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楊家女將》寫一篇600字觀後感
哥哥,小妹給你兩篇參考:
1、
最近,我迷上一部經典小說——《楊家將》,讀完使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淺。
從這本書我認識到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學習到古代的言語方式和衣著,了解到中華過去那五千年悠久歷史中的一小部分,領會到那些英雄好漢的大無畏氣概。
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還是楊宗保之妻穆桂英。在戰場上,她威風凜凜,是一位巾幗英雄;在家裡,她溫文爾雅,是一位賢妻良母。誰說女子不如男,穆桂英智勇雙全,能文能武,做事公私分明,辦事謹慎、周全。書中有一章為「穆桂英掛帥」,我看過之後,不得不向這位美麗聰明的女將軍暑期大拇指。
由穆桂英身上,我彷彿看到了幾位同樣偉大的女性。將自己研究多年的鐳純提煉方法毫無保留地公諸於世的她,是我們敬佩的居里夫人;在英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時,許多戰士面臨死亡,是她自願伸出手醫治傷員,被稱為「傷員的天使」的她,是我們愛戴的南丁格爾;將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的她,是我們親愛的宋慶齡。
可是,此書有幾個令我恨之入骨的卑鄙小人,其中,我最討厭的還是奸臣——潘仁美。他公報私仇,仗著自己是國仗,任憑自己的兒子到處作惡。為了想當皇帝,投靠遼國,出賣國情,還誣蔑楊家出賣國家。真令人氣憤!
但現代不也有這樣的人嗎?為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這樣的行為等於自殘!像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最終也不接受法律的制裁?如果大家都像《楊家將》里的那些英雄好漢一般,有情有義,一諾千金,願為國捐軀,這世界不久變得更美好?
《楊家將》,可歌可泣,我如今越來越喜歡你這個朋友了!
2、
我最喜歡拜讀的是一位鮮為人知的作家筆下的《楊家將》這篇著作。《楊家將》是中國十大名著之一,我認為它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忠義家史,描述了楊家將偉大的民族主義精神,使我百讀不厭。
書中講述了楊家將的32個故事,但我最喜愛的還是「浴血鄶陽那一戰。宋太宗要去五台山還願,而五台山卻和遼國接壤,宋太宗不聽忠臣之言執意起駕去了五台山,宋太宗還了願就停留在鄰陽,遼兵得知,把鄰陽圍得水泄不通,楊家將得知馬上趕往鄶陽,他們浴血奮戰,終於把宋太宗從圍困中解救出來。這一戰犧牲了楊家3員大將。
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一刻,楊繼業的大兒子楊淵平為了解救皇帝宋太宗,和宋太宗交換了衣服,自己被遼兵殺害了,而讓宋太宗逃出了鄶陽城,楊繼業不顧兒子的安危護著宋太宗和文武大臣回了都城。啊!楊家將真是精忠報國啊,他們從不貪生怕死,為了國家的安危寧可犧牲自己,這是多麼偉大的壯舉啊!還有「金刀楊令公」楊繼業,他竟然不顧兒子的安危,保護著宋太宗,這得有多寬廣的胸懷啊!使我聯想到了當今社會,有些人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為了自己的利益竟能傷害自己的親人。有多少人能像楊家將那樣捨身為國?我呼喚人們以楊家將為榜樣!不為自己的利益而生,要為祖國而生!
我被其中從不吝嗇的楊繼業所深深打動了。他不為自己的兒子和家庭著想而處處為國家著想。他的大兒子、二兒子和三兒子就要戰死沙場,而他卻不關心也不悲傷,仍然一心為國。我再次呼籲人們作為國家而獻身的人!俗話說得好:不為自私,而為國私,是可也。
這本書使人百讀不厭,讓我如痴如醉。書中的描寫真摯感人、催人淚下;人物形象刻畫得非常生動;書中的插圖也栩栩如生。這本家喻戶曉的《楊家將》不管讓誰看了都會回味一生的。
不知怎樣希望幫上你的忙
2. 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的影片評價
1.也許是劇本不夠用心,或者是投資不夠用心,影片中充斥著各種疑似穿幫或者露拙的鏡頭。留下遺憾的畫面不只發生在一個角色上,而是發生在所有人物上。上至佘太君,下到楊文廣,總能看到他們力不從心的一面,或者是聽到單純幼稚的台詞。至於中間的遺孀們,則是文不能持家,武不能退敵,不僅是命運悲劇,更是角色悲催。雖然《楊門女將》是一部認真的影片,但是專業水平沒有給予有效的支持,特別是劇本的設計,沒有捕捉到歷史題材的厚重感,失去英雄人物應有的氣質,全盤如兒戲,令人失望。(鳳凰網評 )
2.《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的重頭戲是戰爭場面,可惜拍得差、剪得也差。只要是涉及群演的大場面,剪接就開始凌亂起來,讓人心神恍惚,注意力游移不定,甚至記不住哪個角色先掛。武器花樣不少,狼牙棒、弓弩、雙鉤、雙手刀等一齊上陣,而我們經過經年累月的古裝片洗禮,對影片中的這些武器無甚新鮮感。片中對一些武器的運用如玩具一般,像在觀看武俠片或科幻片。說到片中的戰術,感覺不到智謀在其中發揮了什麼作用。泛濫的動作戲,效果不是令人血脈賁張,而是沒完沒了的乏味。(網易娛樂評 )
3.《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證明了一點,爛片沒有底線,有了它,所有爛片皆成浮雲。一幫過去多少都有些成績的演員,成功地上演了一出令人心碎的戲。兒時看楊家將的故事,會起雞皮疙瘩,是因豪情,熱血,計謀,是被感染。今天看陳勛奇執導的電影,也起雞皮疙瘩,不過,是因為太爛,爛得震撼肌膚,讓人無所適從。(搜狐娛樂評 )
3. 楊門女將帶給我們的啟發
女人也是能成功的,女人也可以很堅強,很勇敢!
4. 《楊門女將》影評範文
《楊門女將》的導演還停留在上個世紀港片的製作思維上,空洞的故事,混亂的剪輯以及演員的表演,都使得本片的水準難以令人恭維。「楊家將」的故事在國內也算是家喻戶曉,其中的「十二寡婦征西」的片段更是以慘烈而著稱,此前也有多部影視作品涉及這一題材,其中上世紀70年代程剛執導的《十四女英豪》已然成為經典。雖然這一部《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下稱《楊門女將》)沒有明確地說自己是「翻拍」,但影片無論是在開場情節,還是在之後的一些片段里,都大量「借鑒」了程剛的作品。對此,導演陳勛奇並不否認自己是在向前作「致敬」,但從影片的實際表現來看,這種「致敬」最終給人的感覺更近乎一種褻瀆。當年的《十四女英豪》幾乎集結了邵氏旗下的所有女星,無論是故事和演員表演都令人稱道。但在陳勛奇的這一部《楊門女將》中,首先在劇本上就沒有下足工夫。楊宗保死而復生的情節在影片中幾乎純屬多餘,給人的感覺也僅僅是為了增加演員的戲份和製造結尾處夫妻二人戰死沙場的悲情而刻意為之。此外,影片在許多細節上處處體現了編導的漫不經心,辣椒上陣、夫妻陣前親吻以及敵方首領一死戰爭就結束等情節都雷人至極。在人物形象上,由於影片中出場人物眾多,加上影片節奏較快,讓觀眾難以分清你我,也就使得每個人物都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重要的是,影片將「楊家將」故事中令人熱血沸騰的情懷幾乎徹底屏蔽。雖然影片仍以楊門女將「保家衛國」為旗號出征,但在影片的發展過程中,觀眾卻很難感受到這種愛國之情,更多的時候,感覺楊門女將只是為了「打仗」而出征。說到底,其實還是影片編導本身對於楊家將故事所蘊含的傳統精神未作認真探究而已。僅就這一點而言,本片與《十四女英豪》的水準,高下立判。在故事上缺乏新意,只能通過更多的打戲來賺取眼球。整部影片100分鍾,其中有超過60分鍾是在打打殺殺中度過。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火球大戰」和「飛度狼牙谷」兩場戲都是原作里的經典動作場面,新意欠奉。不客氣地說,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里,打戲都可以說是亂作一團,尤其是在大量的女性打戲的情況下,既沒有原作中硬橋硬馬的沖擊力,又不能做到以巧取勝,只能大量使用威亞「飛來飛去」,讓人感覺如同兒戲。陳勛奇的本意是讓觀眾「看打戲喘不過氣」,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讓觀眾在一個混亂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上產生嚴重的「審美疲勞」:演員打得辛苦,觀眾看得更累。本片導演陳勛奇是香港電影輝煌時期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曾被認為是「香港最後一位電影全才」。不過,客觀而言,他在配樂上的才華比他在導演方面的才華更令人認可。從這部《楊門女將》來看,也就影片的配樂最最值得肯定,雖然陳勛奇此次並未親自操刀。看得出,陳勛奇還停留在上個世紀港片的製作思維上,空洞的故事,混亂的剪輯以及演員的表演,都使得本片的水準難以令人恭維。
5. 楊門女將
劇名:楊門女將之女兒當自強(楊門女將)
地區: 中國香港 / 內地
上 映: 2004年
長度: 電影十五集
導 演: 李國立
製作發行: 中國電影集團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出品
主演:
鄭佩佩飾佘賽花(佘太君)
蔡 晶飾周夫人(楊大娘)
王新芬飾耿金花(楊二娘)
金 晶飾董月娥(楊三娘)
王渝文飾羅氏女(楊四娘)
郭晉安飾楊延朗(楊四郎)
吳 越飾楊延德(楊五郎)
宋怡霏飾程風蓮(楊五娘)
黃智賢飾楊延昭(楊六郎)
童愛玲飾柴文意(柴郡主楊六娘)
孫 莉飾杜金娥(楊七娘)
徐 敏飾趙德芳(八賢王)
李若彤飾楊延琪(楊八妹)
連 凱飾楊 安
李綺紅飾楊排風
陳國邦飾程 剛
張智堯飾楊宗保
寧 靜飾穆桂英
戴春榮飾蕭太後
張錦程飾宋太宗
謝韻儀飾金綾公主(王貴妃)
尹陽明飾貝蒙多
岳 翎飾銀鏡公主
林明倫飾姜 彬
梁家仁飾王 欽
柯叔元飾謝金吾
韓童山飾寇 准
黃達亮飾任道安
張 山飾韓 昌
原子鏸飾姜翠萍
封佳奇飾楊宗保(少 年)
陸琦琦飾穆桂英(少 年)
數字電影目錄
1. 女兒當自強
2. 天波府風波
3. 女將初征
4. 再戰金沙灘
5. 四郎探母
6. 昊天塔
7. 八妹游春
8. 白馬賀壽
9. 皇城驚變
10. 巧奪鳳發
11. 情定穆柯寨
12. 戰地情緣
13. 轅門斬子
14. 穆桂英掛帥
15. 大破天門陣
這里有詳細介紹:
http://ke..com/view/1001055.htm
6. 求一篇有關京劇 楊門女將的觀後感 500字左右
京劇《楊門女將》觀後感
早就聽聞京劇是我國的文化國粹,記得小時候爺爺偶爾會唱幾句經典的京劇給我聽,讓我從此對京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是很可惜從來都沒有到戲劇院體味一下看戲的感覺,只能在電視上、網路上看一些經典而精彩的片段。由於自己姓楊,對於楊門虎將和楊門女將的故事我從小就了解得比較透徹了,只是一直沒有以京劇的舞台表演形式去觀賞一番,這次終於有機會觀賞一下了。看完之後有一種說不來的不同的感覺。
楊門「十二寡婦征西」的故事,多少年來曾以各種不同的戲曲形式沛氣行於舞台上。在這個洋溢浪漫主義色彩的題材裡面,通效褐家將反抗外族侵略斗爭的那種前撲後繼的英雄氣概,體現了我國人民傳統的愛國主義、樂觀主義精神和不可屈服的戰斗意志。
看完京劇《楊門女將》,我時時被一種精神感動著,被一種氣勢影響著,這種精神和氣勢,是從舞台上傳遞出來的,也是超越了時空一代一代的傳了下來。所以,我就一直那樣聚精會神地在注視著舞台上的一舉一動。
大人物出場之前總要一些小角色來做襯托,我們可以看到先上場的是楊府一個調皮的丫頭,正在鋪陳楊宗保元帥的五十壽宴,一開始就呈現了楊府不分貴賤的良好氣氛,然而這個丫頭就是引出那些大人物的鋪墊,楊宗保之母和穆桂英馬上就出場了,其他人也陸陸續續上了場,他們的動作和眼神是那麼神采奕奕,恰到好處。尤其是佘太君一上場便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凸顯了他深受尊重的氣場。他們從剛出場時候的喜悅到聽聞楊宗保已在戰場犧牲的消息後的悲痛,演的是那麼恰到好處,為了不讓太君傷心,楊母和桂英悲而又要故喜,叫人看了都傷懷。穆桂英很快從悲傷中跳出來,她決定親自掛帥奔向疆場,一來為夫君報仇,二來做一個保家衛國的戰士。至此便又上演了一場穆桂英掛帥的精彩好戲,對於這一幕是我最難忘的。在封建社會,女人家掛帥上戰場是極其少見的,她們要承受多少輿論壓力和閑言碎語呢!
在觀賞整個《楊門女將》的過程中,我被楊門女將那種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深深震撼,作為楊家一位女將,我一定會以她們為榜樣,做一個有作為的女將!從此,我對京劇又鍾情了幾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包括圖片、視頻、附件等)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用戶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轉載作品務請註明出處,機構雲平台、個人雲空間的建設權、管理權、所有權均歸實名機構和實名師生所有,與世界大學城無關。
標簽:作業一
收藏到我的學習空間 收藏到我的課堂魔方 分享到圈子
遊客不允許評論,您尚未登錄或者已經安全退出
排序方式: 按評論時間| 按最新回復| 按回復數量
支持[13] 反對[8]
賴小萍 2011-10-08 15:19
已閱
回復……
關於我們|成長大事記|工作機會|合作通道|聯系我們|版權聲明
版權所有-世界大學城
7. 楊家將讀後感400字
這本書主要寫了宋朝一門忠烈楊家的故事。這本書寫了從楊繼業﹑佘賽花,到楊家將,再到十二女將,全部是忠肝義膽,視死如歸的英雄好漢。可是正當楊家日如中天的時候卻遭奸臣的嫉妒,幾乎楊家的所有男丁全部遇害。最後還是佘太君帶領著楊家女將去征討遼國,這是多麼的大無畏,多麼的有度量,多麼的忠肝義膽哪!楊繼業和楊延昭是大宋忠君愛國的楷模,為國,為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楊家將的故事雖成了歷史,但忠心報國、前仆後繼的偉大精神,我們一定要繼承。
在《楊家將》這本書的故事裡,不僅歌頌了令人敬仰的愛國主義英雄,也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敗與荒唐,同時還鞭撻了陷害忠良的奸臣和混入內部的奸細。其實,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這種悲劇也時常發生。例如,岳飛、韓信、彭越等等許多。這不免寒了忠臣的心,同時也斷送了王朝的「生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封建主義社會的皇帝的專制與猜忌。這些都是是封建社會的弊端,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劇。
而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時候,現在永遠也不會出現皇帝的專制與猜忌。更不會出現奸臣的嫉妒。社會的公德與福利都提高了許多,這正是現代社會的優點。雖然我們現在處於和平年代,打仗的事情目前不存在,但我們的祖國還不是特別富強,作為我們小學生,應該認識到這一點,真正想到我們的學習不但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國家的富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保家衛國,反抗侵略、追求和平。我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8. 《天真派:楊門女將》該如何評價
我覺得很好很有創意,小孩演一些名著,能帶來一些新鮮感,不會有視覺疲勞,能給這個劇增添一番風味。
9. 看完京劇《楊門女將》的感受
最能表達內心的情感就是「震撼」「感動」。
伴隨著京劇的背景音樂,是很大氣的。楊家女將個個擦乾眼淚,挺起柔弱肩膀,為丈夫未完事業繼續效忠祖國
10. 給我幾篇楊家將讀後感,400左右
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候。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獲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佔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眾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先和主帥潘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只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著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里,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業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斗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做軍事游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煉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跡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曲舞台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斗、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於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但鹿跨澗村民什麼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裡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頓時亂作一團,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眾稍稍坐定,台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掛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剎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里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家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為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只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斗;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斗。在中國歷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將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家將。這些家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盪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當我們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里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家將戰斗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注目車外,看著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家將的事績,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楊家將以及薛家將、呼家將已遠遠走出歷史的范疇,而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
楊家將讀後感
假期中我讀了不少好書,其中最讓我感動的就得數熊大木所寫的《楊家將傳》了。
這本書塑造了楊業、楊延平、楊延定、楊延安、楊延輝、楊延德、楊延昭、楊延嗣、楊宗保、等一大群有血有肉的愛國英雄形象,熱情歌頌了維護國家神聖領土完整的英雄主義精神。其中周夫人、黃瓊女、單陽公主、楊七姐、杜夫人、馬塞英、耿金花、董月娥、鄒蘭秀、孟四娘、重陽女、楊秋菊等許多英勇的女將突破了封建社會中婦女經守閨閣、忍耐柔弱的傳統,勇敢地叱吒風雲、成為了縱橫馳聘的戰將。令敵人聞風喪膽、不寒而慄,真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故事。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當數楊令公——楊業了。楊業,陝西麟州人,原名楊繼業,是五代末期的北漢名將,因驍勇善戰,因此被遼兵稱為「楊無敵」。他從小就開始習武,對十八般兵器是樣樣精通,到了50多歲還在帶兵打仗,經歷了無數的風雨。最後,楊業的五位公子被潘仁美一一害死,只剩下楊延昭、楊延德和楊業了。有一次,遼兵包圍了李陵廟,因為奸臣潘仁美不增派援兵,楊業寡不敵眾,最後含恨一頭撞上了李陵碑,自盡了,當時我看了都為楊業惋惜,也對潘仁美這個大奸臣恨之入骨。最後,楊門女將們繼承父業,最終還是將遼兵打敗了。
看了這本書,我想:書中的楊家將們為了大宋的利益,想盡了各種辦法對付遼兵,到最後一個個為國捐軀,只剩下六郎繼續征戰疆常如果我生在當時,我一定去幫楊業打敗遼兵。一提到潘仁美我就火冒三丈,因為,有一次七郎去叫援兵,恰巧潘仁美是將軍。七郎向他要一萬精兵,沒想到兵沒借到,反而自己被害死了。潘仁美如果還在人間的話,我想對他說:「一個人不能那麼奸詐貪婪,如果他奸詐貪婪總有一天會遭到報應的。」我不僅佩服楊家將們的英勇善戰,還佩服他們的聰明才智。特別是楊延朗,他想的辦法可以說是錦囊妙計。楊業有一次打仗時被遼兵困在山裡,楊延朗想了一條妙計:讓延嗣和延昭打遼兵,自己和延平帶一百兵扮成遼兵去救楊業。最後他們兄弟四人里應外合,既救出了楊父又把遼兵打了個措手不及。楊家將們雖然一個個為國捐軀,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只要一提起楊家將,人們就會對他們敬佩不已,而奸臣潘仁美,只能永遠被世人所唾棄,遺臭萬年。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像楊家將們一樣保衛祖國。
在這本書中,不僅歌頌了令人敬仰的愛國主義英雄,也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敗,荒唐,同時還講述了陷害忠良的奸臣。
這本書真讓我收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