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這是蘇菲·瑪索的哪部電影的劇照
圖片上寫著mes nuits
《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
片 名: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 (1989)
譯 名: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
導 演:安德烈·祖拉斯基 Andrzej Zulawski
主 演:索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地 區:法國
對 白:法語
評 分:5.8/10 (144 votes)
時 長:102分鍾
類 型:劇情 愛情
分 級:西德:16
字 幕:中文字幕
劇情簡介:
在「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中,蘇菲瑪索飾演一個能預知未來的美麗女子,她與男主角偶然的邂逅就一見鍾頭,雖然她已預知男主角即將死亡,卻仍毫不保留的付出自己的愛。
第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令人翹首期盼的明星莫過於法國著名影星蘇菲·瑪索。這位擁有西方人性感、東方人神秘的法國美人的神秘行蹤牽動著所有國內媒體的關注。在滬上她將掀起怎樣的明星熱浪,在閱讀了這份美女檔案,再來細細追尋。
中文名:蘇菲·瑪索
英文名:Sophie Marceau
昵稱:Flatfoosie
生日:1966年11月17日
出生地:法國巴黎
身高:173cm
頭發:褐色 眼睛:褐色
蘇菲·瑪索14歲時開始拍電影。在這之前,她是在遠離攝影棚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她一直住在巴黎市郊,父親是一位卡車司機。讀高中的時候,因為尋找打工的機會,被一家廣告商看中,幸運地從七百名應征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法國導演Claude Pinoteau執導的影片《初吻》(La Boum)的女主角。
這部描述少女懷春情懷的電影於1980年在法國上映,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在其他地區上映時也是盛況空前。蘇菲·瑪索的少女魅力一時風靡了全世界。兩年之後,蘇菲·瑪索乘勝追擊,又主演了續集《初吻 2》(La Baum 2),依然轟動,並且為她贏得凱撒獎的「最有希望女演員獎」。
16歲時,她與法國影帝傑拉爾·德帕迪約(Gerard Depardieu)以及法國影後凱瑟琳·德納芙(Catherine Deneuve)合演了影片《沙崗堡》(Fort Saganne),第二年又與德帕迪約再度合作出演影片《警察》(Police)。
1984年,蘇菲·瑪索和波蘭導演安傑伊·祖拉夫斯基(Andrzej Zulawski)合作,拍攝了《冒失的愛》(L'Amour Braque)。這次合作為她的演藝生涯以及個人生活都帶來了重大轉變。
為了能夠拍攝這部影片,她不惜借錢湊齊100萬法郎買回了與高蒙(Gaumont)公司的合約,因為「人們為了不讓我與祖拉夫斯基拍《冒失的愛》做了各種各樣的事。這是暴力的、幾乎是種族主義的。」這部影片不僅使她從此擺脫玉女戲路的局限,還使她與祖拉夫斯基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親密伴侶。現在,他們已經有了一個三歲多的兒子——文森。
談到與高蒙公司解約的事,她說:「我是他們的小寵物,我不得不聽從他們。但這是無法忍受的。我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走來走去,不知該做些什麼。我決定買回合約的原因是害怕因為違約而進監獄。」不過,從那時起,她成為法國最受歡迎和尊敬的女演員之一。
接下來的幾年,蘇菲·瑪索一直在嘗試更多不同類型的角色,其作品包括《朱安黨人》(Chouans)、《來自巴黎的女孩》(Pacific Paradis)、《心動的感覺》(L' etudiante)、《情書戰場》(Pour Sacha)、《芳芳》(Fan Fan)、《達達尼昂的女兒》(La Fille de D' Artagnan)等。這期間,她又與祖拉夫斯基合作,拍攝了《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和《藍色樂章》(La Note Bleue)。
1995年,蘇菲·瑪索開始將演藝事業向美國擴展。應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的邀請,她在後者自導自演的影片《勇敢的心》(Brave Heart)中飾演了伊莎貝拉王子妃,美麗痴情的模樣叫人心碎。接著,她又在梅爾·吉布森的製片公司拍攝的《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擔任女主角。
1999年應該是她在好萊塢最引人注目的一年。她不僅與凱文·克萊恩和米歇爾·費弗合演了由莎士比亞的名著改編的《仲夏夜之夢》,還在當年的邦德片《縱橫天下》中扮演了野心勃勃想要掌握全世界的石油大亨之女伊莉翠,向全世界的觀眾展現了她冶艷成熟的一面。
2000年,她與祖拉夫斯基再度合作,拍攝了影片《忠誠》(La Fedelite)。這部影片改編自法國女作家德·拉法耶特夫人的名著《克萊芙王妃》,成為這部法國最早描寫情感分裂、性、愛情及三角戀問題的小說的現代版。
今年蘇菲瑪索主演的經典影片《盧浮宮的幽靈》4月率先在法國上映。電影《盧浮宮的幽靈》原是法國一部暢銷小說,早在1965年,就有人把它拍成了電視劇,當年,它在法國引起了一股電視狂潮,但吸引人們注意的還是該片女主角——艷光四射的蘇菲-瑪索。
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蘇菲表示,新片《盧浮宮的幽靈》是她從影20周年的標志,她對這部電影非常滿意。那20年的演藝生涯給蘇菲留下的最寶貴財富是什麼?蘇菲笑著作了個比喻:「每一出電影,每一次首映式,我都將他們看做是一條懸掛在劇院里的勛帶,每當我回首從前,我總能看見他們在隨風飄動--那種感覺實在是太美好了。」
❷ 關於杜拉斯
瑪格麗特·杜拉斯簡介 Marguerite Duras
其作品對中國著名網路作家安妮寶貝影響深遠。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交趾支那(現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
1921年她父親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邊、永隆、沙瀝。她母親在波雷諾(柬埔寨)買了一塊不能耕種的土地。
1939年她同羅貝爾•昂泰爾姆結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羅克合作,在伽利瑪出版社出版《法蘭西帝國》.在書業俱樂部工作,《塔納朗一家》遭到伽里瑪出版社的拒絕。 她第一個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去世。同迪奧尼斯•馬斯科洛相識。
1943年她用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筆名發表《無恥之徒》。參加莫爾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領導的抵抗運動的活動。
1944年R.昂泰爾姆被捕並被放逐到布亨瓦爾德,然後放逐到達豪(參見《痛苦》)。她加入法國共產黨,任維斯孔蒂街黨支部書記,成立尋人處,出版《自由人報》,刊登戰俘和被放逐者的情況材料。發表《平靜的生活》。
1945年R.昂泰爾姆回來。同R.昂泰爾姆一起成立萬國出版社。
1946年她夏天在義大利。同R.昂泰爾姆離婚。
1947年她的兒子讓•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發表《抵擋太平洋的堤壩》。被開除出法國共產黨。
1957年同D.馬斯科洛分居。
1958年發表《琴聲如訴》。她從1955年起反對繼續進行阿爾及利亞戰爭,後又反對戴高樂政權。為各種周刊和雜志撰稿。
1959年為阿蘭•雷內寫《廣島之戀》電影劇本。
1960年當選為美第奇獎評委,但於幾年後辭職。「如果存在一個否定的評委會,我就參加。」
1961年她為亨利•科爾皮的影片寫《長別離》,這個電影劇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學獎獲得者熱拉爾•雅爾洛合作的結果。
1968年她參加了五月風暴的那些事件。在《綠眼睛》中可讀到關於大學生和作家行動委員會誕生的政論文,該文被委員會否定,委員會也在不久後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納電影節期間獲法國藝術片影院及實驗電影院協會獎。
1976年,《整天在樹木之中》獲讓•科克托獎。
1982年在納伊的美國醫院進行戒毒治療。
1984年《情人》獲龔古爾獎。
1985年發表《痛苦》。 7月 17日在《解放報》上發表一篇文章,瑪格麗特•杜拉斯在「魏爾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場引起一部分讀者的敵對情緒和好幾位女權主義者的論戰。
1986年《情人》獲里茨——巴黎——海明威獎,是"當年用英語發表的最佳小說"。
1988年~1989年嚴重昏迷。住院。 1990年R.昂泰爾姆去世。
1991年發表《華北情人》。
1996年瑪格麗特•杜拉斯逝世。
作品目錄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琴聲如訴》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
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 V·斯坦茵的迷狂》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水和森林——廣場——音樂之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蘇珊娜·安德萊爾——樹上的歲月——是的,也許——莎伽王國——一個男人來看我》 1968年 伽利瑪
《毀滅吧,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吧,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黃色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1977年 子夜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 1977年/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子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墨爾本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信天翁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加莎》 1981年 子夜
《阿加莎或無限的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自《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叢林猛獸>,根據亨利·詹姆斯小說改編,詹姆斯·洛德和瑪格麗特·杜拉斯合作改編;<阿斯珀恩文件>,根據亨利·詹姆斯小說改編,杜拉斯和羅伯特·安泰爾姆合作改編;<死亡的舞蹈>,根據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小說改編,杜拉斯改編》
1984年/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里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發》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文/瑪格麗特·杜拉斯
A:「不喜歡那種讓所有男人神魂顛倒的狐狸精式的女人, 那種女人只有在製造悲劇的時候才可愛,在重罪法庭上她們才會令人敬仰。」
B:「夫妻之間最真實的東西是背叛;任何一對夫妻,哪怕是最美滿的夫妻,都不可能在愛情中互相激勵;在通姦中,女人因為害怕和偷偷摸摸而興奮,男人則從中看到一個更能激起情慾的目標。」
C:「對付男人的方法是必須非常非常愛他們,否則他們會變得令人難以忍受。我愛男人,我只愛男人。我可以一次有50個男人。」
D:「愛情並不存在,男女之間有的只是激情,在愛情中尋找安逸是絕對不合適的,甚至是可憐的,但她又認為,如果活著沒有愛,心中沒有愛的位置,沒有期待的位置,那是無法想像的。」
E:「任何一個女人都比男人神秘,比男人聰明、生動、清新,從來也不想做男人。」
F:「如果一個女人一輩子只同一個男人做愛,那是因為她不喜歡做愛。但發生一次愛情故事比上床四十五次更加重要、更有意義。 」
G:「同性戀像癌症一樣是一種必死無疑的疾病。」
H:「喜歡只寫過一部小說的作家。喜歡的作家和作品有:《聖經》、米什萊、夏多布里昂、盧梭、帕斯卡爾、勒南的《耶穌傳》、《克萊芙王妃》、拉辛、波德萊爾,覺得薩特和波伏瓦都不是作家。」
I:「作家是難以忍受的,他殺人、做壞事。」
N:「我生活的故事不是存在的。它是不存在的。它沒有中心,沒有路,沒有線。有大片地方,大家都以為那裡有什麼人,其實什麼人都沒有。」
❸ 索菲瑪索有名的電影
她以《初吻》驚艷世界,幾乎所有她參演的都算有名的啊~~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 《仲夏夜之夢》(1999)
Lost & Found 《失與得》(1999) .Fidélité, La (1999)
World Is Not Enough, The 《末日危機》(1999)
Firelight 《火光》(1997)
Marquise (1997) Anna Karenina 《安娜卡列尼娜》(1997)
Par-delà les nuages 《在雲端上的情與欲》(1995)
Braveheart 《勇敢的心》(1995)
Faire un film pour moi c'est vivre (1995)
Fille de d'Artagnan, La 《豪情玫瑰》(1994)
Fanfan 《芳芳》(1993)
Note bleue, La 《藍色樂章》(1991) Pour Sacha (1991)
Pacific Palisades 《來自巴黎的女孩》(1990)
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 (1989)
Étudiante, L' 《心動的感覺》(1988)
Chouans! 《雪琳娘》(1988)
Descente aux enfers (1986) .
Police 《警察》(1985) Amour braque, L' (1985)
oyeuses Pâques 《最後一次接觸》(1984)
Fort Saganne 《沙岡堡》(1984)
Boum 2, La 《初吻2》(1982)
Boum, La 《初吻》(1980)
❹ 介紹一下蘇菲馬佐
我想你說的蘇菲馬佐就是蘇菲-瑪索吧?
姓名:蘇菲·瑪索
英文名:Sophie Marceau
生日:1966年11月17日
身高:173cm
出生地:巴黎
主要作品:《第一次接觸》、《芳芳》、《勇敢的心》、《末日危機》、《忠貞》
被法國男人譽為「永遠至愛」的蘇菲-瑪索,有著一雙清澄、憂郁的褐色的大眼睛,就是這雙大眼睛讓世界為之傾倒。她的美麗、她的性感,有時使人往往不能自己。作為歐洲首席性感女星,她精緻的面孔又有著一抹獨特的東方氣質,妖嬈中帶著幾分清純。她的美猶如一曲悠閑的歐洲小調,總是那麼魂牽夢繞。這位「法國最漂亮的女人」,兼有西方人的性感、東方人的神秘,渾身散發出一種魅力不可動搖的迷人氣息,不愧為世界一流的璀燦明星。
1966年11月17日,蘇菲-瑪索出生於法國巴黎市郊。這個平凡小女孩的父親是一個經常在外的卡車司機,家境並不富裕,但這培養了她堅韌不撥、獨立的個性。這時的蘇菲對什麼是電影、電影是如何拍攝出來的一竊不通,更沒想過自己日後會成為法國頭號女星。
說起這位世界級影星走上銀幕一事還真頗具戲劇色彩,那是在1980年, 14歲的蘇菲正在勤工儉學,朋友告訴她:法國導演克勞德-比諾多(Claude Pinoteau)准備拍攝一部青春影片《第一次接觸》(又譯《初吻》,「La Boum」),需要一位新面孔的女孩。蘇菲帶著對電影這一「新生事物」的好感,前往面試,沒想被導演一眼相中,選為女主角。這部描述少女青春情懷的電影在法國一上映,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蘇菲淡雅的演出,令其早熟、性感的氣質表現無遺,尤其是在鐵柵欄前與戀人那個羞澀朦朧的初吻,壓抑中帶著渴望的經典眼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菲的青春魅力風靡了全法國,一舉成為法國影壇一顆亮麗的新星。
1982年,在處女作獲得巨大成功後,蘇菲又主演了其續集《再一次接觸》(又譯《青春的疑惑》,「La Boum 2」),此片推出後依然十分轟動,為她贏得了法國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和愷撒獎「最有希望新人獎」,確立了她在法國影壇玉女偶像的地位,並與高蒙(Gaumont)電影公司簽訂了100萬法郎的電影和約。
1984年,蘇菲與法國影帝傑拉爾德-德帕迪約(Getard Depardieu)和法國影後凱瑟琳-德勒芙(Catherine Deneuve)合作拍攝了浪漫電影《薩卡納要塞》(「Fort Saganne」),第二年,她又與德帕迪約合演了《警察的故事》(「Police」)。這兩次與前輩的合作,年輕的蘇菲全無怯場,表現若定,大大豐富了自己的演技,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1985年,蘇菲-瑪索受波蘭著名導演安德烈-祖拉夫斯基(Andrzej Zulawski)之邀主演《狂野的愛》(「L' Amour braque」)。出於對安德烈的敬重,蘇菲與橫加干涉的高蒙公司鬧翻了。賠償100萬法郎買回了合約,這件事反映了蘇菲極強的個性和獨立的性格。此劇成為她演藝生涯及個人生活的重大轉折點,她從此擺脫了青春玉女的局限,並在劇下與大她24歲的安德烈傾心相愛,首次合作即成為生活中的親密伴侶。兩人至今已相敬相戀了16年,但婚禮卻遙遙無期。當時,這段異國戀情幾乎遭到了全法國人的反對,但也使蘇菲成為全法國最受人歡迎和尊敬的女影星,並且日益走紅於世界影壇。
既然走出了青春玉女的戲路,成年後的蘇菲開始嘗試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先後拍攝了《心動的感覺》(「L'etudiante」,1988年)、《雪琳娘》(「Chouans」,1988年)、《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1989年)《來自巴黎的女孩》(「Pacific Palisades」,1990年)、《藍色樂章》(「La Note bleue」,1991年)等片,其中:《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和《藍色樂章》是蘇菲與男朋友安德烈的二次合作。這些影片的拍攝,蘇菲的演技逐漸得到發揮,逐漸成為一個嫵媚性感的女人,她對各種角色的傾心詮釋,使法國人看到了一個成熟的、光芒四射的蘇菲。
1993年,蘇菲與文森特-佩茲(Vincent Perez)合作出演了亞歷山大-查頓(Alexandre Jardin)導演的愛情浪漫片《芳芳》(「Fanfan」),蘇菲扮演活潑開放、崇尚個性的舞蹈演員芳芳。在劇中蘇菲又一次向人們展現了所熟悉和喜愛的青春純情的少女形象,影片把她拍得美侖美奐,清純而性感,我行我素的愛情追求深入人心。兩位法國影壇的金童玉女的真情演繹使這部影片成為當年法國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也成為蘇菲演藝生涯中的又一部令人難以忘懷的代表作,並確立了法國首席女星的地位。
1994年,蘇菲主演了法國導演伯特朗-塔維尼埃(Bertrand Tavernier)的古裝片《豪情玫瑰》(「La Fille de D'Artagnan」),扮演法國大劍客達達尼昂的女兒艾羅絲,為拯救法王路易十四,不惜隻身潛入盧浮宮,揭露一起篡位陰謀。劇中蘇菲扮演的女劍客,剛毅堅定,個性塑造相當成功,精彩真實的打鬥令她廣受好評,也令她日後出演《勇敢的心》(「Braveheart」)中的法國王妃打下了基礎。
1995年,蘇菲-瑪索開始將演藝事業向海外發展,參加了眾多的英語影片的拍攝。她的第一部英文片是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自導自演的古裝史詩巨片《勇敢的心》,蘇菲扮演與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梅爾-吉布森飾)發生一段戀情的法國王妃伊莎貝拉。梅爾認為蘇菲非常適合這個角色:美麗且非常有法國味。蘇菲沒令梅爾失望,在這部純好萊塢式的影片中,懷著身孕的蘇菲外表冷艷高貴,野性的內心卻渴望著自由與愛情,舉手投足無不顯露出她皇族的氣質。雖然戲份不多,但卻以她高貴的氣質征服了全世界,給影迷們留下深刻印象。此片獲得了當年第6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蘇菲-瑪索也成為了最受好萊塢歡迎的法國女星之一,為她贏得了蘇菲皇後(Queen Marceau)的稱號。這一年,蘇菲-瑪索還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L'Aube a l'envers》。這是一部8分鍾的以她在拍攝《勇敢的心》時寫的電影劇本為基礎的短片,沒曾想此片受到戛納電影節(Cannes Film Festival)的充分認可。看來蘇菲-瑪索不僅僅擁有美麗和性感,她的演藝天份是全方位的。
1997年,蘇菲又接連主演了三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影片。她首先在英國名導伯納德-羅斯(Bernard Rose)的藝術影片《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扮演安娜-卡列尼娜。這是一部是根據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第18次改編拍攝成的電影。故事講述美麗富有的安娜與她的情人渥倫斯(肖恩-比恩飾,Sean Bean)之間男才女貌的愛情故事,蘇菲再生了高貴性感、沒有獨立人格和經濟地位的「金絲鳥」安娜,將兩人的熱烈而無望的愛情置於重重壓力與矛盾之中,是一部相當感人的影片。接著,她又在維拉-貝蒙特(Vera Belmont)執導的《路易十四的情婦》(「Marquise」)中扮演出生下層的艷舞女郎瑪姬,靠誘人的身材、性感的舞蹈迷到了眾多男人,並將當時法國知名作家莫里哀與詩人拉辛玩弄於掌股之間。無盡的慾望,又使她打起了國王路易十四的主意,力圖以女性最本能的性魅力擠身上流宮廷社會。之後,蘇菲在威廉-尼科爾森(William Nicholson)執導的劇情片《心火》(「Firelight」)中扮演一個剛毅倔強的瑞士家庭女教師伊莉莎白,為償父債不惜賣身替英國貴族查理(斯蒂芬-迪倫飾,Stephen Dillane)傳宗接代。7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又回到了查理家,當上親生女兒的家庭教師,內心中強烈的心火既給了女兒又給了查理,最終改變了三人的命運,走上了幸福之路。片中蘇菲略帶憂郁的美和倔強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表現出成熟女性美,這也是她表現較為出色的一部英語片。
1999年,蘇菲與戴維-斯帕德(David Spade)主演了傑夫-波拉克(Jeff Pollack)執導的《失與得》(「Lost and Found」),以及與凱文-克萊恩(Kevin Kline)和米歇爾-菲佛(Michelle Pfeiffer)主演了由邁克爾-霍夫曼(Michael Hoffman)執導的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浪漫喜劇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這一年,蘇菲-瑪索最受人矚目的影片當是邁克爾-阿普泰德(Michael Apted)執導的007系列的第19集影片《末日危機》(「The World Is Not Enough」),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仍在劇中扮演世界上最著名的間諜007----詹姆斯-邦德,而蘇菲則扮演石油巨子唯一繼承人----邦德女郎----美麗的伊蕾莎,貪婪的她周旋於邦德和恐怖分子之間,是個渴望掌握全世界的野心家,不得已邦德最後只能除掉她。蘇菲讓我們看到了她冷艷成熟的一面,她自己也稱:「拍OO7電影真過癮,伊蕾莎這個角色很有女人味,狂野不羈,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此片在全世界的上映,使蘇菲-瑪索的國際形象和地位日益提高。
2000年蘇菲與男朋友安德烈-祖拉夫斯基第四度合作,出演其第12部作品,也是專為蘇菲度身打造的浪漫愛情片《忠貞》(「La Fidelity」),扮演一位熱愛攝影的女攝影師克萊麗。故事講述的是兒童圖書編輯克利夫為人正直又有涵養,與克萊麗一見鍾情。但就在兩人結婚的前一天,克萊麗遇到了另一年輕男攝影師內莫,克萊麗竟掉入了兩人的情慾陷阱,無法自拔。但最終在情慾面前,她還是保持了婚姻的忠貞,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和道德准則。此片源自於法國女作家德-拉法耶特夫人的名著《克萊芙王妃》,安德烈將其改編為現代版的描寫情感沖動、性、愛情及三角戀問題的影片。片中有不少裸露的大膽激情鏡頭,但安德烈處理得自然、純美,安德烈稱:「就是通過蘇菲嫵媚動人的演技,忠實地傳達女人的愛與欲」。此片在世界各地上映後,反響強烈,成為蘇菲美麗性感的又一代表作。
今年,蘇菲-瑪索的新片是讓-保羅-薩洛梅(Jean Paul Solame)執導的經典影片《盧浮魅影》(「Belphegor, Phantom of the Louvre」),扮演女記者莉薩。這是一部根據法國60年代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法國盧浮宮內發生的離奇事件----神秘幽靈貝爾菲格(Belphegor)又復活了,使原本平靜的盧浮宮內怪事不斷。女記者莉薩試圖揭開這個秘密,卻不曾想被幽靈附身。全片充滿懸念,陰森詭異,也是第一部在盧浮宮實地拍攝的影片,帶給了影迷們不同凡響的視覺震撼。蘇菲對此片的拍攝非常滿意,上映後在法國曾引起轟動,取得很好的票房收入,成為她從影20周年的標志。在6月9日至17日舉行的「國際A級電影節」----第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此片也成為了一部熱點影片。6月16日,第一次來中國的蘇菲-瑪索由法國駐華大使陪同在上海影城出席《盧浮魅影》的首映式,中國觀眾有幸近距離地領略了蘇菲-瑪索天然純凈的美麗。
蘇菲-瑪索酷愛游泳、跑步等戶外運動,四射的活力和優美的體態無不得益於此。她還會烹飪、裁剪縫紉、繪畫,甚至1996年她還在法國出版了一本自己寫的小說《說謊者》(「La Menteuse」),講述了一天之內一對男女分手的悲歡離合。她還熱情地致力於動物保護,「我憎恨任何形式的暴力,任何人都應尊重生命」。她還是幫助患病的兒童實現夢想的彩虹福利基金會(Arc-en-Ciel)的資助人。
自從1985年與波蘭導演安德烈-祖拉夫斯基相戀後,兩人戀情一談就是16年,至今沒有舉辦婚禮,競認為「不結婚是維持一段感情最好的方法」,這在影視界可能是絕無僅有的。但1995年7月24日,蘇菲與安德烈的愛情結晶----兒子溫森特(Vincent)出生了。6歲的小傢伙聰慧靈俐,既會法文,又會波蘭文,在學校還會英文。蘇菲對兒子可是疼愛有加,「要盡好一個母親的職責」。她甚至自豪地說:「我從影近二十年,至今仍青春美麗的原動力來自於兒子,生活快樂的泉源也幾乎都來自於他,因此給人感覺也就特別年輕。孩子是我和他爸爸之間的雙重橋梁。兒子使我勇敢,使我堅強,孩子能讓一切美好持續下去,讓一切更加盡善盡美」。性感的蘇菲-瑪索競是一個賢妻良母。
蘇菲-瑪索,的確是一位人見人愛的天才演員,她嫵媚、美麗,有個性,她所演繹的每一個角色中都使人能強烈地感受到她醉人的魅力和刻骨明心的震撼力。20年的演藝生涯,使她從一個單純的青春少女成長為一位一流的實力派國際巨星,她是理性成熟與感性美的融合體,率真的性格,使她渾身仰溢著青春的氣息,爐火純青的演技和真摯的悟性才是她成功的關鍵。她天天製造著自己的神話,前途坦盪,正如她自己所說:「我更渴望前進和變化,對我來說,明天更重要。」
❺ 《勇敢的心》當中王妃的扮演者是誰蘇菲·馬索嗎
是呵。
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
主要作品:《第一次接觸》、《芳芳》、《勇敢的心》、《末日危機》、《忠貞》
被法國男人譽為「永遠至愛」的蘇菲-瑪索,有著一雙清澄、憂郁的褐色的大眼睛,就是這雙大眼睛讓世界為之傾倒。她的美麗、她的性感,有時使人往往不能自己。作為歐洲首席性感女星,她精緻的面孔又有著一抹獨特的東方氣質,妖嬈中帶著幾分清純。她的美猶如一曲悠閑的歐洲小調,總是那麼魂牽夢繞。這位「法國最漂亮的女人」,兼有西方人的性感、東方人的神秘,渾身散發出一種魅力不可動搖的迷人氣息,不愧為世界一流的璀燦明星。
1966年11月17日,蘇菲-瑪索出生於法國巴黎市郊。這個平凡小女孩的父親是一個經常在外的卡車司機,家境並不富裕,但這培養了她堅韌不撥、獨立的個性。這時的蘇菲對什麼是電影、電影是如何拍攝出來的一竊不通,更沒想過自己日後會成為法國頭號女星。
說起這位世界級影星走上銀幕一事還真頗具戲劇色彩,那是在1980年, 14歲的蘇菲正在勤工儉學,朋友告訴她:法國導演克勞德-比諾多(Claude Pinoteau)准備拍攝一部青春影片《第一次接觸》(又譯《初吻》,「La Boum」),需要一位新面孔的女孩。蘇菲帶著對電影這一「新生事物」的好感,前往面試,沒想被導演一眼相中,選為女主角。這部描述少女青春情懷的電影在法國一上映,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蘇菲淡雅的演出,令其早熟、性感的氣質表現無遺,尤其是在鐵柵欄前與戀人那個羞澀朦朧的初吻,壓抑中帶著渴望的經典眼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菲的青春魅力風靡了全法國,一舉成為法國影壇一顆亮麗的新星。
1982年,在處女作獲得巨大成功後,蘇菲又主演了其續集《再一次接觸》(又譯《青春的疑惑》,「La Boum 2」),此片推出後依然十分轟動,為她贏得了法國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和愷撒獎「最有希望新人獎」,確立了她在法國影壇玉女偶像的地位,並與高蒙(Gaumont)電影公司簽訂了100萬法郎的電影和約。
1984年,蘇菲與法國影帝傑拉爾德-德帕迪約(Getard Depardieu)和法國影後凱瑟琳-德勒芙(Catherine Deneuve)合作拍攝了浪漫電影《薩卡納要塞》(「Fort Saganne」),第二年,她又與德帕迪約合演了《警察的故事》(「Police」)。這兩次與前輩的合作,年輕的蘇菲全無怯場,表現若定,大大豐富了自己的演技,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1985年,蘇菲-瑪索受波蘭著名導演安德烈-祖拉夫斯基(Andrzej Zulawski)之邀主演《狂野的愛》(「L' Amour braque」)。出於對安德烈的敬重,蘇菲與橫加干涉的高蒙公司鬧翻了。賠償100萬法郎買回了合約,這件事反映了蘇菲極強的個性和獨立的性格。此劇成為她演藝生涯及個人生活的重大轉折點,她從此擺脫了青春玉女的局限,並在劇下與大她24歲的安德烈傾心相愛,首次合作即成為生活中的親密伴侶。兩人至今已相敬相戀了16年,但婚禮卻遙遙無期。當時,這段異國戀情幾乎遭到了全法國人的反對,但也使蘇菲成為全法國最受人歡迎和尊敬的女影星,並且日益走紅於世界影壇。
既然走出了青春玉女的戲路,成年後的蘇菲開始嘗試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先後拍攝了《心動的感覺》(「L'etudiante」,1988年)、《雪琳娘》(「Chouans」,1988年)、《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1989年)《來自巴黎的女孩》(「Pacific Palisades」,1990年)、《藍色樂章》(「La Note bleue」,1991年)等片,其中:《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和《藍色樂章》是蘇菲與男朋友安德烈的二次合作。這些影片的拍攝,蘇菲的演技逐漸得到發揮,逐漸成為一個嫵媚性感的女人,她對各種角色的傾心詮釋,使法國人看到了一個成熟的、光芒四射的蘇菲。
1993年,蘇菲與文森特-佩茲(Vincent Perez)合作出演了亞歷山大-查頓(Alexandre Jardin)導演的愛情浪漫片《芳芳》(「Fanfan」),蘇菲扮演活潑開放、崇尚個性的舞蹈演員芳芳。在劇中蘇菲又一次向人們展現了所熟悉和喜愛的青春純情的少女形象,影片把她拍得美侖美奐,清純而性感,我行我素的愛情追求深入人心。兩位法國影壇的金童玉女的真情演繹使這部影片成為當年法國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也成為蘇菲演藝生涯中的又一部令人難以忘懷的代表作,並確立了法國首席女星的地位。
1994年,蘇菲主演了法國導演伯特朗-塔維尼埃(Bertrand Tavernier)的古裝片《豪情玫瑰》(「La Fille de D'Artagnan」),扮演法國大劍客達達尼昂的女兒艾羅絲,為拯救法王路易十四,不惜隻身潛入盧浮宮,揭露一起篡位陰謀。劇中蘇菲扮演的女劍客,剛毅堅定,個性塑造相當成功,精彩真實的打鬥令她廣受好評,也令她日後出演《勇敢的心》(「Braveheart」)中的法國王妃打下了基礎。
1995年,蘇菲-瑪索開始將演藝事業向海外發展,參加了眾多的英語影片的拍攝。她的第一部英文片是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自導自演的古裝史詩巨片《勇敢的心》,蘇菲扮演與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梅爾-吉布森飾)發生一段戀情的法國王妃伊莎貝拉。梅爾認為蘇菲非常適合這個角色:美麗且非常有法國味。蘇菲沒令梅爾失望,在這部純好萊塢式的影片中,懷著身孕的蘇菲外表冷艷高貴,野性的內心卻渴望著自由與愛情,舉手投足無不顯露出她皇族的氣質。雖然戲份不多,但卻以她高貴的氣質征服了全世界,給影迷們留下深刻印象。此片獲得了當年第6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蘇菲-瑪索也成為了最受好萊塢歡迎的法國女星之一,為她贏得了蘇菲皇後(Queen Marceau)的稱號。這一年,蘇菲-瑪索還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L'Aube a l'envers》。這是一部8分鍾的以她在拍攝《勇敢的心》時寫的電影劇本為基礎的短片,沒曾想此片受到戛納電影節(Cannes Film Festival)的充分認可。看來蘇菲-瑪索不僅僅擁有美麗和性感,她的演藝天份是全方位的。
1997年,蘇菲又接連主演了三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影片。她首先在英國名導伯納德-羅斯(Bernard Rose)的藝術影片《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扮演安娜-卡列尼娜。這是一部是根據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第18次改編拍攝成的電影。故事講述美麗富有的安娜與她的情人渥倫斯(肖恩-比恩飾,Sean Bean)之間男才女貌的愛情故事,蘇菲再生了高貴性感、沒有獨立人格和經濟地位的「金絲鳥」安娜,將兩人的熱烈而無望的愛情置於重重壓力與矛盾之中,是一部相當感人的影片。接著,她又在維拉-貝蒙特(Vera Belmont)執導的《路易十四的情婦》(「Marquise」)中扮演出生下層的艷舞女郎瑪姬,靠誘人的身材、性感的舞蹈迷到了眾多男人,並將當時法國知名作家莫里哀與詩人拉辛玩弄於掌股之間。無盡的慾望,又使她打起了國王路易十四的主意,力圖以女性最本能的性魅力擠身上流宮廷社會。之後,蘇菲在威廉-尼科爾森(William Nicholson)執導的劇情片《心火》(「Firelight」)中扮演一個剛毅倔強的瑞士家庭女教師伊莉莎白,為償父債不惜賣身替英國貴族查理(斯蒂芬-迪倫飾,Stephen Dillane)傳宗接代。7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又回到了查理家,當上親生女兒的家庭教師,內心中強烈的心火既給了女兒又給了查理,最終改變了三人的命運,走上了幸福之路。片中蘇菲略帶憂郁的美和倔強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表現出成熟女性美,這也是她表現較為出色的一部英語片。
1999年,蘇菲與戴維-斯帕德(David Spade)主演了傑夫-波拉克(Jeff Pollack)執導的《失與得》(「Lost and Found」),以及與凱文-克萊恩(Kevin Kline)和米歇爾-菲佛(Michelle Pfeiffer)主演了由邁克爾-霍夫曼(Michael Hoffman)執導的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浪漫喜劇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這一年,蘇菲-瑪索最受人矚目的影片當是邁克爾-阿普泰德(Michael Apted)執導的007系列的第19集影片《末日危機》(「The World Is Not Enough」),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仍在劇中扮演世界上最著名的間諜007----詹姆斯-邦德,而蘇菲則扮演石油巨子唯一繼承人----邦德女郎----美麗的伊蕾莎,貪婪的她周旋於邦德和恐怖分子之間,是個渴望掌握全世界的野心家,不得已邦德最後只能除掉她。蘇菲讓我們看到了她冷艷成熟的一面,她自己也稱:「拍OO7電影真過癮,伊蕾莎這個角色很有女人味,狂野不羈,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此片在全世界的上映,使蘇菲-瑪索的國際形象和地位日益提高。
2000年蘇菲與男朋友安德烈-祖拉夫斯基第四度合作,出演其第12部作品,也是專為蘇菲度身打造的浪漫愛情片《忠貞》(「La Fidelity」),扮演一位熱愛攝影的女攝影師克萊麗。故事講述的是兒童圖書編輯克利夫為人正直又有涵養,與克萊麗一見鍾情。但就在兩人結婚的前一天,克萊麗遇到了另一年輕男攝影師內莫,克萊麗竟掉入了兩人的情慾陷阱,無法自拔。但最終在情慾面前,她還是保持了婚姻的忠貞,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和道德准則。此片源自於法國女作家德-拉法耶特夫人的名著《克萊芙王妃》,安德烈將其改編為現代版的描寫情感沖動、性、愛情及三角戀問題的影片。片中有不少裸露的大膽激情鏡頭,但安德烈處理得自然、純美,安德烈稱:「就是通過蘇菲嫵媚動人的演技,忠實地傳達女人的愛與欲」。此片在世界各地上映後,反響強烈,成為蘇菲美麗性感的又一代表作。
今年,蘇菲-瑪索的新片是讓-保羅-薩洛梅(Jean Paul Solame)執導的經典影片《盧浮魅影》(「Belphegor, Phantom of the Louvre」),扮演女記者莉薩。這是一部根據法國60年代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法國盧浮宮內發生的離奇事件----神秘幽靈貝爾菲格(Belphegor)又復活了,使原本平靜的盧浮宮內怪事不斷。女記者莉薩試圖揭開這個秘密,卻不曾想被幽靈附身。全片充滿懸念,陰森詭異,也是第一部在盧浮宮實地拍攝的影片,帶給了影迷們不同凡響的視覺震撼。蘇菲對此片的拍攝非常滿意,上映後在法國曾引起轟動,取得很好的票房收入,成為她從影20周年的標志。在6月9日至17日舉行的「國際A級電影節」----第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此片也成為了一部熱點影片。6月16日,第一次來中國的蘇菲-瑪索由法國駐華大使陪同在上海影城出席《盧浮魅影》的首映式,中國觀眾有幸近距離地領略了蘇菲-瑪索天然純凈的美麗。
蘇菲-瑪索酷愛游泳、跑步等戶外運動,四射的活力和優美的體態無不得益於此。她還會烹飪、裁剪縫紉、繪畫,甚至1996年她還在法國出版了一本自己寫的小說《說謊者》(「La Menteuse」),講述了一天之內一對男女分手的悲歡離合。她還熱情地致力於動物保護,「我憎恨任何形式的暴力,任何人都應尊重生命」。她還是幫助患病的兒童實現夢想的彩虹福利基金會(Arc-en-Ciel)的資助人。
自從1985年與波蘭導演安德烈-祖拉夫斯基相戀後,兩人戀情一談就是16年,至今沒有舉辦婚禮,競認為「不結婚是維持一段感情最好的方法」,這在影視界可能是絕無僅有的。但1995年7月24日,蘇菲與安德烈的愛情結晶----兒子溫森特(Vincent)出生了。6歲的小傢伙聰慧靈俐,既會法文,又會波蘭文,在學校還會英文。蘇菲對兒子可是疼愛有加,「要盡好一個母親的職責」。她甚至自豪地說:「我從影近二十年,至今仍青春美麗的原動力來自於兒子,生活快樂的泉源也幾乎都來自於他,因此給人感覺也就特別年輕。孩子是我和他爸爸之間的雙重橋梁。兒子使我勇敢,使我堅強,孩子能讓一切美好持續下去,讓一切更加盡善盡美」。性感的蘇菲-瑪索競是一個賢妻良母。
蘇菲-瑪索,的確是一位人見人愛的天才演員,她嫵媚、美麗,有個性,她所演繹的每一個角色中都使人能強烈地感受到她醉人的魅力和刻骨明心的震撼力。20年的演藝生涯,使她從一個單純的青春少女成長為一位一流的實力派國際巨星,她是理性成熟與感性美的融合體,率真的性格,使她渾身仰溢著青春的氣息,爐火純青的演技和真摯的悟性才是她成功的關鍵。她天天製造著自己的神話,前途坦盪,正如她自己所說:「我更渴望前進和變化,對我來說,明天更重要。」
❻ 瑪格麗特·杜拉斯經典語錄
【1】: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瑪格麗特·杜拉斯 《情人》
【2】: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頹敗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杜拉斯
【3】:我遇見你,我記得你,這座城市天生就適合戀愛,你天生就適合我的靈魂 --杜拉斯
【4】: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杜拉斯 《情人》
【5】:我的生活像一隻果子,我漫不經心地咬了幾口,但沒有品嘗味道,也沒有注意自己在吃。活到這個年紀,長成這個模樣,不是我的責任。這個模樣得到認可,它就是我的模樣。我欣然接受,也別無選擇。我就是這個女孩,一經確定永不改變。 --杜拉斯 《平靜的生活》
【6】:每一本打開的書,都是漫漫長夜。 --杜拉斯
【7】:經歷過孤獨的日子,我終於喜歡上自己的無知,與它們相處我感到愜意,如同那是一爐旺火。這時就該聽任火焰緩緩燃燒,不說一句話,不評論任何事。必須在無知中自我更新。 --瑪格麗特·杜拉斯
【8】:恨之所在,是沉默據以開始的門檻。 --瑪格麗特·杜拉斯 《情人》
【9】:與你年輕的時候相比,我更喜歡你現在備受摧殘的容顏 --杜拉斯 《情人》
【10】:若我不寫小說,不是作家,那麼我應該是一個妓女。 --杜拉斯 《情人》
【11】:如果愛,請深愛,愛到不能再愛的那一天。 --杜拉斯 《情人》
【12】:我在世界上最愛的是你。勝過一切。勝過我所見過的一切。勝過我所讀過的一切。勝過我所有的一切。勝過一切。 --瑪格麗特·杜拉斯 《薩瓦納灣》
【13】:你無時無刻不是我身邊的那個完整的你。無論你在做什麼,無論是離我遙遠還是在我近旁,你都是我的希望。 --瑪格麗特·杜拉斯 《大西洋的男人》
【14】:後來,她哭了,因為她想到堤岸的那個男人,因為她一時之間無法確定她是不是曾經愛過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見過的愛情去愛他,因為,他已經消失於歷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樣,因為,只是在現在,此時此刻,從投向大海的樂聲中,她才發現他,找到他。 --瑪格麗特·杜拉斯 《情人》
【15】:「壓抑的感情總會讓人有扭曲的快感」 --瑪格麗特·杜拉斯 《中國北方的情人》
拓展資料: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作家、電影編導。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等。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於法屬印度支那。十八歲時定居巴黎。自1942年開始發表小說,1950年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使杜拉斯成名。這段時期的作品富有自傳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亞的小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敘事語言,逐漸抹去小說情節,更強調主觀感受和心理變化。1955—1965年是她創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說《如歌的中板》、《副領事》,以及劇本《廣島之戀》等。1984年發表《情人》,獲當年龔古爾文學獎。
❼ 跪求《美麗的人》(La Belle personne)這部電影的高清視頻文件。。。。
上映日期:2008年9月12日法國
改編自法國經典小說《克萊芙王妃》,將十七世紀貴族之間的愛情故事搬到現代高中校園上演,兩男一女的三角戀情依舊無解,註定悲劇的愛情依然美麗而哀傷。
❽ 曼努埃爾·德·奧里維拉的導演經歷
處女作
1931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影片是記錄片《杜羅河上的苦工》(Douro,Fain aFluvial),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他的藝術風格受到了法國先鋒派和蘇聯紀錄電影的影響。影片成功的再現了橫貫波爾圖市的杜羅河兩岸的風土人情,Oliveira發揮了他剪輯上的才華,為這部影片增添了不少看點。1931年9月21日,本片在里斯本中央電影院上映時,引起轟動,Oliveira也因此一舉成名。《葡萄牙電影史》如此評價:「奧里維拉具有非凡的直覺能力,有了《杜羅河上的苦工》,葡萄牙影壇就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經典作品。」
第一部故事長片
1942年,Oliveira執導了《街頭少年》AnikiBóbó,該片以獨特的紀實主義風格成功地再現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影片在首映時曾被喝倒彩。但一些知識界人士卻極力為它辯護。該片以獨特的紀實主義風格成功的再現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本片19年之後也就是1961年在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國際青年作品匯映中獲得榮譽證書。
1942-70年代中:息影
·由於評論界的壓力,從1942年後的二十多年內,他一直處於息影狀態,幾乎完全脫離了電影圈。
·50年代初,Oliveira的申請計劃多次被國家審查機構否決,而他在藝術上的成就又有目共睹,他被電影愛好者奉為先鋒式的偶像,大肆宣傳,使他成為了一個呼喚改革的標志。
·50年代擔任製片人出品了一些影片。
·1955年Oliveira赴德國學習彩色電影技術和新的攝影技術,次年他拍攝了影響頗深的紀錄短片《畫家與城市》PintoreaCidade,O,從此脫離蒙太奇技巧派,實驗長鏡頭的表現力,轉而運用一些「故意長的長鏡頭」。
·1932-1970年,葡萄牙正處於薩拉查(A.deOSalazar)獨裁統治時期。葡萄牙電影處於低谷,非常蕭條。政府投資拍了很多宣揚法西斯專制的影片,但是沒有人看。奧利維拉在30年代拍攝的影片基本上也沒有獲得公映的機會。
·1962年,奧利維拉被秘密警察逮捕,後又釋放。
·1963年,奧里維拉指導了《春天的活動》,這部充滿政治隱喻的影片得到了評論界的一致認可。
奧利維拉1931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影片是紀錄片《杜羅河上的苦工》(Douro,FainaFluvial),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他的藝術風格受到了法國先鋒派和蘇聯記錄電影的影響。 影片成功的再現了橫貫波爾圖市的杜羅河兩岸的風土人情,奧利維拉發揮了他剪輯上的才華,為這部影片增添了不少看點。1931年9月21日,本片在里斯本中央電影院上映時,引起轟動,奧利維拉也因此一舉成名。1942年,奧利維拉執導了故事片《街頭少年》(AnikiBóbó),這是一部充滿夢幻的影片,孩子們在嬉戲中決定誰是警察和誰是小偷。這是一個由夢、勇敢和膽怯、慷慨和憐憫組成的孩童世界。該片以獨特的紀實主義風格成功的再現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本片1961年在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國際青年作品匯映中獲得榮譽證書。由於評論界的壓力,從1942年後的二十多年內,他一直處於息影狀態,幾乎完全脫離了電影圈,50年代,只以製片人的身份出品了一些影片。1963年,卷土重來的奧利維拉指導了《春天的活動》,這部充滿政治隱喻的影片得到了評論界的一直認可。此後《伊爾矛.尤里奧的書簡》、《今與昔》等片的成功進一步鞏固了奧利維拉國際電影大師的地位。其中,《今與昔》、《貝尼爾德》和《失落的愛情》被評論界稱為「得不到愛的三部曲」。
70年代——80年代中:重返影壇
·1972年,《今與昔》
·1975年,《貝尼爾德》
·1979年,《失落的愛情》
·1981年,《弗蘭西斯卡》以上四部作品被稱為「愛情挫敗四部曲」,由此確立了Oliveira在國際影壇的地位。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發生了反對專制政府的革命。在革命的狂熱中,他的工廠被占。工廠的破產讓他因此幾乎失去了全部的個人財產,然而在電影上的成就也讓他獲得國外資金越來越容易,他的野心越來越大。
·1982年,導演《訪問或回憶或懺悔》。按照他的願望,在他死後該片才能公映。
·1983年,《緞子鞋》,電影是舞台劇改編的,影片長達7個小時。
奧里維拉接過金棕櫚的瞬間
80年代末——現在:碩果累累
·1988年,歌劇影片《食人者》 (Canis,Os),獲得戛納電影節金 棕櫚獎提名。
·1990年,拍攝《不,或者指揮者的虛榮》('Non',ouAVãGlóriadeMandar),自此以後,幾乎每年推出一部電影,且大部分影片自己剪輯,甚至有時候自己出任攝影。作品年年登上法國《電影手冊》年度佳片,成為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的常客。
·1991年, 《神曲》(ADivinaComédia)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最終贏得評委會特別獎GrandSpecialJuryPrize
·1995年,《愛欲修道院》(Convento,O)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1996年,《聚會》Party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1997年,《世界源頭之旅》ViagemaoPrincípiodoMundo贏得戛納電影2項獎,FIPRESCIPrize和PrizeoftheEcumenicalJury-SpecialMention
·1999年,《信》Lettre,La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最終贏得評委會大獎JuryPrize
·2000年,《福音與烏托邦》PalavraeUtopia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最終贏得FilmcriticaBastoneBiancoAward
·2001年,《我要回家》Jerentreàlamaison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2001年,《追憶童年往事》PortodaMinhaInfância獲得威尼斯電影節UNESCOAward提名;
·2002年,《測不準原理》PrincípiodaIncerteza,O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2003年,《會說話的照片》UmFilmeFalado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最終贏得SIGNISAward
·2005年,《魔鏡》EspelhoMágico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80年代,步入古稀之年的奧利維拉寶刀不老,拍攝了《弗蘭西斯卡》、《食人族》等七部影片,成為戛納等國際影展和知名雜志十佳影片的常客。從1990年至今,長壽的奧利維拉幾乎創造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跡——每年推出一部影片。在他那漫長的電影旅程中,共拍攝了不下30餘部電影。92歲高齡的他依舊拍片不輟,1999年憑借改編自法國名著《克萊芙王妃》的影片《信》入選戛納電影節,今年,93歲高齡的他以影片《回家》第11次進入戛納電影節的競賽單元,這種老當益壯的氣概實在令人欽佩。
·直到現在奧里維拉仍然在創作,今年他有2部電影問世Invisíveis,Os和
愛情挫敗四部曲之一《弗蘭西斯卡》
世界電影公民、葡萄牙電影大師曼努埃爾·德·奧里維拉於2015年4月2日去世,終年106歲。
❾ 請教一個關於法國電影問題!
Daniel Auteuil
他拍過好多電影
現在能記得有
曼儂的復仇(with 吉拉爾德帕迪約)
第八天
冬天的心
……
http://luchan.allmov.com/article-129299.html
是他嗎?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