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影片觀後感,誰給寫一篇啊600-700字
影片講述了1942年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進行「大掃盪」,以搞垮中國人民的抗日武裝。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冀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這就是地道戰。他們在平原的地下開鑿地道,家家相連,村村相通,地上地下連為一體,為鬼子布下了天羅地網,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狠狠打擊了敵人,築成了一道堅固的地下長城。冀中人民們那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著日本鬼子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他們臨危不懼,堅貞不屈,仍然英勇奮戰,趕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麼促使他們這樣步調統一、攜手並肩地進行戰斗?是我們的民族魂——愛國情。
百里的地道蜿蜒曲折,埋伏著的神兵充滿了智慧。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機智勇猛,贏得勝利?是他們必勝的信心,是他們機智的頭腦,是他們團結的力量。
雖然他們沒有高科技的武器,但他們有最「聰明」 的「土」辦法——地道。他們有共同的民族魂——愛國情。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會為捍衛自己的尊嚴而不屈奮斗;不管敵人多麼強大和殘忍,只要團結堅持就一定能勝利!
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鬼子進村那一段。當鬼子准備偷襲高家莊時,正好被老鍾叔發現了。他意識到一場災難即將發生。但他沒有選擇一個人躲起來,而是一路小跑,毅然來到村中的老槐樹下,解開繩索,拉響了那口報警的大鍾。就在鍾聲的回盪聲中,鬼子的槍響了,老鍾叔倒下了,可他的手中還緊緊拽著繩索……
這是什麼精神?是舍己為人的精神!我們在現代學習生活中也要發揮這種精神,在學習上幫助別人,在生活上幫助別人,哪怕只是精神上的鼓勵與幫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只有幫助別人,別人才會幫助你;如不幫助別人,別人也不可能去幫助你!請為社會的和諧盡一份力吧!
❷ 《1942》觀後感5篇範文
《1942》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我為大家帶來幾篇《1942》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1942》觀後感一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 故事 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觀後感二
1942年,河南大災,餓殍遍地。 電影由此展開。如同生化危機里的病毒,飢餓也能把人變成行屍走肉,且具有攻擊性。但不同於喪屍,飢民間還有滿是無奈、客氣、幽默的對白。影片之初,一群飢民打算打入一個小村。飢民頭子和東家對話了,他話里透著有借有還的客氣;東家也笑裡藏刀的說吃飽吃好雲雲。一來一往,暗涌著嗜血。
終於爆發,殺戮讓一切化為灰燼:飢民逃荒,東家避難。如螞蟻一樣走在河南風沙的路上。老的先死,妻女被賣,自墮落成漢奸,一幕幕上演著,落幕著,重復著。底層逃荒者在人間地獄里煎熬,上層統治者有吃有喝,中間官員飽食但無奈,軍人和污吏依舊忘不了發財夢。飢荒的年代,天災和人禍下,死了有時是好事,活著的人面對無限苦難。但是心中閃現出微弱的希望也可以是前行的動力。人是多麼需要互相依靠。
飯都吃不飽,「富家女」還喂養寵物貓。起初愛貓如命,餓到極端時殺貓果腹,用書本當柴火,煮著自己的寵物,心卻乾燥的很,最後自薦去當妓女,換得三升小米,為了活下來也就這樣了。不過在看慣太多的生和死之後,人可以卑賤的求生,也可以為承諾去死。我理解了為什麼有人永遠可以不食嗟來之食,因為他們早把死生看破。大的災難面前總有無數人死去,也終究有人會活著走出來,可以選擇拋棄人情,也可以選擇把人情攢的更緊。人餓麻木了也就不餓了,精神反而能支配肉體。
影片草草收尾,好像 報告 幾個人的結局一樣。有的飢民活了下來,這是一件小事,一筆帶過。蔣介石失去了大陸也如同一件小事一樣報告了,一句話交代了。整個電影就像嗚咽的二胡,又輕又尖的奏出一曲1942的小調。
《1942》觀後感三
剛看完了1942.,頗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餓死三百萬人。內憂外患的國家,腐敗黑暗的官場,兵荒馬亂的社會現實,全方位了構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對的不僅有飢荒,更有日軍的不斷轟炸、各地政府的不斷推脫。而面對嚴重的災情,蔣政府在無法封鎖消息的情況下,只能調糧食賑災。而賑災糧食則經過一層層官吏的剋扣貪污,沒有真正落到災民的手中。最終,飢餓的災民被日軍所收買,在河南戰役中給國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當民族大義與生存沖突時,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作為一顆與大局無關緊要的棄子,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當生存成為第一要務時,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拋諸腦後的東西。常言道「溫飽而後知榮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談民族大義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說是置民眾於水火的國民政府呢?
而傳教士在影片中又有著特殊的意義。而最後的教堂則象徵著救贖。從天災到最終的人禍,又是誰造就了這一切呢?可以說,把這些災民一步步逼上絕路的人,正是這些貌似救災,道貌岸然的人。在他們眼中,收受賄賂是救國,保養童養媳也是救國。似乎平常那些惡劣的行為只要豎難時期立刻就能高尚起來。更還有那些大發國難財的商人。也正是這些人,才終究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1942》觀後感四
1942,在世界范圍內或許是個偉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世,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但對於中國河南卻是一個慘絕人寰的年月。1942年 冬至 1944年春,河南人面對的是寸草不生,飢饉。老東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輪回之說可以算是報應,按照主的 教育 法算是原罪,不論哪種說法,最後給予老東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贖。患難見真情,也許是對此片的最好詮釋。
大災之年,有的人身處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從高高在上的土財主,到孑然一身的難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難。兒子豬狗不如,要強暴長工媳。他只會紛紛地罵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准則,也是實際的不作為。長工家逃難途中借糧,他工於心思,也有心存惻隱。瞎鹿死了,在那個有了今天沒明天的歲月里,他將長工一家承擔起來,兒媳餓死,他懂得阻攔給孫子餵食最後一口。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頌德,卻是一個在我看來最活生生的人。朝不保夕,依然身懷重器,手握人倫。偷竊保命,搶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過分的光景,賣兒賣女已屬再合理不過了。女兒賣身為換一口糧,他懂得不舍卻也無奈。此時讓大家都能活下來才是最要緊的事。人人都可以最親密,也可以最疏離。關鍵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別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條線就是政府的救災力度。兵荒馬亂,人命就更加輕賤如螻蟻。你能看到甘地絕食,看到丘吉爾感冒,卻看不到三百萬人餓死。有了救濟款也撥不到難民手裡。各式各樣地充耳不聞。「災民餓死了,國家還在;當兵的餓死了,打了敗仗,就亡國了。」聽著貌似合理,其實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謬論。百姓都死光了,打下個空城又有什麼用。不論什麼時候都有這樣的人。1993年5月10日,位於泰國那坤巴統省的開達(Kader)玩具工廠發生了一起特大火災,188名工人在這場大火中喪生,另有469人受傷。這次災難被稱為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工廠火災。大多數的美國人對於這樣的新聞都是無動於衷,因為事件發生在遙遠的泰國。
玩具工廠主要生產的是玩具和洋娃娃,銷售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公司中的大股東也恰恰是一家美國公司。火災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糟糕的消防 措施 。在人們要逃的時候,竟然有管理者鎖上了大門,很多工人不得不從高高的窗戶跳下。事後,公司管理者不是積極地協助善後,而是不斷地推卸責任。14日14時52分,溫嶺市城北街道楊家渭村台州大東鞋廠發生火災,共造成16人死亡,性別為6男10女。這樣的新聞是否進入過你的眼簾。但又有多少會停下來認真閱讀,為之惋惜……
能久久不去的不是亂世英雄的豐功偉績,而是人間真情。「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算認識了。」「爺。」路上的孤女,陌生的老人,已僵的屍首,冰天雪地里只要能作伴前行,心就暖了。
《1942》觀後感五
我外公1929年出生.
那年我外公12歲,河南人;受到那場飢荒,和很多河南人一樣,我外公的父親帶著我外公和我外公的哥哥去西安,討口.
其實我外公不願意說是"要飯",可是我真的找不出來什麼形容詞說那是什麼,逃難也不像,畢竟是為了生活,為了口糧,得活下去;
這部電影原本是明天我要和他一起看的,現在他已經80多歲,這輩子經歷的太多,讓我實在忍不住想去探究一下,於是現在才看完,感慨很多,無奈和一種說不出來的情感在心頭化不開;
我外公他們三個人,從家裡走出來沒有多久我外公的父親在逃難的路上去世了;他哥倆還小,還不清楚要怎麼樣打理去世的人.路人提醒他們挖個坑把外公的父親埋了.最後連腳都沒有埋上土.外公回憶到這里的時候深吸一口氣,說"後來我大哥去看了,他還在那裡."我不清楚"後來"數了多久.我不想去問他,我知道那些回憶已經讓他很難受了;
我外公這輩子經歷了很多,那場飢荒後回到了河南,又聽說隔壁村在招兵,連夜從家裡跑了出去;後來去到了,平息過的第一次暴動;守過邊境,去過不丹和印度,在8年會說藏語;因為沒有 文化 ,不識字,沒有當過官.轉業後工作分配到了重慶,來到了盧作孚的第一個船廠,認識了我外婆,於是就有了他的子子孫孫.可惜晚年得了老年痴呆,記不住現在,只記得曾經;所以我也慢慢的了解了一些.
我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只知道難受就對了;當一位84歲的老人在回憶過去的時候你能看到眼眶中泛著淚光,那才叫"人生".
❸ 求電影《一九四二》學生觀後感500字以上
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上映一段時間了,電影《一九四二》嚴肅的主題,對歷史的追問,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關懷,構成一部極具社會責任感的作品。專業人士一致認為《一九四二》將對中國電影歷史產生深遠影響,饒曙光說:《一九四二》在中國電影史上有標志性意義,只有我們的民族強大自信之後才能面對自己的災難,這部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成人禮。路海波認為《一九四二》是一部溫暖的電影,「《一九四二》沒有悲觀,而是相信人性的溫暖,給人往前行進的力量,哀而不傷。小編特別為你整理了電影《一九四二》的優秀觀後感,帶你感受一下影片的精彩。
而你在觀看電影《一九四二》之後,是否也被影片中的內容和場面所深深觸動,說說影片中觸動你內心深處的點。
《一九四二》觀後感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為戰區。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為天,飢荒時期日軍放糧,而湯恩伯那潰不成軍的部隊卻以衛國之名義實土匪之行為。面對一個不保護自己的國家,本身國家觀念就不強的中國人在生存和民族大義之間大部分人選擇了生存。幫著日本人打中國軍隊。漢奸呼?非也。
再說,漢奸本來就只是個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概念罷了。
清朝亡了,我們可以活在中華民國,民國淪落成了一個小島,我們活在所謂的共和國。哪天共和國覆滅了,我們也依然活在這片土地上。只要是這片土地上的土著,只要是願意留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就擁有選擇活下的的權利和方式。
倉廩實而知廉恥,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都是正常人,若他人不負我,我何故負他人。
選擇給四分是因為很少能看到一部中國電影揭示戰爭的殘酷性。1942拍的比集結號好,馮導對大片的掌握已然越來越熟悉。劇本又是由劉震雲操刀,保證了下線。1942的特效和煙花技術團隊用的還是上次集結號那幫班底,這次棒子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特效看起來挺不錯。
片中蔣介石說的那句:在這個世界上我最羨慕的兩個人,一個是甘地,一個是毛澤東。他們兩個人都沒有負擔。可以融合到民眾。說這段話的時機安排的恰到好處。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第一次轟炸那場戲。撕心裂肺的呼救,軍民互相為生存而打鬥。和烈士子女中打頭的那個小女孩的演技。
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為了什麼活?信仰還是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還是就僅僅在活。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為。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於生命。
❹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三篇
《1942》是根據1942年河南大旱的真實故事改編的,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快把看完電影後的感想寫下來吧,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電影《1942》優秀 觀後感 範文三篇,提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來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起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非常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飢荒、戰爭,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考慮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考慮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悉蘆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考慮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里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現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今天懷著一種莫名的心情觀看了電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層的百姓的實際生活,血腥的場景,人命的低賤,統治者的無情……最後的結局也讓我有著無法言說的壓抑和心痛。
1942年對於河南人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大旱而且蝗災,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為了生存,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3000多萬人,歷時106天,行程1012公里,開始了一次慘烈浩盪的逃荒之旅。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但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隊伍。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這真是讓人義憤填膺!
飢餓離人們的距離開始變得那麼的接近,甚至出現碼塵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場面。孩子需要養活、生病在床的母親需要買葯,人們含著淚水賣掉自己的孩子、曾經一起患難的妻子,換來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現在看來是那麼的不值錢,但當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它又是那麼的值錢,人們無奈的只有用親人去換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災難才能最終避免。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很久沒有干過看完電影寫觀後感的事情了。這事比較二隻是原因之一,讓這事變得很二主要還是好片太少,爛片當道。今天要不是上個月買的團購券到期,要不是這部影片今天剛好上映,要不是還是不甘心去看圈錢版,也許我就錯過這部片了。一切都是緣分。
這部片看之前講什麼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講什麼,首先近代史一點興遲陸禪趣都沒。看年份搞不好是講戰爭的,也是點興趣都沒。不過,海報上印了陳道明,對這位大叔印象不錯就鬼使神差的進去看了。結果被震撼了。
影片開始,講述者說,1942到底發生過什麼,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後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作為文科生,有點印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飢荒。這個,說實話,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實話說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麼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於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者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信息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qiāng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里……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干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著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後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鍾還是夥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修德的驢,後一分鍾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里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著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後來她和孩子也沒能挨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葯,母親死在了日本人qiāng下,而女兒後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倖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後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台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 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裡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裡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裡面的倖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後,一場更大的飢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只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後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倖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於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有?
同樣的導演,都是災難題材,熟悉的演員陣容。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點深入多了。看完發人深省。難道是一個建國前,一個解放後所以尺度不同?不過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審片尺度放寬不少哇。看完片在網上翻看了下影評,一片罵聲。基本都是罵馮小剛怎麼沒膽拍1959……或是說他發國難財。這個我不認同。就像當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來說那麼多人還需要救,幹嘛救狗如此命題看似合理實際暴力。我不是憤青。至少現在已經不是了。不想展開1959話題,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別老拿商業巨片來坑人了。無疑是好片,至少現在畸形的社會,冷漠的人際,金錢至上的三觀,歷經坎坷卻善於遺忘的中國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貨來提醒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個建_大業等片,那是廣告宣傳片好不好。雖然導演某些地方欲說還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話題。但是能感覺到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有誠意。能讓人看完回家路上還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後,搬個小板凳坐等誰來拍吧。別讓我等太多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