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春電影觀後感
大家都有看過什麼關於青春的電影呢?看完之後會有什麼感受呢?來寫一篇觀後感吧,接下來我為大家推薦的是青春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
《歌舞青春》是一部美國校園電影。它以青春為主線,將一群高中生的青春激情表現地淋漓盡致。充滿活力的青春,真摯的友情,珍貴的親情,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聰明,熱烈的舞蹈,動人的歌聲,還有關於嫉妒關於代溝。年輕的一切都在展現。我們的青春,本該這么明亮,不是么?簡單、熱鬧、活力,不需要晦澀的語言和畫面,有時候一切就可以那麼純粹,青春不會是灰暗的、無望的,只要我們願意,青春可以是彩色的,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們去贊頌。
它之所以讓我回味無窮,出了朗朗上口的流行音樂外,還在於該劇展現的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呵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鼓勵青少年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影片正是以歌舞這個世界性的語言,鼓勵青少年相信自己,完善自己,勇敢的激發自己的潛能去追尋夢想。這不正是我們青少年所應該追求的嗎?
也許,在大家眼中,你是一個學習機器、科學天才或只是一個普通的,默默無聞的人,但這並不是你的唯一面目,你是全面性的。在你的潛意識里卻是喜歡唱歌、跳舞或繪畫的。在所有人的眼中,你不可能去唱歌、跳舞、繪畫,那是因為你從未嘗試過,而且他們認為你肯定做不好這些,簡直像在開國際玩笑,他們覺得你應該回到你熟悉的領域,那裡才是你的歸屬。當面臨這樣的情況,你會怎麼辦?放棄,還是尋夢呢?
在你追求夢想的時候,無論是第一步、第二步,抑或是最後一步,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你心身俱疲時,「我不行」、「我不是那塊料」、「他們會笑話我的」……諸如此類的消極想法會不斷自然萌生,難道就要因此放棄嗎?要知道,這些只是客觀原因,微不足道的!難道,你真的無能為力了么?你,甘心失敗么?
不!當然不!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巨大的鑽石寶藏,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巨大的未知,同樣每一個人都可能創造一個巨大的奇跡。但是由於諸多俗事的纏繞,人心被蔽於渾濁的俗世中,人也就失去了創造奇跡的可能,放棄了他們巨大的未知,而隱卻了許多光芒。潛能,就是被人放棄的一種巨大的未知,是被人所忽視的鑽石寶藏。這種極昂貴的生命資源,只要善加利用,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要為自己找借口,不要在多年後後悔!
它是我們年輕人身影的投射,我們的青春,就只有這么短短的一瞬間,要做真正的自己,就要放飛夢想,做一隻自由的飛鳥,不讓任何事情牽絆自己,激發「沉睡」已久的生命潛能,歌舞自己的成就。所以請你把我好青春、珍惜好青春!它將在我們得生命旅途中畫上燦爛光華的一筆,青春將使我們的生命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致青春》反映的是90年代的大學生活,這對於85後、90後都是陌生的。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大學生不可能通過宅在宿舍里融入校園,而是需要更多的行動力,於是在共有記憶方面就有了更多的現實形態,人與人的走近和疏遠都是可以通過物理距離來量化的。對於很多觀眾來說,這是一部賣回憶的電影,比如我,一個宿舍樓公用電話的細節就可能帶出我的很多記憶,這會讓我想起在那些與我一起消磨鬼混過四年的哥們兒姐們兒,走出影院我就想給他們打個電話。
當然這些東西是用來錦上添花的,它們可以構成影片的賣點和氛圍而不能成為讓觀眾走進人物的戲劇主體,《致青春》最大的價值在於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鄭微這個人物,這個人物其實有點平凡,但她的奇妙之處在於幾乎每一個女性觀眾都能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無論是作為追求者和被追求者,無論是自我審視還是意淫,鄭微這一角色所體現出來的執著、勇氣、活力、自嘲等等品質對女性觀眾來說都有著強烈的代入感,除非你生來就是個人群中的女王。《致青春》這樣的灰姑娘策略是極其聰明的,實際上它是通過對觀眾的恭維來實現對觀眾的征服的。
趙薇首次執導電影,表現令人驚喜,感覺和品味都很好,只是在劇情把握上有些失衡,韓庚所扮演的角色語焉不詳,沒達到預期的戲劇效果,畢業後的段落在節奏上不夠貫通,但這些缺陷由於趙薇在角色和情節上所傾注的個人體驗而得到了彌補,甚至一些生澀之處也可以為影片的風格所融匯,因為青春本來就是生澀的。
青春校園電影其實在中國電影類型中是長期缺位的,《致青春》之前的同類電影我只能想到《80後》,再早就是八十年代的《女大學生宿舍》、《青春萬歲》了,而《致青春》對這一類型電影的商業性開發也許比影片本身更有意義,這不同於藝術電影中所展現的殘酷青春物語,這種青春緬懷是快樂而陽光的,它會帶給人惆悵,而更重要的,是提醒觀眾,那段註定逝的歲月是多麼可愛,請你為曾經擁有過這段苦樂年華而驕傲。
關於演員,女演員普遍不錯,楊子姍前途無量;男演員可發揮餘地不大,只有包貝爾值得關注;最佳客串授予韓紅,那一場戲,從頭笑到尾。
看了電影《致終將逝去的青春》,復雜到自己夜不能寐!也終將明白了自己的感性永遠的脫離了青春會伴著自己老去,在老去的歲月里卻又充斥著理性的深刻,而肆無忌憚的交織著,讓自己復雜到永遠都在笑笑自己,偶爾的時候去笑笑別人!
也還曾記得,大學的女朋友在接到別人的鮮花之後,給自己留下的一個紙條:「你愛上了愛情,並不是愛上了我!」,這句話或許我真懂了,懂了大學四年每個假期我都送她去火車站,看著火車的遠去,汽笛聲將原本准備卻始終沒說出口的千言萬語,吞沒的無影無蹤。懂了大學四年竟然終未牽她的`手,甚至連一指頭都未曾碰過她,封建的思想深刻的將這些刻在了骨子裡!而這些都為逝去的青春的墓碑,刻上了墓誌銘!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經常會自嘲是「跟班」,他們經常會去安慰別人,他們經常會去買「大牌的A貨」去取悅別人,當然他們也經常會在離開眾人眼神的時候,擺個地攤默默的為別人喝彩,為自己加油,他們也經常會將自己的感情深埋心底,成全朋友和對方!只是人們不曾發現,有一種叫做「滿天星」的花兒在詮釋著他們的青春,也或許會將永遠詮釋著他們的人生!
青春已逝,倒不如說是真愛已死!女主角那段伴隨著青春的真愛,感動了自己,感動了觀眾,然而卻始終感動不了青春,感動不了人生!誰說感動不是真愛,誰有能說真愛不是來源於感動!這個世界上又有哪一段刻骨銘心的愛,不是從感知到感動到感愛到感恩的!相知里有感動才會有了相愛,相愛里有了感動才會有了相親相伴一生!電影里最感動的是阮蔻為了追尋真愛車禍喪生的那一段,為什麼感動,因為那才是真愛,真愛飽含著感動,即使真愛已死,感動也永遠常在!
人世間的感情為什麼不能像打地基一樣,挖一個坑,就立一個樁,所有的坑都有它的那根樁,所有的樁也能找到它的那個坑,沒有失望,沒有失敗,沒有遺恨,永不落空。如果找一個答案的話,那或許就是「懂得」二字吧,早點懂得,早點成長!
青春,其實就是不懂!懂得了才知道珍惜,或許不晚,也或許已經物是人非,所以我們才會說青春終將逝去,而懂得就是青春逝去的墓誌銘,牢牢的刻在了每個人的心裡,如果用「懂得」作為標准,其實我們的青春永遠不會逝去,因為我們永遠都在讓自己去懂得,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蹉跎了歲月罷了!
青春不代表著年輕,而是代表著青蔥未知的歲月,當青春的意義在於懷舊,那人生的意義也近乎蒼白!當你懂得你的歲月里有真愛、有真情、有真事業,你的青春都將與你同在,永遠不會逝去!願世界上每一個人懂得真愛,收獲真愛,懂得真情,收獲真情,懂得真知,收獲事業和成功!
物慾橫流的社會,都會讓人躁動不安,誰還會有閑心去考慮青春?用這樣一部電影,至少會讓人坐在電影院里的那一兩個小時去思索和回頭一下自己的過去,人的確需要時不時的去回一下頭,回頭,為了過去不再迷茫的過去,現在不再揮霍的現在,未來不再蹉跎的未來!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還是那句話:即使青春真已逝,感動卻常在!你感動了嗎?
⑵ 金色記憶的觀後感
《金色記憶》觀後感:
一、青春奮斗的主題
《金色記憶》是一部關於青春奮斗的勵志電影,它展現了青少年在面對學業、夢想和友情時的掙扎與堅持。影片通過男主角和他的籃球隊友們的故事,傳遞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鼓勵年輕人勇敢追夢,不畏艱難。
二、深刻的兄弟情義
影片中,籃球隊的兄弟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令人動容。特別是在一個隊員因學業壓力而離隊後,他的回歸過程充滿了波折,但最終在隊友們的理解和支持下,他們重新團結在一起。這段情節展現了兄弟之間無條件的支持和信任,以及面對困難時的共同擔當。
三、成長的煩惱與困惑
電影還深刻描繪了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煩惱和困惑。男主角在學業和籃球比賽雙重壓力下,一度陷入沮喪和迷茫。他與老師和父母的對話,以及他與女主角之間的微妙情感,都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認知的探索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四、藝術與現實的結合
《金色記憶》在敘事上巧妙結合了藝術元素與現實題材。影片中的音樂、舞蹈和籃球比賽場景充滿了青春活力,為觀眾帶來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同時,影片也直面了青少年成長中的現實問題,如學業壓力、家庭關系、早戀等,使得故事更加貼近觀眾的生活。
五、啟發與感悟
觀看《金色記憶》後,我深受啟發。影片中的主人公們面對困難時的堅韌不拔和積極向上的態度,讓我意識到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勇敢面對挑戰,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影片也提醒我們要珍惜身邊的友情和親情,學會理解和包容他人。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青春勵志片,更是一部關於成長、友情和夢想的深刻寓言。
⑶ 我的青春你來過微電影觀後感
《我的青春你來過》影片用朦朧詩般的語言敘述了我們最好的青春,觸動了我們心中回憶最美青春的開關,細數從前的美好,然後為成為最好的自己繼續努力。
總以為那些有關青澀懵懂、活力充沛的青春年少時期離我們這些成年人,每天忙著工作、生活的人們久遠了。或許,有關的青春記憶,只是我們心底最深處的珍藏,任何時刻拿出來飲一杯都能讓人沉醉。
剛開始,我承認被唯美夢幻的鏡頭語言和輕快愉悅的背景音樂所吸引了,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那散文詩一般的畫面描述感,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了我。
都說,青春是詩行,花半開、月半圓,最是美麗,因為有朦朧的懸念可遐想。或許,情竇初開,情半藏,愛半掩,亦是最美好,因為有留白可揣測。
其實,青春歲月里的遇見,本無對錯,所有最真最初的夢想,都是歷練,每一次懵懂無知的經歷,都是成長。漫長歲月里,那些有關青春的跌跌撞撞的回憶,總有一天,成為我們最絢麗多彩的銘記。像影片中所引發的思考,該以怎麼的心態迎接青春年少的朦朧情愫與憧憬嚮往?
被青春美好氣息擊中的我們,隨著優美動聽的旋律,不知不覺進入到九十分鍾的劇情中去。劇中演員的平均年齡不到17歲,基本都是本色出演。
當然,再好的顏值沒有好的故事和演技作為支撐也是不夠的,做為一部青春文藝片來說,故事情節性不太強,情節安排得過於簡單,沒有明顯的矛盾沖突部分,這是影片的缺陷。但這正是《我的青春你來過》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因為它本身不是商業片,是導演和製片人用自己的訴說方式表達著有關青春的回憶。
正是由於沒有更多的濃郁商業氣息,所有的演員才能飾演得那麼自然貼切了,沒有一點嘩眾取寵的東西,不管是唯美浪漫的、或緊張壓抑的情節,整個影片竟然沒有一點點的俗氣感和違和感。隨著故事一點一點拉開,我們慢慢回到青春的世界中,彷彿重新回到求學年代,再一次背上書包重走了一遍青春。
只是這一次,我們可以用更成熟、更冷靜的眼光去看待過去,才發現那段青春歲月里除了高考的緊張,父母殷切期許所帶來的壓力外,還有很多曾經經歷過卻因不夠深刻而被輕易忽略的東西。我們的求學時代不是只有讀書,不是只有壓力與壓抑,還有很多獨屬於青春期的美好,我們也曾是那般的單純快樂。
在影片里,男女主角肖閣和陳曦的每一次懵懂的情感試探、誤會後的郁悶和傷心都不會讓人覺得討厭。而暗戀肖閣的張一柯莫名的沖動、別扭、暴躁……跨越了青春期的我們竟然在理解中覺得可愛真實。
理當如此啊!刻苦學習、上進心強的學霸素麗,大大咧咧、偶爾賣萌的小胖妞,叛逆任性、囂張張揚的羅楠,還有對學生懷有殷切期望的班主任們,劇里的每一個主要人物塑造得都很立體。就算是會有一時的情緒但絕不會討厭,你會不由自主地將身邊的人與他們一一對號入座。
年輕的他們偶爾沖動犯錯,也能忍痛認錯改錯;偶爾沖突爭斗,也能握手言和;偶爾失落迷茫,也能找到方向……似乎除了高考成績和摸不著彼此心思的惶惑不安,再也沒有別的需要擔心的事情了。簡單、平凡、真實的一如當年的我們。
即使曾與青春惡語相向,即使曾經彷徨受過傷,即使始終耿耿於懷於對當年無法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不禁想要在此刻與自己握手言和。
⑷ 《青春派》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青春派》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明天,8月2日,由劉傑導演執導的《青春派》將盛大起航全國放映。這是部怎樣的片子?講述了什麼?
《青春派》主要是講述高三學生的生活與心理、情感。男主角是一個浪漫派人士,他在高考前拍畢業照時,鼓起勇氣當眾朗誦泰戈爾的詩,向心儀的女生表白,獲得了對方的接受。然而,甜蜜的初戀剛剛開始卻被聞訊而至的母親所破壞。倒霉的事情總是接踵而至。當他想要爬牆去追回離開的戀人時,卻摔傷了尾骨。失戀的低落,受傷的難受,這些都讓男主角高考失利,最終沒能考入戀人所在的學校。
男主角決定復讀,追上戀人黃晶晶的腳步,追上這段令人心酸又甜蜜的愛情。而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不少講義氣的哥們兒,與他們共同度過了一個精彩的高四歲月。
看到《青春派》的時候,我腦子里閃現的就是,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小時代》再到《青春派》,這些都是講述的青春。青春電影扎堆放,是我們缺少青春嗎?
是也不是。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青春解讀,有的無理取鬧,製造了一些笑點後歸於沉寂;有的高高在上,只為了編織那不切實際的夢;有的卻希望從更接地氣的角度來詮釋大眾的青春,成功與否,還待明日你我的反應。
青春電影道出了我們隱秘的白日夢,也拍出了我們的搖擺不定,更讓我們再次面對那精彩又緊張的高三生活。這些電影讓我們懷念著那年歲月,對於早已過了青春歲月,抓著青春尾巴的我們來說,這些電影似乎也不無道理,不無看頭。
很多人說,《致青春》讓我們明白了「只有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小時代》則進一步「深化」了,說「只有長得好看又有錢的人才有青春」。而《青春派》會告訴我們什麼呢?也許只有瘋狂的人才有青春?還是高三是最值得回憶的青春,也是最殘酷的青春?我們難以定義。
青春,就在你我心間。就如童心,不拘於年齡,不拘於外貌,誰都可以擁有,只要她真正擁抱青春。
青春尚未丟失,為何要看著青春電影緬懷你逝去的青春?走出電影院,走出你的「狗窩」,走出你狹隘的世界,向新的世界邁進,你會發現電影中的青春只是藝術品,唯有生活才能讓你真正走進青春!
不瘋狂,怎叫青春?當他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大聲對她讀出泰戈爾的詩時,當他為了她高考交白卷的時候,當他站在站台望著她遠去的背影的時候,我知道我做不到那種瘋狂,我也很想如此瘋狂。高考都離我有兩年半的時間了,卻勾起了我緬懷青春,祭奠高考的心。與居然(男主角)相比,我的高中生活就是一張白紙,搜腸刮肚想了一番,無非是無休止的考試和題海,頂多就是兩周一次的「放風」時間。總之,我的高中一片空白,或許,也不是一片空白,只是少了一種類似QQ空間的東西來記錄心情吧。整個高中時代,我究竟收獲了什麼?
除了上課、吃飯、睡覺,我不記得自己有過什麼其他的活動了,按著老師的安排,重復著同一件事,雖然也會因為成績時好時壞而傷心,在成績出來前膽戰心驚,真不知道那些題海教會了我什麼,我又從中學到了什麼,如果是堅持,我只能「呵呵」了,當時用心做的試卷,現在又記得多少,該是都還給老師了吧!
就算記得,拿到現在又有多少有用呢?現在想想,高考成績出來時我也沒必要那麼在乎,在擠破頭的這場大戰中,我走過了獨木橋,但我是失敗者,因為我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我自感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也不敢談及此類話題,但事實是,我不比任何人差。
在人生的道路上,高考是一個出路,並不是唯一的出路,是折點,非終點。怎麼辦,高中三年,我真的回憶不起來什麼,或許真的是我太沉默了,因為在那種環境下,我根本不想表現什麼,比成績我是失敗者,在那裡便會受到冷落(事實上,不管在什麼地方,你做的優秀,便會是大家簇擁的對象)但是每個人都有閃光點,都該成為一個中心。糟了,高中的那些戰友我又還記得哪些?我都記得,可是有什麼用呢?只有幾個交心的朋友,真心相待。
當需要一雙手的時候,會不吝的伸出來嗎?大概,不踢你一腳就是好事了吧!回到現在,大學生活,沒有了束縛,沒有了限制,一切都是自主,我反而覺得很輕松(雖然偶爾會因為一些事感到壓力到)但我是開心的,我有自己的安排,有自己的目標。好了,大學里也還有好多目標沒有完成呢,言盡於此吧。很是期待第二部,從別人的故事中找尋自己的影子,藉以安慰自己吧。
20xx年,與青春有關的國產電影紛至沓來,從「致青春」到「合夥人」再到「小時代1.0」、「小時代2.0」,電影里的「青春」已處在一種被過度消費的境地之中,因此「趟渾水」的《青春派》不免讓人為它的片名捏一把汗。實際上,這部電影全片除標題以外,看起來都是規規矩矩毫無野心,它並未像「致青春」一般刻意編織負心薄倖生死離別;沒有像「合夥人」那樣紀念淪為成功之成本的青春歲月並記錄幾十年中國巨變;當然,它也更不會像「小時代」一樣以「時代」之名致力搭建繁華富麗卻凶機重重的空中樓閣。
准確地說,電影《青春派》雖以「青春」為名,卻僅僅是將視線投向主人公的兩次高考,這種乍看起來的「文不對題」很容易被人當作把柄說道一番,但是,當電影結束於侯孝賢先生在黑板上畫的那個氣定神閑的圓圈之時,我不得不承認,我確實被他打動了。
《青春派》擊中人心的方式簡單有效,它用收集我們很多人高三、高四、高考事跡的方式引發共鳴,努力證明自己才是與絕大多數人的「青春」有關的「青春」。
7月25日,在奔向點映這部電影的影城的路上,某些來自六七年前的舊事橫沖直撞,直墜我心:比如在最後一科的試卷上小心翼翼寫下當時自己偷偷喜歡的女生的名字的後兩個字,勉勵自己堅持熬過高考結束前最後半個小時。因此,我從看見電影里男主角在高考答題紙上寫下「黃晶晶」三個字起,便終於開始忍不住托腮細看,再無輕慢之意。
男孩子對女孩子說「有什麼不合適、我覺得挺合適」,窩在窗檯打電話,在高考結束前冥思苦想該如何讓自己暗戀的某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高考一結束、各自奔天涯從此同學少年都不「見」……這些現在想來如夢如幻的'場景很多人必定都曾真切經歷,以至於《青春派》就成了幾乎可以與追憶一一參照對應的日記本,用讓人倍感親切的方式打開閘門,喚醒記憶讓它破冰而出。
與頻繁但不免做作的「笑點」相比,電影對高考之年所有該出現的淚點的還原更加貼切動人。劉傑的《青春派》是像截取特洛伊戰爭第十年的《荷馬史詩》一樣截取我們所謂「青春」之中的重要年頭:那一年,阿基琉斯刺死赫克托爾,諸神大戰、木馬陷城;那一年,名叫「居然」、擅長扮演策劃人角色的男主角和他的同伴們(還有我們)沖冷水澡、試圖初戀、高考、道別、准備從一段青春走向另一段青春……
人說沒有經歷過高三的青春是不完整的,沒有奮戰過高三的青春是遺憾的,作為一個在高考中掙扎過的莘莘學子之一,我覺得這句話非常的貼切,尤其是看過《青春派》這部影片之後,我更是覺得高三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我也認為高三是人生中極其精彩的一瞬間。
《青春派》是一部非常貼近生活的影片,它主要講述了一群少年、家長和老師為了高三而拼搏努力的故事,由於這個故事緊貼中國現有的高考制度,所以它非常的有號召力和感染力,一度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和電影口碑。尤其是對於那些即將面臨高考的青少年來說,這部影片成為了絕佳的動力,尤其是裡面那些鼓勵高考的號子,更是成為了每個考生的信仰,他們甚至把「破釜沉舟,拼他個日出日落;背水一戰,干他個無怨無悔」當成了每日必讀的格言,真正是為了高考拼了一陣,也苦了一陣。
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影片確實非常的感人,每每看它都覺得身臨其境,彷彿自己又在備戰高考了一般,真正是讓人回味無窮。影片中的每一個學生都個性獨立,我們每個人似乎都能在這些人身上找尋到自己的影子,他們像我們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堅持,有自己的苦惱和煩惱,有自己的瘋狂和理性,也有自己的人生和道路,真正是把青春的瘋狂肆意、迷茫艱苦演繹的淋漓盡致。
而劇中的父母彷彿就是我們的父母,為了孩子他們可以放棄自己的工作,放棄自己的生活,甚至放棄自己的幸福,只為給孩子一個舒心的高考環境,這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慨嘆不禁讓我們熱淚盈眶。而那些老師們呢,為了學生的前程和未來,他們更是嘔心瀝血一刻也不敢放鬆,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懷鼓勵,為了學生他們可以變成世上最有時間,最有耐心,最有智慧,最有口才,最有文采,最有勇氣的存在,真正是為了學生而煞費苦心啊!
高考前我的老師就陪我看過了這部佳作,而現在當我一個人在看這部影片時,我仍舊感觸頗深,即使我已經不是一個高三的學生了,我還是能從中體會到那股沖勁和勢頭,這讓我覺得自己還可以再瘋狂一點,再努力一點,再堅強一點,畢竟我的青春還沒有真的消逝而去不是嗎?所以我希望在往後的時光里,我可以找回當年那種勵志的感覺來,好讓自己在以後可以不那麼遺憾和後悔。
青春是稀里糊塗的,橫沖直撞的,口號的,口號的,口號的,經歷過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時候總懵懂卻覺得前路很清晰,那時候總迷茫卻覺得有夢想就有無限可能,那時候還是暗戀不敢說出口卻再也不會有那樣的單純,那時候高三,殘酷,高壓,沉悶,卻在愣頭愣腦的青春面孔中透露著一股子鮮活。這樣多美好,可惜沒有這樣美好的電影,拍過的幾部關於高考的青春片,實在不敢恭維。直到《青春派》——這實在不是一個討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美好影片,完全因為它建立在童話的雲端上,盡量少地去描寫那些壓抑的存在,將更多視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並且這種情感美好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國高三所想像的那般,所以,美好出現了。當一種你想像中的美好突然襲擊到你,而你潛意識中一直期待這種美好,那麼火花就這么倏忽而至。
今天夏天北京很熱,全國也很熱,青春片也跟著熱。我是盼著像《青春派》這樣的小成本影片走紅的,不僅是因為它這樣如童話一樣美好,還因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範。如果走打鬥路線,中等成本的電影《激戰》應該是一個標本。但小清新的,唯《青春派》。這部片子的檔期不咋地,前有狼後有虎,對於中國院線經理而言,沒有大明星的《青春派》不會討他們的喜歡。但我說的正是明星這塊。該片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選角成功。雖然秦海璐貢獻了這兩年她最棒的配角演出,但男一號董子健才是亮點。這個據說是某大牌經紀人公子的90後演員,一出道就風華正茂。客觀地說,很不錯。無論是那股子青澀勁兒還是生猛的眼神,甚至有時候你都會想,這樣的沉穩,像一個93年生的孩子嘛。前途無量。片中的幾個女學生選得特別像高三生,很有代入感,而男一號周邊的幾個小夥伴,則各有性格,很好的調動了觀眾情緒,讓人墜入其中,重回高三。嗯,多美好的高三啊。
青春電影能讓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時,跟同學在宿舍說著臟話說著理想,在課間休息時對著走過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歡的女孩經過,她的小腿像蔥白一樣干凈,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張國榮,想起自己的愛情和友情,眼淚飄灑而至。看之前並沒有對這部影片抱多少期待,拭去眼角淚的剎那扭頭看了下四周,正有與我一樣的動作在想念著各自的青春。
「奼紫嫣紅開遍,也不過是斷壁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青春告訴我們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等到花開。
電影《青春派》講述了一位高三學子居然在高考前五天拍畢業照時,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大聲地用泰戈爾的詩句向暗戀了三年的女同學黃晶晶表白,展示了年少青春的張狂。然而初戀的甜蜜很快被匆匆前來的媽媽破壞了,初戀很快就結束了,高考卻大受影響失利,最後居然選擇了復讀。
也許在居然長大之後會為那次的瘋狂而後悔不已,可是在那時,居然一定是不想讓自己的青春留下不唯美的遺憾才做出那樣瘋狂的舉動。居然在第二次照畢業照時,他用泰戈爾的話來總結過往:「盡管走下去,不必逗留著,去采鮮花來保存,花自然會繼續開放。」
但我卻並不贊成居然的想法,青春就像是路邊絢爛一時的野花,綻放時紛紛擾擾,凋零時落英繽紛,短暫而凄美!「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試看春殘花盡落,便是紅顏老死時。」青春,我們需要堅定地往前走,因為我們辜負不起。
我認為人的一生也許會邂逅許多美麗,但只有適時而開的那朵花才是屬於自己的,過早采擷只會加速她的凋零。也正是因為如此,影片的最後,並沒有交代居然的愛是否修成了正果。我想,應該是沒有吧!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居然看著騎著單車的男孩,也會心中一動,
想起那充滿活力的青春,追憶那些瘋狂的往事。回想起曾經喜歡的那個女孩,但卻發現自己已記不清的她的輪廓,記不清她的面容。
《青春派》中撒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破釜沉舟,拼他個日出日落,背水一戰,干它個無怨無悔。」而青春最需要的也正是這樣的無怨無悔。
只有不間斷地追求不停止的奮斗,不消失的夢想,才能創造青春之輝煌,才能擁有無悔的青春。但這種無悔的青春並不是要把人間的酸甜苦辣嘗遍,也不是要把不屬於這個時期的事都經歷一遍。所謂無悔應當是平靜淡然的姿態,完美地走在青春路上,不盲目慌張,最終也不後悔。
記得有哲人說過:「若花不開在路上,就一定會開在路的盡頭。」我說,在青春的這條路上,我們不必過早地追求不屬於我們這個年齡段的東西,只要我們努力了,奮鬥了,青春之花就一定會開放在路的盡頭,所以此時,我們要做的就是一路向前,靜待花開!
【教師點評】本文由居然的初戀故事展開,聯想到對待情感與人生的正確態度,觀點鮮明,見解獨到。情感真摯,感受深刻。文筆優美,語言流暢。(指導教師:吳愛兵)
⑸ 校園青春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觀後感
由姚婷婷執導,白敬亭、郭姝彤、李宏毅、王鶴潤、丁冠森等主演的校園青春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正在熱映。以下是關於誰的青春不迷茫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
電影劇情簡介:
人生一直處於輝煌巔峰的林天嬌(郭姝彤飾),面對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高考加分考試卻重感冒了,情急之下她想通過作弊的方式順利過關。沒想到作弊也是需要技巧的,作弊失誤的林天嬌被高翔(白敬亭飾)看到,掉在地上的課本被老師誤解這是高翔所為,高翔選擇為林天嬌擋了一刀。林天嬌並不知道,她的人生的軌道從那一刻開始走向了另外一根軌道。畢竟高翔是她整個學習生涯中最反感的人。和自己討厭的人扯上關系之後,林天嬌用盡了各種方式想要擺脫高翔。倒不是誰吸引著誰,而是少年時大多數的氣急敗壞不是因為真的討厭,而是因為害怕別人的眼光,害怕自己會變得不一樣,害怕有人進入內心,害怕看不到前方而恐慌。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互相拆台,林天嬌發誓要拼個你死我活。
誰的青春不迷茫觀後感700字
故事在青春開始,又在很多年後結束。好像它並沒免俗,落入了和其它青春片一樣的模式。
女主幹凈利落的短發,兩個優等生和一個小混混的三角戀,珍貴又不值一提的夢想,還有那場大雨中的戲份。這些片段都好像出現過在近幾年的青春片里。
不過,我很感謝它一點也不狗血。
林天嬌和她的名字一樣,天之驕女,成績高高在上。她是我們小時候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她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被家人安排好了人生,落入按部就班的生活。她的一輩子也許就這樣了。當林天嬌的父親想幫她去天文展的時候,被她拒絕了。她那時候一定在想,我的人生就這樣吧。直到她遇見了高翔,那個想飛就飛的少年。
而高翔恰好是好學生眼裡最瞧不起的那種人,成績不好,家境困難。好像渾身上下都沒有閃光點。
他們為了彼此做了一些事情,後來他們沒有在一起。青春的列車把高翔帶離了這個城市,兩條平行線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再無交集。最好的學生和最壞的學生,這樣的結局好像沒什麼意外。
林天嬌終歸湮沒在了人潮中,結尾沒有給他們相遇,這樣的留白也許是最好的結局。
電影里說:“不要把整個世界都放在自己的肩上,去做自己喜歡的。”
有時候我想,我們的青春為什麼會迷茫。是因為,我們沒有在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吧。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以夢為馬,後來夢想無疾而終。也有一部分幸運的人,他們成功了,比如這部電影的原著。
不要臉,拼了命,盡了興。影片里每個細節都在詮釋這九個字。
這青春模樣,真讓人羨慕。
前幾天朋友和我說,你知道嗎,這世上最難過的事情就是無能為力。
錯過的夢想,挽留不回來的人,以及回不去的時間。我們都無能為力。
十年後,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也許對於十年前的我們這個問題很重要,可是很多年後,大概會無關緊要了吧。
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我們都一樣。
誰的青春不迷茫觀後感800字
最近幾年的青春片泛濫,從最開始的致青春,到後面的同桌的你左耳匆匆那年,我好像一部不落的去電影院看完了,這些電影都在賣情懷,賣青春,也破費了我好多眼淚,男女主男女配墮胎死人車禍出國,都有彼此的夢想卻終究被現實打敗,多年以後相見,曾經愛的死去活來的主角問一句你過得還好嗎,然後和自己現有的歸宿各奔東西。可是我們的青春,哪有這么多死去活來,記得的`只有在教室里埋頭苦做5年3年模擬的場景,老師上課交著我們不會做的習題,我們學著老師並不標準的普通話,考試的時候不會做空白翻來覆去然後看看身邊的人做的怎麼樣,操場上無聊聽老師講話,就算一隻蟲子飛過去都會引起我們的注意……這樣的情景還有太多,都是小事,都很平凡,但是每個班都有一個老師喊著我這么拚命是為了誰啊,又不能多賺幾百塊錢,每個班都有一個普通話不標準的老師,然後下課我們偷笑的模仿他,每個人都會有過自己怕被別人嘲笑的夢想,其實這夢想不偉大,很平凡,每個班都有人人羨慕卻從來覺得自己考得不好的學霸,每個班也總會有喜歡拆老師台的壞小子,卻讓我們哈哈大笑,整個電影很平淡,但這些要素,影片都有。和那些年一樣,這是最像我們身邊的青春片。高翔活的自由隨性,林天驕活的壓抑需要釋放,還好高翔生活在那麼個環境卻依舊陽光的生長,還好林天驕能在青春里遇見那個叫高翔的男孩幫助她解放天性。全劇的兩個淚點田甜和歐小洋的一起剪光頭的勇氣,最後林天驕為了高翔奮不顧身唱著Hey Jude。影院里大家一起笑,大家一起哭。
如果沒有那三期的明星大偵探里那個聰明低調理性有邏輯又有綜藝感的小白,我對小白的喜愛僅因為自己是聲控的緣故,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執著的來看這個電影,第一次看預告的時候,小白居然能演這么賤兮兮的角色,電影的時候,小白的表情和眼神里也是有戲的。有人提出快本里吃西瓜的時候西瓜皮掉地上了小白看了好幾眼都沒撿起來,我也會腦殘粉的態度說,誰沒有幾個小錯誤,但是真的希望小白能更好,這個從普通大學里走出的小帥哥能更好。
宇宙這么大,地球這么小,我們一定會遇見的。
誰的青春不迷茫觀後感_1200字
我不是一個很喜歡看電影的人,不喜歡看電視連續劇,不喜歡綜藝節目,我覺得除了看書,我什麼愛好都沒有。自從和我的男友交往之後,他很喜歡看電影、電視連續劇、綜藝節目、歌曲選拔節目之後,我們分手了,為了能夠和他享受兩個人的愉快時光,我總是央求著他去看電影,慢慢的自己竟然喜歡上看電影了。真是好神奇呀?
無意間,一個瞬間,我看到了《誰的青春不迷茫》這部電影,我感覺拍的真好。看完之後,我久久還沉浸在電影的那種浪漫的氛圍中,我看到了整個爛漫。男豬腳是全班全校倒數第一,女豬腳是全班全校第一名,這兩個人物八竿子打不著一撇的人竟然出現了愛情的火花,神奇吧?想法獨特。
愛情甜蜜的鏡頭太多了,在這里我就不一一解釋了,我就說幾個重點,第一個就是:男豬腳邀請女豬腳去看天文展覽會,男豬腳明明去了,還待到很晚很晚。 結果男豬腳遇到女豬腳的時候,女豬腳說自己家裡有事情沒有去,是的,女豬腳媽媽強制不讓女豬腳去看的。男豬腳竟然安慰女豬腳說:其實那天我也沒有去。 真的在現實生活中,我肯定是做不到的,我會一頓的埋怨,然後說自己怎麼委屈的在那裡傻等了好半天,然後一直喋喋不休的挖苦對方。但是這里佩服男豬腳替女豬腳去捨身處地的去考慮她的感受。然後女豬腳很晚都沒有去看天文展覽會,男豬腳竟然偷偷爬進去,為心愛的女孩子拍照,想拍下來給女豬腳看,可惜天公不作美,被門衛警衛抓住了,照相機摔壞了,相片也沒有了。男豬腳最後還因為這件事情進了警察局,最後被學校開除了。女豬腳都是不知道的。男豬腳辛苦的靠著自己的記憶,在紙上畫出來,依靠著朋友兄弟們的幫助,完成了女豬腳教室的巨作,美中不足的是男豬腳把星座畫反了。
再講一講,女豬腳的父母,父母為了孩子,離婚了也不敢說,裝著還在一起,可憐天下父母心。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劇中也把男豬腳和女豬腳的愛情 和女豬腳父母的愛情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女豬腳的媽媽只要是她想要做的事情,她就強迫別人要做,女豬腳的媽媽她不想做的事情,她就控制著也不讓別人去做,剝奪了他人的思想,認知,行為等。女豬腳的爸爸就覺得,女豬腳的媽媽不尊重人,最後女豬腳的媽媽進行了改變,首先看到的鏡頭是:詢問女豬腳,明天上台領獎可以穿這件白色的連衣裙嗎? 雖然穿什麼衣服都是由媽媽決定的,但是是徵求女兒的語氣,在態度上明顯和之前很強制的要求女兒必須要按照她的指示去做來說,女豬腳選擇了原諒了媽媽,在背後擁抱了媽媽。
女豬腳的媽媽是愛女豬腳的,只是愛的方式不對。愛一個人是需要尊重對方的意願,理解對方做出的選擇,而不是一味兒的去強制要求對方去做什麼。最後欣慰的是:女豬腳的媽媽意識到這個嚴重的錯誤,允許女豬腳爸爸吃她認為很臟的豬大腸,還是女豬腳的媽媽推薦的店。
《誰的青春不迷茫》沒有人天生就會愛別人。也有的人自己覺得是愛對方,其實愛的方法和方式是錯誤的,自己還沒有意識到。愛是偉大的,愛一個人最高的境界恐怕就是如同男豬腳那樣,為了心愛的女豬腳,自己的委屈又算得了什麼呢?男豬腳處處替女豬腳著想,這才是真愛呀。
致: 誰的青春不迷茫,致,我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