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殮屍官》里那首曲子叫什麼啊是不是久石讓寫的
入殮師的所有音樂都是久石讓做的。
你去找原聲集下載就好。
❷ 恐怖片死神來了的幾個問題。
每一部的主人公都死了。因為第一部導演是中國人-黃毅瑜(第三部也是他),這片除了比較血腥刺激的鏡頭外,另外能讓我感覺到的就是咱們這邊那句俗話「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只要死神名單有你,你怎麼也逃不掉~
死神在第一部中有過虛化(概念化·一陣黑影)的出現,托德(被晾衣服繩子勒死的那個)死之前,照鏡子,鏡中反映出托德身後的一道黑影一閃而過。
每一部的結局:
1:男女主人公活下來了(暫時),他們的好友在影片最後被廣告牌砸死了。
2:男女主人公活下來了(暫時),第一部女主人公在這一部中幫助他們逃脫死神的追殺,他們第一次見面時,1部女主角告知他們,1部男主角已死亡。後來,2部男主角上網查詢,1部男主人公被高空墜物砸死,快到影片結尾時,在醫院,1部女主角和另外一個配角被炸死,至此,第一部所有倖存人員遇難。
3:逃脫死神的三人(最後活下來3個),在地鐵中全部遇難。而至於第二部男女主角,在第三部(加長版)一個情節中有提到,一個流浪漢身上的報紙,好像是被碎木機卷進去碾死了。
4:比較吐槽的一部,就是惡心血腥點,沒什麼特別值得說的。最後活下來3個人,然後在一家咖啡館裡面,被迎面撞入的大卡車給軋死了。
5:最新的一部,這個結尾有點意思,倖存下來的男女主角,決定做飛機去巴黎度假,而他們坐上的飛機,就是第一部中1主角逃離的180航班,明白了,呵呵,編劇玩了個小把戲,第5部中的男女主角死於第一部發生的空難。將5和1的首位接上了。哦,對了,還落下來一人,一個黑人,是第5部男女主角的同事(貌似),因為劇中他的朋友代替他死亡,所以,他的死亡時間延遲了一些日子,在180航班空難發生後,飛機炸毀,而尾翼的碎片落入他在喝酒的酒吧,把他砸死了(有點奇葩--),然後第5部就完了。
關於你問的關聯性:
1和2有,3和4是獨立的故事,5我剛才說了,編劇生硬的把第5部的結尾和第1部的開頭接上了。
至於1和2,有點像蝴蝶效應,因為第一部中死亡的人員應該在空難中一起死掉,但是因為男主角有預見能力,所以導致一些人倖存,這樣,死神的名單順序就要發生變動,但是這些人是必須要死的,只是日子或早或晚罷了,死神就得重新找機會要了他們命,因為發生了時間上的變動和第1部死亡人員各種事件的發生,造成了第2部那些人員在該死亡的時間沒有死亡,所以,第2部的公路連環車禍是來收那些早該死亡人員的性命的,至於1和2人物的關聯細節就不一一介紹了,在2部中有明確的劇情。
至於您最後問的問題.....為什麼殺人,這個只能問編劇了,或者問死神,呵呵,那是它的工作~噗哈哈哈,有點像死亡筆記,不殺人沒准他就死了。或者會被哈迪斯炒魷魚,說他不好好工作~
每一部的劇透啊--告訴你了那多沒意思,就告訴都是每一部由哪些災難引發的好了。
第1部:經典的180航班空難
第2部:公路連環車禍
第3部:游樂場過山車脫軌
第4部:賽車場車禍引發的爆炸和觀眾席崩塌。
第5部:跨海大橋斷裂。
OK~希望能夠幫到你吧。
❸ 為什麼古代的法醫叫仵作
因為在古代檢查屍體是件很辛苦的事,而且古代的封建思想嚴重,因此一般在檢查屍體的時候由賤民或奴隸檢查屍體並向官員報告情況。
隋唐時期,「仵作」一詞已出現,是負責殯葬業的人,後來逐漸發展成組織,五代王仁裕《玉堂閑話》載:這類殮屍殯葬民間行會的成員就叫作「仵作行人」。
盡管忤作長期從事人命關天的工作,但古中國封建思想極重,自堯舜時代即由賤民或奴隸檢查屍體並向官員報告情況,也就相當於是古代的法醫雛型。仵作在古代都是由地位低下的賤民擔任,大抵是殮屍送葬、鬻棺屠宰之家,其後代禁絕參加科舉考試,故成為不少人奚落和嘲諷的對象。
(3)殮屍官在線電影原版完整擴展閱讀:
宋慈,宋代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學之父」。曾任廣東、湖南等地提點刑獄官,辦案著重實地檢驗。公元一二四七年著有《洗冤集錄》五卷,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醫學專著,廣傳國內外,對於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宋慈在法醫學理論上和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唯物主義傾向。在對屍體的具體檢驗方面,即給死者診斷死因,技術性很強,在一定程度上難於為活人診病。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必須具備深厚的醫葯學基礎,把握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
儒者出身的宋慈,本無醫葯學及其他相關科學知識。為彌補這一不足,他一方面刻苦研讀醫葯著作,把有關的生理、病理、葯理、毒理知識及診察方法運用於檢驗死傷的實際;另一方面,認真總結前人的的經驗,以防止「獄情之失」和「定驗之誤」。
在多年的檢驗實踐中,力求檢驗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在此方面可謂不遺餘力。僅從流傳至今的《洗冤集錄》一書來看,其中所載檢驗方法之多樣、全面,其精確度之高,都是前無古人的。這也是書中科技含量較高的、最精彩的內容。
❹ 殮屍官工資在什麼范圍
1)領口糧:
凡是族人,每天可以領1升白米的口糧,糧是一月一領,即每次領3斗。米要保證是白米,如果是糙米,加領二成。每一房還可以領一個奴婢的口糧。
僕人有兒女,在范家服役15年,年齡已到50歲的,也按口領米。
范家子弟有外出做官的,不能領口糧,但如丁憂、候選在家,或者在邊疆做官而將家屬留在鄉里的,照常支領口糧。
(2)領衣料:
每年冬天,一人領絹1匹,5~10歲的兒童領半匹。
(3)領婚姻費:
凡嫁女的領錢30貫,這個女子若第二次出嫁,再領20貫。
凡娶媳婦的領錢20貫,若第二次娶 親就不能再領了。
(4)領喪葬費:
族人死了,按其輩分領取安葬費,尊長喪支領25貫,次長喪15貫,19歲以下卑幼喪7貫,15歲以下3貫、11歲以下2貫,7歲以下及奴婢均不能領取。
(5)領科舉費:
族人取得大比資格的,可領路費10貫,第二次大比,再領5貫,若無故不赴試,已領之錢交還義庄。後因物價上漲,增加給錢數目,以使「子弟知讀書」之美。另外,義庄設有義學,請本族有功名的人教育本族子弟,並給教授者束修。
(6)借住義莊房屋:
義庄設有義宅,供族人借居,若 房舍需要修理則自行設法,如果本人確實貧乏無力修繕,從義庄領錢修葺。本人有餘力,在義宅地內建造房屋,聽其自便。
(7)借貸:
族人一時急用,可向義庄告貸,但不得經常借,且要到時償還。若不能歸還,也不扣他的月米,以保證他的基本生活。
按照這些規定,范氏義庄中人們的生活基本需要的口糧、衣服、住房可以無償獲得,重大事項喪葬婚嫁的經費,也不用發愁就可以得到,因此說他們的基本生活費是有保障的,需要自己創收的主要是零用錢。但如果要提高生活水平,當然義庄所給予的就遠遠不夠了。總之,范家人由於義庄的供給,不會為柴米油鹽發愁,生活上過得去。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凡是范家的族人,只要住在本鄉,就有權利向義庄領取上述物資。這范莊子孫是不分貧富的,一視同仁。
而後世其他家族的義庄,只給貧窮的族人以經濟資助,而不像宋代的范氏義庄發給每一個族人。
編輯本段義庄詞義
第一個解釋:
義庄
義庄建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兩年後完工。道光元年(1821)開始運作,辦理贍賑業務,周濟宗親。由於制度設計得好,義庄自行運作,延續了116年。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祖國大陸與台灣交通阻隔,才停止慈善工作。這期間,林氏家族已由第一代林平侯傳至第四代林爾嘉。 立於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的《林氏義庄碑記》,碑文很長,對義庄制度有非常詳細的規定。碑文首先說,林平侯願將自己在台灣淡水的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每甲約等於內地十一畝三分,合計相當於五百畝)充作本族義田。林氏子孫不得視之為祖產。為了杜絕後患,請地方官為該義田另立永澤堂作為戶名,登記注冊。這些義田都是上好良田,罕遭旱澇侵害,每年的收入相當穩定。扣除賦稅及損耗,一般每年實收租谷一千六百石(每石120斤。古代制度,1石等於10斗,等於100升,等於1000合)。租谷在淡水變賣成銀圓,每年分兩次會票到內地永澤堂,再由管理人員隨時買米,按月分發給族人。 義田的管理人員設2名,均舉族中有德有才,或殷實可托的人士擔任。一名在淡水,專管收租及匯銀到內地等事宜;一名在楊厝,管買米、給米、置業等事宜。他們也有工資。義庄的賬目要登載清楚,接受族人查核,監督。 根據七房橋的實際情況,他提出了一個建立「錢氏懷海義庄」的辦法,來解決佃戶和地主之間的矛盾。 這樣的義庄制度,得到縣知事的贊同。這對太平天國之後安定農村和克服農業生產的困難都有好處。 興辦義庄的辦法很快傳了出去。不到一年盪口也建成了黃石弄義庄和華繹之義庄。不到3年,無錫、蘇州、崑山、常熟、太倉甚至崇明也都紛紛成立了義庄。義庄成了江南鄉間最有力的經濟組織,安定了農村,發展了農村經濟,在江南興辦小學成了風尚。 宋皇祜元年(1049),江蘇蘇州范仲淹首創義庄。其後,江蘇金壇縣張氏、新淦郭氏、莆田陳氏都相繼設義庄。元代設立義庄者不多。明代義庄增加,安徽、廣東、廣西、陝西、直隸都有設立義庄記載。至清代,設義庄者激劇增多。民間時期,義庄建置仍在擴大。
第二個解釋:
義庄,是農業社會的產物,一個大民族之中,有的窮,有的富,富有的拿出錢來辦義庄,
義庄之中包括學校、公田、祠堂等等設施。在歷史文獻上,最早有記載的義庄是北宋范仲淹
在蘇州所致置,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義庄的內容,在漸漸縮窄,到了近代,幾乎只以祠堂
為主。而在城市之中,被稱為義庄的場所,又另外有一個十分專門的用途:寄放棺柩。
所以,可以簡單地說,義庄是存放棺材的地方。當然,棺材不會是空的,棺材中都有屍
體,大都是一時還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鄉,家人准備運回本土去安葬,或
是窮得無以為殮,只好暫時寄放在義庄之中。也指現在的太平間。
第三個解釋:
「義庄」原本是古時候的一種善舉,捐贈人拿出一定的田地,其田租專用於慈善目的;而股市裡的義庄卻指的是「講道義」的莊家。在鉀肥認沽權證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有人事先宣稱將把權證價格維持在一定高位,以讓利給虧損的散戶,並且真的豪放地做到這一點,該神秘人也被最早稱為「義庄」。而現在,「股吧」里有慈善心腸的「義庄」越來越多,各路神兵紛紛出馬,預測多隻股票的漲停時間,號稱「信者跟著發財」,對這樣的「義」,散戶們還要保持警惕。
第四個解釋:
義庄是指暫時存放未安葬棺材的特定場所。
早年華人從中國內地遷移到香港,或到海外工作維持生活,都希望自己去世後能夠安葬在家鄉故土。在後人准備充足移送先人到下葬墓地前的一段時間,義庄就提供靈柩或骨殖暫時統一擺放的場所。當中也有特別例子,例如個別遺體未有異地家屬安排後事,或親人貧窮到無以為殮的情況,只能先移送到義庄,再作打算。
編輯本段義庄產生范氏義庄-產生原因
范氏義庄的產生根源於宋代經濟、社會的重大變化,在大的時代背景下慈善組織成為一種社會需求。在宋以前,雖然貧富的差別一直明顯存在,但是貧窮更多的是與個人的社會身份地位相關,「貧」與「賤」並稱,「賤」必然「貧」,窮人並不構成一個具體的、對國家經濟有影響的社會群體。在此之前,中國的慈善機構與西方類似,也是同宗教聯系在一起,是以佛教種善可得福報的「福田思想」為基礎,為了出家人、在家人的修善,不以解決因貧窮而造成的社會問題為出發點。 大約從宋代開始,貴賤與貧富脫離開來,社會擺脫了門第大族的支配和庶民專業的貴賤之分。在科舉制與政權的緊密結合下,讀書人居於最高貴的位置,他們不認為貧窮涉及道德問題,甚至甘心安於清貧。而在這個階段,經濟有了空前發展,社會積累了相當的財富,隨之帶來經濟思想層面的變化,貧民作為一個階層首次被政府所「發現」。在貧窮清楚地有別於卑賤的時候,貧民問題對宋政府來說成為一個行政問題。自11世紀開始,宋政府開始嘗試制定一些長期濟貧的政策。由家族或政府創立的非宗教的慈善組織開始出現。這些慈善組織與以往的宗教慈善組織有很大不同,著眼於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范仲淹本人出身貧寒,讀書時每日只能以粥果腹;富貴以後,他依然生活簡朴,只有在宴請賓客時餐桌上才會出現多種肉食。貧寒的出身使范仲淹對平民比較關注,他的改革方略也包含著「厚農桑」、「減徭役」等降低社會底層貧窮程度的措施。范氏義庄是范仲淹及其後人以自身力量體恤族人,以家族紐帶解決一部分人的社會福利問題的嘗試。拋開鞏固宗族的目的之外,是對政府濟貧政策的支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儒士的人生理想,家就是國,國就是家,治國以齊家為基礎,范氏建立義庄不僅是對家族的保護,也是以服務社會、減輕國家負擔為目的的。因此,義庄也受到了政府的歡迎、支持和保護。
范氏義庄-設立目的
范氏義庄以大量田地為財產基礎建立,田地由范氏子孫有能力者捐助,所有權移交給義庄,也就是不再歸任何特定人所有。這樣,義庄有財產基礎。義庄還有義庄管理條例和專門的管理人,獨立運作,具備了財團法人的基本特徵。從設立目的看,義庄的受益者是范氏族人,八百多年來,只要是居住在本鄉的本族人都可以從義庄受益。義庄的救濟面雖然受家族的限制,但是受益者的數量還是比較廣的。而且,古代的家族范疇也遠遠大於現代社會的小型家庭。所以,義庄是慈善性的,即使這種慈善的范圍比較有限。 以慈善為目的,建立在獨立財產基礎上,以財產運作來支持慈善,又具有相當的獨立性,范氏義庄的這些特點表明它可以被看做一個初具雛形的基金會。
范氏義庄-運作機制
范氏義庄有著比較嚴密的運作機制。
義庄有嚴密的內部規范管理的措施。義庄設有管理人,負責經營管理。管理人有權處理義庄事務,不受他人干擾。但是,管理人以工作好壞決定領取報酬的數額。在領取報酬前,要有族人證明他工作有效。族人有權告發管理人的不公正行為,由公眾作判斷。由此可見,義庄有一個獨立的決策機制和與之相配合的監督機制。
在財產管理方面,義庄也有一定的制度,例如:義庄以田租為財政來源,為了公正,不許族人租種義庄的田地。義庄也不買族人自有的田地。 義庄還對受益人即族人有一些監督措施,對於違法義庄規矩的人,有不同的處罰措施,比如罰款、取消獲得救濟資格、送官等。
編輯本段懷海義庄
懷海義庄位於新區鴻山鎮七房橋村,是目前江南地區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民間慈善機構之一,佔地面積約450平方米。「懷海義庄」起先是七房橋村族內長輩聚會的地方,後來改為義庄。乾隆在1739年下令嘉獎義庄,並頒布法令禁止轉讓宗族財產,義庄才得到保護與發展。其宗旨是「救災周急、恤孤矜寡」。族內凡孤寡鰥獨者均能領到義庄的錢糧,貧困學子都能在義庄的資助下上學。錢穆及其兄弟、錢偉長都是因家貧在義庄的資助下得以上學。
錢氏為無錫望族,始祖為吳越國王錢繆,因平息叛亂,唐昭宗特設鐵券,「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刑。」按錢氏家譜記載,錢令希為錢繆的第36代傳人。
錢氏獲此鐵券後,視為傳家之寶。1951年,錢家後人將這件寶物交給國家,8年後,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現屬國家一級文物。不過歷經滄桑,鐵券上的金字已剝落不少,也缺了一角。
懷海義庄為錢令希的族人所創辦,已有500年歷史,是目前江南地區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民間機構之一。現在負責人是錢煜,他是無錫市錢繆研究會理事,與錢令希為同輩兄弟。
據錢煜介紹,這里最初為七房橋村族內長輩聚會的地方,後改為義庄,高舉「救災周濟、恤孤矜寡」的博愛宗旨。
❺ 殮屍官電影
日本電影《入殮師》
❻ 求《隱姿夢咄》txt全文!!!!謝謝啦,膜拜
╮(╯▽╰)╭這本書、在網上是木有全版的。連出書版都木有,只有買了《親小說》的孩紙們,才有幸得看···還沒結局·····TAT我怨念,現在貌似是在story100上連載····一般只要是漫友文化出品的,要想偷渡,恐怕不易。
❼ 唐朝驗屍官如何稱呼
仵作:舊時官府檢驗命案死屍的人,由於檢查屍體是件很辛苦的事,而且古代的封建思想嚴重,因此一般在檢查屍體的時候由賤民或奴隸檢查屍體並向官員報告情況,也就相當於是古代的法醫。 清末改稱檢驗吏,北洋政府時期仍有沿用。舊時官署中檢驗死傷的吏役,稱為「仵作」。《清會典·刑部》:「凡斗毆傷重不能重履之人,不得扛抬赴驗,該管官即帶領仵作親往驗看。」這就是說,仵作是官府所僱用的專門為刑事案件檢驗傷勢的專業人員。之所以要「親往驗看。」還含有查勘現場之意在其中。
在古代,仵作屬36行之一,稱「仵作行」。其實,仵作既驗傷,主要還是驗非常死亡的屍體,驗致死因由,近似於後來的法醫。一般的斗毆,檢驗方法比較簡單。驗屍便復雜得多,仵作要在沒有解剖屍體的情況下,把詳細的檢驗結果報告給有司,作斷案的參考。因之,仵作要懂許多專業知識,精通解剖學及葯理病理,知道何處經絡受傷便危及哪處臟腑,中何種毒便出現什麼症狀,判斷越准確,對破案越有幫助。所以,仵作幾乎都靠名師傳授。認真負責的仵作,檢驗屍體極其詳細,從毛發到指甲,決不放過任何細節,一具屍體總要翻來復去地勘查,尋找可疑之處。那些已腐爛的屍體,高明的仵作也有辦法驗證,甚至根據枯骨的顏色來判斷當初中的何種毒葯。潮汕女人罵孩子「腳手多」,亂動東西,說是「仵作腳手」,也是基於這方面。
後來,許多潮汕人把殮屍工也稱為「仵作」,那范圍便擴大了。
上海方言
上海方言中把「下賤、下流」稱作「下作」,下作者也被講作「下作胚」。疑「下作」是「仵作」之訛。舊上海把收路屍和驗屍者叫做「仵作」,是社會中最低賤和下流的行當。
歷史地位
仵作在古代都是由地位低下的賤民擔任,仵作的兒子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與現代法醫最大的不同是古代的法醫是不能解剖屍體的。古代縣官一般都要兼備仵作的職能。
關於宋慈
歷史上最著名的仵作是南宋人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南宋福建建陽人,法醫學家。少受業於同邑「考亭高第」吳稚門下,受朱熹的考亭學派(又稱閩學)影響很深。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進士,歷任主簿、縣令、通判兼攝郡事。嘉熙六年(1239),升提點廣東刑獄,後又移任江西提點刑獄兼知贛州。淳佑年間,除直秘閣,提點湖南刑獄並兼大使行府參議官,協助湖南安撫大使陳處理大使行府一切軍政要務。宋慈居官清廉剛正,體恤民情,不畏權豪,決事果斷。20餘年官宦生涯中,大部分時間與刑獄方面有關,深知「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認為檢驗乃是整個案件「死生出入之權輿,直枉屈伸之機括」,因而對於獄案總是審之又審,「不敢生一毫慢易心」。發現吏仵奸巧欺侮,則亟予駁正;若疑信未決,必反復深思,決不率然而行。認真審慎的實踐,得出一條重要經驗,「獄情之失,多起於發端之差;定驗之誤,皆原於歷試之淺」,於是博採近世所傳諸書如《內恕錄》、《折獄龜鑒》等數家,薈萃釐正,參以自己的實際經驗,總為一編,名曰《洗冤集錄》,刊於湖南憲治,供省內檢驗官吏參考,以指導獄事的檢驗,達到「洗冤澤物」的目的。宋慈死後,理宗為表彰他的功績,曾為其御書墓門。其摯友劉克庄(後村)在墓誌銘中贊他「奉使四路,皆司臬事,聽訟清明,決事剛果,撫善良甚恩,臨豪滑甚威,屬部官吏以至窮閭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臨其前。」他於1247年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清同治六年,這本書傳入西方,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對推動世界法醫學的發展起到極為深遠的影響,宋慈因此被西方人稱作「法醫學之父」。中國大陸CCTV電視台2005年播放了描寫宋慈斷案的電視劇《大宋提刑官》。
❽ 求 柯學驗屍官 百度雲資源,謝謝
你好,我是y33fy0,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如果有另外想要的資源或者鏈接失效,可以使用網路網盤推出的【收集文件】功能進行提問收集資源哦,無需轉存簡單快捷,功能鏈接:https://pan..com/disk/main#/transfer/list微信小程序、網路網盤app、web端都已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