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各個軍閥爭相投靠帝國主義做其在中國殖民統治的代理人。這一時期軍閥混戰、互相攻伐,國內士匪橫行,商人投機倒把,民不聊生,勞苦大眾已經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
在這樣復雜的局勢下,年輕的共產黨人也曾天真,輕易的相信了國民黨反動派,真心誠意的開始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共建黃埔,想再造共和、救民於水火。
可是隨著北伐軍節節勝利,蔣介石獨裁的野心也就日益膨脹,逐漸排擠共產黨員並最終演變成4.12反革命政變。影片剛開始描繪的就是這一段歷史。當反動派舉起屠刀時,手無寸鐵的學生和已經被收繳了武器的工人糾察隊只能像待宰的羔羊一般,任人幸割。
當井岡山會師的歡呼響徹雲霄的時候,毛澤東、朱德這兩位偉人四手相握,面對朱德「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的八字感慨,毛澤東同樣也用八個字「星星之火,可以嫁原」大膽而又堅定的對未來的中國革命做出了准確的判斷。最終經過二十一年不忘初心,堅持不懈的斗爭,共產黨人最終領導人民軍隊,盪滌宇內,掃平四海,趕走了國民黨反動派,改天換地,建立了新中國。
看完本影片我感觸良多,當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堅持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而處於生活安逸的新時代的我們,當我們在人生中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候,我們怎麼還能有理由輕言放棄!
㈩ 建軍大業觀後感
《建軍大業》是「建國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該影片由韓三平擔任總策劃及藝術總監,黃建新監制,劉偉強執導,劉燁、朱亞文、黃志忠等主演。該電影主要以1927年南昌起義這一重要歷史事件進行展開 ,描寫中國軍隊偉大的建軍篇章,展現了人民軍隊的光輝歷程。
看完這部電影我深受感動,電影把近代一系列的重大歷史事件巧妙的串聯起來,給人們壯美的視覺感。從南昌起義中誕生出來的紅軍也有了永不磨滅的番號。如同鳳凰涅槃,共產黨在經歷了流血,分歧,迷茫,犧牲之後,成長之後的共產黨也更加堅強,堅定,堅韌。
經歷了這些而誕生的紅軍也絕不同於普通的軍隊,它懷著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肩負著解放中國的偉大使命,攜帶著永不向反動勢力屈服的意志,代表著中國革命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