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回歸的影片評價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題記
電影《回歸 Возвращение》 是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處女作、金獅獎。2003年讀大學的時候我就聽說過,一直想看,只是各種原因一直法看到。而看到此片時,時間離上映已經過去了8年,但給我感覺就是這片子似乎還是在昨天剛上映的新片,有點感嘆歲月的流逝如此之快。
故事極為簡單,講敘父親帶著兩個兒子去俄羅斯北部的小島度假,一路上他們遇到各種困難,父親皆能順利解決,然而父子間的距離卻始終沒有拉近。他對待兒子們格外嚴厲,大兒子安德列對此小心應付,小兒子伊萬卻桀驁不馴。然而就在父子情感的隔閡中,父親突然死亡,給這次旅行帶來了無盡的悲傷,在這巨大情感之後,兒子們也開始漸漸明白父親,孩子們也在這痛苦之中的開始成長。至始至終,都是一部沉靜的悲劇故事,我們看到的了一種憂傷的美。
看完此片,讓我完全沒想到的這部片子居然是導演的處女作,這凜冽凝重的色調,細膩的情節,完美的畫面構圖,極其豐富的鏡頭語言,很唯美的攝影,倒像極了一名經驗豐富的攝影師的作品展。不從思想藝術性的高度來說,就單從美術攝影的方面,我都要給此片評上5星。如果不加上故事情節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領略俄羅斯西伯利亞風光的紀錄片。
人們都說《回歸》是一部政治的隱喻,父親與兒子分開的時間恰好是12年的時間,正好和蘇聯解體的時間一樣長,我相信這不是簡單的巧合,想必是導演特意為之。沒有父親的孩子在這12年裡早已失去了方向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停滯,整個國家缺乏活力,就像茫茫雪海中迷途的北極熊,何去何從無人知曉,導演正是藉助電影對12年來俄羅斯民族和歷史進行反思。告訴人們俄羅斯民族正在努力找尋自己的精神回歸之路。作為一個大國,俄羅斯地跨歐亞大陸,他們既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歐洲人,也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亞洲人,而使俄羅斯民族具有了雙重性格,就如同影片中的兩個孩子一樣,一個逆來順受,一個桀驁不馴。而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的孩子與一個威權的父親的情感沖突。突出反映了俄羅斯民族對於蘇聯解體後的孤獨和絕望。正是這種孤獨和絕望,迫使他們尋找著自己最後的歸屬。渴望整個民族精神的再次回歸。
影片在故事敘述有著極其巧妙的處理手法,比如說,影片從開頭到後面,一直很順暢,沉鬱而又平淡,有的觀眾很可能就在這種緩慢的節奏中,進入夢鄉。直到父親的墜落突然死亡,讓故事嘎然而止,這種看片的感受就像坐著被牽引的火車,突然之間來了個急剎車,讓人無法在短時間內調整身體,直接跌倒在地。瞬間中斷的反差,造成強烈的情感沖擊,以至於在心中留下不能忘卻的傷痛感。讓我不得不贊嘆導演高明純熟的電影表現手法。
如果說這部電影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結尾的片段,連串的一組黑白照片,是大兒子在出行一路拍攝的照片,每張照片就像幻燈片樣,在屏幕上匆匆掠過,記錄著路上看過的風景,以及每個人的表情,記錄著路上的點點滴滴,有漠然的神情,有開心的笑容,有淡淡的哀傷.....但是一直沒有出現父親的形象,直到最後一張照片,出現了年輕的父親抱著孩子,也許這就是影片最後給我們的想像空間,告訴我們本片的主旨——父親的回歸,一種精神象徵似曾相識的歸來。 看片無數,娛樂至上,可是總有一些電影讓你揮之不去,藏留心底。
2003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俄羅斯影片《回歸》,就是一部被眾多電影評論一致稱贊的經典影片。
當這部影片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時,看著電影海報里透露出的詩意的畫面,灰藍的色調,冷凝的氣氛,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沒想到很快就在中央六台電影頻道看到這部電影。在一個很深的夜晚,眼睛幾乎沒眨一下看完了影片,那一夜我失眠了。
過了很久,我終於買到了這部電影的DVD碟片,像寶貝一樣捧回家,迫不及待的看了又看。我很想介紹給朋友看,但我還是把它當寶貝一樣珍藏起來。
影片表面所敘述的情節並不晦澀難懂,說的是一個離家十年的父親突然回到家裡,第二天就帶著兩個還不懂得父親概念的兒子出去旅行,一路上他使用了威嚴和震懾的手段,施與孩子特殊的父愛,結果大兒子因懼怕而聽話,小兒子因對抗而一步步使父子關系走到絕路。在一個孤島的高高塔樓上,小兒子威脅父親要跳下尋死,父親救子心切,在快爬到塔樓頂的時候不慎墜下身亡,當孩子們意識到已永遠的失去了父親時,終於悲絕的喊出第一聲「爸爸」。
影片描述父子失散多年後再度相逢所產生的親子沖突和情緒波動,情節真摯而感人。低沉喑啞的背景音樂,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深沉復雜的人物性格,矛盾重重的電影主題都具備了引人入勝的元素。影片的攝影使用的是很深的藍灰色基調,幾乎沒有別的色彩。自始至終讓人陰郁壓抑,而俄羅斯北方清冷荒漠的景色雖然美的攝人魂魄,但依然難掩其孤獨與冷酷的悲劇氣氛。
「電影中的經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這是《洛杉磯時報》對該片的評語,並被很多媒體轉述。
而〈〈回歸》獲獎後,影片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認為自己的詮釋會影響觀眾對該片的觀感以及當中的啟發,所以拒絕回答相關問題。做為一個觀眾對該片的理解都取決於自身的閱歷,生活的經歷和思維的方式。
「作品即充滿吊詭和寓意,給予觀眾接近兩小時的情感波動,以及一個令人錯愕的高潮。」——《綜藝》。
「一部讓人驚嘆的心理驚悚片。戲中令人不安的影像,觀賞後仍會在腦中揮之不去。頂級作品。」——《娛樂周刊》。
這兩條評論讓我們知道影片還具詭異,懸念,驚悚的成份,僅從表相看也非常的吸引人,「電影要好看」這是好電影不能饒過去的一節,更何況影片具有各種深層的探索和寓意,使之成為無可置疑的經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有兩段拍得很美的奔跑鏡頭,一次奔跑讓他們發現爸爸,另一次卻是失去。
這也是一部很美的俄羅斯的風光片,亞寒帶地區茂密的針葉森林、靜靜的湖泊,在導演的處理下,成一種灰藍色調,散發著冷靜幽邃的氣質。
更具有悲劇意味的是,《回歸》片中大兒子的扮演者弗拉迪米爾·加林,在聖彼得堡一個湖遊玩,在友人面前表演跳水時發生意外,不幸溺水身亡,這個地點,就正位於拍攝《回歸》時高台跳水的湖泊附近,更為本片增加了現實版的悲劇色彩。因而劇組當年獲得二十多個大小影展獎項時,導演和主創人員領獎時都難得露出一絲笑容。
影片「回歸」的寓意到底是父親的回歸,情感的回歸,還是前蘇聯的回歸都不重要。最珍貴的是讓世人再一次無可爭議的,欣賞領略那遠離很久的經典,是俄羅斯電影經典的回歸……
Ⅱ 俄羅斯電影《回歸》講述了什麼
劇情簡介
伊萬和安德烈與母親在俄羅斯北部一個小鎮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天,離家十多年的父親突然歸來,打破了兩兄弟的和諧生活。他們既對這個陌生的父親充滿懷疑和好奇,又對當年他突然拋開母親而耿耿於懷。
第二天,父親帶著他們去到一個地方找尋一些東西。在路上,小伊萬開始表現出對父親的不滿,認為他們沒有父親的生活也過得很愉快。他們來到一個大湖,父親帶領兩個孩子做了一艘小船,駕船來到一座神秘的小島上。
父親和兩個孩子分開,兩個孩子出去捉魚,父親去找些東西,孩子們回到與父親約會的地方時已經非常晚了,父親大發雷霆,憤怒地責備哥哥安德烈,伊萬哭著爬上一座高高的廢棄的鐵架上。父親怕他發生危險也追了上去,結果父親失足墜亡。
兩個孩子把父親的屍體運回湖岸,就在他們啟動汽車,打算把父親的屍體裝進去時,父親的屍體連同那條小船慢慢地沉下湖心。
1、安德 - 弗拉迪米爾·加林
2、伊凡 - 伊萬·杜布朗拉沃夫
3、父親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4、母親 - 娜塔莉亞·維杜維娜
創作
在劇本的最初版本中,電影的動作原樣是對遙遠過去的記憶-根據劇情,大約40歲的兩個兄弟阿奇爾(Archil)和大衛(David)坐在房子的陽台上在紐約,回想起他們童年時的故事。
據導演說,這張照片是在聖彼得堡附近的拉多加湖上拍攝的。「位於拉多加湖和芬蘭灣之間的所有領土都是我們的領土。一個月我們爬上,跑遍了所有的海岸,都至少好奇,好玩的地方,選擇點進行拍攝-澤列諾戈爾斯克,維堡,普里奧焦爾斯克,Sosnovo「。
2004年,發行了攝影師弗拉基米爾·米舒科夫(Vladimir Mishukov)的相冊,該相冊被稱為《歸來》。
Ⅲ 關於一部俄羅斯電影《回歸》即《爸不得愛你》的疑惑
是子彈,劇情前面交易的是槍支。
Ⅳ 《相遇》《歸回》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相遇,百廢待興的祖國,卻又遭遇科技封鎖。1964年10月16日,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而這段相遇的電影,講的就是高遠(張譯飾)背後和一位女孩的相見不能相認的虐心故事。更介紹了,我國科學家在科學進步的同時,背後不為人可知的故事。
許多的國防人員,都遵守保密條令,許多在一起共事了許久的科研人員,甚至也都不知道對方的名字。
而帶著口罩的高遠,在公交車上相遇戀人,眼底流露的都是深情,可是奈何生命無多及保密要求,而選擇隱藏。這部相遇是以任素汐飾演的女生開頭訴說的往事,由她訴說,更加有帶入性和觀賞性。
這段兩人在洶涌的人潮中被沖散,高遠摘下口罩,對著任素汐微笑,但是這一笑卻也稱了永遠。張譯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無聲勝有聲」境界!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距離財富自由,我們只差留言區一個機遇!!
Ⅳ 有沒有俄國的《回歸》電影
有.是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回歸>.一部十分優秀的影片,曾經在威尼斯榮膺兩項"金獅"獎.
俄羅斯電影40年後再獲殊榮
《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的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自40年前塔科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在威尼斯捧走金獅之後,俄羅斯影片一直與金獅無緣。
該片演員的表演極其到位,弟弟伊萬的扮演者、十四歲的杜布朗雷諾夫的表演成熟洗煉、富有爆發力。但不幸的是,片中哥哥的扮演者蓋林·弗拉基米爾在影片完成後的一個月不幸溺斃。當時弗拉基米爾在一群朋友的慫恿下,從《回歸》片場湖邊一座塔樓的頂部縱身跳入湖水。讓人唏噓不已的是,電影中也有跳湖自殺情節。這一消息使這部影片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重。該片導演安德列·澤亞根索夫的第一部片首次參加國際大型影展就有這么好的成績,讓各國電影界人士都對這位年輕的導演刮目相看。
Ⅵ 蘇聯解體觀後感。簡短一點。600字左右就可以了。急用。各位。謝啦
我在觀看了《蘇聯亡黨亡國20年祭:俄羅斯人在訴說》紀錄片。該片運用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傾聽並記錄了20年前那場劇變的親歷者、當事人和普通民眾對那場劇變及其後果的訴說,全景式地展現了蘇共亡黨及蘇聯解體的全過程,親歷者、當事人和普通民眾他們以各自的經歷講述20年前那場「世紀大悲劇」的前因後果、台前和幕後,並通過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論思考,揭示了蘇共執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迅速垮台的深刻歷史教訓。
看了該片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震撼,使我對蘇聯解體和蘇共滅亡的內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時隔20年,再回頭看蘇聯的榮辱興衰,我內心深有感觸,它讓我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警示教育,它提醒著我們每個共產黨人,要時刻以史為鑒,永葆黨的純潔性,要永遠牢記黨的宗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不斷增強黨的意識、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要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履行職責、開拓創新、永不叛黨!
我認為致使蘇聯亡黨亡國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高度集權的黨建模式是蘇共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縱觀蘇共幾任最高領導人,莫不是權力過於集中,一人獨大,又缺乏體制監督,孰不知這種現象如放在一些屑小小人手裡就是災難。戈爾巴喬夫時期更是大搞特權,排除異己,為所欲為,最後逐漸形成了脫離、背離和最終背叛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特權階層和像戈爾巴喬夫等人這樣的代表人物。
二、意識形態崩潰。
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等幾個野心家喪失了對共產主義的信念,主張放棄馬列主義的指導地位,全盤照搬西方的理論和制度模式,「背叛了黨和人民」,全面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徹底背叛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終導致蘇共74年執政地位的喪失,使國內經濟嚴重下滑,政治動盪不已,意識形態領域混亂不
1/2
堪,精神消極頹廢,社會矛盾疊出,人民群眾遭殃。
三、實行政治多黨制和指導思想多元化。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為了向國內外塑造所謂「公開」、「民主」的親民形象,一是推行無休止的「公開性」,致使蘇共高層內部矛盾公開化,加劇了蘇共內部的分歧;二是推行所謂的「民主」,致使指導思想多元化,各種非法組織、黨派林立,活動猖獗,且聽之任之,導致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只能是內憂外疾,導致亡黨亡國。
四、改革措施不力,發展方向不清,經濟私有化,通貨膨脹。
雖然推行了所謂的「經濟改革」,但缺乏正確的方向和有力的舉措,沒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致使廣大人民群眾對蘇共的執政能力產生懷疑是蘇共敗亡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通過觀看和認識蘇聯亡黨亡國這一重大事件,對我們來說,具有較強的警示教育作用,我們必須引以為戒。片中所作的深刻剖析與揭示,有助於領導幹部居安思危,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有助於進一步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於我們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建設,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大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必須謹記蘇共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政治立場堅定,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更加自覺地學習貫徹黨章,更加自覺地加強黨的廉政建設,更加自覺地關心群眾、服務群眾,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使我黨永葆純潔性!使我黨永葆先進性!讓我們警鍾長鳴!
Ⅶ 蘇聯電影簡介,錦品下載,及〈守夜人〉〈回歸〉
《守夜人》(Night Watch)[DVDRip]
http://lib.verycd.com/2004/08/14/0000017013.html
IMDB得分:6.6/10 (260 votes)
守夜人 Night Watch (2004)
導 演: 提莫·貝克曼貝托夫 Timur Bekmambetov
主 演: Konstantin Khabensky .... Anton Gorodetsky
Vladimir Menshov .... Geser
Viktor Verzhbitsky .... Zavulon
Maria Poroshina .... Svetlana
Galina Tyunina .... Sorceress Olga
Zhanna Friske .... Alisa Donnikova
Aleksei Chadov .... Kostya, young vampire
Aleksei Maklakov .... Semyon
Aleksandr Samojlenko .... Transformer-Mage Ilia
Yuri Kutsenko .... Ignat (as Gosha Kutsenko)
Mariya Mironova .... Egor's mother
Ilia Lagoutenko .... Andrei the vampire
Anna Slusareva .... Transformer-Mage Lena
Rimma Markova .... Darya, witch
Valeri Zolotukhin .... Kostya's father
地 區: 俄羅斯
對 白: 俄語
顏 色: 彩色
聲 音: Dolby Digital
時 長: 116 分鍾
類 型: 動作 神話 科幻 驚悚 恐怖 神秘
【內容簡介】
《守夜人》的時代背景設在今日的莫斯科,那裡存在著一個叫「他者」(Others)的組織,組織內包括光明與黑暗兩個派系。他們由擁有超自然力量的魔法師、術士、巫師和吸血鬼組成,兩派之間通過古老的協議維持著力量的平衡,直到有一天,一個擁有無限潛能的小男孩出現,兩方為爭奪這個打破制衡的力量展開人魔大戰,世界開始崩潰……
影片融合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技效果,血腥異常,據稱視覺風格類似《搏擊俱樂部》、《七宗罪》和《終結者2》。
這部電影根據俄羅斯作家塞爾蓋·魯嘉南柯(Sergei Lukyanenko)的暢銷科幻小說三部曲改編,演員陣容融合了前蘇聯時期的著名演員和活躍在當今演藝界的電視明星,除了音響部門之外,全部後期製作和特技班底都由俄羅斯人組成。
在每張票價200盧布(相當於7美元)的前提下,這部效仿《指環王》系列的奇幻大片在本土上映11天以來已經拿到了850萬美元的票房,輕易擊敗比它上映多一個禮拜的《蜘蛛俠2》(550萬美元票房),只比當年同一時段的《指環王:王者歸來》少50萬美元票房。
目前,影片已經迅速贏得了一大批cult追隨者,他們把《守夜人》與《黑客帝國》、《星球大戰》甚至《指環王》相提並論,連一貫傾向藝術片的俄羅斯影評人也對它贊不絕口,稱其「充滿才智,非常血腥、優美而且昂貴」。
Ⅷ 大國崛起之蘇聯的觀後感~~~~急啊~~~~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蘇聯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後誕生。沙俄在十月革命中遭受到了農民的起義,轉變成了社會主義的蘇聯。當時的蘇聯是一個不被別國認同的一個領土大,力量小的國家。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初期,國家讓農民無償地供給糧食,所以 農民非常不滿。在探索從未有人實踐過的社會主義道路時,列寧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及時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調整為新經濟政策,把自由市場經濟開放後,在「社會主義」上面,再加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蘇聯的國家經濟完全搞上去了。這個國家也漸漸得到了部分國家的認同。
列寧去世後,在面臨封鎖和戰爭威脅的國際環境下,斯大林決定加快工業化進程,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隨著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一躍成為工業強國,令當時正處於經濟危機中的歐美各國驚嘆不已。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首先在蘇聯這塊富饒的國土上建立了汽車工廠,並向市場投放了大量的「T型車」。在一戰後不久,這種車的產量就上了萬。工業化成就的光芒掩蓋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在蘇聯的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事業, 而很快到來的二戰檢驗了這一工業化成果。
二戰期間,蘇聯一開始就因德國的襲擊而損失了幾萬的兵力。但蘇聯的工業發展是不可小看的,蘇聯每天製造的武器、飛機、坦克,都比德軍的日產量多一倍!蘇聯在這些壓倒性的因素上,德軍不得不投降,蘇聯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也贏得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地位。二戰成就了蘇聯,讓這個國土面積為世界之最的國家登上了世界強國的寶座。
作為一次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蘇聯為全人類提供了前無古人的經驗和思考。今天,俄羅斯人正在為民族復興而努力,這個民族的未來值得期待。
Ⅸ 有誰看懂了俄羅斯電影<<回歸>>
父愛與人性的回歸 ——賞析俄羅斯影片《回歸》
近幾年表現父愛題材的影片好象比較多,最近的有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稍遠的有在今年五月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摘得「金棕櫚」獎的比利時導演讓·皮埃爾·達爾代納和呂克·達爾代納兄弟執導的影片《孩子》。俄羅斯電影《小偷》、日本電影《鄉村寫真館》和義大利電影《現在和永遠》,也是同類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觀眾也常常跟著影片中的父親或者孩子一同流下感動或者感悟的淚水。但是有一部也是表現父親與兒子題材的影片,直到影片結束,觀眾可能並不會跟著流淚,但是心靈卻遭到撞擊,特別是故事情節讓筆者感到人生中有相似的經歷,就更加為影片的真實與力度而感到震撼。
這就是攝制於2003年的一部俄羅斯「老」電影《回歸》,本片獲2003年第六十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系俄羅斯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整部影片好象就是在灰暗色彩中完成的,個人猜想不知導演是否有著這樣灰暗而無奈的童年經歷。
兄弟倆一直與母親、外婆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們發現失蹤十二年的爸爸--一個只在一張褪色照片中出現過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但影片開始埋下一個伏筆,弟弟伊萬比較膽小或者是有恐高症。哥哥安德烈對突然來到的爸爸充滿期待甚至有著討好父親的意圖,只讓弟弟非常看不慣。也許哥哥作為十二年來家中唯一的長男,非常渴求一雙更為強大的肩膀來支撐一個虛幻卻必須存在的角色,而十四五歲的他還不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導演的一點意圖,是說父愛但也有關於男孩到男人心智成長的敘述。果然在隨後一周的旅行中,父親充當了引導者的角色。但是由於十二年的缺失,父親非常渴望孩子能夠一日成人,而且以這么多年來自己的神秘經歷(片中沒有清晰介紹,父親這么多年干什麼去了)告訴孩子,世界是需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的,任何時候。而弟弟一直在抵制父親,幾乎所有的事情跟父親對著干,甚至產生父親會殺了他們的想法,而哥哥雖然沒有這樣的想法,也與父親的關系惡化,因為心急的父親對言聽計從的哥哥採取了毆打的方式,當流著鼻血的哥哥在雨中發動那唯一紅色調的汽車,沖剛打了他的父親天真地笑的模樣,觀眾不會流淚但會心碎。
從接受服務時張馳有度的人生態度到錢包被搶、汽車陷坑、雨中劃船,最後到引起悲劇結局的守時之爭,這位父親想把十二年的缺失一夜間給他的孩子補回來:就是男人走進社會就必須能夠獨當一面,要想成長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心靈與身體同步甚至早熟的。
而喜歡用肢體語言甚至暴力的父親沒有想到他們的孩子是怎麼想的。他的小兒子即弟弟伊萬在他毆打哥哥安德烈時已經有想殺了爸爸的想法,弟弟伊萬不僅對父愛產生動搖,而且對人性產生了懷疑:這個人是否會在森林夜地里悄悄殺了他們,只對已經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講是不太美好的想法。
影片最後即旅行即將結束的時候,矛盾爆發。有著母親班細膩情感的哥哥架不住弟弟的蠻橫要求,違心忘記對父親的承諾,讓弟弟玩得盡信回來遭到父親更為猛烈的毆打,這時兄弟倆的情感都快崩潰了,准備殺父親的弟弟最後放下刀,哭著跑向森林深處,准備從那個瞭望塔上跳下以生命證明自己不是懦弱的,他無法理解這一切,因為久久不來的父親,怎麼這樣殘酷,就如同他的大喊:如果你像一位父親(其實是他印象中母親)那樣愛我們,我也會很愛你的。
就在他因為絕望而勇敢地准備跳下時,父親爬上來了。攀爬中父親失手跌落下去,哥哥平靜而憂傷地告訴不知何時下來已經沉默的弟弟,爸爸死了。哥哥堅持要把父親帶回家,兄弟倆冒著大雨用父親當初蠻橫的方式教會的手段,離開了那個無人的島嶼。等到兄弟倆走過艱難路程可以順路回家時,父親沉沒到湖中,永遠離他們而去了,弟弟伊萬第一次動情的喊出了:「爸爸」。
影片的最高點就在這里:父親用生命捍衛了人性中對愛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緣之情。不管怎樣,人類不失去真愛,就永遠有希望的未來。這是父愛與人性真諦的雙重心靈回歸,獻給他還沒有完全成長、成熟的孩子面前。如果父親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種人,世界就徹底沒有希望了。這正是導演的高明意圖所在,有評論認為這是俄羅斯社會轉型時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羅斯失去昔日的追憶痕跡。筆者不能苟同這樣的評論,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也是如此告訴觀眾的:請不要把這部影片當成簡單的父子之情的描敘,更不要當成一部政治性的社會題材影片來觀看。那麼《回歸》是否對人性深處一次拷問最後不容質疑真愛回歸?
本片沒有揭開的神秘處還有父親似乎對這個無人島嶼比較熟悉,他在這個島嶼挖了一包沉重的東西,影片結束也沒有告訴觀眾,那裡有什麼東西。他為什麼這樣熟悉這個荒島?父親經常吃魚甚至已經厭煩是否在這個島嶼生活了較長時間?更為神秘的是本片拍完不久,扮演哥哥的演員十五歲的英俊童星弗拉迪米爾·加林在影片開始的跳水湖中溺水而亡,更為本片加深幾分悲劇色彩。
本人能夠深切體會影片中的情節,是因為也遭遇這樣的情節,當自己實在無能為力時,他會幫助你,絕對不會不管你。但是他會教訓你要自強獨立,一切靠自己。給了錢後就是一段毆打,所以今天的我非常獨立,在越來越游刃有餘時,感謝這樣的教誨:男人當自強,沒有退路。即使他什麼也沒有給我,在小的時候喊我寶貝,大了看我成長進步而高興的眼神,我認為也是真摯情感的付出。讓我跟隨《回歸》,學會去發現愛的足跡吧。
「電影中的經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洛杉磯時報》)
Ⅹ 反映蘇聯解體後彷徨的文藝電影
俄羅斯電影《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