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從哪方面
從自身感悟出發,示例:
讀完了《許三觀賣血記》,有一種蒼涼的感覺從心底生出來,慢慢浸透了全身,彷彿有一塊巨石壓在胸口,彷彿有千言萬語也無法表達出來。
《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是著名作家余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許三觀憑借賣血度過了生活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所有命運強加給他的困難和艱辛。最後當許三觀老了的時候,知道自己的血賣不出去了,而為以後有所擔憂,有些傷感。
許三觀精神
許三觀在青年時代,被周圍的生活不斷壓迫,他一直拚命工作可還是無法保證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只能用賣血來維持了。每次遇到什麼困難,他總會想到去賣血,可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為了給兒子一樂治病,在到上海的途中,到了六個地方賣血,隔三差五就賣一次。
要知道,每買一次血要休息三個月,為了孩子,他在「松林」賣血差點賣死。我在書中看到了許三觀賣血的一幕幕,掐指一算,許三觀為了家人,為了生活,一共賣了12次血。
他還說過一句話,令我很感動,這句話是「就是把命賣掉了,我也要去賣血。」這是他在「百里」賣血後對一個老人說的話。許三觀的三個孩子是他用血喂大的,許三觀托舉著整個家,承擔著他必須承擔的責任,他飽含辛酸的經歷感染著所有的人。
B.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怎麼寫
篇一:《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通過對主人公許三觀一生悲劇的人生經歷來折射出那個年代的生存環境。
小說一共寫到許三觀賣血十一次。第一次賣血是為了娶許玉蘭,反映出來的其實是當時的貧窮和愚昧;第二次賣血是因為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用來還錢給方家大兒子療傷,也是貧窮和人物內心麻木的一面的反映;第三次賣血是為了「報答」林芬芳,因為自己強奸了她,似乎是有一種對許玉蘭的報復心理在裡面;第四次賣血是因為大躍進帶來的災難,僅僅為了帶兒子們去吃面,為了吃飽肚子,反映的是大躍進的惡果;第五、六次賣血是為了兒子的前途,讓用來討好兒子的隊長,個人認為是自身的貧困和文革影響,以及階級的分化;第七到第十次賣血,是為了治一樂的病,同樣是因為貧窮,不得已而為之,雖然,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這里將許三觀這一普通的底層人物推向了人性的最高點。
最後一次賣血是故事的高潮,前面十次賣血,都是為生活所迫,然而最後一次賣血,真的是為了一頓炒豬肝和那點黃酒么?其實不是的。關於這一點,有很多種認識,許三觀一生都在為生活所迫,那個特定的環境裡面,一直都是身不由己。從他結婚後到最後一章為止,他都沒有為自己賣過一次血。生活的困苦使他飽受折磨,倍感煎熬。最後的一次,或許是悲劇的一種回歸,是人精神麻木,愚昧的體現,是社會對人影響的體現。
主人公許三觀本就是一個矛盾的復合體。從他身上折射出的是那個時代的一段歷史。許三觀的生活艱苦,不是他一個人的艱苦,是當時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艱苦的一種典型體現。也體現出作者對百姓疾苦的關心。
就全篇來看,小說的寫作手法並不是很細膩的那種類型,語言貼近生活,短句較多,生活化語言較多。一些細節描寫也是相當的出色,如最後許三觀老了,血頭不要他的血了,他『「 許三觀開始哭了,他敞開胸口的衣服走過去,讓風呼呼地吹在他的臉上,吹在他的胸口;讓混濁的眼淚湧出眼眶,沿著兩側的臉頰刷刷地流,流到了脖子里,流到了胸口上,他抬起手去擦了擦,眼淚又流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掌上流,也在他的手背上流。他的腳在往前走,他的眼淚在往下流。他的頭抬著。他的胸也挺著,他的腿邁出去時堅強有力,他的胳膊甩動時也是毫不遲疑,可是他臉上充滿了悲傷。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縫爬上炔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這一段描寫將許三觀的傷痛描寫到讀者的內心深處。又如最後許三觀連續要三份炒豬肝的描寫,體現了主人公簡單的生活願望,他從來沒有過過什麼好日子,動不動就要為家裡的災禍去賣血,最後只想美美的吃一頓,僅此而已。
雖然也有一些少兒不宜的內容,但是總體上來看本書還是很有價值的。至少證明了余華作為一個成功的作家,心裡裝的,是天下。
篇二:《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很早以前就看過這本書,忘記了是從哪裡看到的推薦,圖書館的他很破,想必是因為有一定的閱讀價值了才被那麼多人借去欣賞,所以我不介意他的破,反而覺得這樣,他的閱讀價值會更大,既然決然的拿回來!
他表達的是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未絕的回憶,一首朴實無華的民歌,一個人的一聲,這一切猶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錄得盡頭。
整本書的基調感覺有點沉悶,書是以許三多一生為主線,通過獻血的事件,將整本書貫穿出來,縱觀本書,許三多總共賣了五次血:
第1次賣血得來的錢讓他的生活出現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轉折,他娶了他看中的許玉蘭。他追求許玉蘭的方式也很特別,直來直去,上來就說要娶人家。我不知道那個年代的男孩子是不是都這么大膽直接,反正我覺著這方式擱現在都不過時。
第2次賣血是因為大兒子一樂把方鐵匠的兒子砸傷了,方鐵匠要錢無果,把許三觀的家當全拉走了,許三觀用第二次賣血得來的錢要回了家當。
第3次賣血源於妻子婚前的出軌,可是既然是婚前,怎麼能叫出軌呢?只是因為一樂很可能是那次「出軌」的產物,所以婚前的那次多少就令許三觀不能原諒了。其實,我看完了全書,也不能判斷一樂究竟是不是許三觀的兒子,當然,這也不是重點。許三觀因為當了「烏龜」而生出的不平衡感令他去看望摔斷了腿的林芬芳時也做了「出軌」的事,想著應該補償林芬芳,就用第3次賣血的錢買了肉骨、菊花等補鈣去火的東西送給林芬芳。
第4次,在「人民公社」後的災荒時期,全家人吃了56天玉米稀飯,看著孩子們餓得可憐樣,許三觀第4次去醫院賣血,帶家裡人去吃了面條。這里還有個故事,因為覺得一樂不是自己的種,於是,許三觀不肯帶一樂去吃面,而是給了他5毛錢讓他去買紅薯。一樂幾乎由愛生恨,飢餓之餘去找親生爸爸,被拒認後,又去找家裡人,在黑暗和飢餓里絕望哭泣。許三觀終於坐不住,後來找到了一樂,父子倆的見面和對話很是感人。
第5次,一樂和二樂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去插隊了。眼看著插隊的人一個個回城了,許三觀和許玉蘭很著急。一樂生病了,渾身沒勁,回家住了一段時間。走時,許三觀去送他,匆匆地去醫院賣了一次血,把錢塞給一樂,希望他的生活得到改善。
不久,二樂插隊所在生產隊的隊長來城裡,在許三觀家吃飯。而當時家裡僅剩兩元錢,為了好好招待生產隊長,使二樂早日回城,許三觀第6次賣血。這次距離上次賣血才1個月,而醫院規定兩次賣血時間間隔應在3個月以上。後來,遇見了以前一同賣血的根龍。根龍提來一隻下蛋雞 「孝敬」李血頭,於是,李血頭看在下蛋雞的份上,同意讓許三觀賣血。也就是這次賣血後,根龍突發腦溢血死亡。
一樂被檢查出患了肝炎,病情嚴重,被緊急送往上海救治。許三觀從街坊鄰居那借到有限的一點錢,讓妻子帶一樂先去上海,自己則准備一路賣血籌集資金。文章描述了許三觀沿路4次賣血的情形,其中第3次因為暈倒,反而被醫院給他輸入了700毫升血液。許三觀醒來後,強烈要求將不屬於他的300毫升血還給醫院。
隨著改革開放,許三觀家的生活和很多中國人一樣漸漸好轉。有一天,他突然想吃爆炒豬肝和喝黃酒,於是去醫院賣血。他不是因為要賣血去吃豬肝喝黃酒,而是多年賣血形成的慣性使得他為了吃豬肝喝黃酒而去賣血。新換的血頭告訴他他的血沒有任何作用不會有人要時,他的精神崩潰了,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站在大街上失聲痛哭。
頂新
篇三:《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余華,著名作家,其作品在國內乃至國際都獲得了不少獎項,贏得了高度的評價和贊揚。假期里我讀了他的《許三觀賣血記》一書,感覺受益匪淺。
該書講的是一個在中國的大歷史事件背景下,一個普通的工人階級通過賣血勉強維持生計的故事。故事以主人公許三觀結婚前和結婚後,尤其是結婚後的生活為線索,講述了他悲喜交加的一生。
年輕時的許三觀在看望他的親戚時知道了一種說法:在農村只有賣血的人身體才好,才能討到媳婦。於是他在回城的路上加入了兩個正要去醫院賣血的農民的隊伍,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賣血。就這樣,他被這種不科學的說法主宰了,開始了他結婚生子以及繼續賣血的生活 …… 繼而,許三觀一家充當了展示公共情感的舞台。他們哭鬧,爭吵,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調情示愛。就像許三觀的妻子拆了又織成線衣的手套那樣,這些人物似乎也被拆了又裝好,紋路和針腳絲絲可見。但是,他們沒有什麼私人經驗可言,而是不得不將內心以及他們的卑鄙、殘忍等都展示在人們面前。許三觀有一個脾氣反復無常的妻子,並且還因為有三個兒子而感到自豪不已。然而,三個孩子的水平參差不齊,並且總是給許三觀惹是生非。
在書中,雖然血液買賣是一種該死的貿易,但卻拯救了許三觀的家庭和他自己的尊嚴,等許三觀已經不是真的需要錢時,許三觀卻因此獲得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他看來,自己已經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通過閱讀本書,我從中大致看出了中國人民走過的歷史進程: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再到鄧小平時代,人們通過奮斗過上了好日子,講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以及它的興衰變化。但其還有更深層次的用意,細細品味和剖析會發現,這本書還帶有極大地粉刺意味。比如,在我們已經熟悉了的奇特的故事中,一個人賣影子,一個人賣笑。但別停下沉思:那些人在那兒究竟都賣了些什麼?許三觀作為一個絲廠的送繭工給我們帶來了沉思。許三觀賣得只是他自己的血,是因為他想吃「豬肝」和喝「黃酒」嗎?是為了解救一個病重的年輕人嗎?是為了保護自己在艱難時期的一點點自由嗎?答案不見得是,從這些問題中我們還能看出來,小說主人公許三觀在面對生活的絕境時,為繼續求生存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以及在過去中國社會體制中的混亂。在那種體制下,個體被完全泯滅了。再比如,在書中有這么一段話:「身子骨結實的人都去賣血,賣一次血能掙三十五塊錢呢,在地里干半年的活也才掙那麼多 …… 」這話看似貪婪,但是在現在的社會角度去看,未免會感到很冷淡,這也是一種嘲諷。
看了這本書會感到許三觀賣血是為了娶親,是為了救治重病的兒子,是為了鄭重款待以為是的貴客,是為了贖回抵押了的物件,是為了不被餓死,是為了生存。但是最終,還是為了愛和可笑的尊嚴。
《許三觀賣血記》寫法高明,情結清晰,易於理解。所有故事都是以一種明確的節奏到來,情結片段全部鋪展開來,水到渠成,人物關系、矛盾順理成章的呈現在我的面前,絲毫沒有拐彎抹角、矯情的感覺。看完本書後,我感觸頗深,收獲巨多。
篇四:《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許三觀賣血記講的是一個普通的許三觀的不普通的賣血經歷,一個努力工作卻只能靠賣血娶妻還債治病的普通勞苦人民,寫的是他人生里的悲涼,反映的卻是當時那個社會的悲哀。
許三觀的第一次賣血,可以說是比較機緣巧合,但卻是事情發展的必然。當時他農村老家裡的人們都用賣血來賺外快,觀念里認為能賣血的人,身體是好的,賣不了血的人身體必然是敗了,連娶妻都成一種困難。書里許三觀的爺爺問許三觀時的對話便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賣血前,小市民貪便宜心態十足,根龍和阿方帶著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時,在水井前喝了七八大碗的水,撐的不行,其目的竟然是為了稀釋血液,放在現在來看,我覺得是一個十足的笑話,但是在那時候,又怎麼能怪他們呢,不過是貧窮所致罷了。賣完血,儼然一副做成了事業的模樣,「一盆炒豬肝,一杯黃酒,黃酒要溫一溫」扣著桌子,神氣活現的模樣,畫面感十足!但其實卻是靠賣血掙的「血」汗錢 。
如果說第一次賣血的許三觀是一個無知的嘗試,第二次賣血的他是為了還債,這兩次的他都沒有意識到賣血頻繁對身體的危害,當後來阿方、根龍成為榜樣走在前頭的時候,許三觀已經意識到賣血對身體的危害了,但這時他卻像不要命的拚命賣血,因為許玉蘭的病。
在賣血的經歷里,第一次許三觀賣血,是在根龍、阿方的帶領下去的醫院,第一次拿到那麼多錢的新鮮感,滿足感可能比對那比錢的需求更強了一些吧。許三觀拿到那筆錢,就好像初出社會的青年領到自己的第一筆工資,第一次總是尤為的珍貴,許三觀不捨得花這筆錢,不捨得給爺爺,不捨得給四叔,思前想後,決定為自己娶一個老婆。於是第一次賣血為他帶來了許玉蘭,帶來了一個家。而這似乎也預示著許三觀的之後的生活,哪怕是賣血經歷都是與這個家息息相關的。
時間一轉九年過去了,已為三個孩子的父親的許三觀,其實和那千千百百的普通父親沒有多大的不同,卻帶給了我許多的感動,也許是因為父親本來就是一個偉大的角色。一樂拿菜刀砍傷了方鐵匠的兒子。這時候何小勇、許三觀、許玉蘭生活里第一次出現大的波折。為了償還方鐵匠兒子住院的費用,許三觀第二次賣血,這一次換回了那經營了十年的家。雖然許三觀願意賣血彌補一樂犯下的錯,但心裡對一樂是誰的孩子卻依舊耿耿於懷。於是他的第三次賣血里,「血」錢花費的對象里便有了林芬芳。在許三觀心裡,許玉蘭能和何小勇有風流逸事,心裡的不平衡在這一點小小的出軌里得到了滿足。
三年飢荒,十年文革,艱難的日子裡感情得到錘煉,許三觀許玉蘭心裡對彼此都已然諒解,那個文革里的家庭批鬥會,許三觀對妻子的呵護,讓我心裡暖流涌動。
下鄉插隊,一樂病重,不顧生命的賣血,雖然不顧生命的賣血是那麼的不合理,可在情感上卻又是那麼的合理,生活所迫,無奈之舉,卻也是許三觀形象的完美塑造。
老年之後,生活漸安,終於想為自己賣一次血了,可是卻不行了,心裡難耐的寂寞,哭泣是覺得不完滿吧。三盤炒豬肝的安慰,其實亦是終結。
余華的故事裡,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許三觀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呢?
篇五: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剛剛可算看完了《許三觀賣血記》,心情好的時候才會看一下,這樣拼湊著也看完了這篇小說。
越看到後面越感人,因為許三觀覺得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便沒有帶他去吃面,這面是他賣血換來的,一樂憤憤不平,不願認這樣的人為爹,他要去找他的親爹,親爹不肯認他,他四處叫嚷:只要誰給他一碗面吃,誰就是他的爹。後來許三觀還是帶他去吃面了…這一情節讓我很是感動。一樂與許三觀的父子之情是很深厚的,即使許認為他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可後來他們之間的感情比親生的來得更要好。
那個時代的人活得很苦、很心酸,吃不飽、穿不暖,對於我來說這些是很難感受到的。對於現在的生活,我們這一代人應該要懂得珍惜,活在一個這么美好的時代,有足夠的飯給你吃,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好、醫療設備先進。這些以前都做得不夠好,沒有現在好。
我的父親小時候大多都是吃番薯,幾乎每頓都是番薯,所以現在他幾乎不吃番薯的,他已經吃怕了。一個人真的要吃點苦才行,不能養尊處優,吃點苦才知道來之不易,才會懂得珍惜。記得我很小的時候,總會把那幾粒飯扒到碗外面,掉到桌子上,或者碗里會留那麼幾粒飯,父親就會大聲呵斥我,叫我把桌面上的飯拾起來吃掉,把碗里的飯吃干凈,他說他那個時候都沒有飯吃,有的人在廁所里看見有飯粒都會撿起來吃掉,他每次吃飯都是吃個精光,不會留一粒米。可是當我看到有人把飯吃得一粒不剩的時候,竟覺得這人真窮酸。其實這真的是一種美德,勤儉節約的美德,可我竟覺得寒酸。有一次我看到一位男生扒著飯盒裡的飯,扒得一干二凈,我就覺得他好像連飯都吃不飽,那麼地狼吞虎咽,好像要把飯盒吃掉一般。很寒酸。我的思想有點背離了價值觀,不過此舉應當值得提倡的。
看小說的過程中,我一直以為許三觀會因為賣血而死掉,可是到最後他都沒有死,而且結局還挺美好的。
看完後,還有一個感受就是人應該要有思想、要有知識,一個人不能有那麼淺薄無知、愚昧落後的思想。可那個時候每個人幾乎都沒有上過學,根本就不認識字,沒有什麼文化,人形成了社會,社會上也就落後了。把養孩子看成是一種負擔,一種累贅,假如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就覺得是自己倒了大霉,做了那麼多年的烏龜,覺得很可恨,態度也不像以前那麼好了。不會念及他們這幾年一起相處的感情,可以因為別人的幾句話、流言斐語而使兩個人之間的聯系破裂。
最看不慣的就是許玉蘭的某些行為,一有點什麼事情就坐在大門口嚷嚷,什麼糗事大家全知道了,弄得人盡皆知,許三觀也不會生多大的氣,覺得破罐子破摔,無所謂。
在吃豬肝和黃酒的時候,許三觀一昧地學別人,用大嗓門點菜,還要用食指來敲桌子,即使是在夏天也不忘記說那一句「溫一溫黃酒」。用虛張的聲勢掩蓋內心的怯懦,就像沒錢的要裝得很有錢一樣,不想讓別人看低自己。想要依靠這些動作、言語抬高自己的身價,讓別人覺得他是一個有地位的人,不敢欺騙他。就像有些國內的人去國外旅遊,財大氣粗地叫嚷。
許玉蘭和三個孩子中的某一個有相同的愛好,特別喜歡談論別人的衣著,叫別人今天穿著什麼,長得怎麼樣,聊一些八卦,這也是我很受不了的。現如今依然普遍存在,女人總愛說說八卦來填補閑余的時光,滿足枯燥的心靈、單調無趣的生活。有些八卦我愛聽,有些我不愛。你說別人穿什麼樣的衣服,你有什麼可嘮叨的啊。八卦從古至今一直是女人的愛好。我的朋友對我說過一件事,本來男女方一直說好親了,准備要訂婚接著結婚了,可就是因為八卦,不知誰說了這女人有病,沒法生育,根本沒有事實根據的胡言亂語竟也傳開了,傳到了男方家,這事就吹了。
女人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八卦,這從沒改變。說起八卦也挺有趣,在學校里大家最愛說誰和誰談戀愛,誰和誰吵架了,…別的話題總不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可唯有這個八卦足夠引起大家的興致,喋喋不休。左鄰右舍談得大多都是誰和誰結婚了,女方家拿了多少的聘金,年方幾何,家境如何,幾許人也,話題接著便移到男方身上了。要不就是誰辦喪事了,因什麼而死。
我也是一個俗人啊,對於這些八卦倒是很感興趣呢。雖感興趣,可我聽到的八卦卻少之又少。
C. 求《許三觀賣血記》的英文讀後感
Xu Sanguan first bought blood because he went back to the village to see his grandfather and met with long and ah Fang.
He knew they were going to sell blood, so he followed, and he also knew the truth of buying blood. He got married by selling blood for the first time. Married a roommate called Xu Yulan. Then it went very smoothly. Probably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I don't think he has much culture, but he is very optimistic. Also lived a stable life for decades. He has Ah Q spirit very much and tolerates everything. He also thinks Yile is not his child.
He also knows that his wife has a period of time, but he is also a person.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blood sale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reasons to sell blood. I don't know what's changing.
Speaking of this, let's talk about Gen long and ah Fang. It seems that Gen long died in the end. He saw that they were all selling blood at the blood station. Alfred was in poor health and looked very old when he met again. Alfred explained very well, which was in line with the situation at that time.
He explained that rural people were old. If they were city people, they would look like they were in their thirties at the age of 45. Hehe, hehe, it's practical.
Xu Sanguan sold his blood many times. The first time was to marry his daughter-in-law, the second time was to redeem what others had left.
The third time, the fourth time... Every time he sold his blood to solve the problem, which seemed to be a way he couldn't help. Although he knows that selling his body can't sell blood.
Selling blood means working hard, which seems to have become a habit of him. That kind of uncontrolled hurt yourself. For his wife, for his children. Really realized the "poor parents all over the world" ah!
Finally, the old calm was restored. Many unusual things will slowly become a habit until the day you understand it, all gone.
When some people realize it, they find that they are the loneliest person in the world.
翻譯
許三觀最初買血,是因為回村看望他的爺爺,遇到了跟龍和阿方。他知道他們去賣血,也跟著去,還知道了買血的道理。通過第一次賣血,他結了婚。娶上了一房的老婆,叫許玉蘭。然後就過的十分平穩。大概是講著些吧。
我認為他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他十分樂觀。也平穩的生活了幾十年。他非常有阿Q精神,凡事都忍,他也認為一樂不是他的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老婆還有那麼一段,可他也是人了。然而,隨著賣血的次數的增多。賣血的理由也越來越多。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在變化。
說到這里,要說一下根龍和阿方,最後好像是根龍死了。他見到他們都是在賣血站,阿方身體不好,再見面的的時候已經顯得很老了,阿方解釋的很好,很符合當時的情況,他解釋是鄉下人顯老,要是城裡人,四十五歲看上去就像三十多歲。呵呵呵,切實呢。
許三觀賣了好多次血,第一次是為了娶媳婦,第二次是為了贖回別人那走的東西……第三次,第四次……他每一次都是用賣血解決問題,這好像成為了他沒有辦法的辦法。雖然他知道,賣身也不能賣血。賣血就是賣命,這似乎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那種沒有節制的傷害自己。為了妻子,為了孩子。真正體會到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最後都恢復了昔日的平靜。很多不尋常的東西會慢慢的變成一種習慣,直到你領悟的那一天,全都沒了。
當有些人認識到時,卻發現自己才是這個世界裡最孤獨的人。
D.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篇一:《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通過對主人公許三觀一生悲劇的人生經歷來折射出那個年代的生存環境。
小說一共寫到許三觀賣血十一次。第一次賣血是為了娶許玉蘭,反映出來的其實是當時的貧窮和愚昧;第二次賣血是因為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用來還錢給方家大兒子療傷,也是貧窮和人物內心麻木的一面的反映;第三次賣血是為了「報答」林芬芳,因為自己強奸了她,似乎是有一種對許玉蘭的報復心理在裡面;第四次賣血是因為大躍進帶來的災難,僅僅為了帶兒子們去吃面,為了吃飽肚子,反映的是大躍進的惡果;第五、六次賣血是為了兒子的前途,讓用來討好兒子的隊長,個人認為是自身的貧困和文革影響,以及階級的分化;第七到第十次賣血,是為了治一樂的病,同樣是因為貧窮,不得已而為之,雖然,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這里將許三觀這一普通的底層人物推向了人性的最高點。
最後一次賣血是故事的高潮,前面十次賣血,都是為生活所迫,然而最後一次賣血,真的是為了一頓炒豬肝和那點黃酒么?其實不是的。關於這一點,有很多種認識,許三觀一生都在為生活所迫,那個特定的環境裡面,一直都是身不由己。從他結婚後到最後一章為止,他都沒有為自己賣過一次血。生活的困苦使他飽受折磨,倍感煎熬。最後的一次,或許是悲劇的一種回歸,是人精神麻木,愚昧的體現,是社會對人影響的體現。
主人公許三觀本就是一個矛盾的復合體。從他身上折射出的是那個時代的一段歷史。許三觀的生活艱苦,不是他一個人的艱苦,是當時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艱苦的一種典型體現。也體現出作者對百姓疾苦的關心。
就全篇來看,小說的寫作手法並不是很細膩的那種類型,語言貼近生活,短句較多,生活化語言較多。一些細節描寫也是相當的出色,如最後許三觀老了,血頭不要他的血了,他『「 許三觀開始哭了,他敞開胸口的衣服走過去,讓風呼呼地吹在他的臉上,吹在他的胸口;讓混濁的眼淚湧出眼眶,沿著兩側的臉頰刷刷地流,流到了脖子里,流到了胸口上,他抬起手去擦了擦,眼淚又流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掌上流,也在他的手背上流。他的腳在往前走,他的眼淚在往下流。他的頭抬著。他的胸也挺著,他的腿邁出去時堅強有力,他的胳膊甩動時也是毫不遲疑,可是他臉上充滿了悲傷。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縫爬上炔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這一段描寫將許三觀的傷痛描寫到讀者的內心深處。又如最後許三觀連續要三份炒豬肝的描寫,體現了主人公簡單的生活願望,他從來沒有過過什麼好日子,動不動就要為家裡的災禍去賣血,最後只想美美的吃一頓,僅此而已。
雖然也有一些少兒不宜的內容,但是總體上來看本書還是很有價值的。至少證明了余華作為一個成功的作家,心裡裝的,是天下。
篇二:《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很早以前就看過這本書,忘記了是從哪裡看到的推薦,圖書館的他很破,想必是因為有一定的閱讀價值了才被那麼多人借去欣賞,所以我不介意他的破,反而覺得這樣,他的閱讀價值會更大,既然決然的拿回來!
他表達的是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未絕的回憶,一首朴實無華的民歌,一個人的一聲,這一切猶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錄得盡頭。
整本書的基調感覺有點沉悶,書是以許三多一生為主線,通過獻血的事件,將整本書貫穿出來,縱觀本書,許三多總共賣了五次血:
第1次賣血得來的錢讓他的生活出現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轉折,他娶了他看中的許玉蘭。他追求許玉蘭的方式也很特別,直來直去,上來就說要娶人家。我不知道那個年代的男孩子是不是都這么大膽直接,反正我覺著這方式擱現在都不過時。
第2次賣血是因為大兒子一樂把方鐵匠的兒子砸傷了,方鐵匠要錢無果,把許三觀的家當全拉走了,許三觀用第二次賣血得來的錢要回了家當。
第3次賣血源於妻子婚前的出軌,可是既然是婚前,怎麼能叫出軌呢?只是因為一樂很可能是那次「出軌」的產物,所以婚前的那次多少就令許三觀不能原諒了。其實,我看完了全書,也不能判斷一樂究竟是不是許三觀的兒子,當然,這也不是重點。許三觀因為當了「烏龜」而生出的不平衡感令他去看望摔斷了腿的林芬芳時也做了「出軌」的事,想著應該補償林芬芳,就用第3次賣血的錢買了肉骨、菊花等補鈣去火的東西送給林芬芳。
第4次,在「人民公社」後的災荒時期,全家人吃了56天玉米稀飯,看著孩子們餓得可憐樣,許三觀第4次去醫院賣血,帶家裡人去吃了面條。這里還有個故事,因為覺得一樂不是自己的種,於是,許三觀不肯帶一樂去吃面,而是給了他5毛錢讓他去買紅薯。一樂幾乎由愛生恨,飢餓之餘去找親生爸爸,被拒認後,又去找家裡人,在黑暗和飢餓里絕望哭泣。許三觀終於坐不住,後來找到了一樂,父子倆的見面和對話很是感人。
第5次,一樂和二樂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去插隊了。眼看著插隊的人一個個回城了,許三觀和許玉蘭很著急。一樂生病了,渾身沒勁,回家住了一段時間。走時,許三觀去送他,匆匆地去醫院賣了一次血,把錢塞給一樂,希望他的生活得到改善。
不久,二樂插隊所在生產隊的隊長來城裡,在許三觀家吃飯。而當時家裡僅剩兩元錢,為了好好招待生產隊長,使二樂早日回城,許三觀第6次賣血。這次距離上次賣血才1個月,而醫院規定兩次賣血時間間隔應在3個月以上。後來,遇見了以前一同賣血的根龍。根龍提來一隻下蛋雞 「孝敬」李血頭,於是,李血頭看在下蛋雞的份上,同意讓許三觀賣血。也就是這次賣血後,根龍突發腦溢血死亡。
一樂被檢查出患了肝炎,病情嚴重,被緊急送往上海救治。許三觀從街坊鄰居那借到有限的一點錢,讓妻子帶一樂先去上海,自己則准備一路賣血籌集資金。文章描述了許三觀沿路4次賣血的情形,其中第3次因為暈倒,反而被醫院給他輸入了700毫升血液。許三觀醒來後,強烈要求將不屬於他的300毫升血還給醫院。
隨著改革開放,許三觀家的生活和很多中國人一樣漸漸好轉。有一天,他突然想吃爆炒豬肝和喝黃酒,於是去醫院賣血。他不是因為要賣血去吃豬肝喝黃酒,而是多年賣血形成的慣性使得他為了吃豬肝喝黃酒而去賣血。新換的血頭告訴他他的血沒有任何作用不會有人要時,他的精神崩潰了,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站在大街上失聲痛哭。
頂新
篇三:《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余華,著名作家,其作品在國內乃至國際都獲得了不少獎項,贏得了高度的評價和贊揚。假期里我讀了他的《許三觀賣血記》一書,感覺受益匪淺。
該書講的是一個在中國的大歷史事件背景下,一個普通的工人階級通過賣血勉強維持生計的故事。故事以主人公許三觀結婚前和結婚後,尤其是結婚後的生活為線索,講述了他悲喜交加的一生。
年輕時的許三觀在看望他的親戚時知道了一種說法:在農村只有賣血的人身體才好,才能討到媳婦。於是他在回城的路上加入了兩個正要去醫院賣血的農民的隊伍,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賣血。就這樣,他被這種不科學的說法主宰了,開始了他結婚生子以及繼續賣血的生活 …… 繼而,許三觀一家充當了展示公共情感的舞台。他們哭鬧,爭吵,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調情示愛。就像許三觀的妻子拆了又織成線衣的手套那樣,這些人物似乎也被拆了又裝好,紋路和針腳絲絲可見。但是,他們沒有什麼私人經驗可言,而是不得不將內心以及他們的卑鄙、殘忍等都展示在人們面前。許三觀有一個脾氣反復無常的妻子,並且還因為有三個兒子而感到自豪不已。然而,三個孩子的水平參差不齊,並且總是給許三觀惹是生非。
在書中,雖然血液買賣是一種該死的貿易,但卻拯救了許三觀的家庭和他自己的尊嚴,等許三觀已經不是真的需要錢時,許三觀卻因此獲得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他看來,自己已經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通過閱讀本書,我從中大致看出了中國人民走過的歷史進程: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再到鄧小平時代,人們通過奮斗過上了好日子,講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以及它的興衰變化。但其還有更深層次的用意,細細品味和剖析會發現,這本書還帶有極大地粉刺意味。比如,在我們已經熟悉了的奇特的故事中,一個人賣影子,一個人賣笑。但別停下沉思:那些人在那兒究竟都賣了些什麼?許三觀作為一個絲廠的送繭工給我們帶來了沉思。許三觀賣得只是他自己的血,是因為他想吃「豬肝」和喝「黃酒」嗎?是為了解救一個病重的年輕人嗎?是為了保護自己在艱難時期的一點點自由嗎?答案不見得是,從這些問題中我們還能看出來,小說主人公許三觀在面對生活的絕境時,為繼續求生存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以及在過去中國社會體制中的混亂。在那種體制下,個體被完全泯滅了。再比如,在書中有這么一段話:「身子骨結實的人都去賣血,賣一次血能掙三十五塊錢呢,在地里干半年的活也才掙那麼多 …… 」這話看似貪婪,但是在現在的社會角度去看,未免會感到很冷淡,這也是一種嘲諷。
看了這本書會感到許三觀賣血是為了娶親,是為了救治重病的兒子,是為了鄭重款待以為是的貴客,是為了贖回抵押了的物件,是為了不被餓死,是為了生存。但是最終,還是為了愛和可笑的尊嚴。
《許三觀賣血記》寫法高明,情結清晰,易於理解。所有故事都是以一種明確的節奏到來,情結片段全部鋪展開來,水到渠成,人物關系、矛盾順理成章的呈現在我的面前,絲毫沒有拐彎抹角、矯情的感覺。看完本書後,我感觸頗深,收獲巨多。
篇四:《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許三觀賣血記講的是一個普通的許三觀的不普通的賣血經歷,一個努力工作卻只能靠賣血娶妻還債治病的普通勞苦人民,寫的是他人生里的悲涼,反映的卻是當時那個社會的悲哀。
許三觀的第一次賣血,可以說是比較機緣巧合,但卻是事情發展的必然。當時他農村老家裡的人們都用賣血來賺外快,觀念里認為能賣血的人,身體是好的,賣不了血的人身體必然是敗了,連娶妻都成一種困難。書里許三觀的爺爺問許三觀時的對話便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賣血前,小市民貪便宜心態十足,根龍和阿方帶著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時,在水井前喝了七八大碗的水,撐的不行,其目的竟然是為了稀釋血液,放在現在來看,我覺得是一個十足的笑話,但是在那時候,又怎麼能怪他們呢,不過是貧窮所致罷了。賣完血,儼然一副做成了事業的模樣,「一盆炒豬肝,一杯黃酒,黃酒要溫一溫」扣著桌子,神氣活現的模樣,畫面感十足!但其實卻是靠賣血掙的「血」汗錢 。
如果說第一次賣血的許三觀是一個無知的嘗試,第二次賣血的他是為了還債,這兩次的他都沒有意識到賣血頻繁對身體的危害,當後來阿方、根龍成為榜樣走在前頭的時候,許三觀已經意識到賣血對身體的危害了,但這時他卻像不要命的拚命賣血,因為許玉蘭的病。
在賣血的經歷里,第一次許三觀賣血,是在根龍、阿方的帶領下去的醫院,第一次拿到那麼多錢的新鮮感,滿足感可能比對那比錢的需求更強了一些吧。許三觀拿到那筆錢,就好像初出社會的青年領到自己的第一筆工資,第一次總是尤為的珍貴,許三觀不捨得花這筆錢,不捨得給爺爺,不捨得給四叔,思前想後,決定為自己娶一個老婆。於是第一次賣血為他帶來了許玉蘭,帶來了一個家。而這似乎也預示著許三觀的之後的生活,哪怕是賣血經歷都是與這個家息息相關的。
時間一轉九年過去了,已為三個孩子的父親的許三觀,其實和那千千百百的普通父親沒有多大的不同,卻帶給了我許多的感動,也許是因為父親本來就是一個偉大的角色。一樂拿菜刀砍傷了方鐵匠的兒子。這時候何小勇、許三觀、許玉蘭生活里第一次出現大的波折。為了償還方鐵匠兒子住院的費用,許三觀第二次賣血,這一次換回了那經營了十年的家。雖然許三觀願意賣血彌補一樂犯下的錯,但心裡對一樂是誰的孩子卻依舊耿耿於懷。於是他的第三次賣血里,「血」錢花費的對象里便有了林芬芳。在許三觀心裡,許玉蘭能和何小勇有風流逸事,心裡的不平衡在這一點小小的出軌里得到了滿足。
三年飢荒,十年文革,艱難的日子裡感情得到錘煉,許三觀許玉蘭心裡對彼此都已然諒解,那個文革里的家庭批鬥會,許三觀對妻子的呵護,讓我心裡暖流涌動。
下鄉插隊,一樂病重,不顧生命的賣血,雖然不顧生命的賣血是那麼的不合理,可在情感上卻又是那麼的合理,生活所迫,無奈之舉,卻也是許三觀形象的完美塑造。
老年之後,生活漸安,終於想為自己賣一次血了,可是卻不行了,心裡難耐的寂寞,哭泣是覺得不完滿吧。三盤炒豬肝的安慰,其實亦是終結。
余華的故事裡,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許三觀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呢?
篇五: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剛剛可算看完了《許三觀賣血記》,心情好的時候才會看一下,這樣拼湊著也看完了這篇小說。
越看到後面越感人,因為許三觀覺得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便沒有帶他去吃面,這面是他賣血換來的,一樂憤憤不平,不願認這樣的人為爹,他要去找他的親爹,親爹不肯認他,他四處叫嚷:只要誰給他一碗面吃,誰就是他的爹。後來許三觀還是帶他去吃面了…這一情節讓我很是感動。一樂與許三觀的父子之情是很深厚的,即使許認為他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可後來他們之間的感情比親生的來得更要好。
那個時代的人活得很苦、很心酸,吃不飽、穿不暖,對於我來說這些是很難感受到的。對於現在的生活,我們這一代人應該要懂得珍惜,活在一個這么美好的時代,有足夠的飯給你吃,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好、醫療設備先進。這些以前都做得不夠好,沒有現在好。
我的父親小時候大多都是吃番薯,幾乎每頓都是番薯,所以現在他幾乎不吃番薯的,他已經吃怕了。一個人真的要吃點苦才行,不能養尊處優,吃點苦才知道來之不易,才會懂得珍惜。記得我很小的時候,總會把那幾粒飯扒到碗外面,掉到桌子上,或者碗里會留那麼幾粒飯,父親就會大聲呵斥我,叫我把桌面上的飯拾起來吃掉,把碗里的飯吃干凈,他說他那個時候都沒有飯吃,有的人在廁所里看見有飯粒都會撿起來吃掉,他每次吃飯都是吃個精光,不會留一粒米。可是當我看到有人把飯吃得一粒不剩的時候,竟覺得這人真窮酸。其實這真的是一種美德,勤儉節約的美德,可我竟覺得寒酸。有一次我看到一位男生扒著飯盒裡的飯,扒得一干二凈,我就覺得他好像連飯都吃不飽,那麼地狼吞虎咽,好像要把飯盒吃掉一般。很寒酸。我的思想有點背離了價值觀,不過此舉應當值得提倡的。
看小說的過程中,我一直以為許三觀會因為賣血而死掉,可是到最後他都沒有死,而且結局還挺美好的。
看完後,還有一個感受就是人應該要有思想、要有知識,一個人不能有那麼淺薄無知、愚昧落後的思想。可那個時候每個人幾乎都沒有上過學,根本就不認識字,沒有什麼文化,人形成了社會,社會上也就落後了。把養孩子看成是一種負擔,一種累贅,假如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就覺得是自己倒了大霉,做了那麼多年的烏龜,覺得很可恨,態度也不像以前那麼好了。不會念及他們這幾年一起相處的感情,可以因為別人的幾句話、流言斐語而使兩個人之間的聯系破裂。
最看不慣的就是許玉蘭的某些行為,一有點什麼事情就坐在大門口嚷嚷,什麼糗事大家全知道了,弄得人盡皆知,許三觀也不會生多大的氣,覺得破罐子破摔,無所謂。
在吃豬肝和黃酒的時候,許三觀一昧地學別人,用大嗓門點菜,還要用食指來敲桌子,即使是在夏天也不忘記說那一句「溫一溫黃酒」。用虛張的聲勢掩蓋內心的怯懦,就像沒錢的要裝得很有錢一樣,不想讓別人看低自己。想要依靠這些動作、言語抬高自己的身價,讓別人覺得他是一個有地位的人,不敢欺騙他。就像有些國內的人去國外旅遊,財大氣粗地叫嚷。
許玉蘭和三個孩子中的某一個有相同的愛好,特別喜歡談論別人的衣著,叫別人今天穿著什麼,長得怎麼樣,聊一些八卦,這也是我很受不了的。現如今依然普遍存在,女人總愛說說八卦來填補閑余的時光,滿足枯燥的心靈、單調無趣的生活。有些八卦我愛聽,有些我不愛。你說別人穿什麼樣的衣服,你有什麼可嘮叨的啊。八卦從古至今一直是女人的愛好。我的朋友對我說過一件事,本來男女方一直說好親了,准備要訂婚接著結婚了,可就是因為八卦,不知誰說了這女人有病,沒法生育,根本沒有事實根據的胡言亂語竟也傳開了,傳到了男方家,這事就吹了。
女人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八卦,這從沒改變。說起八卦也挺有趣,在學校里大家最愛說誰和誰談戀愛,誰和誰吵架了,…別的話題總不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可唯有這個八卦足夠引起大家的興致,喋喋不休。左鄰右舍談得大多都是誰和誰結婚了,女方家拿了多少的聘金,年方幾何,家境如何,幾許人也,話題接著便移到男方身上了。要不就是誰辦喪事了,因什麼而死。
我也是一個俗人啊,對於這些八卦倒是很感興趣呢。雖感興趣,可我聽到的八卦卻少之又少。
E. 許三觀過生日 讀後感
讀《許三觀過生日》有感
新生中心小學 五(5)班 孫靜怡
歲月悠悠,盡管時間過得如此之快。但是還是忘不了當年的貧苦。我看了一篇關於貧苦生活的一家子的生活,文章講述了在災荒的歲月中,許三觀一家人天天吃玉米粥,沒味道,沒甜味,日日夜夜地吃玉米粥,吃了就睡,這樣比較不會餓。但是有一天,一碗放了糖的玉米粥成了家裡最大的「快樂」;許三觀過起了生日,生日上沒有任何菜,只有放了糖的玉米粥,而許三觀用嘴「炒」出的一道道想像中的「菜」,是用嘴「炒菜」而家人們則用耳朵「吃菜」,而三個孩子都想要吃肉,而且是必須要肥肥的,孩子們在許三觀的生日上可以吃到豐富的「菜」。許三觀笑了。
許三觀覺得,雖然自己的生活那麼貧苦,但是看到孩子們快樂,他心裡已經很滿足了。 這篇文章中我可以看出作者寫的是「苦」,但表現的卻是「樂」,這樣反襯出他們一家子雖然很貧苦的生活很讓人心酸。即使是玉米粥,放了糖,孩子們都不知道甜甜的味道是叫什麼了,顯示出了當時災荒的情境。雖然很貧苦,但是,許三觀依然用了巧妙的方法讓孩子們高興起來。
雖然我從來沒經歷過這些,但是我記得,在汶川地震的一個故事,一個父親為了不能讓自己的孩子沒了爸爸。一直在廢墟里鼓舞自己:「我要堅強,我要活著。」即使死亡即將來臨,但是,只要你還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你就將會做到。許三觀沒有天天板著個哭臉,埋怨那裡不好這里不好的,而是堅持自己的信念:一定會很好地活下去。所以,他活得很精彩。我們也可以像他一樣,只要心中有信心,有信念,並為信念一直堅持下去,一定會活得很好的。
F. 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已發至附件,請及時採納,謝謝。
G.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的是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主人公許三觀從青年到老年的人生經歷,以賣血為線索,將他平平淡淡的一生用瑣碎的小事串聯起來,有喜悅,有磨難,有無奈,有憤怒。作者余華以一種平實卻富有溫情的語言敘述了生活在那個特定年代的以賣血度過難關的一代人的酸甜苦辣,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彷彿將身處21世紀的我們拉回到上世紀那個帶些灰塵的灰暗色調,塵封已久的老舊畫卷里,畫里沒有林立的高樓大廈,沒有整齊劃分的城市網路,那裡也許是一片菜地一片綠水一片藍天。那個我所不熟知的年代,那個貧瘠的年代,那個我父母出生的年代,對於看小說的我來說,一切都是那麼新奇卻沉重。
說到賣血,這個詞對我來說是陌生的,在我的認知里,只有「獻血」,難道血也可以買嗎?初讀小說的我帶著這樣的疑惑,發現血在那時是十分值錢的,許三觀因為好奇心第一次賣血得來了35塊錢,他用這35塊錢娶了許玉蘭回家,而過程卻簡單得令我吃驚,甚至覺得荒誕可笑,但是這樣的方式,在當時的社會中很現實,也很常見。就是在這樣一個簡單的社會的鋪墊下,展開了普通人許三觀的普通人生和普通經歷。
說不清小說是悲劇還是喜劇,也許這就是一個普通人一生的寫照,沒有光輝的功績,也沒有為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平靜,平凡,平淡,但是生命曾經綻放過,作為自己人生的主角,活著,問心無愧就好。許三觀也曾擔負著責任,踏實地做人,從賣血來看,許三觀不僅為自己而活,更是在為他人而活著,這是一種偉大。在他得知一樂不是親生兒子後總是抱怨,但是在何小勇出車禍後他還是答應讓一樂去叫魂,這就是人生的矛盾與無奈吧。人物性格的矛盾是小說的亮點,出現於質朴簡單的生活中,隱藏在行雲流水般的故事情節里,卻蘊含著深遠的意蘊,也讓我體會到許三觀這個底層勞動人民人生的大智大慧。小說中還有許多矛盾,比如城市與鄉村的矛盾,城裡人和農村人看待賣血的兩種迥然不同的態度。這些矛盾都成為小說的精彩之處,讀完小說後,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卻說不出哪個情節讓我難忘,只有淡淡的哀傷,淡淡的溫情留存於心,這也許就是《許三觀賣血記》的魅力所在吧。
小說所描繪的平凡而真實的親情,是最令我感動之處。僅僅因為可笑的八角三分還有許三觀的「都姓許」理論,讓結婚這件事變得順理成章,許三觀和許玉蘭的糊塗婚姻就這么開始了,也許這也是兩人緣分的開始吧。本以為這樣隨便的婚姻是沒有感情的,是不會幸福的,讀到最後我發現自己錯了。盡管他們倆一路吵吵鬧鬧,也有過一波三折的情感糾葛,當許三觀知道許玉蘭的不貞時氣急敗壞,這是人之常情,而許玉蘭也知錯承認了,她唯一沒有承認的真相,成為了一個她一輩子都沒有說的秘密,在許三觀的又打又罵下她還是一口咬定是在婚後出軌,不肯交代自己的第一次給了何小勇,她顧及丈夫的面子,這說明她在乎許三觀和這個她用了十年的辛苦和省吃儉用才有的家。而許三觀出於報復亦或是賭氣的心理,與年輕時曾經想娶的林芬芬出過一次軌,但是他還是向許玉蘭承認了錯誤,主動包攬家務。兩個曾經犯過錯的人,他們的婚姻雖然動搖,但並未破碎。到了小說的結局,當許三觀發現自己的血已經沒人要,「只能賣給油漆匠漆傢具」的時候,他坐著,哭了,因為對於他來說,賣血已成為度過生活難關的唯一辦法,無法賣血讓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這時候許玉蘭帶許三觀來到了勝利飯店,吃了三次同樣的黃酒和炒豬肝兒,兩人相濡以沫,夫妻情深。這個鏡頭似乎讓人眼前一亮,似乎讓人在絕望與無助中找到了希望。我想,再轟轟烈烈的愛情也會被時間沖淡打磨,不管曾經發生過什麼,到最後,愛情會變成一種更加珍貴的感情,那就是親情。這種白頭偕老、不離不棄的感情確實令人感動。
許三觀和一樂的父子情深也讓我體會到了人性的溫情。一樂不是許三觀的兒子,是何小勇的兒子,這件事讓許三觀痛苦並糾結了很久,因為一樂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兒子,到頭來自己卻成了幫別人養兒子的烏龜,他告訴一樂:如果你是我的親生兒子,我最喜歡的就是你。看了讓人心酸的一句話,一樂從九歲就開始承受著這種本不應由他承受的壓力,當許三觀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不是親生兒子時,當一家人都去勝利飯店吃面條自己只能吃一個沒有手掌大的地瓜時,當找何小勇做親爹,何小勇打他,罵他,他不想回家,因為沒有人是他親爹時,他的心有多疼。許三觀的拋棄,何小勇的無情,對一樂來說都是莫大的傷痛。可是許三觀和一樂最終都釋懷了,他們忘記了仇恨,忘記了曾經對彼此的傷害,也忘記了血緣關系,一樂尊敬許三觀,許三觀也為一樂不惜性命一路賣血,這是世間難能可貴的親情。
《許三觀賣血記》以博大的溫情將遺留在歷史角落的一段歲月一段苦難人生娓娓道來,我們沉醉的是小說的真實,是真實的語言所構成的平白質朴,沒錯,就是這種感覺,既不沉悶又不冗長,從文字中亦可以讀到矛盾,讀到溫情,讀到人生的感悟。
H. 看一本好書的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魯濱遜漂流記》
《三個火槍手》
《培根隨筆》
《海底兩萬里》
《愛的教育》
《伊索寓言》
《名人傳記》
《老人與海》
《夏洛的網》
《伊索寓言》
《安徒生童話》
《西遊記》
《呼蘭河傳》
《十萬個為什麼》
《魯賓遜漂流記》
《水滸傳》
《快樂的旅行》
《會飛的教室》
《三國演義》
《紅樓夢》
《狼的誘惑》
《那小子真帥》
《悲傷逆流成河》
《夢里花落知多少》
《平凡的世界》
《穆斯林的葬禮》
《挪威的森林》
《基督山伯爵》
《教父》
《麥田裡的守望者》
《萬曆十五年》
《美的歷程》
《圍城》
《活著》
《許三觀賣血記》
《牛虻》
《九三年》
《艾凡赫》
《葉甫蓋尼*奧涅金》
《瓦爾登湖》等!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馬
《教父》 作者:馬里奧·普佐
《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白鹿原》 作者:陳忠實
《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達萊
《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圍城》 作者:錢鍾書
《湯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根》 作者:亞歷克·黑爾
《生命從明天開始》 作者:心曼 春曼
《活著》 作者: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
《牛虻》 作者:伏尼契
《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拿破崙全傳》 作者:劉樂土
《曹禺劇本選》 作者:曹禺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銅城除過河南人之外,從北方黃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區貧困縣漫流來的鄉民也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有了煤炭業,這里就成了中國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來無數尋找生活出路的人。在這個口音五花八門的「聯合國」里,由於河南人最多,因此公眾交際語言一般都用河南話。在銅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幾句河南腔,哼幾句嗯嗯啊啊的豫劇。 這城市四周全是山樑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農業人口遠比不上黃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說和擁擠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為事農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這些山山峁峁竟然長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還有一些樹木梢林,顯得比黃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風光。每當入秋之時,有些山上紅葉如火,花團錦簇般奪人眼目…… 山樑土峁間,由於地層深處挖掘過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時有下陷,令人觸目驚心的大裂縫往往撕破了幾架山樑,甚至大冒頂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圍里氏三級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華里處就是黃河,它帶著成千上萬噸泥沙沉重地喘息著淌向東方…… 城市在這條狹長的山溝里只能擺下一條主街。那商店鋪面,樓房街舍,就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街道,沿著鐵路兩側,沿著那條平時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密集如蜂房蟻巢,由南到北鋪排了足有十華里長。 火車站位於城市中心。一幢長方形的候車室塗成黃色,在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裡顯得富麗堂皇。除過南郊軍民兩用的飛機場,火車站不大的廣場也許是市內最為開闊的地方了。 火車從這里向南,穿越綠色的中部平原,五六個小時就可以抵達省城。而向西,向東,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鄰近幾個省份。這個火車站每天上下午分別和省城對開兩趟快慢客車,其餘就全都是運煤車了。 從隴海鐵路岔出來的這條支線,它的最後一節鐵軌並沒有在這個車站終止。這鋼鐵階梯又在這里岔出兩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東西兩面二十多個礦區。 外地人提起銅城,都知道這是個出煤的地方,因此想像這城市大概到處都堆滿了煤。其實,銅城邊上只有一兩個產量很小的煤礦,其餘的大礦都在東西兩面那些山溝里。 當你沿著鐵路支線拐進這些山溝,便會知道那裡有著多麼龐大的世界。這些相距只有十來里路的煤礦,每個礦區都有上萬名工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幾乎都超過了一個山區縣城的規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聳的井架,隆隆的機聲,喧囂的聲浪,簡直使人難以置信這些小小的山溝山灣,怎麼能承載了如此大的負荷?
2.《穆斯林的葬禮》 作者:霍達
一個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展現了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垂涎。作品清新流暢、質朴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後盪氣回腸,留下深沉的思索。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一本風靡全亞洲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曾高居日本文學史上的「超級暢銷書」。
這當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樹的代表作。許多人認識這位日本人就是從這本書開始。全書以回憶為線索,表達了青少年面對青春期的孤獨困惑以及面對成長的無奈、無聊。村上通過年輕人在社會壓力下無法擺脫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強調了他在以後書中不斷反復強調的主題:生命的悲哀與無力感。
這是一部傷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小說主人公渡邊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里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於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我本人認為,內容錯綜復雜,不仔細看,容易弄不明白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馬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法老號大副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獄友法里亞神甫向他傳授了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本書充滿浪漫的傳奇色彩,章章奇特新穎,引人入勝。
故事性很強, 很耐讀!
5.《教父》 作者:馬里奧·普佐
這是是1969年美國出版的長篇小說,是美國出版史上的頭號暢銷書,曾連續70周排名暢銷榜,37年銷量達2000萬冊。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電影,發行世界各國,受到普遍歡迎,據小說改編的三部電影有兩部獲奧斯卡獎。《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種根植於美國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悅因素,使讀者近距離觀察到一個令人震顫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階層,獻給讀者一場凶險生活方式的饗宴。 黑幫故事的經典~!
6《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
風靡全球、超級暢銷的哲學奇書
全世界最易讀懂的哲學書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
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1994年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與"最優秀作品獎"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干二凈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7.《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8.《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該年前後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萬曆十五年》由黃仁宇先生於1976年在美國所著,在國內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眾的注意。其實這一年大明王朝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不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這一年發生的許多瑣細小事,卻如青萍之末成為帝國走向崩潰的前兆。
元輔張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將戚繼光也在年底歿了,時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了:始建宮室,布教令於部中,禁暴亂,戢盜竊,立法制……然而朝廷卻未予注意;西班牙無敵艦隊即將出征英吉利,揭開世界歷史新的一頁……
9.《美的歷程》 作者:李澤厚
《美的歷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的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前人之所未發,此書於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理印達幾十萬冊。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譯本問世。這篇文章真的很好。
10.《圍城》 作者:錢鍾書
《圍城》是中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作者錢鍾書1910—,江蘇無錫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留學英、法,是位學貫中西而富才情的學者。《圍城》動筆於1944年,完稿於1946年,其時,作者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蠻橫,「兩年裡憂世傷生」《圍城·序》,同時又堅韌地「錙銖積累地」把自己對人生、對學術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端,先後完成了小說《圍城》和學術著作《談藝錄》。
就憑這部唯一的長篇小說,錢鍾書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小說大師級人物。本書自四十年代末出版以來,有多少人為它哭,為它笑,為它深深長嘆,為它久久思索。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沖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述說著一群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錢鍾書的深入骨髓的洞見,通達超脫的生存智慧足以讓讀者品評再三。。
11.《活著》 作者:余華
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 在我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自來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分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那句老話: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而活著。
12.《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法國《讀書》雜志在評論《許三觀賣血記》時說道: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說,是朴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余華目前正在創作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時間跨度很大的愛情故事,從文學風格上說,這將是一部與《許三觀賣血記》迥然不同的作品,這部小說將於明年初完成. 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尤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盡頭. 在這里,作者有時候會無所事事.因為他從一開始就發現虛構的人物同樣有自己的聲音,他認為應該尊重這些聲音,讓它們自己去風中尋找答案.於是,作者不再是一位敘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聽者,一位耐心,仔細,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聽者.他努力這樣去做,在敘述的時候,他試圖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覺得自己應該是一位讀者.事實也是如此,當這本書完成之後,他發現自己知道的並不比別人多. 書中的人物經常自己開口說話,有時候會讓作者嚇一跳,當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話在虛構的嘴裡脫口而出時,作者會突然自卑起來,心裡暗想:"我可說不出這樣的話."然而,當他成為一位真正的讀者,當他閱讀別人的作品時,他又時常暗自得意:"我也說過這樣的話." 這似乎就是文學的樂趣,我們需要它的影響,來糾正我們的思想和態度.有趣的是,當眾多偉大的作品影響著一位作者時,他會發現自己虛構的人物也正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著他. 這本書其實是一首很長的民歌,它的節奏是回憶的速度,旋律溫和地跳躍著,休止符被韻腳隱藏了起來.作者在這里虛構的只是兩個人的歷史,而試圖喚起的是更多人的記憶. 馬提亞爾說:"回憶過去的生活,無異於再活一次."寫作和閱讀其實都是在敲響回憶之門,或者說都是為了再活一次.
13.《牛虻》 作者:伏尼契
牛虻: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個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願被命運折磨的人。他深愛過兩個人——父親蒙坦里尼和高潔的女人瓊瑪,但後來的他一生都沒有再給機會讓他們來愛他。他的內
既是慷慨動人的革命書籍,又是高雅純正的文學名著,本書充滿深刻描寫人情人性的藝術感染力。在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土地最寬的前蘇聯,《牛虻》擁有著無數的、幾代人的崇拜者。 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會的叛逆。年輕時經歷過幾番刻骨銘心的感情苦難。他曾因無知而鑄成大錯。他最熱愛的姑娘,給予他慘痛的心靈傷害;他尊敬的生父,卻是兇殘的政敵!然而他義無反顧地追真理,拋棄了愛情與生命――為義大利的獨立與自由。牛虻,成為青年人心中「堅強」的化身! 小說圍繞牛虻,戀人瓊瑪以及性格復雜的蒙泰尼里主教展開,線條簡明而又寫得波瀾起伏、驚心動魄,顯示了作者激越的感情世界和濃厚的藝術功力。
14.《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說」,是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畢生的唯一力作。棄兒希刺克厲夫被「呼嘯山莊」的主人恩蕭收養,恩蕭的女兒凱瑟琳與他從小友愛,產生了熾烈的愛情。而莊主的兒子辛德雷卻仇恨他,老恩蕭死後,把他降為奴僕,百般凌辱。凱瑟琳為了得到「畫眉山莊」主人林頓的財產資助希刺克厲夫而嫁給了林頓。希刺克厲夫得知後憤然出走。幾年後,希刺克厲夫致富歸來,使辛德雷傾家盪產,並誘騙林頓之妹與他成婚,恣意虐待。凱瑟琳終因不能同希刺克厲夫結合而凄然病逝。
15.《塵埃落定》 作者:阿來
《塵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該小說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壩地區,當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統治著,麥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塵埃落定》講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這當然是一個很民族化的題材。因為作家的族別,他的生活經歷,這個看似獨特的題材的選擇其實是一種必然,但小說並不囿不於民族題材,小說中涉及到的權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殺、愛情等話題都具有現代意義。這使《塵埃落定》在題材上不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義。《塵埃落定》寫的是歷史,但歷史也是一種現實,而這種現實得到更為充分的表達,它的面貌會更加文闊,更加深遠。同一種空間,也就是具有演繹多種故事的可能。關於這段歷史,阿來說「史是寫出了它的一種狀態,或者說是我對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16.《拿破崙全傳》 作者:劉樂土
1804年,在一個盛大無比的典禮中,拿破崙?波拿巴為自己加冕,成為法國的皇帝。他的法語帶著濃厚的科西嘉口音,看起來好像不大適宜做法國的領導人。可是他卻幾乎征服了整個世界。 他是一個軍事天才,鐵蹄踏遍了整個歐洲大陸和埃及……1815年,英國和普魯士聯軍在滑鐵盧戰役里使他一敗塗地。拿破崙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一個英國的小島上,6年之後與世長辭。 拿破崙還是一位既愛江山,也愛美人的大丈夫。其一生風流情債無數……他獵取美女芳心的招法,與他天才的軍事才幹一樣出類拔萃…… 本書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公正、最生動、最細膩展示拿破崙軍旅生涯和情感世界的著作!
17.《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達萊
喬戈的哥哥被仇家殺死,從那一刻起,喬戈的生活便離他而去。根據統治阿爾巴尼亞北部高原地區的卡努法典:如果一個人被殺死,他的家人必須為他報仇。喬戈無法擺脫宿命,三月十七日,他成功地射殺了那個兇手。在被死者家屬追殺之前,他被允許了三十天的休戰協定,於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兩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白色」的,安全的;之後便是「黑色」白,亡命的。
與喬戈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是一對新婚夫婦。他們來自都市,對高原文化充滿嚮往。新娘迪安娜對被死亡威脅著的喬戈一見鍾情,與此同時,喬戈也想在四月轉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
當人一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就陷入一場追殺或者殺人的宿命中,生命只能如破碎的四月般短暫和倉煌。《破碎的四月》以簡潔、詩一般的筆調講述了一個人一個月的故事,卻反映了一個民族幾百年的固擾和悲劇性。
I.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悟,200字即可
你好!很高興為你答疑解惑。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昨天讀了一天《許三觀賣血記》,沒有讀完,今天早上剛讀完。本想昨晚熬夜就把它讀完了,還是熬不過眼睛的酸澀。
讀余華寫的書總是有種忐忑的心情,總是害怕在下一個情景他會讓某個人死去。當讀到這本書的最後,我糾結的心才一下子鬆了下來,是為這種結局而高興,卻又高興不起來,因為主人公所經歷的那些苦難也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在這個許三觀身上我看到了一種責任,他從來不推卸,他要用賣血換來的錢來肩負起這種責任。他為和他上過床的鄰居賣過血,他為老婆賣過血,他為全家的糊口賣過血,他為不是自己的親兒子賣過血,他為這個非親生的兒子隔三天又賣一次血,隔了五天又賣一次血,以至休克差點死去。他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捍衛對兒子的父愛!當他最後想為自己賣一次血的時候,醫院嫌他太老,已不再喜歡要他的血。
他只想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酒要溫一溫的。這是他吃到的最奢侈也最幸福最快樂的一頓飯。隨著時間的走過,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完成了自己承受的責任,他是幸福的,這幸福里有太多的苦,可他還是幸福的,因為這幸福里有太多太多的苦。
任何苦難都不會把幸福打到,幸福會因苦難的存在而更加光彩照人!做個堅強的人,做個有責任的人,於人,於己,於社會!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望採納,謝謝!
J. 讀完《許三觀賣血記》的第一章後的讀後感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3000字
用了兩個下午,讀完了《許三觀賣血記》,沒有流淚,只覺得有幾次心口沉沉的,像堵了塊石頭,就像許三觀所說:「想來想去,只得去賣血了」。
余華的文字,自然而不求精緻,乍看上去不像是文學,可是遠觀,卻是種樸素的壯觀,有埋在塵土裡,灌在江河中的愛和無奈和辛酸,這是他1995年的作品,序中說,這本書表達了作家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尤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盡頭。恰恰,在這繩子的拉扯中,竟也拉出了一個民族的記憶碎片,那段深刻歷史,那些人。
小說從許三觀20歲左右開始一直寫到他的兒子們差不多30歲亦即許三觀本人50多歲快60歲為止,前後大概一共40年。
1958年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大煉鋼鐵。第十八章,慣用「許三觀對許玉蘭說」這一句式,把這一歷史概括的淋漓盡致。許三觀對許玉蘭說:「我爺爺,我四叔彵們村裡的田地都被收回去了,從今往後誰也沒有自己的田地了,田地都歸國家了……我們絲廠也煉上鋼鐵了,我現在不是絲廠的送繭工許三觀,我現在是絲廠的煉鋼工許三觀,他們都叫我許煉鋼……」 許三觀對許玉蘭說:「我今天到街上去走了走,看到很多戴紅袖章的人挨家挨戶地進進出出,把鍋收了,把碗收了,把米收了,把油鹽醬醋都收了去,說是從今往後誰家都不可以自己做飯了,要吃飯要去大食堂……」許三觀對許玉蘭說:「前天我帶你們去絲廠大食堂吃了飯,昨天我帶你們去天寧寺大食堂吃了飯,今天我帶你們去戲院大食堂吃了飯。明天我帶你們去市政府的大食堂吃飯,那裡的飯菜是全城最好吃的,我是聽方鐵匠說的,彵說那裡的大師傅全是勝利飯店過去的廚師,勝利飯店的廚師做出來的菜,肯定是全城最好的,你知道他們最拿手的菜是什麼?就是爆炒肝……」這樣一連串的排比和鋪陳,把曾經的傷痛用詼諧和荒誕一一化解,那麼輕松簡單,甚至給我們一種錯覺,許三觀嘮嘮叨叨道出的是幸福。
而接下來一兩年的天災人禍導致了全國性飢荒。一家人每日喝越來越稀的粥,餓得沒力氣就長時間躺在床上以減少體力消耗。許三觀生日那天,他們喝到放了糖的玉米糊,孩子們卻吃不出甜味,許三觀說「這苦日子什麼時候才能完?小崽子們苦得忘記什麼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來這就是糖。」 這樣一句感慨舉重若輕地道出了極度飢餓年代的人們,物質生活匱乏到忘記了甜的滋味。那天,許三觀給一樂,二樂,三樂「做」了紅燒肉,給許玉蘭「做」了清燉鯽魚,給自己「做」了炒豬肝。那天,對於這一家來說,像是一場夢,一場渴望的夢,而對於讀者來說,又恰恰有種莫名的沖動,像回到了那個時代,變成了許家的一員,在這種故事的高潮中開始忘了自己,不管他在批判些什麼,從許家的生活中走來,從許三觀的話語中出來,一切那麼真實。
文化大革命。城市青年去農村上山下鄉。 「工廠停工了、商店關門了、學校不上課、許玉蘭也用不著去炸油條了。有人被吊在了樹上、有人被關進了牛棚、有人被活活打死。毛主席一說話,就有人把他的話編成了歌,就有人把他的話刷到了牆上、刷到了地上、刷到了汽車上和輪船上、床單上和枕巾上、杯子上和鍋上,連廁所的牆上和痰盂上都有。那個時候,偉大的領袖偉大的導師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一共有三十個字,這些都要一口氣念下來,中間不能換氣。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因為文化大革命來了。」這樣的一番闡釋從許三觀口中說出來,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層次,許三觀的邏輯和認識水平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但他是身處其中的人物。許三觀是真的,那個被批判成妓女的徐玉蘭也是真的。我們就不知不覺覺得,那就是一場災難,人類的災難,確確實實的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