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法國《電影手冊》評選的年度十大佳片名單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專門出版過《法國電影手冊十年百部佳片》,列舉了1993年到2002年的評選結果和影片簡介。
『貳』 2003電影手冊十佳
《電影手冊》(Cahiers Cinema),1950年由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1918-1958)創辦。創刊宗旨是倡導戰後法國的年輕電影從業者,以「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為原則,創作起碼正朴實無華、能客觀反映這個起碼實世界的電影作品。並且,高度強調導演對電影的靈魂性作用。由此,從該盡可能志的編輯中誕生了數位大名鼎鼎的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和讓-呂克·戈達爾等等。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侯麥、里維特等人隨後掀起了改編電影史進程的「新浪潮運動」。正因如此,他們的編輯部才會不斷涌現出像阿塞亞斯暈樣的年輕導演。
「年度十佳電影」則是《電影手冊》每年評選出來的當年度在法國公映的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分別由雜志的專欄編輯與雜志讀者投票。上榜的影片有些是你不屑一顧的,有些是你頂禮膜拜的,有些則乾脆是你聞所未聞的,可無論怎樣,它的個性鮮明的評判標准始終是電影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叄』 《電影手冊》2021年十佳片單公布了,都有哪些影片上榜了
《電影手冊》2021年十佳片單中包括了:《第一頭牛》、《安妮特》、《記憶》、《駕駛我的車》、《法蘭西》、《法蘭西派》、《南法撩妹記》、《女孩和蜘蛛》、《算牌人》、《聖母》。這些影片負責執導的導演有來自日本、泰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的,作品的題材和類型都不盡相同,通過《電影手冊》這本雜志,我們能挖掘很多國際上頗具水平的好作品。
每每臨近年末之際,各大電影媒體都會就一年內上映的電影選擇出自己的最佳榜單,《電影手冊》是一本來自法國的電影雜志,國內知道這本雜志的人甚少,但是這本雜志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果你喜歡看國際大片,就可以看看這本雜志評選出來的優秀電影。
《電影手冊》中能夠上榜的作品每一部都很精彩,推薦給大家去觀看。
『肆』 電影手冊是哪個國家著名的電影刊物
法國,1950年,電影理論家與影評家安德烈-巴贊(1918—1958)創辦《電影手冊》。
『伍』 創辦了《電影手冊》雜志,並擔任了該刊主編的人是誰
安德烈-巴贊
1950年,電影理論家與影評家安德烈-巴贊(1918—1958)創辦《電影手冊》,並在創刊伊始,就定下了這份雜志的辦刊基調。巴贊在戰後法國電影理論界一直保持著強有力的戰斗者姿態,他批評戰後法國電影只重浮華、商業性,依賴大製作和明星獲得利潤的作法,倡導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拍攝直面生活、朴實無華的寫實之作。在他的領導下,《電影手冊》很快就團結了一批極具反叛鋒芒的青年影評家。這些年輕人深愛二戰中他們無緣看見的美國電影,而且他們把約翰-福特、霍華德-霍克斯和希區柯克等人的作品,視作自己日後電影實踐所效仿的楷模。
『陸』 電影手冊的介紹
《電影手冊》的年輕批評家們提出的最具影響力並於日後獲得普遍共識的電影觀念,就是「作者論」。後來電影工業中普遍沿用的導演中心制,可以說就是它的一個遺產。「作者論」認為,一個導演對於一部影片佔有的分量,應該與一個作家對自己小說佔有的分量一樣多。而作家的文風同樣可以在電影中置換成「個人影像風格」或「視聽語言方式」。我們在新浪潮的創作中可以看到那麼多風格迥異之作,聯系這一點看,就顯然不足為怪了。來自《電影手冊》的三位導演,直接決定了六十年代以來法國電影的圖景,他們是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和讓—呂克-戈達爾。在這些重要的電影作者的影響下,該雜志直到今天仍保持著促進創作實踐,關注電影本體的辦刊風格。
『柒』 法國《電影手冊》十大佳片
法國電影《香水殺手》經典,不愧為法國最昂貴的電影.
『捌』 請問哪位朋友知道法國《電影手冊》的法語刊名和售價
法語刊名是Cahiers Cinema
『玖』 電影手冊的2014年十佳
法國《電影手冊》2014年度十佳名單:
1,《小孩子》(法)導演:布魯諾·杜蒙
2,《再見語言》(法)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3,《皮囊之下》(英/美/瑞士)導演:喬納森·格雷澤
4,《星圖》(加拿大/美國/德國/法國)導演:大衛·柯南伯格
5,《起風了》(日)導演:宮崎駿
6,《女性癮者》(丹麥/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導演:拉斯·馮·提爾
7,《媽咪》(加拿大)導演:澤維爾·多蘭
8,《愛很怪》(美/法)導演:艾拉·薩克斯
9,《天堂》(法)導演:阿蘭·卡瓦利埃
10,《我們善熙》(韓)導演:洪常秀
『拾』 法國<電影手冊>的歷史
《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電影是每年從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評選出來的優秀作品,入選的電影被認為是延續電影藝術發展,提供世界電影新的經驗的年度最佳作品,基於《電影手冊》在全球范圍內獨特持久的影響力,每年出爐的十佳電影實際上也為各個地區的電影文化在全球電影譜系中的地位進行了評估,因而每年的評選結果備受全球媒體關注。今年除了兩部華語片外,還分別有韓國導演洪尚秀作品《電影童話》和新加坡導演邱金海作品《伴我心》上榜,四部亞洲片上榜,在入選數量上與美國電影持平,說明亞洲電影具有非常強大的活力。
電影手冊》派 又稱《電影手冊》集團。是從1955年開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贊為首的《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周圍的一批青年影評人,他們後來從影評工作過渡到拍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c內主將。
《電影手冊》雜志創辦於1951年,由安德烈巴贊、羅·杜卡和雅克杜尼奧爾一瓦爾克洛茲任主編,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對雜志的面貌起著主導的影響。 1955年起,一批贊同巴贊的理論觀點的青年開始以《電影手冊》為理論陣地,運用"作者論"方法,樹立起新的評價標准。他們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羅爾、杜馬契和謝勒爾等。從1958年起,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和夏布羅爾相繼拍出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對法國電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這批人從此被稱為《電影手冊》派。 "新浪潮"在[96t年趨於衰落後,這批人發生了分化,特呂弗和夏布羅爾成為受歡迎的商業電影導演,但他們的影片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里維特轉向實驗電影。戈達爾的道路則更為復雜多變,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來愈濃重的現代派色彩i宣揚存在主義的反道德觀和無政府主義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則肆意破壞傳統的電影語法。從1968年開始,他突然轉向極左,拍攝了一系列有濃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對資本主義,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車禍受傷,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開始拍攝故事片,宣稱"不再過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