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二戰經典戰役的觀後感700字
斯大林格勒戰役觀後感
作為這個世界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俄羅斯民族一直有著與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源流和民族性格。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音樂、美術、文學等方面,也通過電影這種復合藝術類型呈現在大銀幕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這一切藝術類型,都帶有濃厚的俄羅斯式的詩意,無論浪漫還是華麗,亦或是赤裸裸的殘酷。
《斯大林格勒》是由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當代俄羅斯戰爭電影,作為俄羅斯早期功勛導演之子,家學淵源的邦達爾丘克在吸收了部分好萊塢電影精華之外,依然固執地堅持著,用俄羅斯美學與詩意來詮釋電影這門藝術。這部最新版《斯大林格勒》濃墨重彩,敘事沉穩,充滿了俄羅斯電影所獨有的特徵,深沉而悲憫,即便是在描述一整個民族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災難,依然充滿了希望與同情,令人沉浸其中,久久無法忘懷。
不同於前蘇聯時期大而全的電影模式,新版《斯大林格勒》以戰史上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樓」為原型,從小處著手,刻畫了五位身份、背景各異的蘇聯戰士與一名小女孩純潔的戰時愛情,以及他們之間那超越了男女之情的偉大情感。與之相對應,按照好萊塢人性化原則,影片同時也安排了一對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之間的「斯德哥爾摩式」的悲劇愛情,以此作為陪襯。
雖然與時俱進地採用了IMAX3D制式來完成本片,同時在電影細節處也有不少對好萊塢電影乃至華語動作片的借鑒,但是整體而言,《斯大林格勒》還是一部標準的俄羅斯電影。氣勢恢宏的場面調度,色彩濃郁、華麗得好象油畫一般的每一幀畫面,以及緩慢卻牢牢抓住觀眾情緒的詩意化敘事節奏,甚至是在表現戰爭時,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都帶有鮮明的俄羅斯文化特徵,充滿詩意,情感充沛而莊重。
從故事結構而言,《斯大林格勒》完全不同於好萊塢戰爭大片,以慘烈的河岸攻防戰開篇之後,影片迅速轉入膠著而又漫長的單兵作戰環節,而正是這漫長的過程中,導演娓娓道來,用充滿詩意的浪漫筆觸,精緻地刻畫了每一個角色,每一幀畫面,直到最後高潮部分的降臨。一般觀眾不容易接受的是,影片在最後高潮部分處理時的反其道而行之,情感和情緒遠大於直觀的視覺沖擊,想要象好萊塢電影那樣,享受一頓視覺盛宴的觀眾,看到這里或許會稍微有些失望,但是沉下心去仔細體會其中人物的命運和情感的話,或許才會更加懂得這部電影。
最後必須多提一句影片中,有關德國軍官與俄羅斯女人這條副線。盡管只是展現殘酷戰爭對於人性戕害的副線,但是這條副線或許也提供了最大眾化的敘事邏輯。尤其特別的是,整部影片當中,兩人之間始終語言不通,操著各自民族的語言,卻依然能夠在最後達成心靈的共識。那種糾結甚至對立的感情,也更加凸顯出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偉大的光輝。其中不少的鏡頭和橋段完全喧賓奪主,極致浪漫,甚至可以單獨成篇。
Ⅱ 電影《血戰鋼鋸嶺》觀後感5篇
1. 我觀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觀影中我震撼不已,觀影後我難以忘懷。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戰爭的烽火歲月:二戰時美軍與日軍在沖繩島上展開激烈的戰斗。多斯,一個信仰堅定的青年,他不顧父親的勸阻,像許多美國青年一樣,懷著滿腔的熱血參了軍。與眾不同的是,他參軍不是為了殺人,而是拯救戰場上的生命,多斯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相信殺生是罪過,所以他堅決不碰槍,這讓旁人感到不可思議,也讓我驚訝:一個即將奔赴戰場的士兵,怎能不拿槍?這更使得教官惱火萬分,多斯也被戰友嘲諷為「傻瓜多斯」。此後他竟然寧可冒著被軍事法庭審判的危險,也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在一番周折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臨時軍醫,我不禁疑問:就他那身板能頂住戰火嗎?!
2. 多斯的第一場戰斗開始了,幾天後他所在的隊伍登了島,在黎明發起了沖鋒。在艦炮的掩護下,一群英勇無畏的士兵爬向了鋼鋸嶺。剛上嶺,他們便遭到了猛烈的攻擊,有的士兵還沒來得及找掩體,就在「噠噠噠」的機槍聲中倒下了。炮火中,血肉橫飛,除了槍炮聲、轟鳴聲,就只能聽到士兵的凄慘叫聲,這讓我看得驚心動魄,暗想:這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哪!而這冷酷無情的戰爭機器,卻輕而易舉地奪去了他們的生命!
3. 在慘烈的戰斗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他親眼看著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裡現出了淚光,他被熏黑的臉忍不住地抽搐著。雖然很恐懼,但多斯還是鼓起勇氣,沖到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救助傷員。看到戰友的痛苦呻吟,多斯心痛不已,含著淚為他們治療,心中默默地祈禱。亂石嶙峋中,屍橫遍野。多斯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搶救自己的戰友!在日軍強激乎跡勁的反擊攻勢下,美軍迫不得已地撤退了,留下了多斯與被拋棄的傷員,我真為身處險境的他捏了把汗!
4. 在一片狼藉里,多斯還在搜尋傷員。他用生命編織成保護網,把一個個戰友送下了鋼鋸嶺。好幾次他險些被敵人發現,雖然自己也負傷了,但他還在想:讓我再多救一個!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將平常嘲笑他的戰友送下了山崖;讓我再多救一個,他把昔日看不起自己的軍官送出了敵人的魔爪;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從死神懷里搶下了70多條生命!看到這兒,我不能自已,感動地流下了眼淚!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這么一個普通人的信念頑強、堅韌的使人難以置信。
5. 戰斗勝利了!多斯也體力不支了。在廢墟中,他被驚詫不已的戰友們救下了鋼鋸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也許是堅強與虔誠塑造了多斯,又或許,是多斯證明了堅強與虔誠。我思考著:在生活里,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看似難以逾越的鋼鋸嶺,也有很多的煩惱,但是如果擁有了多斯的精神,我相信再大的挑戰也只能是過眼煙雲,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因為與之相比,生活中的小困難又算得了什麼?
Ⅲ 電影終極勝利觀後感與感言
《終極勝利》以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設立的最大的集中營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名叫徐牛的中國人頑強對抗凶的殘侵略者,救護被日軍關押在集中營的各國僑民戰俘的故事,以下是我整理提供的相關觀後感,快來閱讀看看吧。
電影終極勝利觀後感
影片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奧運冠軍李愛銳在二戰期間甘願放棄平靜優越的生活,來到正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他在中國結識徐牛,二人機智巧妙地對抗日本侵略者,救護了一大批被日軍關押在濰縣集中營里的各國戰俘。
正是這樣一個並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故事,卻讓告別電影界二十年的香港老牌導演冼杞然再度出山。此次為還原歷史,冼紀然輾轉天津、濰坊、英國、加拿大多地採集素材,先後訪問了數十位濰縣集中營的倖存者和有關歷史學家。冼杞然表示:「因為這個題材很沉重,很多東西需要調研,所以我處理題材的時候非常小心,我希望把這個事情真實地反映出來。」他還遠赴加拿大訪問了李愛銳的女兒,從中搜集到更多未被人知的第一手珍貴數據,為劇本創作以及攝制奠下堅實的基礎。
電影終極勝利觀後感
「他們應可振翅高飛,為展翼的雄鷹;他們應可競跑向前,永遠不言疲累。」
這是一座墓碑上的銘文,獻給墓中的不屈的靈魂——李愛銳,他原名叫EricLiddell,是一位出生在天津的蘇格蘭短跑名將,奪得過奧運會冠軍;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在天津的一所中學里當了近20年的教師;他更是一位不屈的鬥士,在被日軍囚禁於集中營之後,從未屈服於肉體和靈魂的折磨,始終保持著奮斗的品格,遺憾的是,在抗日戰爭行將勝利時,他卻因腦瘤而逝世於日本集中營。
在1981年,李愛銳的傳奇人生被拍成了電影《火的戰車》(Carrosdefuego),講述了他的前半生,並獲得1982年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四項大獎。
在,李愛銳的後半生故事,則有華語著名導演冼杞然經過十年的精心打磨,被隆重搬上大銀幕,這便是戰爭電影《終極勝利》(TheLastRace)。
在《終極勝利》中扮演男一號李愛銳的,是來自好萊塢的著名演員由約瑟夫·費因斯,他因《莎翁情史》、《兵臨城下》等一系列影片而被國人熟知,由英國演員出演同為英國人的李愛銳,是毋庸置疑的形神兼備,參演影片的還包括內地著名演員竇驍、台灣英俊小生塗世旻等等,影片以細致的筆觸,真摯的感情,帶領觀眾共同走入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終極勝利》的故事,由李愛銳在中國授課開始,直至他被沖撞入學校的日本人抓捕,關入集中營成為人質,故事才緩緩展開,那是一段漫長的歲月,日軍的凌辱,中國民眾的救濟,在一堵高聳的電網牆之間,發生了很多驚心動魄卻感人至深的故事,但歷史不是歌功頌德,李愛銳也不是萬能之神,在與兇殘的日本軍人的抗爭過程中,他被毆打,被關押於露天的豬籠,被禁食禁水,受盡折磨,而生病之後也沒有得到絲毫的治療,最終命喪於侵華日軍的深牢大獄,全片的悲劇色彩,是對法西斯戰爭的強力控訴。
關押李愛銳的集中營於在山東的濰縣,就是今天的濰坊,這里盛產風箏,在影片《終極勝利》中,透過集中營狹窄的天空,也能經常看到鮮艷的風箏在高高的天上飄,那是對自由的嚮往,但也是對自己的牽絆,一顆顆渴望自由的心,卻在法西斯侵略者的殘暴下,無處安放。當然,影片並沒有正邪分明的對各方人物進行符號化的描述,無論是被關押的國際友人,還是施暴的日本軍人,以及來回往復的中國民眾,特別是以徐牛父子為代表的周邊百姓,莫不性格鮮明,經得起推敲。
影片的舞美置景非常寫實,無論是巍峨高聳的教堂,還是逼仄陰暗的牢房,以及眾多的室外場景,都得到了真實的還原,在影片中看起來質感十足,再加上全片故事所飽含的悲愴與奮斗,不屈與抗爭,無不閃現著人性主義的光輝,因此說《終極勝利》是一部二戰題材的史詩片,也並不為過,畢竟這是一部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由國際陣容擔綱、主創精心打造的戰爭電影。
《終極勝利》的籌備歷時十年,期間導演冼杞然一直在搜集資料和構思創作,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電影的真實性,多次前往加拿大、英國等地尋訪生還者並搜集相關資料,還長期在濰縣集中營觀看紀錄片,體驗生活,影片在中國、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地實地拍攝,濃縮到影片中,是一段厚積薄發的抗爭歷史,而本片的配樂,則有來自香港的音樂家鮑比達擔當,影片中沉鬱的音樂,配合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背景,卻是一群被放逐於集中營的禁錮靈魂,給觀眾帶來巨大的視聽震撼,
《終極勝利》雖然沒有將鏡頭投向正面的戰火陣地,但其所聚焦的,是另一場看不到硝煙的戰爭,與日軍的鬥智斗勇,與日軍的賽跑競技,李愛銳以一個飢腸轆轆的血肉之軀,永遠的挺立在了恍若人間地獄的集中營,影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系列類似題材的故事,比如《辛德勒的名單》,比如《美麗人生》,比如《囚車駛向聖地》,比如《裸露在狼群》……而本片的主演約瑟夫·費因斯,與《鋼琴師》中的阿德里安·布洛迪,也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無論是境遇,還是造型,那些單薄到令人心痛的骨瘦如柴,恰恰更堅強的書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鼓舞著我們一直的前進之路。
任何時候,再殘暴的敵人,即便摧毀了我們的肉體,也不能打敗我們的精神,因為只要意志尚存,終極勝利必將屬於堅強的我們。
最後安利下本片的主題曲,由鮑比達創作,香港著名歌手葉麗儀演唱的《笑著離去》,讓她,為我們的英雄李愛銳,再一次唱起安魂之曲,願逝者永安,世界永遠和平,再無災難與戰爭:
多身不由己紛亂世界裡
掙一絲空隙用力的呼吸
熬過了夢境又一個晨曦
在黑暗中告訴自己此刻正黎明
踏雜的蹴音消失塵煙里
撐著一口氣要生命繼續
血淚不足惜願可歌可泣
顛沛流離慶幸一路同行曾有你
養育我的綠色大地
你可知道
我用最切慕的心呼喊你的名字
然後悄悄笑著離去
電影終極勝利觀後感
這是一座墓碑上的銘文,獻給墓中的不屈的靈魂——李愛銳,他原名叫EricLiddell,是一位出生在天津的蘇格蘭短跑名將,奪得過奧運會冠軍;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在天津的一所中學里當了近20年的教師;他更是一位不屈的鬥士,在被日軍囚禁於集中營之後,從未屈服於肉體和靈魂的折磨,始終保持著奮斗的品格,遺憾的是,在抗日戰爭行將勝利時,他卻因腦瘤而逝世於日本集中營。
在1981年,李愛銳的傳奇人生被拍成了電影《火的戰車》(Carrosdefuego),講述了他的前半生,並獲得1982年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四項大獎。
在,李愛銳的後半生故事,則有華語著名導演冼杞然經過十年的精心打磨,被隆重搬上大銀幕,這便是戰爭電影《終極勝利》(TheLastRace)。
在《終極勝利》中扮演男一號李愛銳的,是來自好萊塢的著名演員由約瑟夫·費因斯,他因《莎翁情史》、《兵臨城下》等一系列影片而被國人熟知,由英國演員出演同為英國人的李愛銳,是毋庸置疑的形神兼備,參演影片的還包括內地著名演員竇驍、台灣英俊小生塗世旻等等,影片以細致的筆觸,真摯的感情,帶領觀眾共同走入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終極勝利》的故事,由李愛銳在中國授課開始,直至他被沖撞入學校的日本人抓捕,關入集中營成為人質,故事才緩緩展開,那是一段漫長的歲月,日軍的凌辱,中國民眾的救濟,在一堵高聳的電網牆之間,發生了很多驚心動魄卻感人至深的故事,但歷史不是歌功頌德,李愛銳也不是萬能之神,在與兇殘的日本軍人的抗爭過程中,他被毆打,被關押於露天的豬籠,被禁食禁水,受盡折磨,而生病之後也沒有得到絲毫的治療,最終命喪於侵華日軍的深牢大獄,全片的悲劇色彩,是對法西斯戰爭的強力控訴。
Ⅳ 求二戰影片觀後感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