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法國是英國的。
英文名: Hot Fuzz
中文名: 熱血警探 | 終棘警探 | 警探肖恩 | 熱血神探
導 演: ( 埃德加·懷特 Edgar Wright )
主 演: (西蒙·佩吉 Simon Pegg) (馬丁·弗里曼 Martin Freeman) (比爾·奈伊 Bill Nighy) ( Robert Popper) ( Joe Cornish) ( Chris Waitt)
上 映: 2007年03月14日
尼可拉斯·安吉爾是倫敦大都市警察局一個工作努力常有突出表現的警官,他是如此的優秀以至於警局裡的其他人都只能活在他的影子下。於是上司就把他派到了偏遠的斯坦福特村莊。這是一個寧靜的小村,表面看起來這里和犯罪無緣,這個村子20年來都沒有發生過一起謀殺案。
安吉爾一到那裡就和丹尼·布特曼成為了工作搭檔,布特曼心地善良而又過於熱心,還顯得十分天真,他是當地警局督察員布特曼的兒子,還是一個忠實的動作電影迷,他認為來自大城市的新搭檔安吉爾在真實生活中可能就是一個「壞男孩」。安吉爾的到來也讓布特曼有了機會體驗真實槍戰和汽車追捕的刺激,而這也正是他長期夢寐以求的。同時安吉爾還努力做自我調整以適應這種寧靜無事的鄉村生活。盡管短時間內他也查處了幾個很可能被忽視的違法犯罪案件(例如商店偷盜、未成年飲酒和一農夫在其糧倉內私藏大量非法武器),然而安吉爾不久就發現他最需要緊急解決的問題卻和一隻從主人家中逃離出來的天鵝有關。面對現實,安吉爾和丹尼最終在當地一個小酒館中團結起來決定鏟除「不法之徒」。
在安吉爾抵達這個村莊不久,這里就接連發生了一系列震驚村子的可怕事故,這些壞事好像是由一個戴著斗篷穿者披風的人乾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流失,斯坦福德的治安好像並不是看起來的那樣可怕,於是安吉爾也開始和警局裡的其他人發生沖突,尤其是警隊里的兩個偵探更覺得安吉爾只不過是一名緊張不安的城市警察罷了,他對村子裡的異常動靜過於敏感。盡管如此,安吉爾卻拒絕停止他的調查,他起初懷疑斯特福德當地一家超市的陰險老闆西蒙·斯金納涉嫌謀殺,原因是受害者參與了一個利潤豐厚的商品買賣,而這損害了斯金納的利益,然而當安吉爾和斯金納的當面對質卻只能說明斯金納表面是清白的,而這件事也讓安吉爾的同事對他的信任度進一步降低……
㈡ 法國電影《27個遺失的吻》講什麼的啊
夏日遺失的27個吻 27 Missing Kisses
【導演】 娜娜 裘楊茲 (Nana Dzhordzhadze)
【編劇】 娜娜 裘楊茲 (Nana Dzhordzhadze)
Irakli Kvirikadze
【國家/地區】 德國/英國/法國/
【類型】 劇情/喜劇/家庭/愛情/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0246405
【主要演員】Nino Kukhanidze ...... Sibylla
Yevgeni Sidikhin ...... Alexander
Shalva Iashvili ...... Mickey
皮埃爾 里夏爾 (Pierre Richard) ...... Captain
Amaliya Mordvinova ...... Veronica
Levani Outchaneichvili ...... Pjotr
Dato Gogibedachvili ...... Defi Gogibedashvili
【獲獎情況】 歐洲電影獎最佳劇本提名
【劇情簡介】
影片亮麗活潑,幽默風趣,觀眾在為這些發出會心的微笑時,一種淡淡的憂傷又從影片里透了出來,引人深思不已。兩個青春期孩子單純、執著的愛讓人感動,他們的愛在那些世故的成人面前是那麼真實,清透的沒有一點雜質,而成人那種只追求性愛的情愛在兩個孩子面前又是那麼的可笑無聊。
一部不錯的影片,一部值得觀看的影片,片中的女孩像精靈一樣來到小鎮,通過她的眼睛,我們看到了一幕幕笑談的人世悲喜劇、一幕幕的你來我往,一幕幕無奈的人生。號稱「庫斯托里卡女性接班人」的喬治亞女導演娜娜,賦予了影片混雜著成長、愛情、鬧劇、諷刺、荒誕、憂郁等諸多元素和風格,形成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娜娜的前兩部劇情長片《我的英國祖父》、《戀愛中的廚師》都獲得國際影壇和觀眾的熱烈贊揚,這位如今已經54歲大器晚成的女導演還是在保持自己電影激情的同時,緩慢而謹慎地繼續著創作。
那一年的夏天,西貝拉14歲,米奇14歲,亞歷山大41歲。
那一年的夏天,西貝拉同意讓米奇吻100次,但米奇卻只吻了西貝拉73次。
那一年的夏天,西貝拉來到姨媽居住的小鎮,暫時居住在姨媽家裡。西貝拉從車上跳下的時候,被亞歷山大接住,摟了個滿懷。
西貝拉裸體站在浴缸里,等待姨媽來幫她洗澡。這時,亞歷山大的兒子米奇走了進來,看見了赤裸著對他微笑的西貝拉。月亮升起來,西貝拉穿著睡衣騎著自行車跑到了亞歷山大的家裡,用亞歷山大的天文望遠鏡望了一會圓圓的月亮後,笑著向亞歷山大說她愛他。
清晨,西貝拉躲在亞歷山大家的附近觀察他,白天,潛入亞歷山大的房間里,在他的雪茄上找尋他的味道。亞歷山大和小鎮上中尉的女人維妮回到家中,西貝拉只好躲在了亞歷山大的書桌下面。亞歷山大腳下墊著書,抱著維妮在書桌上激情作愛,在巨烈的晃動中,火機從亞歷山大的褲兜里滑出,掉在地上。西貝拉撿起地上的火機,點燃了亞歷山大腳下的書。
深夜,一個老船長用拖拉機拖著他那破舊的船來到了小鎮,他告訴亞歷山大說,以前的海洋都已經死了,他在為他的船尋找新的海洋。
小鎮上的人在一起聚餐,大人們討論著電影《艾曼妞》裡面的情節,西貝拉不顧眾人,也大聲熱情地加入其中,談論了起來。姨媽聽了西貝拉的話,把她趕下了餐桌。飯後,一個唱歌劇的男人出言調戲西貝拉,被米奇聽到。米奇回家拿了一把手槍,沖到這個男人面前,用槍逼著他大聲地演唱歌劇。
小鎮上的戲院里播映電影《艾曼妞》,小鎮的人都聚集在了戲院里,但米奇和西貝拉被擋在了門外。米奇和西貝拉通過後門,到了劇院熒幕的後面,兩個孩子一邊看著熒幕上色情的鏡頭,一邊觀看著台下大人們的小動作,竊竊私語。
電影散場後,維妮和機械師彼得仿照電影里的情節偷情,維妮說彼得的那玩意兒太大,彼得就找來兩個球軸承套在陰莖上,不想,彼得那碩大的陰莖膨脹後,球軸承不僅取不下來,還把彼得卡得痛苦不堪。這事驚動了鎮上的醫生和其他機械師,大家最後合力才解決了彼得的問題。被關在劇院里的米奇和西貝拉正好看見了這一幕。
西貝拉晚上到亞歷山大的家裡,依偎在亞歷山大身邊睡著了,米奇在一邊嫉妒地看著父親和西貝拉。米奇躺在河裡,身上爬滿了水蛭,西貝拉找到他後,幫米奇取身上的水蛭時,米奇卻在一旁不停地吻她。
小鎮學校的法語老師驚恐的在街上大叫,人們趕到她家裡後,發現一慣嚴肅的老校長看了電影《艾曼妞》後,死在了法語老師的床上。鎮上的人在河邊玩樂,亞歷山大和維妮卻趁機到樹林里幽會,兩人親熱地情形又被西貝拉看見。西貝拉傷心地跑回亞歷山大的屋裡,而米奇卻在四處焦急的找她。亞歷山大帶著另一個女人回到家裡,兩人剛開始調情,躲在衣櫃里的西貝拉就沖了出來,像一頭母獅一樣把女人打跑了。隨後,西貝拉對著亞歷山大大叫著說我愛你,然後跑出了家門。另一邊,維妮和牧羊人在郊外廝混,被她的中尉老公在望遠鏡里邊發現,維妮的老公命令手下用大炮對准了他們。亞歷山大在河邊找到西貝拉,亞歷山大低頭正要吻她受傷的手,米奇趕了回來,看到了兩人的動作。
亞歷山大找了兩天才在林中找到米奇,為了緩和父子間的矛盾,亞歷山大答應米奇他和別的女人結婚。鎮上的人為此到老船長的船邊喝酒跳舞慶祝,大家都在興頭上時,老船長把船開走了,他要去追尋他夢中的海洋。傷心的西貝拉晚上偷偷地爬到了亞歷山大的床上,並脫光衣服想要獻身給他,亞歷山大驚醒後,拒絕了西貝拉。西貝拉光著身子哭著跑出亞歷山大的房門時,被米奇看到,米奇拿著獵槍對准了亞歷山大。隨著一聲槍響,西貝拉狂奔到海邊,跳入水中,跟隨老船長的船而去,並帶走了欠米奇的27個吻。
㈢ 一部法國老電影的名字
養老金 Le viager (1972)
導演: Pierre Tchernia
編劇: Pierre Tchernia / 勒內·戈西尼
主演: 米歇爾·塞羅/邁克爾·加拉布魯/克勞德·布萊塞/Rosy Varte/奧黛塔·勞瑞/ Jean-Pierre Darras
類型: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72-02-02
片長: 101 分鍾
IMDb鏈接: tt0069460
劇情簡介
1930年,馬丁尼即將退休。他來到醫生雷歐的診所,說他平日咳嗽不斷,感覺非常不好,但醫生卻安慰他說關系不大,其實事實上雷歐認定馬丁尼活不了多久了,當他無意之中得知馬丁尼無親無故,孤身一人,而且還有一幢鄉間的大房子時,他萌生了一個計劃,於是他和妹夫商量以養老金的形式每年給馬丁尼一筆錢,在馬丁尼健在時,馬丁尼還生活在他自己的房子里,如果馬丁尼去世,那麼雷歐一家就成為馬丁尼大屋的主人。於是在律師處簽定了合同書後,他們之間關於大屋的生死游戲便開始了。一面是雷歐一家盼著馬丁尼先生早日歸天,另一方面卻是馬丁尼愈活愈年輕,身體愈健壯。他的健康熬死了雷歐的媽媽,又讓雷歐全家坐卧不寧。雷歐甚至想去殺害老人,結果當然是惡有惡報,最終老人竟健康地迎來了二戰的勝利。
㈣ 求一部法國電影的名稱
可能是這個
殺了我吧 Kill Me Please (2010)
㈤ 求一部法國電影名字
中文名是 沉默獵殺又叫別告訴任何人
法語名是 Ne le dis à personne
導 演 吉繞姆·科奈特 Guillaume Canet
主 演 弗朗索瓦·克呂澤 François Cluzet
瑪麗-喬瑟·克羅澤 Marie-Josée Croze
克麗絲汀·斯科特·托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娜塔莉·貝伊 Nathalie Baye
弗朗西斯·貝爾蘭德 François Berléand
男主角亞歷山大·貝克(Alexandre Beck)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巴黎兒科醫生。他與他心愛的妻子在兩人定情紀念日那天到初吻的老地方約會時,被人打昏,妻子被帶走....
㈥ 電影《屋頂上的輕騎兵》講什麼好看嗎
我看過 覺得富於浪漫的流浪精神和騎士風采 個人覺得很不錯
屋頂上的輕騎兵 / The Horseman On The Roof
導演: 讓-保羅 拉珀諾 (Jean-Paul Rappeneau)
主演: Juliette Binoche / Olivier Martinez
上映年度: 1995
語言: 法語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故事梗概:
為義大利解放而奮斗的輕騎兵上校安吉羅流亡到法國南部的小鎮,一路上,除了要躲避奧地利間諜的追逐,就是迅速蔓延的霍亂瘟疫的威脅。死神奪走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滿目創痍,屍橫遍野,到處是焚屍的熊熊火光。倖存的人被送到隔離區,條件異常惡劣。
他從醫生那裡學到了一些救助措施,並不懼傳染為挽救瀕死患者拚命工作。在極度艱難的時候,他邂逅了美麗高貴的少婦波麗娜,她被安吉羅的彬彬有禮的紳士風范所吸引。為了將戰友積攢的經費運回義大利,他再次穿越瘟疫區,波麗娜與他同行。他所表現出的助人為樂的精神和做人原則,使他恪盡職守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在波麗娜也染上霍亂時,為了挽救她的生命,他拼盡了氣力,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她。
之後,他便銷聲匿跡,她回到丈夫的身邊,心中惦念著安吉羅,但是她的信如泥牛入海,直到她近乎於絕望時,才收到了他的回信。
精彩視點:
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法國南部的村鎮上。安哲羅是一個逃亡的義大利輕騎兵上校,當他來到法國南部時,正趕上一場霍亂的蔓延,也邂逅了一位高貴美麗的法國少婦波林拉,兩人開始了千里同行的旅途。途中二人漸漸滋生了微妙的情愫。
在充滿法國古典美的影片中,朱麗葉·比諾什以她的清新純真成為片中的亮點。她曾經在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享譽影壇的《藍》、《白》、《紅》三部曲中的《藍》中扮演失去丈夫的抑鬱而美麗的朱麗,為尋找精神歸宿而苦苦掙扎。她的表演極富感染力,因此獲得第50屆威尼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主角獎。
本片由法國著名導演讓·保爾·拉佩諾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這位導演的前一部影片《大鼻子情聖》曾經取得巨大成功。本片攝影師完美呈現了法國南部的山光水色,成功地把文學原著的詩意影像化。另外本片配樂部分也為影片增添了濃厚文藝氛圍,是該片的另一大成功之處。
男主角奧利維耶·馬爾迪內以清秀飄逸的古典扮相詮釋安哲羅一角,為演藝圈中的話題人物,並受到全球注目,在拍攝過程中與女主演朱麗葉·比諾什墜入情網,為影壇再添佳話。
本片四大看點:男女主演、導演、攝影、音樂。
㈦ 我想問一部法國電影的名字!知道的進來
《聖女貞德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1928導演: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
《Les Enfants paradis》天堂的孩子們 導演:馬賽爾·卡爾內Marcel Carne 1945
《衣冠禽獸La Bete humaine》1938法國 導演:讓·雷諾阿Jean Renoir
㈧ 求一部電影名
好萊塢醫生Doc Hollywood (1991)
斯通是一個技術精湛的外科大夫。在趕往好萊塢霍布斯醫院就聘整形醫生這天,斯通因緊急避讓路中間的三頭水牛而連人帶車沖進了格雷迪小鎮埃文斯法官的圍欄內。作為處罰,埃文斯法官判決斯通到格雷迪小鎮義務服務三十二小時。格雷迪是位於南卡羅萊納州境內的一個盛產南瓜的小鎮,這里民風淳樸、鄰里友善,美中不足的是惟一的大夫赫克先生因年齡太大而不能勝任醫院的工作。聽說鎮上來了一名大城市的醫生,以往門可羅雀的醫院一下子忙得不可開交,前來找斯通看病的人絡繹不絕。
由於自己一心要去好萊塢,所以斯通覺得在格雷迪小鎮上的每一個小時就像度日如年,盡管包括鎮長尼克爾森在內的每一個人都對斯通的到來表示最誠摯的歡迎。但困於撞壞的車子一時難以修好,斯通只好強忍著不開心,繼續接待著每一個前來就診的患者。此時,斯通認識了露。露是醫院的救護車司機,和丈夫威尼離異後,露自己帶著一個四歲的女兒生活在格雷迪小鎮上。工作上的接觸,在斯通和露之間產生相互的愛慕之情,考慮到恩瑞也在追求露,斯通始終沒有正式表白。
撞壞的車子已經修好了,「服刑」的期限也已結束,在全鎮人民依依不捨的送別中,斯通告別了格雷迪小鎮,成功地當上了好萊塢霍布斯醫院整形醫生。但在得知露並沒有和一直追求她的恩瑞結婚後,上班第二天的斯通就毅然辭職,重新回到了格雷迪小鎮
㈨ 一部講的是黑人醫生到法國小鎮的電影,他還帶了太太和一對子女,小鎮
勇闖精靈城 Phantom Town ( 一999 ) 類 型: 恐怖 / 西部 導 演: 傑夫布爾 Jeff Burr George Erschbamer 編 劇: 本傑明·卡爾 Benjamin Carr 主要演員: Belinda Montgomery 吉姆·梅茨勒 Jim Metzler Lauren Summers Taylor Locke John Patrick White 映期: 一999-二-一陸 家區: 加拿 / 美 / 羅馬尼亞 故事簡介: 父母鎮再沒帶著弟弟妹妹門尋找父母車叫手鎮西部鎮城鎮每像都安排做系列作且反復重復些作覺勁想逃已經麻煩身....發現城鎮打破東西都流綠色液體像整城鎮都怪物變怪物血液像能變任何東西途加油站面告訴三手鎮幾百前消失鎮.....
㈩ 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講什麼有什麼道理
法國電影的清醒——《放牛班的春天》
全世界的電影,以及全世界的文化,都被美國好崍塢壓的啜不過氣,當中傷的最慘痛的是法國,這個西方的文化大國,曾經拯救過20世紀世界電影的法國,在20世紀末,就像被閹割,不停掙扎,或者模仿好萊塢,或者受美國情趣的影響,胃口被損害,吃什麼都沒有了滋味。上個世紀末對於法國電影是一個噩夢般的歲月。
大家更希望,法國電影有一個忽然的覺醒,走出好萊塢的陰影,如果這種希望總在不停閃爍,或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其中很明亮的一個,當然,我們更希望這種明亮的希望,照亮法國電影的路途,走出屬於法國文明的路來。
很喜歡那種凝重的格調,兩個蒼老的老人,用因為滄桑而平靜的心情,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光。克萊門特去一所學校做學監,鐵門里有一小男孩子,向外張望,克萊門特問:你在等誰啊?......可能這種情調在觀眾心目中既熟悉又新鮮,初進這個學校,儼然更像一鬼片的古堡,校長是一個貪婪、自私、刻薄的人,任意處罰學生,老師和學生幾乎就是對壘的敵我,然而這個心中充滿音樂的學監克萊門特的到來,將使所有這一切改變。
「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聲響雷,讓法國合唱事業如雨後春筍般地繁榮起來,時至今日,共匯集起幾十萬各個年齡段的合唱業余愛好者。」這是法國本土的一篇評論。
喜歡看法國電影的原因是因為他很溫暖,就像法國美食一樣有人情味。而美國好萊塢不同,他們總是隨時隨地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傳教士,隨時隨地傳播自己的價值觀,儼然就是救世主的姿態,既然電影這種文化都變成了工業,可以想像這樣的文化主導人類文明的一天,也是人類被機械洗腦的一天,連兒童都做作地用好萊塢表情吮吸乳汁,這樣是不健康的。
題記:這個世界也許有卑微的人,但卻沒有卑微的情感
也許不會有人知道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通過一條幽長而寧靜的梧桐樹圍成的小道,坐落著這樣一個充滿暴力,恐怖,嚴歷制度的少年管制學校。這里住著一群不學無術,冷漠,野蠻無知的孩子。他們是使家長無奈,老師煩惱的問題少年。誰也不會在意這些尚未成熟的心靈中所懷揣著的天真爛漫的夢想:將軍,熱氣球飛行員,建築家……刻板的校長只能用「犯事的人,必定受罰」的准則加以暴力來懲罰他們。原任班主任束手無策,無奈調職,然而一個人公認為一事無成的馬圖來了,就這樣放牛班的「小春天」在每個孩子的心田瑰麗而至。他們的夢想也逐漸開始萌發。
是的,是這樣一個被世俗所公認的卑微的「失意的樂者,失業的教師」給「放牛班」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影片從頑皮的孩子那一庄一勰的嘻笑怒罵間折射出一顆身為教育者的馬圖的「善良、寬容、耐心」的心,他以跳動的音符馴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驁不遜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春天的氣息……
被劇情所牽動的同時,也可以從中體會到一些心理學知識……
將這群問題少年集中強制關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中。一道道鐵門禁錮著他們的心靈世界。從此只能看到高牆圍著的四角的天空。感受不到愛和尊重,不許依戀。犯了事,只能用皮鞭和囚禁處理。塵封的心靈開始扭曲,在這里有以李基度為代表的攻擊性強的兒童,他砸傷老麥;還有以皮比諾為代表的,由於失去雙親,缺少依戀而孤僻,甚至抑鬱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就是讓單親媽媽頭痛,對音樂極有天賦,但又自尊心十足,相當敏感的莫朗。
對李基度和丹東這樣攻擊性強的孩子。馬圖並沒把他們交給校長體罰。他派李基度來照料因他而致傷的老麥。讓他自己體驗生命的脆弱,以及自己沖動行為的後果。「他是一個害羞的孩子,像我一樣害羞,他已經知道他錯了。」老麥以這樣慈愛和寬容的方式感化了李基度,當李甚度像所有犯了錯的孩子那樣看著遠去的老麥時,驚恐問馬圖:「他會死嗎?」馬圖撫摩著他的頭「不!醫生會救他的,」用這樣寬容的語氣消除他內心的不安。
至於如丹東那樣冥頑不化的少年,馬圖也極力挽回。當丹東受罰時,馬圖曾這樣試圖阻止「等一等,他是我唯一的低音!」……
與攻擊性行為相反,對幼小就缺少依戀而產生抑鬱,甚至略顯自避的皮比諾而言,馬圖則是像父親一樣去關愛他。他從不談自己的理想,不唱歌。但卻出乎意料地被選為合唱團副團長。讓他逐步感受到集體活動的快樂,和愛心的力量,從而使皮比諾擺脫了不幸的陰影。
全片的焦點人物就是最後成為音樂家的莫朗。他曾被上界班主任稱為「天使的面孔與魔鬼的心靈」。他是由單親媽媽撫養的。與別的孩子不同,他更有自尊心,更敏感。馬圖體會到這位單身母親的含辛茹苦,這個孩子的任性。一方面極力從「補牙」為幌子,用善意的謊言在母親面前違護莫朗的自尊心,而另一方面則冒著處犯校長的危險將正在受罰的莫朗放出去,探望母親,對他也極為信任。發現他的獨唱天賦,又積極培養。特別是莫朗將墨水瓶投向他時,他依舊寬容地安慰這位失望的母親。另一方面以取消莫朗的獨唱資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必須先尊重別人。特別是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馬圖從新給予莫朗的充分肯定,最終感化了這頭「小野牛」。
記得大一第一學期上劉鐵芳老師的《教育原理》時,他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馬圖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子。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
當馬圖聽到淘氣的孩子以嘲笑他的口氣唱著那支「老禿頭,老禿頭……」時,馬圖並沒生氣,他曾在日記中這樣記載:「我念念不忘那支歌,唱得差,但畢竟還是在唱歌,」於是他運用音樂活動為主要手段,來調整孩子們的不良心理素質。每一個音符宛如一個個鮮活的精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最終實現了心靈的轉向,在林崇德主編的《發展心理學》就提及,如果兒童的記憶伴隨情緒情感過程,則記憶最為深刻,組織合唱團,就是一個小活動,在活動和游戲中,使孩子們心靈澄清,這種糾正與教育的模式很注重體會,親身體會已不再是簡單的認知水平,帶有情緒情感過程,這樣可以使孩子們留下最深刻的烙印。
懷著對已逝歲月的緬懷,聆聽著如天籟般悠揚的歌聲,當靈動的音符觸動到心靈的深處。忽然想到美國的詩人愛默生曾說過:「這個世界最動聽的是還未唱出來的歌。」是的也許無論一個人卑微與否,但這並不代表他不可以有美好的情感……
於是,我也寫下了心中的歌……
春天像短暫停駐的候鳥
忽然飛走了
難道什麼都沒留下
花落下來的時候,我們開始一起歌唱
花不再落下來的時候,我們還要繼續歌唱
沒有一朵雲想和他一起回家
他也不敢問它們為什麼
在四季的風中
他儼然一個信徒
一路飛揚
一路有夢想相伴
註定不會尋常
他再也不會是寂寞的歌者!
遇到是種幸福——《放牛班的春天》
溫度已經開始變得很低,南方的潮濕空氣更是讓寒意滲入肌膚,而我卻在這樣的寒夜被刀子拉到街邊的排檔吃宵夜。一桌坐著的都是他初中時的狐朋狗友,燒鵝、蘿卜還有三毛,他們每一位都是從工讀學校畢業的。
在那個時候被送去工讀學校的都是問題學生,我們都這么定義學校里的那幫不安生的學生們。在很多年後我和他們坐在同一張桌子吃飯,從每個人的臉上都看不到了最初的張狂,只剩下被生活蹉跎的無奈,只有偶然聊到當年學生時期的威風時才又顯露難得的意氣風發。生活或者社會讓每個人似乎都沒有太好的光景,如果可以也只是搞個小生意了以渡日,更談不上人生的功成名就了,就象是被遺忘在北風之中。
我給每個人點上一支煙,微光照亮著每張風塵的臉龐,心想著這便是實在的生活,而那隻是美麗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大多數人,因為這就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
克蒙特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盡自己所能為孩子干點事情。他喜歡音樂,於是他便開始用音樂來教化那些問題少年們,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這樣一個號稱「池塘底部」的寄宿學校,他以其溫和的作風改變著什麼,讓整座學校的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松動過呢?這樣的寄宿學校也就是我們中國的工讀學校,同樣裝滿了大群的問題孩子,但在電影里我看到了那個溫情的克蒙特,在身邊看到的是這幾張在工讀學校中不曾遇到過克蒙特的臉。
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
這是生活告訴我們的,這樣的工讀學校寄宿學校到處都有,這樣的問題孩子到處都是,但是這樣的學校里可能更多的是對問題學生天生厭惡的老師,而很少有克蒙特出現。所以我們會感動,我們會被《放牛班的春天》感動,因為他給了一個現實中不容易得到的感動,讓我們在現實中失落的心靈在觀賞影片時得以撫慰。
用愛心可以試著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克蒙特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雅克貝漢這個大名鼎鼎的名字,這個在演員和導演雙重身份上都取得傑出成績的人,他讓《放牛班的春天》幾乎成為了又一部《天堂電影院》,同樣在兩部影片中擔當著製片人,又同樣在兩部影片一個幾乎相同的開篇中飾演了一位回憶者的角色,《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樂家,《天堂電影院》中的導演。但是由於有《天堂電影院》這樣珠玉在前,難免讓《放牛班的春天》這樣一部不錯的電影留下暗傷,與經典失之交臂。同樣個人以為影片仍然在某些方面存在著不足,主要在於學生們對克蒙特老師的情感宣染是很不夠的,特別是作為莫杭治而言,他的人生因為克蒙特而改變,卻似乎一直對於他和克蒙特老師的相互情感著墨太少。
關於師生關系的電影歷來讓人感動,不論是《心靈捕手》、《死亡詩社》、《生命因你而動聽》皆是如此,既使如搞笑的《搖滾校園》也能讓人為之動情。但法國電影就是如此與美國電影不同,他的煽情總是在平淡中積蓄,在最未處讓一切升華,在落幕後尚能令人氣息不平。而《放牛班的春天》也的確能做到這一點。
電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卻是受歡迎的。
因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盡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
《放牛班的春天》——溫吞雞湯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507260010.htm
黑夜裡的一束光芒——評《放牛班的春天》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507250007.htm
《放牛班的春天》:為老師而歌唱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507260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