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心目中的法國新浪潮代表電影是哪部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世界電影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藝術電影運動,是繼二十年代先鋒派電影運動和四十年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之後,爆發的又一次對舊電影形態和老製片隊伍的挑戰,也是一次對傳統製片方式和情節劇觀念的沖擊。新浪潮不僅徹底改變了法國電影的面貌,並且還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電影的面貌,加速了世界電影的發展。
❷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精神之父是
代表人物
François Truffaut, Jean-Luc Godard, Claude Chabrol, Éric Rohmer, Jacques Rivette, Jacques Demy, Agnès Varda。。。
應該是 Truffaut 吧
❸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主要成員
新浪潮的歷史特點就是它是業余愛好者的活動,熒屏人們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導演。這些年輕的作者是在影迷俱樂部開始喜歡上電影的。其主要成員以前是電影評論人,都來自封面黃色的著名雜志《電影手冊》,由安德列·巴贊和雅克·多尼奧-瓦克羅茲於1951年創辦。在拍攝長片和短片之前,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艾里克·羅梅爾,雅克·里維特都曾為雜志寫作大量評論和其他文章。
❹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精神之父是誰
安德烈·巴贊,1918—1958,《電影手冊》創辦人之一,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影評人,被譽為新浪潮電影之父。
❺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藝術主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有克羅德•夏布洛爾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爾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緊接著有特呂弗的《四百下》 ,阿蘭•雷乃的《廣島之戀》 ,後來,1960年及以後,又出了讓-呂克•戈達爾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羅梅爾的《獅子座》 ,最後有雅克•里維特的《巴黎屬於我們》 。
「新浪潮」作者電影的風格,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 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 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❻ 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有哪些
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埃里克·侯麥、克勞德·夏布羅爾、雅克·里維特
❼ 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的主將有哪幾位
弗朗索瓦.特呂弗
楚浮
高達
夏布洛
侯麥
賈克希維特
❽ 法國新浪潮代表人物是誰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弗朗索瓦·特呂弗正面批判這種優質電影,從而引發大論戰。既然反對編劇的電影,反對建立在各部門嫻熟技能之上的優質電影,特呂弗推崇的是導演的重要性。他最喜歡的作者是讓·雷諾阿、羅伯特·布賴松、薩沙·基特里、雅克·塔蒂、馬克斯·奧弗爾斯、雅克·貝克、羅傑·林哈特或讓·谷克多。稍後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確的表達出另一種電影,更輕靈生動,用新攝影機在大街小巷拍攝,不再在設影棚中拍攝。新浪潮現象很快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從巴西到波蘭,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電影。
《弗朗索瓦·特呂弗》:弗朗索瓦·特呂弗的電影成就舉世公認。21部長片,在許多影迷心中,部部經典。五十二歲的人生,他把自己獻給了摯愛的電影。弗朗索瓦·特呂弗是怎樣一個人呢?外界歷來有種種的猜測與誤解。他本人在世時也一直有意無意保持著神秘。只是存培又一部的電影里,他隱約描繪著自己生命的輪廓,如安托萬·杜瓦內爾這個人物(讓-皮埃爾·萊奧扮演的《四百下》中的少年、《偷吻》中的青年、《大妻生活》中的新郎),以及其他影片中的人物《美國之夜》中的電影導演費朗、《男人愛女人》中的勾引者貝特朗·莫拉納、《綠色房間》巾將生命獻給死者祭壇而自己卻未受到安慰的朋友朱利安·達維納。而現實中的弗朗索瓦·特呂弗,個性更為復雜;要全面地了解他,有必要寫作一部傳記。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眾多朋友提供了大量證據,他本人也遺留下數量驚人的私人資料;基於這些豐富資料,本傳記揭示了弗朗索瓦·特呂弗多礆多衫的一生。《弗朗索瓦·特呂弗》是一部值得仔細品讀的傳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為一位敏感熱情的電影人寫的傳記。
主要成員以前是電影評論人,都來自封面黃色的著名雜志《電影手冊》,由安德列·巴贊和雅克·多尼奧-瓦克羅茲於1951年創辦。在拍攝長片和短片之前,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艾里克·羅梅爾,雅克·里維特都曾為雜志寫作大量評論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歷史特點就是它是業余愛好者的活動,熒屏人們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導演。這些年輕的作者是在影迷俱樂部開始喜歡上電影的。
阿涅斯·瓦爾達她長期以來享有「新浪潮之母」的美譽。1956年,瓦爾達以顧問的身份陪同法國導演克里斯·馬蓋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北京的星期天》,拍了數千幅照片,2005年3月,她帶著其中的百餘幅照片到北京進行展覽,同時參加法國電影回顧展北京站的開幕式。
❾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背景
浪潮電影誕生的背景是基於歷史傳統的崩潰,主導基本認識的缺乏,對不確定的茫茫將來的彷徨苦悶。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
「新浪潮」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長期僵化的社會造成了青年一代的理想幻滅。首先法西斯的垮台,歷史性的審判,使得國際上的右派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其後,斯大林的去世,對他的重新評價,又使得左派勢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再次使中間派感到失望。這時整整一代青年人視政治為「滑稽的把戲」。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注意這些年輕人,描寫這些年輕人,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殊現象:在美國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國被稱作「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被稱為「實際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從主題到情節,從風格到表現手法都帶有這種時代的印痕。
「新浪潮」也有著思想根源,這就是唯意志論、精神分析、存在主義為代表的哲學和文藝理論思潮。
❿ 長期以來享有「電影新浪潮之母」美譽的是誰
法國電影新浪潮之母——瓦爾達
從1958年到1962年的五年間,大約有200多位法國電影新人拍出了他們的處女作,這些人中包括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侯麥,里維特,雅克得米等一大批後來大名鼎鼎的法國導演,1962年,法國《電影手冊》在特刊上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這個名詞,來形容這次改變電影史進程大事件。
但其實,在這些導演嘗試拍新電影之前的四年,有一個出發得更早的人,她拍出了一部短片叫《短岬村》,正是這部電影,提前預告了法國新浪潮的到來,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稱這部影片「自由而純凈」。這部片子的導演是一個20多歲的女孩子,叫阿涅斯-瓦爾達,後來,西方影壇稱瓦爾達是「新浪潮之母」。但是此後,她並沒有更多的捲入新浪潮運動,晚年,瓦爾達一直滿足於拍攝短片和有諷刺意味的紀錄片。
今年,瓦爾達已經76歲了,恰逢法國文化年,中國電影資料館邀請她來到北京,參加了一次以她為主的法國電影回顧展。
影展期間,這位並不願意拋頭露面的法國電影大師,接受了《人物》的獨家專訪。但是在采訪之前,瓦爾達堅持說我不想在采訪中談自己的名人軼事。她說,我是電影導演,我只想談我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