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同性戀題材 泰國電影
暹羅之戀
泰語:รักแห่งสยาม或Rak Hang Siam,英文:The Love of Siam,又譯:《暹邏之戀》或《愛在暹羅》),是2007年泰國獲得廣泛好評的一部浪漫愛情影片,影片勾勒了多層面的家庭生活場景,其中備受關注的是兩個年輕男孩之間純美的愛情故事。電影中多次出現了泰國曼谷暹羅廣場的場景。
2008年4月20日,一眾演員在星光頒獎盛典2007上《暹羅之戀》在泰國2007年電影金像獎賽季的多個大型獎項上均獲得「最佳影片」的殊榮,包括泰國國家電影協會獎、Starpic雜志的「Starpics大獎」、泰國影評人協會獎、星光娛樂獎和Kom Chad Luek報紙舉辦的「Kom Chad Luek大獎」。在亞洲電影大獎和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本片也獲提名最佳男配角(馬里奧•毛瑞爾)和最佳作曲家(kitti kuremanee),但最後沒有獲勝.
❷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的鑒賞,300開外,謝謝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後,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操取槊立於船頭,慷慨而歌。歌辭就是上面這首《短歌行》。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詩,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就提到它,後來經過小說家渲染,更是家喻戶曉了。但此詩究竟寫什麼?唐代吳兢說它「言當及時為樂」(《樂府古題要解》)。羅貫中則又給此詩蒙上「詩讖」的迷信色彩,說曹操「烏鵲南飛」諸句是不祥之兆,預示他赤壁之戰的失敗。這些說法都沒有說到點子上,我認為還是清代張玉谷說得對:「此嘆流光易逝,欲得賢才以早建王業之詩。」(《古詩賞析》卷八)陳沆也指出:「此詩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是勸人及時行樂嗎?誠然這是曹操對人生短促的感嘆,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貪生畏死之想,聯系全篇來看,他感嘆的是戰爭頻仍,大業未成,因而產生一種時間的緊迫感,正如他自己所說:「不戚年往,憂世不治」(曹操《秋胡行》),所以他這「人生幾何」的慨嘆,並不軟弱消沉,而是為了執著於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時努力,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魏源說得好:「對酒當歌,有風雲之氣。」
歷來創業雄主深知一條成功之路,要治國平天下,首先要有經天緯地之能人。馬上得天下的漢高祖唱《大風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他發乎其中的心聲。此時曹操,「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他更迫切需要輔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所以,當此月明星稀之夜,「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之時,不禁一吐其求賢若渴之情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彷彿是隨口吟詠《詩經》中的名句。自續二句曰:「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便把本是女子對情人的深情相思,變成自己對賢才的渴望了。「呦呦鹿鳴」四句,是《詩經》中誠懇熱情歡宴賓客的詩篇,曹操又信手拈來,表示自己期待賢者的熱誠。「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又把賢者比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內;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人「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感謝「越陌度阡」遠道而來的賢士們,屈尊相從,在今日的宴會上促膝談心,真感到莫大的快慰!可是我知道還有大批賢士尚在歧路徘徊。他們像南飛烏鵲,擇木而棲,繞樹三匝,還沒有最後選定歸宿呢!於是,曹操對天下賢才發出由衷的呼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示自己有寬廣的政治胸懷,求賢之心永無止境,猶如大海不辭涓流,高山不棄土石一樣。並且,他以禮賢下士的周公自勵,號召天下賢才來歸,開創一個「天下歸心」的大好局面。這四句詩氣魄宏偉,感情充沛,表現出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進取精神。在千古詩人中,只有曹操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人物才寫得出來,也只有他能與之相稱。至今讀之,猶覺豪氣逼人。
讀者也許要問:曹操,世之奸雄也,果能有如此愛才、禮賢的胸襟?應該公正地說,歷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思想解放的改革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造成了兩漢文化思想上的僵化,董仲舒更倡導儒術與神學相結合的讖緯學說。曹操則對神學迷信,封建禮教等傳統觀念大膽懷疑,公開否定。從用人來說,兩漢以通經、仁孝取士,曹操則提出「唯才是舉」,重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他抗聲雄辯道:「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說他「知人善察,難弦以偽,拔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有一位擅草書檄的陳琳,早年曾為袁紹作檄文,辱罵曹操為「敖閹遺丑」(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後袁敗歸曹,操謂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左右勸殺之,操憐其才,不咎既往,加以重用。由此可見,上述曹操橫槊賦詩抒發其一片愛才心意,感情是真實的,是符合他的為人的。陳子展教授《談曹操》一文中評論曹操的詩「慷慨悲涼,千古絕調。……其詩之風格恰與其人之人格相稱。修辭立其誠,迥非後世之獨夫民賊盜國擅權,妄為豪言壯語、自欺欺人,終受歷史裁判者所可比擬。此亦其在文學上別有造詣之一秘也。」
❸ 求一部關於一生能活多久的影片
130歲 印度發現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 (2002年07月31日 10:34 大洋論壇)
大洋網訊 據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布朗村的居民講,生活在這座村子裡的老太太戴弗吉·黛維已經至少130歲高齡了。如果她的年齡能夠被證實,那麼她將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比已知的世界上最長壽的一位中國婦女還大14歲。
昌迪加爾市律師迪內希·庫馬爾日前對媒體說,盡管黛維沒有出生證明,但從她的家史推算,她至少130歲了。他說,黛維25歲時生下大女兒,大女兒20歲結婚,28歲生下兒子凱沙夫·拉姆,而現在拉姆已經80歲了。
庫馬爾說,他三個月前開始調查黛維的家史,有兩個很重要的證據可以證明她的年齡。首先,她的一個孫子已經80歲了。其次,她的一個健在的兒子已經102歲了。
黛維現在的身體依然很結實,她現在還能自己上山撿柴火。她說,自己每天喝兩杯牛奶,吃一個小米麵包,一輩子只去過兩次醫院。(新華社)
沒有人能夠永生。即使我們找到了永葆青春的秘訣而不會衰老,也會因為傳染病、兇殺、事故等種種原因而死亡。在不同年齡的人群中,以青春期的少年死亡率最低。在發達國家,這個數字為每年0.05%。這意味著即使我們能終身永葆青春,每年也會有0.05%的人因為種種原因而死去,只有95%的人能活到100歲,50%的人能活到1000歲。
但是反過來看,衰老無疑是導致我們死亡的最主要的因素,它使得我們沒有人能活到1000歲,而只有極少數非常幸運的人能活到100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千古絕唱,可以轉化為一個千古難題:人究竟能活到多老?這個問題,又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人類最長壽命是多少?人類平均壽命是多少?每個人的預期壽命又是多少?
盡管一直有人試圖推算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長壽命,這些推算,不管是出於迷信還是號稱根據科學,都站不住腳。事實上,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存在一個可以活到但又必死無疑的年齡上限。自然選擇不可能進化出這樣的「設計」。雖然每個人都終將會衰老而死,但衰老是一個使生命「機器」逐漸磨損的過程,並不存在一個在逐步逼近的上限。我們可以確定地說,沒有人能活到千歲、萬歲,但是無法確知多少歲是人能活到的最高年限。打個比方,就像汽車廠推出了一款新車,我們知道它一直使用下去終將會報廢,我們也可以根據當初的設計估計其使用壽命,但是除非我們特地設計了一種裝置讓它在達到該使用壽命時自動報廢,否則在過了使用壽命後,肯定還會有一些車可以繼續使用。我們無法推知它們的最長使用壽命是多少,唯一的辦法是調查所有這款車的使用壽命,找到某一輛壽命最長的,就把它當做這款車的已知最長壽命。人的最長壽命也是如此。我們無法從理論上推算,而是把有史以來壽命最長者,做為人類的已知最長壽命。
誰是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呢?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中國壽星的象徵彭祖。據說他生於夏代,到商末時已800歲。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正式的歷史記載,也即所謂「正史」或24史,要可靠一些。明朝謝肇浙在《五雜組》一書中曾做過統計:「人壽不過百歲,數之終也,故過百二十不死,謂之失歸之妖。然漢竇公,年一百八十。晉趙逸,二百歲。元魏羅結,一百七歲,總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陽李元爽,年百三十六歲。鍾離人顧思遠,年一百十二歲,食兼於人,頭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歲,不復食谷,惟飲曾孫婦乳。荊州上津縣人張元始,一百一十六歲,膂力過人,進食不異。范明友鮮卑奴,二百五十歲。……此皆正史所載。」其中「洛陽李元爽」,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九老圖詩序》一文中提到的。他晚年定居洛陽,74歲時與八位年紀比他大的老人組織了一個「九老會」,其中最老者就是李元爽,時年136歲。按照這些記載,活過120歲者代不乏人,甚至有的活到二百多歲。
國外也有類似的傳說和記載。猶太《聖經·創世記》聲稱在大洪水之前,人類的壽命都長得不可思議,長壽冠軍是瑪土撒拉,活了九百六十九歲。這當然也是無稽之談。有趣的是,和《五雜組》一樣,《創世記》也讓上帝把後人的最高壽命定為一百二十歲(「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不過西方歷史上,也有活過這個神定年限的記載。最著名的是英國老壽星托馬斯·帕爾(Thomas Parr)。此老是什羅郡的農民,其教區紀事錄記載他於1483年受洗。法律文件記載他於1518年繼承了其父的遺產(一個小農庄)。結婚紀錄稱他於1563年首次結婚,時年80,後生下一子一女,均夭折。在他100歲時,由於對妻子不忠並生下一個私生子,他在教堂穿白衣服贖罪。在結發妻子死後10年,他於1605年第二次結婚,時年122歲。1635年,阿倫頓爾伯爵在視察什羅郡時,聽說了帕爾的事跡,便將他帶到倫敦晉見國王查爾斯一世。此時帕爾已失明20年,但以其機智頗得國王的歡心,受到良好的款待,並為其畫像。不幸幾個星期後,在享用宮廷大宴時,當場死亡。血液循環的發現者、御醫哈維解剖了其屍體,將其死因歸咎為「因不習慣豪華飲食引起的急性消化不良」。查爾斯一世下令將帕爾葬在只用於埋葬國王和偉人的威斯特敏士特教堂,墳墓至今猶存,墓誌銘稱他「活了十個王朝,……享年152歲,於1635年11月15日葬於此。」
但是這些歷史記載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其准確可靠。在尊重老人的傳統社會,人們有意無意地傾向於誇大自己的年齡,因此對他們的說法,值得懷疑。例如對帕爾而言,我們知道其准確的死亡年份,甚至他的死亡鑒定書至今也保留著,但是卻沒有可靠的資料證明他的確生於1483年。最可靠的出生紀錄是出生證書,而這是在近代才出現的。我們可以確認的、有確鑿的文件證明的、有史以來的長壽冠軍是一位法國女人詹妮·路易·卡門(Jeanne Louise Calment)。她的出生證書表明她出生於1875年2月21日。她送走了她的丈夫(死於1942年),他們的獨生女(死於1934年)和獨生孫子(死於1963年)。在1965年,一位律師和她簽署了一項協議,每個月給她500美元生活費,以便在她死後繼承她居住的公寓。這位律師當時才47歲,而她已90歲,這筆買賣對律師來說看來很合算。不幸的是,30年後,這位律師在支付了184000美元、超過了該公寓市場價的一倍後,以77歲高齡去世,卻還沒能將該公寓收為己有,因為卡門夫人還活得好好的,而根據協議,律師家屬必須繼續每月支付卡門夫人生活費。在85歲的時候,卡門夫人開始學擊劍。100歲的時候,她還在騎自行車。110歲時才搬進養老院。121歲生日時,她發行了一張名為「時間主婦」的唱片,內容為在音樂背景下回憶往事。這時她已雙目失明,耳朵差不多聾了,也離不開輪椅,但仍然精神飽滿、智力正常。1997年8月4日,她在養老院去世,享年122歲164天。最長壽的男人是日本人泉重千代,於1864年6月29日出生於鹿兒島縣德之島的伊仙町,卒於1986年2月21日,享年120歲237天。他一直工作到105歲。
卡門夫人去世後,生於1887年1月21日的美國密歇根州的毛德·菲里斯-路斯(Maude Ferris-Luse)夫人成了長壽冠軍。她在2002年3月18日去世後,長壽冠軍的稱號轉授給日本鹿兒島市女性北鄉門真,1887年9月16日也出生在伊仙町。健在的男性最長壽者是居住在日本福岡縣小郡市的中願寺雄吉,出生於1889年3月23日。能夠活到114歲以上的人極少,據估計每21億人中才出現一個。沒人知道這些人的壽命是否能超過卡門夫人。我們現在只能把人類最長壽命定為122歲。但是這個紀錄在將來肯定會被突破,特別是隨著人口膨脹,參與長壽賽跑的人數增多,而且隨著醫療、營養條件的改善,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以活到其天然年壽,那麼出現破紀錄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沒有人能夠知道任意一個人的壽命能有多長。但是我們可以用統計學的方法預測某個人群的平均壽命,這叫做人均預期壽命。如果我們要知道某個人群的預期壽命,最直接的也最准確的辦法是在他們全部死亡後,計算其平均壽命。但是這種做法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們要等待一個世紀以上才能做統計。在實際上,人口學家採用的是一種間接的、較不準確然而要簡單得多的統計辦法。多年以來,許多國家的政府都統計每年出生和死亡人數,以及死者的年齡。人口普查也統計在每個年齡還健在的人數。這些信息綜合在一起,使得人口學家可以計算每個年齡的人的死亡危險性和活到下一年的概率。這一生存概率組成了一張「生命表」,顯示對任一年齡的人群的預期壽命的估計。這種估計被稱為「周期性預期壽命」,它會根據每一年的統計結果而有所變動。2001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1.8歲,而1981年為67.77歲,20年間增加了4歲。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據聯合國人口處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00年修訂版》,目前發達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5歲,而發展中國家則為63歲。這表明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個別地區已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例如根據上海市統計局人口與就業統計處的統計,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78.77歲,其中男性為76.71歲,女性為80.81歲。
不同年齡的人的預期壽命就組成了一張「生命表」。生命表一般將男性和女性分開,並包括三欄:平均余命年數、平均余命天數和活到下個生日的概率。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的生命表,在2000年出生的男嬰和女嬰,他們的平均余命——也就是從2000年到死亡的平均壽命——分別是73.5年(26000天)和79.6年(29000天)。如果你在2000年是一位35歲的美國男性,這張表表明平均來說你還有14902天(40.8年)可活。注意平均余命是平均值,也就是說,對35歲男性而言,約有一半的存活天數將超過14902天,另一半則活不到這么多天。這張表還告訴你活到36歲的可能性是99.8%。
仔細觀察生命表中活到下一個生日的概率,可以發現各個年齡段的概率不同,少年兒童的概率最高,在60歲以前這個概率都保持在99%左右,之後開始逐步下降,90歲後急劇下降。對110歲的老人,能活到下個生日的概率還不到一半。這個概率,反映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的死亡率的差異。最早發現這個規律的是19世紀一位名叫本傑明·貢培茲(Benjamin Gompertz)的英國保險統計師。1825年,貢培茲在為英國一家保險公司工作時,試圖找到一個估計各年齡段的死亡率的簡捷辦法,這對人壽保險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在收集、統計了他所在地區的死亡率後,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嬰兒有較高的死亡率,隨後每年都下降,直到10-15歲青春期時死亡率達到最低點。青春期之後,死亡率急劇增加,大約每10年翻一番(也就是25歲死亡的可能性是15歲的一倍,35歲是25歲的一倍,依此類推),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80歲。貢培茲接下來調查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英國、法國和瑞典的死亡率,都發現了同一模式。於是他認為他發現了一個自然規律——「死亡率定律」。後來的研究者發現,這個定律也適用於其他動物:在性成熟時期,動物的死亡率達到了最低點,之後開始成指數增長。貢培茲定律的背後有其生物學原因。自然選擇是通過生殖起作用的,如果體內有害的因素(例如致病基因)在生
❹ ohm陳炳林為什麼叫泰迪
ohm陳炳林叫泰迪是因為陳炳林的名字最後一個字是迪,泰國的迪等於泰迪。所以也被大家親切的稱為泰迪。第一次知道陳炳林還是在清明時節愛上我中,劇中的他很可愛,笑起來很親和,有一點憨憨的感覺,劇情也很不錯。
ohm陳炳林的介紹
ohm陳炳林原名歐帕瓦吉沙晚迪Ohm,2000年3月22日出生於泰國曼谷,泰國男演員。主要參演作品有愛來了別錯過,高校戰爭,鬼朋友,清明時節愛上我,等。現於詩納卡寧威洛大學社會傳播創新學院就讀電影學及數碼媒體學。
陳炳林是個很有演技天賦的男孩子,這一點除了在清明時節愛上我中有所體現,在他的第一部熒幕大電影譬如朝露,又名同行也有所體現。
泰迪憑借出演電影譬如朝露獲得第28屆Entertainment Critics Club最佳男配角獎。這個影評人獎是泰國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對他的演技是個實實在在的肯定,少年未來可期。
❺ 泰國電視劇
1、《天際星巒》
通過迷信篡奪啦啦隊核心位置,成為一樁毫無蹤跡的謀殺案的故事。人面蛇心說的就是劇中做出此行為的人!
❻ 為什麼說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好比早晨的露水,過去的日子已經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❼ 陳炳林為什麼叫泰迪
陳炳林原名歐帕瓦吉沙晚迪,名字最後一個字是迪,泰國的迪等於泰迪。
陳炳林2000年3月22日出生於泰國曼谷,泰國男演員。主要參演作品有愛來了別錯過,高校戰爭,鬼朋友,清明時節愛上我,等。現於詩納卡寧威洛大學社會傳播創新學院就讀電影學及數碼媒體學。
陳炳林作品
泰迪憑借出演電影《譬如朝露》(又名《同行》《這一次不再錯過你》)獲得第28Entertainment Critics Club最佳男配角獎。這個影評人獎是泰國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譬如朝露》是Ohm的第一部熒幕大電影,而且憑借自己的大熒幕首秀就獲得了最佳男配角獎。
少年真的是未來可期啊!Ohm是2000年出生於泰國的,今年才19歲,雖然年紀小,但他真的是那種很有天賦的小孩,演技特別的好,就像Ohm主演的電視劇《他在清明來看我》在今年還榮獲了第16屆Kom Chad Luek Awards的最受歡迎電視劇獎,所以所說泰迪演技好真的是實至名歸。
而且難得的是泰迪還是那種沒有局限性的演員,真的是演什麼都適合,身材身高外貌都很占優勢,而且還是CP體質,無論跟誰組CP都很受大家的喜愛,所以弟弟的未來發展空間真的是很大啊。
❽ 跪求譬如朝露,2019年Polnat Boonma、雅琳達·邦恩納克主演的泰國電影免費百度雲資源
《譬如朝露》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故事發生於一座地處偏僻的小鎮之中,德魯(歐帕瓦·吉沙晚迪PawatChittsawangdee飾)是剛剛搬來這里的男孩,鮑勃(薩達農·杜隆卡沃SadanontDurongkhaweroj飾)成為了他在這里認識的第一個朋友。兩個男孩之間很快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友情慢慢轉化成為了愛情。閉塞而又保守的民風讓德魯和鮑勃都選擇將這段註定會遭到世俗非議的感情埋藏在心底。
❾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什麼意思
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
出自:漢末政治家、文學家曹操《短歌行》
原文: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譯文:面對著美酒高聲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當,對著。一說是應當的意思。幾何:指歲月有多少。
賞析:《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9)譬如朝露泰國電影說了什麼擴展閱讀:
《短歌行》創作時間,學術界大致說法:
一是在蘇軾《赤壁賦》中「橫槊賦詩」言語的基礎上,《三國演義》稱曹操在赤壁大戰前吟誦這首《對酒當歌》,時間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
二是求賢說,出自張可禮《三曹年譜》:「抒發延攬人才之激切願望,蓋與《求賢令》作於同時。」時間在建安十五年(210)。
三是賓主唱和說,此主張發自萬繩楠,他認為此詩作於漢建安元年(196),曹操遷漢獻帝於許都之際,曹操與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