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佰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篇一:
八月份,電影大作《八佰》即將上映的消息紛紛刷爆朋友圈,可以看出各位觀眾們還是對這部電影充滿期待的。有人預測,《八佰》上映後,其票房很有可能會超過2017年的票房冠軍《戰狼2》。
《八佰》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電影《八佰》由管虎導演,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影片,本應該於2019年7月5日全國上映,最後卻擱置了。
想必大家和我一樣都很清楚,《八佰》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而這起歷史事件,便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淞滬會戰。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便加快了侵華的步伐,並提出了三個月的計劃。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中國軍隊奮起反擊。而電影《八佰》,便講述了發生在淞滬會戰期間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
1838年,淞滬會戰進入相持階段,為掩護我軍的行動,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軍駐守四行倉庫。此時的四行倉庫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與未被佔領的中國地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個"孤島",進入四行倉庫,也就成了孤軍。部隊進駐後,謝晉元與一營長楊瑞符集合部隊作簡短動員,說明奉命掩護大軍撤退並據守四行倉庫--這個當時上海唯一屬於中國軍隊守衛的一塊國土,第一營已是離開大部隊的一隻孤軍。他要求全體官兵,抱必死決心,與倉庫共存亡,剩最後一人,也要堅守陣地。
後來,謝晉元與全體官兵一起齊心協力,多次打退了日軍的進攻。第一天戰斗,我軍共消滅敵兵80餘名,傷敵更多,日本侵略者受到中國人民的嚴厲懲罰, "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又一次被打破了。其實,堅守四行倉庫的只有一個營的兵力。該營士兵陳德松在《殊死報國的四行孤軍》一文詳細記述道:"以該團第一營為基幹,組成加強營,仍用團番號。全團410人左右,一個機槍連三個步兵連,一個迫擊炮排。"為迷惑敵人,在記者采訪時,謝晉元假告800人。這才有了"八百壯士"之說。
八佰的歷史背景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以後,中國軍隊第88師是最先進入戰場抗擊日軍的中國部隊。最初謝晉元是作
為第262旅參謀主任,在寶山路商務印書館對面的樓上在最前線指揮戰斗。戰斗到9月中旬,第524團團附
黃永淮在戰斗中身負重傷,第262旅旅長便 任命謝晉元為新任團附,指揮該團負責正面陣地的防守任務。
因戰況激烈,該團先後補充了4次兵員,原來的老兵在戰火中不斷犧牲,補充人員主要來自地方保安團。戰斗至10月下旬,面對日軍的不斷增兵,中國軍隊發現如果死守閘北,將有被包圍殲滅的危險,於是下令中國軍隊撤退到蘇州河南岸防守。但為了配合外交,給世人留下中國軍隊仍堅守蘇州河北岸抗戰
的印象,於是決定讓第88師留下一部分部隊,作為中國最後的軍隊堅守。
對於留下來最後堅守的軍隊,師長孫元良很清楚他們將面臨的結果,曾表示留置閘北守備最後陣地
的部隊,最多是犧牲,最少也是犧牲。」最終 孫元良決定以中校團附謝晉元率第262旅524團固守原第
88師師部所在的四行倉庫為據點,作為中國在閘北的最後一支 部隊堅守蘇州河北岸。這便是堅守四行倉
庫的謝晉元及所率領的部隊被稱為「四行孤軍的原因。
孫元良親自向謝晉元在四行倉庫下達了率第一營死守上海最後陣地的命令。之所以將最後兩支中國軍隊死守的陣地設在四行倉庫基於以下幾點考慮:首先四行倉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固易於防守,並容易掌握部隊。四行倉庫作為原第88師師部,糧食和彈葯都儲存了很多,而且為了防止自來水管被日軍截斷,還有大量的飲用水儲存。
『貳』 青少年犯罪的電影 《觀後感》 中學生800字作文
青少年是
,是國家的希望,是家庭的基石,是父母的寶貝,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風景線。
青少年的違法犯罪,是青春期蠢動時,做出的不理智的行為。
現在,中國的
越來越多,
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付出越來越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考慮事情還不成熟。而在生理上,已經有了自己的抉擇意識,並不理解父母和師長的
和殷切希望。父母對子女的情之深、愛之切,是中國的國情。在無形中養成了對孩子的
,形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父母師長的
,在青少年的心理上,有時會造成
,稍不留意,就會做出出軌的行為。從小學
至大學中,青春期是最難教育的時期,老師和家長最為頭痛。如何教育好青春期的孩子,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叄』 求《東京審判》電影觀後感一篇,800字左右!!
看了<東京審判>,不得不說一些東西
這是一段中國人(至少是大陸人)都不熟悉的歷史.因為在大陸過去幾十年的歷史教育中,東京審判都是被刻意忽略的.因為這是一件由國民黨主導的抗日事件,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被刻意弱化似乎成為這一類事件的共有特點.
所以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少有人真正明白東京審判的具體進程和它的重要意義.
但這次黨國似乎要改變這種狀況,這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表明黨國在抗日歷史問題上開始正視國民黨的積極作用.
但看了影片以後,發現很多可以大做文章的題材還是被忽略了,有些材料甚至關繫到當今的中日關系.做為正史片的導演無論出於什麼目的對這些題材視而不見都是他的失職.
比如對天皇的審判問題.這是東京審判的焦點問題之一.由於美國的暗中支持而使天皇逍遙法外是這次審判的最大遺憾,這為日後日本政壇極右翼的死灰復燃埋下了禍根.而在影片中這個重要情節只是一筆帶過....又比如731,這也是很有戲劇性和悲劇性的事件,影片幾乎不提一字...難道是為了當今的中美關系
影片放棄了在重大歷史問題上的追根究底,反而在一些情緒化的東西上大做文章:中國證人的歇斯底里,日本退伍老兵的臉譜化的道歉,中國留日學生的曖昧感情,甚至還出現了一個被軍國主義蒙蔽的狂熱青年.這些是用來幹嘛的呢,暫且不說這條副線的演員的演技慘不忍睹,就算他們的演技一流,這樣生硬且臉譜化的編劇也已經毀了其在正史部分的苦心經營.況且它在正史部分也是如此的差強人意.
部分的真實到底算不算真實.這是擺在導演面前的一道難題,選擇省略什麼,表現什麼,弱化什麼,強調什麼,就可以看出影片的真正用意.所以,我不善良地認為,這部影片不是為了讓人們去真正了解這段歷史,而是以歷史的名義片面地去概括歷史,使觀眾陷入一種兩難的尷尬境地.
除了劇本和創作意圖的上的硬傷,影片在敘事手法上和拍攝手法上也是不盡人意.比如影片過多地用了空間閃回這個手法,初看之下會給人情緒上的良好的壓迫感,但用多了,就會讓人懷疑攝影機出現故障.再比如在拍攝犯人的審訊時,鏡頭過於單調,而且會規律性輪流地把幾位配角掃一遍,實在不知道為什麼....
雖然我說了它很多壞話,但是我還是舉雙手支持這部電影的.壞話歸壞話,壞話是為了有更好的電影,不是為了罵而罵...高群書的這部處女作實在不容易,是他自己貼錢拍完的,令人尊敬.希望中國能早日出現偉大的抗日電影.
『肆』 法律電影觀後感800字
從《秋菊打官司》看中國的法律建設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西北地區的一個小山村。秋菊的丈夫萬慶來因為要修辣椒樓而與村長王善堂發生了爭執,因為罵了村長而被被村長踢中要害。秋菊懷著身孕去找村長說理,村長不肯認錯。秋菊又到鄉政府告狀,在鄉政府的調解下村長答應賠償秋菊家的經濟損失,但是實際上並不服氣的村長把錢扔在地上,感到受到侮辱的秋菊沒有撿錢,因為秋菊本就不是要村長賠償經濟損失,她要的只是村長的一句道歉,她覺得村長打她丈夫打得太狠了。於是,沒有得到村長道歉的她去了縣里、市裡去討說法。在這過程中她受到了幾次欺騙,但同時也有好心人的幫助,小旅館的老闆、市公安局局長等等都給了她很大的幫助。不過,最終通過行政手段秋菊還是沒有討到她想要的說法。於是,在好心的局長的幫助下她又來到了法院,想要要通過訴訟討個說法。在第一次上訴失敗後,她再次提起了上訴,在判決結果還未出來的除夕之夜,秋菊難產,村長摒棄前嫌組織村民連夜把秋菊送到醫院,使秋菊順利生產,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萬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當秋菊家慶賀孩子滿月時,傳來法院判決,村長因傷害罪被刑事拘留十五天。望著遠處警車揚起的煙塵,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過訴訟來獲得正義的,並且在我們看來她也確實獲得了正義。但實際上最後她獲得的正義並非她想要的正義,也許這對於秋菊來說更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她獲得的大概也只是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將村長送入監獄將使得秋菊在村民中的形象大減,人們會認為她不通情達理,不就是兩個人打了一下嘛,至於把人送進監獄嗎?但實際上秋菊上訴的目的並不是想要把村長送進監獄,她只是想讓村長承認自己錯了,甚至她都沒有想要村長賠償自己家的經濟損失,她只是覺得村長打人打的太狠了,這時不應該的。於是,雖然最後她贏了官司,但她並不開心,尤其是在自己難產是人家村長還不計前嫌幫助自己。把村長送入監獄也許會成為秋菊心中永遠的遺憾……
但是不想把村長送進監獄的秋菊最終還是把村長送進了監獄,盡管這並不是她的本意……也許這就是法律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的沖突,這更是法治的無奈。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也只是社會規范的一種,法律既不是全部社會規范,也不能代替其他社會規范。而就道德來說,它是一個基本的社會准則,它不僅關乎人的行為,而且連接人的內心。法治要想離開道德而獨自存在,那隻是一種空想。法治不僅不會排斥道德,而且還是以道德的存在與作用的發揮作為社會基礎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范圍而要將其他社會規范所取代,那就只能是空想,就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因此可以說秋菊打官司的結局就是法治的無奈,而法治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法治的無情使人望而生畏,避而遠之。法治的終極價值目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須以人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更有威信。但在法庭庭審中法官也只能就事論事,根據當時人的訴訟請求來依法作出判決,一旦法官在判決中作出一些人性化的判決內容(比如按照傳統的道德觀,順從秋菊以及大部分人的想法,只判決該村長向秋菊道歉並賠償損失而不追究其他責任),其馬上就有可能被懷疑是否有受賄的嫌疑,而且社會也有可能會因此而亂了套。所以也只能把這歸咎為法治的無奈,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理論的發展人們慢慢的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對我國的法律制度現狀,我要說的是,各項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確實對我國人民的和諧生活功不可沒,也為我國的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在新頒布的眾多法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們國家雖然說起步比較晚,94年開始全面建立,但是我們國家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應該說是比較快的。國務院已經頒布了《法律援助條例》,而且在全國法律援助機構普遍上都建立了,據了解,每年實施的法律援助案件有幾十萬件,應該說幫助那些社會弱勢群體維護了權利、討回了公道。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的是,國家在通過法律實現其權威時,如何在個人願望、社會效果和剛性的法律之間實現一種平衡,不再讓秋菊那樣雖然討得了說法,卻陷於茫然失落之中。
就目前我國公民法律素質狀況來看,應該說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舉個例子說吧,現在大部分人遇到了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這裡面應當有什麼權利,應當怎麼保護自己的權利,這些權利觀念就能看出來老百姓的法律意識確實是提高了。再一個,大家遇到了糾紛,想到的都是通過法律途徑來討回公道,這也表明大家法律意識提高了。當然,我們國家由於幅員遼闊,各地發展還不平衡,有的地方城市裡面的市民法律意識高一點,偏遠地區的人受法律宣傳教育條件的限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偏遠地區的法律知識宣傳,就像在影片中如果村長知道那是違法的事情我想他也許就會在打人之前考慮一下了。那樣也就不會出現後來的一系列事情了。但是,雖然部分偏遠地區人民的法律意識還比較單薄,法律素質相對而言還比較差,總體來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完善,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在逐漸提高,這對於我國法制建設的進一步進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總而言之,我覺得,在逐步完善我國法制環境和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同時,如果能夠實現個人願望、社會效果和法律之間的平衡的話,我國的和諧社會的目標的達到指日可待。
http://wenku..com/view/7696cd0c52ea551810a6878e.html
『伍』 《圍捕》觀後感
凌晨1點鍾,我卻遲遲不能入睡,剛剛看完電影《圍捕》,有些失眠,因為感觸太多。
影片描述的是二戰期間,法國淪陷後,傀儡政府屈服於德國的壓力,背信棄義地拘捕、虐待猶太人,片中沒有濃重的戰爭場面描寫,沒有血腥暴力的集中營屠殺場面,而以親情與善良為主線,以善良的法國人民勇敢保護猶太人與傀儡政府妥協無情、以猶太人民在集中營積極樂觀地生活與希特勒虛偽無恥的生活作比較,突出反映了全世界人民積極樂觀、善良勇敢、渴望和平的歷史主旋律。
在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同時想到二戰時的中國,猶太民族與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都曾創造出影響東西方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都曾在二戰中飽受外族的屠殺與蹂躪,並同樣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站立起來,鳳凰涅?,浴火重生,在廢墟上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嶄新國家,而今成為世界上發展很快的國家。
二戰時,當全世界迫於法西斯的壓力拋棄猶太人時,只有中國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他們,世界各地5萬多名猶太人逃到了上海,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中國人民的幫助下逃過了法西斯的追殺,成為以色列建國的開國元勛。
「危難時刻見真情」我想對全世界任何民族都適用,中國與猶太人民在烈火中結成的深厚友誼,我想地久長存,1976 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在第一時間宣布,向我國捐贈一億美元。
當勃蘭特跪在猶太人紀念碑前時,有些國家仍在參拜罪惡的某些神社,當日耳曼民族與猶太民族攜手重新書寫歷史時,中日卻因歷史問題、釣魚島事件急劇惡化,歷史以博大的胸懷容納了曾經犯錯的孩子,卻不能容忍孩子長大後繼續以前的錯誤。
我很贊同網友提出的「抵制日貨,發展民族工業」,想想韓國的崛起吧,我想在戰爭年代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在今天我們依舊可以做到,因為要贏得失去的尊嚴,首先自身具備足夠的實力。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潮流的今天,只有靠我們自身不斷發展,壯大實力,展開胸懷才能贏得世界的尊重。
在經歷過深重的災難後,涅重生的祖國,一定會更加繁榮強大,中華民族萬歲。
『陸』 戰爭題材電影《八佰》的觀後感
中華民族,歷經風雨,在風雨中洗禮!華夏兒女,飽受苦難,在苦難中成長!《八佰》的故事是描述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黨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420人留守蘇州河畔四行倉庫、狙擊日軍的故事。為壯聲勢,對外號稱800人。下面是我整理的《戰爭題材電影《八佰》的 觀後感 》,以供參考。
《 八佰 》 觀後感 1
今日上完了周末補習班帆汪,媽媽答應我的要求,帶我去看新上映的電影《八佰》。
電影開始之前的氛圍讓我震撼,每個人都屏住呼吸,盯著屏幕,現場氣氛安靜,雖然還沒有開始,甚至屏幕還沒有亮,大家都十分期待,因為中國軍人值得被期待。隨著安靜的氛圍,電影開始了,片灶轎脊頭的故事就十分激烈,被沖散的隊伍好不容易能夠休息休息,可是卻看到了日本人對中國軍人處刑,刑法惡劣,不忍直視,被發現後也沒能逃躲毒掌。
僅有的400軍人在四號倉庫,意味著中國軍人要應對四萬日本軍人,他們為什麼要選擇留在倉庫,就是為了身後的平民,為了他們中國軍人沒有退縮,勇敢抵抗。四意味著死,中國軍人也有家,有妻有兒,可是他們肩負重任,在他們眼裡僅有國家,把生命於不顧,把身體當作一張紙,一個抗日工具。
一河之隔,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原本的農民也逐漸大膽,拿起槍對准敵人,拉起坂口。誰都會期盼天堂,就如此刻的我們,沒有中國軍人的守護,我們能夠在中國生活的舒舒坦坦嗎?不可能的。軍人也不想死,可是他們死了,死的人就會更多。中國軍人在那麼小的倉庫里應對敵人的百萬大軍,日本人用車,用芥子毒氣,用戰斗機……可是中國軍人僅有一把槍,一副精疲力竭的身體,可是卻能夠守住好多天。電影中有一個小男孩叫小湖北,年紀可能和我差不多,甚至更小,可是他並不害怕,他的那一句話讓我觸動:老子不怕——一個正直上學堂的孩子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他原本能夠在家裡好好學習,可是天有不測風,日本的侵略導致他們無論可退,只好為了國家做點什麼。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為軍,為父報仇,為國盡忠,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恥辱。
《八佰》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是屬於歷史的每一個人的故事,也是此刻我們所要銘記的的歷史。經過觀看這部電影,隱滲使我深刻地體會到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當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更要發奮圖強,好好學習,報效祖國,報效先烈,讓先烈們明白,中國不但保住了,並且更強大,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我們中國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
《 八佰 》 觀後感 2
周一晚上,媽媽公司又組織員工去看電影。媽媽說這是一部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於是我又屁顛屁顛跟著媽媽去了。
這部電影敘述了當時日軍進攻上海的真實戰況,1937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市,為了掩護大部隊轉移,第88師524團在副團長謝晉元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繼續阻擊敵人。謝晉元所部約四五百人,為了迷惑敵人,對外宣稱八百壯士。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戰士們一個個背著炸葯跳下樓,與敵人同歸於盡。還有影片最終戰士們像潮水般沖過橋,我都數不清他們流了多少血,但不管流多少血都阻擋不了他們為國捐軀、一往無前的腳步,還有戰士們捨命護國旗的決心。這就是我們中國軍人的英勇與壯烈,他們不惜丟了自我的性命,只要老百姓們平安無事,他們就安心了。所以我們此刻幸福歡樂的生活,是無數軍人用生命換來的。
僅僅是一河之隔,一邊是炮火紛飛,一邊是歌舞昇平。一邊是地獄,一邊是天堂。媽媽和她公司的老闆娘坐在我身邊哭得稀里嘩啦,眼淚都停不下來。
電影結束後,媽媽告訴我:國不太平,何以為家?媽媽說,此刻的太平盛世,我應當感恩,更不能忘記歷史。我必須會記住媽媽的話......
《 八佰 》 觀後感 3
一條蘇州河,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四行倉庫這邊是刀槍火海的浴血奮戰,對面是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這就是電影《八佰》呈現的畫面,影片一經上映票房就破億。眾所周知,《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影片所帶來的並不僅僅是絕望與期望相纏繞所呈現出的一種震撼,更是民族的恥辱與自豪相交雜的心靈撞擊。
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之間僅有一條河的距離,他們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戰爭,他們僅有400人卻對外聲稱800人,這正是《八佰》片名的由來。從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對於為淞滬會戰收尾的這場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並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剋制,它甚至沒有採用史學界慣用的“八百壯士”一詞。“五人為伍,百人為卒”,導演管虎用一個“佰”字,剋制地體現了中國人都懂的中國軍人內涵。
影片一開始從逃兵的視角進入,這是一個不一樣凡響的開場。幾個老百姓以及逃兵誤打誤撞被編入了四行倉庫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524團”(其實是第一營,為了對外營造倉庫內有一個團的守軍的假象,在通訊中用“524團”代替第一營)。這些人中有從鄉下來的青年和孩子,本來想見識大上海的繁華,被誤當成逃兵抓起來,也有進取領餉消極上陣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隊的一員。這些本來習慣於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被迫經歷這場特殊戰役的洗禮,成為熱血寫就的“八佰”。
影片中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故事,是日本宣稱三個小時讓上海淪陷,攻破四行倉庫。於是,英國人和日本人打下了賭,因為租界是英國人的地盤,所以他們有權理解。所有在租界的中國人,都跑出家門在圍欄邊觀看這一場戰爭。童子軍們正在進取的讓人們捐贈食物、錢財、水和葯品送到四行倉庫內。很多的士兵都留下了東西寄回家鄉,這是一場殘忍的戰爭。日本人要用飛機重炮等重型武器來突破四行倉庫,可是會避開租界。為什麼要避開租界,因為租界里居住有其他國家的居民,日本明目張膽的侵略中國,別的國家只會看熱鬧,所以僅有國家變得強大,人民才不會被欺凌。
片中的人物並不是單單純純的非黑即白,而是摻雜許許多多的灰色地帶——租界的民眾、起先想要逃跑無意抗戰的士兵、開賭場的大姐等等。他們不是純粹的“黑”,也不是純粹的“白”,他們是等待被“喚醒”的一個個“灰色”的靈魂。他們的“黑”在於放棄抵抗沉迷於眼前的完美幻景,他們的“白”在於願意為八佰壯士捐物資,在於企盼出現一個嶄新的中國。
戰爭打響了,士兵們在四行倉庫的樓頂,升起了國旗。當主動請纓的壯士們一個一個從樓頂無畏躍下引爆自我時,那接連不斷的爆炸聲真正炸醒了河對岸愚昧無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眾。“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這一句台詞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人的心底。當國旗被升起國民歡呼叫好時,當一雙雙國人的手伸出時,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真正被喚醒了。
電影中還有一個小細節,那就是日本軍官和謝晉元團長的會面。身騎黑馬的日本軍官和身騎白駒的謝團長無疑是影片中一大沖擊波,黑暗和光明、絕望和期望被巧妙地轉化成日本軍官的黑馬以及八佰壯士的白駒。而當河對岸租界的民眾們看到賓士的白駒時的興奮,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則是對期望的渴望,對光明的嚮往,對中華民族會重新站起來的堅定。
影片最終在廢墟中踏出的帶著血紅色的傷口的白駒,則意味著中華民族遭受重重磨難,早已千瘡百孔卻仍然充滿期望仍大步昂揚地向未來馳騁而去的中華民族的脊樑。
那匹白駒,它是期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一齊,重新燃起中華民族的自豪,塑起中華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樑。
『柒』 電影東京審判觀後感
從始至終我都是懷揣著一種忐忑不安的心情看完《東京審判》!《東京審判》的結尾在我看來像是點球大戰,誰也不知道11名法官會不會把球踢「飛」;更像是兩個人的PK,只不過PK對象是「同意死刑」和「反對死刑」!而最後的投票結果也是非常驚心動迫的:6比5,微弱票數決定對甲級戰犯處於死刑。
我們不知道來自民主國家的11名法官把自己寶貴的一票投給了誰,代表中國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梅汝璈法官也不知道。對於發動侵略戰爭的策劃者、組織者理應處於絞刑,但是我們不能說那5位法官沒有仁義道德,因為他們是一個國家的代表,他們代表了自己國家在這個戰爭上的立場和利益。
我想到了最近比較流行的「殺人」游戲,甲是警察,夜裡已經驗過乙是匪徒。投票的時候,甲「跳警」,指出乙是匪徒,說服平民把匪徒乙投出局,但是乙硬死不承認,平民則持有自己的觀點。在東京審判中,梅汝璈先生顯然扮演了警察的角色,東條英機等日本戰犯是匪徒,另外10名法官則扮演平民角色。東條英機他們的罪行很明顯,就像在「殺人」游戲中,警察已經驗過他們的身份,就是匪徒,但是法官問訊時,東條英機、板垣真四郎等戰犯卻異口同聲說道「我無罪」,這是無視國際法律、無視人道主義的軍國主義表現。在審判過程中,東條英機、板垣真四郎等說,「我們出於同情和友誼」,「我們是熱愛和平的日本人」,「我們是自衛戰爭,不違反國際法的戰爭」,「日本沒有侵略滿洲的任何行為」。
最讓人氣氛的是,東條英機居然說道,「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們都是正確的,我們還會繼續發動戰爭」,每一個中國人聽了這句話後,只會更加激起對日本人的仇恨和對東條英機的憎恨,所以可以理解我們的國民直到今天為什麼還擁有如此高的反日情緒。中國人沒有錯,我們的反日情緒全部是日本人帶來的。當然,我個人是反對激進的愛國主義的!
東京審判也出現了搞笑的情景,也是處在審判的結尾量刑時,到底是否對甲級戰犯處於死刑,本來是法律問題,居然討論到文明與宗教的問題,討論佛的問題,這更說明了11名法官內心的利益沖突。
還好,最後還是同意對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處於死刑。雖然,這個結果來得太漫長太驚心。
東京審判歷時兩年多,經過817次庭審,終告結束!
這部電影的基調總體來說是嚴肅、低調、充滿仇恨的,但是影片中的小酒館卻洋溢著一種歡快、和諧的氣氛,熱情的老闆娘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這里,各國的法官喝酒、聊天、唱歌、跳舞,完全沒有遠東國際法庭里的英森和冷淡。但是,這個歡快的小酒館也沒能堅持在最後,因為一個狂熱的日本愛國分子的不理智行為,扼殺了這片凈土。悲哀!
我還想談《東京審判》的導演高群書,這部電影是他負債500萬拍攝的。我不敢用「拷問某些國人的良知」這樣的字眼,我覺得自己沒資格。我只是以一個電影愛好者的身份置疑中國的電影投資者和同情高導演的悲劇。
當我看完影片後,我覺得高導演的500萬是可以賺回來的,因為每一個愛國的人都應該區看一看《東京審判》!
『捌』 《東京審判》觀後感5篇
《東京審判》講述了二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11位法官對28名甲級戰犯長達2年的審判過程。下面是我整理的《東京審判》 觀後感 5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更多觀後感相關內容推薦↓↓↓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5篇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觀後感5篇
電影《阿甘正傳》觀後感800字5篇
關於《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1000字5篇
《東京審判》觀後感1
「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梅汝傲的 名言 。
其實那段歷史我想只要是中國人,就不會不知道。剛剛從電影院看完《東京審判》,耳邊還回響著梅汝傲那些激昂的話。
第一次讓我震撼的,是當所有法官,堅持中國法官的座位要排在英國以後,梅汝傲把本子一關,頭也不回的離開會議室。從梅汝傲身上體現了中國人的骨氣。但是梅汝傲也有過無奈,有過彷徨,他在自己的房間里抽著煙,雖然他用「威脅」的方式,來說服大家,必須證明中國的位置,但是命運,不一定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最後的勝利,當然是屬於梅汝傲的。所有法官去遠東軍事法庭綵排的時候,梅汝傲走在一群外國法官中間,他很堅定的坐在了應該屬於中國人的位置上。
第二次讓我震撼的是當對戰犯實行不實行死刑的時候,梅汝傲把一杯水砸碎在地上,開始了他的說服工作。當他打開信封里的投票紙,把筆拿起來,在「yes」上重重的勾了一個圈,然後把投票紙放回信封里,疊好信封,最後投入投票箱。這是他作為中國法官,中國人,所做的一切。當最後的票數為5比5的時候,所有的人都緊張了,其中也包括梅汝傲。當最後從主法官口中念出「yes」的時候,梅汝傲勝利了,他輕輕的閉上眼睛,他如釋重負。
「我只能說,我盡力了。」這是本片最後梅汝傲說的一句話。
我覺得這部片子拍的很不錯,特別是在軍事法庭里的戲,那種刷的聲音,很有震撼力。那幾個日本演員,真的演的很好,坐在我旁邊的幾位老人家,都說他們像真人。松哥演當然一個字形容「棒」。幾乎全部的英文台詞,雖然我聽不懂講什麼(當然,下面有中文翻譯),但是能聽的出,松哥花了很大的時間在這方面。不過唯一的缺憾就是,裡面松哥只有的幾句中文,是用的配音,配音人的聲音,本人不敢恭維。
東京審判個人覺得是一部很有 教育 意義的電影,如果對那段歷史不了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但是有不足的就是,內容還不夠多,可能因為時間關系,很多東西,只能走馬觀花,不能把東京審判全部呈現在大家面前。
《東京審判》觀後感2
偶然的機會,觀看了老師在課堂上放的電影《東京審判》,讓我對這部影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課下,我又把整部電影完整的看了一遍。可以說,我是含著熱淚看完這部影片的。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的情況,是中國人用自己的尊嚴扞衛國家權益的 故事 。影片的開始,梅博士因為審判時的排座問題與韋勃發生了爭執,座位的問題看似是個簡單的問題,但裡面的關系很復雜,當時中國作為一個戰勝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座位被排到了第三位,而梅博士用自己的堅持,為祖國贏得了應有的權益,同時也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在影片中能夠可以看出,日本人並不認為自己是被中國打敗的,所以並不服中國人,他們認為自己是被美國打敗的,所以對美國和對中國的態度截然相反。日本是一個崇尚武士道的國家,在他們看來只有勝者才能贏得他人尊重。直至今日,他們都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
關於現在的我們如何對待日本的問題上,我想說人民是無辜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戰爭是日本的執政者挑起的,而普通的人民則是受到政府的蠱惑,據說當時日本政府鼓勵本地青年參軍的時候,並沒有說明實情,導致有好多日本青年來到中國,看到打死殺戮的時候,導致了精神奔潰。我們應該理性的對待中日問題,對於主權問題,關於國家尊嚴的問題,一定要態度強硬,但在其他的方面,一定要靈活處理。
《東京審判》觀後感3
我懷著沉重的心情看完了《東京審判》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除了對日本戰犯的冥頑不靈的憤怒之外,更多的是震撼。是對以梅汝璈為首的中國法官強烈的民族正義感和愛國熱忱所深深的折服。
或許,我們這一代的人,距離戰爭的硝煙已經太過久遠,對戰爭的了解也已經少得可憐久而久之,有一點麻木了。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是永遠不能忽視和遺忘的。《東京審判》這部影片,讓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看到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深重罪惡和欠下民眾的累累血債。也看到了當日本宣布投降後,1946年東京盟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28名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日本戰犯的艱難審判過程。在長達兩年818次庭審中,中國法官上演了一場場思辨縝密,撼人心魄的法庭傳奇。終於艱難地扭轉了局面,以6票對5票的一票之差,用戰犯的絞刑告慰了戰爭中死難的中國冤魂,也贏回了民族自尊。
影片一開場,就吸引了我。梅如璈博士為了座位的據理力爭,就充分顯示了他的睿智和果敢。他為了祖國的利益,為了死去民眾的冤魂,不屈不撓,字字句句鏗鏹有力。他說的很好,我來這里不是為了愉快,而是一項嚴肅的任務。真理只有深淺之分而沒有大小之分。是的,誰也沒有權利去顛覆歷史,改寫歷史,日本內閣所犯下的罪孽一定要受到大眾的審判。
另一精彩之處,扣人心弦的是最後的投票決定是否對戰犯實行死刑。此時影院里一片靜寂,我也屏吸觀察那一時刻的到來,心中默默祈禱。終於我們勝利了,影院里響起了一陣陣經久不息的掌聲。我深深吐了一口氣,這一仗贏得真不容易。但是,我也深深知道,只要堅持真理,堅持正義,最終的勝利是屬於我們的。
影片讓我們再一次重溫了那段歷史,不禁讓我心潮澎湃。戰爭的殘酷與血腥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死亡人數令人難以置信。同時也給日本民眾帶來了苦難。而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學生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對日本至今還有人否認這段歷史的行為加以痛斥和抗擊。因為全世界的人民都嚮往和平、維護和平。
《東京審判》觀後感4
《東京審判》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的那段歷史。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持續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最終把東條英機等7名戰犯送上絞刑架。
這部戲的很多鏡頭都讓我難以忘懷。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開頭,是因為法官的座次問題,梅汝敖堅持一定要按日本簽定投降書的順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為這關乎中國的尊嚴,這是一個中國人的堅持,這是一個中國法官的堅持,錚錚鐵骨,義正詞嚴,最終,法庭長只能對梅汝敖說:you win……還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很深:
「中國會因為有你這樣的鬥士而自豪!」
「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
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震撼,它表達了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自信,讓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一個法官而感動。
第二次讓我震撼的是當進入判決階段時,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和一句極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來」,濃重的壓抑,激昂的鬥志充斥了熒屏,一個砰然摔碎的水杯,一個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講話,緊揪住了我的心。盡管早已經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 「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經開始發涼了,失望,不,絕望已經開始浮現於眼前,11個法官如果按這個頻率出現,中國將沒有任何的機會,「YES」「YES」「YES」「YES」,MY GOD!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有一刻我會喜歡英語。漫天的烏雲突然消散了,心裡別提多敞亮了,真有撥雲見日,花開月明之感。痛快!他又贏得了勝利,他用對戰爭犯的正確判處,告慰了了百萬被屠殺的中國國民的亡魂。
這部電影提醒國人勿忘國恥家恨,真實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論戰的撼人心魄。身體里流著中國鮮血的我,絕不會忘記。就像英達說的那樣:「人家都沒有忘記我們就更不能忘記了。」這部片值得我們銘記心頭,一次次的觀看。
《東京審判》觀後感5
《東京審判》的結局,中國勝了,芳子死了。
芳子死了,她被喜歡自己的人射出的本應射入自己喜歡的人體內的子彈射中,然後死了。
又是一幕情感的悲劇,又是一個戰爭的犧牲品。
此時此刻,有多少仁人志士會不禁感慨:天下何如此?都是戰爭惹的禍!
戰爭斷送了什麼?斷送了人民的幸福、安定,斷送了國際的友好、和諧,當然,還有這——偉大的愛情!
不要說這樣才能鑒證出這場愛情的偉大,偉大的愛情還需要無謂的鑒證嗎?!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這不是芳子的問題,而是與芳子相愛的肖楠同志的問題。在這個問題面前,他何去何從?他應該自殺,隨芳子而去嗎?如果千萬個肖楠一樣因為戰爭失戀人的人肖楠一樣因為戰爭失戀人的人們都去自殺,那麼現如今中國的人口問題還會如此嚴重嗎?他應該苟活下來嗎?他會茶不思,飯不想吧。他會沒有積極性吧。他會沒有動力吧。他工作會萎穈不振吧。試想,千萬個和肖楠一樣的大萎穈不振吧。試想,千萬個和肖楠一樣的萎穈不振地工作會給國家,給社會帶來怎樣巨大的災難啊!再者,舉個生活中的例子:精神萎穈的人在街道上騎車,一不小心就會摔一跤,自己摔一下不要緊,可是傷到花花草草怎麼辦吧?!
透過芳子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我們越發發現了戰爭的黑暗與罪惡。
芳子死了,上帝看了都會心痛。而戰爭這罪魁禍首,卻日益囂張在這片文明的土地上,它不斷地侵蝕著我們的美好的友情、親情、愛情,它還要一點點地吞唾掉我們特有的人情。趁著我們還有人情,我們還可以說:我們對戰爭的厭惡,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若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當然,我們還可以做:制止戰爭、和平先行!
《東京審判》觀後感5篇相關 文章 :
★ 《東京審判》觀後感範文5篇
★ 東京審判電影觀後感5篇
★ 東京審判觀後感5篇
★ 東京審判法律觀後感5篇
★ 東京審判800字觀後感5篇
★ 東京審判觀後感500字5篇
★ 《東京審判》觀後感500字作文
★ 東京審判觀後感1000字5篇
★ 《東京審判》觀後感500字以上範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