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告訴我這部電影是什麼,我之記得結局是男主角從電影院的屏幕里撕開走進去,後來又走了出來
小男孩丹尼是傑克系列電影的忠實影迷,傑克是一位類似於施瓦辛格本人的動作英雄,這個人物早電影上懲治惡人,與他的老對頭班尼迪交戰,總是戰無不勝。丹尼對前三集傑克系列片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他的好朋友放映員尼克給了他一張神奇的電影票,使他能夠進入傑克系列電影的最後一集,不料電影票被班尼迪偷走,這個惡人由電影世界進入現實世界,妄圖在現實世界中殺死傑克的扮演者施瓦辛格,從而摧毀在電影世界中屢屢制服他的傑克。於是傑克帶著丹尼回到現實世界及時阻止了他的陰謀。 中文名:幻影英雄 外文名:Last Action Hero 其它譯名:最後魔鬼英雄 出品時間:1993年 製片地區:美國 導演:約翰·麥克蒂爾南 編劇:沙恩·布萊克 主演:阿諾·施瓦辛格, 阿爾特·卡尼, 安東尼·奎恩 類型:動作,喜劇 片長:131 Mins 上映時間:1993年06月18日 imdb編碼:tt0107362 簡介 《幻影英雄》是一部喜劇動作片,全球票房達1億2千多萬美元,本片的成功再一次鞏固了施瓦辛格在孩子們心目中的英雄地位。
⑵ 《搏擊俱樂部》結局有哪些深意
在《搏擊俱樂部》的片尾,傑克終於意識到,自己朝夕相處的泰勒根本不存在,所有的事都是自己所為,一切的瘋狂的做法,不過是嚴重的精神疾病帶來的幻覺。
此時,他終於意識到,是這個冷漠、病態的世界,把曾經循規蹈矩、謹小慎微的自己逼瘋了。不管是在搏擊中尋求釋放的快感,還是對待事物隨性為人念頭,不過是自己尋求心理保護的應激反應。
舉槍自盡,這是傑克能想到的唯一辦法,離開這個病態的世界,讓自己在瘋狂中走向毀滅。
傑克是飽受精神疾病的受害者,同時也是被社會灌輸了理想,面臨慾望難平窘境的平凡人。
就像朱德庸先生的《大家都有病》,看起來是對生活的吐槽,實際上,是對病態社會的鞭笞與諷刺。
傑克面臨著一個選擇,要麼理性的「裝著孫子受著苦」,成為無處發泄的社會犧牲品,要麼瘋狂的挑戰社會底線,成為人們不理解的那個「社會病人」。無論如何,傑克做到了,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
⑶ 誰知道一部電影叫《男孩傑克》但是我上網搜不到,請各位幫幫忙,謝謝!
德國片子,結局是傑克終於面對了媽媽並不是好母親的現實,帶著弟弟去了福利院
⑷ 電影阿凡達中的男主角傑克最後是死了還是變成了阿凡達
傑克把靈魂和肉身轉移到阿凡達身上了,而且成就了健全的身軀,不再殘疾了
⑸ 傑克電影中傑克為什麼帶著弟弟去了福利院
因為他們的母親消失了。
某日,傑克的弟弟不幸被燙傷,社會福利機構勒令母親必須將兩個孩子之一送往福利院,母親選擇了傑克。在福利院里,傑克日日夜夜的思念擔心著母親和弟弟,終於,逃跑成功的他返回家中,卻發現母親丟下了弟弟不知所蹤。帶著弟弟,傑克踏上了充滿了危險和未知的尋母之旅。
劇情簡介
身處青春期的男孩傑克、他5歲的同母異父弟弟曼紐埃爾以及他們的母親薩娜一起生活在柏林的一座高層公寓里。從他們的穿著和屋內的擺設來看,這個單親家庭其實並不貧窮,母親薩娜明顯愛著她的兩個孩子,但她同時也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常常拋下孩子,出去和朋友、男友鬼混。
於是年幼的傑克成為了一家之主,他不得不自己帶弟弟坐地鐵回家,洗衣服,然後用房間里剩下的任何食物給兩人坐早餐。半夜裡傑克甚至會打斷正在和陌生男人做愛的母親,讓她為自己做晚餐,而薩娜也會光著身體給自己的兒子做飯,雙方都不認為這樣有什麼奇怪之處。
有一天,薩娜一如既往的外出,而傑克卻在給弟弟洗澡時意外燙傷了弟弟。事後趕來的社會公益服務人員決定,弟弟曼紐埃爾由薩娜繼續照顧,而哥哥傑克卻必須被送往兒童之家。
就當傑克滿心期待地迎來分別之後的第一個節日,可以回家看到母親和弟弟時,他卻發現不負責任的母親沒有來接他。傑克和兒童之家裡面的惡童打了一架之後,恐慌的他穿越整個柏林,踏上了尋找母親和弟弟的漫長之路。
⑹ 電影泰坦尼克號里那個和傑克跳舞的小女孩最後怎樣了
那個小女孩死了。記得影片最後嗎?rose在睡夢中死去,鏡頭轉向了當年的情形,傑克在樓梯上等她。其中周圍出現的人都是遇難者,他們在天堂等待著rose的赴約。還有,就是人們逃難時的場景,一個母親安撫兩個孩子睡著了,其中一個就是那個小女孩~
⑺ 斷背山傑克到底是怎麼死的啊!
jack是被當地人打死的,他老婆只知道他死了,但是不知道怎麼死的,所以撒謊了。
jack老婆打電話時,說jack怎麼死的時候,注意她火紅色的假指甲,英語中fake nail有說謊的意思,大意是自圓其說,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的話,所以被輪胎砸死,是他老婆的想像。
基本介紹:
《斷背山》是由李安執導,傑克·吉倫哈爾、希斯·萊傑、安妮·海瑟薇、米歇爾·威廉姆斯主演的愛情片,於2005年12月9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安妮·普魯克斯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說,講述了1963年至1981年的美國懷俄明州,兩個男人之間情愛與性愛存在著復雜關系的故事。
該片在威尼斯電影節奪得金獅獎,在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八項提名,並奪得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電影配樂三項大獎。
(7)小孩傑克電影結局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幕後花絮
傑克·吉倫哈爾在決定出演《斷背山》的消息傳出之後即被好萊塢業內人士認定為其所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並預言可能導致其事業的完蛋。
由於傑克·吉倫希爾的成長背景與角色相距甚遠,為此他特別在「牛仔訓練營」中訓練了一個月,最終博得了李安「馬騎得很性感」的贊許評價。而來自澳洲西部的希斯·萊傑雖然在氣質上與美國西部人頗為相似,但為了「形、神、音」兼備,特別拜師學了一口粗鄙的德州牛仔腔。
希斯·萊傑和傑克·吉倫希爾在拍攝現場傾情投入,而希斯·萊傑還幾乎弄破了傑克·吉倫哈爾的鼻子。
片中貌合神離的希斯·萊傑與米歇爾·威廉姆斯卻在合作中擦出了愛情火花。
拍攝期間李安同綿羊展開了不懈的斗爭。他一整天都試圖使羊群去飲用溪流中的水,但綿羊除了池塘和水壩中的水以外不會飲用任何活水,最後只得放棄了這一鏡頭的拍攝。
在香港乃至華人文化圈中,因為此片的影響「斷背山」或「斷背」遂成為成為同性戀(尤指男性同性戀)的代稱。而在澳門其原著十分暢銷。電影亦於2006年4月在澳門旅遊塔上映。
《斷臂山》上映十年之後,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
⑻ 電影身後事講的什麼意思
影片講述了一個徘徊在生死之間的年輕女子努力活下去的故事。
劇情簡介——
在經歷了一起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車禍之後,安娜·泰勒感覺自己陷入了漫無邊際的黑暗當中,可是當她漸漸蘇醒並恢復意識時,卻驚恐地發現當地喪葬承辦人艾略特·迪肯正在為她的身體做著下葬的准備,但是安娜始終覺得自己真的還活著,她不相信自己已經死了,盡管艾略特一直在勸她放寬心,她之所以覺得自己仍然是活生生的,是因為她的身體正在向「死後的世界」過度。
不僅如此,艾略特還使得安娜相信他擁有著和死人交流的能力,而且是惟一一個能幫助她的人。停留在殯儀館里,眼中所見的除了屍體就是艾略特,再沒有其他人可以傾訴了,安娜不得不面對她最為深沉的恐懼,並慢慢接受自己已經死亡的事實。
但是安娜那陷入了極度憂傷的男友保羅卻始終懷疑艾略特並不若他表現出來的那麼慈祥且善解人意,隨著葬禮一天天臨近,保羅也越來越接近有待解開的令人煩擾的謎團真相,可是他很可能行動得太遲了,因為安娜已經開始走向另一個世界了。
(8)小孩傑克電影結局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安娜·泰勒 演員克里斯蒂娜·里奇
主人公安娜,是小鎮里的普通小學老師,與家人溝通寥寥,與情人做愛時漫不經心,淋浴時鼻孔流血表示其健康狀況堪憂,遭遇了一次恐怖的車禍所以受了重傷。但當她醒來的時候,她卻發現葬禮主管艾略特正在為她的身體做著下葬的准備。見到此景的安娜異常地害怕,因為她覺得自己還活著,她不相信自己已經死了。
2、艾略特·迪肯 演員連姆·尼森
安娜葬禮的主管,行事詭異的入殮師,如同死神一樣與每一個死者交流,每次葬禮皆是他超度一個早該去往地獄亡靈的儀式。他告訴安娜她是到了「來世」,只是她的身體還在向「死後的世界」過度所以才能在現在的世界裡繼續游盪。還告訴她,他有一種能和死人交流的特異功能,他是唯一能幫助安娜的人。
⑼ 我的兒子傑克的電影評論
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是葬在西敏寺的作家,旁邊是狄更斯和哈代。他為英國拿到了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時間是在1907年,授獎詞誇贊他「觀察的能力、新穎的想像、雄渾的思想和傑出的敘事才能」。這樣空洞的授獎詞其實是沒什麼意思的,時移世易,喜歡他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少有人知道,1889年他從印度回國時受到多麼熱烈的接待,1899年他在美國患病時全世界各大報紙的頭版是如何追蹤,1935年他在70壽辰時又如何榮耀地收到過英國國王的親筆賀信。俱往矣,風雲人物。
使大家重新想起他來的是電影《我的兒子傑克》(My Boy Jack)。這個電影的歷史依據是公開出版的吉卜林家書以及吉卜林死後面世的回憶錄《關於我自己》。
說來話長,吉卜林1865年出生於印度孟買,父親是拉合爾藝術學校校長兼拉合爾博物館館長。6歲時他與妹妹一道被送回英國接受教育,寄養在一位退休的海軍軍官家裡。12歲時他進入專門面向海外服役軍人子弟的中學,受到嚴格的紀律訓練。1882年中學畢業後返回印度,擔任拉合爾《軍民報》的副編輯,正式走上寫作之路。到1889年回國之前,他已經寫下了大量作品,成為「文壇新秀」。
吉卜林的少年時代,正是大英帝國海外殖民擴張的全盛時期,英國海軍寄託了無數英國少年的英雄夢,吉卜林亦不例外。與世紀之交那些頹廢消沉尋歡作樂的文人不同,他推崇陽剛之氣、意志之力和雄渾之風,全力維護英帝國的「強者」地位,宣揚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大典,吉卜林在《泰晤士報》上發表《禮拜終場贊美詩》,告誡人們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要更加努力維護帝國的榮譽。1899年英布戰爭爆發,吉卜林積極鼓吹政府的擴張政策,並親自進行募捐和慰勞傷員的活動。在1901年的代表作長篇小說《基姆》里,他把在印度流浪的愛爾蘭孤兒基姆塑造為積極參加英軍活動的「愛國小間諜」。
出於同樣的熱忱,吉卜林對自己的獨子寄予厚望。兒子12歲時,他贈詩《如果》,鼓勵兒子成為「男子漢」。兒子不足16歲,他就開始教導兒子「好男兒當從軍」。一戰爆發之際,兒子17歲,雖然患有嚴重的弱視症,但是吉卜林積極活動,用自己的影響力施壓,使兒子終於加入了英國陸軍。當時的吉卜林是狂熱的戰爭宣傳者,他為英國宣傳委員會工作,寫下了大量的詩歌和特寫。他的理念是:我們必須讓每一個適齡的年輕人投入到戰爭中去,躲在家裡將被人取笑。後來,悲劇發生,兒子在一次執行戰斗任務時負傷失蹤,去向成謎。吉卜林最為恐懼的不是兒子的犧牲,而是兒子當了逃兵。
喪子之痛畢竟還是沉重打擊了吉卜林,他意識到是自己的思想與宣傳把兒子送上了死亡之路。可以說他的餘生因此在折磨中度過,而他的後期作品也一反常態,籠罩上一層絕望、惆悵的陰影。
同樣很少有人知道,在兒子被宣布失蹤兩年以後,吉卜林為兒子寫下了這樣的墓誌銘:
假如有人問我們為什麼在戰爭中失去生命
是因為我們的長輩欺騙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