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考研英語作文,如果出現電影名,書名,人名可以音譯嗎比如,sanguoyanyi,jingch
科學有感性與理性的一面
它的感性形象:科學幾乎沒有包裝,也無需打扮。人們往往認為它高深莫測、玄奧神秘,其實它平凡、朴實、坦誠、純真。你冷漠它,它是如此;你親近它,它還是這般。它從不向你討好,全靠你去追求。你想結識它,需要勤奮與悟性,需要理解與想像。你只要向它不斷逼近,卻不能把它完全擁有;即使你牢牢地掌握了它,它仍然不是你的私人財富。它是這樣的珍貴,卻不是任何人的禮品。但誰蔑視了它,就註定要受到無情地懲罰。
它的理性形象:英國著名科學家、科學學的創始人之一貝爾納很早就指出,「科學」或者「科學的」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意義,必須在科學發展的一般圖景中把他們聯系起來。按照他的看法,科學可以取做若干主要形相,每一個形相都反映科學在某一個方面所具有的本質,只有把他們全體綜合起來才能抽取科學的完整的意義。貝爾納認為,現代科學所取的主要形象是:「一種建制」:「科學作為一種建制而有以幾十萬計的男女在這方面工作」,它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種社會職業。「一種方法」:在科學建制中,科學家從事科學職業,採用一整套思維和操作規則,有程序性的,也有指導性的,稱之為科學方法。科學家遵循和運用這套方法取得科學成果。「一種累積的知識傳統」。科學的每一收獲,不論新舊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經受得起用指定的器械按指定的方法對指定的物料來檢驗,否則就會被科學排除。這種公認的客觀檢驗標准,在其他知識系統,如宗教、法律、哲學和藝術中是不存在的。「一種維持或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這是當代科學最重要的形相。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導致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它是一種重要的觀念來源。科學不僅提供實際應用,而且是「構成我們諸信仰和對宇宙和對人類的諸態度的最強大的勢力之一」。科學是當代文化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科學知識受到社會的、政治的、宗教的或哲學的觀念影響,反過來又為這些觀念的變革提供動力。
綜觀科學發展的歷史,科學這個概念不僅包括獲得新知識的活動,而且還包括這個活動的結果,即知識體系;科學這種社會體系還可以物化為社會生產力。可見,科學是知識體系和由知識所轉化的生產實踐活動的統一。 技術的形象:
科學是人類卓越的精神力量,技術是人類神奇的物質力量。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推動地球。這個支點就是技術。技術是人類的行為方式、創造方式、生存方式,是人類的命運。技術是人類為了滿足社會需要,運用科學知識,在改造、控制、協調自然的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勞動手段、工藝方法和技能體系的總稱;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規律的方式和方法;是構成社會生產力的重要部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1、現代科技在高度分化、高度綜合的基礎上呈現出一體化趨勢。
2、現代科技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技成果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科學從發現到推廣應用的周期縮短。新技術、新產品的過時速度越來越快。知識更新的周期縮短。產生了大科學與高技術。現代科學技術呈加速發展趨勢,形成了知識經濟,科技要求對全球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科學的整體化、技術綜合化和科技一體化等已成為現代科技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主要趨勢。
現代的科學更加技術化,現代的技術更加科學化,科學與技術逐漸一體化。
不一定,可譯可不譯
C. 英文人名音譯 Sattermon
薩特莫
D. 英文名字音譯
表示強烈反對上樓觀點。請問可不可以把那些單詞復制一下發給我?不太認識,只能看著說個大概。
E. 誰能幫我起個英文(音譯)名字。類似於「阿黛爾」這樣的、
Abeille 阿貝爾
Abrianna 阿布蕊安娜
Acacia 阿卡莎
Adela 阿達拉
Adelia 阿黛麗婭
Adrie 阿德麗
Aida 阿伊達
Alaina 阿蕾娜
Akita 阿姬塔
Alana 阿蘭娜
Alverta 阿爾維拉
Amelia 阿米利婭
Anaya 阿納婭
Ariella 阿蕊拉
F. 請音譯高手,幫將英文人名譯音譯中文。
Jelsy
人名:喬治,傑西 (均為英美常用名)
企業名:
1,吉喜、吉禧(吉祥,喜慶之意;我個人認為「禧」這個字非常好,它在英文中翻譯為:happiness 即幸福,快樂)
2,捷喜、捷禧(快捷歡喜,便捷快樂之意), 皆喜(皆大歡喜)
產品名:
1,吉喜,吉禧(吉祥,喜慶、幸福、快樂之意。非常適合用作產品名!)
2,吉爾喜(「爾」在古文中是「你」的意思。「吉爾嘻:即:使你吉祥、使你喜慶歡樂之意,這個名字也不錯)
3,吉嘻( 「嘻」是歡笑之意,非常生動形像!)
4,吉爾嘻 (使你吉祥、歡笑之意)
5, 捷喜、捷爾喜 (便捷快樂 之意。 其中,「捷」:便捷、快捷、高效、迅速之意。 )
若還有其它要求請與我聯系。
G. 外國人名的中文音譯是否有什麼標准
標準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文姓名譯名手冊>,辛華編寫.必要時參考<新英漢辭典>(上海譯文出版社)、《辭海》附錄以及中國地名委員會制定的《英漢譯音表》的漢字體系。
馬克思、恩格斯是約定俗成的,再如福爾摩斯,Holmes.
貝努利,有的譯為貝努里
下面是有關外國人名翻譯問題的資料:
外國人的姓名翻譯是一個重要問題。過去人們翻譯英語姓名的主要工具書,大概是新華通訊社譯名資料組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我校圖書館曾入藏數十冊,索書號H315.9-62/X37),該書比較簡單,除漢譯外再無別的內容,充其量是一本「手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英語姓名詞典》(K811-61/G28)內容就豐富多了,首先是注了音,英語姓名常有不符合一般讀音規則的,所以注音很重要。其次解釋了詞義,姓名雖然只是區別符號,但常常會有一定的含義;就像中國人的「國棟」、「若愚」、「從周」無不表達一定意思一樣,英語「Charles」、「John」、「Peter」也都各有寓意。第三,說明了語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英語民族的形成歷史,也反映了與之相聯系的許多宗教、文化問題。第四,列出了同一詞的異體和昵稱,而且往往不止一個。這也很有用,例如據此讀者可以知道,人們常常提到的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名字「比爾」(Bill),其實是「威廉」(William)的昵稱。最後,編著者還寫了「英語姓名的歷史演變」和「英語姓氏的類型」兩篇短文,對讀者也大有裨益。
但是,這本詞典也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第一,作為一本「姓名詞典」,它收錄的「名」(按詞典的英文書名,Christian
names)比較完全,但「姓」(surnames)就遠不齊全;然而對於中國讀者,相比之下更需要的恰好是「姓」。一般說來,我們要查「名」並不困難,因為許多英語詞典都附有或詳或略的人名表,有的且對其來源、變體、昵稱等有所介紹。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名表不管叫「list
of common forenames」(例如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還是叫「personal names」(例如Chambers 20th Century
Dictionary),都只列有「forenames」(名)而沒有列「surnames」(姓)。這樣,在這些詞典上我們能查到「Winston」(溫斯頓)這個名,卻查不到「Churchill」(丘吉爾)那個姓;而一般中國讀者需要查的,恐怕正是那位英國著名首相的姓。這種只列名而不列姓的人名表,也許對母語是英語的讀者有用,但對以英語為外語的中國讀者,恐怕就不大適用了。
從古到今,歐洲人對國王或者皇帝一般是稱名而不道姓的,理由很簡單,同一個王朝的國王,「姓」都相同,例如英國都鐸王朝(1485~1603年)的國王都姓「Tudor」,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年)的國王都姓「Stuart」,只有稱名才能相互區別。對於普通人,情況就不同了。除在家人及親密朋友之間直呼其名以外,在其他場合通常都是稱姓而不道名的,只有在需要區分「姓」相同的人的時候,才用其名。例如英國歷史上有過兩個著名的克倫威爾,一個是亨利八世的寵臣、對於英國王室與羅馬教廷決裂起了重要作用的托馬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約1485~1540),另一個是比他晚一百多年的軍事獨裁者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如果不指明是「Thomas」還是「Oliver」,就不好區別他們。人們熟悉的拿破崙,全名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一生就經歷了一個由道姓到稱名的過程。他原來是叫做波拿巴先生的,即使在當上將軍以後,也還只叫他波拿巴將軍;只有在他當上皇帝以後,才稱拿破崙皇帝。在這個問題上破了「例」的,似乎只有義大利人,他們對自己四位最傑出的文化名人,是只稱名而不道姓的。這四個人是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三位偉大畫家,列奧納多(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Buonarotti,1475~1564)和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或Santi,1483~1530,英語通常譯為Raphael)。值得注意的是,除列奧納多中國人改稱其姓(達·芬奇)以外,其餘三位我們都尊重了義大利人自己的習慣。義大利人姓名中常有「di」或「da」字樣,大體上類似法語的「de」或者德語的「von」,意思約相當於英語「of」或者「from」,表示所屬、或者所來自的地方。實際上,「Vinci」是這位大畫家出生城鎮的名字,「Leonardoda
Vinci」,就是「來自芬奇的列奧納多」或者「芬奇的列奧納多」的意思;單說「da
Vinci」,大致有「芬奇人」(類似我們「周庄人」、「南潯人」)的意思。 G2HQl)
綜上所述,編寫中國人用的英語人名詞典,顯然應該姓名並重,而更側重於「姓」。但是,難點也正在於此。其他許多美國人、包括一些著名人物的姓,在這本詞典上也是查不到的,這裡面就有中國人大多並不陌生的幾位美國前國務卿和國防部長,例如基辛格、舒爾茨、溫伯格以及1991年海灣戰爭中的美國指揮官施瓦茨科夫將軍。他們都是美國人,他們的姓自然也只能看作是英語姓;但這幾個姓並非英語原來就有,而是隨著德國移民的到來才帶進美國的德語姓。從他們的姓可以知道,這幾位美國高官都屬於「德裔美國人」。
c6L;)
194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美國人穆勒(Hermann Joseph
Muller,1890~1967),出生在紐約市,他的名字「Hermann」還保留了德語輔音字母雙寫(表明前面的母音短讀)的做法,但姓(Muller)已經「英語化」了,以「u」代替了德語變母音「ü」,然而這個姓在這本《英語姓名詞典》也查不到。同樣查不到的還有美國著名地球化學家羅德(Edwin
Roedder)的姓,而他告訴我他是德國移民的後代,好幾代了,已經一句德語也不會說,自認為是個純粹的美國人。類似的問題,在法國、義大利等其他歐洲國家移民的後代,以及數量很大的西班牙語移民後代身上,也同樣存在。美國是一個至今沒有規定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但是通用英語的國家;雖然通用英語,卻又從過去到現在都有大量非英語移民進入。這些移民中的許多人,到美國以後會取一個英語名字,但是保留原來非英語的姓(例如,原來的中國影星陳沖,現在便是「Joan
Chen」)。這些姓通常也用英文字母來拼寫,原來文字中英文沒有的符號,例如德語的變母音,法語、西班牙語的開音符、閉音符,起初也許會保留,但時間長了往往就失去。它們的發音有的基本保持原狀,更多的則經過一段時間也「英語化」了。漢語音譯為「溫伯格」的「Weinberg」就是一個例子,它裡面的「ei」已經不按德語讀作〔ai〕,而按英語讀作〔ei〕。所有這些,都使美國人的姓十分多樣,十分復雜;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它們都是英語姓。——尤其是那些拼寫、讀音已經「英語化」了的。
第二,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現在國際上用得最普遍的語言是英語,所以不管那「老外」原來是什麼國籍,姓名是用什麼語言取的,我們接觸他們的姓名,常常都是通過英語書籍、報刊、廣播和電視。這樣,作為一本英語姓名詞典(而不是英國人姓名詞典),就不能不包括這些已經翻譯成英語的非英語姓名,例如哥倫布、馬克思、恩格斯、愛因斯坦和施特勞斯。遺憾的是,所有這些姓在這本《英語姓名詞典》里也都沒有。編著者在「前言」里倒是說明了「鑒於篇幅所限,本書以不列顛群島各民族姓氏和常用教名為主。」但這樣一來,詞典的使用價值就要大打折扣了,至少是「對折」,也許更多。篇幅比這詞典小很多的新華社那本「手冊」,在這一點上倒比它還實用,因為哥倫布、基辛格、恩格斯、愛因斯坦、舒爾茨等等都能查到。不過,戴高樂、蓬皮杜等當代法國著名人物,畢加索、達利等著名西班牙畫家,還有托爾斯泰、蕭洛霍夫等俄羅斯著名作家,在這本手冊上仍付闕如。由於也使用拉丁字母,也許可以說在英語文獻中見到的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人名是夾雜的「原文」,並非英語譯文(許多情況確實如此,有的且保留了英文所沒有的語音區別符號,或者用了不同的字體),但俄羅斯人的姓名,已經不再用西里爾字母(斯拉夫字母)而改用拉丁字母拼寫,只能看作是英語譯文了。
第三,在英語姓名的漢譯上,有少數注意不周的地方。例如使用頻繁的「Charles」這個名字,就只注了「查爾斯」一種漢譯。其實這個名字漢語最初多半是譯作「查理」的,早期取了洋名字的買辦,便有不少張查理、陳查理、宋查理。後來雖然通行「查爾斯」,但作為國王的名字,仍然譯作「查理」。這本詞典前面「英語姓名的歷史演變」一文,便有「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以後」等語,但正文里卻查不到這個「查理」。時至今日,可以說「查理」與「查爾斯」都是「約定俗成」的譯名;作為國王的名字一般譯作「查理」,用作其他人的名字則多譯為「查爾斯」。成問題的是,目前的英國王儲也叫「Charles」,我們譯為「查爾斯王子」;但他日後繼位為王,排下來正好在那復辟的「Charles
Ⅱ」之後,應該是「CharlesⅢ」。屆時我們是譯成「查理三世」呢?還是譯為「查爾斯三世」? E[ 0\
有趣的是,戴高樂的名字也是「Charles」,所以他的全名是「Charles de
Gaulle」。雖然一般情況下我們只稱他「戴高樂」,但少數情況需要說完全就得說「夏爾·戴高樂」。原來,歐洲語言里很有一些人名具有共同的來源,「Charles」便來自條頓語(Teutonic,即日耳曼語),意思是「大丈夫」。西班牙語作「Carlos」�卡洛斯 ,德語作「Karl」�卡爾 ,法語雖然拼寫與英語一樣也作「Charles」,讀音卻不相同。法語字母組合「ch」的讀音類似英語「sh」,詞尾的「s」則不發音,這樣法語「Charles」既不能譯為「查理」也不能譯為「查爾斯」,應該譯為「夏爾」。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我們按德語譯為「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同理,許多 ui
人按英語翻譯的西班牙「查理五世」,就應該譯為「卡洛斯五世」。——他也可以叫「Karl
V」(卡爾五世),因為他除了是西班牙國王以外,還被德意志第一帝國的「選帝侯」們選為皇帝,因而以德語名字相稱也是合理的。 !;
與「Charles」類似,有著共同來源、但在歐洲不同語言里有不同形式的名字還很多,而且其中不少是常用名。在翻譯的時候,都不宜一律按英語譯出。下面不妨再舉幾個例子,供讀者參考:Y"6Ls
John:來自希伯來語,原意大概是「Yag us
gracuiys」。在歐洲其他語言里,與英語形式最接近的是德語,作「Johann」或「Johannes」;漢語「約翰」這個譯名,其讀音正與德語相近,而與英語相去甚遠。它還經常以昵稱「Hans」(漢斯)形式出現,而且這個昵稱也經常被用作正式教名。法語作「Jean」(讓),西班牙語「Juan」(胡安),義大利語「Giovanni」(喬瓦尼),荷蘭語「Jan」(楊),俄語「Ivan」(伊萬或伊凡)。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荷蘭、比利時的「Janssen」�楊森 、俄羅斯的「Ivanov」�伊萬諾夫或伊凡諾夫 ,其實就相當英語「約翰遜」(Johnson)。
c<+;2
Henry:來自日耳曼語,原意「house
ruler」。現在德語作「Heinrich」(海因里希),並有「Heiz」、「Hinz」等昵稱形式。法語作「Henri」,法語字母「h」是不發音的,「en」則發一個與漢語「昂」類似的音,所以我們現在把法國足球隊那位著名前鋒的名字譯為「亨利」,其實並不符合法語讀音。義大利語作「Enrico」(恩里科),西班牙語作「Enrique」(恩里克)荷蘭語作「Hendrik」(亨德里克),與「亨利」相去就更遠了。
Peter:來自希臘語,原意「rock」。德語、俄語和英語一樣都作「Peter」(彼得),法語作「Pierre」(皮埃爾),西班牙語作「Pedro」(佩德羅),義大利語作「Pietro」(皮特羅),挪威語作「Peer」(皮爾)。俄語「Peterov」(彼得洛夫)意思正相當於英語「Peterson」(彼得森)。
sCW#IS
James:來自希伯來語,意思是「follower supplanter,or
deceiver」。德語「Jakob」(雅各布),法語「Jacques」(雅克,法國現總統希拉克就是這個名字,我們顯然不能把他叫做「詹姆斯·希拉克」),義大利語「Jacopo」(雅科伯)、「Giacomo」(喬科莫)或「Iachimo」(亞西莫),西班牙語「Jacobo」(雅科伯)或者「Diego」(迪戈)。
Lewis:來自日耳曼語,「famous
warrior」。德語「Ludwig」(路德維希),法語「Louis」(路易,法國歷史上有過多位取這個名字的國王),義大利語「Luigi」(路易吉),西班牙語「Luis」(路易斯)。像法語「Louis」這樣詞尾輔音不發音的常用名還有「Philip」,英語這個名字(及其多種異體)譯作「菲利普」,法語則應譯作「腓力」;從1052年起,在將近三百年時間里,法國曾經有過六位叫這個名字的國王(腓力一世到六世)。
外國人姓名的翻譯,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一定時期內出現混亂,客觀地說,也很自然;但長期如此,就不能再看作是自然的事了。姓名是最重要的區別符號,然而近年來,作者、譯者「隨心所欲」,編輯不把關,政府有關部門聽之任之,「不作為」。
外國人名翻譯中出現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種: r
1)已有約定俗成譯法的,偏要另譯新名。把英國著名詩人蒲伯(Alexander Pope,
1688~1744)譯為「坡」,這就與通常譯為「坡」的「Poe」、例如美國著名詩人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相混。《中外期刊文萃》1997年第18期《希特勒的遺囑》一文,把納粹德國著名人物戈林(Hermann
Gòring)譯為「格賓」,戈培爾(Joseph Goebbels)譯為「格貝爾斯」,里賓特洛甫(Gertrud von
Ribbentrop)譯為「里本特羅普」。這樣標新立異,不知是由於缺乏起碼的常識,還是要有意造成混亂。凡已有約定俗成譯法的,應該一律從「俗」;即令原來的譯法不大合適,也不必更改,例如英語「John」譯「
約翰」,「Johnson」譯「約翰遜」。 Hba_8
2)把職業或頭銜誤當作名字。我國一位常駐倫敦記者,把黛安娜的哥哥斯賓塞伯爵稱為「厄爾·斯賓塞」,顯然是把伯爵頭銜「Earl」當作名字了(見《文匯讀書周報》1997
年11月8日)。上面提到的《中外期刊文萃》那篇文章,又把那位大獨裁者的秘書容格夫人的稱呼「夫人」(德語Frau)誤當作她的名字,音譯為「弗勞」。《南方周末》1997年11月14日《千年紀》一文,把1445年在歐洲第一個發明活字印刷的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誤譯為「哥德史密斯·古騰堡」,其實原文中的「goldsmith」即德語「Goldschmied」,意思是「金匠,首飾匠」,譯者顯然是把他的職業誤當作他的名字了。今年還有一家大報,在一篇有關二戰英國蒙哥馬利元帥的文章中,把他的元帥軍銜(Field
Marshal)誤當作名字,音譯為「菲爾德·馬歇爾」。此外,將貴族稱呼「Lord」當成名字譯為「羅德」,更是經常見到。 _9B
3)把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及其他歐洲語言的名字,按英語讀音來翻譯。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報道外國運動員名字,常常出現這樣的問題。例如把法國足球運動員「Petit」(原意是「小」,類似於英語「Small」,德語「Klein」)譯為「佩蒂特」,其實法語詞尾輔音字母「t」不發音,何「特」之有?
這里提出幾條建議: .
1)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漢語規范化之外,也應該承擔起翻譯規范化方面的任務,而這首先就是外國人姓名漢譯的規范化。與之相關的還有地名的漢譯。一方面,許多地名來自人名,例如拉丁美洲就有許多以哥倫布命名的地名;另一方面,不少人名,尤其是姓,又來自地名。
2)譯名應盡可能從姓名使用者的母語譯出,遵從「名從主籍」的原則。例如本文上面舉到的「Charles」、「Heinrich」、「John」等例子。對於已經「英語化」了的姓名,如果英語讀音與原來語言的讀音有較大差別,應該分別列出兩種語言的譯名來。例如一個姓「Weiss」的人,如果是德國人應該譯作「懷斯」,如果是美國人則應譯為「韋斯」。西班牙人是把現在的英國王儲稱為「Carlos」(卡洛斯)的,但我們顯然應該按英語譯為「查爾斯王子」;反過來,英國人把現在的西班牙國王叫「John
Charles」,我們則應按西班牙語(Juan Carlos)譯成「胡安·卡洛斯」。
3)凡已有約定俗成譯法的,應該一律從「俗」。即令原來的譯法不大合適,也不要更改。例如,作為乳業商標不妨把「Johnson」譯為「強生(奶粉)」,但作為姓名,還是譯成大家都習慣的「約翰遜」為好。
4)注意別把一些人的職業、頭銜、稱呼等當成名字,混到譯名當中。這一點看似簡單,不留心也容易出錯,因為確實有一些姓名,尤其是姓,是從職業、頭銜、稱呼得來的。例如英語「mason」(梅森)是石匠、泥瓦匠,「smith」(史密斯)是鐵匠;德語「Schuhmacher」(舒馬赫)是鞋匠,「Graf」(格拉夫)是伯爵,「Faβbinder」(法斯賓德)是箍桶匠,德國一些盛酒的大桶是用木頭箍成的,所以德國不但有一位姓「Faβbinder」的著名電影導演,而且還有以「Faβbinder」為職業的人。
5)漢語譯名之後,最好附註原文以備查,還可以再加註生卒年份。 WBqH=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名從主籍」的原則有時不那麼好遵從,有時又不符合約定俗成的譯法。例如,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出生在一個西班牙移民後裔熱那亞猶太人家庭,按義大利語他的姓應該是「Cristoforo
Colombo」。他曾經為葡萄牙「打工」,由於他提出的向西橫渡大西洋、前往亞洲的計劃沒能得到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不得不轉而向那時還沒有統一起來的西班牙求助,終於在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I,1451~1504)贊助下成行並「發現」新大陸。但他也沒有用西班牙語「Cristobal
Colomo」,而是選擇了古典語形式的姓「Columbus」,並以「Colón」作為其西班牙語形式(所以他兒子全名Diego
Colón)。拉丁美洲有許多叫「Colón」的地名,顯然都是紀念他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厄瓜多的哥倫布群島,便是這樣。「名從主籍」,應該從義大利語還是西班牙語?如果從西班牙語,是「Colomo」還是「Colón」?看來,從英語譯出的約定俗成的「哥倫布」,是最佳選擇,但這樣一來,拉丁美洲那許多帶「Colón」字樣的地名,便不該譯為「科隆……」,而應改成「哥倫布……」了。
H. 英文裡面的人名、物名、地名基本都是用音譯進行中文命名的,為什麼夏威夷英文叫Hawaii(哈外)
地名大都是以前的中國人根據當地人的發音音譯過來的,當然還有一些不規則的名詞, 死記硬背就可以啦,說多了都是淚啊。
I. 英語人名的標准讀音
如果是看中文要知道怎麼讀他們的英文名字,那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們的中文名都是音譯過來的。如果看到一個英文名想知道怎麼讀,就我的感受,沒有特殊的工具或者解決辦法。只能通過熟練掌握英語的發音規則來拼讀。而且老外的名字也不是只有唯一的一個拼寫方法,比如「斯蒂芬妮」(音譯),就可以拼為stefanie和stephanie。
J. 為什麼英語中的人名翻譯時要用音譯,而不按單詞的意思去翻譯
一些英語人名的翻譯版本是約定俗成的,它們已為大多數的中國人所接受。如果翻譯是把一種不同的語言變成我們自己的語言.那麼音譯就是根據其原始語言中單詞的發音,把它翻譯成與其發音接近的漢字。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名的翻譯往往使用音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