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鴻門宴》最後結局韓信死是真事,蕭何、張良也被劉邦殺了
電影是藝術加工,為了體現劉邦這人的偽君子面目。。。
實際三人的大致結局:
韓信到了後期做了大將軍,功高蓋主,手握大部分兵權,蕭何建議除掉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來源於此),劉邦夫人呂後得知此事後便先下手為強,用計將韓信引入宮中,最終被埋伏的精兵殘害;
蕭何一直是輔佐劉邦的功臣;
張良作為軍師看清了事實,最終在劉邦功成名就當上皇帝後辭去官職,隱退山林,下落不明;
楚漢時期,張良、范增的智慧絕不輸三國的諸葛孔明等人。
『貳』 電影鴻門宴 求解 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
…… 范增離開項羽之前,留給他一個錦囊,讓他在生命危險時打開,結果項羽太過自負了,在自刎前都沒打開,最後,被劉邦得人撿到了,交給劉邦看,結果,上面寫的是:大王不用擔心,我已經聯合了張良,蕭何,韓信和四方諸侯,只要您一聲令下,他們就會殺掉劉邦……
結果劉邦果真信了,於是就把韓信關在一個小屋中,派十幾個弓箭手一起射殺,韓信死了。
劉邦把蕭何騙入宮中然後進行「撲殺」(將人罩在袋子中,讓十幾個人毆打他)最後蕭何血肉模糊 也死了
劉邦將張良帶到一座山上去,派兩名射手射殺張良,結果只射中一箭就滾下山了,射手稟報劉邦說張良死了。 (其實沒死)
後來,范增快不行了,眼睛也瞎了,在彌留之際,突然,張良出現了,范增微微一笑,說:我們接著下玩那盤棋吧!(之前范增和張良下棋,連下了四局,下到第五局是暫停了)
最後,該張良下棋時,張良猶豫了,范增用手摸摸整個棋盤,笑著說:「有種棋局叫 兩敗俱傷!!!」就死了。。。
『叄』 鴻門宴結局一段是什麼意思
釋義:
劉邦離去後,從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說:「沛公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
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刻殺掉了曹無傷。
原文:
《鴻門宴》(節選)兩漢:司馬遷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3)電影鴻門宴劉邦結局擴展閱讀:
賞析:
《鴻門宴》一文,在三大段十五節文字當中,包孕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意義。寫出來從秦崩潰到漢建立的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片斷;描繪了劉項兩大集團勢力的不同陣容,塑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它不只預示著項羽個人功業的重要轉折,它也是整個秦末歷史變化的重要關鍵。
1、項羽經不起紛至沓來的諂言和諛語,不但容忍自己營壘內部的資敵臣僚,也不聽信忠誠而有遠見的策謀勸告;甚至「率直」到把敵方為自己遞送情報的人隨口供出。
劉邦對他所講的話和劉邦的行為,本來有許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尋,但他卻完全漠視了這些。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埋下難於挽救的敗亡種子。
2、項羽集團的項伯,說明了不自覺的資敵行為是最為可怕也最為可恨的。他的一系列資敵行為,基本上都是處於不自覺狀態。但從其影響來看,應該說是存在內部的可怕的利敵現象。
因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營壘並且切實幫助了敵人的嚴重作用。項伯凡事從封建貴族道德觀念出發,以致弄得不識真正的大體。客觀上協助了敵人,還不自覺。敵人用各種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覺察,還自以為處事深合「義」「禮」。
3、凡事必須依靠多數人,和衷共濟,步調整齊,才能成功。
劉邦之所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原因是在於他善於用人,處處依靠周圍的臣僚。上下團結一致、步調劃一,互相輔助、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力量。
相反地,在項羽方面,本來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是項羽卻師心自用不納善言。以致在如此嚴重的關頭,扮演了顢頇失敗的可悲角色。
4、嚴重事情,必須有膽有識,充分分析客觀實際,依據之制定周詳計劃,在進行上要有嚴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艱難,獲得勝利。
通過本文中劉邦集團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印證此點。劉邦在接到項羽要擊破他的消息時,雖然顯得有些慌亂,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膽有識,能細致地分析客觀,進行周詳的計劃和嚴密安排的人物。
《鴻門宴》雄辯地說明劉邦集團在處理這樣一個嚴重事件時,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條有理,並且能順理成章,因敵制勝,所有舉措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從而獲得最後勝利。
『肆』 鴻門宴的結局劉邦去鴻門宴的原因是什麼
鴻門宴是怎麼收場的?
鴻門宴以范增的人間遺憾而告終。在范增的精心策劃下,設置鴻門宴是為了除掉自己的對手劉邦,但最終劉邦三起三落還是被允許離開。鴻門宴以項羽烏江自殺告終,劉邦主導建立漢朝,埋下伏筆。據史書記載,項羽是影響鴻門宴勝負的最高領袖。其次,他起到了推動作用,劉邦個人的機智讓鴻門宴的結局成為定局。
劉邦畫像
項羽的性格是急性子,率直,有勇無謀,剛愎自用,性格的特點成就了他的輝煌,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況且,項伯在鴻門宴上背叛項羽救劉邦,也是項羽宴會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項的叔叔,他告訴項羽,酒席背後的原因是項伯知道項羽的脾氣,而劉邦剛剛攻佔咸陽。如果說項羽是因為曹的讒言而開始攻擊劉邦,那麼雙方勢均力敵。為了自己的安全,項伯不希望項羽和劉邦在戰場上打起來,而項伯也知道劉邦暫時不會輕舉妄動,傷害項羽。於是,項伯建議張亮讓劉邦提前做好准備,導致劉邦虛弱,項羽最終放了劉邦。
宴會的結束預示著項羽的失敗,劉邦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鴻門宴的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卻對今天的讀者和學者有著深遠的教育和認知意義。兩位英雄結局不同,大家對鴻門宴的結局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劉邦去鴻門宴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學家研究劉邦上鴻門宴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兩個。是劉邦和項羽獨立攻破城池,欲稱王於秦的歷史背景原因。第二,劉邦了解項羽沖動的性格,相信他能機智處理,隨機應變。
劉邦劇照
首先,劉邦上鴻門宴的原因是在秦末,當時劉邦和項羽各自都有自己的軍隊不斷突破各種壁壘,佔領領地。所以他成了當時的兩個領導。劉邦的軍隊當時比項羽的弱。劉邦率先進攻關中的時候,劉邦的手下說他要在關中稱王。項羽聽後勃然大怒,於是項羽的謀士范增為項羽提出鴻門宴計劃,旨在除掉劉邦。劉邦的密友項伯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震驚。然後在張亮的幫助下,考慮到目前的軍事實力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以及他對項羽性格的了解,為了避免戰爭的危險,他不得不頂著壓力去赴宴,在宴會上盡量放低姿態,先認錯,以化解項羽的怒火。這就是劉邦去鴻門宴的原因。
其次,劉邦之所以去鴻門宴,是因為他知道項羽的脾氣,相信他的能力和張亮的計劃。劉邦個人的情緒控制力很強。他知道如何平衡重量,可以在不同的發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也知道如何應對環境的變化。項羽太坦率,有勇無謀。於是劉邦去吃飯了。劉邦去鴻門宴的原因主要是以上兩個方面,推動了事件的發展。
鴻門宴遺址在哪裡?
鴻門宴遺址位於中國陝西省臨潼區興豐縣鴻門堡村。這是一個著名的歷史遺跡和重要的文化景點之一。它的典故來源於秦末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的故事,項羽舉行鴻門宴招待劉邦。
鴻門宴遺址
鴻門宴遺址反映了鴻門宴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現存的鴻門宴遺址是青磚砌成的廣場。鴻門宴博物館坐落在鴻門宴的遺址上,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被封在這里
鴻門宴最受歡迎的遺址是鴻門宴博物館,裡面有許多中國古代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寶藏,對後世影響深遠。一是通過史記再現了鴻門宴中項羽的布局和情節;二是為父親再現劉邦遷居富人區的原貌。博物館生動地再現了那段歷史,同時讓參觀者再次重溫歷史記憶,同時也給後人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和精神觸動。
鴻門宴遺址中有許多設施讓遊客懷古,追憶歷史場景。比如,遊客可以在指定區域敲打名為「王霸鼓」和「高祖鼓」的宴席,爭奪天下,逆轉乾坤的體驗游戲,讓去過鴻門宴遺址的遊客印象深刻,流連忘返。這些設施不僅讓遊客感到舒適,也達到了傳播歷史文化的目的。
『伍』 電影鴻門宴中劉邦是怎樣反敗為勝的呀
其實這都是拜項羽所賜,楚漢之爭本來就是一個很明顯的結局,但由於項羽的優柔寡斷,剛愎自用,導致劉邦有了可乘之機。正所謂兩軍對壘智者勝,大家都應該知道高手和高手之間過招,看的不是什麼出奇制勝,而是等待對方出現失誤,然後抓住要害,給予致命一擊。不好意思跑題了。
電影中,鴻門宴結束時項羽要劉邦殺了張良,而此時的劉邦別無他法,只好動手殺張良,但項羽卻阻止了,其實這一切都在張良預料之中。而後張良便被項羽所用,但張良並不想為項羽效力,所以便使用反間計來挑撥項羽與范曾的關系,當然聰明的范增也知道這是張良在從中作梗,既然得不到項羽的信任了,那麼作為謀士的范增便離項羽而走,不久便因背後生瘡而死,而此時張良留在項羽身邊便沒有任何意義,故寫書一封,告別項羽,回到劉邦身邊,此時的項羽真的是怒不可言,他已經等不及了,急忙率領大軍去攻打劉邦,但是由於楚懷王的存在,他的出兵便變的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假思索便把楚懷王殺了,當然又中了張良的計,楚懷王一死項羽便失去了民心,失民心便失天下了。張良等謀士便去說服諸侯軍連劉抗楚,從然項羽有多厲害亦不能與八路諸侯相抗衡,結果兵敗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