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沒有大佬看過《我的1919》,可以給我一份1000字的觀後感么,謝謝啦
看了《我的1919》這部電影之後給了我很大的感觸,我的心靈在不斷地被震撼著。這樣的震撼不僅僅來源於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尊,也來源於對那些懦弱虛偽的國民的憤恨,更來源於對顧維均的人格魅力的欽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征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讓我深刻體會到「弱國無外交」,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只有強大了,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弱國無外交」,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我們必須銘記,並以此時刻提醒自己國家強盛才能立足世界,才能有話語權。國家要強盛這就需要國人共同努力,更需要我們青年一代去建設。這就要求我們這些有學問、有理想、有體魄的現代青年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勤奮地工作,眾人齊心,心領神會,思想統一,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並時刻牢記以國家利益為重,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走向社會最前沿陣地,大膽與為富不仁的現象作斗爭,與貪污腐敗、與弄虛作假、與橫行霸道的行為做斗爭。
中國雖在快速發展,但相對於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我們應以史為鑒,記住弱國無外交!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這句話常響耳畔。須知未雨綢繆,須知居安思危,或許是卧薪嘗膽。
觀賞中國近代史的有關記實片,最強烈的情感總是思不可揭。首先是對列強對中國的蹂躡。中國的近代史無疑是一部血淚史,除了「巴黎和約」的恥辱,我們更有舉不勝舉的例子,歷代史實。中國遭受的磨難會活在當下的我們無不有一股拍案而起的沖動,然後再痛發一副理論表達自己的一腔熱血,情緒因人而異。但總逃避不了那個深刻的教訓:落後就要被挨打。
其次我們也還對一部分國人同胞感到憤恨。在《我的1919》這部影片中我們雖然看不到魯迅先筆下的「懦夫」,但仔細琢磨片中中國代表團的個別人物,其實他們的實質也離「懦夫」不遠。他們是外國人所謂的「沒有剪辮子的中國人」,他們逃避在席上發言,推脫責任,不願意麵對中國遭受的恥辱,甚至對顧維君表示嗤之以鼻這種人也是中國的一大恥辱,他們不能真正站在國人的立場,與祖國榮譽與共。
這里還要提及一個人物是顧維君的這位朋友,即梅的丈夫,他也是很多同學表示不滿的對象,盡管他不是「懦夫」,但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稱
❷ 1921電影觀後感
我觀看了電影《1921》,這是一部講述中國近代史上重要事件的電影。觀後感言難以盡述,情緒激昂,震撼心靈。這部電影以濃厚的歷史氛圍和精美的畫面展示了中國百年來的苦難和奮斗。
首先,電影通過精心搭建的場景和細膩的服裝布置,將觀眾帶回了上個世紀初的中國。我彷彿置身於那個動盪的時代,感受到了傳統文化與西方思想的沖突,民主與專制的較量。導演巧妙地運用了大量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使得整個故事更具有真實感和代表性。
其次,電影展示了那個時期中國人民的困苦和斗爭。電影中充滿了無數的哀悼和痛苦,每個角色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面對著家庭的失散和死亡。尤其是那些參與革命運動的人,他們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為自由和獨立而戰斗的決心和勇氣。
最後,電影通過展示革命者的奮斗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向觀眾展示了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轉折點。我看到了中國人民在困境中的希望和堅持,並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和智慧深感敬佩。盡管道路艱辛曲折,但中國人民終究戰勝了種種困難和阻力,走上了獨立和富強的道路。
總的來說,《1921》是一部讓人思考與反思的電影。它讓我重新認識了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讓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與穩定。同時,它也提醒了我,我們應該珍惜自由和平等的權利,並為之努力奮斗。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娛樂作品,更是一部讓人思考和成長的作品。
❸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電影觀後感
末代皇帝電影觀後感 世界那麼小,小到我們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們彼此遇見。世界那麼大,大得有些地方,我們一輩子也無法到達。我們抬頭仰望天空,時間向後退去,白雲向前飛去。歷史是很玄妙的東西,我們在門內,時間在門外流過,不留任何痕跡。我們一直在向門外張望,希望能看到永恆,結果,什麼都無法預知。我們只是在盲目的行走,無法主宰什麼。
紫禁城那麼小,小到永遠是斑駁的朱紅的牆,輝煌的金鑾殿,藍的天,白雲略天而去。紫禁城那麼大,大得推開一扇門,還有一扇門。這個地方,困住了溥儀一生的美麗,誓言,夢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幾縷清晨的陽光從朱紅窗欞里射進來。兩邊是斑駁退色的羅漢們,張牙舞爪的嚴肅。偉大文明夕照的美麗余暉,在一個三歲孩子的手中點點消失。「你那麼小,你怕我嗎?這里的每個人都怕我。我是至高無上的慈溪太後。我已經在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這里的是皇帝。他已經驅龍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儀,我將封你為萬年皇帝。」而後她死了,在朝暉中,天亮了。溥儀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萬年皇帝,一個牢籠,罩住他地一生。從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滄桑而冷漠的眼光。
萬年皇帝,給了他什麼,只是在他母親死的那天,十三歲的溥儀平靜的說「我母親今天死了吧」。然後他推著自行車走遍皇宮的每一個門,朱紅龐大的門。門外是匆忙的市集,襤褸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門卻在恭敬的侍衛手上怦然關閉。門外有他的母親,他的模糊的短暫童年,有他遙遠而又觸手可及的世界。他絕望,叫著:「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年後了,另一個牢籠關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在世人的唾罵聲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當染上毒癮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總督府的時候,雪地上,溥儀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愛的女人,已經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輩子愛他的人,唯一的,僅有的,所有的。同樣朱紅偉岸的門,應聲合上。「open the door」溥儀喃喃著。
從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滿洲國,再到監獄。溥儀的一生,被歷史牽絆著的,就是這個萬年皇帝。歷史的背後,是我們碌碌的背影。我們堅信著我們在創造著歷史,其實,我們一直在沿著歷史給予我們的軌跡向前走著,無法抵抗。我們總以為我們看清了歷史,其實,我們只是在門內無助得向外張望。身在歷史中,我們無法知曉什麼。溥儀投靠日本人,是因為國民黨背信棄義地掘了滿洲的皇陵,慈溪的屍體被撕成幾塊,脖子上的項鏈做了宋美齡的結婚禮物。而他的決定背後,是日軍哈爾濱的細菌試驗廠。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監獄中的溥儀,看著記錄片,驚愕的緩緩站起。溥儀在滿洲,也是堅決的回絕過日本人的無理要求,他在國會上憤怒的說,滿洲國和日本一樣是平等的,只是沒人聽他,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知道的,永遠只是事實,而不是真相。
❹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急啊。。快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❺ 與近代史有關的電影觀後感
片場的燈已重新開啟,電影《辛亥革命》已經播映結束了,但那滾滾的硝煙,那慷慨激昂的話語,卻仍縈繞在我的心頭。
難忘劇中孫中山先生說的那一句「前線赴死易,喚醒生者難」,語氣中透露出一種怎樣的無奈啊!流血犧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懼,但怕只怕這些也只是徒勞無功而已。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可犧牲卻總要有價值,要達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時的中國早已腐敗不堪,清廷因循守舊,粉飾虛張;人民愚昧盲從,苟且偷生。這樣的國家,是一定要有人來改造了!
戰場上,血流成河,硝煙彌漫,無數人穿梭在槍林彈雨中,他們無怨,亦無悔,他們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人民的清醒,換來國家的富強! 就像宋慶齡所說的那樣,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可它已經沉睡太久了,現在是該醒過來了,是該重頭收拾舊山河了!那種不齒於列邦,被輕於異族,任人宰割的時代終於要結束了!於是,辛亥革命便拉開了序幕。
戰爭的硝煙已然四處蔓延開來,無數的人倒在血泊中,他們倒下了,但在他們身後,又站起來了無數人,又有無數人前仆後繼。他們有的家境殷實,有的新婚燕爾,有的即為人父,但面對肩上的責任,他們毅然拋家棄子,勇於挑起!
但讓他們如此舍小家,顧大家,除了責任,還有信仰!
信仰讓他們捨生忘死,信仰讓他們不顧一切,信仰讓他們無所畏懼,信仰讓他們勇往直前!
這,便是信仰!
國內,革命黨人冒死進軍,而在國外的華僑也並未停止斗爭,他們也同樣愛著自己的國家,也都有著一顆愛國之心,因此他們也在進行著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爭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孫中山先生也曾經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對海外華僑的無限感激之情:華僑是革命之母。
海內海外的中國人都聯合在了一起,辛亥革命又豈會有不成功之理?正如何香凝所認為的「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廣大人民中傳播了民主共和國思想的種子,促進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新發展」那樣。但辛亥革命成功了,同時也失敗了,無數革命烈士用生命換來的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統領袁世凱竊取了。就連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於是,新一輪的斗爭又開始了......
但無論過去有多麼輝煌, 亦或是多麼不堪,歷史終歸是過去了,新的21世紀,看我們這一代人如何絕地反攻,讓中國立於世界強國之前列!
❻ 電影《鴉片戰爭》的觀後感
鴉片戰爭,歷史上鮮明的一頁,記下了中華民族的艱苦創業,也刻下了動人心魄的英雄故事。
列強入侵,山河蹂躪,不但沒有撲滅人們斗爭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燒更旺,虎門硝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展示出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偉大形象;三元里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這些閃著光芒的愛國主義動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國人民不可欺!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有志氣,雖然出現了鴉片戰爭,如此血淋林的事實,但這不能表明中華的柔軟,林則徐.關天培不正在我們中間廣為傳頌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為祖宗在如此境況下有如此氣概而自豪嗎?
但也是這一頁,帶著軟弱,帶著污點,給中華以奇恥大辱;割地賠款;奴顏媚骨;屈膝投降;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想的更多的是,日本兵輕而易舉地殺害我國那麼多人,在我國行惡那麼多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國高科技尖端武器水平的低下,如果當時中國人民有武器的話也一定會向日本兵舉起反抗地武器的!在心
里我暗暗下了一個決心,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本領,為我國開發更多的高科技產品,讓中國立於世
界強國,不要再受任何國家的侵犯!在這里我也號召全國的人民都行動起來,增強每一個國民的水平,發展每
一個科技領域,加速我國的經濟發展,為我國的全面發展做出每個人最大的貢獻!
❼ 觀後感作文500字 觀《虎門銷煙》有感
看了《虎門銷煙》電影後,我百感交集,思緒萬千,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對外國侵略者滿腔怒火,對為國為民的忠貞英雄充滿敬意。
一八三九年六月的虎門銷煙行動,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頁。在虎門,發生了火燒兩百三十七萬多斤的鴉片這一偉大的壯舉。你看哪,殘害中國人民身體健康的罪惡鴉片隨著熊熊烈火、滾滾濃煙、灰飛煙滅,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英國侵略者的威風。憑借著近乎原始的土槍土炮,滿懷愛國熱情的虎門將士在老百姓的支持下,把當時號稱不落太陽的大英帝國軍隊打得艦沉人亡,落荒而逃,狼狽不堪。然而,腐敗到極點的道光皇帝卻屈服了侵略者的淫威,革除了林則徐的職務,以致無數將士被殺,炮台被占,古炮幾乎被毀殆盡。看到這里,我不禁緊握拳頭,咬牙切齒……
如今,鐵鑄的古炮依然昂著頭,銷煙的古戰場歷歷在目,它們是歷史的見證。它們記載著中國大地含恨受辱,飽經侵略的辛酸往事。我們怎能忘記歷史上的《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如何忘記舉世聞名的圓明園慘遭洗劫?又怎能忘記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如今,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在騰飛,在崛起,像巨人一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被欺凌的日子一去不復還了。看《虎門銷煙》,追昔撫今,我心潮逐浪高。我們是祖國的未來,一定不能忘記歷史——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我們一定要立下雄心壯志,從小樹立為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奮斗的決心。
❽ 急求一篇看完歷史電影的觀後感!
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為鄧世昌濃弄的愛國情意所感動。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到現在這部展現以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
還時時刻刻震撼著我的心靈!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甲午海戰,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他看到歐美殖民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關於中國的慘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
2、清朝統治的腐敗。慈禧、李鴻章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 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據說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了4萬元,日本各界更是競相傾囊,而慈禧太後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以致於北洋水師缺銀少餉。
3、直接原因是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李鴻章避敵保船,不準海軍出戰,最終喪失了制海權。本來中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重工業和軍事都取得不少發展,日本由於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重工業比較薄弱,其實力於中國不相上下,本來可以一戰,但由於指揮者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經過甲午海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對於日本,不但擴大了殖民地范圍,戰爭賠款也使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圍內與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也日趨激烈,為發動新的戰爭作了准備,最終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為其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了伏筆。
110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10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00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
今天,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那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堅強不屈偉大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她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我們將高喊著「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