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無問西東》電影觀後感
電影《無問西東》用138分鍾講述了四個有關青年選擇的 故事 ,是很多人喜歡的一部影片。這部影片講述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它將是由你自己選擇。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無問西東》電影 觀後感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無問西東》電影觀後感1
《無問西東》裡面還講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上課的一些 歷史故事 。
說實話,汪老師並不是資深的電影控,我能走進電影院去觀看這部文藝電影,是緣自對這所中國百年名校的敬仰而去的,實事證明,這部電影沒有讓我失望,立意之高,底蘊之深厚,是最大的看點。
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有句超級棒的 名言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文人的風骨,國難當前,大學 教育 的擔當,故事主要運用四代人的故事,架構起清華大學精神的傳承。影片中折射出來的大學精神,教育之根本,是汪老師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最為關注的地方。
一個國家,強不強大,重在教育的發展。作為清華名校走出來的的學子,更是要胸懷天下, 畢業 於清華大學的高曉松曾說:「名校是干什麼用的?名校是鎮國重器」!名校培養人才,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這才是一個名校生的風范。
《無問西東》採用四重敘事手法,構思別致。四段故事,人物主角都是清華畢業,縱橫交錯、情節上跨越時空,每個人物都足以給我烙下深刻的印跡。
無論是一部電影作品、還是一部文學作品,只要你用心去體會,都可以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理解,將這些體會提煉出來,就會有更多收獲。《無問西東》給汪老師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做人一定要真實,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要聽從內心的想法。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一位富家公子沈光耀(王力宏演),他考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他的家人希望他在這所名校好好讀書,不要想著報國不報國,要按照家人的意願,順利讀完大學,然後結婚生子,不是大富大貴,而是平靜的過完一生……可是,在面對自己上課的大學被日本飛機狂轟濫炸時,他在孝道與報國從軍之間糾結,當他看到流離失所的民眾和死去的同胞,這位名校高材生聽從內心,毅然從軍。不是華北之大容不下一張課桌,而是整個國家都危亡了。想必,做為一個有良知,有正義感的人,都會理解沈光耀的做法。
另一個人物吳嶺瀾,英文成績第一,而物理成績卻落在了「無列」,他一時迷茫不絕,還是想跟風學自己並不突出的理科,因為他認為學理科有出路。當時,他清華大學老師讓他轉文科專業,且這位老師的一席話,說出了做人做事,以及學習的根本意義,他讓吳嶺瀾要「真實」,不要被現實給左右了,要聽從內心。這位民國大學老師提到,真實是什麼?真實就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電影中這段大學老師對學生的談話,告訴學生,做人不必客意去迎合,不隨波逐流,要聽從內心。汪老師特別欣賞這一番話,有時我們就是太在意別人的感受,整天活在別人的世界裡,從而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堅守自己的人生方面,從容篤定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無問西東,不正是我們當下浮躁的社會所欠缺的嗎?
汪老師寫到這里不禁想到了「魏晉風骨」,竹林七賢他們至真的性情,不就是活脫脫的「聽從你心,無問西東」嗎?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大文學家。當時,司馬昭大權獨攬,權傾朝野,他曾想拉攏嵇康,但是,嵇康在當時的政治爭斗之中是傾向曹家皇室一邊的。對於司馬昭他採取不合作,不給面子的態度。因此司馬昭特別忌恨他。
嵇康和山濤本來是好朋友,但因山濤結交了司馬權貴,嵇康一怒之下,寫出了《與山巨源絕交書》,他這種「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的做法,為世人所敬仰。後來司馬昭還是容不下他,要除掉嵇康。臨刑前,嵇康神色自若,彈奏一曲《廣陵散》,從容赴死。嵇康身上的真實,就是魏晉風骨最典型的代表。《無問西東》這部電影也讓汪老師隱隱約約找到了這種文人風骨,簡單地說,就是「人」的覺醒。
當汪老師走進歷史之中,稍有風骨的文人身上,似乎都有著「真實,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的一面。曾子臨死時記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門人把它還過才瞑目。吳季札心裡暗許贈劍給徐君,沒有實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鄭重地把劍掛在徐君墓邊的樹上。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淡泊功名。這些人在小節如此,大節更不消說。保持氣節,聽從內心,不必客意去迎合別人,不隨波逐流......這些或許也正是百年名校清華的精神,具有這樣人格的人不得不讓人敬仰!
走出影院之後,汪老師在想,眼下我們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正是給人以從心裡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的情懷。
《無問西東》電影觀後感2
無問西東,這是一個青春的故事。
整部影片有四條時間線。第一條時間線是1920年的北平時代,心高氣傲的吳嶺瀾和溫文爾雅的梅校長思考什麼是真實。若不善於實科,便可不鑽於實科。吳嶺瀾看到泰戈爾身邊站著是當時中國最優秀的一群人,逐漸坦然接受了現實。「人把自身置身於忙碌之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卻喪失了真實,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這種自省而醒的故事,從來都是一個人波瀾壯闊的史詩,我覺得從來不比那些飛機大炮渺小。
第二條時間線是西南聯大時代。吳嶺瀾是沈光耀的教授,這是吳嶺瀾真實精神的延續,也是沈光耀一心報國的青春的綻放。西南聯大是中國高校教育史的巔峰,這里雲集了各個領域的院士,是那個時間段的中國的榮耀。雖破瓦寒窯、一介布衣,但端坐的老師,黑板上的靜坐聽雨,就是一片錦綉山河。雖戰機呼嘯、警報拉響,但老師們仍可以慢條斯理地聊泰戈爾,聊恐龍化石。浪漫的教育賦予他們自由和思想上的安寧。裡面兩個自貢的娃兒確實是個亮點,影片最後給沈媽磕頭令人淚目。
第三條時間線是1960年代的特殊時期,而沈光耀是陳鵬的晃晃叔叔。這條時間線是整部電影最具矛盾沖突的一條,敏佳本來只是面對著愛情二選一的煩惱,卻因為一封信和一個謊言跌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言論沒有現在自由,思想卻比現在純潔。也正是那個時代,造就了現在的我們。
第四條時間線是2010年代的當代,上個時代背叛敏佳的李想是果果父母的救命恩人。在這個利益與良知互相矛盾多重碰撞的年代,果果依然展示他沉默在陰影里如刀削一般的英俊側顏。
我注意到了他們的最後一眼,敏佳看到了她的朋友站在群眾前面要與惡勢力保持距離,贏得了眾人的掌聲,她笑了。許伯常老師的夫人看到她與許伯常老師琴瑟相諧的情景,她笑了。沈光耀在擊落一架敵機的時候看到了降落傘,說了一句,媽,對不起。李想看到了他在邊疆支援的情景……
影片在最後七分鍾里回顧了電影中出現過的一些人物,重新向我們介紹了他們:
梅貽琦、梁啟超、梁思成、王國維、馮友蘭、錢穆、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袁復禮、鄧稼先…
中華千載春秋、百年興衰。是無數人於世間一擲孤勇,才造就了眼前繁花似錦。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而他們不朽的風骨,當被世人永記。
《無問西東》電影觀後感3
聽朋友說《無問西東》是講民國的文藝片,看別的影評說電影講到了西南聯大的大師,覺得應該是感興趣的題材,所以下午去看了。
總的來說,說是一部文藝片定位不錯,整個故事拍得場景看上去很美,人物很熱血,那麼多句「真心」真是大寫的尷尬。
在民國、抗戰那麼困難的時候,電影場景物資竟然如此充足,都顯違和。
民國大環境總體應該表現的是沉重的歷史背景與大師背後不屈從命運的心和愛國的情懷。但是電影拍得輕飄飄的,不算多雷,也不算多好,好歹迎合了小清新的心吧。這個題材,本可以拍得更好的。錢穆當年寫《國史大綱》是以為中國要亡國,編史以作為日後復國的基礎。這樣偉大的情懷,電影沒有表現出來,可能是因為導演功力不夠,表現不出來吧。
影片各個主角,都在各自的人生、各自的命運中做出選擇,表現了追求,表現了無悔的心。除了尷尬之外,也算不錯。
敘事方面,各個故事線穿插得很凌亂,四個時代,每個故事線都有關聯,但聯系不是很明顯,而且時間上也很亂,總覺得在講述方式上表現得過了,抓人眼球的效果雖然體現了,但故事線太多、顯得凌亂。《西伯利亞理發師》七條線齊頭並進,都講得那麼清楚,是導演功底不夠之過呀。
有兩個小細節表現得很好:1.章子怡演的女主角在明白過來被心愛的人拋棄的時候笑了,從死亡線掙扎醒過來看到黃曉明扮演的男主角反而痛哭,永不在逆境、敵人、眾人前示弱,是堅強的表現。
2.西南聯大的時候,教室蓋得不結實,屋頂又漏雨,風聲雨聲與飛機的轟炸聲蓋住了老師講學的聲音,老師終於在黑板上寫「靜坐聽雨」字,然後靜坐,聽雨;學生也明白過來老師的意思,也靜坐,聽雨。現在少見的是這樣的師者,以及能夠明白師者「靜坐聽雨」之心的學生。有這樣精神的老師和學生,環境的惡劣,物資的匱乏,又算得了什麼呢?中國到底不亡。
總的來說,不踩到雷的電影算少見的了,推薦。
無論怎樣,都是無悔的一生呀。
影片末尾掛出了眾大師的一生,站在屏幕面前眼淚止不住地流,那是一個多麼璨爛的時代,多麼偉大而令人敬仰的一生呀!
《無問西東》電影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無問西東》電影觀後感
★ 無問西東觀後感5篇影評範文
★ 《無問西東》電影觀後感1000字
★ 無問西東觀後感5篇300字影評範文
★ 無問西東觀後感500字範文
★ 無問西東觀後感5篇400字影評範文
★ 電影無問西東觀後感
★ 《無問西東》電影觀後感:只問真實,無問西東
★ 無問西東觀後感500字初中生範文
★ 無問西東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2. 《無問西東》觀後感
《無問西東》這部影片講述了四個不同時代卻同樣出自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對青春滿懷期待,也因為時代變革在矛盾與掙扎中一路前行,最終找尋到真實自我的故事。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真實……
《無問西東》主要講述了四個來自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在不同的時代迎接最艱難的選擇:陳鵬在愛情和理想之間徘徊,張果果對四胞胎提供幫助後,懷疑四胞胎的家人賴上了他,還被上司算計離職;沈光耀不顧母親的勸阻,投身戰場,為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吳嶺瀾在轉專業的問題上犯難……
整篇電影都在探討一個問題:什麼是真實?梅老師說:真正的真實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泰戈爾說:世界於你而言,無意義無目的,卻又充滿隨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誰知,也許就在這悶熱令人疲倦的正午,那個陌生人,提著滿籃奇妙的貨物,路過你的門前,他響亮地叫賣著,你就會從朦朧中驚醒,走出房門,迎接命運的安排。」是啊,在生活之中,我們應該不顧左右,用平淡的心看待一切,尋求自己的真實。
再來看看沈光耀。沈光耀是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他的母親管的很嚴,當他的母親發現他要當飛行員時,立即就跟他講起了家規。她說:「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有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
我怕,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你的命就沒了啊!」可是沈光耀最終受不了自己的祖國被侵犯,最終為祖國獻出寶貴的生命。這時是1940年,抗日戰爭已經進入最為艱難的時刻。棗宜會戰中宜昌淪陷,日軍以此為基地開展對陪都重慶的大轟炸;後來美國來中國支援並組建了飛虎隊,沈光耀便加入了飛虎隊。我不禁想到,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戰爭,可是我們卻坐在空調房裡,躺在軟沙發上,比起沈光耀他們,我們的生活簡直就是天堂。我們應珍惜現在。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們一家去電影院看了一部電影《無問西東》。裡面有一段故事是說在20世紀30年代,一個叫沈光耀的.學生從香港來到清華大學求學。當時因為戰爭,學習環境很差,教室都是用稻草做的。盡管他是個富家子弟,但他也希望獲取更多知識報效國家。當他學習了一段時間後,祖國遭到了襲擊,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去當兵。在軍營里,他不但給貧困地方的孩子送東西吃,而且最後勇敢地走上了戰場,打死了一個又一個敵人,最後不幸英勇犧牲。
看完這部片子以後,我發現那時的學生是這樣求知若渴,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都好艱辛啊!以前的學習環境很差,教學的儀器又很少,比現在落後了太多太多。我們現在有明亮、干凈的教室,有教學用的電視,還有這么多老師來給我們上課,也沒有那麼多戰爭和顛沛流離。雖然我們現在的學業不輕松,作業要求也很高,但一想到電影里沈光耀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也刻苦學習,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把握現在的機會,努力學習。看到電影里沈光耀在生活物資如此匱乏的情況下,也省下自己的口糧,送給窮苦的孩子們。我覺得在新時代,更應該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也很喜歡幫助同學,當一個同學生病的時候,我可以主動幫他帶作業,幫他補課。以後我還要更關心周圍的同學和夥伴們,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毫不猶豫的伸出友愛之手,使大家一起進步!
我們現在在一個新時代,沒有戰爭,只有和平。這是最好的學習機會,時間一去不復返,我要好好把握它。當別人在隨意玩耍的時候,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我現在年紀還小,等我長大了以後,要像沈光耀一樣,在祖國需要我的時候,勇敢的沖出來,報效祖國。現在先要打好基礎,以後才能為祖國多出一份力,這樣我們的祖國才會越來越強大。記得古文《少年中國說》里說過:「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我們青少年應該樹立這遠大的志向,承擔這重大的責任。
今天和女兒一起去看了電影《無問西東》,該片是為紀念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專門拍攝的,2012年拍攝完畢,直到2018年初才公演,其間有過一些重拍和修改。雖然片中幾個橋段剪輯穿插的太厲害,但還是一部吸引人的電影,包括它的畫面構圖和背景音樂《AmazingGrace》,可以說是一首關於放飛青春、追求夢想和只問真實的散文詩。當然我內心對清華大學和曾經在清華任教和學習過的大師們的敬仰,也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所謂愛屋及烏是也。
在我們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出現這樣一部影片是難能可貴的,是混濁世界之中的一股清流,這一點我尤其欽佩這部影片的編劇和導演李芳芳——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導演。片尾在播出影片的演職員表的時候同時在左側播放曾經在清華包括西南聯大任教和學習過的著名人士的圖片和文字介紹,包括梅貽崎、馮友蘭、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聞一多、楊振寧、李政道、沈從文、錢鍾書等,長達七分鍾之久,全場觀眾無一人離席,默默靜坐看完全部人物介紹。中國人從骨子裡對文化人從來都不缺乏尊敬和仰慕之情,雖然我們曾經也有過一段段有辱斯文的荒唐歷史。
看完電影,回家的路上,我問女兒怎麼理解電影片名《無問西東》,她說就是但做好事、莫問前程,我的理解是英雄莫問出處。回家上網查了一下,無問西東一詞出自清華大學校歌歌詞中的一句: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這句話原先出自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的文章,他在1914年於日本東京為《國學叢刊》撰寫的序文中提出:「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的觀點,認為探究學問應該打破舊學與新學、中學與西學、有用之學與無用之學的藩籬,才能獲得真知。但只從這句歌詞,怎麼理解無問西東,每個人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讀。
1931年12月2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清華大學之所以讓人思慕和景仰,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她的大師輩出。西南聯大在當時簡陋的條件下辦學,仍然是名師薈萃,人才輩出,很好地驗證了梅校長的這句話。
我對清華的第一印象是我在中國科大夜大學上學的時候《數據結構》課程使用的是清華大學嚴蔚敏老師所著的《數據結構》一書,考研前一年去中國科大西校區混在本科生里旁聽一學期此課程也是使用的這本教材,這本書算是研究得爛熟於心,寫滿我的學習筆記,現在我的書架上還保存有我使用過的這本書。雖然我後來從北工大圖書館購得一本處理的美國出版的原版書《Data Structure Using Pascal》,該書不論在內容、排版和印刷質量上都不是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數據結構》一書可比的,但我得承認這兩本書都對我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嚴蔚敏老師的那本《數據結構》書,至今難以忘卻。
在北工大讀書的時候,我們經常去北京城西北的清華大學南門外的清華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購書,我記得當時都是和我的同學一起去,斜穿整個北京城,往返得花去一天時間。後來我加入SAP北京公司,辦公樓也是在清華東門外清華紫光的一棟小樓內,在那裡工作了近兩年,經常從清華的校們前走過,但好像很少進入清華校園,只有一次陪一位來自香港的好友游覽清華和北大校園的時候,踏進過清華的校園,但除了清華大禮堂和禮堂前面那塊日晷草坪,除了感覺校園很大之外,並沒有留下特別的印象。
後來我一位中專時期同年級平行班同學的女兒以上海市理科高考狀元考取清華大學管理學院,她送她女兒來北京上學,打電話聯系我,我去學校里找她們母女倆,請他們在清華南門外的文津國際酒店吃了一頓飯,然後陪她到宜家給孩子買書桌和椅子。後來一次回合肥參加我們班一位因病早逝同學的葬禮,聽其他同學說我的這位女同學已經因病在上海去世,讓人倍感意外和惋惜。也不知道她女兒清華畢業後飛往哪裡?也許已經到大洋彼岸的美國深造和工作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只能感嘆人生無常了。
晚上吃飯的時候,我女兒和我說她想上西南聯大,我說你上不了了,那個學校已經不復存在了,不過傳承西南聯大衣缽的清華、北大和南開依然存在,可以選擇。然後我悄悄和女兒說,看完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覺此生一個很大的遺憾是沒有能夠進入清華園學習,不過人生沒有回頭之路,只待你們後生了。人生之路,一是自己可能不能完全自主選擇,二是有很多主客觀因素的限制,不能如願以償也屬正常,如今這個年齡只能釋然於心了。但清華的人文精神、大師的人格魅力和文章學問我們可以學習和追隨,英雄豪傑莫問出處,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花開只有一季,再艷麗也有期限,過季則凋零,這是自然規律,無法抗拒,但孩子們是我們的第二季,未來是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