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命之樹讀後感100字
在第64屆戛納電影節上,《生命之樹》惹來鋪天蓋地的爭議,有人說這部電影是曲高和寡的自我沉溺,有人說它哲思繁復,如詩美麗。兩級分化的影評口水大戰中,導演泰倫斯·馬力克捧走了金棕櫚獎杯。我認為,這個獎杯實至名歸。Unless you love, your life will flash by。 第一遍看生命之樹是預告片,傑克的母親說這句話時,我糾結了。而在第三次看這部電影時,也終於明白了些許,在如詩般的靜謐中,領悟了愛與生命,人與自然。
故事背景設立在50年代,以一個有三個男孩的家庭為中心,穿插大兒子現在時空的生活情緒,從喪子回敘家庭成員的生活點滴。影片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基本沒有戲劇因素的存在,只有一些朴實自然的生活片段。成年時期的傑克開辦了自己的公司,卻在當代生活中像無頭蒼蠅一樣摸爬滾打,他希望改變社會的面貌和他人的想法,到頭來卻空想一場。本片就在他的回憶中展開。母親教育他要用愛獲得全世界,父親告訴他必須要堅強才能出人頭地,讓人們對你刮目相看就必須強大起來。父親和母親都希望傑克順從自己,在這種相悖的教育觀中,傑克開始迷失自己。最後,傑克終於明白了生命的真諦,理解了愛、真、美、善。傑克終於發現,在認知的起點—家庭中,他學到了關於自我意識的起源和對這個世界的博愛。
成年傑克的回憶也就是他本身的成長史,零碎的片段構不成線性敘事結構,《生命之樹》雖然把宣傳發行定位為劇情片,但我認為它不僅僅是一部簡單敘事的劇情片,而是接近電影本質的影片,這也造成了它走向被推崇和被攻擊的極端。喜歡則奉為經典,不喜歡則直喝倒彩。 很多人說本片沒把故事表達清楚,我不認為,也許它不像《公民凱恩》把故事表達的很清楚,也沒有《讓子彈飛》的快節奏和明朗的故事脈絡,但故事本身就是在講小傑克在兩種矛盾的教育中的自我救贖。
導演馬力克是一位基督徒,這部作品也有強烈的神學思想,片頭的那句話「修女們教導我們,活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秉隨天性,一種是慈悲為懷」和「天性使我們只圖享受,並希望掌握命運……即使前路一片光明,還有愛意濃烈包圍,也有角落陰暗不幸」。我不是基督徒,原諒一開始看的時候心裡的急躁和不耐煩,理會不了作者為何安排這些台詞。但我卻在這些安靜的畫面里看到了導演對人性的思考。在商業電影泛濫的今天,馬力克仍是慢工出細活,沒有刻意的電影視聽語言和剪輯鏡頭,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那麼空靈,讓一顆跌入塵埃的心靈在瞬間感悟到自身的渺小。曾經在哈佛大學讀哲學的馬利克不喜拋頭露面,不出鏡,不拍照片,安安穩穩的享受自然。
片中有將近20分鍾的類似人與自然這樣欄目的畫面呈現,很多人呈鄙視態度,說這是赤裸裸的紀錄片。在豆瓣看影評看的我很難過,這個浮躁的世界,這個急功近利的物慾橫流的世界啊。在時光網中我看到這樣一句評論:暫時放下偏見,讓美的洪流沖散你少年的傲慢,回歸到生命的迷失中去吧。從黑暗中點點焰火到深海里的優雅生靈,從微細胞的生長和原子奧妙到宇宙的爆炸和火山噴薄,從清澈的雪原到金黃的沙漠,從幽靜的森林到波浪翻湧的海邊,從輕舞的薄紗到光影中的門,那種徹頭徹尾的美讓人震撼。用千萬張精美絕倫的圖片連綴成的MV,光影與色彩的調配完美無缺,每一個畫面都精美得令人嘆為觀止,每一個視角都新穎獨立帶給觀影者享受與思考。我認為,開頭和片尾那些CG製作的圖片遠遠沒有自然的景觀和一家人在一起時他們的微笑美,電影不只是敘事的藝術,也是光影的藝術。若它足夠美,又同樣有思想,它也是一部好電影。
關於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節,我不是導演,不敢妄下結論。每個人的成長中都有那種自我意識,不希望母親把愛多分給別人,就像傑克問媽媽最愛誰時,媽媽說你們三個孩子我都愛時,傑克眼中流露的渴望和迷失。弗洛伊德也許說的是對的,影片中也許也故意保持了這種心理學的思考。年少的傑克在心裡對爸爸說:「你怎麼不去死,她只會愛我一個」,那種強烈的敵意和戀母情節,我不知道如何解釋。
生命之樹,像是傑克小的時候,爸爸和他一起栽下的小樹,媽媽說,「你會和他一起長大」。片中總是出現橙色的陽光穿過樹葉的罅隙,傾灑在嫩綠的草葉上,孩子的笑臉中,似是告訴觀眾,這就是生命,這就是希望。最後的那片站滿人的灘塗,其實在片中反復的出現,有時候只有他一個人,有時候是一家人,而最後,有很多很多人,出現在他生命里的每個人。因為有生命里每一個人的存在,所以我們才擁有足夠的力量去迎來日落,去抵達生命的終結。我想這就是馬力克用他三十年的構思傳遞給我們的思想吧。生命也好,宇宙也好,對神的質疑也罷,在這萬物浮生中,請用愛包容一切,發現生命中詩意的美。
「生命如浮雲易逝,如秋草易萎,如樹木根基盡毀,難道這是宇宙無常之際的騙局?有誰可得永生,我們不能駐足不前,要勇敢直前」,馬力克用他的哲學思想解讀了基督教義和生命人生。
❷ 生命的動脈觀後感十篇
在《地球脈動》中有這么一個場景:一頭狼對一頭和媽媽走散的小馴鹿窮追不舍。那頭小馴鹿拼了命地快速奔跑,只要它可以堅持跑1000米,狼就會放棄。這註定是一場速度和耐力的較量戰爭。可是最終那頭小馴鹿還是沒有堅持下來,這也意味著他將會走向滅亡。果不其然的,狼最終撲到了馴鹿的身上……看到這我不禁想著:如果那頭馴鹿能夠一鼓作氣堅持下來,狼也會就此放棄,也許就不會有這場悲劇的發生。是啊!速度和耐力都是生存的法則,生活中也不正是如此嗎?那次跳繩比賽,練習集體跳的我因為站在最後,而那位甩繩的同學又甩的很高,所以我跳的有些吃力。「一、二、一、二、一……」口號又喊了起來。我心裡想著:為了班級,為了集體,我要堅持!「啪」,繩子打了下來,我便再次跳起,我跳過去了!事實上,我跳過去的不只是繩子,還有一道催我放棄的坎兒,還有成功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是的,生活中既需要耐力,又需要堅持。只有鍥而不舍,才能催開希望之花,結出勝利之果。《地球脈動》這部電影讓我知道生存的法則是速度與耐力。同時他還讓我體會到成功的法則是努力與堅持,只有努力與堅持共存才能成功。
❸ 電影《生命的托舉》觀後感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日,我們長橋新村一居委組織本小區殘疾人,到西南影城觀看電影《生命的托舉》。讓殘疾人在家人陪同下走出小區,走進電影院溶入到社會大家庭中,使他們身心更進一步健康發展。電影根據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涌現出老師救助學生的眾多感人新聞改編而成。
影片講述了向陽小學的校長、老師捨身救助學生和相互依存、互助生存,維護寶貴生命的故事。時間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和自然,突然間,大地顫抖了,一場特大地震發生了。在教學樓坍塌的一瞬間,老師們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一個共同的目的——保護學生。地震後,這個鎮的交通中斷,通訊中斷,音信全無,成了盲點。常校長從廢墟里爬出來,當知道一切外援都不可能馬上到來的時候,他只能拖著傷腿組織僥幸跑出來的師生在廢墟上救人。鏡頭一:在廢墟里,尚老師用雙手拚命地挖著,終於挖出一個可以逃生的洞口,學生們一個一個地從這里出去了。最後一個學生被卡在洞口了,尚老師用全身的力氣蹬出了學生,就在這一瞬間,洞口坍方,尚老師被埋,當救援人員找到尚老師時,尚老師已經去世,他的腿竟然還保留著蹬學生的姿勢。鏡頭二:音樂女教師袁婧,地震發生時,袁老師和學生被埋在了廢墟下,她用歌聲鼓舞學生們堅強起來……後在援救人員的協助下,她把學生全部救出廢墟,當袁老師用盡全力將學生一個個從廢墟中托舉出來的時候,他們的身影和太陽的光輝融為一體,是那樣輝煌燦爛。然而,就在這一刻,餘震奪走了袁老師年輕的生命。
影片中常校長為了救其他孩子的生命,而犧牲自己的孩子生存機會,真是令人敬佩。電影把一幅幅熟悉的故事畫面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觀眾都禁不住熱淚盈眶,這次還是在大銀幕上看到,是誰心裡都會難受,尤其在今天這樣的日子「5.12」更為難受。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用自己勤勞雙手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燦爛地明天。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日,我們長橋新村一居委組織本小區殘疾人,到西南影城觀看電影《生命的托舉》。讓殘疾人在家人陪同下走出小區,走進電影院溶入到社會大家庭中,使他們身心更進一步健康發展。電影根據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涌現出老師救助學生的眾多感人新聞改編而成。 影片講述了向陽小學的校長、老師捨身救助學生和相互依存、互助生存,維護寶貴生命的故事。時間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和自然,突然間,大地顫抖了,一場特大地震發生了。在教學樓坍塌的一瞬間,老師們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一個共同的目的——保護學生。地震後,這個鎮的交通中斷,通訊中斷,音信全無,成了盲點。常校長從廢墟里爬出來,當知道一切外援都不可能馬上到來的時候,他只能拖著傷腿組織僥幸跑出來的師生在廢墟上救人。鏡頭一:在廢墟里,尚老師用雙手拚命地挖著,終於挖出一個可以逃生的洞口,學生們一個一個地從這里出去了。最後一個學生被卡在洞口了,尚老師用全身的力氣蹬出了學生,就在這一瞬間,洞口坍方,尚老師被埋,當救援人員找到尚老師時,尚老師已經去世,他的腿竟然還保留著蹬學生的姿勢。鏡頭二:音樂女教師袁婧,地震發生時,袁老師和學生被埋在了廢墟下,她用歌聲鼓舞學生們堅強起來……後在援救人員的協助下,她把學生全部救出廢墟,當袁老師用盡全力將學生一個個從廢墟中托舉出來的時候,他們的身影和太陽的光輝融為一體,是那樣輝煌燦爛。然而,就在這一刻,餘震奪走了袁老師年輕的生命。 影片中常校長為了救其他孩子的生命,而犧牲自己的孩子生存機會,真是令人敬佩。電影把一幅幅熟悉的故事畫面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觀眾都禁不住熱淚盈眶,這次還是在大銀幕上看到,是誰心裡都會難受,尤其在今天這樣的日子「5.12」更為難受。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用自己勤勞雙手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燦爛地明天。
❹ 生命刻度電影觀後感
每個人都渴求幸福,每個家庭都期盼安寧,而事故魔爪可能將這些撕得四分五裂、慘不忍睹。家庭是溫馨的港灣,安全是幸福的支點。本片以家庭為經,以安全為緯,通過一個個真切感人的故事,標出了生命的刻度:最可寶貴,最須珍愛。
❺ 電影《生命》觀後感
生命竟然如此可貴!就連動植物都如此的珍惜自己的生命,何況我們人類呢?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冬天裡,寒風刺骨,唯有一朵花還在傲然挺立,它就是---梅花。生命力極強的梅花在風雪交加的冬天,依然活得很精彩,它讓自己短暫的生命充滿無限的價值,它的一生也再無遺憾。瞧!一朵嬌小的梅花,對自己的生命是多麼珍惜。再看看我們自己,有多少人是在浪費時間,又有多少人在自己的生命里留下精彩呢?
我在網上看到里一篇文章,其作者是台灣著名女作家--杏林子。12歲病魔就跟著她了,飽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對生命的熱愛從未停息,她用手中的筆來歌頌對璀璨生命的熱愛。她寫的(生命生命)讓多少讀者看完後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並懂得了生命的珍貴。那也包括我在內。文章並沒有從正面回答「生命是什麼?」,而是通過「飛蛾絕境求生」、「瓜苗在石磚下生長」、「傾聽自己的心跳」這三個例子來體現生命的珍貴。字里行間洋溢著樂觀和豁達,不向任何苦難、災難低頭的堅韌精神。生活中,也有人和杏林子一樣對生活充滿希望,對生命充滿熱愛。
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她以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哈弗女子學院。她的成就令世人震驚!和她們恰恰相反的人,就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那些人就是整天無所事事,虛度年華,喝酒跳舞、上網聊天,泡在網吧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無志向的青年們。如果把杏林子、海倫·凱勒和他們進行比較,他們就不覺得羞愧、慚愧嗎?
我不想做虛度年華的人,也希望所有人都不要輕視生命,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不能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要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生命是短暫的,也是寶貴的,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讓我們再一次記住杏林子的話「從那一刻起,我應許自己,絕不辜負生命,絕不讓它從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論未來的命運如何,遇福遇禍,或喜或憂,我都願意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
❻ 紀錄片《生命》觀後感
《生命》是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紀錄片。它記錄了自然界繽紛物種的多樣性,以及生命為適應環境而進化出的各種神奇的生存本領。講述了大自然中130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
我看到:僧帽猴用石頭砸開果子;河馬從水中躍到空中;變色龍子彈般的舌頭捕食獵物;蜥蜴媽媽為保護未出世的孩子展開的戰斗;獵豹齊心協力捕獵體重是他10倍的鴕鳥;海豹在南極冰中逃脫虎鯨捕殺;蜥蜴的水上輕功……
看它,我得到美的享受,沉浸在知識的海洋。我還從中體會到人類對自然的嚮往、追求。拍攝小組不顧一切困難去尋找和發現那些未知的奧秘、守株待兔般漫長的等待、互相通力合作——只為等待最有價值的幾分鍾,甚至一瞬間……
拍攝動物的過程充滿刺激和挑戰,野生動物攝影師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險、去探索,和自然零距離接觸。紀錄片的鏡頭的切換相當有藝術感——有快有慢、聚焦、透視、有遠有近、俯視、仰視、適當的特寫……有壯觀的大海、有無人的荒島、有神秘的熱帶雨林;也有2.5厘米的劍毒蛙、幾毫米的昆蟲、小型動物。畫面壯觀震撼,給人視覺上強烈的沖擊,鏡頭彷彿已經和自然融為一體了。
但有的時候,由於氣候、環境、地理位置等原因,單憑攝影師也捕捉不到某些奇特景象。這時候,拍攝組不得不尋求外援,這是各個領域知識的融合——科學和藝術相互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最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藝術品般完美的紀錄片。
記得在記錄片的幕後花絮時有講到:「從來沒有人捕捉到虎鯨在南極洲半島外獵食的畫面,但拍攝組做到了」。是的,他們勇於挑戰第一次,而且不但非常成功,還有意外的驚喜——
一隻海豹獨自下海覓食, 不料遭到虎鯨群包圍,海豹陷入困境了!此時,海豹正在一塊浮冰旁,機智的它緊緊地貼著浮冰,不敢離開浮冰半步,依靠著浮冰躲閃虎鯨群的攻擊。許久,海豹好像累了。看見這景象,其中一位攝影師說:「它好像被吃掉了」,周圍的人也認為好像是。但另一位攝影師仍然在觀察,最後它看見了海豹!他驚奇地說:「它居然還活著!」
機智的海豹躲過了一劫,這情節真是充滿故事性。是啊!對野生動物攝影師來說,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
這部紀錄片里的音樂也不錯,富有故事性……
生命的奇妙,帶給我無限的思考,我不禁自問:生命是什麼?
——是茁壯的生機、生存的挑戰、機智的策略、無聲的壯美、無限的活力、戲劇性極強的舞台劇;廣闊的天空、荒蕪的沙漠、神秘的熱帶雨林、浩瀚的海洋、寒冷的冰川;是情、是愛、是美、是仇、是恨、是世間萬物……但最終,歸於自然。
我又發覺,藝術源於自然,自然是最美的藝術,沙漠、海洋、沼澤、雪山、冰川、平原、河流……一切的一切,都在演繹著不同的傳奇。科學家在探索自然的規律,各種現象,音樂家、畫家們也一樣在研究自然的規律、探索自然的奧秘。不管是什麼樣的藝術形式,都能在自然中找到其根源和本質的所在。藝術家的富有想像力的創造都是取之於大自然這個挖掘不盡的靈感源泉。只要藝術家們傾心於對自然的關注,熱心於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就必然能從自然規律之中,從自然規律的不同層面、不同側面體悟出無窮盡的形式法則和造型規律……
生命,自然,壯闊,無限!
❼ 臨終關懷電影《生命》觀後感
一套精美的系列紀錄片,耗時10年拍攝而成,由著名的BBC拍攝,它就是《生命》。它展現了地球上千奇百怪動物的生活世界,令人眼界開闊。這篇文章里我要講的就是《生命》系列的第四集:《魚類》。它主要從獵食、住所、繁殖等方面展現了各式各樣的魚類生活,為我們揭開了海面下面的一個個秘密。
團結力量大——鳳尾魚
我們平時心安理得地吃著美味的鳳尾魚罐頭,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在海洋里的野生鳳尾魚們卻是具有團結精神來躲避天敵的。除非是它們數量上佔了劣勢,以它們團結的配合和精確的閃避速度,逃脫掠食者的追捕倒是不算什麼難事。幾只海豹前來,魚群迅速地緊密組成一個極具變化性的巨大方陣,密集的魚兒遮住了從海面上透下來的陽光。不管海豹從哪個方向沖進方陣,結果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被搞懵的海豹們只好悻悻地離開。魚兒都有如此的團結精神來共同面對危險,更何況我們人類呢?
勇者生存——小蝦虎魚
小蝦虎魚為了生存,它們的祖先漸漸遠離了海洋,來到了淡水。在一座陡峭的垂直崖壁上流淌著一條迸濺出白色水花的大瀑布。水從崖頂漸漸流下,崖壁終年經受著水的洗禮。小蝦虎魚就要從崖壁的底端依靠自己如吸盤般的身體爬至崖頂。這是它們命運的轉變,它們只有放手一搏,才有可能成功。它們有的在半路上需要爬進崖壁上的窟洞休息,而有的因為沒有預先准備充足,體力不支而摔下了萬丈崖壁。生與死只是一瞬間。這條勇者之路只有少數英雄才能走下來,崖頂的瀑布又連著一條美麗的溪流,它們就在那裡生活,繁衍,結束餘生。它們的卵又會被沖回大海,他們的後代,又走上了一條循環之路。那些成功的小蝦虎魚,無一不是勇敢而又做好了充足准備的。這能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大自然的萬物生靈永遠都是如此神奇。我們能從其中得到感悟,開闊眼界,真是受益匪淺。願你也能好好地感悟生命,從魚類甚至是其他事物身上,得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
❽ 姜劍主持的生命教育電影觀後感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1: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嘎子小時生活很苦,但是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達到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和嘎子對比,我顯得是那麼渺小。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即使失敗也會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敗就放棄。記得那次學校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當時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師報了名。正當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己設計的「動力小船」時,卻發現了一個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接上電線了電池卻不通電。等我解決了電池的問題後卻發現螺旋槳轉不了了,當我解決螺旋槳的問題卻發現……這一個個問題把我搞得頭暈眼花,頭上金星亂飛,我一氣之下把「動力小船」摔了個稀巴爛。結果認真製作,能持之以恆的同學獲獎了。望著他們勝利的神情我後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夠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縣城找一位親戚時,卻發現那位親戚幫鬼子拍照,臉氣得由綠到紅由紅到紫。嘎子剛正不阿而我卻因膽小冤枉他人。記得那是我上四年級時。我剛到家門口,卻發現一個人在開我家的門鎖。我仔細一看,原來他把我家的鎖弄壞了,怎麼也打不開了。他見我回來了,便立即惡狠狠地說:「你要敢把這件事說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嚇得連忙點點頭。等我媽回來時卻撒了謊說是樓上小妹妹弄的,為此我還經常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哥一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2:
10月30日,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3:
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終於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但是,高老忠為敲鍾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現在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❾ 《面對生命》觀後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雷鋒
姚明河同志去世之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流下了眼淚?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為之惋惜?……
隨著記者對姚明河先進事跡的深入采訪,關於姚明河的話題很多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姚明河的身上到處閃耀著雷鋒的光芒!
透過姚明河8年南城鄉黨委書記和5年磁縣計生局局長的足跡,記者發現,他以一個黨員幹部形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默默地做著艱苦奮斗、廉潔奉公、先人後己的模範。
在磁縣,姚明河被譽為雷鋒式的黨員幹部!
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
「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兒也沒有,但釘子為什麼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硬鑽進去的。」——雷鋒
姚明河同志先後當過老師、鄉黨委書記、計生局局長,總是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把理想融入具體工作之中,立足本職,腳踏實地,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以54歲短暫的人生譜寫了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黨叫幹啥就幹啥,幹啥就要干好的人生贊歌。
在擔任南城鄉黨委書記時,姚明河面對地痞和村霸,曾經的一介文弱書生,一點也不心慈手軟,「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配合司法部門處理了13起治安、刑事案件,有效地震懾了邪惡勢力,給南城百姓「打」出一個安寧的生活、生產天地,變「南城難城,事事難成」為「南城事事能成」。
對待工作,姚明河「像夏天的火一樣熱情」,帶領南城鄉群眾修路、打井、大搞特色農業,一舉摘掉全鄉貧困的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